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急诊科是医院中负责紧急救治的一门临床科室,其诊疗工作的规范和技术操作的规范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急诊科的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以期帮助医务人员做好相关工作。

2. 急诊科诊疗常规规范2.1 急诊科排队和分诊规范在急诊科门诊就诊过程中,排队和分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就诊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以下是急诊科排队和分诊的规范要求: - 患者应按照来诊先后顺序进行排队,不得插队; - 分诊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确保重症患者能够优先得到治疗; - 分诊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就诊需求和主诉,及时做出合理的判断。

2.2 急诊科病历记录规范急诊科病历记录是程序的一部分,该记录的规范与完整性对于科室日常工作的开展和后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急诊科病历记录的规范要求: - 病历记录应包括患者个人信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处理等内容; - 病历记录应准确、简明扼要,避免大量重复性文字描述; - 病历记录应采用标准化表格,方便后续筛选和整理。

2.3 急诊科常规检查和诊断规范在对患者进行诊断前,医务人员应进行一系列的常规检查。

以下是急诊科常规检查和诊断的规范要求: -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X光片等; - 医务人员应仔细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 对于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患者,应及时向相关科室转诊。

3. 急诊科技术操作规范3.1 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规范急诊科是处理危重病患者的重要场所,心肺复苏技术操作的规范对于提高抢救效果、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以下是心肺复苏技术操作的规范要求: - 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应先判断患者的心脏骤停类型(如VF、VT、PEA、Asystole等); -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按照最新的国际指南进行操作,并配合使用相关的设备和药物; - 心肺复苏操作需有至少两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同时进行,其中一人负责胸外按压,另一人负责通气。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常见疾病诊疗―、心脏骤停指突然发生的心脏有效排血量为零的状态,多见于心脏病,也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如窒息性哮喘、急性脑血管病、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创伤等患者。

诊断依据: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

大动脉脉搏消失。

呼吸停止。

心电图表现VF、VT或严重心动过缓或呈等电位线(心脏停搏)。

救治原则:一、心室颤动1.室颤给予一次电击除颤,单向波除颤能量为360J,双向波能量为120-200J。

2•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3.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4.标准胸外按压。

5•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Img/次,每3〜5分钟I次。

6.持续心电监护。

7.可酌情应用胺碘酮150〜300mg、利多卡因1.0〜1.5mg/ kg、硫酸镁1〜2g。

电击、给药、按压循环进行。

二、无脉性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1.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2.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3.标准胸外按压。

4.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Img。

5.持续心电监测。

注意点: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0.9%盐水20m1,抬高注射肢体20°〜30°数秒钟,以加快药物到达中心循环,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人气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3至5次。

无除颤器时,立即在心前区叩击复律,并随即开始心脏按压。

转送注意事项:1•自主心跳恢复后,或现场急救已超过30分钟应立即转运。

2.在公共场合抢救心脏骤停时,不宜时间过长,可边抢救边运送。

3.及时通报拟送达医院急诊科。

二、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依据:1.大多有心绞痛病史。

2.剧烈心绞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片不缓解。

3.心电图表现为相对应导联高尖T波、ST段抬高、T波倒置及病理性Q波。

救治原则:1.吸氧。

2.生命体征监测(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开通静脉通道。

4.无低血压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15M/分钟。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可打印修改) (2)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可打印修改) (2)

Xx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7)第二章出血性休克 (10)第三章过敏性休克 (11)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 (13)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 (14)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15)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17)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 (20)第九章心律失常 (23)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7)第十一章脑出血 (29)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 (30)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 (32)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 (34)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35)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 (37)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38)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39)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 (40)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 (41)第二十一章急腹症 (43)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 (45)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47)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 (49)第二十五章脑复苏 (52)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术 (55)二、机械通气 (57)三、电除颤术 (60)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61)五、清创缝合术 (63)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 (65)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断惯例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断指南一、急性颅脑伤害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态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断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断惯例十六、多发伤的诊断惯例十七、心肺复苏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伤害(一)初步检查1.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察看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状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余部位的严重伤害:如胸腹部及肢体的伤害。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伤害的伤情判断当前主假如采纳临床分级联合格拉斯哥昏倒评分法(GlasgowComaScale,GCS),将颅脑伤害分为3级。

