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八章_地壳演化简史(下)
地壳演化简史
的生长发育。
寒武纪时主要 是水的世界, 已经形成的古
陆上全部是童
山和荒漠,而 且彼此孤立、 分隔,不具备
1.气候变化方面
晚古生代
海域缩小,陆 地面积扩大, 浅海明显向大 陆转化岩浆侵 入,火山喷发, 大气中的氧含 量进一步增加
中生代
三叠纪的全球气候较为
新生代
第四纪以来, 干湿及冷暖交 替的波动气候,
地壳演化简史
小组成员:。。。。。
三
个
方 ,
面
CONTENTS
1.气候变化方面
太古宙
太古宙是一个 地壳薄、地热 梯 度 陡 、 火 山—岩浆活动 强烈而频繁、 岩层普遍遭受 变形与变质、 大气圈与水圈 都缺少自由氧、
远古宙
由于藻类植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早古生代
寒武纪时海洋 中十分温暖, 适合各种生物
日益繁盛,它
们营光合作用 不断吸收大气 中的CO2,放出 O2,使气圈和 水体从缺氧发 展到含有较多 氧的状态。
2.生物进化方面
在太古宙晚期的构造运动即阜平运动之后, 中国和世界大陆上都出现了小规模的稳定核
心,称为陆核,这是陆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
段。元古宙的构造运动,在中国称吕梁运动。 通过这些运动,陆核进一步扩大,形成规模 较大的稳定地区,称为原地台,在原地台上 开始沉积了类似盖层的沉积类型。由于沉积、 喷发、侵入、挤压、褶皱、变质、固结等作 用反复进行,陆壳某些部分更趋稳定,到中 元古代晚期原地台进一步扩大,在世界上终 于出现了若干大规模稳定的古地台。
加里东造山运动
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 (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
3.地壳运动
晚古生代也是各大陆逐渐拼接
的时期。由于海西构造阶段的
地球科学概论(东华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地球的真实形状,略呈倒置的梨形A:错B:对答案:B2.地球的形状是指地球最外表所圈闭的形状。
A:错B:对答案:A3.上地壳物质的密度比下地壳的小。
A:对B:错答案:A4.地球重力在赤道最小。
A:错B:对答案:B5.金属矿床区常出现布格重力正异常。
A:对B:错答案:A6.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壳厚度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A:对B:错答案:B7.地球有磁场,所以地球内部没有真实的磁体。
A:错B:对答案:B8.磁赤道的磁场强度最大A:错B:对答案:A9.下面()属于地磁场三要素。
A:磁轴B:磁异常C:磁倾角D:磁夹角答案:C10.磁轴与地球旋转轴之间有大约()°的交角。
A:51B:11C:21D:15答案:B第二章测试1.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的球体A:对B:错答案:A2.地球深部上来的物质可以帮助科学家获得地球内部信息。
A:对B:错答案:A3.地震波波速不连续面是内圈层分层的重要依据。
A:对B:错答案:A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部分地幔。
A:错B:对答案:B5.大气圈包括暖层。
A:错B:对答案:B6.人属于生物圈A:错B:对答案:B7.下面()岩石是组成洋壳的岩石。
A:花岗岩B:闪长岩C:基性麻粒岩D:橄榄岩答案:D8.大陆地壳上部岩石成分相当于()。
A:闪长岩B:花岗岩C:基性麻粒岩D:橄榄岩答案:B9.()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A:拜尔勒面B:康拉德面C:古登堡面D:莫霍面答案:C10.地球的外圈层是以()为共同中心的。
A:太阳B:地球的地心C:地磁北极D:地北南极答案:B第三章测试1.地层层序律是指原始产出的地层所具有的下老上新的规律A:错B:对答案:B2.目前针对含K矿物常用的同位素测年方法为Ar-Ar法A:对B:错答案:A3.界是年代地层单位A:对B:错答案:B4.地质年代表反映的仅仅只是是地质年代信息A:错B:对答案:A5.埃迪卡拉生物群比蓝田生物群原始A:错B:对答案:A6.确定岩层与侵入体之间新老关系的方法是A:地层层序率B:生物层序率C:切割率D:沃尔索定律答案:C7.根据宏观地层的岩石特征及其在地层中的相对位置划分出来的一类地层单位A:磁性地层单位B:生物地层单位C:岩石地层单位D:年代地层单位答案:C8.古生代可以分为几个纪A:四B:八C:五D:六答案:D9.下面哪种测年方可以用来研究盆地、造山带和地貌的演化史A:Sm-Nd法B:(U-Th)/He法C:Rb-Sr法D:U-Pb法答案:B10.