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2.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离乡之情和对入京使的嘱托。

2.难点:感悟诗人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强烈感情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家乡,踏上远行的征程。

在这漫长的路途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一种人被称为“入京使"。

“入京使”通常是被派往京城传递消息或执行任务的使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诗人岑参在遇到入京使时所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他在远离家乡的路上的心情和思考。

(二)作者介绍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雄奇著称。

岑参自幼聪慧过人,五岁时便开始接受教育。

他早年投身仕途,但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

然而,这些经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岑参的诗歌多以边塞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紧张的战争场面以及士兵们的生活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边疆将士的赞美。

岑参的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等。

他的诗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岑参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展现了唐代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写作背景《逢入京使》的写作背景是岑参在安西都护府任幕府判官时,前往安西途中偶遇入京使者,勾起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岑参身处遥远的边塞,离家万里,环境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遇到了入京的使者,心中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但由于行程匆忙,他没有时间写信回家,只能托使者捎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

这首诗既表达了岑参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他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和艰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课题:《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岑参及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3、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4、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难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知读悟背资料助读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方法指导和行为提示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诗《逢入京使》,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学习目标:师引入:学习古诗,看看我们要掌握什么。

生齐读目标。

生齐读目标师出示目标ppt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能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背诵诗歌,学习佳句。

教学过程:好,我们将采用知读悟背的流程来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背景)1、作者简介2、诗歌创作背景二、读(字音节奏)教师适时指导:注意诗歌的节奏、轻重、读出感情,读出情境。

1、听读2、师范读、学生跟读3、指名读做评价4、齐读三、悟(诗意诗情)1、解题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对于标题你怎么理解。

(指名学生回答)2、解读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合作探究(分组探究各句诗的意思,并赏析诗句)1组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漫漫)2组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3组马上相逢无纸笔(逢)4组凭君传语报平安(凭传语报平安)看名家点评(生齐读)学生从诗歌语言特点方面补充点评(指名)(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3、体会诗人的情感A.这首诗短短的四句话,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你认为哪句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双袖龙钟泪不干)作者为了报效祖国,离开家人,伤心流泪,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已经远离家乡了?(故园东望路漫漫)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一起来读着两句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逢入京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逢入京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逢入京使》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逢入京使》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逢入京使》,理解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蓬莱”、“碣石”、“瀚海”等,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句子解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4.课文翻译:让学生尝试翻译课文,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5.背景知识:介绍作者岑参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6.思想感情:探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
7.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逢入京使》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逢入京使》的背景、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蓬莱”、“碣石”、“瀚海”等。
-举例: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词汇。
(3)句子解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举例:分析“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中的比喻手法,理解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4)课文翻译: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能准确翻译课文。
2.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强实例分析和讲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逢入京使37-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逢入京使37-部编版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3.学习诗人自然质朴、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4背诵诗歌,并默写。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背诵课文,默写佳句。

学习内容: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导入同学们:诗歌是是我国文化长河中最灿烂的一支河流。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古代诗歌,我们已经学过了唐诗的田园诗、送别诗,感伤诗等,今天我来一起欣赏边塞诗————《逢入京使》二、作家作品导知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色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三、作品欣赏: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2、“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案

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案

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逢入京使》。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释义,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2 诗歌的审美鉴赏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4.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释义,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4.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亲情、友情如何体现?(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提高记忆力。

五、课后作业5.1 请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的心得体会。

5.2 推荐阅读:岑参的其他诗歌作品,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扩大知识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合作探讨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逢入京使》这首诗歌。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诗歌的审美鉴赏和创作方面,学生还需进一步指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将《逢入京使》与其他描写亲情、友情的诗歌进行对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分析其异同。

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案

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案

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逢入京使》。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对亲情、乡情的真挚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学会关爱家人。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诗人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3. 诗文的韵律美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诗人情感的抒发。

3. 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 运用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诗人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对新课《逢入京使》进行导入。

2. 自主学习:(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2)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讲解与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诗人情感的抒发。

5. 朗读与默写: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背诵和心得体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的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的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逢入京使》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感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简述《逢入京使》的内容和主题。

2.2 课文解读: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如“故园”、“使者”、“黄河”等。

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理解诗的内容和主题。

3.3 分析与鉴赏: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解释其意义。

学生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背诵《逢入京使》的诗句。

学生写一篇关于《逢入京使》的读后感。

4.2 评价: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作业完成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拓展与延伸5.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王之涣的其他诗作,如《登鹳雀楼》等。

5.2 文化背景了解: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环境。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或意象,进行讨论和展示。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诗中的意义和主题。

