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听评课记录

小学科学听评课记录

王洪木科学学科听评课记录3月 20 日学校王洪木小学听课教师满庆明授课教师苗振田年级四年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听课纪实分析意见一、导课:教师带来一个皮筋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玩一玩,师问:什么发生了改变?你发现了什么?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1、让学生用实验仪器来动手亲自操作。

2、教师同时出示活动要求。

3、将活动发现记在活动记录上。

4、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5、师问:物体有什么共同特性吗?6、师用海绵来演示(体积也可以改变)。

7、出试弹性概念。

8、师问:是否所有物体都有弹性。

9、请学生再来做实验,问有什么感受?10、学生汇报新的发现同时出示弹力概念。

11、请学生区分弹性弹力12、完成书77页记录。

三、总结:说说本课你的收获?情趣导入新课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中发现现象得出概念。

从生活现象中探寻科学道理,反过来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力量。

四、作业:回家后自己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做玩具。

板书设计: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物体受外力形状改变去掉力恢复原状——弹性→→(有限)体积弹力王洪木科学学科听评课记录3月 25 日学校王洪木小学听课教师满庆明授课教师苗振田年级六年课题人体的司令部神经听课纪实分析意见一、导课:师问: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请几名同学和老师一起玩,要求学生做与老师指令相反的动作。

找出获胜者。

师问:是谁让我们完成了这些指令?(神经)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1、课件出示人体神经系统图。

师问:人体神经分几个部分?2、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同时出示活动要求:按发出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宽松的课堂探究氛围,让学生快乐探究。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机,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部位分几部分?分布在哪?3、游戏时完成指令的是同一种神经吗?小组讨论。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3.弹性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力的作用效果之一: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作用效果之二: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探究步骤:
(1)弹簧固定在铁架台上,观察直尺 分度值,读出指针与直尺对应刻度。 (2)先挂一个钩码,读出示数,则弹 簧伸长长度=现在长度-原来长度, 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3)再挂第二个,第三个……..观察弹 簧伸长长度,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4)注意不要超过5个钩码,操作完毕 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临朐外国语学校
受到拉、压、捏的力 (施加力)物体原来的形状松开 (去掉力)
形状或体积改变
1.弹性
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 发生改变,去掉外力时又恢复到原来 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 2.弹力
物体被拉长或压缩后,要恢复原来的形 状,就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 力叫做弹力。
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结论
• 通过对弹簧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 在弹性限度内,在弹簧上挂的钩码越多, 弹簧越长,挂的钩码越少,弹簧越短 我们还发现: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增加相同的力,增 加的长度相等,即拉力增大几倍,弹簧长度 增大几倍。
谢谢大家,再见!
温馨提示
1、合理分工,有助于更快的完成实验。 2、挂钩码后,要等弹簧不动时再测量。 3、测量时不能用手抓钩码或弹簧。 4、读数时,视线应与直尺的刻度线相垂 直。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形状改变了》实验单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形状改变了》实验单
1.出示橡皮擦等,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后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交流时,可边做边说,从中提炼出“拉伸、弯曲、压缩、扭转”等基本方法。4.进一步思来自在生活中我们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
5.收拾与整理器材。
注意事项
1.使用皮筋、铁丝时需用力适当,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伤害。
实验现象
1.橡皮擦、气球、海绵、铁丝、橡皮筋等在受到力后形状会发生改变。
实验结论
我们通过“拉伸、弯曲、压缩、扭转”等方法对物体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反思与拓展
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
8.形状改变了
实验二:探究里与橡皮筋长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比较在橡皮筋上不挂钩码、挂一个钩码和挂两个钩码时拉力对橡皮筋长度的影响,发现拉力越大,橡皮筋伸出长度越长。
实验结论
拉力越大,橡皮筋伸出长度越长。
反思与拓展
思考:如果一直挂下去会怎样?
实验类型
探究性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
磁力钩3个、橡皮筋3根,钩码1盒。
实验步骤
1.在黑板上画线,将3个磁力钩固定在同一条线上,选择同样长短的橡皮筋挂在磁力钩上,从左到右一次编号为1、2、3号,在1号橡皮筋的底端画线。
2.在2号橡皮筋上挂上1个50g的钩码,看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并在橡皮筋的底端画线。
3.在3号橡皮筋上挂上2个50g的钩码,看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并在橡皮筋的底端画线。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形状改变了》实验单
实验一: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目的
通过玩气球、橡皮擦、铁丝、海绵、橡皮筋等物体,知道用拉、弯、压、扭等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进一步感知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2、物体形状改变以后

