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七版)
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发热

发热第一节概述体温的中枢调节以调定点学说来解释。
发热的概念: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过热的概念:调定点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导致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发热激活物概念: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种类:(一)外致热原1.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分枝杆菌2.病毒3.真菌4.螺旋体5.疟原虫(二)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3.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二、内生致热原概念: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3.干扰素4.白细胞介素-6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EP产生的过程:产EP细胞的激活、EP的产生和释放产EP细胞种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等产内生致热原的活化方式:1.Toll样受体(TLR)介导的细胞活化LPS和LPS结合蛋白结合---LBP转移LPS给sCD14形成复合物---复合物与单核巨噬细胞的表面受体CD14结合---作用于TLR---TLR激活NF-κB---启动细胞因子表达产生致热原。
2.T细胞受体介导的T淋巴细胞活化途径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一)体温调节中枢分为正调节中枢和负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包括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内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
通过正调节介质使体温升高。
负调节中枢包括中杏仁核(MAN)和腹中隔(VSA)。
通过负体温调节介质使体温下降。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2.EP通过终版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1.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2)环磷酸腺苷cAMP(3)中枢Na+/Ca2+比值(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5)一氧化氮2.负调节介质(1)精氨酸加压素(2)黑素细胞刺激素(3)膜联蛋白A1(4)白细胞介素-10(四)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发热机制: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引起EP的产生和释放---EP经血液循环到POAH 或OVLT附近---引起中枢介质的释放---中枢介质作用于神经元使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负调节介质产生---抑制调定点和体温的上升发热的三个时相:1.体温上升期特点: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减少散热,增加产热,导致体温升高。
诊断学第七版-发热

┃ ┃ ┃ ┃Y ‘ ┃ ┃ k…J ┃ ┃Y ┃ ┃ ┃ ┃ ┃ ┃ ┃ ┃
┃ ┃’1. ┃ ┃气 ┃4 ┃_/j1。 ┃ ┃.f ’ ┃/. ┃正 ┃# ┃。_v ┃b ┃\ ┃
┃ ┣━━━┳━╋━━━━━━┫ ┃ ┣━━━━╋━━━━╋━━━━╋━━━┫ ┃ ┣━━━╋━━━━╋━━┫
┣━━╋━━━╋━╋━━━━━━┻━━┫ ┃ ┃ ┃ ┃ ┃ ┃ ┃ ┃ ┃ ┃
┃气 ┃丹 ┃A ┃…r A¨ ┃i万 ┃。一^ ┃ 6 f ┃I I ┃I。 ┃ ┃ ┃ ┃ ┃ ┃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
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
菌病(brtlcell()sis)等所致的发热。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及慢性心力衰竭等而引起发热,一般为
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有些致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
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
热(centris fever)。常见于: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
图1-4-1 稽留热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
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卜.常呵J于败向痒、风湿热、萤痒肺结核及
发热七版PPT模板讲义

其它细胞
肿瘤细胞
产EP细胞的激活
LPS
LPS结合蛋白
产EP细胞
Toll样受体
激活NF-κB
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正调节中枢
负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冷敏神经元 兴奋产热 热敏神经元 兴奋散热
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
体温调节中枢
1.体温上升期
临床表现:自感发冷或恶寒, 鸡皮和寒战, 皮肤苍白
热代谢特点: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热大于散热,
2.高温持续期 高峰期
四 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
临床表现:皮肤颜色发红, 自觉酷热和皮肤干燥
调节性体温升高
37℃
37℃
37℃
Set point
BT
normal
Pyrogen affected body
Fever happened
Fever
体温升高→发热
中暑
甲亢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过热
鱼鳞病
三、过热 hyperthermia
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四 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
临床表现:大量出汗
热代谢特点:散热多于产热,故体温下降, 直至与已回降的调定点相适应,
37
38
39
40
Temperature
Ⅰ
Ⅱ
Ⅲ
hours
Set-point
temperature
发热 fever
本章主要内容
发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件)

