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心理笔记
受众心理
青少年(12、13岁-27、28岁)在生理和心理 上都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急剧发展的过 渡时期,血气方刚,情绪波动性大,感情 冲动,容易摆脱理智的控制。由于自我意 识的发展,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独 立性,希望独立地认识世界和受到成人的 承认和尊重。
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在思维活动 中占主导地位,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 批判性,但由于发展尚不成熟,他们观察 和考虑问题时还不能够客观和全面,有明 显的主观色彩和理想色彩。因此,对他们 进行信息传播,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立意 识和自尊心,以平等的身份引导他们客观、 全面地分析和认识问题。
受众心理
受众是传播的信宿,传播效果通过受众来 体现。 传播的目的就在于影响受众的思想、态度 和行为。 受众的基本心理过程:肯定刺激物引起相 符行为,否定刺激物引起相逆行为。 受众的心理反应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一 传播对象的认知反应
受传过程首先是认知过程,即由感知机制 对于传播信息的接受。传播信息只有为传 播对象所认知,才能影响其情绪过程和意 志、行动过程。
受众的媒介使用动机
好奇心 求新 得益 参与 接近
受众普遍的需要
获取信息 娱乐消遣 获取知识 拓展社交
问题
拉斯韦尔的传播三功能说? 赖特的四功能说?
受众心理
韓非子: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 當之
亚里士多德:演说有没有效,要看它对人 有没有影响。
1,受众的年龄特征
中年人(27、28-55岁)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 由于阅历较丰富,心理发展也能较为冷静、全面、深刻地观察和 分析问题。在情绪上,较为稳重、不易冲 动,很少感情用事。因而对中年入进行传 播应注重说理,只有在确凿的事实和周密 的理论面前,他们才能被说服。
情感联络对于行为制约之影响,表现为情感的强 化作用。 肯定性情感和否定性情感和行为的正强化和负强 化相联系。肯定性情感增强与之相伴随的行为, 否定性情感则抑制与之相伴随的行为。对于受众 而言,如果受传过程中产生了愉快的内心体 验.那么,受活动可以持续进行;反之,受传活 动则可能中止。 情感具有引导、聚合、偏倾的作用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精选5篇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精选5篇相信许多人有这种体验:一场大病、一场灾难或一场意外的死亡,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使得我们明白什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
这也是悲惨的人生真相必将带给我们的馈赠。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心理基础读书笔记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对别人战战兢兢,特别想赢得别人的认可,结果赢得的是冷落和嘲讽。
后来,她不再关注别人,不再渴求别人的认可,只是“为自己跳舞”,但人们反而走过来,和她一起跳舞。
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
不过,这只是远离,并不是消失。
悲惨的人生真相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做一些主观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并不再对我们的心灵发挥消极的影响。
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的过去的必经之路。
悲剧性是我们心灵的养料。
你拒绝悲伤,也拒绝直面自己悲惨的人生真相。
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认真相、与真相较劲上。
随着心灵之墙的一一倒塌,你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认,也不再去和这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
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的心理能量就获得了解放,它们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
但现在,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悲伤,是完结的力量!悲伤所完结的,是人生悲惨的人生真相。
当然,这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悲伤之路,我们的心灵从这真相中的悲剧中获得了解放。
甚至,这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养料,促进我们成长。
死而复生”就是解决“悲伤后遗症”的力量。
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
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以及娱乐项目。
一系列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令一个人变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重复诉说自己的苦难,以赢取别人的同情,也可以令一个人变成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唱响自己生命的最强音。
受众心理学
4
彼得罗夫斯基
苏联心理学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解决了个性的问题。 它所持的出发点是:个性是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在活动中显示出自己的积极性的。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就是 个性的需要。正是需要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方 面活动。需要是个性的一种状态,它表现出对具体的生活 条件的依赖性。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苏]彼得罗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 动力的重要源泉。人的各种活动或行为, 从饥择食、渴择饮,到从事物质资料的生 产、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科学技术的发 明与创造,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
3
彭聃龄
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 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 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 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如血液中水分的缺乏, 会产生过喝水的需要;血糖成分下降,会产生饥饿求 食的需要;失去亲人,会产生爱的需要;社会秩序不 好,会产生安全的需要等。(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 学》第32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
9.2.1 动机的定义
动机,这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苏]彼得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第118页, 朱智贤、卢盛忠、张世臣、龚浩然、孙晔、王明 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3