2、物体形状改变以后

2、物体形状改变以后A 案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特点;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物体形变会产生弹力,且有大小和方向的不同;通过合作探究,研究弹簧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实验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利用统计方法整理数据,尝试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出合理的解释。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会存在一些疑问:力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力有什么特点?如何来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本课学习的内容就是常见力中的弹力。

这也是孩子们所熟悉的。

他们在生活中玩耍弹性物体,自创丰富多彩的自娱游戏(玩弹弓、弹橡皮),利用弹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因此他们了解不同物体的弹力大小不同,知道怎样使弹力加大……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将研究各种弹性物体,发现弹性物体的共性,用多种方法表达研究的发现,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审视、分析和比较,学会初步处理信息,使原来关于弹力、弹性的经验的、感性的概念发展为较为科学的、理性的概念,且进一步拓宽知识的范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1、让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弹性物体,玩玩各种弹性物体。

2、利用校园资源,结合体育活动课开展一次跳跳球比赛。

我们这样处理教材:淡化知识目标——弹力、弹性的概念,侧重训练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变“会做实验”为“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课前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各种弹性物体,有目的地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各种弹簧、泡沫塑料、气球、橡皮、钢尺等。

教师准备各种非弹性物体:橡皮泥、湿黏土、标准弹簧、勾码若干。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能够探究与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能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能够设计验证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认识弹性物体形变会产生弹力;●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下册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物体的形状 改变以后
科学苏教版 四年级下
导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吹过气球吗?那么 在吹的过程中,气球发生了什么 变化 呢?
导入新知
我们刚才看到气球变大了,它的 形状发生了改变。今天我们一起 来研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会发现什么变化?
新课讲解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请你 们试着改变他们的形状,研究一下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新课讲解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三个硬币摆放成一条线,其中前两枚挨着放, 第三枚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劲按住中间硬币, 然后向前两枚硬币方向弹第三枚,结果会怎样?
新课讲解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请你们试着改变他们的形状,研究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读数时视线要保持水平
结果我们发现和第三 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你有什么发现?
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就会拉长,而且每加一个钩码弹簧就会拉长2厘米。
枚硬币被弹开了。 拉力越小,弹簧拉伸就越短。
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科学苏教版 四年级下 说明:有的物体形变是用肉眼观察不到的,因为中间的硬币受到外力后,瞬间形变产生的力使前面的硬币弹出去的,这种力就叫做“弹 力”,这说明物体都有一定的弹性,弹性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在学习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时,通过“对问题预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采集数据——验证预测、得出结论”这 样的环节来培养思维能力。 弹力球利用压缩空气的弹力来弹高身体;
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 弹力。
新课讲解
弹性与弹力有什么区别呢?
弹性是物体自身具有的一种性质,而弹力 是受外界力的作用后才产生的一种力。
新课讲解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导学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导学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及影响;2. 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分类及性质;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导学内容:1. 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2. 物体形状改变的分类;3. 物体形状改变的性质。

导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改变形状,有些物体则不可以。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二、探究(15分钟)1. 讲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力学学科的基础概念,如受力、受力平衡等。

让学生能够理解外力对物体造成形状改变的影响。

2. 介绍物体形状改变的分类: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区别,以及各自的特点。

3. 探讨物体形状改变的性质:强度、硬度、韧性等性质。

让学生掌握不同物体形状改变的性质对比,理解其影响因素。

三、拓展(10分钟)组织学生参与实验,通过拉伸、扭曲等方式改变物体形状,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加深对物体形状改变的理解。