(三)紧迫办理:颅脑伤害的病人急救可否获得成效的重点,在于急救人员可否进行正确和实时的现场急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短地认识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由及过程后,立刻仇家部和浑身状况的快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状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

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实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保持血压的稳固。

急救次序为:1.保持呼吸道畅达:急性颅脑伤害的病人因为多因出现意识阻碍而失掉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刻除去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需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畅达,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结简略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遏止活动性出门血:头皮血运极丰富,纯真头皮裂伤有时即可惹起致死性出门血,开放性颅脑伤害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伤害常常归并有其余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惹起失血性休克,而致使循环功能衰竭。

最新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完成稿)

最新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完成稿)

第一章急诊症状鉴别常规第一节心脏骤停【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1.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

2.意识突然丧失。

3.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

4.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

(1)将面部贴近患者的鼻部,感觉呼吸时气流。

(2)听病人是否有呼吸声。

(3)看胸廓有无起伏。

5.瞳孔散大固定。

(1)常于停搏后45秒才出现瞳孔散大。

(2)1~2分钟后才出现瞳孔固定。

(3)部分在心脏骤停后无瞳孔散大。

(4)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

6.全身发绀7.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二)问诊要点1.不适宜花时间详细询问病史。

2.扼要询问目击者:(1)发作到就诊时间。

(2)患者发作前症状,当时所处环境。

(3)有无外伤史。

(4)心脏病史。

(5)药物、化学品中毒史。

【院前处理】1.就地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

2.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

3.B(breath):建立人工呼吸。

4.c(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

5.有条件场地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

6.及时呼救,转运至最近医院。

7.建立静脉通路。

8.心电图,心电监护。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意识突然丧失。

2.大动脉(颈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

3.心电图。

(1)心室颤动或扑动、持续性心动过速。

(2)电机械分离。

(3)心室停搏。

4.根据前两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二)鉴别诊断急性意识障碍(有脉搏):(1)晕厥。

(2)虚脱。

(3)急性脑血管病。

(4)低血糖。

(5)急性气道阻塞。

(6)头部创伤。

【急诊治疗】(一)基本处理1.基础生命支持直至恢复自主呼吸循环(1)基础生命支持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心脏事件、卒中、气道异物梗阻,心肺复苏和体外自动除颤器使用。

(2)A:保持气道通畅:①人工或吸引器清除呼吸道异物(如义齿、呕吐物);②怀疑为气道异物可采用l~emilich手法排除;③患者取仰卧位,前额用力加压,头后仰,提高颏部,使下颌尖、耳垂与平地成垂直;④气管内插管,或食管气管联合式导气管、喉罩;⑤必要时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诊断】1、病史:患者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或胆管、泌尿道、肠道等感染史。

2、临床表现特点:①、症状:急性起病,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急性病容、消化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高。

②、体征: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实验室检查特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

血、痰、尿、粪、脑脊液、化脓性病灶等检出病原菌。

4、诊断要点: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

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

③、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至少1小时,或血压需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④、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少尿(<30ml/h)超过1小时,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⑤、血培养常发现有致病性微生物生长。

【治疗】1、一般治疗:①、体位: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或半坐卧位于平卧位相交替,而将下肢抬高至30°。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不应作远距离搬运。

2、补充血容量:如患者无心功能不全,首批输入1000ml,于1小时内输完最理想,可两路静注,一路快速输入右旋糖酐500ml,另一路输入平衡盐液500ml,继后输注5%碳酸氢钠250~300ml,测试尿液PH,如PH<6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

最新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最新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急诊症状鉴别常规第一节心脏骤停【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1.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

2.意识突然丧失。

3.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

4.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

(1)将面部贴近患者的鼻部,感觉呼吸时气流。

(2)听病人是否有呼吸声。

(3)看胸廓有无起伏。

5.瞳孔散大固定。

(1)常于停搏后45秒才出现瞳孔散大。

(2)1~2分钟后才出现瞳孔固定。

(3)部分在心脏骤停后无瞳孔散大。

(4)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

6.全身发绀7.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二)问诊要点1.不适宜花时间详细询问病史。