(三)呼吸功能改变
代谢↑→ CO2 ↑ 血温↑→(+)呼吸中枢
呼吸加强
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
(四)消化功能改变
消化液分泌减少, 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
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与临床护理
发热是疾病的一个重要信号,一定程度的发热,可 以诱发各种防御反应,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在有些 急性传染性疾病中一定程度的发热,常表示机体良好 的反应能力;对病情严重而发热不显著的患者,常表 示机体缺乏反应能力。 但过高过久发热,对机体不利,例如导致细胞变性坏 死,高代谢加重器官负担使心脏过度负荷,严重者可 以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等。
传出N
传出N
散热
(汗腺、皮肤血管、呼吸)
产热
(骨骼肌、肝、甲状腺)
体温恒定
正常成人体温: 腋下 36~37 .4 C 口腔 36.7~37.7 C 直肠 36.9~37.9 C
A
发热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 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 为发热。
体温升高的分类
生理性体温 病理性体温
发热 (体温 = 调定点)
散热↓
产热↑
体温上升
热限
发热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 ºC,为什么? 负调节介质是一类对抗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的物质,主要 包括精氨酸加压素和黑色素细胞刺激素等等。 这种发热时体温升高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的现象称为热限。 这是机体自我保护功能和自稳调节机制,对防止体温过度 升高而导致的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具有保护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 目标
1.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概念; 2.熟悉发热的原因、发热发生的机制、发热的时相、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3.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防治原则和临床护理。
病理生理学笔记——发热

第六章发热(fever)第⼀节概述⼀正常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部位:作⽤⽅式:温度改变® 动作电位(⼆)体温调节中枢部位:⾼级中枢:正调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负调中枢:腹中膈(VSA)、中杏仁核(MAN)次级中枢:延髓,脑桥,中脑,脊髓作⽤⽅式:温度偏离体温调定点(set point,SP),通过释放递质启动效应器。
(三)效应器(⼀)散热⽅式:传导对流辐射蒸发机体通过调节⽪肤⾎流量和发汗活动来调节散热。
(⼆)产热⽅式:代谢性产热体温改变温度感受器(+)体温调定点识别整合器(+),释放递质效应器产热或散热变化体温恢复正常⼆发热的概念发热是在致热源作⽤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0C时,称为发热。
体温升⾼(> 0.50C)⽣理性体温升⾼病理性体温升⾼发热过热(hyperthermia)SP增⾼ SP不变T= SP T>SP调节性体温升⾼被动性体温升⾼第⼆节发热的原因与机制⼀.发热激活物(fever activators)概念:能激活产EP细胞,产⽣和释放EP的物质。
主要种类(⼀)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概念:来⾃体外致热物质称为外致热原。
种类:1..细菌与毒素(1)⾰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2)⾰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2.病毒3.真菌4.螺旋体5. 疟原⾍(⼆)体内产物1 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内⽣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概念: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下,产⽣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的物质称EP。
(⼆)种类1.⽩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成部位: 单核/巨嗜细胞、内⽪细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致热特点: 引起双峰热2 肿瘤坏死因⼦(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成部位: 巨嗜细胞、淋巴细胞致热特点: ⼩剂量:单峰热⼤剂量:双峰热3.⼲扰素(interferon, IFN)⽣成部位: ⽩细胞致热特点: 单峰热,有耐受性。
第八章 发热(病理生理学)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二) 中枢调节介质重置体温调定点
热限(febrile ceiling):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幅度被限制在特 定范围内的现象。
热限的成因 2. 负调节介质
(1) 精氨酸加压素 (AVP) (ADH) (2) 黑素细胞刺激素 (-MSH) (3) 其他 ACTH、糖皮质激素和-MSH
1. 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 period) 2. 高热持续期 (persistent febrile period)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三) 体温调定点重置后体温的变化时相
1. 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 period) 2. 高热持续期 (persistent febrile period) 3. 体温下降期 (defervescence period) 散热、产热、产热<散热,体温回降
下述哪一种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先天性无汗腺 E.流行性脑膜炎
答案:D
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 物质 B.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激活产EP细胞导致内生致热原的产 生和释放 E.加速分解代谢,产热增加
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 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β主 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两者有相似致热性 小剂量呈单峰热,大剂量呈双峰热;TNF在体 内外均能刺激IL-1的产生 不耐热,70℃ 30min失活
3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由T-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NK细胞等分 泌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的蛋白质,是细 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有多种亚型,与发 热有关的是IFN-, IFN- ,分子量为15- 17KD 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发热的重要EP
诊断学第七版-发热

