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史记选读屈原列传导学案1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
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属(zhǔ)草稿惨怛(dá) 帝喾(kù) 靡不毕见(xiàn) 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 滋垢(gòu) 浊秽(huì) 皦(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二、学习第一、二部分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3)糜不毕见(“见”通“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做名词,识别力)(2)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3)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4)蝉蜕于污秽(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5)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6)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做动词,阐明)4.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4)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7)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句)5.翻译句子(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一个人在处境危急的时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当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喊父母的。
最新苏教版选修(史记)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课件.ppt
要点突破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答案 (1)家族赋予的使命。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答案
2.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答案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 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记载。(史记散绝)司 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于是论次其文:_读__l_ú_n_,__编___ (5)论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_论__述___
论考之行事:_讨__论___
3.虚词归纳
以传剑论显:_介__词__,__凭__借___ 是故《礼》以节人:_介__词__,__用__来___ 以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_介__词__,__把___ 作《师说》以贻之:_连__词__,__来___
4.古今异义词 (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_参__与__其__事__。__ 今义:_做__,__投__身__到__(_事__业__中__去__);__(_按__某__种__办__法__)_处__理__。____ (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 古义:_我__,__谦__称__。__ 今义:_男__孩__子__;__人__(_用__于__男__性__,__含__轻__蔑__意__)。____
(3)《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古义:_纲__常__,__法__度__。__这__里__用__作__动__词__,__有__“__规__范__”__之__意__。_____ 今义:_策__划__并__管__理__(_企__业__);__经__营__。____
(4)余所谓述故事①,整齐②其世传 古义:①__旧__事__。___②__整__理__,__归__纳__。__ 今 ①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义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 _能__感__染__人__;__文__艺__作__品__中__用__来__体__现__主__题__的__情__节__。__②__有__秩__序__;__有__条__理__;__不_ 凌__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 文中指遗业。 (5)维我汉最继低五的帝等末级流或,品接类三。代绝业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以、而”用法。
2、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3、了解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学习重难点:了解司马迁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体会司马迁在前人的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
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
,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
笮..羑.里轩辕
..
..扶义俶傥
结合本文介绍《史记》的有关知识。
(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学习目标(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根据下列提示语,说出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作者。
世界文化名人粽子龙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屈原的名声很大,那么,你想知道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是怎能样评价屈原的吗?二、研习1、“任”(信任)与“疏”(疏远)“任”——“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疏”——“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2、研读第三小节:评价《离骚》(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2)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记叙: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议论:①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讲义:01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浮生若茶一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
高僧明白他的来意后,便在他面前放了两只装了茶叶的杯子,他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喝。
年轻人细细喝了几口,发现一点香味也没有。
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着,一会儿,一丝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中溢出来。
接着,高僧又往杯里加了点沸水,一共加了三次水,里面的茶叶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
年轻人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地品味了一会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一切全都明白了。
【内容赏析】同样的茶叶,两种不同温度的水致使一杯索然无味,一杯却香气四溢。
其实,人生就犹如一片茶叶,只有在艰难险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砺,才能真真实实地体味到生活的原味与魅力。
在那一次次的沉浮与磨砺中,生命便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颛顼..(kuǎi)(kuì)..(zhuān)(xū)蒯聩簒弑..(léi)(xiè)..(cuàn)(shì) 缧绁羑.里(yǒu) 股肱.(ɡōnɡ) 封禅.(shàn) 牝牡..(pìn)(mǔ) 朔.旦(shuò) 东渐.于海(jiān) 重.译款塞.(chón ɡ)(sài) 喟.然而叹(kuì) 善善恶恶..(wù)(è) 二十八宿.(xiù) 辅拂.(bì) 俶傥..(tì)(tǎ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2)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 继承)(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同“弼”,辅助)(4)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适⎩⎪⎨⎪⎧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动词,到……去)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形容词,舒适,满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动词,享受)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动词,女子出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副词,恰好)适.得府君书(副词,刚才) (2)本⎩⎪⎨⎪⎧本.《诗》《书》《礼》《乐》之际(动词,遵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名词,树木的根)自言本.是京城女(副词,本来)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稿本)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动词,推理,探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学案1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归纳•整理)学习重点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学习步骤熟读课文,简析课文内容。
§1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简析: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
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简析: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简析: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