傅汉章
什么叫动机?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的原因。也 就是引起、维持人的某种行动,以达到预定目的 的愿望或意念。同理,购买动机是指激励消费者 购买行为的原因。广告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表 现手法和技巧去激励消费者形成购买动机。(傅 汉章、邝铁军《广告心理学》第18页,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 受众心理
广告学概论第八章广告受众心理分析
8.4.3 提高广告记忆的方法与策略
1.适当减少广告信息数量
(1)广告目标应单一 (2)广告内容应简洁、易懂
2.适当重复广告信息
(1)将同一广告不断重复刊播 (2)将有关信息在多种媒体上呈现 (3)在同一媒体上进行系列广告宣传 (4)在一则广告中反复重复主题,以增强记忆效果
3.广告形式新颖独特
广告运用相似联想,可以加强广告的感染 力和情调。
3.对比联想
指对于性质或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
产生的原因在于:因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 是统一的,事物在某一种共同性中又显出比较 大的差异,这就形成比较强烈的对比,因而产 生对比联想。
广告中运用对比联想,还包括新、旧产品 对比、产品功能对比、产品质量对比等。
(1)广告表现形式 (2)广告媒体形式 (3)广告编排形式
4.减少信息变异 5.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
6.增加感染力以引起消费者的情绪记忆
8.5 广告与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 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 又想起另一件事。
依据事物间联系的不同,广告中运用的 联想原理主要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关系联想、颜色联想。
4.关系联想
指依靠事物间的各种关系而产生的联想。这里所
说的关系,不是指事物间的一般联系,而是指彼此影 响较大的关系。
关系联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o 部分与整体关系联想。 o 因果关系联想。 o 情感关系联想。 o 习惯性关系联想。
5.颜色联想
红色:快活、热烈、喜庆、希望、危险、斗争、愤怒 黄色:快活、温和、诚实、光荣、永久 黑色:坚定、严肃、沉默、焦虑、黑暗、罪恶、悲哀 白色:真实、纯洁、神圣、朴素、光明 蓝色:辽阔、冷淡、纯洁、清静、悲哀、寂寞
浅谈受众心理
浅谈受众心理【摘要】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
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
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
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本文将简要的介绍受众心理。
【关键词】受众心理媒介传播一、何为受众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二、受众的特点1、广泛性这里指的是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
从广义上讲,所有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传播的广泛也使受众超越了地域的间隔,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里,聚合而为传媒信息的接受者。
2、混杂性也正因为新闻媒体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早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他们在同为传媒受众这一点上是同一的,但他们彼此之间却又同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别,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可谓千差万别。
3、隐蔽性尽管分散的受众成员有时也采用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参与新闻媒体工作,如加入受众参与节目,来信、来电反映意见和要求,或参与、接受媒体组织的受众调查等,但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三、受众的类型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的需求:一般受众(广受众)和特殊受众(窄受众)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四、受众的心理特征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第9章 新闻受众心理
第九章
新闻受众心理
研究受众心理的意义——受众在新闻传 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
受众心理是受众的内、外物质活动的结果;
所谓外物质,主要包括媒介所负载的符号群(报刊
的文字、广播的声音、电视的图像与声音等)以及 该符号群所代表的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对新闻 事件或人物的报道);
所谓内物质,是指受众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
脑(包括整个神经系统和各种感受器);
并茂)、感染力和理解上的“弹性”(易于联想), 易激发听众的情绪情感和想象力;
广播具有非专著接收的特性,听众可以“一心二
用”,因此,那些性急者以及追求生活高效率的人 们更加偏爱广播;
电视图像声画并茂,生动具体,真实性、可信性及
现场感强;观众在观看电视时其视觉和听觉通道可 以同时被激活,这较之报纸和广播媒体来说,对信 息的接收就更为轻松,对信息的认知更全面;
交互性;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反
复影响受众心理 。案例:关于灾情报道的交互影响
灾情→报道→人们捐物捐款→报道好人好事→更多人捐款物…… ︱ ︱ ︱ ︱ ︱ 感性 →媒介→ 感性世界 → 媒介世界 → 感性世界…… 世界 世界
互动性;
受众心理的互动性是指在新闻活动中,传者与受众
2、广播声音与听众的听觉分析器
广播声音经过的神经通路如下:耳朵——大脑 的听觉通路——大脑上的颞叶皮层区——大 脑皮层上的联合区;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摘要】电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需要既具备新闻敏感性又要理解受众心理。
他们通过及时敏锐地发现新闻事件,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故事,并采访相关人士获取更多信息,从而体现新闻敏感性。
电视记者需要了解受众的喜好、价值观和情感需求,以便更好地制作符合观众口味的新闻报道。
在报道过程中,电视记者要结合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采用恰当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使报道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处理敏感新闻时,电视记者需要冷静客观地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报道策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负面影响。
受众心理会对电视记者的报道产生重要影响,电视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报道方式,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为提升新闻敏感性,电视记者可以多参加培训和实践,积累经验提升眼界;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更好地理解受众心理。
