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力学讲义-本构关系

合集下载

塑性力学03-塑性本构关系

塑性力学03-塑性本构关系

3-2 广义Hooke定律 • 在弹性范围内, 广义Hooke定律可以表达为 1 ij 1 ij ij kk E 1 2 1 • 也可以表示为: ii ii eij Sij E 2G 由应力和应变的分解式,即 ij Sij ij m , ij eij ij m 代入上面广义Hooke定律的公式,考虑到 G E / 2 1 1 eij ij m 1 S ij ij m ij kk E 1 1 1 2 1 S 3 S ij m ij ij m ij m ij E 2G E 所以可以写成两个相应分解张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来证明一下:
因为应力强度和应变强度的公式为:
3 i Sij Sij 2 2 i eij eij 3
把 eij Sij 代入上面右式并考虑上面左式得到
(3)应力强度是应变强度的强度函数 i i 线假定的硬化条件.
3 i 2 i , 即按单一曲
综上所述, 全量型塑性本构方程为 3 i 1 2 eij Sij i i ii ii 2 i E 注意的是上式只是描述了加载过程中的弹塑性变形规律. 加 载的标志是应力强度 i 成单调增长. i 下降时为卸载过 程, 它时服从增量Hooke定律.
1. Levy-Mises流动法则 这个理论认为应变增量主轴和应力 主轴重合, 应变增量分量与相应的应力偏量分量成比例, 即
d ij d Sij
d 0
式中的比例系数决定于质点的位置和荷载的水平. 这一理论是 Levy和Mises分别在1871年和1931年独立提出的, 所以被称为 Levy-Mises流动法则. 这个关系式不包括弹性变形部分, 所以 只适用刚塑性体. 2. Prandtl-Reuss流动法则 这个理论考虑了塑性状态变形中 的弹性变形部分, 并认为弹性变形服从广义Hooke定律; 而对 于塑性变形部分, 被认为塑性应变增量的主轴和应力偏量的主 轴重合. 即 1 e e deij deij deij dSij d Sij 这就是 2G Prandtl1 2 又由塑性不可压缩性, Reuss流 d ii d ii 体积变化式弹性的,有 E 动法则

弹塑性力学第5章—塑性本构关系

弹塑性力学第5章—塑性本构关系

3 2
sij

Cdε
p ij
sij −
Cdε
p ij
−σs = 0
C表征材料强化的大小,来自单向拉伸
5.3 后继屈服条件
1、等向强化模型
单向拉伸实验曲线中三个方向的塑性主应变为
ε1p
= ε p,
ε
p 2
=
ε
p 3
= − 1ε p
2
其中ε p为单向拉伸方向的塑性应变,由此得到等效塑性应变
( ) ( ) ( ) ε p =
4 3
J

2
=
2 9
⎡ ⎢⎣
ε1p

ε
p 2
2+
ε
p 2

ε
p 3
2+
ε
p 3
最大畸变能是材料屈服的原因
J2 = k2
J 2反映了材料的畸变能( U0d
=
J2 2G

( ) J2
=
1 2
sij sij
=
1 6
(σ1 − σ2 )2 + (σ2 − σ3 )2 + (σ3 − σ1)2
k 由实验确定,根据简单拉伸实验,在材料屈服时
[ ] J2
=1 6
(σ 0 − 0)2 + 0 + (0 −σ 0 )2
−0.8
屈服条件类似,主要区别是
−1.0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比抗拉强
−1.2
度高得多。
5.2 常用的屈服条件
5.2.3 混凝土的莫尔-库仑屈服条件
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线性化的莫尔-库仑屈服条件,σ

0
,
σ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弹性本构关系资料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弹性本构关系资料
产生的x方向应变:
产生的x方向应变:
叠加
产生的x方向应变:
同理:
剪应变:
物理方程:
说明:
1.方程表示了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力与应 变的关系,称为广义Hooke定义。也称 为本构关系或物理方程。
2.方程组在线弹性条件下成立。
. 体积应变与体积弹性模量
令: 则: 令:
sm称为平均应力; q 称为体积应变
eij
1 2G
sij
(4.40)
因为 J1 0, J1' 0 ,所以以上六个式子中独立变量只有5个
因此应力偏张量形式的广义虎克定律,即
eij
1 2G
sij
em
1 3K
sm
(4.41)
用应变表示应力:
或: ✓ 各种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
§4-2 线弹性体本构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弹性条件下,应力与应变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关系,三维 应力状态下,一点的应力取决于该点的应变状态,应力是应 变的函数(或应变是应力的函数) 6个应力分量可表述为6个应变分量的函数。
式(2)中的系数 有36个.
称为弹性常数,共
由均匀性假设,弹性体各点作用同样应力 时,必产生同样的应变,反之亦然.因此 为 常数,其数值由弹性体材料的性质而定.
式(2)推导过程未引用各向同性假设, 故可适用于极端各向异性体、正交各向异性体、 二维各向同性体以及各向同性体等.
式(2)可用矩阵表示
式(3)可用简写为 称为弹性矩阵.
三、. 弹性常数
1. 极端各向异性体:
物体内的任一点, 沿各个方向的性能都不相 同, 则称为极端各向异性体. (这种物体的材料极 少见)
即使在极端各向异性条件下, 式(2)中的36个 弹性常数也不是全部独立.