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三、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
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简析: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简析: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简析: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
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
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9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用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史记》选读这一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一、教材分析《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以“简、明、精”为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史记节选,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内容包括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具备历史学家的意义,又有启迪现代人深度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丰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認識,培养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们在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秦汉时期:五帝、尧舜禹、夏商周、世家、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2.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3.晋朝: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桓温4.南北朝:北魏、南朝宋、梁、陈、北齐、北周四、教学策略1.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历史事件进行问答、讨论、画图等教学方式。
2.知识讲述:通过讲述与学生密切相关、最新、最热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用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看书、写作、同班讨论、并进行展示或比赛。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沟通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作业练习:在课外时间内,布置小组作业,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观点、谈体会、展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设计
《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高中语文 专题一 第1课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1课太史公自序本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是70列传的最后一篇。
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了解司马迁、学习《史记》的一把重要钥匙。
学习此文,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疏通文字,梳理大意,重点掌握通假字、“适”“略”“论”“卒”“罔”等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翻译重点句子。
二是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抱负,理解他创作《史记》的条件、动机和指导思想,加深对其人其书的认识。
初学《史记》,同学们一定有理解不深不透、弄不明白的地方,不必急躁,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将它与必修五中的《报任安书(节选)》结合起来学习。
2.借助注释和译文。
抓住常见常用的语言点学习积累,过于艰涩的地方可以放过。
尤其对文中最难的部分——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只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要效仿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书中即可,不必强求自己弄通。
3.实在不明白,可以边学习其他文章边学习本文,将本文与其他具体文章结合学。
还可以在学完所有的选读篇目后,再重温甚至重学它。
一、人物名片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生卒年月不详。
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武帝时为太史令,专掌秘籍、职司记载,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未及动笔就去世了。
司马迁受其父熏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记》。
武帝元封五年,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
他认为自己既然不能在政治上建功立业,那就得更加发愤著书。
为完成《史记》的写作,他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书,历十年艰辛,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
其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二、背景资料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业绩的史书,以总结历史经验。
高中语文 1.1 太史公自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
5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 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 104),他开 始写作《史记》。天汉二年(前 99)夏天,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 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押运辎重。李陵 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遭匈奴八万骑兵围攻。经过八昼 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骑兵,但由于未得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 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但后 来听说他投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附和汉武帝,指 责李陵的罪过。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 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死而投降匈奴,一定 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武帝下令将 司马迁打入大牢,并处以腐刑,这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 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大约 14 年才基本完 成这部巨著。
《乐》乐所以立(所字结构,……的根据) (6)所以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所字结构,……的原因)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动词,往……去)
(7)适
而子迁适使反(动词,恰巧)
籍每适浑(动词,拜访)
其在卫者,相中山(动词,做……丞相,辅佐) (8)相
诸侯之相王(副词,共相、一起)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课题
《太史公自 序》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2.积极探索《<史记>选读》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学重难点: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和有效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讲解与探讨教学过程:一、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把它作为当代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究竟有何意义和作用?它所体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有哪些?《<史记>选读》如何能够反映《史记》真实的面貌?1、《史记》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接爱优秀文化、尤其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熏陶,因为这些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一个高中生如果真正读懂了《史记》,就能感悟到古代文化经典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2、了解《史记》及其作者的基本常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苏教版】2018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全一册精品学案(含答案)