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的平衡关系很重要,电视记者应该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结合两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关键词】电视记者, 新闻敏感性, 受众心理, 报道, 策略, 影响, 提升, 平衡关系.1. 引言1.1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角色,其新闻敏感性和对受众心理的理解至关重要。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记者需要具备敏锐的嗅觉,及时捕捉到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准确把握时事动态。
新闻敏感性不仅体现在迅速报道突发事件上,还包括对社会热点问题、民生话题的敏感度。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敏感性,电视记者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电视记者还需要深入了解观众的心理,把握受众的喜好、需求和情感反应。
只有深入了解受众心理,才能制作出引人入胜、观众喜爱的新闻节目。
电视记者需要考虑受众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在报道过程中,电视记者需要结合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制定恰当的报道策略。
对于敏感新闻事件,电视记者需要客观公正地报道,避免偏颇和猎奇,尊重受众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传播心理学—受众注意
第二部分受众心理研究学习内容一、受众的注意二、受众的记忆加工模式三、受众的动力系统四、受众的态度分析五、受众的群体心理整个心理现象的构成祥见单独的那张PPT。
第1讲受众的注意一、注意原理(一)注意的功能1、什么是注意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功能(1)指向:选择信息的功能筛选器理论(2)集中:维持的功能,指注意集中的时间,对行为起到调节和监督的作用。
a、抗干扰,降低其影响度;b、注意需不断转移。
(二)注意的种类分类维度:目的、意志1、无意注意:没有自觉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明确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维持的注意。
媒介接触中什么情况现下是无意注意,什么情况下是有意注意?(三)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较长时间里稳定在一个对象上。
2、注意的起伏在注意中出现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变化。
注意起伏的速度在人与人之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很大差异,一般每一次起伏周期平均约8——10秒。
3、注意的分配人们在同一时间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注意能同时指向不同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什么因素会影响到注意转移?二、什么因素影响受众的注意?1.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1)新颖性和奇特性新奇的东西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绝对新异性(经验中从未出现过)相对新异性(已熟知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结合)(2)强度这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
绝对强度相对强度(3)对比关系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它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构成鲜明对比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4)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内容丰富的对象和活动的对象,在主体积极性相等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注意。
利用新闻信息自身的特性,如新异性、变化性、对比性、相对强度、呈现方式等引起受众注意。
以上这些因素都属于客观条件,而引起无意注意还需要考虑主观条件。
2、受众的内在因素(1)需要与兴趣a. 凡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事物就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新闻心理学_受众心理
第四章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概述
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受众态度的概述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态度的功能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主体对新闻客体较为稳定的由认识 、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种成份组成 的内在心理倾向。 受众主体包括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 新闻客体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 受众态度的心理结构
第三章 受众的群体心理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接受暗示心理 受众的群体心理效应 受众的逆反心理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读者与报纸文字 听众与广播声音 观众与电视的声音和画面 网络和网民心理 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变量
广播要注意谐音
《施氏石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 时 时 适 市 视 狮,十 时,适 十 狮 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 狮 , 拭 矢 试 , 使 是 十 狮 逝 世, 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 拭,始食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 是事。
新闻受众的因素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 心理免疫 人格变量(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气质 类型和自我防卫程度)
情境因素
分心:受众因受外界噪音的干扰处于精 神涣散的状态时易接受传者的观点 压抑:传者有意制造某种令人感到压抑 的气氛,易使受众改变态度。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理解
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 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 内容,从而产生不同的动机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记忆
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 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新闻传播内容。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由受众的选择 心理决定的。
谈谈新闻传播受众心理
2、市场经济对媒介的冲击。由于媒介的产业化运作,使得其经济来源主要为广告收入,媒介为了扩大财源,就必须争取广告商,而广告商选择媒介的首要标准就是是否拥有广告读者群,因此就形成了一个既定模式“办好节目——争取受众——争取广告”,而争取受众成为其中心环节,因此为了争取广告商,媒介只有重视受众,充分考虑受众的需要、兴趣、爱好,就必须促使媒介产业化。
