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英汉语修辞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修辞知识
(王向东 2009年9月4日)
以下是束定芳对隐喻学的描述: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
1. 据波里奥等人(Pollio, Barlow, Fine and Polio, 1977)的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四个(隐喻)辞格。如果将一些相关的语言创新用法计算在内,一个人一生平均要用2100万个辞格。P1
2. 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P2
3. 相对于日常言语的使用规则来说,隐喻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P12
4. 从理论上讲,隐喻可以是词、词组、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篇章。P13
5. 在对隐喻性质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特别引人注目,即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
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P16 6. 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P19
7. 根据我们对隐喻的定义,只要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一类事物用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就构成了隐喻,那么隐喻就可能在各个语言单位层次上出现,包括词、词语、句子和话语。根据语境特点,话语可小至单个词,可大至一个句子、一首诗、一篇文章、一组作品,等等。这样,根据我们的定义,部分成语、谚语,甚至整个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等都可以被看做是典型的、扩展了的隐喻。P37
(以下信息见尹均生主编的《中国写作学大辞典》,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44页-269页, 1998年5月出版)
1. 修辞的定义:在人们的交际生活中,依据题旨、语境和文体的需要,利用各种语言材料、采用各种表现手法对语言进行调整、加工以恰切地表达思想内容
的一种写作活动。
修辞有广义修辞与狭义修辞之分。广义的修辞,指涉及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全部活动,包括锤炼加工语句,调整语句间的关系,乃至篇章结构的安排;狭义的修辞,则指对语句的锤炼、加工。
修辞必须遵循三大原则:适应题旨,适应语境和适应文体。
2. 消极修辞,又称"一般修辞"、"普通修辞"。以正确、通顺、清晰地表达思想内容为目的的一种基本的修辞方式。经过消极修辞后的语言,具有正确、明白、通顺、质朴、平实等特点。
3. 积极修辞:是指以形象生动地或深刻地表达思想内容为目的的一种修辞方式。它积极地适应语境,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利用在起媒介作用的语言上的感性因素,让语言具有体验性、具体性、形象性。它是以消极修辞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修辞。选词、句式、辞格、篇章、语体、风格等都属于积极修辞的范畴。
4. 辞格:具有固定格式的各种积极修辞方式。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等。
5. 明喻(simile):明显地表示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类似的关系的一种比喻。如"如、似、犹、若、好像、如同、仿佛、宛如、一样"等。
6. 暗喻(metaphor):又称"隐喻"。这种比喻常用"是、成为、变成、当作、化为、等于"等。
7. 借喻(metonymy):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鸪之志哉!"。
8. 扩喻:又称"引喻"。喻体和本体各自的构成有类比关系的句子而不用比喻词联结的一种比喻。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 缩喻:又称"倒喻"。本体修饰、限制喻体的词组的一种比喻。它们之间不用喻词连接。这种比喻凝练、生动、紧凑,极富表现力。如"思想和感情的羽翼"、"历史的河流"、"历史的隧道"。
10. 较喻:又称"强喻"。是"程度不等的比喻"。强调喻体在程度上超过或不如本体的一种比喻。常用"比......还......、不如、不及、比不上、......得多"等喻词。
11. 反喻:用否定语气从反面设喻。这种比喻常用"不像......、不是......"等喻词。
12. 复喻():又称"博喻"。这种比喻同时并列几个譬喻说明或描绘本文。如鲁迅"这《孩儿塔》的出生......。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
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13. 回喻:先用肯定的方式提出正文或譬喻,接着加以否定,最后引出正文或譬喻。
14. 比喻的远缘结亲法:用可比性很小或可比性非常隐蔽的两个事物构成比喻。
15. 比喻的化实为虚法:用不能凭五官感受的事物,或非客观存在的虚幻形象作喻体。如"神姿仙姿桂林的山!"。
16. 比喻的化虚为实法:与"15"相反。如"我突然感到精神的苍白"。
17. 比喻的化静为动法:用动态的事物或动化静态的事物作喻体,与静态的事物构成比喻。如王禄松《举杯》:"不是酒,是一杯燃烧的云彩"。
18. 比喻的化动为静法:与"17"相反。
19. 夸张格:又称"铺张、夸饰"。
20. 直接夸张:又称"一般夸张"。
21. 间接夸张:以夸张事物的一个方面来扩大夸张。
22. 缩小夸张:与扩大夸张相反。
23. 委婉格:又称"婉曲格"。
24. 摹绘格:用象声词、色彩词、形状词把事物
的声音、颜色、情状等生动地描绘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25. 通感格:又称"移觉格"。
26. 借代格:以甲代乙。
27. 旁借:旁借共有八个方面。
28. 对代:用本体事物相关的事物代替本体事物。
29. 对比格:又称"对照"。
30. 双关格:
31. 引用格:
32. 仿拟格:即英语的parody。
33. 拈连格:
34. 移就格:
35. 比拟格:
36. 讽喻格:编故事寄托讽刺或教导的意思。
37. 示现格:把实际上未见未闻的事物写得如见如闻。
38. 呼告格:在抒发感情时,作者对没有思想感情活动的物以及不在面前的人直接呼名说话。
39. 析字格:把所有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连,随即借来代替或推衍开去。
40. 同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