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纪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 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 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 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 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 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 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对学生明辨是非, 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 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熟悉字音, 熟记字形。
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勇敢果决的精神。
使学生明辨是非, 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诵读课文,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勇敢果决的精神。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而教学难点在于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三、说学生初高中阶段, 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 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 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
这个阶段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从内心激发学生们为自己所坚持所梦想的东西而读书, 而崛起。
四、教学方法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 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 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方法来教学。
在课改精神指导下, 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2.文本:《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第二板块“真的猛士”中的课文。
直面人生的根本就是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而这便是人的生死观与价值观的问题。
《纪念刘和珍君》的文本是痛与愤的激情文字,教学需要抓住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这样从章法角度切入确立文本教学内容,使之成为鲜明而集中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另一个层面实现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处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丰厚,他们要么无从面对逆境甚至生死的考验,要么视生命为儿戏,缺乏健康的生死观。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然明白生与死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的写作对象是和学生年龄相仿的请愿的大学生,应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抓住生与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体味悲与痛的激情文字。
(2)了解正反对比作为情感载体的核心章法。
2.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品味文字中的大悲痛。
(2)小组讨论:探究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生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难点:在文中多处的正反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刘和珍君牺牲时的对比场景来引出文中的多处对比,这其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以对比的情感效果引出对生死意义及价值的探讨,明确对比章法的理性思考上的效果。
即:引导赏析、发现策略——学生赏析、使用策略——合作交流、探讨策略——教师总结、巩固策略的教学流程。
整个过程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的一开始,我提取出与刘和珍有关的四个词语:“青年”、“大学生”、“微笑”、“和蔼”,并与“死亡”联系在一起,造成冲击力,再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和“本国的政府门前是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刘与珍的点滴事迹与遇害经过,表达了对烈士死难的深深悲痛与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强烈愤恨,并冷静地思考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充满信心地激励后人。
文章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忧愤深广,爱憎鲜明,是纪念性文章的典范。
二、说目标依据纪念性文章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1、理解刘与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2、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难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重点),学习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3、学习纪念性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三、说教法、学法1、从学情出发,注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问题设计由浅入深。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是“动态阅读,把握情感”突出“悟”字。
2、学生自主品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用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等导入,让学生感受鲁迅献身祖国的誓言,与冲破黎明前黑暗的无声呐喊,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主要完成目标一,对刘与珍这一形象的理解,然后简单理一理作者感情脉络这里设计两个梯度的问题:第一梯度的思考题围绕人物来设计:①课文记述了刘与珍哪些事情,她是怎样一个女性?(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从而理解人物,把握人物思想精神。
刘与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学生从文本中很容易能概括出来。
)。
②三一八惨案死伤200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与珍?又为什么几次强调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与”?(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作者选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温与善良反衬段祺瑞政府的残暴,让庸人觉醒)第二梯度的思考题,是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一、引言《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咏史抒怀的作文,由著名作家鲁迅创作。
它以叙事方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本次说课旨在通过分析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语言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文本分析1. 主要内容文章以作者收到一封信为开端,信中提到一位名叫刘和珍的烈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达了对家人和祖国的无尽眷恋。
鲁迅在接到这封信后,深感故事的真挚感人,决定写下这篇作品,来纪念这位英勇的烈士。
文章主要描述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他在民族危机时刻毅然投身革命斗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尽管身处艰难险阻之中,他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最后,他在烈火中英勇就义,留下了对家人和祖国的深深思念。
2. 核心思想本文以刘和珍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叙述他的艰辛历程、家庭生活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乱世中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形象。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鲁迅表达了他对于革命伟业和将士们的钦佩之情,同时也呼吁人民对于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呵护。
3. 语言特点《记念刘和珍君》采用了简明扼要的叙事风格,情感真实而深沉。
鲁迅以简单的词语和平实的叙述,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排比等,将文章的语言层次提升,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文章中也透露出鲁迅对于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和深思熟虑,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三、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3.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前瞻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引起学生对于历史和革命事业的思考和兴趣。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二、简介作者与解题1.谁能简介一下本文作者?(见课件)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板书:刘和珍)。
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只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
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欣然:高兴的样子。
爱国精神
自主学习(三)
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表现 鲁迅先生对爱国学生情感的句 子。明确本文情感线索:悲愤 。
最后,播放我所截取制作的一段极具感染力的情景朗读 视频,再次对学生本已沉浸的情感加以渲染,联系现实, 谈谈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身上所彰显的担当等精神在新时 代,当下的意义,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再次加以引导。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 标的确立,我设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品 读重点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人物品质, 以及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而学习爱国青 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则为教 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 点,本课教学我会综合运用导学案预习法, 品读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分组 自主讨论探究法等方法来教学。在课改精神
说“不累”,仍旧笑容的谈到前夜演剧的情
况,个人的辛劳,好像全不在心上。我方明白 女师大之所以能有奋斗到底的成绩,是因为有 这种人才。
自主学习(一)
自主阅读,要求勾画出文中 描写刘和珍笑容的词句。
文中一共有几次描写到 刘和珍的笑容?用意为何?