社会参与论即受众介入论:
1、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声音,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
2、公民及其团体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传播者。
3、时代在变,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地当一名接受者,一种试图积极参与报刊的编写、节目的制作和演播的自我表现欲望正在增长。
在这里就就会说到传播的两级效果论,传播的信息必须而且只有把传输的信息送进受传者的心理系统,使信息转化为心理能,这种心理能外化(或释放)为受传者的行为,行为做功才能达到传播的最终目的——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传者,就应该提高自己的受众意识,也即是由传者身份转变为受者身份。
第三,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内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的传递、讨论和劝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据研究表明,受众除了有选择地对新闻信息加以注意、理解和记忆外,还积极地寻找自己需要而传播者没有发出的新闻信息。受众对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具有检验作用。只有那些符合受众需要、符合受众心理活动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4、让受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接受传播,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变。
5、参与传播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的具体体现。
广告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节学习广告心理学的必要性一、从心理学对广告的意义看广告心理学(一)受众的心理特点1、大部分消费者对自己真正的需求并不清楚,大多数消费者是非理性的。
2,、有时候消费者即使知道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也不见得会据实相告,他们在不经意的瞬间,可能会做出与自己完全相反得答案直接询问消费者最容易出错的原因1、有时候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买一个产品2、消费者不一定能够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3、社会规范的原因对消费者的束缚(二)、心理学对广告的重要意义1、广告说服需要找对人,说准话2、广告策划与创意必须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3、广告传播依赖心理学法则4、准确把握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消费行为特征需要采用科学的心理研究方法二、从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力看广告心理学1、吸引注意力适应注意力抓住注意力2、传播注意力3、情感诉求4、进行说服两种相反得观点:1、“强势”作用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大的影响2、“强势”作用提醒顾客某品牌的产生5、指导购买6、创造流行第二节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一)广告参与者1、广告人具有知识、技术、经验及洞察力、能为广告主建议最好使用广告完成他们的目的,并能有效的去执行,使广告达到这些目的的人。
2、广告受众3、广告主(二)广告传播中的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认知心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个体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个性性格)3、心理状态觉醒非觉醒二、广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实践应用理论构架第三节、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调查法定义:研究者预先拟定好问卷、通过适当的手段,让受调查者表达他们对事物,观点的态度或意见经常用于广告效果的研究调查法的优缺点:优:1、内容客观便于分析方便高效2、匿名性强回答真实3、节省人力时间经费缺:1、抽样不合理引起结论有问题2、问卷编制比较复杂3、不够灵活难于适应每一个被测者二、实验法主要用于探索心理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1、定义: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采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操控或模拟的特定条件下,排除各种干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心理学笔记整理
心理学笔记整理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新闻传播者、受众、采访对象。
2、马克思主义的放映论原理是社会主义新闻心理的理论基础。
新闻活动传授双方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我们知觉、表象的映象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复写、摄影、模写、镜像”。
3、巴普洛夫是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的建立者。
第一信号系统:以各种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条件反射(望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把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条件反射(谈梅止渴)三个特点(一)观念性即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的不对称性,两者之间是一种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为什么人们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反应?(1)生理原因(2)心理原因a、从需求出发,受众细分,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它是受众选择的动力也是传播着采访制作的动力。
b、动机定义:当需要明确被主题意识到,而且使维持并完成行动的一种动力c、价值观念不同,即生活访方式和生活目标的看法,也可以称之为理想。
d、信念不同,即主体对认识对象的一种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e、情绪状态,是指在耨中情境的影响之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状态,某种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原因a、文艺水平b、社会地位的不同对媒体的接受态度也不同(三)能动性的反映,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媒介在能动性的传播,受众在能动性地进行接受。
4、受众主要是接触的是第二信号系统来接收信息;传者主要是接触第一信号系统。
5、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
6、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知识点▲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是从角色规定、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扮演四个方面来解释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角色期望:又称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体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