2.扼要询问目击者:(1)发作到就诊时间。

(2)患者发作前症状,当时所处环境。

(3)有无外伤史。

(4)心脏病史。

(5)药物、化学品中毒史。

【院前处理】1.就地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

2.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

3.B(breath):建立人工呼吸。

4.c(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

5.有条件场地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

6.及时呼救,转运至最近医院。

7.建立静脉通路。

8.心电图,心电监护。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意识突然丧失。

2.大动脉(颈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

3.心电图。

(1)心室颤动或扑动、持续性心动过速。

(2)电机械分离。

(3)心室停搏。

4.根据前两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二)鉴别诊断急性意识障碍(有脉搏):(1)晕厥。

(2)虚脱。

(3)急性脑血管病。

(4)低血糖。

(5)急性气道阻塞。

(6)头部创伤。

【急诊治疗】(一)基本处理1.基础生命支持直至恢复自主呼吸循环(1)基础生命支持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心脏事件、卒中、气道异物梗阻,心肺复苏和体外自动除颤器使用。

(2)A:保持气道通畅:①人工或吸引器清除呼吸道异物(如义齿、呕吐物);②怀疑为气道异物可采用l~emilich手法排除;③患者取仰卧位,前额用力加压,头后仰,提高颏部,使下颌尖、耳垂与平地成垂直;④气管内插管,或食管气管联合式导气管、喉罩;⑤必要时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常见疾病诊疗1、心脏骤停2、急性心肌梗死3、急性左心衰竭4、高血压急症5、心律失常6、支气管哮喘7、急性脑血管病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9、过敏反应10、电击11、溺水12、中暑13、急性中毒14、动物性伤害15、创伤16、颅脑损伤17、胸部损伤18、四肢损伤19、烧(烫)伤20、阴道出血21、产后出血22、胎膜早破23、急产第二章常见症状院前诊疗1、休克2、头痛3、胸痛4、腹痛5、高热6、呼吸困难7、气道异物8、眩晕9、燥狂行为10、呕血11、咯血12、昏迷13、抽搐14、小儿热性惊厥15、腹泻第三章急救技术操作1、心肺复苏术2、电除颤/电转复术3、气管插管术4、环甲膜穿刺术5、临时体外无创起搏术6、吸痰术7、便携式呼吸机使用技术8、胸腔穿刺术9、股静脉穿刺术10、气道异物阻塞清除术11、创伤救护技术12、搬运伤员的基本技术前言2002年9月1日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规范医疗行为、规范操作,规范管理,维护医患双方的利益,从根本土保护医务人员,提高医疗质量。

《条例》对院前急救医疗缺乏相应的规范。

院前急救医疗有其特殊性,病人病情变化快,治疗观察时间短,抢救治疗的外部条件简陋。

用此,提高院前急救的医疗质量,改善服务,降低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是院前急救医疗管理的关键问题。

2002年10月,北京急救中心受国家卫生部医政司的委托,在北京昌平召开制定预防医疗事故预案及配套文件会议,文件内容包括院前急救抢救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院前急救病历书写规范、病历管理规定、院前急救各种管理制度及预防医疗事故发生的措施。

通过制定这些文件.以达到规范院前急救医疗,提高院前急救的医疗质量,预防医疗事故发生,为病人提供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

这次制定的“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由来自全国l3个城市(4个直辖市、8个省会城市、1个计划单列市)的急救中心(站)的专家参加上述文件的起草撰写,并经过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大城市急救中心以及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常委会讨论和修改,最后定稿成文。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主要负责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和诊疗工作。

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急诊科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

以下是一个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的范例,供参考。

一、急诊科常规1.急诊科设备和设施的维护:急诊科应保持相关设备和设施的良好状态,包括呼吸道管理设备、心脏监护仪、急救车辆等。

每天上班前,护士应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2.维持急诊科的清洁和卫生:急诊科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因此必须保持清洁和卫生。

工作人员应及时清理和消毒工作区域、器械和设备。

3.快速接诊:急诊科的工作人员应迅速响应病人的急诊需求,迅速评估病情并给予适当救治。

4.快速评估和处理危重病人:对于危重病人,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应迅速评估病情并采取适当的救治措施,以维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