四、应用(15分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形状改变问题,如变形的塑料瓶、变形的弹簧等,并提出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物体形状改变有更深刻的理解。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解答疑惑。

六、课后作业:针对课堂内容,布置相关练习和思考题目,巩固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物体形状改变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分类及性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探索知识的奥秘。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形状改变与其性质的关系,掌握常见的物体形状改变的方法和原因。

一、导入让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水杯、纸张等,讨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形状。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形状与其材料、用途等有何关联。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结果。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压力、温度、剪切力等。

2. 物体形状改变的结果:变形、破碎、融化等。

3. 实际案例:铁杵成针、冰块雕刻、面团发酵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结果,实际案例的分析。

2. 教学难点:物体形状改变的原理和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结果和实际案例。

2. 演示法: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经验。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物体形状改变的乐趣。

五、教学准备:1. 实物或图片:铁杵、冰块、面团等。

2. 实验材料:压力机、热水、剪刀等。

3. 教学课件:PPT或多媒体视频。

4. 学习任务单:用于学生记录学习内容和实践操作结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铁杵成针,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改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结果,如压力、温度、剪切力等。

3. 案例分析:分析铁杵成针、冰块雕刻、面团发酵等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体验,讨论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结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实验操作等。

2.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结果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创新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有创新的想法和做法。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度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是苏教版科学四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物体在形状改变后的特点和性质。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物体形状改变后的各种现象,并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形状改变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和性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动手操作来进一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和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和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欲望。

2.探究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和性质: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思考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和性质。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物体形状的改变,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交流分享: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知识运用:学生通过实例解释物体形状改变后的应用,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体形状改变的特点和性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和性质。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2.物体形状改变后的性质:…3.物体形状改变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报告、学生汇报和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上册《形状改变了》说课稿(含反思)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上册《形状改变了》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形状改变了》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力以后》的《形状改变了》。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单元是低年级小学生认识“力”的启蒙单元。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力的作用及其影响,进一步体验“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对于儿童来说,力是不可见得,但可以通过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变化,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力。

基于这一点,本单元以体验为核心,感知和认识用力的两种主要形式,以及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

本节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知力的一种作用效果: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改变了。

为中年段《常见的力》《物体的运动》单元的学习做铺垫;同时激发学生对观察事物的变化现象的兴趣,意识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本身好奇心强,乐于参与到活动当中去。

本单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感受。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推力和拉力是最常见的力的基础上,来感知力的一种作用效果: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改变了。

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在对脸部和铁丝、海绵等材料用力的活动中,感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通过动手操作,了解拉、压、弯、扭是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拉力大小对橡皮筋拉伸长度是有影响的。

科学态度: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生活中人们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学生从中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难点:通过观察物体形状的改变来感知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力的作用。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反思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反思