▲角色冲突: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广告心理学笔记
⼴告⼼理学笔记⼴告⼼理学第⼀章绪论第⼀节:学习⼴告⼼理学的必要性⼀,从⼼理学对⼴告的意义来看⼼理学(⼀)受众的⼼理特点:1,⼤部分消费者对⾃⼰真正的需求并不清楚,⼤多数消费者⾮理性的2,有时候,消费者即使知道⾃⼰的需求和爱好,也不见得会据实相告,他们会在不经意的瞬间可能会做出与⾃⼰的意愿完全相反的答案。
注意:直接询问消费者成为最容易出错的⽅法的原因:A,有的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购买商品B,消费者不⼀定能够表达⾃⼰真正的需求C,社会规范的原因对消费者的约束(⼆)⼼理学对⼴告具有重要意义1,⼴告说服需要找对⼈、说对话找对⼈:A,选择准确的⽬标受众B,选择合适的⼴告代⾔⼈说对话|:1,选择恰当的⼴告诉求点2 ,A选择恰当的⼴告诉求形式B⼴告策划与创意必须把握消费者的⼼理⾏为特征C⼴告传播依赖⼼理学法则D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价值和消费⾏为特征需要采⽤科学的⼼理学研究⽅法(三)从⼴告对消费者的影响⼒看⼴告⼼理学1,吸引注意⼒:适应注意⼒、抓住注意⼒2,传播信息:3,情感诉求:4,进⾏说服:两种相反的观点:“强势”作⽤,对消费者⾏为产⽣⼤的影响。
“弱势”作⽤,提请顾客某种品牌的存在5,指导购买:6,创造流⾏性:第⼆节⼴告⼼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告⼼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参加⼴告传播活动的⼈在⼴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理现象以及规律(⼀)⼴告参与者:1,⼴告⼈:具有知识、技术、经验以及洞察⼒,能为⼴告主建议最好使⽤⼴告完成他们的⽬的并能有效执⾏使⼴告能达成这些⽬的的⼈2,⼴告受众3,⼴告主(⼆)⼴告传播中的⼼理现象1,⼼理过程:(共性)认知⼼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2,个性⼼理:(个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个性⼼理特征(能⼒、个性、性格)3,⼼理状态:觉醒、⾮觉醒⼆.⼴告⼼理学的研究任务实践应⽤理论构架第三节⼴告⼼理学的研究⽅式⼀.调查法1、定义:研究者预先拟定好问卷同,通过适当的⼿段让受调查者表达事物的观点、态度或意见2、经常⽤于⼴告效果的调查3、调查法的优缺点优点:A内容客观,便于分析、⽅便⾼效B匿名性强、回答真实C节省⼈⼒、时间与经费缺点:A抽样不合理引起结论有问题B问卷的编制⽐较复杂C不够灵活、难以适应每⼀个被试⼆、实验法1、定义:⼈们根据⼀定的科学研究⽬的采⽤科学仪器设备在⼈为控制或者模拟的特定条件下排除各种⼲扰对研究对象进⾏观察的⽅法实验中由研究者控制的因素称为⾃变量研究者在改变不同实验条件下所观测到到的⼼理活动的⾏为称为因变量2、分类: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1)实验室优点:控制条件⽐较容易实现,允许⼈们对实验结果进⾏反复验证缺点:被试有实验意识,会对实验结果产⽣⼲扰,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2)现场实验优点:实验结果⽐较符合客观实际缺点:⽆法严格控制⼲扰因素三、内容分析法定义:⼀种充分对第⼆⼿资料(或案头资料)进⾏分析以提⽰其中隐含的规律的⽅法经常被⽤于⼴告活动⼼理策略研究以及民族⼼理差异的研究步骤:1、对每个问题进⾏定义,制定可以掌握容易操作的内容分析标准和编码⽅法2、对案头资料进⾏抽样3、对编码员进⾏训练4、对编码后获得的数据进⾏统计分析四、投射法定义:通过给被访者提供⼀种模糊⾮结构性的访谈情境,使其在⼀种没有明确⽬标、指向性的条件下,⾃由、充分地表达个⼈的观点看法,从⽽探究其隐藏在表⾯反应下的真实⼼理——真实的情感意图和动机的⼀种研究⽅法。
《受众分析》之读书笔记[五篇范例]
《受众分析》之读书笔记[五篇范例]第一篇:《受众分析》之读书笔记《受众分析》读书笔记《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是传播学大师——丹尼斯·麦奎尔对传播受众的全景扫描著作。
麦奎尔的书在国内介绍的很多,《大众传播模式论》和《大众传播理论》很多研究者耳熟能详(这两本也都是需要啃的著作)。
媒介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受众形态已经遭到根本的颠覆。
在新媒体时代,在小众化传播时代,受众还存在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现在这些信息接收者,我们该如何称呼他们?本书译者之一,在前沿对受众概念进行了微化扫描,叫做《受众分析》:解读与思考,其中一些知识观点摘录如下。
一、大众、受众与大众受众大众受众(mass audience)在传播学中简称受众,其实大众(mass)和受众(audience)属于不同的话语范畴,一个是社会学概念,一个是传播学的。
大众与受众的勾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社会学领域,大众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也是大众传播的结果,反映了脱离家庭、血缘、土地等传统纽带,相互依赖却又彼此陌生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大众具有规模大、分散、匿名和无根性等特点,既不同与组织性的群体(group)(传播学上应该称之为组织),也不同于松散的群集(crowd),以及有政治自觉意识的公众(public)。
受众没有任何组织,没有稳定的结构、规则和领导者,也缺乏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行动的意愿和手段。
麦奎尔认为受众是社会环境和特定媒介供应方式的产物。
最早受众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那些聚集在一起现场观看表演或竞技的城邦观众,他们是受众的原始雏形。
以报刊为代表的印刷媒体催生了最早的大众受众——阅读公众,一种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阅读技能,相对自主的群体。
电影则创造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受众:数百万的人们一起分享相同的、经媒介传播的情感和体验,批量生产的拷贝传播,取代了个性化的、活生生的现场表演和互动。
社交心理学一本就够了第二篇笔记
1.焦点和错觉:对了解我们自己的启示焦点效应指的是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别人给我们更多的关注度,会注重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同时引出透明度错觉,即我们总认为自己情绪表现得比实际上更加明显。
2.自我概念:我是谁2.1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认识自己,形成对自己的概念。
自我概念的生理基础:大脑的右半球(内测前额叶皮层)。
自我图式指的就是我们认识事物固定的模式可能自我即我们希望成为或者害怕成为的自我,拥有激励成为我们希望的自我、避免形成害怕的自我的作用2.2社会自我的发展基因和社会经验对人格和自我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2.1我们扮演的角色在社会中我们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扮演过程中完善自我概念。
2.2.2社会比较通过与社会个体进行比较来区分和对自己进行定位。
我们倾向于像更好的人进行比较,借此来提升自己的标准。
别人的失败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暗自窃喜。
2.2.3其他人的评价镜像自我:利用别人的看法来认识自己,期望人们倾向于赞美别人,别人的赞美可能会引发自我膨胀。
2.3自我与文化根据生活的文化不同形成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不同的主义影响人们的自我评价。
2.3.1个人主义在文化内的滋长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趋向于强调个人主义,公民更支持个人主义色彩的说法2.3.2文化于认知不同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
