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ec6b5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1.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是汉魏晋诗歌中的第一篇。
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可见,恰到好处的朗读诗篇和鉴赏独特的表现手法是领略诗歌特色,感受诗歌情趣的关键。
《涉江采芙蓉》一诗,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是“深衷浅貌”,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
我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以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再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发掘浅近的文字之下深沉隽永的情感。
而在还原画面时嵌入对诗歌多重视角的解读,让学生对本诗深沉隽永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体会诗歌的美。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3.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教学重点: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相继走过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今天咱们继续沿着诗歌这条绵长的河流,走进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创作最终成熟的《古诗十九首》。
(二)把握常识作品介绍:《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太子萧统的《文选》。
这些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
多游子、思妇的题材。
语浅而情深。
2.作品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赞《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解读文本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并注意屏幕中加红色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wèi,赠送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25a61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b.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
人教版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024ab6581b6bd97e19eaad.png)
人教版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导入解题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
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
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朗读感知1.指名朗读。
2.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三、品味鉴赏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明确: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
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
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
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17c9f74b35eefdc9d3339d.png)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是《昭明文选》中《古诗十九首》中一首,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三维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2.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总)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解析(教学案) 课后复习(考点练兵案)(分)朗读(多样式)解读(问答式) 研读(答问式) 小结(归纳式)课准备:与教案配套的PPT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听过?那么我们品读一下这首诗:看到大屏幕上。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泰戈尔感受: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6471f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1.png)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着重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准切入点,从读诗、品文、赏情、悟法入手,紧扣“四个一”,在教学中渗透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等多种语文思想,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
二、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古诗十九首》多是文人创作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首五言诗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是一篇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极好范文。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对其要求及方法还很陌生,尤其前三课不是太简单(如《诗经》篇章),就是太难(像《离骚》),或是太长(如《孔雀东南飞》),都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诗歌的特点,这首诗歌才开始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
新课标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索。
四、教学目标:①通过朗读教学,逐层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②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进而揣摩诗歌的意境;③ 引导学生从意象领会诗中高洁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品格。
五、教学重点、难点①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情境,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②通过朗读和探究,揣摩诗中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六、教具、课时安排:多媒体课件一课时七、教法学法这篇课文,主要采用“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八、教学过程:(一)一个故事的导入,营造氛围播放《红豆生南国》的曲子,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红豆”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
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
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2.7.1《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2.7.1《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40e76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3.png)
《涉江采芙蓉》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对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知识;2、感觉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课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要旨,培育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堪称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论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了。
今日,我们将要学习此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会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知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含汉代无名氏所作的 19 首五言诗。
清朝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用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异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频频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论这样之高,尔后代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模仿了此中的 12 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朝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尝1、诗歌中的抒怀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齐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常常密切地联系在一同。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品常常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老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想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类生活情调是朴实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采花折柳,这正是先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友的关心、想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望了对亲友的美好祝福。
2、诗歌描绘“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绘,意在从侧面衬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贞洁和美好。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3f1b9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e.png)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1.2.2 诗歌解析:分析《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2.3 鉴赏技巧:教授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2.1.2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涉江采芙蓉》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2.2 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涉江采芙蓉》,理解诗意。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1.3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和背景。
4.1.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1.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1.4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
4.1.5 鉴赏练习:让学生尝试欣赏其他古典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5分钟4.2.2 阅读理解:10分钟4.2.3 讨论交流:15分钟4.2.4 分析讲解:20分钟4.2.5 鉴赏练习: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1f843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2.png)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
(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精选11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eab7a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67.png)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精选11篇)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解题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
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
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朗读感知指名朗读。
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三、品味鉴赏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0ac4b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7.png)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两篇).doc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两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0b4d202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e.png)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两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教材依据】《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先秦到汉魏晋时期的诗歌。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选辑,内容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和士人团体的失意和苦闷。
善用质朴平实的文字展示深情,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六首,诗歌用悬想式的对写法,抒发男女主人公相恋却不得相见的无奈与忧伤。
学生要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表现主人公情感的词语和诗句,分析诗歌意象,并体会其所营造的意境。
高一级学生在学习诗歌上经常存在朗读诗歌感情不足,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遭遇及情感,分析诗歌太表面,对诗歌意象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朗诵,让学生体验诗人情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写剧本故事的形式再现诗歌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吟咏,初步体会主人公相念却相离的忧伤。