生: 弹簧 轻轻一 按 就变 矮 了 , 松开 手后 弹簧 又
变 成 了原来 的样 子 。
引导学生 进行 小组 合作 探究 , 学生 动手操 作 , 在 充
分 感知 的基 础上 , 发现 物体 具有 弹性 , 知道 什 么 叫
弹性 , 么 叫弹 力 。 什
1 实验 导 入
生 : 绵用手 一捏 就变 小 了 , 开手后 海 绵又 海 松 变 成 了原来 的样 子 。
觉。
师 : 出示一 把钢 尺 , 手掰 弯 ) 尺 的外形 怎 ( 用 钢
么 了?
生: 弯了。 变
( 学生 操作 , 感受 弹 力 。教 师巡 视指 导 。 )
师 : 么 会变弯 的 ? 怎
生 : 师 的双手 用力 掰 的。 老
师: 能告诉 大伙 , 感觉 到 了什 么 ? 你
对。
生: 钢尺 弯 了 。
师: 物体 的 形状 改 变 以后 会 怎样 呢? 今 天 我 们 就来 研究 这个 问题 。
2 探 求 新 知
( ) 识 弹 性 1认
师 : 么跟 你作 对 了? 怎 生: 我用力 把 皮筋往 外 拉 , 这个 力把 我手 往 里
面拉 。
师 : 你们 利用课桌 上 的实验 材料 , 别给 它 学实录 与反思 教
口 彭 亚庆
江苏省 如东 县 拼茶小 学 2 60 2 46
本节课 是 《 处不在 的 力》 一 单元 中 的第 2 无 这
课 。教学 中 , 教者 以学生 熟悉 的材 料 为探究 对 象 ,
情 况 ) 能 给这 种跟你 作 对 的力取个 名字 吗 ? 你
生: 海绵 轻 轻一按 就瘪 了 。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1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1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连云港建宁小学 孙秋杰
活动要求: 用捏一捏,拉一拉,压一压的方 法看一看自己带来的物体有什么 变化 ?
汇报要求: 一个同学用实物演示,另一个同 学来描述。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 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 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 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 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探究要求: ①将小板垂直放在桌子上。 ②将S型的钩子挂在小黑板标有0的位置上,
将弹簧挂在S型的钩子上,用粉笔在弹簧下端
做好标记(画一个点)并将测出的弹簧长度 记录在探究表格(2)中。 ③将S型的钩子和弹簧移至小黑板标有1的位 置上挂上一个钩码后,用粉笔在弹簧下端做
好标记(画一个点)并测量弹簧此时的长度
记录在探究表格(2)中,观察撤掉钩码后弹 簧的形状。 依次将S型的钩子和弹簧移至小黑板标有2、3、 4的位置上……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1)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1)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2.能够说出弹力与弹性的不同;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2.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3.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2.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球、测力计、课件分组材料:橡皮筋、塑料尺或钢尺、大袋子一个、钥匙、硬币、袜子、海棉、学生自带的有弹性的物体。

弹簧、S型的钩子、小黑板、粉笔、小尺、钩码若干。

四、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第一环节游戏导入1、出示装物品的黑袋子。

2、讲解游戏规则。

(用手在黑色的袋子里摸一件你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并说一说你判断它有弹性的依据)3、引出课题1、学生游戏(如:摸到海绵,讲解用力压海绵变形了,去掉力又恢复原状。

)2、学生小结,引出弹性。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理解“弹性”,感受“弹力”1、谈话引入实验。

2、提出观察要求(多媒体出示)。

3、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交流。

5、总结课件出示“弹性” 与弹力概念: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1、学生用捏捏,拉一拉,压一压的方法看物体有什么变化。

2、填写记录表格。

3、汇报:有弹性的物体用力后物体的状改变去掉力以后又变回原样。

4、学生做弹硬币游戏。

5、总结:生活中的大多数物体都具有弹性,只是有些物体学生经历探究活动过程,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形变不那么明显。

第三环节探究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1、谈话引出实验内容。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4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4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形状改变后的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形状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方面,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们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引导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

2.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变化,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形状,激发学生对物体形状改变的好奇心。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

3.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并用语言描述形状变化的特点。

4.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

5.巩固提高: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

7.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1.观察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2.描述形状变化的特点3.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变化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实验和讨论。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问题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问题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问题答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问题答案吐血整理第1课——骨骼问题1:人体各部分骨骼的数量都是多少?答: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分为三部分:头骨29块(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听小骨6块),躯干骨51块(脊柱26块,胸骨1块,肋骨24块),四肢骨126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问题2:在x光照片上找出手的骨折处?答:小指的第二节处有骨折显示。

问题3:骨骼有哪些作用?答:(1)塑造体形(2)支撑躯体(3)运动(4)保护内脏器官(5)制造血细胞(6)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问题4: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有哪些?答:(1)颅骨保护脑髓和感觉器官(2)胸骨和肋骨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器官(3)骨盆保护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问题5:哪些骨头参与了以下运动?答:吃饭时,上肢骨、下颌骨、脊柱参与了运动。