地球上早期生物的演化不包括A:脊椎动物的出现B: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C:真核细胞生物的登场D:多细胞生物的大发展答案:A第四章测试1.按力学性质将节理分为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A:对B:错答案:B2.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A:错B:对答案:B3.在地壳演化的地质历史中,全球构造运动并不是均匀的,而是表现为时而激烈、时而平静的周期性变化A:错B:对答案:B4.角度不整合可作为发生构造运动的标志A:对B:错答案:B5.整合接触是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时代不连续A:错B:对答案:B6.不属于岩层产状要素的是A:层面B:倾向C:走向D:倾角答案:C7.某地区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说明该区存在什么现象A:平行不整合B:整合C:角度不整合答案:C8.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但倾角不等的褶皱称A:倒转褶皱B:直立褶皱C:平卧褶皱D:倾斜褶皱答案:B9.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其自身强度的极限而发生破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称为A:不整合B:褶皱C:整合D:断裂答案:A10.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水平构造的特征A:层面倾斜B:岩层界线与等高线重合C:新岩层在上部D:岩层厚度为顶底面高差答案:D第六章测试1.地下50km处发生的地震可称为浅源地震A:对B:错答案:A2.地震波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慢A:对B:错答案:B3.地震成因类型中占地震总数最多的是A:构造地质B:火山地震C:陷落地震D:人工地震答案:A4.地震发生时下列哪项不应采取A:将门打开,确保出口B:立即关火C:乘坐电梯D: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下答案:C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地震特点的是A:突发性B:连锁性C:破坏性D:延时性答案:D6.震源深度为100km的地震属于A:中源地震B:浅源地震C:深源地震答案:A7.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各点的连线A:震中距B:等震线C:震源D:震中答案:B8.一个地震只有一个地震烈度A:对B:错答案:B9.大地震是指震级大于7级的地震A:错B:对答案:B10.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A:对B:错答案:A第七章测试1.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叫火山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类型。
地球科学概论:绪论
课程安排:
总计 64学时,其中课堂授课 56学时, 实习课8 学时;
野外实习3天。
主要参考书:
《普通地质学》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原理》 《动力地质学原理》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导论》
¨用丰富的事实论证和阐明了被概括为“ 将今论古”,或 称 现实主义原理
¨ Present i s the key to the past
¨他的巨著《地质学原理》使地质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均变论”的诞生被称作地质学发展史上 的第一次革命,它奠定了地球科学的思想理论 基础,也开始了以“固定论”作为其哲学基 础的“地槽论”长达一百多年的统治。
计算机模拟的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 研究方法
3.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有些地质现象,涉及空间大,人们无法得到 全部的空间资料,这时,对整体的现象了解必 须与局部相结合,如地质勘探探明地下矿藏的 分布:
点
线
面
体
变
● 研究方法
4.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火山喷发是极其宏观的现象,但 熔浆冷凝过程中矿物的形成又是结 晶的微观现象。