弹塑性本构关系简介

弹塑性本构关系简介

2) 势能原理的数学表达
应变能
总势能
Ve=Vε+VP =1/2∫VσijεijdV 外力势能
-∫VFbiuidV- ∫SσFsiuidS = min
2 虚力原理
1)虚力原理的表述
给定位移状态协调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对 一切自平衡的虚应力,恒有如下虚功方程成 立(矩阵)
∫V[ε]Tδ[σ]dV=∫Su([L]δ[σ])T [u ]0dS
收敛准则
1、位移模式必须包含单元的刚体位移
2、位移模式必须能包含单元的常应变
3、位移模式在单元内要连续、并使相邻单元间的位移必须协调
满足条件1、2的单元为完备单元
满足条件3的单元为协调单元 多项式位移模式阶次的选择——按照帕斯卡三角形选
几何各向同性:位移模式应与局部坐标系的方位无关
多项式应有偏惠的坐标方向,多项式项数等于单元边界结点的自由度总
变间关系为 octσoct
GKtt
oct 3K s oct oct Gs oct
并有
Gs G
1
a
oct
B c
m
KGss
εoct
oct
K G e s
s (c oct ) p
KG
其中G、K分别为初始切线剪切和体积模量,
B c
为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a、m、c和p为由试验
确定的常数。
POCT
弹性张量Dijkl
ij
Dijkl kl
( 2G 1 2
ij kl
2Giklj ) kl
i 1, j 2, k 1,l 2
12
D1212 12
( 2G 1 2
1212
2G1122 )12
11 1 12 0 22 1

弹塑性力学讲义—本构关系

弹塑性力学讲义—本构关系

f1 = 2 3 s=0 f2 = 3 + 1 s=0
f3 = 1 2 s=0 f4= 2 + 3 s=0 f5 = 3 1 s=0 f6 = 1 + 2 s=0 当应力点位于f1=0上
f d d 1 1 ij
Prandtl-Reuss本构关系
1 2v d kk ( )d kk E
Levy-Mises本构关系
如塑性应变增量比弹性应变增量大得多时,可将弹性应变增量忽略,应力 增量与应变增量的关系变为
p dij dij =dsij
这是一种理想刚塑性模型。
• 相对弹性力学问题,增加了d未知数,也增加了一个方程(屈服条件) • 理想弹塑性问题,应在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屈服条件
d 3 d ij d ij s 2
sij
2 s dij 3
dij dij
d p
p p 2d 2 d1p d 3 p d1p d 3
ud p u
• Tresca屈服条件相关联的流动法则 不规定主应力大小顺序,Tresca屈服条件可写成



(2)不稳定材料:应变增加,应力减少,称之为应变软化,<0,


(3)随应力增加,应变减少,这种情况和能量守恒原理矛盾


应力循环
0 •从1点的应力状态 ij ij 是静力可能的应力)开始, ( 0
p ij
p p (d1p : d 2 : d3 ) = (0 d1 d1)
当应力点位于f2=0上
p d ij d 2
f 2 ij
p p (d1p : d 2 : d3 ) = (d2 0 d2)

弹塑性力学-弹塑性本构关系

弹塑性力学-弹塑性本构关系
此式限制了屈服面的形状: 对于任意应力状态,应力增量方向
与塑性应变向量之间所成的夹角不应 该大于90°
稳定材料的屈服面必须是凸的.
(a)满足稳定材 料的屈服面
ij
0 ij
(b) 不满足稳定 材料的屈服面
/2
2 塑性应变增量向量与屈服面法向平行
d 必p 与加载面的外法线
重合,否则总可以找到A0 使A0A·dεp≥0不成立(如右 图)。
的真实功与ij0起点无关;
Ñ d ipj ij ij 0
(2)附加应力功不符合功的 定义,并非真实功
i0j ij i0jdij0
-
应力循环中外载所作真实功 与附加应力功
(3)非真实物理功不能引用热力学定律;
(4)德鲁克公设的适用条件:
①ij0在塑性势面与屈服面
之内时,德鲁克公设成立;
d
p ij
d
ij
由应力空间中的屈服与应变空间中屈服面的转换关系,可得:
结合
-
D
ij
ij
dipj Ddipj
d
p ij
d
ij
可得:
d d
3.1.4 塑性位势理论与流动法则
与弹性位势理论相类似,Mises于1928年提出塑性
位势理论。他假设经过应力空间的任何一点M,必有
一塑性位势等势面存在,其数学表达式称为塑性位势
残余应力增量与塑性 应变增量存在关系:
dipj Ddipj
式中,D为弹性矩阵。 根据依留申公设,在 完成上述应变循环中, 外部功不为负,即
Ñ WI ijdij 0 i0j
只有在弹性应变时,上述WI=0。
根据Druker塑性公设
当 i0 jij时 (iji0 j)dijp 0