四次
第一次: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第二次: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第三次: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第四次: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合作探究(一)
分组合作探究,揣摩 语言,通过四次微笑的描 写把握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的形象。
第一次: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这是( 第一次见面 )时的刘和珍 ( 勇敢 、友善 )的刘和珍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选用的依据和教材的地位《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之一,通过介绍刘和珍君的事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
该文选材贴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
二、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记念刘和珍君》主要讲述了刘和珍君为国家民族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事迹。
故事通过刘和珍君的经历,展示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此外,文章中还通过描写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突出了他们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品质。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学生应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描写。
三、教学策略1. 案例引入法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主题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归纳总结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并与组员互动。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和启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堂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通过引入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和热情。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优秀人物的兴趣。
2. 剖析课文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蕴含的价值观念。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重要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
文章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生的哀悼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控诉。
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强烈的情感力量。
同时,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记叙、抒情、议论等,是一篇极具教学价值的经典之作。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经过。
掌握文中重要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学习本文通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认识反动势力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增强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一篇悲愤激昂的悼念性散文。
文章以作者的悲愤感情为线索,叙述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揭露了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无耻,表达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强烈谴责,同时也激励人们要牢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鲁迅先生一贯的战斗精神和爱憎分明的态度,而且在写作手法上也独具特色,如夹叙夹议、反复呼告、反语讽刺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风格的独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写人记事的散文,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像《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思想深刻、情感复杂的散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反复呼告等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精品)
在广博与深刻中前行——《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下午好!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连续发表七篇悼文,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记念刘和珍君》,本文不同于一般的纪念文章,它既要悼念烈士,寄托作者的哀思,又要揭露中外杀人者的罪行,还要激励后人继续奋斗,如何带领学生回顾历史、学习文章手法、领悟作者思想是本节课教学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对本文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一组写人叙事的散文,旨在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作家描绘人物时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本文是鲁迅杂文中为数不多的抒情名篇,它以“三一八”惨案为叙述背景,书写了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悼念和赞扬,以及对反动派的控诉和对麻木国民的呐喊。
文章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情感表达曲折深沉,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研习本文,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写人叙事的手法,进一步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12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部为女生,她们心思细腻,善于把握文章的情感,通过第二册写人叙事散文的学习,已初步了解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等创作手法,这为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契机。
通过对导学案的分析,学生学习本文主要存在这样几个困难:①难以适应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②难以理解一些词句的含义;③难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结构;2.学习文章写人叙事的技巧,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3.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为正义、为真理而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的责任感的优秀品质。
在曲折中推演情感,用多种手法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特色,因此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文章写人叙事的技巧”。
高中语文必修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优秀
