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2 我爱这土地 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解释什么是“意象”。
(自主阅读圈画)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2、分析诗歌意象:(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
部编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及其效果”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意象的美学价值、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并解决问题。
-诗歌创意表达: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诗歌知识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举例:《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是诗歌的核心,教师要着重讲解“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意象如何表达对土地的深沉爱意。
2.教学难点
-意象的深层含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鸟”在诗中的自由与束缚的双重象征,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诗歌的主题和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提升思维品质。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分析和创作,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促进语言素养的提高。
5.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借助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深层含义和诗歌情感的传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意象相关的主题,如“土地的象征意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诗歌创作练习。学生们尝试运用所学意象和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我爱这土地
2我爱这土地教课目标课题我爱这土地课型新讲课课时安排 2 课时课时建议本课依照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分配时进行课文详尽感知的交流展现及当堂检测。
可合适调理。
知识与技术认识诗人的相关文学知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诗歌教的感情基调。
学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及奇妙的抒怀方式。
目标感情、态度意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觉诗人深沉而诚挚的爱国感情,激发爱国之与价值观情。
课前准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课前读准预字音习辨清字形理解词语艾青( 1910— 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他的诗常常把个人的悲欢融入时代的悲欢里,努力反响民族和人民的磨难与命运,反响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情神往和颂扬,风格朴素雄浑。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拂晓的通知》《光的赞歌》《北方》《向太阳》《荒原》等。
本诗作于 1938 年 11 月,其时正当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中国正受到着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大水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
于是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恼恨写下了这首诗。
嘶哑(sīy ǎ)温柔(wēn róu)....激怒(j īn ù)腐化(fǔlàn)....嘶哑:声音嘶哑。
汹涌:(水)强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原指刺激使愤慨,诗中指极度愤慨。
温柔:平和柔顺。
拂晓:时间词。
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腐化:机体因为微生物的滋长而破坏。
教课过程新有名美学家朱光潜:“要养成正的文学兴趣,最好是从下手,能欣,自然能欣小、及其余种的文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 令人慧。
”从今日起,我就要一起一次奇异而激人心的歌之旅。
一,就我通艾青的《我土入地》首先来感觉一下代歌的魅力。
1.学生用自己喜的方式自歌,准字音,并着歌划分奏。
2.配范歌,要修业生注意字音、奏、速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背景资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嘶.哑(sī) 腐.烂(fǔ) 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yǒn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学会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2.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3. 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感受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
3.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自己对土地的理解和感情。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学生自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让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6.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讨论积极性。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艾青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教学课件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诗歌背景和解析诗歌主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内容和主题,掌握诗歌中的生字新词,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怀。
教学重点:诗歌中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爱国情怀的表达。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和爱国情怀的认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感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艾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对土地的深情描绘著称。
教学准备:《我爱这土地》课文PPT课件,包含艾青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祖国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等。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土地”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祖国河山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和对诗歌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艾青的生平和《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歌:请几名学生轮流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诗歌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对土地的情感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诗歌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 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祖国土地的情感体验,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对土地的爱护。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爱国情感如何与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相结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歌颂家乡。
这篇课文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和感受。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诗歌。
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能还没有达到文中诗人的程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难点: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所学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
2.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作业:提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要求他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同时,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示标: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 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 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2、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1、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从视频入手导入新课同学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这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诗人艾青也冲到了时代的前沿,像一只喉咙嘶哑的鸟,为大地的兴衰而歌哭,他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甘愿为祖国的强盛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从赏读入手掌握朗读技巧1、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小声试读,读准字音。
嘶哑(sīyǎ) 喉咙(hóu lóng ) 汹涌(xiōng yǒng) 腐烂(fǔlàn )3、视频朗读欣赏4、朗读指导注意他在读时有什么技巧?比如,他是按照怎样的基调去朗诵的?他是怎么处理停顿和重音的?大家可以边听边做记号,停顿处用斜线划开,重读的词语要在字的下面点上点。