第1课 太史公自序1.通假字(1)《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___________________(2)《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辅拂.股肱之臣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1)适⎩⎨⎧ 白司马氏去周适.晋:而子迁适.使反:(2)卒⎩⎨⎧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于是卒.述陶唐以来:(3)罔⎩⎨⎧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罔.疏则兽失:(4)略⎩⎨⎧ 南略.邛、笮、昆明: 略.推三代:(5)论⎩⎨⎧ 于是论.次其文:孙子膑脚,而论.兵法:论.考之行事:3.虚词归纳以⎩⎪⎨⎪⎧ 以.传剑论显: 是故《礼》以.节人: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 作《师说》以.贻之:4.古今异义词(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余所谓述故事..①,整齐..②其世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则文学..①彬彬稍进,《诗》《书》往往..②间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是非,定犹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则学者至今则.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程伯休甫其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子所论,欲以何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见父于河洛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此孝之大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翻译下面的句子(1)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苏教版语文高二专题一 第1课 太史公自序同步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同步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姓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③则学者至今则.之则:视为准则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显露⑤故长于风.风:讽喻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答案 B解析①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封王。
④显:彰显。
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事武安君白起②而子迁适使反③弗敢阙④其指数千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⑥泽流罔极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答案 B解析①⑤不含通假字,②“反”同“返”,③“阙”同“缺”,④“指”同“旨”,⑥“罔”同“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③王卬于.殷④建于.明堂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上“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答案 C解析“其”,①表祈使语气,②代词;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是( )①不得与从事..,明是非⑤万物之散聚..皆..之德④别嫌疑..立身③言其能论歌文武..②终于在《春秋》⑥余所谓述故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答案 D解析①从事: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
②终于:古义,最终落在;今义,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③文武:古义,文王、武王;今义,文才和武艺。
⑥故事:古义,时事;今义,虚构的事情。
5.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句是( )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小子何敢让焉C.欲以何明D.安在其不辱也答案 B解析“何”应解释为“怎么”,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导学案1
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1—4节,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划分文章层次结构,初步分析韩信形象。
一、自主学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不得..【】时,贫无行推择....【】,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句式:】,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刺我;不能死,出..【】之曰:“信能死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西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二、熟读课文,并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三、文本研读1、文章1—3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请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并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2、思考司马迁为什么单单从韩信的早年生活中挑选了这三个故事来写?学生质疑五、当堂反馈2、指出加点字含义,有活用现象也请指出。
2018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学案(18份)苏教版
第课太史公自序.通假字() ? ? 山川溪谷禽草木牝牡雌雄,故于()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察其因此,皆失其本已.:() 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罔天下放失旧:..() 拂股肱之臣配焉:.() 扶俶,不令己失:..一多() 适(\\( 白司氏去周适.晋:() 卒(\\( 卒三而迁太史令:.() 罔(\\( 罔天下放失旧:.() 略(\\( 南略邛、笮、昆明:.()!.虚以!.古今异() 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今:()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古:今:() ?礼? 人,故于行...:,,而子迁适使反:.,,于是卒述陶唐以来:.,,罔疏失:.,,略推三代:.))))))))古义:今义:() 余所谓述故事①,整齐②其世传....古义:今义:()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古义:今义:() 那么文学①彬彬稍进,?诗??书?经常②间出矣....古义:今义:.说说以下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讲解一下() 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明是非,定迟疑:.()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臣不臣那么诛,父不父那么无道:..() 那么学者到此刻那么之:..判断以下各句的句式特色() 程伯休甫今后也:() 喜为五医生,卒,皆葬高门:()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见父于河洛之间:() 此孝之大者:()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翻译下面的句子() 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医生壅之。
译文:() 察其因此,皆失其本已。
译文:() 夫礼禁已然以前,法施已然此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 )人。
西汉优异的史学家、文学家。
生卒年月不详。
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武帝时为太史令,专掌秘籍、职司记录,奋发写一部完满的史册,未及动笔就去世了。
司马迁受其父熏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旅行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察看历史遗迹,认识地方风土人情,采集听闻异说,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新的源泉。
我要坚忍,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口处磨炼出一颗灿烂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而司马迁就是坚忍精神的写照。
本专题由《太史公自序》和列为存目的《报任安书》两篇文章组成。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引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
序中叙述了司马氏的家族历史、司马谈父子的生平经历和写作《史记》的始末,特别是作者用相当长的篇幅叙写六家的要旨,论述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
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断案,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如果将它和《报任安书》合读,则可见司马迁的远大志向、坎坷经历和执著精神,了解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
第1课太史公自序纪传体的开创者——司马迁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共3 000多年的历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肩负使命写《史记》司马迁20岁时,南游江、淮。
据《太史公自序》,他这次“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接触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传统和史官的职责,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很重要的影响。
司马迁任太史令后,除日常职司以外,他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以实现父亲的遗愿。
经过四五年的准备,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完成了准备工作,正式着手写作《史记》。
本文记叙了作者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著《史记》的始末,表明修史乃是家族传统赋予自己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暗示了自己要以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来写《史记》。