高中语文必修《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优秀高中语文必修《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优秀64、《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
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共有6篇文章。
《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3、关键语句的理解。
说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
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
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高一上册《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高一上册《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记念刘和珍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是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要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一辈子意义,《纪念刘和珍君》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一辈子,直面和正视人一辈子,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一课。
本节课贯穿了前两个单元鉴赏诗歌后又学习鉴赏现当代散文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鉴赏文章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
根绝最新高中课程标准可知,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据此学情,再依照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2、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鉴赏散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一辈子意义。
(三)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同时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又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设计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设计一、教材内容概述•本课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阅读。
通过讲述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他对逝去的朋友刘和珍君的哀思之情,表达了对珍爱之人的思念与追思之情,以及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本文情感丰富,描写细腻,意境深远,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加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感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掌握《记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
–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考。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语境解释生词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珍爱之情。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亲情和友情的思考能力,增强对亲人的关爱和珍惜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散文《记念刘和珍君》的主题与中心思想。
–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并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与思考。
–让学生产生共鸣与思考,引导学生对亲情和友情的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图,引发学生对亲情与友情的思考,以及对逝去亲人的追思和思念之情。
•引入《记念刘和珍君》这篇作文,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
2. 课文阅读与理解(3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关注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等方面。
•分组讨论,就文中出现的生词或难句进行解释和理解。
•整合学生的观点,揭示散文主旨与中心思想。
3. 情感体验与思考(20分钟)•通过情感点拨,引导学生对文中描绘的情感进行感悟与思考,如对亲人的思念、对生命的珍爱等。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亲情和友情的理解与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如:你是否对亲人表达过感激与爱意?你是否曾经为逝去的亲人感到遗憾?你是否常常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等。
4. 归纳总结与扩展(15分钟)•整理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成果,归纳总结出本文的主题与中心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类似题材的优秀散文作品,并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学阅读广度。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8、课堂小结(2分钟)
说教学过程
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再现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说板书设计
写作缘由(一、二):悼念、痛斥、唤醒 爱-----恨 记念主体(三、四、五):追述、揭示 生前---遇害 教训意义(六、七):劝解、激励 否定---肯定
体味 作者情感
能力
情感
学习鉴赏 散文方法 并将此法 运用到自己 的写作中
学习刘和珍等 爱国青年优秀 品质感受鲁迅 愤怒如火、哀 心如海的胸怀
重点
了解写作背景, 理清作者思路, 学习刘和珍等 爱国青年的优秀 品质
教学重难点
难点
鉴赏本文的表达技 巧,赏析本文的语 言,将记叙、议论、 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运用到自己的写作 当中
品味饱含深意的语言特色,体会字里行间深刻的情感
5、教学活动(6分钟)
说教学过程
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讨论,在学生心目中刘和珍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
6、拓展练习(7分钟)
在阅读鉴赏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 结合的手法,概括刘和珍的主要事迹
7、作业布置(2分钟)
说教学过程
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为刘和珍写教材
2
说学情
3
说教学目标
4
说教学方法
5
说教学过程
6
说板书设计
说教材
本课的特点 单元的特点:散文 本课的地位:第一篇
散文鉴赏的起始课 领悟、示范作用
说学情
高一 学生
学习基础:
初中学习过 叙事性文章
存在困惑:
不懂散文的 鉴赏方法
说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相关 写作背景
理清 作者思路
说教学方法
教法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为主题展开。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现代白话散文,也是同学们高中以来学习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
本文主要通过记述“三·一八”惨案,悼念刘和珍,控诉了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并激励继续战斗者。
“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本课可分三课时完成。
