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十大财务造假方法

合集下载

实务中常见做假账手法总汇

实务中常见做假账手法总汇

实务中常见做假账手法总汇一、本钱费用互化操作方式:将属于本钱项目的支出帐务处置变成费用以达到当期税前扣除的目的,或将属于费用项目的支出本钱化以达到操纵税前扣除比例及夸大当期利润的目的。

缘故:因为本钱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组成,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治理费用等容易混淆,因此是该操作的漏洞。

另,直接材料中包括的运费及人工搬运等费用也与治理费用较容易整合。

二、费用资本(产)互化操作方式:将属于费用项目的帐务处置变成资产,从折旧中递延税前扣除。

或将属于资产类科目的支出直接确认费用,当期税前扣除。

缘故:部份资产价值本身就包括费用,故可将其他费用整合进入资产价值,反之亦然。

另资产修理、借款费用等本身确认边界比较容易人工虚拟。

另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确认的依据较容易虚拟。

三、费用名目转化操作方式:将部份税前扣除有比率限制的费用逾额部份转变成其他限制较宽松的或没限制的费用名目入帐,以达到全额税前扣除的目的或减少相关税费等目的。

缘故:费用确认以发票为依据,发票容易虚拟。

四、费用预提/递延/选择性分摊操作方式:为操纵当期税前利润大小,预提费用,以推延纳税。

或为其他目的(如股权转让价,当期业绩)夸大当期利润选择递延确认。

另,有选择性的将费用分摊,如在各费用支出项目上分摊比例进行调剂,操纵因该项目造成的税费。

缘故:同第三点。

五、本钱名目转化操作方式:将属于本期可结转本钱的项目转变成其他不能结转本钱的项目,或反行之。

六、本钱提早或推延确认/选择性分摊操作方式:将本期结转本钱时多结转,或本期少结转,下期补齐,或选择本钱分摊方式达到上述2个目的。

缘故:本钱结转规定较模糊。

七、收入提早或推延确认/选择性分摊操作方式:将本期结转收入多结转或少结转,下期补齐。

或选择收入分摊方式达到上述2个目的。

缘故:收入确认规定较模糊。

八、收入名目转化操作方式:将收入总额在多种收入项目间进行调剂,如把主营收入变成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以达到操纵流转税或突出主业业绩的目的。

财务造假手法逐个数

财务造假手法逐个数

财务造假手法逐个数查处企业偷税手法60种在日常税务稽查中,纳税人在会计处理上利用多种手法偷逃国家税收。

其手段随经营方式的不同使会计处理方法各异,现择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的各类手段、手法录于此文,供税务工作者、公安经济侦查、审计、监察等经济工作者参考。

一、销售收入方面(销项税额)(一)发出商品,不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按时记销售收入,而是以收到货款为实现销售的依据。

其表现为:发出商品时,仓库保管员记帐,会计不记帐。

(二)原材料转让、磨帐不记“其它业务收入”,而是记“营业外收入”,或者直接磨掉“应付帐款”,不计提“销项税额”。

(三)以“预收帐款”方式销售货物,产品(商品)发出时不按时转记销售收入,长期挂帐,造成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

(四)制造大型设备的工业企业则把质保金长期挂帐不转记销售收入。

(五)价外收入不记销售收入,不计提销项税额。

如:托收承付违约金,大部分企业收到违约金后,增加银行存款冲减财务费用。

(六)三包收入”不记销售收入。

产品“三包”收入是指厂家除向定点维修点支付费用外,还有按一定比例支付商家“三包费用”(含配件),保修点及商家挂帐不记收入,配件相当一部分都记入“代保管商品”。

(七)废品、边角料收入不记帐。

主要是工业企业的金属边角料、铁肖、铜肖、铝肖、残次品、已利用过的包装物、液体等。

这些收入多为现金收入,是个体经营者收购。

纳税人将这些收入存入私人帐户,少数应用在职工福利上,如:食堂补助,极个别用于上缴管理费,多数用在吃喝玩乐和送礼上。

(八)返利销售。

市场经济下的营销方式多变,返利销售是厂家为占领市场,对商家经营本厂产品低于市场价格的利益补偿,是新产品占领市场的有效手段,是市场营销策略的组成部分.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商家销售厂家一定数量的产品,并按时付完货款, 厂家按一定比例返还现金.二是返还实物、产品、或者配件。

商家接到这些现金、实物后,现金不入帐也不作价外收入,更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形成帐外经营。

会计操作技能之财务造假的识别与预防

会计操作技能之财务造假的识别与预防

会计操作技能之财务造假的识别与预防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财务造假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对企业和投资者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作为会计人员,掌握财务造假的识别与预防技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会计操作技能中关于财务造假的识别与预防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要想识别和预防财务造假,首先需要了解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法。

