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ppt课件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ppt课件

1. 中风 先兆
2.真中、 类中、
复中
6.标本 虚实
中风辨 证要点
3.病位 浅深和 病情轻

5.病势 的顺逆
4.闭证 和脱证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 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 无昏迷;
➢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 则半身不遂等症。 2)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膝软。 3)苔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 2、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 3、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 4、常用药:
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 天麻、钩藤、菊花──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 痛,面红目赤 2)兼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3)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名医经验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西医概念: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
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医学PPT
4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医学PPT
5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学PPT
6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体弱 虚
脑脉失养 中风
久病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医学PPT
7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医学PPT
11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肝郁化火 烁津成痰 挟风
医学PPT
10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治疗效分析

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治疗效分析

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治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治中风患者126例,根据疾病症候进行辨证施治。

结果:根据辨证实施,本组126例,经过上述方剂治疗,总有效率89.7%,其中肝风挟痰型15例,总有效率93.3%,气血两虚型16例,总有效率93.75%,邪热壅盛型18例,总有效率90.9%,气滞经络型14例,总有效率86.7%,气虚血瘀型18例,总有效率90.9%,气虚痰阻型15例,总有效率93.3%,腑气不通型13例,总有效率92.3%,风中经络型17例,总有效率82.4%。

结论:中风的中医辨证施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中风疗效中风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多发于老年人,多数患者出现嘴歪眼斜、吐字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又名“卒中”“类中”,病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均较高,发病近期出现劳累、生气或熬夜等,造成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引发疾病。

近年来,根据中风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中风患者126例,男76例,女50例,年龄49~79岁,平均66.3岁。

从发病到就诊时间2小时~7天,平均2.9天。

合并高血压75例,高血脂46例,糖尿病33例,摔伤造成骨折3例。

方法:根据疾病症候进行辨证施治。

①肝风挟痰型:患者的表现或症状:患者肢体麻木,急躁易怒,头痛、头晕,多痰,口眼弯斜,半身不遂,脉弦或滑,舌红苔白腻。

方药:大枣3枚,生姜3片,甘草10g,半夏10g,橘红15g,天麻15g,茯苓15g,白术15g。

②气血两虚型:患者的表现或症状:患者气怯声低,懒言少气,面色无华,苍白肿胀,肢体缓纵无力,行动无力,较为懒散,舌边有齿痕,舌质淡白,脉细弱。

方药:八珍汤:当归15g,茯苓15g,熟地15g,甘草10g,白芍10g,川芎10g,白术10g,人参10g。

③邪热壅盛型:患者的表现或症状:小便赤黄,口渴喜冷饮,面色潮红,口眼弯斜,半身不遂,脉数有力,舌红苔黄。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中医学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主要以不省人事、突发晕倒、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有着发病急、病症多端、病情变化快等特点。

我国大概有七百多万的脑卒中患者,其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死亡。

1.中风先兆中风先兆的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吐字不清、肢体麻木、频繁性鼻出血、头痛、意识丧失、智力障碍、恶心呕吐、肢体抽动、嗜睡等。

2.脑中风症状缺血性的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梗塞,包括了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

脑梗塞在所有中风中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近年来脑梗塞病例出现明显增加,同时朝着年轻化发展。

其症状包括了失语、大小便失禁、痴呆、肢体麻木、偏瘫、精神错乱、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时有变成植物人的可能,患者部分脑干梗塞或大面积脑梗塞会引发生命危险。

腔隙性缺血性脑中风、脑血栓、小中风、脑栓塞、多发性缺血性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脑中风的类型,都是指脑血管闭塞或狭窄,导致的脑血流阻断致使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软化、坏死等,脑血管功能出现障碍。

缺血性脑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典型病症,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

出血性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溢血或脑出血,是在患者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血质导致,病情急,发病快,一般相比于脑梗塞和脑血栓更加严重。

脑出血一般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进行活动时出现,出现呕吐、昏迷、偏瘫、跌倒等症状。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伴随着流口水、半身瘫痪、口歪眼斜等。

出血性脑中风一般出现在五十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男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按照出血部位的不同,脑出血分为脑室出血、内囊出血、小脑出血、桥脑出血等。

患者发病时需要及时治疗,防止出现生命危险。

3.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分为中经络、中脏腑、脱证。

中经络包括风阳上扰和风痰入络等。

中脏腑包括阳闭、阴闭。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的症状为口舌歪斜、尿赤便干、半身不遂、面红目赤、头痛眩晕、舌质呈现鲜红或颜色较深的红,即红绛。