这是第二课时,在了解了《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和本文的创作背景,突破了字词关,还理清了文章的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分析三大部分的具体思路、刘和珍的形象、作者对于刘和珍这一类青年所抱有的情感,并重点分析课文中需要背诵的第2、第4两个部分;在第三课时,我将展开对文章重点、难点句子的分析,并将课堂还给同学们,充分开发课上资源,由同学们提问,由同学们作答,教师点拨,最后总结全文的主旨和艺术手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们。
《新课标》指出“高中同学们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同学们对白话现代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时即学过鲁迅的《故乡》等同样的文体,对这种文体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因此对这种文体是熟悉的。
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同学们对文本阅读的把握,既要让同学们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同学们学会鉴赏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三、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课文中需要背诵的段落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能够达到意义识记。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篇1】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设计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设计
【摘要】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设计,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1.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 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
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同时,《记念刘和珍君》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l 本课的地位: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
l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l 教学目标的分析及依据: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②能力目标: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③德育目标: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④方法目标: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l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刘和珍精神的理解。
l 教法学法设计:课堂常规练习:[今日名言]巴勒斯坦国总统、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特点和作用1,从文学样式和文章体裁上看,高中语文必修的五本教科书中,新课程仅安排了两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一是必修一的第三单元的写人记事散文,一是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的写景状物散文。
《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所接触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2,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角度,五本必修教材中,民国时期进步人士特别是左联成员的作品入选较多,除了鲁迅自己的另外两篇《祝福》和《拿来主义》,还有必修一中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夏衍的《包身工》,必修二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必修四中的曹禺《雷雨》。
这些名家都心怀国家和民族,这些经典创作都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也有着相似的时代语言。
3,本篇课文的教学是高中现当代散文的起始课,为以后的散文教学和鉴赏散文具有领路作用。
同时又能为学生在后面的语文学习的许多地方做好情感和时代背景知识方面的铺垫,作用巨大。
4,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个人人格以及堪称经典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本身对现在青年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大的。
这篇课文反映出鲁迅爱憎分明、拷问国人的特点。
学情分析1,高中生学习这篇课文是有较大难度的。
其一,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苦难,更没有在混乱充满斗争流血的社会里生活过;也还没有过真正对人生与社会,人生与国家关系的思考。
其二,特殊背景下的纪念文章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难度,像这篇既有沉痛悼念,又有悲愤揭露和驳斥,还有对意义的深刻思考的纪念文章,在以前的课本中还没有过。
2,高中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鲁迅并不陌生,曾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风筝》《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多篇文章,对鲁迅其人内心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成熟高超的写作手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感知。
因此,高中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据学情,根据高中语文必修课标阅读与鉴赏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散文---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学生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文本七个部分的内容,感知七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进一步理清思路,学生能用二到三个词表达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情感,进而能找到文章的一以贯之的线索。
3,学习本文中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和技巧。
4,局部探讨,解读重要语句的深刻涵义。
5,引导学生探讨思考人生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思考“生存选择”问题、勇敢斗争与斗争策略问题,激发学生辩证思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及确定依据由于高一新生人生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依据课标,我把教学难点重点确定为:1,体会作者内心多层次的强烈的爱、痛、悲、愤、忧等情感及其发展脉络。
2,鉴赏在这种情感下浑然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涵义。
说教法及确定依据一、展示法、描述法。
用典型图片展示中国近现代社会落后混乱屈辱的状况,展示军阀混战内外勾结以及民不聊生的状况,展示中国先进人士为救国救民的斗争和牺牲,在展示中加入适当的描述。
虽会消耗点时间,但能给学生以较广阔和深入的历史背景,对学生在心理和感情上跟上文本至关重要。
同时能引起学生对“三一八”惨案历史事件的关注,增强《记念刘和珍君》真实感和厚重感,为顺利开展文本解读做好准备。
二、读、讲结合。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概括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
由于本文难度较大,老师的主导作用应突出些,因此在学生努力体会、思考和概括的基础上,再给予点拨和引导。
三、问、议、讲结合。
在学习表现手法和重要语句的部分,我先设定问题,组织同学们探讨、归纳,之后给予讲解,讲透彻,将深刻。
四、话题讨论。
我先给定议题,开放讨论,旨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思辨思维。