一、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法1. 收入操纵收入是企业健康运营的重要指标,因此,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夸大收入、虚构销售等手段来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表现。

这可能包括虚构销售合同、虚假销售记录以及透过关联公司进行内外部往来。

2. 资产减值操纵资产减值是一种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法。

企业可能通过高估资产的价值或者低估资产的减值来掩盖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这可能包括虚构资产、减值准备等。

3. 费用处理操纵企业为了达到其盈利目标,可能会对费用进行操纵。

这包括拖延费用的记录,将本应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分摊到以后的会计期间。

4. 资本支出的滥用企业可能会滥用资本支出,通过将应该资本化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当期盈利。

二、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1. 观察关键财务指标密切关注企业的关键财务指标是识别财务造假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包括观察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变化。

2. 比较财务数据的合理性会计人员应该通过比较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数据来判断其合理性。

如果财务数据在短时间内出现异常的波动或者与行业平均水平明显不符,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嫌疑。

3. 审查会计准则的遵守情况财务造假通常涉及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违规操作。

会计人员应该仔细审查企业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准则,以及会计估计的合理性。

4. 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是防止和检测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

会计人员应该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特别是涉及财务报表编制的各个环节,以识别潜在的风险和漏洞。

三、财务造假的预防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明确的职责分工、完备的审批程序、有效的核算和监督机制等。

21种会计常用做假账的手法

21种会计常用做假账的手法

21种会计常用做假账的手法1.成本费用互化操作方法:将属于成本项目的支出帐务处理变为费用以达到当期税前扣除的目的,或将属于费用项目的支出成本化以达到控制税前扣除比例及夸大当期利润的目的。

原因:因为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组成,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容易混饶,所以是该操作的漏洞。

另直接材料中包含的运费及人工搬运等费用也与管理费用较容易整合。

2.费用资本(产)互化操作方法:将属于费用项目的帐务处理变为资产,从折旧中递延税前扣除。

或将属于资产类科目的支出直接确认费用,当期税前扣除。

原因:部分资产价值本身就包含费用,故可将其他费用整合进入资产价值,反之亦然。

另资产修理,借款费用等本身确认边界比较容易人工虚拟。

另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确认的依据较容易虚拟。

3.费用名目转化操作方法:将部分税前扣除有比率限制的费用超额部分转变为其他限制较宽松的或没限制的费用名目入帐,以达到全额税前扣除的目的或减少相关税费等目的。

原因:费用确认以发票为依据,发票容易虚拟。

4.费用预提/递延/选择性分摊操作方法:为控制当期税前利润大小,预提费用,以推迟纳税。

或为其他目的(如股权转让价,当期业绩)夸大当期利润选择递延确认。

另有选择性的将费用分摊,如在各费用支出项目上分摊比例进行调节,控制因该项目造成的税费(如调节土地增值税)。

原因:同第3点。

5.成本名目转化操作方法:将属于本期可结转成本的项目转变为其他不能结转成本的项目,或反行之。

6.成本提前&推迟确认/选择性分摊操作方法:将本期结转成本时多结转,或本期少结转,下期补齐,或选择成本分摊方法达到上述2个目的。

原因:成本结转规定较模糊。

7.收入提前&推迟确认/选择性分摊操作方法:将本期结转收入多结转或少结转,下期补齐。

或选择收入分摊方法达到上述2个目的。

原因:收入确认规定较模糊。

8.收入名目转化操作方法:将收入总额在多种收入项目间进行调节,如把主营收入变为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以达到控制流转税或突出主业业绩的目的。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引言上市公司是一种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公司,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吸引投资者进行融资。

然而,有些不诚信的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财务舞弊,以虚假的财务报表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常见的财务舞弊十大招数,以便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增强对此类行为的警惕。

一、虚增收入虚增收入是一种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公司利用虚假的交易或报表来夸大实际收入。

例如,公司可能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通过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额列入财务报表来虚增收入,从而吸引投资者。

二、隐瞒负债隐瞒负债是指公司故意不披露全部的负债,以减少财务报表上的债务负担。

这可以通过将负债转移到关联公司或利用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来实现。

这样一来,投资者和分析师会低估公司的风险,从而错误地估计其价值。

三、虚假资产评估虚假资产评估是指公司夸大其资产价值,以提高净资产的规模。

公司可能通过夸大存货价值、虚构无形资产或高估长期投资来实现虚假资产评估。

这样一来,公司的财务报表将呈现出假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四、突出业绩为吸引投资者和提高股价,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通过突出业绩来虚假装饰财务状况。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扩大销售规模或选择某一特定时期的高业绩报表来掩盖真实的财务情况。

