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练习有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专题】湿地的开发与保护附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湿地的开发与保护附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湿地的开发与保护(附练习及答案解析)【知识梳理】1.湿地概况(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湖泊、水库、稻田等。

(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

2.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旅游功能:美化环境3.湿地的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分析本考法常常结合区域图考查区域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 。

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湿地减少的原因的分析方法。

(1)看变化时间的长短长期(如一万年以来) 主要是自然原因,如气候变干、蒸发加强近几十年的变化主要是人为原因一年内的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水有关(2)看湖泊所在地外流湖萎缩 ①围湖造田;②上游植被破坏,泥沙淤积面积增加①退耕还湖;②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干旱区内流湖萎缩①气温变化,冰雪融量减少:②入湖河流水资源利用河流 生态功能:维持生物 多样性,保持周围生 态的稳定与平衡 L 生命的摇篮”)降解功能;许多挺水 植物、浮叶植物和沉 水植物能够在其组 织中富集、分解、吸 收有害物质,降解环 境污染(“地球之号”)能各的 功、物地 他运动息其航种栖调节功能:调节气 候、调蓄洪水(“天 然空调机”「天然 水库”)分析4.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1)数量在减少,如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

(2)质量在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5.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6.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跟踪训练】(2019 •哈尔滨三中调研)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练习(三)有答案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练习(三)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三)环境保护考向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一讲高考】【例1】(2016•新课标Ⅲ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

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例2】(2015•山东卷)4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的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满地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

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10分)【例3】(2014海南地理)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例4】(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

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二讲典例】【例1】42.(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2月月考)(10分)【环境保护】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2(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4分)【趁热打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有答案)(精)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有答案)(精)

专题一:环境污染与防治知识点梳理:一、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2. 大气污染物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治理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

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3. 酸雨。

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酸雨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 , ②使土壤酸化 , 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 , 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 , 钢材 , 造成建筑物损坏4. 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 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 SO2的回收与利用5.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⑤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二、水污染1. 水体富营养化 :(1 、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2 、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3 、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2. 海洋石油污染(1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 2mm ,造成大气污染3.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4.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1 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1. 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高考地理(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试题(含解析)

高考地理(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试题(含解析)

专题1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聚焦考点突破核心】一、区域差异的因素分析1.自然环境差异因素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自然环境要素差异形成的原因气候纬度位置和地势高低的差异,造成了温度的不同;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的差异,造成了降水的不同;寒暖流的流经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地貌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和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等土壤气候、植被、人类生产活动等的差异2人类活动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几个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人类活动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3发展阶段主要特点人地关系初期阶段由某一自然资源或便利的交通位置等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积聚力人地关系基(水土流失) 当困难;②自然灾害频发锐;②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③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固沟;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③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西北地区(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④调节农、林、牧用地;⑤控制人口增长;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①全球气候失调;②生态环境恶化;③自然灾害频发;④生物多样性锐减①农场和牧场的开发;②商业性伐木;③焚耕开垦④采矿、筑路和城镇建设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采伐与更新相结合;③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④设立国际基金;⑤建立雨林缓冲区;⑥鼓励保护性开发1.土地沙漠化: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环境保护(含答案)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环境保护(含答案)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环境保护(含答案)干旱区的柽柳是一种耐旱灌木,具有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等特点。

近年来,在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但不久之后,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这说明柽柳可能会入侵天然林,对周围物种的生存造成影响。

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从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外来物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加强生物入侵的防控。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了“红色荒漠”。

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观察发现,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

这是因为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不同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注重自然恢复,促进植被多样性。

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

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发现,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相比之下,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较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截留的降水量多,涵养水源的能力强。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森林环境效益差异的成因分析,加强对热带雨林的保护。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区分天然原始林和人工林在环境效益方面的差异。

天然原始林茂密,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能力,而人工林的树种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弱。

原始森林,也称为原生林,是指一个森林已经达到非常长久的年龄而没有受到显著的干扰,从而表现出独特的生态特征,并可能被归类为顶级群落。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卷 全国甲卷(含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卷 全国甲卷(含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地理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一、选择题。