个人主义倾向于表现自己;集体主义更注重传统文化和分享。
2.3.3文化和自尊集体主义与自尊:强调的是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和自己的群体,看重集体的利益,创造更多价值来回报自己的群体。
个人主义与自尊:自尊是个体而不是群体的,看重个人成就,强调自我实现。
2.4自我认识我们知道的自己知道自己很多的内在信息其实都是错误的。
2.4.1解释我们的行为我们往往会用一些自己觉得合理的理由去解释意见事情,但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主观不等于客观。
2.4.2预测我们的行为我们会错误的预测自己的行为,与他人预测相比,我们对自己的预测显得太过主观,不如他们客观预测来的准确。
受众心理笔记(整理)
受众心理第一章受众分析一、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
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2.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3.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受传行为: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所采取阅读、收听或观看的行为。
受传行为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物质条件、身体条件、时间条件、文化条件、心理条件。
根据受传行为的状况和受传行为的条件分类:⒈潜在受众:即目前尚无受传行为而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创造受传条件成为受众的人;⒉实在受众:即对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有受传行为的受众。
根据受传自觉程度分类:⒈有意受众:即自觉或比较自觉地把自己的受传需要与传媒联系起来,有意识参与传播过程的受众。
这一部分是比较稳定的。
⒉无意受众:虽有受传行为,但参与传播的自觉性较差,对传媒的视听往往是无意识的,是非稳定的受众。
讨论:目前各类媒介是如何使无意受众变为有意受众?中间又有哪些问题?根据受传的动机分类:⒈主智受众:以满足认识上的需要为主导动机的受众;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了解舆论,以认识客观世界。
(延迟能耗报偿)⒉主情受众:是以满足情感上的需要为主导动机的受众。
其目的是为了调节生活,消遣娱乐。
(即时报偿)二、受众的自主性:是指受众在视听传播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心理、行为的主动控制的心理特征,是受众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
受众受传过程中的主动性活动主要表现为:(一)选择⒈选择性接触⒉选择性理解⒊选择性记忆理智、经验导致选择性行为并非总是发生,它产生于需要及情感、意志共鸣(二)审辨受众对传播的审辨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传播本身的审辨;一是对传播所涉及的客体的审辨。
前者包括对传播者的审辨、对信息来源的审辨、对传播内容的审辨、对传播价值的审辨。
后者的审辨包括对传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现象的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等的判断和评价。
网络媒体时代中的受众审辨能力增强:华南虎事件中网友的表现;死亡博客事件中的网友表现(三)加工⒈扩展与简化⒉具象和抽象⒊分解与合成(四)投射(情感联想)投射:是指个体在接受外在刺激时,把自身的经验、情感投射到对象上去的一种心理现象。
新闻受众心理篇
一、“五四”和“新文化”:酷 语的起源
二、酷语的演进:鲁语和仇恨政
治学的崛起
三、上山下乡:新流氓话语的摇
篮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 第五章 1980:新流氓话语的租 借与复兴 一、 八十年代的流氓语境
二、崔健摇滚:本土流氓话语的 崛起
第六章 非非、莽汉、撒娇:流 氓话语的诗歌摇篮
一、 先锋诗人:流氓话语的先 驱 二、“非非主义”和流氓美学 三、“莽汉主义”与草莽诗学 四、撒娇派及其犬儒哲学
1.媒介刺激与受众的视觉、听觉分析器 2.不同媒介对受众心理品质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二、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知 三、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各种变量
时间层面、发生原因、接受流程(P258)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一篇专访与作为新闻受众的我的认知心理:
——《钟永丰:面对亚洲农村,摆脱悲苦情绪和现代主义
思维》, 《东方早报》,2011年4月20日。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第四节 受众的注意
一、何谓“受众的注意”? 受众的注意是受众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传播对象
(形式与内容)的指向和集中,具体包括指向外部 的媒介世界和指向内在的心理活动。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新闻受众心理篇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 什么是受众? ❖ 什么是受众研究? ❖ 什么是新闻受众心理? ❖ 新闻受众心理与受众研究关系?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受众研究的研究目的 战争宣传、商业消费、文化自觉 ——受众研究的研究取向 传统学派:建构的、维持现状的、指导实践的。 批评学派:解构的、拒绝承认现存秩序的合法性、 挖掘本质(文化权力、阶级性和劳工)
❖ 第九章 口语、口吃、口交:后 流氓主义的夜宴 一、 口语地带:“新父亲”的 面容 二、口吃时刻:“结结巴巴”的 先锋诗歌 三、口交世代:“下半身”的造 反宣言 四、“盘峰论战”:茶壶里的风 暴 口语还是书语,这是一个问题; 2、群雄逐鹿话语权力场 五、 学术国家主义的崛起 第十章 视觉符号的解构运动 一、 行为艺术:吃婴还是弑父 二、纪录片的流氓主义视界; 建筑的非国家主义化
受众心理
固执的受众:(The Obstinate Audience)1964 美国学者鲍尔(R.A.Bauer)提出,他认为,以往的问题是“讯息如何作用于受众”,而现在还要加上“受众如何使用讯息”,受众总是顽强地、任性地挑选新闻。
在受众的约束下,媒介在传播中影响受众,不能不以信息的质量使受众满意为前提。
这就是使用与满足论。
受众决定新闻能不能传播,决定媒体是否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受众关注的热点是媒介的思想焦点,决定着媒介工作者的思考方向,经常为媒介设置大量的议题。
受众是个变体,引导媒体重视受众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作出正确的抉择。
不是以受众为“本位”或“中心”,而是要看到变化的倾向自助餐厅:传播学的创始人施拉姆曾经用一个形象而准确的比喻来概括“使用与满足学说”,即“自助餐厅”。
这个比喻是说,受众参与传播就像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厅供应的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饭菜就像媒介提供的林林总总的信息。
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信息,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信息进行取舍。
信息可信度建构:魔弹论: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它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受众就象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位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地产生出神奇效果。
媒体文件: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住记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