这种手段虽然短期内能带来投资者的关注,但长期来看,公司的真实情况会被揭示出来。

五、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指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这些关联方可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或高级管理人员。

公司可能利用关联交易来夸大收入或转移利润,以便达到掩盖真实财务情况的目的。

这种手段常常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六、秘密账户某些上市公司可能会设置秘密账户,将一部分资金转移到这些账户中,以隐瞒真实的资金流动和财务状况。

这种手段一方面可以用于金钱洗涤,另一方面也能掩盖公司的真实利润和损失。

七、虚假披露虚假披露是指公司故意发布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公司可能故意掩盖与业绩相关的负面信息,或选择性地公布正面信息,从而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的判断。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最新版】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最新版】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

仅仅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近几年来,中国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243起。

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

在国内,财务造假的顶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

本文总结了四大类十小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的方法,具体包括:虚增收入;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少记/转移费用;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增加非经常性损益;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藉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虚增资产;隐瞒负债。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十种造假的手段。

一、通过收入和费用调节利润表1、虚增收入虚增收入就是收入「无中生有」,大多是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实现的。

比如,金亚科技(300028)从上市前到上市后一直都在造假,手段非常「全面」。

上市之前,金亚科技通过虚构客户、业务等方式虚增利润达到发行条件,2008年、2009年上半年虚增利润金额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6%、109%。

上市之后公司出现大幅亏损,为了扭亏,董事长亲自指挥公司财务人员,虚构财务报表。

雅百特(002323)通过伪造境外项目虚增收入,它伪造了巴基斯坦的政要信函,虚构公司拿到了海外项目,增利润2.6亿元,占其当年净利润的73%,甚至惊动了外交部。

(财务会计)会计造假常用手段

(财务会计)会计造假常用手段

(财务会计)会计造假常用手段待费不超过28万元,厂领导和会计人员便商定,以报销劳保用品为名套取现金,用于招待费支出。

随后,从劳保商店搞来一张空白发票,自己编造了有关数据,填入空白发票,共计10万元,会计人员依照伪造的发票做了如下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并进行了相关的会计处理,套取现金10万元,以个人名义存储,专门用于贷:现金压缩招待费超支。

二、白条顶库所谓白条,是指行为人开具或索取不符合正规凭证要求的发货票和收付款项证据,以逃避监督或偷漏税款的一种舞弊手段。

主要手法有:1、打白条子,即以个人或单位的名义,在白纸上书写证明收支款项或领发货物的字样,作为发票来充当原始凭证。

2、以收据代替发票这种手法经常用来偷逃税款,一些个体私营业主,当面对消费者为个人时,只开具收据来证明此项经济业务的发生,而不开发票,以避免税务机关的检查而偷逃税款。

3、不按发票规定用途使用发票,如以零售、批发商业发票来代替饮食服务行业发票。

4、不按发票规定要求开具发票。

如:不加盖财务专用章,有关人员不签字等。

在当今经济生活中,使用白条报账的情况较多,有的单位购进商品,支付劳务费用没有取得正式发票,而以收据或手写白条入账;有的单位个人通过一些借口借用单位的现金或银行存款,由于种种原因,钱花掉了,又无正式发票,为了弥补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出现的短缺,大都用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白条(如由业务经办人员写一纸说明,有的甚至经办人员都不签字而由会计人员作一说明等)顶库,对白条的真实性、合法性没有严格审核和把关。

例如,有的单位为了给职工多搞福利,由经办人以付给某公司劳务费2万元名义取出现金,直接发给职工,但并未从对方公司取得劳务费发票,而是由其出具一说明并加盖总经理办公章印章入账。

三、取得虚假发票这种虚假发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票本身是假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发票所记载的内容是虚假的。

虽然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不得使用假发票,并且要求各单位要重视发票的管理和使用,但近年来假发票却是风行天下,十分猖獗的。

十大会计舞弊手法揭秘

十大会计舞弊手法揭秘

十大会计舞弊手法揭秘会计舞弊是指通过伪造、篡改或隐匿会计记录和信息,以达到欺骗财务报表的目的。

会计舞弊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对于投资者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一定影响。

本文将揭秘当前存在的十大会计舞弊手法,并提出预防的对策。

一、虚构收入虚构收入是指企业将未实际发生的交易或服务收入计入财务报表,从而虚增企业盈利。

常见的手法有伪造收据、合同和销售记录等。

防范虚构收入的措施包括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沟通验收等。

二、提前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是指企业将未实际收到或者未完成的交易利益提前计入财务报表,虚增企业盈利。