2.运用联想连缀意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进一步感受诗情。
3.通过诗歌改编的剧本创作,锻炼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方法与途径】1.在背景音乐的熏陶下反复诵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2.小组合作探究,深入体会诗歌内容;3.通过情景式体验,感受男女主人公想念却不得相见的忧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主人公忧伤而坚定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情景体验的迁移,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
二、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找出《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诗歌先进行初步体会;2.找好背景音乐,在本节课学生诵读环节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 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主人公的情感,设计活动:1.读诗活动:分角色朗读,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设想主人公性别,分角色朗读初步对主人公性别进行体会。
《涉江采芙蓉》高中语文教案设计范文
![《涉江采芙蓉》高中语文教案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3a352484254b35effd342c.png)
《涉江采芙蓉》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能准确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多角度探究诗歌主人公【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法,教师点拨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实施过程】一、导语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同学们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三、读(多形式朗读,初步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遗读wèi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读出节奏:五言诗的断句:二三格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过程:1、自由诵读,扫除字音障碍,整体感知。
2、整体诵读,把握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
3、点名诵读,因声求气,体悟情感。
4、老师诵读,品味诗歌美感。
(学生闭目聆听)析小组交流(在总体感受的基础上,畅所欲言)谈谈你喜欢诗中哪一句? 请说明理由。
学生展示老师点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意象分析:“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有着香气清幽、品质高洁的特点,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
《涉江采芙蓉》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二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学习重难点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准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0d90c4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4.png)
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
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一位江边女子采摘荷花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旨,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字词的解释、意象的描绘、主旨的理解。
难点:诗歌中的意境感悟、人生哲理的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江边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读: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字词解释: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意象描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江”、“荷花”、“明月”等,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5. 意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思考诗歌背后的哲理。
6. 人生哲理: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人生哲理,如“人生如梦,珍惜当下”等。
7. 例题讲解:教师给出与诗歌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8.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涉江采芙蓉》板书内容:意象:江、荷花、明月意境:优美、宁静、哲理人生哲理:人生如梦,珍惜当下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准确背诵《涉江采芙蓉》。
3. 请学生分析其他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下周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背后的人生哲理感悟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江边风景,让他们亲身体验诗中的美景,进一步理解诗歌。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463c08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c.png)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3)学会抒发情感,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切;(2)培养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3)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2. 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3. 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情感的把握;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杜甫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歌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涉江采芙蓉》;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鉴赏心得,培养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3. 采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情感;4. 运用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句、重点字词、作者背景等信息;2. 准备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3. 准备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3. 鉴赏心得:阅读学生写的鉴赏心得,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_《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7f4ca0d81c758f5f71f670c.png)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请全体同学一起背诵《静女》导语:在刚刚背诵的《静女》一诗中,静女采了彤管/荑草,作为礼物赠送给小伙,小伙开开心心地接受了,并且通过“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的双关以及“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直抒胸臆,间接或直接地想静女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几百年后,也有一个人,涉江采了一束芙蓉花,想要送给自己的爱人。
花送出去了么?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们一起走进《涉江采芙蓉》,一探究竟。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情感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2.感悟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手法)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2、感悟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手法)三、新课讲授(一)古诗十九首1.题目解析《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它是《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所以《文选》的编者把它们编集在一起,总题为《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
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2.写作背景: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之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流。
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
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3.内容、手法解析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采之欲遗谁③?所思在远道④。
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同心而离居⑦,忧伤以终老⑧。
《涉江采芙蓉》“少教多学”教学设计
赏析芙蓉,即荷花。
荷
花给人以清幽、高
洁的感觉。
屈原的
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
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
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本诗的意境: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1.本诗写了哪些意象,
形成怎样的意境?
(补充相关知识,白
板展示)
2.本诗的画面感极强,
请调动自己的联想和
想象构建这个画面,
并走进画面,体会诗
人的情感。
3.补充“以乐景写哀
情”的手法。
芙蓉”“兰泽””芳草。
2.体会这些意象所形成的
意境的特点。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
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3.运用联想和想象构建
本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用
镜头的方式展示出来写
成优美的散文。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
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
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
“莲叶何田田”、“莲花
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
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
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
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
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
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
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
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
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
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
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
不更教人心醉?!
但这时候却有叹息
声传来镜头迅速摇近,你
会意象与
意境之间
的关系
调动学生
的联想和
想象能力
并且增强
学生动手
写作的能
力。
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许多同学以为,“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
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4.分析“诗从对面飞
来”这种手法的运用
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
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
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
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
然无语。
此刻,“芙蓉”
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
切微笑的面容--他就
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
丈夫。
“采之欲遗谁?所
思在远道!”长长的吁
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
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
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
好的一朵送给“心上”
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
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
然采摘了美好的“芙
蓉”,此刻以能遗送给
谁?接着空间突然
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
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
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
“远道”的丈夫了:“还
顾望归乡,长路漫浩
浩。
”仿佛是心灵感诮似
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
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
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
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
乡。
他望见了故乡的山
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
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
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
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
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4.小组讨论本诗歌的主
人公及本诗歌的情感,并
培养学生
自主解析
诗歌情感
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