①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
受众心理性分析
2.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 循一定的原则 (1).易得性
(2).对比性 (3).报酬与威胁(报偿与警示)
2003/11/24
传播学
6
【例】:上海电视台1999年《记录上海》栏目中,曾播出一记录片 《离婚危险期》。片中讲述一对结婚十年的夫妻,丈夫提出离婚,而妻 子不同意离婚的故事。丈夫认为妻子不温柔、不善解人意;妻子认为丈 夫是第三者插足。而他们的女儿则泪流满面的哭诉:“要是他们离婚的 话,我就有妈妈,没爸爸了;或是有爸爸,没妈妈了。”
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call)是指 受众对信息的记忆也是有所选择的,常常 是只记忆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对 已有利的和自己愿意记住的信息,同时忽 略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不利的 和不愿意记住的信息。这是受众心理过程 的最末环节。
2003/11/24
传播学
9
3.选择性记忆
3.2 影响选择性记忆的因素 [美联社马萨诸塞州大巴灵顿(1999年)4月4日 电]以阿尔贝特· 爱因斯坦站在一块黑板前和墨索 1.主观因素 里尼拧鼻子等照片闻名于世的摄影记者卢西恩· 艾 格纳昨天在一家私人疗养院去世,终年97岁。 2.客体因素
2003/11/24 传播学 2
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 克拉帕曾对受 众的选择心理进行研究。他指出,受众由 于受原有的态度倾向、观点和兴趣的影响, 视听传播是一个选择过程,它包括三个具 体环节:选择性接触(注意)、选择性理 解和选择性记忆。
2003/11/24
传播学
3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注意
(selective attention)
于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 那些与己见不合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众心理笔记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受众心理第一章受众分析一、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
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2.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3.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受传行为: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所采取阅读、收听或观看的行为。
受传行为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物质条件、身体条件、时间条件、文化条件、心理条件。
根据受传行为的状况和受传行为的条件分类:⒈潜在受众:即目前尚无受传行为而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创造受传条件成为受众的人;⒉实在受众:即对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有受传行为的受众。
根据受传自觉程度分类:⒈有意受众:即自觉或比较自觉地把自己的受传需要与传媒联系起来,有意识参与传播过程的受众。
这一部分是比较稳定的。
⒉无意受众:虽有受传行为,但参与传播的自觉性较差,对传媒的视听往往是无意识的,是非稳定的受众。
讨论:目前各类媒介是如何使无意受众变为有意受众?中间又有哪些问题?根据受传的动机分类:⒈主智受众:以满足认识上的需要为主导动机的受众;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了解舆论,以认识客观世界。
(延迟能耗报偿)⒉主情受众:是以满足情感上的需要为主导动机的受众。
其目的是为了调节生活,消遣娱乐。
(即时报偿)二、受众的自主性:是指受众在视听传播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心理、行为的主动控制的心理特征,是受众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
受众受传过程中的主动性活动主要表现为:(一)选择⒈选择性接触⒉选择性理解⒊选择性记忆理智、经验导致选择性行为并非总是发生,它产生于需要及情感、意志共鸣(二)审辨受众对传播的审辨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传播本身的审辨;一是对传播所涉及的客体的审辨。
前者包括对传播者的审辨、对信息来源的审辨、对传播内容的审辨、对传播价值的审辨。
后者的审辨包括对传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现象的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等的判断和评价。
网络媒体时代中的受众审辨能力增强:华南虎事件中网友的表现;死亡博客事件中的网友表现(三)加工⒈扩展与简化⒉具象和抽象⒊分解与合成(四)投射(情感联想)投射:是指个体在接受外在刺激时,把自身的经验、情感投射到对象上去的一种心理现象。
(五)探究(好奇心理)受众的探究有几个特点:一是选择性;二是主动性;三是短暂性。
第二章受众的需要与期望一、需要:是人类追求自身心理平衡的一种状态。
是个体和社会所必要的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有所缺乏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状态,是主体积极性的源泉。
人的行为就是满足需要的活动。
需要的分类:⒈按起源分可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⒉按对象分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⒊按社会意义分可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⒋按意识程度分可分为自觉性需要、模糊性需要和潜在需要;⒌按时间分可分为稳定性需要、阶段性需要和情境性需要。
二、作为受众而言,有哪三个最重要的需求?(一)受众的信息需要(1)人对信息需要的自觉性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催化人类信息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⒈开放性因素:独善其身的局面不再;⒉流动性因素:流动产生变化,变化产生不确定性;⒊短暂性因素:生活变动加快,日新月异。
以上几种因素带来的是人对环境熟悉的东西越来越少,不确定性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越来越多的不安与紧张。
(2)信息获取的两种基本获取方式:亲身传播--直接信息;介质传播--间接信息人们希望亲身获取到具有真实感的直接信息,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取信息更多的依靠通过现代化手段和技术传播的间接信息。
其中大众传播方式就是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
(3)大众传播的优势人要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必须打破自我封闭状态,与环境有所交流。
这种交流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身的流动,一是心灵的流动;心灵的流动要以信息为基础。
“乡村维纳斯效应”。
当人们把信息需要指向大众传媒并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人们的心理往往也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扭曲和戕害。
1.从大众传媒获得的间接信息去替代亲身参与所获得的直接信息;⒉把“拟态环境”完全当作了客观环境;⒊产生传媒依赖;⒋失控的信息会造成受众心理紧张。
(二)受众的社会化需要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大众媒体起了什么作用?(1)通过大众传媒获取消息、知识技能;(2)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判断的标准;(3)通过大众传媒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