常见的手法有将未发货的产品销售额计入财务报表、将预收款误认为已收款等。

防范提前确认收入的措施包括严格管理销售合同的签订和执行,制定明确的收款和发货流程等。

三、资产减值掩盖资产减值掩盖是指企业低估或掩盖资产价值的损失,以保持财务报表的良好表现。

常见的手法有操纵资产减值准备、转移资产等。

防范资产减值掩盖的措施包括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体系、加强内部审计、加强公司治理等。

四、虚增费用虚增费用是指企业通过夸大或编造费用事项,虚减盈利。

常见的手法有伪造支出凭证、隐瞒其他收入等。

防范虚增费用的措施包括建立严格的费用核销制度、加强审计工作、加强内部控制流程等。

五、资产贬值及回报率影响资产贬值及回报率的影响是指企业通过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和利润率,达到误导投资者、掩盖问题的目的。

常见的手法有欺诈性披露、虚构收益等。

防范资产贬值及回报率影响的措施包括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全面审计、加强对内外部投资者的沟通与披露等。

六、内外部滥用权力内外部滥用权力是指企业管理层或员工利用其职务之便,从企业获取不当利益。

常见的手法有职务滥用、挪用公款等。

防范内外部滥用权力的措施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内部举报机制、严格遵守反腐败法律法规等。

七、盗窃资产盗窃资产是指企业员工或外部人员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企业资产。

财务造假手法逐个数

财务造假手法逐个数

财务造假手法逐个数2011-4-23 9:58郑朝晖【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1、虚构收入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

这些手法非常明显是违法的,但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

此外,一些还有利用阴阳合同虚构收入,如公开合同上注明货款是1亿,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5000万元,另外5000万元虚挂,这样虚增了5000万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非常普遍。

2、提前确认收入这种情况如: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

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

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

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

以工程收入为例,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多确认利润。

3、推迟确认收入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

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

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4、转移费用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

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

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

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标题: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引言概述: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虚增业绩或者掩盖真实财务状况,通过不正当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篡改或者虚构,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机构的目的。

财务造假不仅伤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造成为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探讨造假的手段和后果,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一、收入虚增1.1 销售收入的虚增某公司为了达到业绩目标,通过虚构销售定单或者合同,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额计入财务报表,从而虚增收入。

1.2 服务收入的虚增有些企业为了掩盖亏损或者财务难点,通过虚构服务项目或者服务费用,将未实际提供的服务计入收入,以达到虚增收入的目的。

1.3 收入确认时间的控制有些企业会延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以改变财务报表的真实情况。

延迟确认收入可以推迟亏损的暴露,提前确认收入则可以虚增当期业绩。

二、成本虚减2.1 成本费用的虚减某公司为了提高利润率或者掩盖亏损,通过虚构或者控制成本费用,将实际发生的成本减少,从而虚减成本。

2.2 折旧和摊销支出的控制有些企业会恶意降低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费用,以虚增当期利润。

这种做法会导致资产价值被高估,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2.3 存货跌价准备的控制某些企业会故意低估存货跌价准备,以减少成本,虚增利润。

这种做法会导致企业的风险暴露增加,最终伤害企业的利益。

三、资产负债表的控制3.1 资产价值的虚增有些企业会通过虚构资产价值或者未来收益,来提高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以掩盖实际负债或者风险。

3.2 负债的隐瞒或者转移某些企业会隐瞒或者转移负债,以减少负债总额,虚增净资产。

这种行为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面临破产风险。

3.3 资产负债表的关联交易有些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将不良资产或者负债转移至关联方,以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情况。

这种做法会伤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破坏市场秩序。

四、现金流量表的控制4.1 现金流量表的虚构某些企业会通过虚构或者控制现金流量表,来掩盖实际的现金流动情况。

财务造假的12种常见手法、37种舞弊迹象识别方法

财务造假的12种常见手法、37种舞弊迹象识别方法

财务造假的12种常见手法、37种舞弊迹象识别方法为了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指导,更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因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提升审计质量,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注协”)开展了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的修订工作。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4号——收入确认(征求意见稿)》被审计单位通常采用的收入确认舞弊手段有哪些?答:了解被审计单位通常采用的收入确认舞弊手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加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

被审计单位通常采用的收入确认舞弊手段举例如下:(一)为了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而虚增收入或提前确认收入1.虚构销售交易,包括:(1)通过与其他方(包括已披露或未披露的关联方、非关联方等)签订虚假购销合同,虚构存货,并通过伪造出库单、发运单、验收单等单据,以及虚开商品销售发票虚构收入。