2005年前后,福建泉州开始购买国外优良而昂贵的胡萝卜种子,在沿海沙质土地进行大规模种植。

产品主要出口东亚、东南亚国家,成为全国重要的胡萝卜出口基地。

2020年,泉州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的胡萝卜种子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进口种子,当地海关也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全程跟踪胡萝卜生产过程,并保障产品及时通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泉州成为全国重要胡萝卜出口基地的主要原因是()①胡萝卜精深加工能力强②拥有优良港口③胡萝卜品质优且产量大④铁路运输发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实现进口种子替代对泉州胡萝卜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A.明显提高胡萝卜产量B.明显提高胡萝卜质量C.增加胡萝卜出口国家D.增加胡萝卜种植收益3.泉州海关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重点关注胡萝卜的()①新鲜程度②出口关税③出口数量④食用安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作用,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①工业②农业③内河运输④公路运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1870年后,美国用水来源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A.河流水比例上升B.河流水用量减少C.地下水比例上升D.地下水用量最多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

2023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综合练习:专题二十 环境保护(2)

2023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综合练习:专题二十 环境保护(2)

专题二十环境保护(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平原水库是指以供水、灌溉等为目的,在平原地区,利用局部低洼地圈筑围堤进行蓄水的工程设施。

新疆目前有各类水库近500座,其中85%以上是平原水库。

平原水库具有面积大,水深小,坝线长等特点,下游盐碱化问题严重。

简述平原水库下游盐碱化严重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缓解当地盐碱化问题的措施。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塑料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其加工、使用和处置也对人体健康和地球环境产生了一系列有害影响,多数废弃的塑料仍存在很大的回收再利用空间。

全球每年生产大约7800万吨塑料包装物,其中只有14%被回收循环利用。

材料二各国通过完善回收体系大幅提升了废旧饮料瓶回收率,被回收的饮料瓶由专业工厂进行“瓶到瓶”再生处理,实现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1)简述废弃塑料在填埋或焚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实施“瓶到瓶”的处理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的观念。

简析实施“瓶到瓶”再生处理的意义。

(3)请你针对塑料包装物使用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位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占比约47%),是我国仅有的野生东北虎豹稳定栖息地和扩散种源地。

园内现有居民9万多人(核心保护区内7千多人),大多从事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

目前园内人类活动与虎豹保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图为园内监测相机拍摄到的野生东北虎。

从保护虎豹种群的角度,说明协调该国家公园内人类活动与虎豹矛盾应采取的措施。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华北地区某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

某规划设计院在该河下游建设人工强化温地,通过泵站将河水引入湿地,净化后流入水库。

下图示意人工强化温地各种水生植物、拦水坝等的布局。

(1)该湿地进水口溶解氯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说明其原因。

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真题练习含答案(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

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 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案】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

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分析】由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M地区是湿地开垦需要排水,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对动力要求较高。

罗马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人们的排水能力及水平有限,所以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排水能力能到提升,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湿地得到成片、大规模的开垦。

(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真题)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

如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

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

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答案】方面①:庄稼种植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会随农田退水排入巢湖,造成水污染;湿地水流缓慢,促进泥沙沉降;湿地植物吸附氮、磷等营养元素,减轻巢湖富营养化;提高水体连通性,加强水体自净。

方面②:圩田地势低于巢湖水面,洪水风险大,湿地发展水产业耐水淹;湿地延缓水流,调蓄洪峰;湿地过渡带阻碍了巢湖水的倒灌。

高考文综地理选考选修6:环境保护练习01~20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文综地理选考选修6:环境保护练习01~20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文综地理选考【选修6:环境保护】练习01~20题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九洲江全长168公里,流经广西境内陆川、博白两县10镇,汇入广东湛江饮用水源地——鸺地水库。

前些年,九洲江上游发展起2000多家养殖企业,粪便直排,九洲江一度污水横流。

2014年粤、桂两地联手治理九洲江,本着既让河流复健康生命,又要保百姓生计,实行“河长制”治水管水;3年整治成效初显,水清了、岸绿了,百姓钱袋子更鼓了。

推断九洲江“河长”围绕养殖户治理养殖污染采取的措施。

2、[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页岩气是指赋存于以富有机质页岩为主的储集岩系中的非常规天然气。