一、通假字1.而子迁适使反.同“返”,译为“归来”2.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同“毋”,译为“不要”3.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同“缺”,译为“缺漏”4.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同“现”,译为“再现”5.故长于风.同“讽”,译为“讽喻”6.《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同“旨”,译为“要旨”7.失之豪.厘同“毫”,译为“秋天小鸟身上刚生长出来的羽毛,形容细小”8.堕.先人所言同“隳”,译为“毁”9.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同“缵”,译为“继承”10.罔.罗天下放失.旧闻同“网”,译为“网罗”同“佚”,译为“散失”11.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同“弼”,译为“辅助”12.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同“倜傥”,译为“卓越洒脱,不拘于俗”二、古今异义1.无泽为汉市长..古义:掌管市场的官长今义:行政长官2.不得与从事..古义:跟随侍奉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3.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古义:最终落在今义:副词,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4.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古义:到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5.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古义:褒贬评定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因说话而引起的误会或纠纷6.以为天下仪表..古义:标准今义: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指好的)7.余所谓述故事.. 古义:历史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8.整齐..其世传 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外形规则、完整,大小、长短、高低等相差不多 9.夫《诗》《书》隐约..者 古义: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10.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古义:遗业今义:已经衰落并失去原有的精神实质的学术、文艺等流派;最低的等级或品类 三、一词多义1.适⎩⎪⎨⎪⎧①自司马氏去周适.晋 动词,到……去②而子迁适.使反 副词,恰好、正好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副词,刚刚、刚才2.封⎩⎪⎨⎪⎧①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名词,封禅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六国论》)动词,封赏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动词,封闭3.论⎩⎪⎪⎨⎪⎪⎧①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动词,阐释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动词,论述③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动词,评定④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动词,谈论⑤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动词,诉说4.次⎩⎨⎧①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动词,编排、整理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动词,驻扎5.被⎩⎪⎪⎨⎪⎪⎧①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动词,蒙受,遭受②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名词,被子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介词,表示被动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同“披”,动词,披散6.与⎩⎪⎪⎪⎨⎪⎪⎪⎧①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 介词,和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动词,结交,亲附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固定结构,与……相比④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连词,和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动词,给7.以⎩⎪⎨⎪⎧①以.传剑论显 介词,凭借②是故《礼》以.节人 介词,用来③以.天下之大过予之 介词,把④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连词,来8.且⎩⎪⎨⎪⎧①故发愤且.卒 副词,将要②且.士贤能而不用 连词,况且③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而且④臣死且.不避(《鸿门宴》) 副词,尚且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①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序:整顿秩序、掌管、主管 ②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_做……丞相 ③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坑:坑杀、活埋 ④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王:封王⑤《礼》经纪..人伦经纪:规范⑥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科条:对史事科分条列,提纲挈领地编排记述(2)名词意动用法则学者至今则.之则:以……为准则2.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存.亡国,继.绝世存:恢复,使……存在继:使……延续(2)为动用法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死:为……而死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善:善事恶:邪恶贤:贤能之人②其实皆以为善.善:善事③《春秋》采善.贬恶.善:好人恶:恶人(2)形容词作动词①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善:奖恶:惩②上明.三王之道明:阐明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程伯林甫其后也。
(“……也”表判断)②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①喜为五大夫,卒,皆葬(于)高门。
(省略介词)②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之)为天下仪表。
(省略宾语)3.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夫子所论,欲以何明?(正常语序:欲以明何)(2)状语后置句见父于河洛之间。
(正常语序:于河洛之间见父)(3)定语后置句此孝之大者。
(正常语序:此大孝)(4)固定句式①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何为”译为“为什么……呢?”表疑问)②《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
(“所以”译为“……的原因”,表原因))③是故《礼》以节人。
(“是故”译为“因此”,表结果明确:(1)这与下文写司马谈做太史公的内容相呼应,也为司马迁作《史记》铺垫。
(2)周代以前先人的事例虽属无从推究的传说,但司马迁意欲以此来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3)顺理成章地写出作者面对厄运坚忍不拔完成巨著的精神动力所在。
2.研读第四段,概括本段讲述的三件事,谈谈你对司马迁这段经历的看法。
明确:3.司马谈的临终嘱托有哪几层意思?明确:①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②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③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记载。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明确:(1)司马迁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著《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
(2)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3)司马迁否认是创作,并非本心,而是为了回避世俗的诘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泄个人私愤。
5.司马迁能写成《史记》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本文分析。
明确:司马迁能够完成《史记》,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太史公自序》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原因:司马迁立志著史书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著史,既有家学渊源,也得益于其平时的积累和学习。
本文介绍了他幼年读书、耕牧,青年壮游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南等地,以及奉命巡视西南地区三件事。
幼年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青年时的壮游给了司马迁实地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的机会,使他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的历史观;考察西南少数民族,了解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以及当地的山川物产。
这些都为《史记》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积累”“实践”“坚持”“勤奋”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不幸的幸运者司马迁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
他的不幸主要是自己的身体被摧残和精神上遭受打击,但他的幸运是在这样不幸的条件下,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史记》。
除了《史记》,司马迁还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魂。
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精神”“幸运”“不幸”“支柱”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
[精彩片段]一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因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得到快意人生。
身受腐刑的司马迁,一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终于写成了永表后世的《史记》。
二苦难造就司马迁,造就一个坚强、独立、伟大人格的人:惨遭宫刑,他没有倒下,世人诽谤,他没有倒下,是坚强,在苦难中滋生的坚强让他站立,同时站立的还有那一部尽人皆知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