“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中风是一种常见病,是因为脑血管的供血出现问题,导致大脑组织缺氧坏死。

中风在中医上又称“卒中”或“中卒”,其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但是,中医观点认为,中风是由于人体的经络、气血出现了阻塞所致。

中医药在中风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体会。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中医药辨证论治,首先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中风,主要是要按照脏腑经络论治。

中医主要的治疗原则是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方法来保障身体的生命机能是否正常。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疏通经络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造成的大脑组织的缺氧而导致大脑神经元坏死。

中医的疏通经络理论是通过借助针灸、按摩等手法,刺激体表的经络和穴位,疏通体内的经络,以促进气血的顺畅流通。

特别是在中风的治疗中,疏通经络可以帮助溶血栓,恢复局部组织的供血,恢复脑功和体力。

活血化瘀因为中风患者的神经细胞存活都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并存在缺血状态,很容易导致局部血液凝固现象。

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技术就是要破坏、逐出这种凝血状态,保障神经细胞的充分供血,以防患者出现意识丧失。

中药可以通过加速血液循环来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比如常用的“桂枝汤”就是有助于活血化瘀。

祛风通络脑血管阻塞所导致的中风通常与风火有关,比如一些患者在起病时出现了部分身体肢体经常性抽搐等症状,这都是风火病态的表现。

此时,治疗中风一定要祛风通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中医药一般根据中风患者的证候特点分为气滞、痰浊和湿热问一类。

其治疗方法如下:气滞证如果患者出现了气滞、中气常呕、口干口苦、头重胸闷等症状,中医诊断为“气滞”证。

气滞证的治疗方法,应通过运用丸、散、水以通气滞以去邪,活络医目,让患者体内的经络得以畅通,达到治愈的目的。

治疗中,一般以“柴胡加芍药汤”“香附使君子汤”为常用方。

痰浊证如果患者出现了咳嗽,痰多等症状,中医诊断为“痰浊”证。

此证出现时,需要控制痰的生成并化解体内已有的痰,往往使用清热化痰法来治疗。

中医内科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非常重要。

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中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指导治疗和药物选择。

下面将介绍中医内科中风病的辨证分型。

一、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概述中医内科认为中风病主要由于脑血管瘤破裂导致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其辨证分型包括气虚血瘀型、痰湿阻络型、热毒内蕴型和肝肾阴亏型等。

每种类型的中风病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辨证特点,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中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多为中年或老年人,常见症状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细弱等。

辨证特点是气虚血瘀,需要通过补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等,同时可以配合针灸疗法,如扎血络、刺血等。

三、痰湿阻络型痰湿阻络型是中风病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多为体质肥胖、湿重的人群,常见症状有口苦、痰多、舌苔厚腻等。

辨证特点是痰湿阻络,需要通过化痰祛湿、通络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陈皮、赤芍等,同时可以配合推拿疗法,如捏脊、揉腰等。

四、热毒内蕴型热毒内蕴型是中风病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类型。

患者多为年轻人,常见症状有口渴、烦躁、舌红、脉象数等。

辨证特点是热毒内蕴,需要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金银花、丹参等,同时可以配合艾灸疗法,如艾炷、艾条等。

五、肝肾阴亏型肝肾阴亏型是中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患者多为久病体弱、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常见症状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辨证特点是肝肾阴亏,需要通过滋阴养血、益肾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首乌藤、熟地、酸枣仁等,同时可以配合推拿疗法,如按揉太冲穴、涌泉穴等。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是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辨证分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患者的辨证类型也可能存在变化,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
非药物治疗
针对中风后遗症,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通过艾灸的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常用于中风的康复治疗。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中风症状。
适当运动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心态
预防措施
中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调护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
定义
古代中医对中风的认知
古代中医认为中风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脏腑、祛风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探索
现代中医在继承古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中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历史沿革
症状
中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
康复训练
调护方法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语言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认知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认知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完整版)中风的辨证论治

(完整版)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即脑血管意外)经治疗后遗留下来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的总称。

中医认为中风常因本体先虚,阴阳失却平衡,气血逆乱,痰瘀阻滞,肢体失养所致。

痰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瘀阻滞脉络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久则患肢枯瘦,麻木不仁。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用什么药效果好?以下是详细介绍:(1)、心肾阳虚型表现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心肾阳虚型治宜滋阴补阳,熄风开窍。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心肾阳虚型方选地黄饮子加减:生地、黄芪各30克,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石斛各12克,远志、菖蒲、麦冬、牛膝各10克,五味子、制附子、全蝎各6克。