热型及临床意义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持续高热39℃以上 每日体温波动在2℃以 上,但最低体温仍不降 至正常 多见于化脓性感染、败 血症、结核病、恶性疟 疾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间歇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地 出现 高热时,体温可达39℃ 以上,持续数小时后体 温骤降至正常;无热期 体温正常可达数小时或 数日,然后,体温又突 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 肾炎等。
常见症状
诊断学第七版
概念
症状(symptom):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 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 变。 体征(sign):指医师或其他人客观检查 到的改变。 症状学(symptomatology):研究症状 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 断中的作用。
发热 (fever)
正常体温:口测:36.3~37.2℃ 肛测: 36.6~37.7℃ 腋测:36~37℃
非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
(2)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病、CRF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物理性、化学性、机械性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
生理性低热
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骤升型 缓升型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骤降、渐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热

对胎儿的影响
孕妇发热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 响,如胎儿发育障碍、早产等。
03
CATALOGUE
发热的诊断与治疗
发热的诊断
确定发热
在排除寒战、药物等非感染性 因素后,连续两次以上测量体 温均高于正常值(37.3℃),
可诊断为发热。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导致体温升高的疾病进行 鉴别,如甲亢、内分泌失调等。
病因诊断
05
CATALOGUE
发热的临床表现及病例分析
发热的临床表现
体温升高
发热时,人体体温升高,通常超过 37.2℃。
寒战与畏寒
发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和畏寒 等表现,这是人体对体温升高的自我 调节反应。
皮肤苍白
发热时,人体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血 流量减少,从而皮肤颜色变得苍白。
乏力、肌肉酸痛
发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肌肉 酸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病因鉴别
对于发热患者,需要明确病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06
CATALOGUE
发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发热的基础研究进展
发热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
揭示了发热激活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如cAMP-PKA、Ca²⁺-PKC 等,为理解发热机制提供了深入的认识。
发热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酒精擦浴等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能够迅速降低体温,缓解症状。
综合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包括抗感染、抗炎等综合治疗方法,有效提 高了发热的治疗效果。
未来研究展望与挑战
发热机制的深入研究
尽管我们对发热的机制有了深入的认识,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 探索,如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的精细调控机制等。
发热病理生理学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EP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EP 体温调节中枢发热中枢介质SP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小儿高热易出现热惊厥
2. 心血管系统:HR↑(T↑1℃ → HR↑18次/min)
Bp: 体温上升期略有升高; 高峰期和退热期轻度下降
3.呼吸系统:呼吸深快 4.消化系统:消化液分泌↓ ,酶活性↓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双向影响 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发热疗法治疗肿瘤 3.急性期反应
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
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主要产EP的细胞有:单核巨噬细胞、肿 瘤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
主要的EP有:IL-1、TNF、 IFN、 IL-6
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
Lipocortin-1↑
α-MSH↑ AVP↑
(─ )
调定点上移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紧张、寒战
散热↓
产热↑
体温上升
发热的时相:
1.体温上升期: 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2.高热持续期: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
上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 散热增多、产热减少、
产热散热,体温回降
三、 代 谢 与 功 能 的 改 变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热