是海陆统一的新地球观对以陆地为基础的狭隘地球 观的胜利,标志着人类观察地球的视野从局部扩展到 全球。
“板块理论”的兴起,决不意味着人类对地球认 识的终结。人类还必须从更大的参照系统来研究作为 行星的地球,以及地球本身作为一个物质系统的运动 和发展。
二、地质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及分支
数学 数学地质学
物理 地球物理学
DSDP
·
·
DSDP: ODP:
ODP
IODP
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
Ocean Drilling Program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完整PPT)地壳演化简史
(3).半深海相和深海相 即相当于大陆坡及海盆底地带。
深海沉积物少含或基本不含有陆屑物质,以 各种碳酸盐岩为主。 现代深海沉积有较多的由具有灰质和硅质硬 体的微小浮游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生物软泥, 及铁锰结核。铁锰结核的物质来源可能与海 底火山喷发以及海底地下含矿热水喷出有关。
(2).浅海相
海面到深200m左右的浅海区,相当于大陆架 上的海洋部分。
波浪作用减小,阳光充足,底栖生物繁盛,沉积物 以陆源细碎屑物质、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物质为主, 富含生物遗体。
一般为:砂岩→页岩→泥灰岩→石灰岩。常夹有Al、 Fe、Mn等胶体沉积,以及磷块岩等生物化学沉积 而成的矿产。有时含特有的鲕状结构;生物化石种 类多而且丰富。
岩相——指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包括矿物 组成、化学成份、粒度大小、分选性、磨圆度和结构、 构造等。
生物相和岩相都反映了沉积岩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如浅海三 叶虫页岩相标志了岩性是页岩,内含三叶虫化石,其代表的 沉积环境是浅海。
沉积相分为: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
1. 海相沉积
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和深海相。 此外还有非正常海相。
沉积旋回
华北燕山区中、上元古代地层剖面 长城群下部为砂页岩,上部 为白云岩; 蓟县群以石灰岩为主,顶部 为页岩; 青白口群下部为页岩、粉砂 岩,上部为白云岩。
2. 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不整合,都代表地层的不连续现象,反 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两大沉积旋回之间存在着不整合面,根据不整合面
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 级向高级发展的,生物演化 既具有不可逆性,又具有阶 段性。
地壳演化
Paleo-Proterozoic
分 布:主要在北美, 非, 南美, 印支;南极少见, 其他地区相对也有 组 成: 元古与太古的情况大大的不同了. 角闪岩相 Orthogneiss 正片麻岩, 混合岩 Migmatite 分 成两类 : 高级变质的麻粒岩地体和低级变质的前陆冲断带 . 前 者代表太古宙基底 (Archean infrastructures)或元古代新生壳(初始): 正片麻岩地体具有低-中等高的 Sr:Nd 比值, 低 La:Yb 比值, 指示冷的, 部分熔融特征 不对称的前陆冲断和明显的 Platform-shelf –slope –rise 相对广泛出现. Orthoquartzite-carbonate-BIF-Pelite, 有 Mega-BIF 沉积, 层型的 BIF 沉积. 沉积岩中有 大量示踪元素标志太古宙的钾质花岗岩的存在, 褶皱带和绿片岩-浊积岩系列代表了初 始的岛弧环境, 最早的蛇绿岩, 冰积岩, 和大陆红层 appear. 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 具有 经济价值. 变 形:褶皱带, 朝后陆变形增强, 前陆会聚, 平卧褶皱(recumbency)和薄皮构造, 推覆体大规模 的水平运动. 发生在地壳深层次的流变. 矿 化:Au-U, Fe-Mn, Ni-Cu-Platinoids(铂族)-Cr-Sr-Ti-V.石棉, Cu-Pb-Zn 古环境:持续的氧增加, 对环境大陆起主导作用. 古生态: 蓝藻和叠层石分异, 氧气生产和光合作用迅速展开, 光合作用的生物迅速增多. 环境中的 PO2含量已受生物控制. 古构造:实质性的岩石圈板块运动已经存在, 稳定的大陆架也广泛发育, 发育陆壳褶皱带和板内 碰撞活动带. 中期基性岩浆活动频繁, 晚期 1890—1650Ma 全球性的造山运动, 包括地壳的垂向 增厚.