有些要拖长音的可画上破折号。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我爱这土地》教案主备人:邵文传审核人:语文组教学内容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背诵诗歌,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行为一研读15 分钟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二.目标出示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沦陷区的亲人们颠沛流离,四处逃亡,更多的同胞还被日本人像牲口,草芥一样用残忍的方式杀害,尤其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人的杀人方式,数量,持续时间都令世人震惊,无数尸体被抛江,焚烧,埋掉,死亡人数不下于30万。
他们的罪行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愤慨,听吧:(歌曲《保卫黄河》)(三)那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握基调‚把握情感变化ƒ运用想象丰富情感(四)那情——诵中高唱爱国之情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
其次,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诗歌创作环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在这个环节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例如词汇贫乏、句子结构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课文朗读与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激昂”、“悲壮”等。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如“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理解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感悟《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和情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句子运用和词语选择,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美的表达,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在提问和指导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 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案艾青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3.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试着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1.能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关于土地,端木蕻良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我想唯有对土地家园深深眷恋的人,才会有如此敏锐的嗅觉,闻到泥土的芬芳。
无独有偶,诗人艾青也曾这样向土地表白:我爱这土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感受那炽热深沉的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通过读文段、看图片引发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三、“读诗”我能行。
(出示朗读提示)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酝酿感情,组内诵读。
3.展示点评,生生互动:“给你锦囊”或“为你点赞”。
(“送锦囊”和“点赞”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词句)过渡:下面我们走进诗的字里行间,通过“品诗”去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
(引出下一个环节)四、“品诗”我能行。
屏幕出示——思考交流:1.在诗中,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应该都紧扣作者“爱土地”而写,它们分别有什么特殊含义?(注意这些词前面的修饰语)2.哪些词句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爱?(组内交流后再展示)结论:1.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特殊含义(即象征意义):土地——遭受侵略践踏的国土河流、风——反抗精神黎明——光明未来2.分析“常”、“应该”、“嘶哑”、“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词句,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
过渡:当年的战火牵动着的又何止作者一人,接下来,我们来读另一首诗。
(引出下一个环节)五、“品读类文”我能行屏幕出示: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思考:1.哪句诗最触动你?为什么?2.既是“类文”,有何相同点?过渡:有多少个爱国者,就有多少个对土地的抒情者,下面我们也来“为国写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2 我爱这土地》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课题我爱这土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之情。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他的诗往往把个人的悲欢融入时代的悲欢里,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光的赞歌》《北方》《向太阳》《旷野》等。
写作背景本诗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于是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嘶哑..(sī yǎ)温柔..(wēn róu)激怒..(jī nù)腐烂..(fǔ làn)辨清字形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2.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3.指名朗读诗歌。
4.学生齐读诗歌。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铺陈,是蓄势,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句诗,则可以说是对主题的高度概括,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和升华。
第二节的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中华儿女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它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2《我爱这土地》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关键诗句。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主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阅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从而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划分诗歌的朗读停顿。
参考: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 我爱这土地 配套教案
2 我爱这土地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句,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1.诵读法,2. 探究欣赏法,3.仿写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欣赏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美丽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富饶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繁荣昌盛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强大无比我爱这土地—因为它文化灿烂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历史悠久二、指导朗读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三、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当代诗人。
诗集有:《大堰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去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方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艾青及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3.把握“内在节奏”,理解“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重点1.反复诵读诗歌。
2.理解“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难点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纵观古今,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歌—《我爱这土地》。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诗人。
早期的诗作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作品简介《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
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
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来看,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3.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背景(强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3.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教学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
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3.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已有动荡之势的大地的画卷,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法指导】
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
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2.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从朗读诗歌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诗语感,并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认识与把握,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对抗日战争缺乏一定的理解,难以体会作者寄寓在土地中的深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