5.快速取得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结果:急诊科应与实验室和影像科协调合作,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检查结果,以便快速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6.合理利用药物和药物管理:急诊科必须合理使用药物并按照规定规范管理,包括药物的储存、配药、使用和记录。

所有药物都应符合相关规定,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合理利用急救车辆:急诊科在处理病人时应合理利用急救车辆,确保病人的及时转送和救治。

二、急诊科操作规程1.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应接诊患者,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和病史,并进行快速初步评估。

2.对于危重病人,急诊科应立即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如氧气给予、静脉通路建立、抗生素使用等。

3.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病人流程和协作机制,以确保患者的快速就诊和救治,包括清晰的医护分工和沟通流程等。

4.对于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的患者,急诊科应及时安排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并迅速获得相关结果。

5.急诊科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及时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解释。

6.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应掌握和运用常见的急救技术和操作技能,如心脏复苏、气管插管、胸腔穿刺等。

(完整word版)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word版)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诊断】1、病史:患者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或胆管、泌尿道、肠道等感染史。

2、临床表现特点:①、症状:急性起病,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急性病容、消化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高。

②、体征: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实验室检查特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

血、痰、尿、粪、脑脊液、化脓性病灶等检出病原菌。

4、诊断要点: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

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

③、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至少1小时,或血压需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④、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少尿(<30ml/h)超过1小时,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⑤、血培养常发现有致病性微生物生长。

【治疗】1、一般治疗:①、体位: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或半坐卧位于平卧位相交替,而将下肢抬高至30°。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不应作远距离搬运。

2、补充血容量:如患者无心功能不全,首批输入1000ml,于1小时内输完最理想,可两路静注,一路快速输入右旋糖酐500ml,另一路输入平衡盐液500ml,继后输注5%碳酸氢钠250~300ml,测试尿液PH,如PH<6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Xx 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7)第二章出血性休克 (10)第三章过敏性休克 (11)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 (13)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 (14)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15)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17)第八章AMI 溶栓治疗常规 (20)第九章心律失常 (23)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7)第十一章脑出血 (29)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 (30)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 (32)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 (34)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35)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 (37)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38)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39)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 (40)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 (41)第二十一章急腹症 (43)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 (45)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47)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 CPR (49)第二十五章脑复苏 (52)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术 (55)二、机械通气 (57)三、电除颤术 (60)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61)五、清创缝合术 (63)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 (65)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 Glasgow Coma Scale, GCS),将颅脑损伤分为 3 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急性颅脑损伤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常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疗常规十六、多发伤的诊疗常规十七、心肺复苏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损伤(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损伤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 ,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 级。

(三)紧急处理: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

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常见疾病诊疗—、心脏骤停指突然发生的心脏有效排血量为零的状态,多见于心脏病,也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如窒息性哮喘、急性脑血管病、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创伤等患者。

?诊断依据: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

大动脉脉搏消失。

呼吸停止。

心电图表现VF、VT或严重心动过缓或呈等电位线(心脏停搏)。

救治原则:一、心室颤动1.室颤给予一次电击除颤,单向波除颤能量为360J,双向波能量为120-200J。

2.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3.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4.标准胸外按压。

5.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lmg/次,每3~5分钟l次。

6.持续心电监护。

7.可酌情应用胺碘酮150~300mg、利多卡因~/kg、硫酸镁1~2g。

电击、给药、按压循环进行。

二、无脉性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1.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2.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3.标准胸外按压。

4.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lmg。

5.持续心电监测。

注意点: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盐水20m1,抬高注射肢体20°~30°数秒钟,以加快药物到达中心循环,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人气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3至5次。

无除颤器时,立即在心前区叩击复律,并随即开始心脏按压。

转送注意事项:1.自主心跳恢复后,或现场急救已超过30分钟应立即转运。

2.在公共场合抢救心脏骤停时,不宜时间过长,可边抢救边运送。

3.及时通报拟送达医院急诊科。

二、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依据:1.大多有心绞痛病史。

2.剧烈心绞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片不缓解。

3.心电图表现为相对应导联高尖T波、ST段抬高、T波倒置及病理性Q波。

救治原则:1.吸氧。

2.生命体征监测(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开通静脉通道。

4.无低血压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15μg/分钟。

急诊科技术操作标准

急诊科技术操作标准

急诊科技术操作标准简介急诊科技术操作标准是为了提高急诊科技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而制定的一套指导性文件。