跳绳时,上肢骨、下肢骨参与了举动。

第2课——关节问题1:人体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哪些?答: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题目2:关节的作用是什么?答:活举措用、缓冲作用问题3:关节的运动方式有哪些?答:屈伸、旋转、既能屈伸又能旋转问题4:找出与人体相对应的活动关节答:(1)铰链关节(膝的弯曲伸直)(2)旋转关节(肘部的旋转)(3)球状关节(肩部的运动)第3课——肌肉问题1:人体肌肉最多的地方是哪里?肌肉最少的地方是哪里?答:肌肉最多的地方:脸部肌肉最少的地方:手和脚部的掌心问题2:肌肉是如何工作的?答:弯腰时,后背肌肉缩短,腹部、大腿前部肌肉放松曲臂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放松;伸臂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放松。

问题3: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答: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第4课——骨骼、肌肉的保健问题1:我们的骨骼和老师的骨骼有何不同?答:我们的骨骼较软,易变形,骨骼短、细。

问题2: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答:肉类、海鲜、豆奶类、牛奶题目3:如何在举动中避免受伤?答:(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3)遵守合理的举动划定规矩(4)选择安全的举动场所(5)使用软垫1、我们来养蚕问题1: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答:如:(1)蚕爱吃桑叶;(2)蚕吐出的丝可以制作丝绸衣服;(3)蚕长大了会变成会飞的蚕蛾;(4)蚕室要经常消毒,门口应撒上鲜石灰粉。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

●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弹性物体:如弹簧、泡沫塑料、橡皮、竹片、娃娃跳等;各种非弹性物体:如橡皮泥、湿黏土块等;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言:谈话:这节课,老师要送一些小礼物给大家。

这些礼物看上去很不起眼,但里边也有科学。

大家想不想研究它们?二、学习新知学生分组实验认识弹性物体教师谈话: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袋子里都有些什么教师谈话:下面,让我们来分析我们的实验记录。

问: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为什么会改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质疑:为什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质疑:你认为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弹性。

认识物体的弹力教师谈话:下面,请大家跟我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拿起竹片,用手握住竹片的两端,用力将竹片弄弯,然后慢慢地松开手,让学生体验手的感觉。

学生按教师要求实验,将手上的感受记录在实验表上,教师帮助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的体会。

讨论:为什么手会被一股力推开?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当我们松开手的时候,物体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就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学生读教材49页有关弹性、弹力的表述。

三、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问:哪位同学会玩娃娃跳?老师请他到前面来给大家表演。

学生到台前给其他同学表演娃娃跳。

教师质疑:当我们踩在娃娃跳上面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跳起来?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向学生讲解娃娃跳的构造并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以结构化思维设计科学结构化教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例谈

以结构化思维设计科学结构化教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例谈

综合[摘要]结构化思维是一种广阔而深远的思维方式,结构化教学设计基于结构化思维,指向学生结构化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进行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结构化教学设计以大概念为统领,以项目化为抓手,以共同体为方式,以导学单为支架,以问题链为主线,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结构化教学;大概念;导学单;问题链[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6-0067-02结构化思维是一种广阔而深远的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深刻分析,系统制定行动方案,采用有效的手段推进活动的实施。

结构化教学设计基于结构化思维,指向学生结构化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笔者以结构化思维谋篇布局,实施结构化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以《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教学为例,谈谈结构化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以大概念为统领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科学框架体系,而非向学生传授碎片式的科学知识。

科学大概念是科学课程中宏观的核心概念,如同大树的主干,支撑起科学课程体系,是科学教育的指南针。

结构化教学设计应以科学大概念为统领,在大概念的观照下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科学课程共有14个大概念,每一个大概念都统领着某个科学领域板块,如同科学丛林中的一棵粗壮的树干,一个个小概念就是其身上蔓延出的枝叶,大小概念共同构成了一棵葱郁的科学大树。

如《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认识弹性和弹力。

在设计该课时,笔者紧紧扣住“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净力作用于其上”这个大概念,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以大概念为轴心,通过拉皮筋、压弹簧、捏海绵、弯钢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明白物体受力时会扭曲变形,去掉外力则可以恢复原状。