弹塑性力学-弹塑性本构关系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弹塑性本构关系ppt课件

d
p
|
cos
0
此式限制了屈服面的形状: 对于任意应力状态,应力增量方向
与塑性应变向量之间所成的夹角不应 该大于90°
稳定材料的屈服面必须是凸的.
(a)满足稳定材 料的屈服面
ij
0 ij
(b) 不满足稳定 材料的屈服面
/2
工程弹塑性力学·塑性位势理论
2 塑性应变增量向量与屈服面法向平行
d 必p 与加载面的外法线
p
ij
0
0 ij
WD
(ij
adij
0 ij
)d
p
ij
0
1 a 1 2

0 ij
时,略去无穷小量
ij
( ij
0 ij
)d
p ij
0

0 ij
ij时,
d
ij
d
p ij
0
屈服面的外凸性
塑性应变增量方向 与加载曲面正交
工程弹塑性力学·塑性位势理论
1 屈服曲面的外凸性
( ij
0 ij
)dijp
|
A0 A||
不小于零,即附加应力的塑性功不出现负值, 则这种材料就是稳定的,这就是德鲁克公设。
工程弹塑性力学·塑性位势理论
在应力循环中,外载所作的 功为:
Ñ W
0 ij
ij
d ij
0
不论材料是不是稳定,上述 总功不可能是负的,不然, 我们可通过应力循环不断从 材料中吸取能量,这是不可 能的。要判断材料稳定必须 依据德鲁克公设,即附加应 力所作的塑性功不小零得出
弹塑性力学本构关系
1
工程弹塑性力学·塑性位势理论
(1) 稳定材料与非稳定材料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 弹性本构关系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 弹性本构关系
E K 3(1 2 )
(4.36) (4.37) (4.38)
K称为体积弹性模量,简称体积模量。
因此
q
sm
K
,em
sm
3K
1 3 1 1 ex e x e m ( sx sm) sm sx E E 3K 2G
1 ey e y e m sy 2G
1 eij sij 2G
(4.40)
1 eij sij 2G 1 em sm 3K
(4.41)
用应变表示应力:
或:
各种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
§4-2 线弹性体本构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弹性条件下,应力与应变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关系,三维 应力状态下,一点的应力取决于该点的应变状态,应力是应 变的函数(或应变是应力的函数) 6个应力分量可表述为6个应变分量的函数。
• 材料的应力与应变关系需通过实验确定的。 • 本构方程实际是应力与应变关系实验结果的数学 描述。 • 由于实验的局限性,通常由简单载荷实验获得应 力与应变关系结果,建立描述相应的数学模型, 再将数学模型用于复杂载荷情况的分析。(用一 定实验验证结果)
• 例如:材料单轴拉伸应力-应变z e m sz 2G
1 1 1 1 yz s yz exy e xy xy sxy eyz e yz 2G 2G 2G 2G
1 1 exz e xz xz sxz 2G 2G
整理以上六个式子,得 整理以上六个式子,得
因为 J1 0, J1' 0 ,所以以上六个式子中独立变量只有5个 因此应力偏张量形式的广义虎克定律,即
物理方程:
s ij 3 1 3 e ij s ij s m ij s m ij E E 2G E

塑性力学-塑性本构关系

塑性力学-塑性本构关系

第三章塑性本构关系全量和增量理论•全量理论(形变理论):在塑性状态下仍有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

