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通用27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通用27篇)《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1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2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3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注意力的。
这节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个“有梯度”、“见水平”的预设问题呢?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最新5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最新5篇)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对文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时,我就用很简单的导语过渡到学习小兴安岭的春天这一段。
教学这一段,我首先让学生从读中找出写了小兴安岭春天的哪些景物交流之后,又让学生再读这一段,找找你感兴趣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接着让学生欣赏品读。
《借生日》是一篇新课文,讲的是小云过生日时,妈妈送一只布熊给她并祝她生日快乐,而小云得知妈妈从来不过自己的生日时又把礼物送给妈妈。
同时也把生日借给了妈妈,体现了母女的真情。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记得在刚接手这个班的半个学期,学生们常常为了一张纸,先喝一口水……而争吵不休。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从来都是别人关心,照顾着他们,而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接受着别人的关心,照顾他们的爱心也就被淹没了。
上课前休息时,我对班上学生的生日进行调查,没想到才一年级的学生竟然有一半以上记得自己的生日,说得有板有眼,有的虽然说不上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但都记得自己的生日妈妈是如何给过的。
在教学小云问妈妈:"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妈妈说:"我忘了。
"让学生讨论妈妈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时,全班同学竟一致认为妈妈就是忘了。
而在问妈妈为什么会忘记时,学生都说是因为妈妈工作很忙所以会忘记自己的生日。
我接着问,为什么妈妈忙得忘了自己的生日却没有忘记孩子的生日时,学生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家里的宝贝,很重要的,妈妈当然不会忘记。
于是一个想法在脑中闪过,一定要让他们的爱心显露出来,并且发出热,发出光。
我告诉学生,生日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妈妈是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的。
妈妈"忘了"自己的生日却一直把孩子的生日挂在心上,记着送孩子生日礼物,祝孩子生日快乐,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再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给予的关爱,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父母爱子情深的含义。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模板(4篇)
最新虽有嘉肴教学反思模板(4篇)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一《礼记·学记》:虽有佳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
是故⑸学知缺乏,教知困⑹。
知缺乏能自反⑺也;知困能自强⑻也。
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
《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 原文大意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味,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缺乏,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缺乏,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
“佳肴”,美味的鱼肉。
“佳”美妙。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
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
“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更多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二虽有佳肴一、准确朗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知缺乏,教/知困。
知缺乏,/能自反也;知困,/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二、准确翻译: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字词解释:虽:即使;佳肴:美味的菜;弗:不;食:吃;其:它的;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译句: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1. 引言在教学设计中,嘉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嘉肴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本文将讨论虽有嘉肴教学的设计,以及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反思。
2.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1 目标设定虽有嘉肴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
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需求,制定适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2.2 活动设计嘉肴教学活动应该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不同程度和兴趣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嘉肴教学活动设计:•小组合作: 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项目或解决一个问题。
这种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参与到场景模拟中。
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游戏和竞赛: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游戏和竞赛,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比如,学生可以参加拼图比赛、团队问题解决比赛等。
•实地考察: 学生可以参观实际场所,比如工厂、博物馆等,以获得更直观的学习体验。
2.3 评估方法在嘉肴教学中,评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以评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项目作品: 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一个项目作品来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根据项目作品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
•学习日志: 学生可以每天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日志来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口头报告: 学生可以进行口头报告,展示他们对某个话题的理解和思考。
3. 虽有嘉肴教学的反思虽然嘉肴教学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首先,嘉肴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策略和组织能力。
教师需要仔细设计教学活动、管理学生的合作和参与,并及时给予反馈。
对于一些经验较少的教师来说,可能需要额外的培训和支持。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交流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7.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完整版)《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 走进新课1.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虽有嘉肴》节选《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学习课文(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一)读----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读后师再点评。
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
自强.( qiǎng)教学相长.( zhǎn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áng)《兑.命》(yuè,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ào ,教)(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二)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
)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
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所以)(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自我勉励,强,勉励)..(反省自己)(7)自强(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9)学.学.半(教;学习)(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优秀7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优秀7篇《虽有嘉肴》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其中所讲的很多原则与方法对于今天的人还有很多借鉴的价值。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启发我们有益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八年级下册部编版22.1《虽有嘉肴》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翻译课文,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学案(见后面附录)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餐桌上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你能忍住不吃吗?你手上有梦寐以求的好书,你能忍住不看吗?我想同学们的回答都是NO,那么,沉稳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虽有嘉肴》,看看古人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了解《礼记》《学记》(二)读清句读1、请听范读,看学案,给加点的字注音,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2024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5篇)
2024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5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考虑、感悟与对美妙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考虑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缺乏之处,知道自己的缺乏,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进步。