3.急性期反应
➢急性期反应蛋白合成增加,机体 非特异性防御能力增强。 ➢高温条件抑制细菌生长。 ➢血清铁水平降低,不利于细菌生 长。
高热或长期发热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1. 机体分解代谢增强,导致能量过度消耗。 2. 氧自由基增加等因素导致细胞损伤。 3. 促炎细胞因子进入循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
低血压、多器官衰竭。 4. 机体内环境发生紊乱。 5. 对生长发育存在不利影响。
➢特点:不耐热,70℃、30分钟失活,大剂 量可致双相热,可被水杨酸钠阻 断。
TNFα(肿瘤坏死因子- α )
产生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特点:属蛋白质,不耐热,70℃、30分钟
失活,大剂量可引起双相热,体、 内外均可刺激IL-1的产生,可被
环加氧酶抑制剂(布洛芬)阻断。
IFN(干扰素)
➢产生细胞:WBC ➢作用:抗病毒、抗肿瘤 ➢特点:不耐热, 60℃、40分钟失活,反复 注射可产生耐受性。可被PG合成抑制剂阻断。
范围(41℃)以下的现象。
负调节介质★
精氨酸加压素(AVP): 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 膜联蛋白A1 (脂皮质蛋白-1)
正常的体温调节系统
调定点
产热装置
(骨骼肌、肝)
深
+
下丘脑
部
体温调
体
节中枢
散热装置
温
汗腺、皮肤血管
体温
温度感受装置
()
发热激活物
四 产EP细胞
体
温
EPs
调
节
的 方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 EPs
SP上移 产热↑>散热↓
EP细胞
体温升高
一、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
病理生理学发热

类型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 的发热,如感冒、肺炎、肺结核 等。
非感染性发热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发热,如风 湿热、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 疾病等。
历史发展
古代
在古代,人们认为发热是身体排毒的表现,因此会采用一些自然疗法来帮助降温,如多喝 水、用冷水擦拭身体等。
近代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发热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因此开始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来 治疗感染性发热。
06
发热的研究现状及展 望
研究现状
1 2
发热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了发热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包括 体温调节中枢、产热与散热、炎症反应等。
发热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探讨了发热与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 关系,以及发热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3
退热治疗的研究
对退热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 进行了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对因治疗
抗感染治疗
对于感染性发热,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 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
对于非感染性发热,需根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如抗过敏、 抗风湿等。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
及时就医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避免接 触感染源。
如有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及 时诊断和治疗。
增强免疫力
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 高自身免疫力。
研究展望
深入探究发热机制
01
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热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为开发新的退
热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发热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02
拓展对发热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
线索。
病理生理学发热