重庆涪陵具有丰富的页岩气,但页岩气埋藏深,渗透率低,与常规天然气开采相比,页岩气开发区具有钻井数量多,资源消耗量大,污染源点多面广、环境影响范围大以及环境事故风险高等特点。

分析重庆涪陵页岩气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页岩气开采中水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习惯习俗,是喜庆、祝贺的标志。

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带给大家节日的喜庆,却同时也隐藏着许多危害。

2018年全国多数大中城市出台了“禁燃令”或“限燃令”,这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争议,有的拍手叫好,也有的认为不能一禁了之。

简述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主要危害,并针对燃放烟花爆竹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具有动态平衡性,与人类自身“共生共荣”。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生态要素合理配置。

贵州省政府扶持贫困石山区农民,将山区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高标准农田,成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

石坎梯田就是用石头砌田埂进行农田改造。

下图为贵州省石山区威宁县石坎梯高标准基本农田。

分析威宁县建设石坎梯田的自然背景和意义。

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高考地理之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章末测试)解析版

2021高考地理之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章末测试)解析版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章末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

下图为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现状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A.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2.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①合理用水②全面造林③禁止放牧④生态移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B 2.D【解析】该题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试题难度较小,理解教材内容可做出回答。

1.自然环境是荒漠化形成的基础,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

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度地带,历史时期该地区出现农耕和畜牧业的多次变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是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

2.草原地区打机井是造成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用水是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措施之一,①正确。

该地降水较少,不适合全面植树造林,②错误。

禁止放牧过于绝对,也不现实,③错误。

生态移民可减少该地人口数量,减少资源需求和人类活动,有助于防治该地荒漠化,④正确。

故选D。

位于科尔泌沙地的布日敦景区的沙湖,由两条小型河流汇集而成,无河流流出。

湖水盐度较低,湖泊周边多颗粒缝隙较大的沙地。

完成下列小题。

3.沙湖湖水盐度低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B.河流注入,淡水稀释C.湖水下渗,盐分流失D.降水较多,湖水外泄4.科尔沁沙地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总量较少B.城市化发展快C.矿产资源开发D.土地利用不当【答案】3.C 4.D【解析】试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荒漠化的原因。

3.蒸发旺盛会使盐度增加,不是盐度低的原因,A错。

有河流注入,淡水稀释是盐度低的原因之一,但因该地区为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由材料“无河流流出”可知,沙湖为内流湖,如果没有湖水流失,盐分会不断积累,因此盐度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盐分流失,再结合材料“湖泊周边多颗粒缝隙较大的沙地”可推测出,沙湖盐度低的主要原因是,湖水下渗盐分流失,C正确,B错。

高三地理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环境保护(10分)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有”海岸卫士、鱼虾粮仓、鸟类天堂”之称。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红树林面积正在日益减少,生态系统正遭到破坏。

红树林湿地保护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请观察下面两幅图,总结该区域原生态红树林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答案】特点:由1959年至2012年原生态红树林面积减少(2分),由片状分布到斑点状分布(2分)。

原因:城市用地面积及建筑用地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的扩大(2分);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放(2分);农业的围滩养殖和码头、道路的建设等(2分)。

【解析】读图,结合图例分析,该区域由1959年至2012年,原生态红树林面积减少,由片状分布到斑点状分布。

主要原因是城市用地面积及建筑用地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的扩大,破坏了原生态红树木区。

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放,农业的围滩养殖和码头、道路的建设等,占据了红树林生长区,破坏了原生态环境。

【考点】读图能力考查,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2.读“我国南方地区某环境问题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M地成为某环境问题重点区的主要原因是A.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废气排放量大B.沿江工业发展较快,废水排放量大C.大水漫灌抬升地下水水位D.人地矛盾突出,过度开荒,破坏植被【答案】D【解析】图示M地属于我国南方山区,降水多,地势起伏大,其环境问题主要为水土流失,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过度开荒,破坏植被而引起;而该区域的不是工业发达区,所以不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重点区域应;该地区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农业一般不需要大水漫灌,不属于土壤次生盐碱化区。