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粗浅易懂。
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教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漫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容许了。
人带着蜗牛漫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漫步。
”上帝答复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承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范本(2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范本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注意力的。
这节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个“有梯度”、“见水平”的预设问题呢?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过多地关注教师素质,只会促使“作秀”、“表演”,而关注学情,课后共同研究学情,则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增强。
比如这节课中,学生不能提出“‘由学讲到教没有过渡,缺乏逻辑性’的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教师值得研究;学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抄笔记值得研究;平日里学生发言积极,大型活动就胆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绩最差的张文迪同学大胆发言,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值得研究……完不成既定任务又何妨。
绝大多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坦承:“这课还得‘回火’,不然孩子没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讲深讲透文意,否则学生月考就要“愁断肠”了。
何不上成常态课?何不实实在在地完成前几个环节?我警醒自己。
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课,就尽情地读,敞开了说,热烈地讨论,不见得不精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自己课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人的教育”的初衷不变,惟愿学生们能快乐地驰骋!《虽有嘉肴》教学反思范本(2)教学反思:《虽有嘉肴》本次教学的教材为《虽有嘉肴》,是一首古代诗歌。
通过教学,我希望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我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以便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在课堂上,我通过展示诗歌的全文和注释,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诗歌。
然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如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等。
接着,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意义,并解读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虽有嘉肴》,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学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教案
-举例:分析文章如何通过对比嘉肴与至道,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4)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对句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举例:对“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句进行翻译,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的断句与朗读: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断句和朗读节奏是一项挑战。
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言文的掌握还不够自信。为此,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成果分享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潜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例子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理解较慢的学生,我需要提供更多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课程的进度。
4.提升道德素养: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道德品质。
5.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和文章结构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6.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和分享过程中,பைடு நூலகம்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良好习惯,提高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4.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比嘉肴与至道的论述,表达出学习的重要性。
5.思想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言文,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嘉肴( ) 弗食 ( )自强( ) 教学相长( )兑命( ) 学学半 ( )( )(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初一新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订此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目标: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3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一、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永荣中学汪金秀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
义;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翻译课文,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餐桌上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你能忍住不吃吗?你手上有梦寐以求的好书,你能忍住不看吗?我想同学们的回答都是NO,那么,沉稳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虽有嘉肴》,看看古人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了解《礼记》《学记》
(二)读清句读
1、请听范读,看学案,给加点的字注音,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
学半。
”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甘美善:好处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反:反省强:勉励长:促进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
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
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
3.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结合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的意思(大概)
(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ė)”其
实就是一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
前面这个是
“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
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
学字多了几个形状: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即庐,表示房屋。
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
两种写法。
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
大家可以
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
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
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
文知识。
4、分析文章,合作探究。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这篇短文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用原文回答)
这一结论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
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五)检查背诵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
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
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八、作业布置:完成学案。
九、板书设计
教学相长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
义;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
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三、学习帮手
(一)听范读,给加点的字注音,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
故曰:教学相长.也。
( ) ( )
《兑.命》曰:“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二)小组合作,解释下列词语,翻译句子,背诵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兑命》曰:“学()学半。
”
8.其此之谓乎?()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兑命通
2、古今异义
①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②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四)寻找生活中自己经历的或者听过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事例,将它写下来。
反思:过于注重课堂的整体效果,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设计。
学生没有预习,上课前连语文书都没带,更不知道要上什么课。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反应挺快,整个课堂也比较流畅。
不过,
学生少了预习环节,教师就更应该重视基础环节——朗读和翻译。
比如,学生听范读后,有学生要求再听一遍,我考虑到时间不够,就直接指名认读重点字音,错误率达50﹪。
在翻译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直译,在学生回答时,我没有着重强调。
还有分组合作,也是出于时间考虑。
其实,我们在平时上文言文课的时候,是先布置预习:学生把文言文课文抄在笔记本上,按翻译书格式空两排。
上课的时候强调重点词,学生做好笔记,再直译课文,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做得非常扎实,但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