偏肾阴虚,骨蒸劳热者加桑枝、鳖甲、地骨皮;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茅;气虚甚者加党参或人参。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肝阳上亢型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肝阳上亢型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克;玄参、生地、夏枯
草、生麦芽各15克,黄芩、栀子、川芎各10克,生甘草6 克。

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言语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中风”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中风”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中风”辨证论治。

中风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中风临证,首辨中经络或中脏腑,中脏腑者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应辨阳闭阴闭,同时应辨当前所处病期。

首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中脏腑需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

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

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

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

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二)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三)证治分类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证候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稀莶草。

加减:语言不清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中风治疗的辨证论治

中风治疗的辨证论治

中风治疗的辨证论治I.中经络1.风痰阻络型【证见】突然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肌肤麻木,甚则半身不遂。

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1.主方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合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处方:白附子12克,僵蚕10克,全蝎5克,法半夏15克,胆南星12克,地龙10克,陈皮6克,钩藤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痰瘀交阻者,可酌加丹参20克、桃仁10克、赤芍12克。

2.中成药(1)川芎嗪注射液,150毫克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2)益脑复健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3)脑血康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熄风化痰汤(湖南中医学院验方)处方:钩藤15克,半夏、天南星、天麻、红花、生姜、桂枝各10克,竹沥10毫升,甘草5克,鸡血藤30克。

水煎服。

(2)培元通经熄风汤(武明钦验方)处方:当归10克,生黄芪3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天竺黄10克(后下),全蝎8克,白蒺藜15克,地龙15克,胆南星10克,竹沥汁20毫升,天麻15克,钩藤15克,白附子10克,桂枝1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3)散风通络汤(《辽宁中医杂志》)处方:稀莶草15克,老鹳草12克,桑枝20克,牛膝12克,秦艽12克,木瓜10克,地龙10克,海风藤15克,丹参12克,赤芍10克,土鳖虫10克,全蝎6克,僵蚕1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阴虚阳亢型【证见】平素头晕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语言不利,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

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平肝熄风潜阳。

【方药】1.主方镇肝熄风汤(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加减处方:代赭石30克,白芍、天冬、玄参、菊花各15克,钩藤、龟板、龙骨、牡蛎各20克,天麻12克,牛膝18克。

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风痰阻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1)赵氏中风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天麻、黄芩、钩藤、玄参、怀牛膝、丹参、夏枯草各9克,生地黄12克,生牡蛎、石决明各30克。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03 中风中医辨证分型
气虚血瘀型
总结词
此型患者多因年老体弱,气虚血行不 畅,导致瘀血阻络。
详细描述
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 语不利,肢体麻木,舌质暗淡或有瘀 斑,苔薄白,脉细涩或虚弱。治疗原 则为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常用方剂 为补阳还五汤加减。
痰瘀阻络型
总结词
此型患者多因痰湿内盛,瘀血阻络,导致气血不畅。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结合
中医治疗方法
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 拿、拔罐等传统疗法,以 及现代中医的特色疗法如 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
西医治疗方法
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 、降血压、降血糖、降血 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 和介入治疗等。
结合方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中医和西医治疗 方法进行联合应用,以提 高疗效。
详细描述
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或胖大,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滑或沉涩。治疗原则为健脾化痰,活血化瘀。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肝阳上亢型
总结词
此型患者多因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导致中风。
详细描述
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治疗原则为平 肝潜阳,熄风通络。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加减。
分类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两大类,其中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出血性中风包 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风的症状与表现
症状
中风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肢体麻木、无力、偏瘫、口角歪斜、失语、意识障 碍等。根据脑部受损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症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表现
中风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吞咽困难、 大小证论治理论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中医护理中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1. 辨证施护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障碍有关。

常见的辨证分为风证、痰瘀证、气血虚证三种类型。

例如,中风病变较轻者多为风痰证;病变较重者多为气血虚证。

2. 风证的中医护理方法:风证主要为突发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明、口眼歪斜等。

治疗时可采用疏风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3. 痰瘀证的中医护理方法:痰瘀证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舌苔厚腻、言语不清等。

治疗时可采用祛痰化瘀、行气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温针灸、拔罐、刮痧等。

4. 气血虚证的中医护理方法:气血虚证主要表现为精神疲乏、肢体无力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气养血、温阳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功、按摩等。

5. 配合物理治疗的中医护理方法:中风患者常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需要进行物理治疗。

可以采用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6. 辨证施护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同时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食疗等。