故选D。

【2】N生态工程建设对下列问题改善作用较明显的是A.珠江流域水污染B.珠三角酸雨危害C.洞庭湖湿地萎缩D.长三角海水入侵【答案】C【解析】N生态工程主要实施于东南丘陵地区,其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可减缓洞庭湖的泥沙淤积速度,有利于洞庭湖湿地的恢复;而对水污染、酸性气体的排放、海水入侵等没有影响。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专题训练)(2023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图示意某地灌木周围与其株高相同距离处风速情况。

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裸沙地垂直方向上风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摩擦力D.地表起伏2.沙拐枣枝叶最茂盛的高度大致位于()A.0.3~0.5m B.0.8~1.0m C.1.2~1.5m D.2.0~2.3nm3.植株周围最易发生风蚀的是()A.白刺B.梭梭C.沙拐枣D.裸沙地【答案】1.C 2.B 3.C【解析】1.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其中摩擦力自地面向上逐渐减小,使得裸沙地风力自下而上逐渐增强,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起伏对风速垂直方向影响不大。

故选C。

2.植被对风力具有阻挡作用,枝叶越茂盛,阻挡作用越明显,风力越小。

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拐枣0.8~1.0m 处风力最低,由此可以判断该高度其枝叶最茂盛。

故选B。

3.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拐枣地表的风力最大,而风力越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越强,地表最易发生侵蚀。

故选C。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读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区划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为治理Ⅱ生态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划区轮牧B.采伐结合C.退耕还林D.人工降水5.Ⅱ生态区在开发利用中不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土壤次生盐渍化C.草地退化D.水土流失【答案】4.A 5.D【解析】4.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读图可知,Ⅱ生态区为草原区,其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Ⅱ生态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过度放牧导致的,故该生态区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划区轮牧、以草定畜等,A项正确;草原区不涉及采伐和退耕还林,BC错误;人工降雨需要满足一定的气象条件,D错误。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环境的特征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环境的特征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的特征专题练习题汇编一、单选题大四铁路位于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南缘,长期受风沙危害。

当地采用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措施,效果良好。

下图为某研学小组绘制的“大四铁路某路段风沙防护条带布局平面示意图”。

完成下题。

1.大四铁路沿线不同路段植物防护带的植被类型不同,分别为“乔木及灌木林”“灌木林”“种草”三种类型,防护林带植被类型设置主要考虑当地的( )A.水分B.日较差C.光照D.气温2.大四铁路两侧中间隔离带内各设一条通道,纵向每300m左右交错设置横向通道,其目的是( )A.便于排水B.旅游观光C.运输货物D.植物养护盐壳是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如图),是盐碱化的极端表现。

研究表明,有盐壳的地方土壤温度偏低。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盐壳的形成是由于( )①地下水埋藏浅①蒸发强烈①地表径流多①植被茂盛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有盐壳的地方土壤温度偏低是因为( )A.地面反射率高B.大气逆辐射弱C.地面辐射增强D.太阳辐射减弱川藏公路是国道G318线的成都至拉萨段,东起成都市衣冠庙,西止拉萨市川藏公路纪念碑,全长约2155km,是连接内地与西藏最为重要的通道。

该公路自东向西需要翻越12座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垭口,路况险峻且通行难度大,但因为公路两旁密集分布着绝美的高品质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地文化景观,川藏公路也被称为“最美国道”。

下图示意川藏公路区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川藏公路沿线最独特的自然景观是( )A.庙宇B.盐湖C.日照D.雪山6.川藏公路的车流滞留性高,主要原因是( )A.沿途景观优美,游客停留时间较长B.公路建设标准低,车流通过率低C.受自然环境影响,车辆被迫大幅减速D.沿途补给站集中,造成车辆滞留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指植物消耗单位水量生产出的干物质量,光合作用是植物干物质生产中重要的水消耗环节,大气环境、土壤、植物和基因等的影响都会影响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精品高考地理冲刺专题卷专题1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必修3含解析