本标准旨在规范急诊科技术操作的流程和要求,确保技术人员在急诊环境下能够有效地进行技术操作,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目的本标准的目的是为急诊科技术操作提供统一的规范和指导,确保技术人员在急诊情况下能够正确、安全地进行操作,减少错误和事故的发生,提高急诊科技术操作的效率和质量。

操作标准1. 技术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确认患者身份和医嘱信息。

- 准备所需的设备、材料和药品。

- 检查设备完好性和功能性。

- 了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操作过程中的要求:-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不得随意变动或省略步骤。

- 注意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要求。

- 注意操作时的安全措施,如佩戴手套、口罩等。

- 注意操作时的疼痛控制和患者安全。

3. 操作后的处理:- 清理和消毒使用的设备和工具。

- 妥善处理废弃物和污染物。

- 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

- 及时向相关人员报告异常情况或不良事件。

质量控制措施为确保急诊科技术操作符合标准要求,应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 设立操作标准的培训和考核机制,确保技术人员理解和掌握标准内容。

- 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评估。

- 建立合理的质控指标,监测和评估技术操作的质量和效果。

- 定期开展内部质量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

总结急诊科技术操作标准是提高急诊科技术操作质量的重要保障。

通过遵循标准要求,技术人员能够在急诊环境下正确、安全地进行操作,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同时,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能够不断改进操作质量,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具体化。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标准第一章常见疾病诊疗—、心脏骤停指突然发生的心脏有效排血量为零的状态,多见于心脏病,也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如窒息性哮喘、急性脑血管病、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创伤等患者。

诊断依据: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

大动脉脉搏消失。

呼吸停止。

心电图表现VF、VT或严重心动过缓或呈等电位线〔心脏停搏〕。

救治原那么:一、心室颤抖1.室颤给予一次电击除颤,单向波除颤能量为360J,双向波能量为120-200J。

2.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3.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4.标准胸外按压。

5.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lmg/次,每3~5分钟l次。

6.持续心电监护。

7.可酌情应用胺碘酮150~300mg、利多卡因1.0~1.5mg/kg、硫酸镁1~2g。

电击、给药、按压循环进行。

二、无脉性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1.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2.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3.标准胸外按压。

4.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lmg。

5.持续心电监测。

注意点: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0.9%盐水20m1,抬高注射肢体20°~30°数秒钟,以加快药物到达中心循环,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人气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3至5次。

无除颤器时,立即在心前区叩击复律,并随即开始心脏按压。

转送考前须知:1.自主心跳恢复后,或现场急救已超过30分钟应立即转运。

2.在公共场合抢救心脏骤停时,不宜时间过长,可边抢救边运送。

3.及时通报拟送达医院急诊科。

二、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依据:1.大多有心绞痛病史。

2.剧烈心绞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片不缓解。

3.心电图表现为相对应导联高尖T波、ST段抬高、T波倒置及病理性Q波。

救治原那么:1.吸氧。

2.生命体征监测〔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开通静脉通道。

4.无低血压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15μg/分钟。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诊断】1、病史:患者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或胆管、泌尿道、肠道等感染史。

2、临床表现特点:①、症状:急性起病,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急性病容、消化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高。

②、体征: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实验室检查特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

血、痰、尿、粪、脑脊液、化脓性病灶等检出病原菌。

4、诊断要点: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

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

③、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至少1小时,或血压需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④、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少尿(<30ml/h)超过1小时,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⑤、血培养常发现有致病性微生物生长。

【治疗】1、一般治疗:①、体位: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或半坐卧位于平卧位相交替,而将下肢抬高至30°。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不应作远距离搬运。

2、补充血容量:如患者无心功能不全,首批输入1000ml,于1小时输完最理想,可两路静注,一路快速输入右旋糖酐500ml,另一路输入平衡盐液500ml,继后输注5%碳酸氢钠250~300ml,测试尿液PH,如PH<6示有代性酸中毒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操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作规范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急性颅脑损伤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常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疗常规十六、多发伤的诊疗常规十七、心肺复苏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损伤(一)初步检查1.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损伤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 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紧急处理: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