(三)受众的调剂生活需要第三章受众的注意一、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一种是有意注意。
二、受众的无意注意及其生成条件(一)传媒所提供的刺激的特征⒈刺激的强度(版面)⒉刺激的新异性(如超级女声海选现场、星空舞状元中的程菊花)⒊刺激的生动性⒋刺激的主体性⒌刺激的简明性⒍刺激的变化(二)传播内容与受众的关系⒈切合受众的迫切需要⒉牵动受众的情感⒊符合受众的直接兴趣三、受众的有意注意及其生成条件⒈大众传播能引起受众的间接兴趣,不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吸引人,而是传播结果对受众有用、有益;⒉传媒要善于揭示传播内容的重要意义,使受众确信为此采取视听行为必有所获,从而对传播内容产生间接兴趣。
思考:受众无意注意对其有意注意的作用四、注意力经济媒体如何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所谓注意力,从心理学上看,就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程度。
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是指最大限度的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商业利益的。
在这种经济状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大众的注意力,只有大众对某种产品注意了,才有可能成为消费者,购买这种产品,而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视觉上的争夺,也正由此,注意力经济也称为“眼球经济”。
第四章受众的理解一、理解:二、大众传播要受众理解须具备的条件(一)传播者与受众对传播符号有共同的符号本(二)传播者与受众对传播内容有共同的经验(三)传播者的传播与受众的接受有共同的节奏受众的视听节奏,其形成有习惯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主观因素即受众自身的理解能力;一是客观的因素,即传播的材料的性质和视听要求。
强调传播者的节奏要与受众的视听节奏相一致,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传播者的传播节奏不要快于受众的视听节奏,二是传播者的节奏也不要慢于受众的视听节奏。
第五章受众的接受一、受众的接受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心理层次:接受信息、改变态度、影响行为。
1、接受信息要使受众接受信息,关键在于要受众确信传播的内容。
而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之中由于个体防御性的需要,会产生极为强烈的逆反心理。
因此,一般都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相符合的信息,而对于与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不符合的信息,则往往表示怀疑或拒绝。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刻板成见。
要使新闻信息具有可信度,在新闻信息的构建上需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一)内容的可实证性(二)表述的合理性(三)信息来源的可靠性2、改变态度(一)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个体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结构。
态度与行为不同,态度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较为固定的、较为一贯的反应,表现我一种倾向。
构成态度的三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因素。
(二)大众传播与受众态度⒈强效果说(早期)⒉有限效果说⒊适度效果说如: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涵化理论,心象理论⒋强效果说(近期)如:沉默的螺旋(三)受众态度改变的分类⒈依据态度的改变的方向来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类:①一致性改变:只改变了态度的强度,而态度的方向并未发生变化。
②非一致性改变:是态度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即新态度取代了旧态度,这是一种质的变化。
⒉依据受众态度改变的巩固程度来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类:①即时性的态度改变②持久性改变⒊受众的态度改变按改变的速度来区分,可以分为两类:①突发性改变②渐进性改变(四)受众态度改变的心理层次⒈顺从: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内容表现出一致的倾向,但主要是表现为外显示行为上的一致,在内心深处并没有认同传播的内容。
⒉认同:受众对大众传播内容保持一致,这种一致并非只是表现在外显行为上,而是在心理上与传播内容产生了一种不可分的整体感觉。
⒊内化:把传播内容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把传播的观点和情感作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一部分。
(五)有关态度改变的几种理论⒈刺激——反应学习理论;⒉平衡论;⒊认知失调论3、影响行为除态度外,制约行为的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⒈能力⒉代价⒊相关的态度第六章传受关系——影响受众态度的因素之一一、传受关系的好坏决定传播效果的好坏二、良好传受关系形成的条件(一)传播者要有社会责任意识(二)传播者正确对待受众的需要传播者对受众的需要主要有三种态度:①漠视:即对受众的需要不加理会;②迎合:即对于受众的需要,不加分析地予以满足,把满足与引导割裂开来;③引导:对拾的需要进行分析,不仅满足其现有的需要,而且培养引导受众的需要,使其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
对于受众的需要,传播的引导方式有以下几种:①抑制不合乎社会规范的需要;②引导受众建立合理的需要结构;③提高受众对高层需要的自觉程度(三)传播者对受众的平等态度(四)传播者代演受众角色传播者代演受众角色,具有以下意义:①可以避免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时以自我为中心;②可以增进对受众的理解;③可以增强传播者对受众的情感。
(五)受众参与传播⒈心理参与:即是受众在接受过程中,被传播中的人物、事件、情景所感染,不自觉地进入到传播情境中去,产生了自我与传播客体同一的心理感受。
其特征有:①从受传者的心理过程来看,传播中的人物、事件、情景不仅仅是主体的认识对象,而且与主体融合在一起。
②从信息传播过程看,受传者几乎忘记了传播者存在,忘记了自己是信息的接受者。
⒉行动参与:(六)受众要培养和树立正确的视听态度⒈实用态度;⒉欣赏的态度;⒊研究的态度三、结合自己熟悉的媒体,他们是如何做到良好的传受关系?第七章传播者形象一、良好的传播者形象的构成因素⒈受众感到可信如何做到可信:①传播者的传播活动符合社会规范,具有良好信誉;②传播者对所传播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即要注意信源的使用;专家,年龄③传播者具有正确的意向;归因理论:人对他人的行为总要进行分析,推论出其行为的内在原因。
这种归因是出于人们对环境的了解和控制的需要。
因此,受众往往会猜测传媒的动机。
如果受众认为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是出于个人利益,比如仅仅是为了获取个人名利,或者所言是出于某种目的,并非是由衷之言,受众对他们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就会降低。
因为在受众看来,此种信息都可能因服从于传播主自己的需要,而难于保证传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相反,如果受众发现传播者的利益与所传信息内容无关,特别是相悖时,受众对传播的内容的信任就会增加,因为受众确信此种信息内容受传播者的主观干扰的可能性,相对来说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