某些情况下,被审计单位销售的产品所耗费实物的成本较低,如软件企业销售的通用软件,在虚构销售交易时可能无需虚构存货。

(2)为了虚构销售收入,将商品从某一地点移送至另一地点,以出库单、发运单、验收单等为依据记录销售收入。

例如,虚构出口销售,将商品运送至与报关运抵国不同的国家,再通过关联方进口回国。

(3)被审计单位根据其所处行业特点进行虚构销售交易。

例如,被审计单位从事游戏运营业务,利用体外资金进行“刷单”,对其自有游戏进行充值以虚增收入。

被审计单位虚构收入主要分为两种方法。

一种是虚构收入后无货款回笼,虚增的应收账款/合同资产通过日后不当计提减值准备加以消化,这种方法较为简单,也容易被注册会计师的函证程序所识别。

另一种方法相对复杂和隐蔽,被审计单位会使用货币资金配合货款回笼,并需要解决因虚构收入而带来的虚增资产或虚减负债问题。

这种情况下,虚构收入对许多财务报表项目会产生影响,包括但不限于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合同资产、预付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等。

震惊!十大财务造假方法,会计科目深度解析!附案例

震惊!十大财务造假方法,会计科目深度解析!附案例

震惊!十大财务造假方法,会计科目深度解析!附案例财税研究员税海竞帆 2021-12-12 20:01财税研究员前语:中国上市公司的假账丑闻可谓前仆后继,尤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财税研究员本人强烈建议:完善税法,对恶意财务造假多缴纳的税收(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直接没收至中小投资者保护基金,用于对中小投资者进赔偿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对上市公司假账的报道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少从技术层面揭穿上市公司造假的具体手段。

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识破某些不法企业的假账阴谋?其实,只要具备简单的会计知识和投资经验,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许多假账手段都可以被识破,至少可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我们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

现在网络很发达,上市公司历年的年度报表、季度报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烦的是如何确定“同类公司”。

“同类公司”除了必须与我们分析的公司有相同的主营业务之外,资产规模、股本结构、历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上市公司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如母公司、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会计实务:审计工作中常见的十大财务造假方法

会计实务:审计工作中常见的十大财务造假方法

审计工作中常见的十大财务造假方法1、虚构收入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

这些手法非常明显是违法的,但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

此外,一些还有利用阴阳合同虚构收入,如公开合同上注明货款是1亿,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5000万元,另外5000万元虚挂,这样虚增了5000万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非常普遍。

2、提前确认收入这种情况如: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

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

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

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

以工程收入为例,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多确认利润。

3、推迟确认收入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

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

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4、转移费用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

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

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

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

仅仅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

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近几年来,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243起。

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

在国内,财务造假的顶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

本文总结了四大类十小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的方法,具体包括:1. 虚增收入;2. 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3. 少记/转移费用;4. 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5. 增加非经常性损益;6.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7. 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8. 借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9. 虚增资产;10. 隐瞒负债。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十种造假的手段。

一、通过收入和费用调节利润表1. 虚增收入虚增收入就是收入“无中生有”,大多是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实现的。

比如,金亚科技从上市前到上市后一直都在造假,手段非常“全面”。

上市之前,金亚科技通过虚构客户、业务等方式虚增利润达到发行条件,2008年、2009年上半年虚增利润金额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6%、109%。

上市之后公司出现大幅亏损,为了扭亏,董事长亲自指挥公司财务人员,虚构财务报表。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引言在现代商业环境下,上市公司是各类投资者最常选择的投资标的,而财务报表是评估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工具。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股价和资本市场的青睐,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财务舞弊。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常见的财务舞弊十大招数,并指出防范措施。

1. 收入的虚增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营收和业绩,可能通过虚增销售额等手段来夸大收入。

这包括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通过子公司进行内部交易等。

应对措施:审查销售合同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对公司的销售额进行财务分析和调研。

广泛收集市场和客户的反馈意见。

2. 资产负债表的操纵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增资产和减少负债来改善财务状况。

例如,将无形资产进行估值调整,转移资产到关联公司,或是通过资本化费用等手段。

应对措施:审查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和估值方法。

比较公司财务数据与行业平均水平。

监控公司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的增加情况。

3. 利润数据的篡改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增利润或隐藏亏损来误导投资者。

他们可能通过变更会计政策、进行错误的预测、隐藏费用等手段来操纵利润数据。

应对措施:审查公司会计政策的变化。

关注公司关键利润指标的增长幅度和稳定性。

比较公司利润数据与行业平均水平。

4. 关联交易的滥用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关联交易来转移资金或隐藏损失。

他们可能与关联方进行借款、销售、采购等交易,但交易价格可能会被远离市场价格。

应对措施:审查公司关联交易的额度、价格和必要性。

比较公司关联交易的价格与市场价格。

监督相关的董事会成员是否具有独立性。

5. 隐瞒重要信息上市公司可能在财务报表中隐瞒重要信息,以误导投资者。

例如,不披露重大的坏账坏账准备、法律纠纷、关键员工离职等。

应对措施:审查公司年报、季度报告等财务报表。

关注公司公告和新闻报道。

定期与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交流。

6. 裁员成本的减少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减少员工人数和降低员工薪酬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并提高盈利能力。