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持循环功能极为重要。

3.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单纯颅脑损伤的病人很少出现休克,往往是因为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骨折、头皮裂伤等造成内出血或外出血而致失血性休克引起循环功能衰竭。

但在急性颅脑损伤时为防止加重脑水肿而不宜补充大量液体或生理盐水,因此及时有效的制血,快速地输血或血浆是防止休克,避免循环功能衰竭的最有效的方法。

开通颅脑损伤绿色通道: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20分钟以内需完成以下任务:1.接诊护士:当病人到达急诊科时,急诊接诊护士通过分诊并初步对病情做出判断,疑有脑疝形成时立即通知神经外科医生,同时通知检验科、输血科等有关科室。

2.急诊值班医生:迅速完成采集病史、体征、书写病历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迅速下达医嘱。

3.护士在通知医生及有关科室后,完成测血压、脉搏、呼吸及建立静脉通道,在建立静脉通道时同时留取足够的血液标本分别送检验科、血库查血常规、血型及血交叉、电解质、肾功能、血糖等。

当有休克体征时,应尽快建立两路静脉通道并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6.护士遵医嘱对有颅内高压患者快速输入20%甘露醇125-250毫升以降颅内压;通知放射科或CT室作好检查准备;通知ICU和神经外科准备病人。

【诊断】一、临床表现特点:1、有原发病的相应病史和体征。

2、出血征象:根据不同病因表现为咯血、呕血、便血或内出血(外伤)。

3、有休克征象和急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且与出血量成正比。

二、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特点: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在短期内急剧降低。

【治疗】1、一般治疗:体位、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2、止血:按照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止血方法,必要时紧急手术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止血目的。

肺源性大咯血可用垂体后叶素10〜20u,置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消化性溃疡及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奥美拉唑40mg稀释后静滴。

对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善得宁0.1mg,加于5%葡萄糖液20~40ml中静注,每日2次。

3、补充血容量:快速补充等张液体,验血型配同型血备用,失血量大者应补液与输血双管齐下。

【诊断】一、临床表现1、由喉头或支气管水肿痉挛引起的呼吸道症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2、循环衰竭症状:心悸、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弱、血压下降与休克等。

3、神经系统症状: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晕厥、昏迷、甚至抽搐等。

二、诊断要点:1、明确的用药史,或毒虫刺咬史等。

2、具有上述的临床表现。

3、过敏实验:在过敏性休克康复后,可作皮肤试验以明确致敏原。

【治疗】一、一般治疗1、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性反应的物质,由皮肤试验引起的,用止血带结扎注射部位的上臂。

2、肾上腺素: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最好在原来注射药物的部位注射,以减缓致敏药物的扩散。

用量:0.1%溶液,成人每次0.5〜1ml,小儿每次0.02〜0.025ml/kg,肌注。

严重病例可用肌注量的1/2〜2/3,稀释于50%葡萄糖液40〜50ml中静注。

如心跳停止,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肾上腺素作用短暂,如注射首次剂量后不见效,可于3min后复注射。

也可以1〜2mg加入5%葡萄糖液100〜200ml中静滴。

3、吸氧和维持呼吸道通畅,常规吸氧,必要时可作气管内插管可进行人工通气。

4、补充血容量:恢复和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重要的一个环节。

必要时可作静脉切开,但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过多,以免诱发肺水肿。

5、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克服B受体阻断,在高浓度时可阻止CAMP分解。

成人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或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以50%葡萄糖液40〜50ml稀释后静注,必要时重复注射。

6血管活性药物:间羟胺50〜100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

7、针刺疗法:双侧内关,合谷及人中穴二、特殊方法:1、治疗青霉素过敏性反应,可用青霉素酶80万u肌注1次。

2、链霉素过敏反应,10%葡萄糖酸钙溶液,成人一次用量10〜20ml,缓慢静注。

三、休克恢复期的治疗:应用血管收缩药静滴的病例,在休克控制后,可逐渐减慢其滴速,在严密观察下逐渐停药,停药后24小时血仍无波动者,可认为休克治愈,对注射青霉素或含普鲁卡因的制剂及长效青霉素制剂所引起的休克,尤须注意观察。