地球的演化过程 -【完整版】
课标新内容人们利用地壳岩石中存在的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①,测定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
地壳有一部漫长的演变历史,一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历史。
地层和化石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时代的地层,在地层中还保存有各种化石,它们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研究地层的性质、厚度、相互关系以及化石,可以了解地壳的变化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呈水平状态。
但是,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自然界的地层往往错综复杂,有的地层倾斜甚至层序颠倒,有的地层缺失。
如何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呢人们对地层中所含的化石进行了研究和利用。
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如骨骼、贝壳等,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虫穴、粪便等。
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进化的。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
如含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等。
地层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
有砾石、砂等粗粒物质,有粉砂、粘土等较细物质,还有淤泥、化学沉积等细粒物质。
地层中包含的化石,有的是陆地或淡水生物,有的是海洋生物。
根据岩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推知岩石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等。
地壳的演化史人们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的年龄等,把地球的历史分成五个代:太古代、元古代①、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每个代又分为若干个纪。
人们把组成地壳的全部地层所代表的时代,总称为地质年代。
(一)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
海洋里分散着一些火山岛,陆地上只有些秃山,一片荒凉。
那时,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满天的景象。
《地球的演化》 讲义
《地球的演化》讲义地球,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和演化。
从炽热的混沌到如今充满生机的世界,地球的演化历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在大约 46 亿年前,地球诞生于一片混沌的星际物质之中。
当时的地球就像一个炽热的火球,表面布满了岩浆和火山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形成了固态的地壳。
早期的地球大气成分与现在截然不同。
主要是由氢、氦和一些挥发性的气体组成,如甲烷、氨等。
这些气体在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
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大气层。
大约 38 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的迹象。
最初的生命形式可能是一些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
这些早期生命的出现,对于地球的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逐渐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增加了氧气的含量。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板块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板块的漂移、碰撞和分离,塑造了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
比如,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形成巨大的山脉。
像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形成的。
板块运动还导致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发生,这些地质现象不仅改变了地球的地貌,也为矿物质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条件。
海洋的形成和演化也是地球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于彗星的撞击,或者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释放。
随着地球的冷却,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也是调节地球气候的重要因素。
洋流的流动和温度的分布,影响着全球的气候模式。
气候的变化在地球演化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冰河时代的严寒到温暖的间冰期,气候的波动对生物的演化和分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在冰河时代,许多生物被迫迁移或者适应寒冷的环境,而在温暖的时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则会增加。
在地球的演化历程中,还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