总结起来,中风的中医护理方法主要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治疗。

不同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包括针灸、推拿、艾灸、气功、按摩等。

同时,配合物理治疗,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患者应注意休息和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痰
➢ ——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 肾、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 肥、贵人生活优裕,嗜食肥甘,脾之运化不及,聚湿生痰, 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4、瘀
➢ 指凝于脉中之血,或溢于脉外的“离经之 血”,亦指流行不畅而郁滞之血。
➢ 瘀血理论在近代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则随 着对“活血化瘀”方药的深入研究及现代 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确立了其地位。
2、火
➢ 包括肝火、心火、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火热。 ➢ 有成于发病之先者,为素蕴火热;
有生于既病之后者,即因病而生之火热。 ➢ 实火常见
原因:
➢ 虚火责之阴亏
情志过激,气郁化火; 情志不遂,或忿郁化火,肝郁化火; 或劳神过度,五志过极,心火暴甚; 饮食失节,嗜欲偏颇,积热内蕴
水不涵木,水不制火,木火生风; 则肝阳化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
1. 中风 先兆
6.标本 虚实
5.病势 的顺逆
中风辨 证要点
2.真中、 类中、
复中
3.病位
4.闭证 和脱证
浅深和
病情轻

2020/11/14
15
(一)辨中经络、中脏腑
------主要依据神志清与不清区别
➢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 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 无昏迷;
7
病机





2020/11/14
虚 在 中 风 病 机 中 处 于 基 础 的 地 位
8
风 外风——1、肝风内动
1)、中风为风邪所致,风邪多通肝,“风气通于肝”; 2)、中风多由情志引起,特别是怒,怒伤肝; 3)、“肝主身之筋膜”,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
不利甚或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与肝之阴血 不足或“肝风内动”有关。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 痛,面红目赤 2)兼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3)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来自(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
脱证
病性


病机
邪气内闭清窍
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 将离决
神志昏迷、牙关紧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
症状
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开、四肢松懈瘫软、手 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鼻息低微等
鉴别诊断
中风当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 头痛:不同病因所致,疼痛性质、部位多样性、可变性 ➢ 厥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短时间内可苏醒,醒后如常人 ➢ 痿病:肌肉萎缩、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为主,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 痉病: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属于筋脉之病 ➢ 中恶:感受邪恶秽浊之气而发,无口眼涡斜及偏瘫现象 ➢ 痫病:多见于青少年,醒后无语言障碍、偏瘫、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 昏迷:多种疾病的严重阶段出现,醒后有原发病证存在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内容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名医经验
一、概述
➢ 西医概念: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
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导源于《黄帝内经》——偏枯: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
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2)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3)苔脉:苔薄白,脉浮数。
➢ 2、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 ➢ 3、主方:大秦艽汤加减。小续命汤、大续命散 ➢ 4、常用药: 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正正虚虚
肝肝肾肾阴阴虚虚 脏腑久虚
精血亏虚
气血两虚
元气虚、 气虚等等
2020/11/14
13
中风病因病机
➢ 正气亏虚,心肝肾等脏阴阳失调、痰阻血 瘀,外邪乘虚而入之本虚标实之证。
气血素虚

劳倦内伤
忧思恼怒 瘀血阻滞 饮酒饱食 痰热内蕴 用力过度 阳化风动
血随气逆
脑脉痹阻
血溢脑脉之 外
发为中风
中风辨证要点
2020/11/14
18
治疗原则
➢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 2、中腑──通瘀泄热 ➢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 4、中风恢复期、后遗症 ──多为虚实兼夹,扶正
祛邪,标本兼顾
症治分类 (中经络)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二、病因病机
➢ 内风论--外风论--内外风统一论。 ➢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主张“”内虚邪中”。 ➢ 唐宋以后,突出“内风” 立论。 ➢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 近代将内外风相合,才标志着完善的中风
理论得以形成。
中风病因病机
2020/11/14
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 风的含义——六淫外邪之一(风、寒、暑、湿、燥、火) “善行而数变 、主动”
➢ 注:此中风不同于《伤寒论》的中风: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
风。”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 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 而喎僻不遂等为主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 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善行而数变相似, 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中风。”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三)阴虚风动 (四)气虚血瘀 (五)痰热腑实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一)风火上扰清窍
闭证
症治分类 (中脏腑)
脱证
(二)痰湿蒙蔽心神
2020/11/14
21
(一)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1、症状: 1)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
2020/11/14
23
(三) 阴虚风动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 则半身不遂等症。 2)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膝软。 3)苔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 2、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 3、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 4、常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