Il’yushin(伊柳辛)理论。

•增量理论(流动理论):在塑性状态下是塑性应变增量和应力及应力增量之间的关系。

Levy-Mises理论和Prandtl-Reuss理论。

3-5 全量理论的适用范围简单加载定律变形:小变形加载:简单加载适用范围:物体内每一点应力的各个应力分量,在加载过程中成比例增长简单加载:()0ij ijt σασ=0ijσ非零的参考应力状态()t α随着加载单调增长加载时物体内应力和应变特点:应力和应变的主方向都保持不变应力和应变的主分量成比例增长应力Lode参数和应力Lode角保持常数应力点的轨迹在应力空间是直线小变形前提下,判断简单加载的条件:荷载按比例增长(包括体力);零位移边界材料不可压缩应力强度和应变强度幂函数关系m i iA σε=实际应用:满足荷载比例增长和零位移边界条件3-6 卸载定律卸载:按照单一曲线假设,应力强度减小•外载荷减小,应力水平降低•塑性变形发展,应力重分布,局部应力强度降低简单卸载定律:•各点的应力分量按比例减少•不发生新的塑性变形¾以卸载时的荷载改变量为假想荷载,按弹性计算得到应力和应变的改变量¾卸载前的应力和应变减去卸载过程中的改变量塑性本构关系的基本要素•初始屈服条件–判断弹性或者塑性区•后继屈服条件–描述材料硬化特性,内变量演化•流动法则–应变增量和应力以及应力增量之间的关系,包括方向和分配关系Saint-Venant(1870):应变增量和应力张量主轴重合•继承这个方向关系•提出分配关系()0ij ij d d S d ελλ=≥应变增量分量和应力偏量分量成比例Levy-Mises 流动法则(M. Levy,1871 & Von Mises,1913)适用范围:刚塑性材料3-7 流动法则--Levy-Mises & Prandtl-Reuss。

清华大学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讲义 4弹塑性_弹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

清华大学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讲义 4弹塑性_弹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

具有单值关系的弹性范围内,σ ∼ ε ′ 也同样具有单值关系,而且当σ ∼ ε 具有线性关系
的线弹性范围内,σ ∼ ε ′ 也同样具有线性关系。也就是说,上述比例极限、弹性极限都
是针对整个均匀变形状态的,而不是针对变形状态的某个应力、应变分量的。试验还
表明,在线弹性范围内横向收缩应变与轴向伸长应变之比是一个常数,即
3. 由于线弹性材料的应力张量与应变张量之间满足线性关系,因此应变能密度函数不 仅可以用应变分量来表示,还可以用应力分量来表示,试导出各向同性弹性材料用 应力分量表示应变能密度函数的公式。
4. 对于线弹性材料,试证明如下卡氏公式:
∂W ∂σ ij
= εij
5. 将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分别分解为球形张量和偏斜张量之和,即
⎪⎪σ
22
⎪ ⎪
⎢ ⎢
E E 2222
2233
0
0
0
⎥⎪ ⎥⎪
ε 22
⎪ ⎪
⎪⎪σ ⎨⎪σ
33 23
⎪⎪ ⎬ ⎪
=
⎢ ⎢ ⎢
E3333
0
0
E2323
0
0 0
⎥ ⎥ ⎥
⎪⎪⎨⎪2εε3233
⎪⎪ ⎬ ⎪
(14)
⎪σ ⎪⎪⎩σ
31 12
⎪ ⎪ ⎪⎭
⎢ ⎢ ⎣⎢
sym.
E3131
0 E1212
⎥ ⎥ ⎦⎥
E
2(1 +ν
)
⎛ν ⎜⎝ 1 − 2ν
ε iiε
jj
+
ε ijε ij
⎞⎤ ⎟⎠⎥⎦
(18)
独立常数
E= ν= λ= μ =G = K=
表 1 各向同性弹性体弹性常数间的关系

最新7.弹塑性力学--塑性本构关系汇总

最新7.弹塑性力学--塑性本构关系汇总

f g J2 k
Cep ijkl
ij kl
ik jl
il jk
k2
sij skl
d ij
C d ep ijkl kl
d x
d
y
d
d z d xy
d
yz
d zx
d x
d y
d
d d
z xy
d
yz
d zx
C ep ijkl
Ce ijkl
Cp ijkl
6
1.理想塑性材料的增量本构关系
f g 相关联流动
塑性应变大小 塑性应变方向
对于强化材料
f
ij
d ij
0
d ij 在
f
ij
方向上的投影,反映了塑性应变增量的大小。
可假设:
d
1 h
f
ij
d ij
d
p ij
1 h
f
ij
f
kl
d kl
如何确定?
f
ij d ij
f ij k
16
2. 硬化材料的增量塑性本构关系
f ij ,ij , k 0
sx2 sysx
Cp ijkl
G k2
szsx
sxy sx
s
yz
sx
szxsx
sxsy
s
2 y
szsy
sxy sy
syz sy
szx sy
sxsz
sysz
s
2 z
sxy sz
syz sz
szx sz
sx sxy sy sxy sz sxy sx2y syz sxy szx sxy
sx syz