这些灭绝事件使得大量的物种消失,但同时也为新物种的崛起创造了机会。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八章地壳演化简史上
(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 1、古元古代 北方——华北原地台 南方——扬子原地台 西部——塔里木原地台
2、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燕辽沉降带——强烈拗陷 华北大部——稳定的陆表浅海 晋陕古陆——长期遭受剥蚀的隆起区
3、最古老的冰期—南华大冰期
三、震旦纪
(一) 世界古 地理基 本轮廓
•原始细菌是最为原始的生命形式,很可能是目前所有生物的 共同祖先。 •原始细菌是嗜热生物,生活在接近沸点的原始海水中
–现代的原始细菌生活在海底火山的喷口附近. •一些原始细菌直接以硫化物为食 (化学能自养菌).
–太古代的生命可能来源于海底热液喷口 热液喷口可以提供:
•化学能和热能, •包括硫化物在内的大量矿物 •防止紫外线的杀伤.
三叶虫占寒武纪2500余种生物的60-70%,另外腕足类占 20-30%,其他占10-20%,包括海绵动物、古杯动物、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牙形石、棘皮动物等
寒武纪海生 无脊椎动物 的代表是三 叶虫,到奥 陶纪有所减 少,到二叠 纪末期灭绝。
小壳动物群
照片
素描图
奥陶纪海生 无脊椎动物 的代表是鹦 鹉螺类,属 于头足纲, 靠触手在海 底爬行,其 壳体多数是 直的,少数 为弯曲或螺
爬行动物的演化
❖ 最早的爬行类出现在晚石炭 世
称为Captorhinomorphs,
Cool
形体小,活动敏捷,以
昆虫及其幼虫为食。
因为繁殖方式, 颚和牙 齿的进化以及灵敏的活 动性使得其得以繁衍。
盘龙类由此类进化而来 并且在二叠纪占据了主 导地位。
(三)晚古生代最重要的生物事件
灭绝事件
灭绝事件 灭绝事件
分 ❖ 波罗的古陆 – 北欧 ❖ 西伯利亚 – 北亚的大部分 ❖ 哈萨克斯坦 – 中亚的一部分 ❖ 中国古陆 – 东南亚和中国东南地区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
一、地质年代
(一)古生物和化石
• 划分地质年代和恢复地史旳工作,很主要旳根据是化石。 • 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旳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旳遗址。
• 但并不是全部古代生物都能保存成化石旳,多数遗体被腐 烂、破碎或溶解掉,要保存为化石,必须具有一定旳条件:
• (1) 必须有不易分解旳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木 质纤维等;
年代地层系统单位 宇
界质年代单位
宙
代
纪
世
期
时
• 当代旳地质年代表不但按时代旳早晚顺序进行地质年代编年, 而且加上世界各地不同步代岩层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旳数据, 其分年分阶段更为精确(表3.13)。
二、地球上生物旳演化与发展
(一)生命起源与过程
1、生命起源旳孕育条件
• 原始大气圈和水圈旳形成,是生命起源旳孕育 条件。
(2) 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根据生物旳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朴 到复杂、从低档至高级不断进化旳,是不可逆旳。地质时代越早旳生物, 越简朴、低档;时代越晚旳生物,越高级、复杂。这么,我们就能够根 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旳种类来拟定其相正确新老关系,进而拟定 其相正确地质年代(尤其是原则化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这 就是化石层序律。利用这个原理还能够进行地层对比,当不同地域旳地 层中具有相同旳化石时,不论其相距多远,都属于同一时代。如莱氏三 叶虫只出目前早寒武世,所以不论哪里,凡含莱氏三叶虫化石旳地层必 属早寒武世。
• →原始生命出现后,又经过长久旳生物化学作用与复杂旳演变,使其内部构造复 杂化,逐渐进化成具有细胞形态旳生命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摄取无机物质作为 营养。→之后,又逐渐演化为群体单细胞旳原始生物,井具有运动、营养和生殖 功能。
地球科学中的地壳演化过程
地球科学中的地壳演化过程地球上的生命和各种自然景观都是在地壳的基础上形成的。
地壳作为地球上最外层的硬质外壳,其演化过程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地壳演化过程的相关内容。
一、地壳演化的基本概念地壳演化是指地球地壳在地质、化学和物理等方面长期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和演化过程。
随着地质年代的逐渐推进,地壳也在逐渐演化,并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处的自然环境。
地质学家通过对矿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揭示出了地壳演化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机理。
其中包括了地球内部热力学循环、板块运动、构造变形、岛弧作用等重要的地质过程。
二、地球内部热力学循环地球内部热力学循环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地球地壳的构造变化和演化。
热力学循环主要包括了地幔对流、火山喷发、物质分异等一系列机制。
地幔对流是一种基本的热力学驱动力,其主要原因为地球内部的热能与物质的输运需要通过地幔对流来完成。
地幔对流分布在地球内部的深度为400-2900千米的范围内,其深度、速度和方向都会受到地球中心的热能差异和地球表面板块运动的影响。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热力学循环的一个直接表现。
在地壳板块运动的过程中,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和释放会导致火山的爆发,形成地球表面的火山岩和火山喷出物。
火山岩中含有许多地球科学家们研究地球内部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和知识。
物质分异是地球内部热力学循环的一个有趣现象。
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地球内部物质的形成和分异主要由于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这个过程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不同密度物质的分离和聚集而完成的。