6.2 创意表达:学生可以选择绘画、表演、写作等方式,表达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创意表达,培养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第七章:课堂讨论7.1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主题,如家乡思念、人生无常等。

学生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3.《逢入京使》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3.《逢入京使》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3.《逢入京使》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作者在京城偶遇使者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可能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背景,翻译并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背景知识,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难点:诗文的翻译和背诵,对作者创作风格的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作者简介、背景知识等。

2.准备诗文的翻译和注释资料,供学生参考。

3.准备相关诗歌的例子,用于对比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诗文,引导学生关注诗的标题《逢入京使》,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使者吗?作者在京城偶遇的使者是谁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文,学生跟读。

之后,教师展示诗文的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随后,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诗歌的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逢入京使-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逢入京使-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逢入京使-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感受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

2.了解唐朝时期开放的经济环境,认识到外来文化的交融。

3.阅读《逢入京使》这篇古文,锤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4.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科举制度和封建官僚制度。

2.阅读《逢入京使》这篇古文,掌握文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难点1.根据古文中的描述,理解唐朝时期的文化交融。

2.学会如何把握古文的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唐朝的社会背景,并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唐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科举制度?2.唐朝的官僚制度有哪些特点?3.唐朝和外国交往频繁,有哪些著名的文化输出?2. 学习《逢入京使》(30分钟)让学生阅读《逢入京使》这篇古文,让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1.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唐朝时期的文化交融?2.《逢入京使》这篇文章带给我们哪些启示?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主讨论以下问题:1.现在的考试制度和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各有哪些异同?2.如果你有机会当唐朝的官员,你想成为哪一类官员?让一些学生代表小组来分享讨论结果。

4. 总结讲解(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讲解以下问题:1.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和封建官僚制度如何影响了整个社会?2.唐朝时期文化的交融在当今时代也有类似的表现,你认为这些体现在哪些方面?5. 作业布置(5分钟)1.阅读《杨家将》这个故事,认真体会里面的情节和人物。

写一篇两百字的读后感。

2.了解唐朝诗人杜甫的生平和代表作,做一份五分钟的PPT汇报。

四、教学评估1.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

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学生口头表达和思考能力的提升情况。

4.学生是否掌握了古文读写的技巧和方法。

五、教学素材1.PPT的制作和展示。

2.《逢入京使》的教材和辅导材料。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优秀 逢入京使优秀教案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优秀 逢入京使优秀教案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优秀逢入京使优秀教案设计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优秀一、教学目标1.了解逢入京使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逢入京使的主要内容。

2.通过学习逢入京使,了解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3.了解逢入京使对于现代外交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逢入京使的历史意义和发展状况。

2.逢入京使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逢入京使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和影响。

2.分组讨论法:分成小组,就逢入京使对于现代外交的影响和借鉴意义进行讨论。

四、教学过程1.复习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明代内阁制度,谁能再次给大家回忆一下内阁的作用和重要性?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明代的外交制度之一——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明代朝廷用来与各国交流、传递重要政策的特使,在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逢入京使究竟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3.学习新知识:讲解逢入京使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重点强调逢入京使对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有对现代外交的启示。

4.展示材料:分发给学生逢入京使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参考,并提出问题。

5.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逢入京使对于现代外交的影响和借鉴意义进行讨论。

6.小结:总结逢入京使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和影响,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是否能理解逢入京使的历史意义和发展状况。

2.听取学生对逢入京使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

3.对分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就逢入京使对于现代外交的影响和借鉴意义进行深入思考。

7.拓展学习:介绍逢入京使的起源。

逢入京使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使节制度。

在古代,一些部落或国家会派遣使者前往其他部落或国家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商议事务等。

这些使者往往扮演着重要的外交角色,起到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逢入京使则是中央政府派往各地的使者,使其传达政府的重要政策和命令,同时也是外交交流的一种形式。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逢入京使43-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逢入京使43-部编版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诵读,读出节奏感。

2、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音频,动画情景再现【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盛唐时期有一位诗人他以边塞诗出名,他的诗歌因为想象奇特被广为传诵。

他的一句写雪的诗,因比喻新颖,经常被人引用,大家知道是哪一句吗?(学生回答)对,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现在请大家大声说出他的名字(学生回答)——岑参。