革兰氏阳性菌(G+)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外毒素、全菌体、肽聚糖致热
病毒
致热成分:包膜 脂蛋白 血凝素
SARS病毒
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
类固醇:苯胆烷醇酮(不引起动物的发热 反应)
二 、内生致热原(EP)
概念: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 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 升高的物质。
节 基 本
器
机
制
外周温度
骨骼肌 效 示
感受器
应意
汗腺
外周血管 产热
器图
散热
平衡
体温的升高就是发热?
40 ℃ 36 ℃
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 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 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0C。
注意:(1)发热≠体温升高 (2)发热时无体温调节障碍
体温升高 (>0.50C)
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 体、疟原虫等
体内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
革兰氏阴性菌(G-)菌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 含内毒素(ET),其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 生物学特性: (1)分子量大 (2)耐热性高:160℃干热2h灭活(是血液制品和
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3)致热活性高 (4)易产生耐受
A.内毒素
B. 外毒素 C. 血细胞凝集素
D.螺旋体 E. 疟色素
4. 发热患者最常出现:
A.代酸
B.呼酸 C.混合性酸中毒
D.代碱
E.混合性碱中毒
多选题
5. 过热见于: A.广泛鱼鳞病 C.先天性汗腺缺乏 E.剧烈运动
B.甲状腺功能亢进 D.中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温度≥38.3℃持续3周或3周以上且 经一周全面检查仍未找出原因者
热型
观察患者体温升降的速度、幅度、高 温持续时间,绘制成体温曲线。 在一定时间内的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体温持续于39℃~40℃ 左右. 24h波动范围不超过 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G+细菌
外毒素
G-细菌
内毒素
葡萄球菌 链球菌 肺炎球菌
伤寒杆菌 淋球菌 脑膜炎球菌
此外 ,G-细菌和G+细菌的全菌体
内生致热源(EP)
1.定义: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 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 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
产EP细胞
EP
❖IL-6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 作用弱于IL-1和TNF。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 ❖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都可以诱导
TNF的产生和释放; ❖致热活性类似于IL-1,TNF在体内和体
外都能刺激IL-1的产生。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中暑,皮 肤鱼鳞病
下丘脑损伤 出血
产热过度
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高
过热
概述
发热(fever)的概念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热原的作 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et point)上 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0.5℃ )。
发热和过热的区热
发热
❖给动物注射微量的IL-1(50ng/kg.w)就 可以引起典型的发热;
❖在内毒素引起发热的动物循环血液中有 大量的IL-1出现。
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IL-6是由单核、成纤维和内皮细胞等 分泌;
❖内毒素、病毒、IL-1、TNF、血小板生 长因子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 0.5℃
注:体温升高≠发热
体温升高的分类
概述
体温
生理性 病理性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应激
发热
过热
过热(hyperthermia)
由于体温调节障 碍、散热障碍或 产热增加,使得 机体不能将体温 控制在与调定点 相适应的水平而 引起的非调节性 的体温升高。
癫痫大发作, 甲亢
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OVLT区
M
毛细血管 M
EP
POAH 神经元
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
视神经交叉
POAH 神经元
?
EP
“调定点”上移
中枢性介质!
中枢性介质(即发热介质):能介导EP调 节体温调定点的介质,包括正调节介质和 负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
❖前列腺素E(PGE) ❖Na+/Ca2+比值 ❖环磷酸腺苷cAMP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体温
体温 调定点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
发热激活物
1、定义:
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
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
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
些体内产物
外致热源
1.细菌 2.病毒 3.真菌 4.螺旋体 5.疟原虫
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如本胆烷醇酮 3.其他:如尿酸盐结晶、石胆酸
Chapter 5
发热
Fever
教学大纲
1.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外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发热的病因和基 本机制。 2.熟悉发热各期的热代谢特点,发热时 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3.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手足口病
SARS
讲授内容
概述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发热的防治原则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发病 调定点无变化 机制 (体温>调定点)
效应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防治 原则 物理降温
调定点上移
体温可较高, 但有热限 针对致热原
• 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发热性疾病的重 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 疾病的重要信号 • 发热反应包括体温的升高,内分泌、
免疫和诸多生理功能的广泛激活、急 性期反应物的生成等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体温骤然升高至39℃ 以 上,持续数天后又骤 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 若干天,即规律性相互 交替;
见于何杰金氏病。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
发热无规律可循; 见于结核病,肿瘤性 发热,流感。
二、发热的病因和机制
发热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目前有不少机 制仍未查明,但主要的和基本的环节已比 较清楚,目前认为发热主要是由于:
发热激活物
产EP细胞主要有哪些?
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脑胶质细胞、肿瘤细胞等。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白细胞介素-1 (IL-1) ➢白细胞介素-6 (IL-6) ➢肿瘤坏死因子 (TNF) ➢干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IL-1)
❖IL-1由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的多肽类 物质;
❖IFN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 蛋白质;
❖由单核和淋巴细胞产生,其中IFN-α 和γ与发热有关;
❖IFN的致热作用主要引起脑内PGE含量 升高。
EP信号如何到达体温调节中枢?
(POAH)
EP信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
❖通过血脑屏障 ❖通过终板血管器(via 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 OVLT) ❖通过迷走神经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以上, 但波动幅度大 24h内温度超过2℃ 以上; 见于败血症,风湿, 肝脓肿。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 见于疟疾
波状热 (undulant fever )
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 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如此反复持久; 见于布鲁菌病。
正常体温范围
概述
腋下 口腔 直肠
36.0 ℃ ~37.0℃ 36.3 ℃ ~37.2 ℃ 36.5 ℃ ~37.7 ℃
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 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一般<1℃,下午>
上午,运动、进餐后体温可稍升高。 • 女性略高于男性(0.3℃),月经前及妊娠期
体温可稍升高。 •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