这个过程也导致了地球内核和外核的形成,使得地球有了更丰富的内部结构和演化特征。
三、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是地球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主要机制。
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板块之间的运动和碰撞,以及地壳板块内部的变形和形变。
板块运动导致了地球地壳不断地变化和演化。
板块之间的运动和碰撞可以导致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地形地貌的变化又会引起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改变。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演变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演变地球科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各种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其中地质学是其重要分支之一。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物态结构、岩石组成、地貌变化、地质历史、地球内部运动等方面,属于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演变。
一、地球的演化历程地球的演化历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形成阶段、原始地壳形成阶段、后生地壳形成阶段、现在地壳形成阶段。
1.形成阶段据目前学术界的认知,地球形成的时间应该在46亿年前,形成的原因是太阳系内一颗较大的恒星发生爆炸,迫使原始物质聚集并形成地球。
2.原始地壳形成阶段在这个时候,地球表面已经开始形成一个岩石地壳。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表面温度高、气氛稀薄,没有水。
当地表温度达到足够低的程度后,水蒸气开始凝结,形成水、氮气和二氧化碳。
接下来,都市陆地开启了反复的化学反应,使得最终的地壳形成产生了两个阶段,即生命前的前寒武纪和生命前的寒武纪。
3.后生地壳形成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演化进一步深入。
地壳开始不断变化,新的岩石类型逐渐出现。
于是就有了板块运动论、地球动力学和大陆漂移论等一系列论题。
就在这个时候,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生命,也就是单细胞微生物。
4.现在地壳形成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岩石不断变化,形成新的构造地貌。
此时,地球的磁极开始变化,北极和南极开始翻转。
地球上生命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再到有脊椎的动物,终于到了人类。
二、地球中的地质演变地球的演变历程中,地质演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地质演变是指地球地质形态和构造、学说中各自的变化过程。
它是地球形态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生命演变的重要推动力。
1.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陆的相对位置和形态随时间的推移而变换的过程。
早期,大陆漂移是指整个大陆板块在空间中移动的过程。
直到今天,地球上仍然有板块漂移的现象存在。
大陆漂移是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
2.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物质在不断运动的过程。
地球板块构造演化历程
地球板块构造演化历程地球板块构造演化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揭示了地球地壳变动和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在地球板块构造演化的长时间尺度下,地壳板块经历了多次碰撞、重组和分离,形成了现今的大陆和海洋地貌。
本文将就地球板块构造演化的主要阶段和特征进行探讨。
地球板块构造演化的最早期可以追溯到约38亿年前的太古代。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地壳表面仍然是原始的并且没有大陆和海洋之分。
不断的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导致了地壳表面的不断变动,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地球表面。
随着地球的演化,板块构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称为古生代。
在这个时期,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和分离,大陆板块不断形成和重组,形成了一些早期的大陆地块。
同时,在板块碰撞的作用下,发生了一系列造山运动,形成了今天的一些著名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接下来是中生代,这是地球板块构造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陆板块开始逐渐汇聚成大陆,形成了超级大陆。
最为著名的就是古生代的盘古大陆,它是地球上最早的超级大陆之一。
随后,在地壳板块的不断移动和碰撞下,盘古大陆开始逐渐瓦解和分裂。
最终,在约2亿年前,它分裂成了现在的几个大陆板块。
这个分裂过程也导致了地球上极为丰富的地质活动,包括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火山活动。
随后,地球板块构造演化进入了现代构造演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地壳板块主要以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为主。