二、作者介绍说说你了解的岑参。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有《岑嘉州集》。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三、背景介绍学生读PPT上红字标注的部分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诗词意象分析:通过分析“马蹄踏雪”、“烽火连三月”等意象,理解诗人所描绘的边塞景象。
-诗词情感体验:体会诗人思乡、报国的情感,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壮志凌云。
-诗词主题探讨:明确《逢入京使》所表现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观念。
举例:
在讲解诗词意象时,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马蹄踏雪”、“烽火连三月”等边塞景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逢入京使》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边塞特色。《逢入京使》是他在边塞途中偶遇入京使者时所作,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如何描绘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意象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古诗词的句式特点,我会通过对比现代文句式来帮助大家理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及作者生平:使学生了解岑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的创作背景,掌握《逢入京使》的写作背景。
-诗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古诗词朗读方法,注重声韵、节奏、情感的表达。
二、核心素养目标
《逢入京使》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逢入京使》,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边塞诗人的创作特点,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解读《逢入京使》,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的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的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的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逢入京使》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问:你们对家乡和亲人有什么特殊的情感?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解释生僻词语。

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默写诗歌,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中情感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问:你们觉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是如何表达的?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进一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应用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创作作品,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第六课时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背诵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逢入京使①唐岑参(cén shēn)故园②东望路漫漫③,双袖龙钟④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⑤君传语⑥报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悟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五、【注释】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教案一. 教材分析《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本诗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远赴他乡,忽然遇见回京的使者,心情如何。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逢入京使》。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语音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基本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逢入京使2-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逢入京使2-部编版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岑参及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2. 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学习诗人抓住特定场景以平实的语言写浓烈感情的艺术特色;
3.诗歌诵读。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诗人抓住特定场景以平实的语言写浓烈感情的艺术特色;
2.诗歌诵读。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抓住特定场景以平实的语言写浓烈感情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1.导语:以《木兰诗》“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女儿思乡情态引出本诗。

2.介绍岑参及边塞诗。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要点:(1)唐边塞诗人两次8年入塞
(2)a特点:题材广阔、意向宏阔、基调昂扬b代表人物:高适、岑参c繁荣原因:盛唐繁荣、幕府制度
3.写作背景:(大屏幕)“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4.反复诵读,以读代讲,解读诗意。

(1)师范读
(2)生读(划分节奏、确定感情基调,个人读、齐读相结合)
(3)解读大意确定主题。

5.边读边赏析、熟读成诵:
主要抓手:a西行而东望(复杂情感);b夸张的修辞泪雨滂沱(男人有泪不轻弹);c“马上相逢”扣题,行色匆匆;d“报平安”与“寄相思”的辨析。

6.合作探究,提炼写作方法:
a选材、切入点(情感宣泄口)
b用词准确、凝练
7.拓展:思乡主题的古诗词
六、作业: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写一段文字,抒发对某人某事的感情。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 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 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 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 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 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重点:体会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难点:结合背景, 理解边塞诗的风格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知人论世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 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 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 两人立马而谈, 互叙寒温。

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 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 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世称“岑嘉州”。

与高适并称“高岑”, 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 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 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 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1)初读, 读准字音。

岑参(cén)袖(xiù)凭(píng)传语(chuán)(2)再读, 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 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 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 再读诗歌。

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的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的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的把握。

3. 诗歌情感的体会和主题的提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剖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简要介绍诗人岑参的生平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见解。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之中。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体验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描写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让学生比较分析,体会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 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

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 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
区)人,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 。

与高适并称“高岑” ,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 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 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袖(xi ù)凭(píng)传.语(chu án)
(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

(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

(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 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
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
这篇文章的内容。

2. 解题:逢:遇到。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 偶遇返京的使者, 勾起了
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3. 出示任务:以小组的方式,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按照“读- 重点字词- 翻译”顺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


4. 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

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故园
(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龙钟
(泪流纵横的样子)凭(请求,烦劳)传语(捎口信)(课件一句句出示译文重点内容)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对于诗歌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诗
歌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全诗分析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1)故.园.东望路漫.漫.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长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给人
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


2)双袖龙.钟.泪不干译文: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文: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这两句写遇到返京使者时想要捎书信给家人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色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
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
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

五、课堂检测
1. 解释词语:
故园:漫漫:
龙钟:凭:传语:
【答案与解析】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遥远龙钟:沾湿凭:托传语:捎口信
2.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 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 尘烟蔽天。

B.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 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 没有纸笔, 也顾不上写信了, 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 此时, 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 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答案与解析】
D(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 没有纸笔, 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 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 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 “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案与解析】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眼前实景)
双袖龙钟泪不干。

(思念深情)
满上相逢无纸笔(行者匆匆)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作业布置
1. 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2. 背诵课文,会默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