弹塑性力学讲义 第四章应力应变关系

弹塑性力学讲义 第四章应力应变关系

A 中有体积分和面积分,利用柯西公式和散度定理将面积分换成
体积分。
S Fiui dS S ( ijui )n j dS V ( jiui ), j dV
上式代入外力功增量
A ( fi ji, j )ui dV jiui, j dV ijijdV WdVU
弹性主轴
x3 为弹性主轴或材料主轴, 并取另一坐标系 x’i
, 且 x’1
= x1, x’2=x2, x’3=-x3。
4
在两个坐标下,弹性关系保持不变,则[C]中元素减少为 13 个独立系数。
Qi’j
x’1 = x1 x’2=x2 x’3=-x3
代入
x1
1 0 0 1
x2
0 0 0 -1
x3
0
i ' j ' Qi ' k Q j 'l kl
2
i ' j ' Qi ' k Q j 'l kl

x ' x1 , x ' x 2
1
3 1

x ' x3
3

x ' x ' x1 x 2
1 2
x ' x ' x3 x1 , x ' x ' x3 x 2
3 2
应变分量具有相同关系式。
[C]
为对称矩阵
[C]= [C]T。
最后 Eijkl 的独立系数为 21 个——材料为各向异性线弹性材料。 *对各向异性材料的本构关系可见,剪应变引起正应力,正应变也产生 剪应力。 弹性材料性质一般都具有某些对称性,利用对称可简化 [C] 中系数。 2.2 具有一个弹性对称面的材料 若物体内各点都有这样一个平面, 对此平面对称方向其弹性性质相同,则 称此平面为弹性对称面,垂直弹性对称面 的方向称为弹性主轴。 如取弹性对称面为 x1 —x2 面, x1 x3’ x2 x3

弹塑性力学-弹塑性本构关系上课讲义

弹塑性力学-弹塑性本构关系上课讲义

0 ij
ij时,
d
ij
d
p ij
0
加载准则(取大于号表示 有新的塑性变形发生)
根据
d
p ij
关于
0
的正交法则,可得:
d
p ij
d
ij
由应力空间中的屈服与应变空间中屈服面的转换关系,可得:
结合
D
ij
ij
dipj
D
d
p ij
d
p ij
d
ij
可得:
d d
3.1.4 塑性位势理论与流动法则
与弹性位势理论相类似,Mises于1928年提出塑性
与塑性应变向量之间所成的夹角不应 该大于90°
稳定材料的屈服面必须是凸的.
(a)满足稳定材 料的屈服面
ij
0 ij
(b) 不满足稳定 材料的屈服面
/2
2 塑性应变增量向量与屈服面法向平行
d 必p 与加载面的外法线
重合,否则总可以找到A0 使A0A·dεp≥0不成立(如右 图)。
标量dλ,称
为塑性因子
d
p ij
d
ij
切平面 加载面
表明,塑性应变分量σij之间的比例可由在 加载面上Φ的位置确定。
dijdijp 0 dσ n 0
加载准则
意义:只有当应力增量指向加载面的外部时才能产生塑性变形。
3德鲁克塑性公设的评述
➢德鲁克公设的适用条件:
(1)应力循环中外载所作
的真实功与ij0起点无关;
Ñ d
Ñ WI ijdij 0 i0j
只有在弹性应变时,上述WI=0。
根据Druker塑性公设

0 ij
ij时

弹塑性力学讲义-本构关系

弹塑性力学讲义-本构关系

z=s/3
J2
1 3
2 z
2s
p z
s 0
31 h
2z
3 2s
(1 3
z
d
z
)
z
1 h
z
s
arctan z s
s 0
s h
1
4
p z
s 0
3
1 h
2s
3
2s
( z d z
)
s 3
s ln 2 3h
x2
2s
s
0
3s ln 2 2h
6
路径(3):在加载中z = 3z,z=s/2材料屈服,且dz = 3dz,
12金属塑性位错滑移拉伸和压缩的塑性特性几乎一致岩土材料岩土材料内部包含大量的微裂纹只有在受压状态由于微裂纹的扩展或闭合裂纹表面的相对滑动才可能产生类似于金属的塑性变形13么么么么方面拉伸和压缩的力学性能差别很大15产生应变软化现象应变软化段16与静水压力有关18弹性模量降低具有弹塑性耦合19岩土材料塑性变形的特性与金属材料不同屈服面和流动法则等概念可以借用需进行适当的修正20考察一任意剪切面该面上的剪应力为tan粘结力cmohrcoulomb屈服条件21mohr条件
1
z
M
z
s/3
(2) (3)
(1)
s
T
2
解:(1)求塑性模量: 在单轴应力状态下,弹性应变是 e 。而塑性应变是
E p e s
E
塑性模量应是 (2)加载判别:
h
d d p
E
当应力状态达到初始屈服后,下一步应力增量是否产生塑性变形,取决
于 (f/ij) dij是否大于零。 该题各路径下的应力状态偏量均可表示为:

7.弹塑性力学--塑性本构关系

7.弹塑性力学--塑性本构关系

F
ij
2 f f
3 kl k2l2
2. 硬化材料的增量塑性本构关系
混合强化模型
f ij ,ij , k p F ij ij k p
f F
f F
ij ij
ij
ij
h
f kl
ij
p ij
f ij
f k
k p
f 1 k
2 f f 3 ij ij
h
4
1.理想塑性材料的增量本构关系
二、塑性理论
应力状态 多值关系、过程相关 应变状态
描述方法:过程跟踪 本构形式:增量型(应力增量、应变增量)
全量型(只在比例加载条件下可用)
5
1.理想塑性材料的增量本构关系
1)一般形式
d ij
d
e ij
d
p ij
d ij
Cijkl
d
e kl
d ij
Cijkl
d
kl
df
f
ij
d ij
f
ij
d ij
f k
dk
加载面的演化 内变量的演化
d
p ij
d
f
ij
dhijpdd
p
ij
fdijd2 ijf ijkfdf ikj
0
如果hd以kd累积pkf塑2ij d性p d32应ijdk变ijpddkfd2dijppkdpf作32p0为df内2变hd量f ij
2)Prandtl-Reuss模型(J2理论)
K
K
4
3 2
G G
K 2G 3
K 4G
K 2G 3
K 2G
0 0
0 0
0

塑性力学第五章本构关系

塑性力学第五章本构关系

作用,在其原有的应力状态之上,缓慢地施加并卸除一组附加应力,在
这附加应力的施加和卸除的循环内,外部作用所做的功是非负的。
应力循环的过程:
单元体在应力状态 io下j 处于平衡。
ij d ij
ij
在单元体上施加一附加力,使应力达到 ,ij
刚好在加载面上,即开始发生塑性变形。
o ij
继续加载至 ij d i,j 在这期间,将产生
(5-17)
WD
故(5-17)式写成

0 ij
ij
i0j)d
e ij
0
WD

0 ij
ij
i0j)d
p ij
0
(5-18)
在整个应力循环中,只在应力从 到ij ij d的ij 过程中产生塑性应变。
当 d ij为小量时,上述积分变为:
WD
( ij
1 2
d ij
i0j)d
p ij
0
(5-19)
由Hooke定律, 由Drucker公设,
d ij
d
e ij
d
p ij
d
e ij
d ij
2G
3
E
d mij
d
p ij
d
ij
(5-30)
(5-31)
(5-32)
精品资料
本构关系
进入塑性阶段后,应变(yìngbiàn)增量可以分解为弹性部分和塑性部分。
d ij
d
e ij
d
p ij
由Hooke定律(dìnglǜd),iej
p ij
d
ij
(5-23)
精品资料
本构关系
§5.3 加载、卸载(xiè zǎi)准则

弹塑性力学本构关系1

弹塑性力学本构关系1

S2 轴反向的分角线、 S2 轴正向与 S3轴反向的分角线及
S3 轴正向与 S1 轴反向的分角线。
所以屈服轨迹共有6个对称轴,并将屈服轨迹分成12等份。 只要知道了屈服轨迹的十二分之一,就可得到整个曲线。
S2
o S1
图4.3 屈服曲线 在等倾面 上的投影
S3
2、外凸性 屈服曲面一定是外凸的,这是由Drucker公设得出的。 Drucker 公设为:在加载和卸载的整个循环过程中, 附加应力作功非负。
Drucker公设适用于稳定材料。所谓稳定材料(或强化材料) 和不稳定材料(或软化材料)定义为:如果某一种材料,当 应力的单调变化会引起应变同号的单调变化,或者当应变的 单调变化会引起应力同号的单调变化,就称这种材料为稳定 材料或强化材料;否则称为不稳定材料或软化材料。 下图显示材料在简单拉伸下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几数.称为与屈服条件相关联的 塑性流动法则.也称为塑性应变增量的正交流动法则 对研究塑性力学的本构关系有重要意义.
p d • Drucker公设的第二式是加载准则. 它的几何意义是当 ij 不为零时, d ij 的方向必须指向加载面外法线一侧, 即 f d d ij 0 ij

D表示, D S
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 D s (无强化阶段)
D 强化材料,
s
即后继屈服应力大于初始屈服应力,这种现象称为强化现象 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 1、屈服条件 屈服条件是用来判断某点是否从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的准则。 对于单向应力状态,判断它是否屈服时,只需判断应力
1 s 2 3 0