大陆板块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而洋壳板块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大陆板块主要分布在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而洋壳板块则覆盖在海洋中。
现代板块构造演化的主要特征是板块边界的运动和变幻。
板块边界主要分为三类:边界类型为隐沒帶的板块边界,边界类型为构造裂谷的板块边界和边界类型为板块碰撞的板块边界。
隐沒带的板块边界主要发生在洋壳和大陆板块的交界处,造成了地震和火山的频繁发生。
构造裂谷的板块边界主要发生在脊梁山脉系统中,海底扩张和地震活动频繁。
板块碰撞的板块边界主要发生在陆地之间,形成了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PPT48页
年代地层系统单位
宇
界
系
统
阶
带
地质年代单位
宙
代
纪
世
期
时
• 现代的地质年代表不仅按时代的早晚顺序进行地质年代编年, 而且加上世界各地不同时代岩层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数据, 其分年分阶段更为精确(表3.13)。
二、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与发展
(一)生命起源与过程
1、生命起源的孕育条件
• 原始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是生命起源的孕育 条件。
•
(4) 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 新生代,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和年青山地的形成, 全球气候分带明显。棵子植物已退居次要地位, 代之而起的是被子植物大发展,故称被子植物时 代。被子植物种子为果实所包裹,其繁殖和生长 更能适应陆地上不同的气候和多变的地形。如杨、 柳、桦及各种果树等。此外,裸子植物的松柏类 依然繁茂,显花植物及草本植物也得到大发展。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 第四节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
• 地球形成以来,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 的时间里,地球曾经历了许多重大和复杂的变 化。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有文物可考、文字 可查,而地球本身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文物” 和“文字”来记载它的历史,这就是留存在地 壳中的地层、古生物化石和各种各样的构造变 动遗迹。因此,根据地层、化石和构造变动遗 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和方法进行研究,就可正确地恢复地壳的地质 发展历史。
• →元古代开始,藻类植物大发展,海洋中开始出现最原始动物,地球上生物结束 了演化的萌芽状态(图3.84)
地壳的演化
白垩纪时,北大西洋向北展宽,南大西洋已有一定规 模,印度向东北漂移,印度洋也随之扩大,而古地中 海则趋于缩小。
13
2021/4/9 14
2021/4/9
(五)新生代(7千万年前—现在)
10
2021/4/9 11
2021/4/9 12
2021/4/9
(四)中生代(距今2.3亿—7千万年前)
现有许多资料证明,泛大陆的重新分裂发生于中生代: 即始于晚三叠纪,主要分裂在侏罗纪和白垩纪,且一 直延续到新生代。
三叠-侏罗纪时,北美洲与非洲分裂,北大西洋开始扩 张,泛大陆被分为北部的劳亚(劳伦斯和亚细亚)古 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
继中生代之后,海底继续扩张,澳洲与南 极洲分离 东非发生张裂,印度与亚欧大陆碰 撞。在第三纪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欧洲称为 新阿尔卑斯运动,亚洲称喜马拉雅运动。在古 地中海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和环太平 洋带形成一系列巨大的褶皱山体
15
2021/4/9 16
2021/4/9 17
2021/4/9 18
元古代有多次地壳运动,较广泛的有我国的五台 运动,吕梁运动、澄江运动、蓟县运动等;北美 有克诺勒运动、哈德逊运动、格伦维尔运动、贝 尔特运动等。历次造山运动形成的褶皱带都使原 有的小陆块逐渐拼合在一起成为古陆,后来都成 为各大陆的古老褶皱基底和核心,前寒武纪地台, 现在出露的只占陆地面积的1/5。
2
2021/4/9
地壳演化的阶段
1、原始地壳的形成与破坏阶段 (40亿年前) 2、长的路壳增生阶段 (40亿年前-20亿年前) 3、以大陆合并与解体为特征的版块运动旋
地壳演化史
动物界两次大飞跃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泥盆纪:三叶虫类减少,笔石类在早泥盆世后期已 全部绝灭。出现于志留纪末的鱼类此时繁盛,泥盆 纪——鱼类时代,为动物界发展历史的一次大飞跃。 我国泥盆纪鱼类超过52个属,多数在江南发现。
动物从水中——陆上
石炭纪总鳍鱼,逐渐演化成两栖类。晚古生代后期, 地壳运动强烈,环境多变,可以勉强用鳍代替四肢 在陆上移动。再进一步演化,终于形成两栖类。从 水到陆是动物界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第4节 早古生代(距今5.4-4.1亿年)
划分:寒武、奥陶、志留三个纪
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寒武系,以大量三叶虫突然出现为标志。
最多的是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三叶虫时代”;其次为腕足
类动物;其他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古杯动物、腔肠动物(
如珊瑚)、软体动物(如头足类)、环节动物、牙形石、棘皮动物 、笔石动物等都已出现。
叠层石
叠层石(stromatolite)是前寒武纪未变质的碳酸盐沉积中最常见的 一种“准化石”,是原核生物所建造的有机沉积结构。由于蓝绿藻、 细菌等低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周期性矿物沉淀、沉积物的 捕获和胶结作用,从而形成了叠层状的生物沉积构造。因纵剖面呈 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锥形叠层状,如扣放的一叠碗,故名。
志留纪末期