10种常见的会计账簿虚假情况【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10种常见的会计账簿虚假情况【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九、账表不符 根据国家财会制度的规定, 单位的账簿金额应与报表对应的资产、负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债、权益、收入、费用等项目金额相符, 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许多 单位的账簿与会计报表存在出入, 有时大相径庭。
如有的企业为了应付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的清查检查所委托的会计事务 所的审计, 而虚列报表的一些项目, 为自身粉饰一件非常华丽的外衣, 造成账表不符, 扰乱国家管理的恶劣后果。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对于已经舍弃的东西需要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来替换它, 这就是专业能力 的保持。因此, 那些只把会计当门砖的人, 到最后是很难在岗位上立足 的。话又说回来, 会计实操经验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学到的, 坚持一天 学一点, 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缺陷, 你可以针对自己的习惯 来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案, 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最后希望同 学们都能够大量的储备知识和拥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本, 虚减了利润。 七、 账证不符
根据财会制度的规定, 一切账簿记录都是根据会计凭证登记的, 会计 凭证与会计账簿二者之间应当完全相符。但现实生活中, 会计账簿与会 计凭证不符, 多记、少记、重记、漏记、错记等造成会计信息虚假的情 况时有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某企业的出纳人员和会计人员合谋, 采用收入现金时账簿金额小于 收款凭证金额, 付出现金时账簿金额大于付款凭证金额, 并同时少计或 多计相对应会计科目, 不破坏会计平衡的手法, 来达到贪污现金的目 的。
八、 账实不符 根据国家财会制度的规定, 有关存货、货币、固定资产、债券等实物 资产, 其账簿记录必须与实物保持一致。但各单位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 却十分突出, 有的有账无物、有的有物无账, 还有的账物不符, 这种混 乱的情势是非常容易给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会计做假账的21种常见方法

会计做假账的21种常见方法

1、成本费用互化操作方法:将属于成本项目的支出账务处理变为费用,以达到当期税前扣除的目的,或将属于费用项目的支出成本化以达到控制税前扣除比例及夸大当期利润的目的。

原因:因为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组成,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容易混淆,另外,直接材料中包含的运费及人工搬运等费用也与管理费用较容易整合。

2、费用资本(产)互化操作方法:将属于费用项目的账务处理变为资产,从折旧中递延税前扣除。

或将属于资产类科目的支出直接确认为费用,当期税前扣除。

原因:部分资产价值本身就包含费用,故可将其他费用整合进入资产价值,反之亦然。

另资产修理,借款费用等本身确认边界比较容易被人工虚拟,进行操纵。

3、费用名目转化操作方法:将部分税前扣除有比率限制的费用超额部分转变为其他限制较宽松的或没限制的费用名目入账,以达到全额税前扣除的目的或减少相关税费等目的。

原因:费用确认以发票为依据,发票容易虚拟。

4、费用预提/递延/选择性分摊操作方法:为控制当期税前利润大小,预提费用,以推迟纳税。

或为其他目的(如股权转让价,当期业绩)夸大当期利润选择递延确认。

另有选择性地将费用分摊,如在各费用支出项目上分摊比例进行调节,控制因该项目造成的税费(如调节土地增值税)。

原因:同第3点。

5、成本名目转化操作方法:将属于本期可结转成本的项目转变为其他不能结转成本的项目,或反行之。

6、成本提前&推迟确认/选择性分摊操作方法:将本期结转成本时多结转,或本期少结转,下期补齐,或选择成本分摊方法达到上述2个目的。

原因:成本结转规定较模糊。

7、收入提前&推迟确认/选择性分摊操作方法:将本期结转收入多结转或少结转,下期补齐。

或选择收入分摊方法达到上述2个目的。

原因:收入确认规定较模糊。

8、收入名目转化操作方法:将收入总额在多种收入项目间进行调节,如把主营收入变为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以达到控制流转税或突出主业业绩的目的。