“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与弹性的关系,懂得弹性是有限度的,为弹性、弹力等小概念的建构奠定基石。

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反思教后记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力是怎样的、这些力有什么特点、如何来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等。

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常见力中的弹力,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对身边一些常见的弹性物体进行观察、研究,然后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找出这些物体的相同性质——都有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些物体,通过实验,知道这些物体在恢复原来形状的时候要产生一种力——弹力,接着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对弹性、弹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材还安排有关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1.使教学贴近生活,散发生活气息。

2.在指导学生认识弹性时,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中获得的感知加以分析、整理,从而体会、理解物体的弹性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

3.侧重训练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对问题预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采集数据——验证预测、得出结论”这样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尽量让学生去总结.让学生去发现。

由于新课程倡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在体验中参与,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所以,对于弹性以及弹力这两个概念的引出,我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操作、观察、比较,从而总结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生硬的拿出。

这样,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自然会使他们理解更透,印象更深,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而从这节课的实际效果也确实可以看出,学生在表格的指导下,完全有能力发现特点,自己总结出这两个概念,并很好的理解。

5.将认识弹性和弹力及研讨弹性的应用提前。

教材将认识弹性和弹力及研讨弹性的应用放在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关系的后面,我将这一环节提到了第一部分,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点后,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总结出弹性和弹力及弹性的应用。

小学科学听评课记录

小学科学听评课记录
利用电教多媒体提高学生课堂有效参与度。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从生活现象中探寻科学道理,反过来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人体神经系统图。师问:人体神经分几个部分?
2、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同时出示活动要求:按发出的部位分几部分?分布在哪?
3、游戏时完成指令的是同一种神经吗?小组讨论。汇报。
4、他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5、五名学生手拿卡片扮演开课时游戏活动。
6、学生用笔画出信息传输图,指名板演。
7、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过马路”神经传导情况。
3、将活动发现记在活动记录上。
4、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5、师问:物体有什么共同特性吗?
6、师用海绵来演示、师问:是否所有物体都有弹性。
9、请学生再来做实验,问有什么感受?
10、学生汇报新的发现同时出示弹力概念。
11、请学生区分弹性弹力
12、完成书77页记录。
从生活现象中探寻科学道理,反过来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力量。
王洪木科学学科听评课记录3月 25 日
学校
王洪木小学
听课教师
满庆明
授课教师
苗振田
年级
六年
课题
人体的司令部 神经
听课纪实
分析意见
一、导课:
师问: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请几名同学和老师一起玩,要求学生做与老师指令相反的动作。找出获胜者。师问:是谁让我们完成了这些指令?(神经)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王洪木科学学科听评课记录3月 20 日
学校
王洪木小学
听课教师
满庆明

四年级下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ppt (共8页)

四年级下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ppt (共8页)

钩码的个数 0 1 2 3 4
(个) 伸长的长度 (厘,拉力 越大 ,弹 簧拉伸的长度越 长 产生的弹力也越 大 。
2、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么样, 这说明了什么? 得出的结论:每个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

1.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 多次提 出想接 老两口 过去一 块生活 ,这是 倒叙手 法,这 种写作 技巧的 运用, 避免了 平铺直 叙。
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 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弹 性是普遍存在的。
探究要求: ①测量静止时,测力计上弹簧的长度,并记录 在实验记录单(3)中。 ②将1个钩码挂在S型的钩子上,测出弹簧的长 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单(3)中。撤掉钩码,观 察弹簧的形状。 ③按照以上方法,依次增加钩码的个数,并将 测得的弹簧的长度分别记录在实验记录单(3) 中。撤掉钩码,观察弹簧的形状。 ④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2.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 而光”, 突出了 顾客对 菜大爷 的信任 ,说明 不管是 否绿色 环保, 只要是 菜大爷 卖的菜 ,顾客 都欢迎 。

3. 处在大数据时代的史学家们,只有 突破数 据带来 的无限 之境, 才有可 能避免 失去从 整体上 描述历 史的能 力。

4. 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家倾其心力与才 力创作 出来的 时代精 品成了 经典, 经过了 时间淘 洗