C
s
2
当主应力大小顺序为 1 2 3 时,Tresca 屈服条件为

第11章-弹塑性力学--本构关系

第11章-弹塑性力学--本构关系
xy c41 x c42 y c43 z c44 xy c45 yz c46 zx yz c51 x c52 y c53 z c54 xy c55 yz c56 zx zx c61 x c62 y c63 z c64 xy c65 yz c66 zx
xy c41 x c42 y c43 z
y y
图4-2
(a)
z
x
x
z
现在引进坐标系 Ox’y’z’, 原坐 标系 Oxyz 绕 y 轴转动 1800 后可与之重合 (图4-2)
新旧坐标轴间的方向余弦
l11 l33 cos180
1 0 0 1 l22 cos 0 1 0 0 l21 l31 l12 l32 l13 l23 cos 90 0
(11-13)
平面应力问题 用应变分量表示 应力分量
E y x 1 2 x E (11-14) y y x 1 2 G
ij ije 2 ij
(11-3’)
以上证明了各向同性的均匀弹性体的弹性常数只有 两个。
现在考虑一种物体各边平行于坐标轴的特殊情况,并 由此导出工程上常用的弹性常数和广义胡克定律。当物 体边界法线方向与 z 轴重合的两对边上有均匀的σz 作 用,其他边均为自由边时,则由材料力学知道
第11章 本构关系
11.1 广义胡克定律 单向应力状态,应力小于屈服应力时,应力应变呈简单的 线性关系
x E x
E 为弹性常数(扬氏弹性模量)
三维应力状态,一点处的应 力状态需9个应力分量,相对 应的也要用9个应变分量表示