【会计干货】21种假账手法-21种死法!【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会计干货】21种假账手法-21种死法!【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应纳税额的目的又增加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费用的目的.如:将个人车油费 在公司处理,将个人房租费在公司处理.
17.收入/成本/费用转移法 操作方法:分立合同,将收入或成本,或费用转移至其他公司或个人,达 到差异税率处理的目的.或将各公司的费用进行填充报销,小金库补偿,达 到各自平衡有限制的费用. 18.虚增流转过程 操作方法:在流转过程上下工夫,多一道流转过程,收入额多一道,各有 比率限制的费用可扣除范围增大.或可虚拟出部分费用,如将资产由公司 借款给个人买下,由公司租赁个人资产,无形增加租赁费用.或利用委托收 付款等方式. 19.利用金融工具法 操作方法:利用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工具进行难以控制未来价格的 交易.将交易时价格控制在低水平,交易后成为金融工具的投资收益,避免 部分流转税. 20.集团化操作 操作方法:利用集团化操作,达到国家批准的部分集团化统一纳税公司 的操作模式的目的.将集团内各公司的费用平衡分配,达到统筹纳税的目 的. 21.其他 如:如借款变成收到其他公司的定金处理.将利息产生的税金避掉.等等 不一而足. 看完上面的 21种方法,别说我教你做假帐,我教你的是了解这些假账手
因此,如果你遇到逼你做假账的公司领导,我建议你与他一起将公司的 业务流程梳理一遍,从公司业务运作中寻找到合理的方法去达到他想要的 财务结果;如果逼你做假账的是财务负责人,那么你遇到的是傻 B 财务经 理,你将此文给他看一下就可以了!
会计是一门很基础的学科,无论你是企业老板还是投资者,无论你是 税务局还是银行,任何涉及到资金决策的部门都至少要懂得些会计知 识。而我们作为专业人员不仅仅是把会计当作“敲门砖”也就是说,不 仅仅是获得了资格或者能力就结束了,社会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具体到 我们的工作中也是会不断发展的,我们学到的东西不可能会一直有用, 对于已经舍弃的东西需要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来替换它,这就是专业能力 的保持。因此,那些只把会计当门砖的人,到最后是很难在岗位上立足 的。话又说回来,会计实操经验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学到的,坚持一天 学一点,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缺陷,你可以针对自己的习惯 来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案,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最后希望同 学们都能够大量的储备知识和拥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投行人防雷必备: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金融基础干货资料:《德勤财务尽职调查指导手册(2019)》(21页)关注、转发、点赞文本。

点击头像查看置顶,获取联系方式并添加好友免费领取(备注资料名称)7天有效导读:如果一个公司未能向投资者提供关于它过去、现状和未来有意义的披露,一种危害性的模式必定出现。

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信任关系将会动摇;投资者将会变得焦虑不安;股价会因不明不白的理由随意波动,作为资本市场根基的信任将会经受严峻的考验。

——美国证监会前主席阿瑟·利维特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

仅仅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

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近几年来,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243起。

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

在国内,财务造假的顶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

本文总结了四大类十小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的方法,具体包括:1、虚增收入;2、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3、少记/转移费用;4、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5、增加非经常性损益;6、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7、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8、借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9、虚增资产;10、隐瞒负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十大财务造假方法,涉及会计科目深度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假账丑闻可谓前仆后继,连绵不绝。

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对上市公司假账的报道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少从技术层面揭穿上市公司造假的具体手段。

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识破某些不法企业的假账阴谋?其实,只要具备简单的会计知识和投资经验,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许多假账手段都可以被识破,至少可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我们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

现在网络很发达,上市公司历年的年度报表、季度报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烦的是如何确定“同类公司”。

“同类公司”除了必须与我们分析的公司有相同的主营业务之外,资产规模、股本结构、历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上市公司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如母公司、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某年度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第二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上一年度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在西方,投资者的经验都比较丰富,这种小把戏骗不过市场;但是在中国,不但普通投资者缺乏经验,机构投资者、分析机构和证券媒体都缺乏相应的水平,类似的假账陷阱还真的骗过了不少人。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范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

当年的“银广夏”和“郑百文”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

在“达尔曼”重大假账事件中,“虚构应收账款”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

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估价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容易露出马脚。

有了银广夏和郑百文虚构销售记录被发现的前车之鉴,后来的造假者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应收款”则来无影去无踪,除非派出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确实证据。

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讲,由于销售的不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应收账款”,如果要做假账,只能在“其他应收款”上做手脚。

在中国股市,“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账的却少之又少。

换一个角度思考,许多公司的高额“其他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利润的结果,而是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结果。

早在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就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东挪用资金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应收款”的名义进入会计账目。

虽然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早已被视为中国股市的顽症,并被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进行清查,但至今仍没有根治的迹象。

在目前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东想企业资金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假账,但肯定是一种违规行为。