精品高考地理冲刺专题卷专题1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必修3含解析

【最新】2019年高考地理冲刺专题卷专题1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必修3含解析下图示意我国39° 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 B.乙 C.丙 D.丁2.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答案】1.D2.C2.根据上题可知,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补给,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

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定位和流域开发。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读我国某区域土地综合利用图,完成下列问题。

3.图中山地的土壤类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A.红壤水土流失B.紫色土石漠化C.黑土土壤酸化D.水稻土盐碱化4.该地区用材林中普遍种植的树种是A.紫檀B.柳树C.红松D.杉树【答案】3.A4.D考点:区域定位、自然地理环境推断【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净化地表径流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高考地理冲刺专题卷专题1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必修3)(含解析)

高考地理冲刺专题卷专题1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必修3)(含解析)

专题18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下图示意我国39° 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 B.乙 C.丙 D.丁2.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答案】1.D2.C2.根据上题可知,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补给,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

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定位和流域开发.【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读我国某区域土地综合利用图,完成下列问题。

3.图中山地的土壤类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A。

红壤水土流失 B。

紫色土石漠化C.黑土土壤酸化D.水稻土盐碱化4.该地区用材林中普遍种植的树种是A。

紫檀 B。

柳树 C.红松 D。

杉树【答案】3.A4.D考点:区域定位、自然地理环境推断【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净化地表径流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6.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7.在所列的哈尼族文化习俗中,对农业生态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的是A.新年祭祀树神 B.长街酒宴庆新年C.稻田养鱼 D.土司制度【答案】5.A6.C7.A6.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不能减轻劳动强度,A错。

可以避免洪涝灾害与建在梯田上方无关,B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2.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读我国某区域土地综合利用图,完成下列问题。

3.图中山地的土壤类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A.红壤水土流失B.紫色土石漠化C.黑土土壤酸化D.水稻土盐碱化4.该地区用材林中普遍种植的树种是()A.紫檀B.柳树C.红松D.杉树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净化地表径流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7.在所列的哈尼族文化习俗中,对农业生态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的是()A.新年祭祀树神B.长街酒宴庆新年C.稻田养鱼D.土司制度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8.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

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B.不合理的灌溉C.过度开采地下水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9.图示区域降水变率较大,主要原因是()A.离海较近,降水较多B.纬度较高,气温较低C.受地形的阻挡作用D.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而季风具有不稳定性10.图中“神黄”铁路运输的物资中,运量较大的物资可能是()A.煤炭B.机械产品C.棉花D.粮食11.读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与年降水量(实线)和植树种草面积(虚线)的关系图,黄河三角洲侵蚀和堆积平衡的临界值约为()A.年降水量约为550~580毫米,植树种草面积约为430~480平方千米B.年降水量约为430~450毫米,植树种草面积约为550~600平方千米C.年降水量约为320~340毫米,植树种草面积约为1 180~1 230平方千米D.无法判断该图所示是我国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单位为米)。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适宜开凿窑洞的是()A.甲B.乙C.丙D.丁13.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应因地制宜,图中A、B、C、D四处地形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其中a最适宜的措施是()A.打坝建库B.平整土地C.种草护坡D.修筑梯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水土流失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25米。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4.水土流失与地形相关,图中水土流失严重区位于()A.鞍部B.山顶C.山脊D.山谷15.图示东、西两侧最大高差可能是()A.l26米B.148米C.198米D.220米美国航空航天局使用卫星第一次以三维方式量化了非洲撒哈拉沙漠尘埃被搬运到南美洲亚马孙雨林的数量,这些尘埃中包括沙子和南美洲亚马孙雨林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磷等。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6.非洲撒哈拉沙漠尘埃被搬运到亚马孙雨林地区主要借助于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17撒哈拉沙漠尘埃中的沙子、磷进入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可()A.促进岩石风化,释放养分B.随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C.促进地表径流,带走养分D.促进土壤的淋溶作用18.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其所指的生态环境效应是()A.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B.调节全球气候,维护生态平衡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D.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读“美国部分地区图”(图甲)和“甲地到乙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9.据图推断乙地()A.农业类型可能是乳畜业B.农业类型可能是商品谷物农业C.农业发展可能面临冻害、雪灾D.农业发展表现为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20.甲地存在的环境问题()①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重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③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剧减④土地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整地工程。