塑性力学03-塑性本构关系

塑性力学03-塑性本构关系

1. Levy-Mises流动法则 这个理论认为应变增量主轴和应力 主轴重合, 应变增量分量与相应的应力偏量分量成比例, 即
d ij d S ij
d
0
式中的比例系数决定于质点的位置和荷载的水平. 这一理论是 Levy和Mises分别在1871年和1931年独立提出的, 所以被称为 Levy-Mises流动法则. 这个关系式不包括弹性变形部分, 所以 只适用刚塑性体. 2. Prandtl-Reuss流动法则 这个理论考虑了塑性状态变形中 的弹性变形部分, 并认为弹性变形服从广义Hooke定律; 而对 于塑性变形部分, 被认为塑性应变增量的主轴和应力偏量的主 轴重合. 即 1 e e d e ij d e ij d e ij d S ij d S ij 这就是 2G Prandtl1 2 又由塑性不可压缩性, Reuss流 d ii d ii 体积变化式弹性的,有 E 动法则
e ij ij m
1 E 1
1 E
1
S ij ij m ij kk
m
S ij ij
3 ij
1 1 2 S ij ij m 2G E
m
m d m ij ij d m S ij ij m d e ij ij S ij d e ij 3 m d m S ij d e ij
上式第一项是体积比能增量,第二项为形状变形比能,记为 W d 这样考虑Levy-Mises定律有:
1 2 2 d W d S ij d e ij S ij d S ij d S ij d S ij S ij d i 2G 3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s/3
J2
1 3
2 z
2s
p z
s 0
31 h
2z
3 2s
(1 3
z
d
z
)
z
1 h
z
s
arctan z s
s 0
s h
1
4
p z
s 0
3
1 h
2s
3
2s
( z d z
)
s 3
s ln 2 3h
x2
2s
s
0
3s ln 2 2h
6
路径(3):在加载中z = 3z,z=s/2材料屈服,且dz = 3dz,
)
2
3 J2
2 3
z
1 h
1 J2
(1 3
z d z
z dz
)z
4
1 2
d
p z
1 h
f ij
dij
f z
1 h
2
3 J2
(
2 3
z
d
z
2zdz ) 2
3 J2
z
1 h
1 2J2
( z d z
3z dz
)z
(4)按上述路径进行积分,塑性变形
路== 径(1):z=s,材料屈服,再增加剪应力dz0,dz=0,
t
0
eij
dt
1 2G
t
0
sij dt
si0j
t
0
td
1 t
t
0
td
eij=
(
1 2G
)
sij
kk= (1E2v)kk
10
令 H=1/2G + 得:
eijeij=H2sijsij 得:
eij=Hsij。 H eijeij 3 sij sij 2
eij
3 2
sij
单一曲线假定
当材料几乎为不可压缩时,按照不同应力组合所得出的 ~曲线与 单轴拉伸时的 ~ 曲 线十分相近。
应变软化段
16
• 产生塑性体积膨胀变形
0
v
17
• 与静水压力有关
3
3
1
2
围 压 增 加
3
18
• 具有弹塑性耦合
弹性模量降低
19
岩土材料塑性变形的特性与金属材料不同 • Tresca和Mises屈服条件及其相关联的流动法则不再适当; • 屈服面和流动法则等概念可以借用,需进行适当的修正
20
Mohr-Coulomb屈服条件
1 3 1 ft fC
ft
2c cos 1 sin
单轴拉伸屈服应力
fc
2c cos 1 sin
单轴压缩屈服应力
m fc 1 sin ft 1 sin
m1 3 fc
27
•全量理论: 应力应变一一对应的确定关系,相当于非线性弹性(不考虑卸载) 求解简单
8
简单加载(比例加载)
•是指应力各分量之间成比例且单调增长,即
ij ti0j
sij tsi0j (t>0,dt>0)
•在平面上,该加载路径是一条=const的射线,
e' 2
y
dipj
o
x
e13'
e' 1
9
deij= 21Gdsij+dsij dkk= (1E2vd)kk
p z
s s /
2
1 h
3 22s
(
2 3
z
dz
)zs 1 hຫໍສະໝຸດ 1 2= ,p z
s s /
2
1 h
3 22s
(2 z d z
)
z 3
3 h
s
1
1 2
塑性变形与加载路径有关
三种应力路径下的弹性应变都是
e z
z E
e z
z G
s 3G
7
全量理论
•增量理论: 一般来说,增量应力—应变关系(本构关系)是不可积的, 在某些加载情况下,增量理论可积分得到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全量关系,
(nn
2
C
2
23
2
(nn
2
2
C
2
24
1
1
n= 2 (1 +3)+ 2(1 3)sin
n=
1 2
(1
3)cos
屈服条件用主应力表示
12(1 3) + 12(1 + 3)sin Ccos = 0
2 2
x
sin 6
y
C
cos
0
sin
25
Cctan
26
当123时,Mohr-Coulomb屈服条件可写成
11
简单加载定理
如何保证物体的每一个微小单元都处在简单(比例)加载情况,Ilusion给 出了一组充分条件。 • 小变形; • 材料不可压缩; • 外荷载按比例单调增长,如有位移边界条件,只能是零位移边界条件; • 材料 ~ 的曲线具有幂指数硬化形式 An
12
金属塑性(位错滑移) • 屈服只取决于偏应力,而与静水压力无关。 • 不存在塑性体积变形, • 拉伸和压缩的塑性特性几乎一致
考察一任意剪切面,该面上的剪应力为n,正应力为n,
• 推动剪切滑移的有效剪切力是n • 阻止剪切滑动力:内摩擦力(n) tan,粘结力C
21
Mohr条件:
n = (n) tan +C
随静水压力增长,减小,在 应力平面上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22
Coulumb条件: 对于土和受静水压力不太大的岩石,可假定角为常数,为直线
例: 薄壁圆管受拉与扭转作用,材料单拉时的应力应变关系为 s E E
试按以下三种加载路径达到最后应力状态,分别求其对应产生的应变z与z (1) 首先沿z轴加载至z=s,并保持z不变,然后再增加剪应力至z=s/3; (2) 先增加剪应力至z=s/3,并保持z不变,然后再增加拉应力至z=s; (3) 比例加载,按z:z=3:1增加应力至z=s,z=s/3。
s
J2
1 3
2s
2z
pz
s 0
3
1 h
2s
3 32z
(z dz
)s
s 2h
ln
x2
2 s
3
s 0
/
3
s ln 2 2h
p z
s 0
3
1 h
2s
3 32z
(3z dz
)z
9 h
z 3
s 33
arctan
3z s
s 0
/
3
5
3 h
1
4
s
路径(2):当剪应力z=s/3,材料屈服,增加应力z,即dz 0,dz=0,
1
z
M
z
s/3
(2) (3)
(1)
s
T
2
解:(1)求塑性模量: 在单轴应力状态下,弹性应变是 e 。而塑性应变是
E p e s
E
塑性模量应是 (2)加载判别:
h
d d p
E
当应力状态达到初始屈服后,下一步应力增量是否产生塑性变形,取决
于 (f/ij) dij是否大于零。 该题各路径下的应力状态偏量均可表示为:
岩土材料(岩土材料内部包含大量的微裂纹)
• 在受拉状态下一般表现为脆性而几乎不产生塑性变形。 • 只有在受压状态,由于微裂纹的扩展或闭合裂纹表面的相对滑动,
才可能产生类似于金属的塑性变形
13
么么么么方面
• Sds绝对是假的
• 拉伸和压缩的力学性能差别很大
2
f't
f'c
1
f't
fc'
15
• 产生应变软化现象
sz=
2z,sx= sy = 3
13z,sz= sz=z,
3
J2
1 3
2z
2z
2s 3
f ij
dij
2
3 J2
(
2 3
z
d
z
2zdz )
由于z、dz同号,、dz同号,因此,
f ij
dij
0
(3)使用流动法则求塑性变形
d
p z
1 h
f ij
dij
f
z
1 h
2
3 J2
(2 3
z d z
2z d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