5. 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作,是不同 时期的 重要作 家倾其 心力与 才力创 作出来 的时代 精品

6. 经过不同时期淘洗的经典之作是重 要的时 代精品 ,不同 时期的 作家倾 尽了心 力与才 力

7. 作家在不同时期倾其心力与才力创 作出来 的经典 之作, 经过时 间淘洗 后成了 重要的 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统计图
(厘米)
6
弹 簧
5
拉4

的3
长 度
2
1
0 1 2 3 4 5 6 7 8 (钩码个数)
通过对弹簧的实验研究,我的发现: 钩码挂的个数越多,弹簧拉伸的长度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长度越长。
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变化图
原图
画好后的图
三、拓展活动:
1.了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弹性的。
物体名称
原来的样子 用力时的样子 去掉力后的样子
海绵
方方的
手捏处凹进去 恢复原样
弹簧(压簧) 一圈圈的,间隔较大 间隔变小
恢复原样
橡皮
方方的
手捏处凹进去 恢复原样
皮筋
方方长长的
细长的
恢复原样
锯条
平直的
弯曲的
塑料尺
平直的
弯曲的
弹簧(拉簧) 一圈圈的,间隔较小 间隔变大
(3)小结一下:
当对这些物体用力时,它们的形状或体积发生了改变; 不再对这些物体用力时,它们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度1
0 1 2 3 4 5 6 7 8 (钩码个数)
汇报交流
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实验记录表
钩码的个数 (单位:个) 0
弹簧的长度 (单位:厘米) 7
拉伸的长度 (单位:厘米) 0
1
2
3
4
5
7.5
9
10.5 12.5
0.5
2
3.5 5.5
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统计图
(厘米)
6
弹 簧
5
拉4
伸 的
3
一、想一想,说一说:
1.力是普遍存在的,它对物体有哪些影响?
力既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方向、状态——静止或运动, 也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你能举例说明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吗?
二、活动探究
(一)活动探究-1。
(1)按课本第43页要求试一试。
拉 皮 筋
压 弹 簧






(2)说一说,填一填。 (可以填写在实验册第46页的表格里)
恢复原样 恢复原样 恢复原样
(4)新知识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
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 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 叫做 弹力。
(5)应用练习:
试一试,给下面的物体按弹性的大小排序。
物体 橡皮 海绵 人的皮肤 木块
弹簧
排序
4
3
2
1
仿照课本第44页提示,研究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预测一下:挂4个和6个钩码时弹簧的拉伸长度是怎样的?
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实验记录表
钩码的个数
(单位:个) 0 1 2源自3456
弹簧的长度 (单位:厘米)
拉伸的长度 (单位:厘米)
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统计图
(厘米)
6
弹 簧
5
拉4
伸 的
3
长2
3
2
5
4
1
(二)活动探究-2。
(1)按课本第43页要求小组合作试一试。
(2)说说你的想法:右边的硬币为什么会弹出去呢?
中间的硬币受到了左边硬币的外力后瞬间发生了形变, 使右边的硬币弹了出去。而这个形变的过程,我们的眼睛 是不能直接看到的。
这说明:有些物体的形变是用肉眼观察不到的。
(三)活动探究-3。
二、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长度越长。
三、物体的弹性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 弹簧、 蹦床、 撑杆、 减震器、 球类运动、
2. 你还能举例说明吗?
四、课堂总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一、弹性和弹力。
1.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 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3.有些物体的形变容易被发现,有些物体的形变不容易被发现。
长2
度1
0 1 2 3 4 5 6 7 8 (钩码个数)
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统计图
(厘米)
6
弹 簧
5
拉4

的3
长 度
2
1
0 1 2 3 4 5 6 7 8 (钩码个数)
我们的发现: 钩码挂的个数越多,弹簧拉伸的长度越长。 想一想:如果挂10个、20个钩码,弹簧会怎样?
去掉这些钩码后弹簧还会恢复原样吗? ★特别注意:所挂重量一定要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 我们的结论: 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长度越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