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

2.发绀中央性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精神错乱、躁狂、昏迷及抽搐。

4.循环系统改变心动过速、周围循环衰竭、心律失常、心搏停止。

5.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表现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黏膜水肿、应激性溃疡。

【诊断要点】1.有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肺实质性病变、肺水肿、肺血管疾病、胸壁和胸膜疾病、气道阻塞、神经肌肉疾病。

2.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3.主要依据血气分析:立即抽血送ICU或呼吸科查血气。

【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开放气道,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2.氧疗原则保证PaO>60mmH或SpO>90%勺前提下,尽量减低吸入氧浓度。

I型呼吸衰竭高浓度,U型呼吸衰竭低浓度。

鼻导管、面罩氧疗。

3.增加通气量,改善潴留呼吸兴奋剂、机械通气。

4.病因治疗。

5.一般支持疗法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各种对症治疗、预防和治疗各种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肺性脑病、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功能障碍,特别注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急性左心衰竭【诊断要点】1、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等病史。

2、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呈端坐呼吸,常于夜间阵发性发作,大汗淋漓、口唇青紫、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窒息感、频繁咳嗽、喘鸣、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及休克。

3、心界可扩大,心率快,奔马律,两肺布满湿罗音及哮鸣音。

4、X线检查可见肺门蝴蝶状阴影向周围扩展。

【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咳出白色粘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

【急救处理】1、半卧位或坐位,下垂双腿。

2、鼻导管或面罩高流量给氧。

3、吗啡5〜10mg静滴缓注,可使患者镇静,同时可减轻心脏负荷。

4、快速利尿:呋塞米20〜40mg静注,于2分钟内推完,10分钟起效,可持续3〜4小时,4小时后可重复。

除利尿外,还可扩张静脉,减轻肺水肿。

5、血管扩张剂:①硝普纳:为动、静脉血管扩张剂,剂量12.5〜25ug/min滴入,维持收缩压100mmHg 左右。

②硝酸甘油:对本药的耐受量个体差异大,先以10ug/min开始,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③酚妥拉明:a -受体阻滞剂,静脉滴注以0.1mg/min,最大可增至1.5〜2.0 mg/min,并监测血压。

6洋地黄制剂:最适合于有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并已知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者,首剂:0.4〜0.8mg+25%S萄糖20ml缓慢静推,必要时2〜4小时后可再给0.2 〜0.4mg。

7、氨茶碱:对一时尚难肯定为心性或支气管性哮喘者,可用氨茶碱0.25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10〜15分钟)或静滴。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要点】1、了解发病诱因和先兆症状,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常见的梗死前症状。

2、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上肢或下颌,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五缓解。

3、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以呼吸困难、心衰最多见,还可出现上肢疼痛、恶心呕吐、心律失常、晕厥等。

4、心电图改变(导联描记)(1)S-T段抬高型;①典型改变:ST段抬高弓背向上,病理性Q波,T波早期高耸,后渐降至倒置。

②动态变化:a:数小时内可尚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b:数小时后ST 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T波连接,数小时至2日出向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

(2)非S-T段抬高型;①典型改变:a:无病理性Q波,S-T段压低》0.1mm但aVR导联(可有V 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b:无病理性Q波,也可无S-T改变,仅有T波倒置。

②动态变化:a:先是ST段普遍压低,继而T波倒置加深呈对称型,不出现Q波,ST段和T 波数日或数周恢复;b:T波改变1〜6月内恢复。

(3)定位:前间壁:V1VV3;前侧壁:V4V5V6;广泛前壁:V〜V5;下壁:U、M、avF;高侧壁:1、avL;右心室:右胸导联MR等ST段抬高可供参考。

5、心肌酶谱改变:(1)肌红蛋白起病后2h升高,12h达高峰,24〜48h内恢复正常,敏感度高,特异性不强。

(2)肌钙蛋白I或T起病后3〜4h升高,CTnl于11〜24h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24^48h达高峰(敏感指标),10~14天降至正常(3)CK-MB升高,4h内升高,16〜24h达高峰,对早期(<4h)AMI诊断有较重要的价值,CK-MB增高的程度可反映梗死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