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知识越丰富的人,创造性的时机越多,创造性的成果也就会越大。因此要发展创造力,培植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注重对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灵活运用,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开辟理想的创造园地,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创新人才。
创新就是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想别人没想的东西。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知识的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的责任。本文试就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的关系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新颖性、灵活性、流畅性、潜在性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高水平上实现的,是
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它不仅存在于想象、灵感及潜意识活动之中,还普遍存在于联想、归纳、分析、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形式之中,是一种集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等特征的综合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与创新人才的关系
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一切事务。这类人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创新思
维能力,能够提出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
响的新观念,事事处处都能有胜人一筹的见解和独到的处事风格。处理工作,有胆有识、拿捏正确,能深入问题的实质,切中要点。处人处事,凭借敏锐的直觉,能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手段。这种思维能力使得思维主体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永远处于主动、领先的地位。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①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疑—问—思”这一规律。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经过思,疑则渐解,以致融会贯通。也因此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②提供丰富的表象和语言,拓宽思维空间。无论是表象还是语言,都是信息,是知识,是思维的原料,只有原料丰富,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知识面广,思维的领域也才广阔。
③发展思维形式,提高思维能力。概念、判断、推理是抽象思维
的形式,善于掌握概念,是发展思维形式的首要条件。形成正确的概念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判断和合乎逻辑地推理,才能发展思维。思维形式发展了,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
④掌握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现实的过程。训练思维应从训练思维方法入手,把分析、综合的方法,归类、比较的方法,抽象、概括的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系统化、具体化的方法等综合加以运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另外还应指导学生学会用系统方法去思考问题,发现事物之间的多重联系,学会逆向思考,多路思考,善于联想、比较,打破常规去思考。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术活化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去,才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⑤注重想象力的培养,激发思维潜力。所谓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四、重视知识积累,培育创新素质,造就创新人才
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内心修养,是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可见知识越丰富的人,创造性的时机越多,创造性的成果也就会越大。因此要发展创造力,培植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注
重对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灵活运用,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开辟理想的创造园地,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浩森、张昌义.知识与思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2]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孙煜、黄浩森.思维与符号学论丛[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4]伍棠棣、李伯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5]李怀春.思维世界导论__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