与应收账款相对应的关键词是“坏账准备金”,通俗的说,坏账准备金就是假设应收账款中有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对方有可能赖帐,必须提前把这部分赖帐金额扣掉。

对于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

举个例子,波音公司每年销售的客运飞机价值是以十亿美圆计算的,这些飞机都是分期付款,只要坏账准备金变化一个百分点,波音公司的净利润就会出现上千万美圆的变化,对股价产生戏剧性影响。

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金比例应该根据账龄而变化,账龄越长的账款,遭遇赖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金比例也应该越高;某些时间太长的账款已经失去了偿还的可能,应该予以勾销,承认损失。

对于已经肯定无法偿还的账款,比如对方破产,应该尽快予以勾销。

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对所有“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计提,完全不考虑账龄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账龄结构。

在阅读公司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它是否公布了应收账款的账龄,是否按照账龄确定坏账准备金,是否及时勾销了因长期拖欠或对方破产而无法偿还的应收账款;如果答案是“否”,我们就应该高度警惕。

从2002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对各个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账目的巡回审查,坏账准备金和折旧费都是审查的重点,结果有大批公司因为违反会计准则、进行暗箱操作,被予以警告或处分,它们的财务报表也被迫修正。

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无论证监会处罚多少家违规企业,处罚的力度有多大,如果普通投资者没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类似的假账事件必然会一再重演,投资者的损失也会难以避免。

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他们发行股票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发配股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分配利润也是为了省钱行固定资产投资。

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阴影里,是否隐藏着违规操作的痕迹?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司做假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这种假账不可能做的太过分。

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这些夸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

如果一家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的手脚太过火,很容易被人看出马脚,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审查;虽然其市场价格往往很难估算,但其投资成本还是可以估算的。

监管部门如果想搞清楚某家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没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带上一些固定资产评估专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真相就可以大白于天下。

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没有被揭露,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如果一个投资者对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造假现象抱有警惕性,他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调查:上市公司承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完工?比如某家公司在某年度开始建设一家新工厂,承诺在第二年完工,但是在第二年年度报告中又宣布推迟,就很值得怀疑了。

而且,项目完工并不意味着发挥效益,许多项目在完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仍然无法发挥效益,或者刚刚发挥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顿,这就更值得怀疑了。

如果董事会在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该公司在搞“钓鱼工程”,或者干脆就是在搞“纸上工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呈现高额化、长期化趋势,承诺投入的资金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动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仅仅完成土建封顶的时间就很漫长,更不要说发挥效益了。

这样漫长的建设周期,这样缓慢的投资进度,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账的充裕空间,比那些“短平快”的小规模工程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监管部门清查的难度也更大。

即使真的调查清楚,往往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那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了。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操纵“其他业务利润”比操纵“主营业务利润”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觉。

因为在损益表上,主营业务涉及的记录比其他业务要多的多,主营业务的收入和成本都必须妥善登记,其他业务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登记利润就可以了。

对于工业公司来说,伪造主营业务收入必须伪造大量货物单据(也就是伪造“应收账款”),这种赤裸裸的造假很容易被识破;伪造其他业务利润则比较温和,投资者往往不会注意。

为了消除投资者可能产生的疑问,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往往玩弄文字游戏,把某些模糊的业务在“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颠来倒去,稍微粗心的投资者就会受骗。

比如某家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把“主营业务”定义为“房地产、酒店和旅游度假业”,但是在主营业务利润中却只计算房地产的利润,把酒店和旅游度假业都归入其他业务利润,这显然与年度报告的说法是矛盾的。

在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混乱局面下,也不能排除某些公司把某项业务利润同时计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的可能。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可能深入调查某家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是不是伪造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严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业务利润”高于“主营业务利润”,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它做了假账。

中国投资者和证券媒体没有意识到上市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可能存在造假行为,也并非完全出于疏忽,因为上市公司不好好做自己的主营业务,反而热衷于在“其他业务”上大捞一笔,在中国股市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许多公司名义上是“运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经营或投资(实为投机)活动,其实是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不把主营业务当一回事。

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热度很高,许多上市公司纷纷改头换面做房地产,开始是把房地产当成短期的“其他业务”,后来有的公司干脆进行产业重组,改为正式的房地产公司;钢铁、医药、进出口乃至旅游度假等比较热门的行业都有类似情况发生。

追逐利润固然是资本的天性,但是作为资本数额很大、负有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如此目光短浅的追求短期利润,对公司前景根本没有长远战略,无疑会损害股东乃至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

这种目光短浅的不良倾向必须得到遏制,但仅仅依靠证监会和投资者的力量恐怕难以有效遏制,必须同时依靠国家计划部门的宏观调控,才有希望刹住这股蔓延已久的歪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