说学法及确定依据一、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着重把握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在引导下,学生由浅入深,自主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互动参与式学习。
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学生与老师互动、讨论中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本文的解读。
三、实践学习。
布置作业,让学生把在课堂学到的思考归纳的方法用于一定的阅读练习当中,使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内化。
说课时安排及教学流程依据: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化解难点和重点。
课时:3个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创作背景;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把握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解读一、二部分。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国近现代社会落后混乱屈辱的状况,展示军阀混战内外勾结以及民不聊生的状况,展示中国先进人士为救国救民的斗争和牺牲,在展示中加入适当的描述。
综合有关材料,梳理“三一八”惨案发生的背景。
介绍惨案发生的当夜鲁迅就写下揭露、痛斥杀人罪行的檄文《无花的蔷薇之二》;介绍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暴徒”说和程西滢的《闲话》,点明鲁迅为了悼念先烈、揭露杀人者和走狗文人的暴虐和卑鄙、指导后人与反动黑暗势力作斗争,惨案发生后两个星期,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
二、通读全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归纳)明确:介绍写作缘由;说明写作目的;回忆和刘和珍的认识过程;揭露暴虐罪行,驳斥无耻流言;叙述烈士遇难真相;反思请愿的教训和意义;热情赞颂女性壮举。
四、朗读一、二部分,提几个思考问题:问题1,在作者看来,这是怎样的一个人间,怎样的一个世界?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非人间,似人非人的世界,悲哀问题2,第一部分,写了刘和珍一件什么事,从中可看出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明确:喜欢读鲁迅文章,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追求真理,追求进步。
(简介《莽原》)问题3,从“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哪里还有什么言语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关于些点东西问题反复提起,前后矛盾吗,怎样理解?明确:这些话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
为了寄托对烈士的哀思,作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侩子手和无耻文人的卑劣行为又让作者悲愤的无话可说;作者为革命者思想者为了号召真的猛士改造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了烈士流的血,作者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问题4:怎样理解“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真的猛士指的是爱国青年,或为改变这非人世界敢于斗争的人。
哀痛者和幸福者:为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苦难感到哀痛;并由哀痛激发起变革现实的斗志,以参加这样的斗争为幸福。
探讨与领悟:这两部分里,哪些地方是记叙,哪些地方是议论,哪些地方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式又怎样的表达效果?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解读三、四、五部分,分析刘和珍君的品质特点,解读重要语句。
一,联系全文思考,作者记叙了刘和珍君那些事迹,怎样记叙的,为什么要记叙这些事迹?(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目的部分可组织学生讨论,语言组织可有不同,但大体意思要到位)二,集体朗读第四第五两个部分,读出悲伤和愤怒的感情,短句要读的有力量。
三,解读重要语句。
语句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已”“尤”二字很有表现力,杀害一是够残忍了,留言更下作,武力镇压与流言诬陷共同作用,使民族沉默无息,就要灭亡了。
对此,作者发出悲哀的感慨: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不过,在整个民族沉默中,最终的结果有两种:悲观失望,沉默地走向灭亡;革命者已经懂得说什么都没有用,在沉默中蓄积力量,拿起武器,开始爆发。
不是----就是------,不是简单地给个选择,更是对反动派的严厉警告和对“后死者”的激励。
语句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与文明人-------,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惊心动魄的伟大”可理解为对临难不惧,沉勇,友爱的三个女子的歌颂,也是对凶残的暴虐的刽子手的讽刺。
“中国军人----,八国联军-----”这里是互文的手法,说的是发动军阀和八国联军互相勾结,屠戮妇婴惩创学生。
“伟绩”“武功”是他们的自夸,作者在这里显然是反语。
四,讨论,体会,感悟:1,作者两次说道“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2,作者继前面关于写点东西,在这里又写道“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体会作者这种“欲说还休,欲休还说”式的内心情感脉络。
3,在三、四、五部分,哪些内容是记叙,哪些内容是议论,哪些内容是抒情?体会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效果。
五,小结:明确:作者记叙刘和珍君的事迹,用事实表现了刘和珍君的优秀品质,追叙了刘和珍君的遇难经过,揭露了刽子手的暴虐和走狗文人的无耻,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解读六、七部分,重点研读文中充满抒情色彩的议论句,理解作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总结全文的写作特点;讨论文章后面的习题。
一,朗读六、七部分,要求读出悲愤之余的思考和感慨之情。
二,问题讨论:1,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作者不赞成徒手请愿。
)2,引用陶潜的诗句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在这里有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在否定斗争方法的同时,敬佩其勇气和精神,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3,解读“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1)是单句还是复句?(单句:事实为明证)(2)此句的中心意思?(作者高度评价了烈士们在遇难是相互救助的行为,讴歌了刘和珍等女子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4,如何理解“苟活着在---------,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这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分句是对一般民众讲的,后一分句是对革命者讲的。
一般民众会从中国女子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从这件事中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的影响的角度给予的高度评价。
5,最后一段,“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有什么作用?明确:再次表达悲愤之情。
结构上与第一部分“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形成呼应。
三、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悲痛与愤怒的双线结构。
(悲痛与愤怒既是感情基调,又是文章线索)2,记叙、议论与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使文章浑然一体。
3,用事实说话,回击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