采取挖坑的方式分散拦截坡面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挖坑取出的土,在坑的下方培成半圆的埂,以增加蓄水量。

在坡面上,坑的布置上下相间,排列成鱼鳞状,故名鱼鳞坑。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1.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A.①B.②C.③D.④22.下面四幅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上图景观的是()23.下图是某研究所机构利用水池(4 m 2 m 1 m⨯⨯)。

土壤、芦苇丛、水管等材料设计制作的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形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以淤地坝为龙头的“亮点工程”的建设,带动了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展。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4.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缓洪、淤地、增产、增收等综合功能,可谓一举多得。

图中淤地坝应建在()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5.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平整土地”可以减小()A.地下径流B.地表径流C.下渗量D.蒸发量26.气候变化、能源供应紧张、粮食短缺等问题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丹麦及周边地区略图。

材料二丹麦位于欧洲北部,濒临北海、波罗的海,是欧洲八大经济国之一。

丹麦自然资源较贫乏,除石油和天然气外,其他矿藏很少,所需煤炭全部靠进口。

丹麦政府积极支持风能发电的研究和开发,技术日臻成熟,风电已占全国发电量的20%。

材料三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纤维加工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配备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

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1)丹麦及周边地区海岸线曲折、湖泊众多,主要是____________作用形成。

(2)丹麦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受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影响。

(3)丹麦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________;试分析其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4)丹麦拥有众多风能发电站,分析丹麦大力发展风能发电的原因。

(5)乙醇汽油作为一种新型燃料,学者各有不同看法,试评价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对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27.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28.《江苏省湿地保护规划(2015~2030年)》明确了太湖流域湿地区、长江沿江湿地区、淮河流域湿地区和滨海湿地区的保护任务,到2030年,全省湿地保有量282万公顷以上。

下图为江苏省主要湖泊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湿地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

(2)湖泊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湖泊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3)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4)简述湿地的保护和修复的措施。

29.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每年6月至8月,苏门答腊岛山脉东侧当地民众在森林山地放火烧荒,浓烟殃及马来半岛的旅游业。

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成了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主要销往亚洲、欧美等地区。

目前苏门答腊岛85 %的原始森林都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简述苏门答腊岛当地民众烧荒的理由。

(2)分析苏门答腊岛烧荒对马来半岛旅游业的影响。

(3)分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生产基地的区位。

(4)针对苏门答腊岛森林现状,提出保护的措施。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甲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乙为黄河上游有色金属“走廊”示意图。

材料二包兰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建成之初经常受到风沙的危害。

为了防御流沙侵袭,科研人员利用麦秸、稻草、芦苇等材料,在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扎设草方格状沙障,创造了安全畅通50年的奇迹。

(1)影响200 mm年等降水量线向西北方向弯曲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说出该地区有利于敦煌壁画保存的最有利气候条件。

(2)说明古丝绸之路从祁连山脉东北麓经过的原因。

(3)据图简述该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

(4)说出草方格状沙障的作用。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答案1~5.DCADA 6~10.CACDA 11~15.CCADC 16~20.DBCCA21~25.BCDCB26.【答案】(1)冰川(冰川侵蚀)。

(2)终年温和多雨(或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小,终年湿润,但冬雨稍多);西风带(或盛行西风)北大西洋暖流(或洋流)。

(3)乳畜业;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多汁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乳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人们有饮用牛奶(或消费乳制品)的习惯。

(4)临海国家,终年盛行西风,风能丰富(且较稳定);经济发达,能源需求大;国家政策支持;风能发电技术先进;风力发电成本较低;风能是洁净、可再生的能源,利用风能发电可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5)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导致粮食更加紧张,粮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及粮食安全。

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巨大的利益驱使人们过度开垦耕地,种植粮食及纤维作物,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27.【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

危害: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28.【答案】(1)森林;海洋。

(2)主要分布于西部;自南向北都有分布(或南北都有分布)。

(3)调节气候;调蓄水量(或调节径流、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有利于降解污染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