古大西洋关闭,北美板块与欧洲板块对接,初步形成劳亚大陆;祁连海封 闭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其他古海洋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早古生代的气候
寒武纪至奥陶纪早、中期,大部地区较干暖
中国、巴基斯坦等,都有紫红色氧化圈砾石的砾岩等; 世界许多地区有岩盐、石膏等蒸发盐及鲕状灰岩、白云岩等。 中国长江中下游、西南及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现有古杯动物灰 岩和古杯礁。古杯动物生活于不低于25℃水温的海水中。
地质学中的地球演化过程
地质学中的地球演化过程地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而地质学就是研究地球演化过程及其构成的一门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地球的历史,了解它曾经发生过什么,以便更好的保护地球,同时还能深入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历史的研究,逐渐揭示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据研究表明,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形成于太阳系中的尘埃和气体凝聚而成的原行星盘中。
最初的地球表面是一片炽热的面海,没有大陆和海洋,没有空气,也没有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逐渐冷却,海洋和大陆陆地的形成逐渐进展。
大约在40亿年前,地球表面出现了原始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固体化后,形成了地壳。
地壳不断地移动、漂浮、碰撞,不断变幻着地球的面貌。
另外,地球内部的岩浆会不断向地表喷发,形成了火山,同时地球的地壳与板块运动不断碰撞,发生了山脉的形成以及地震等地质灾害。
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生命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的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约3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首次出现。
起初,生命只是单细胞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逐渐发展成了多细胞生物,而且多样性也不断增加。
那些生命形式、群体的形成和扩散,进一步影响了地球的环境以及地球的演化过程。
生命的进化,也为地球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从地质学角度看,地球演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岩石年龄测定可以划分出数个阶段:原始地球(45亿年前),地球的形成(45亿年前-39亿年前),始新代(3.8亿年前-2.6亿年前)等。
这些阶段划分为地质年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阶段的地球变化。
当然,地球演化过程的细节研究还在不断进行中,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各种手段,如探测卫星、深海探测器、古生物学等,逐渐揭示地球演化的奥秘。
总的来说,地球演化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领域非常广泛。
从原始的海洋到陆地的形成,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从火山喷发到地震灾害,地球的演化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而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去了解这个过程,以便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地球,同时也更好的理解自己和自然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羽齿兽
只啮齿类动物一样小,随后逐渐变大,
数量增度,种类发展.
棕榈树和鳄鱼 都在古新世和 始新世的热带 森林中生存下 来。
营穴鸟
古新世-始新世
始新世(58-37Ma)
•哺乳动物统治了陆地. •最早的大型哺乳动物出现 •许多森林植物、淡水鱼以及昆虫以及 与现在相差无几.
犀貘 通常生活在湖边 冠齿兽 , 类似现在的貘.
营穴鸟
渐新世(37-24Ma)
•气候变得干冷. •更多的温带森林和草原出现 •晚渐新世, 热带稀树草原 •许多哺乳动物演化为食草动物. •现代动物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狗, 猫, 马, 猪, 骆驼, 啮齿类)
王雷兽
中新世 (24-5Ma)
• 很多哺乳类在中新世达到顶峰.
•没有树的平原在凉爽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占据主导,很多哺乳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八章_地 壳演化简史(下)
新生代生物界总体面貌-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和人类出现
气候变得干燥炎热,使得喜湿的蕨类和裸子植物大
量死亡,而被子植物则在新生代进一步发展,称为
陆地上主要的植物群。
巨大的爬行动物灭绝,繁盛起来的是能够适应不同
环境的哺乳动物。 古新世(65-58Ma)
古新世早期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像这
乳齿象
马类对于此时 的环境适应性 最好
柳树、桦树、榆树 等已经跟今天
•冰期频繁出现, •由哺乳动物的大范围迁移开始 •人类开始对于动物界和植物界产生深远影响 •哺乳动物皆可辨认
马类的进化树
有蹄类动物的分化
第四纪的冰期和间冰期
类石英了在大草原上食草、奔跑以及钻洞的生活.
•大大小小的食肉动物进化出来以这些食草动物为食
•在中新世发生了跨越大陆的生物大迁徙
三趾雷兽
小古驼属 骆驼
犀牛
恐颌猪
最早的犬类 Daphaenodon
上新世 (5-1.6Ma)
•多数生命形式今天可以识别. •干旱的开阔草原扩展 •气候变得更为干冷 •马及其他有蹄类动物繁盛 •掠食者变得更为强大
深海 冰芯 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