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之噪声聋

合集下载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声聋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主要由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下引起。

为了准确鉴定噪声聋,并对受害者提供必要的保护和补偿,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指南。

本文将重点介绍噪声聋的鉴定标准,以帮助相关部门和个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定义和分类噪声聋是指由于长期噪声暴露引起的听力损害,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特别是对高频声音的感知能力下降。

根据损伤程度,噪声聋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等级。

二、诊断标准1. 症状和体征:患者常常抱怨听力下降,特别是对高音的辨别困难。

体检时可发现听力阈值增高,听力图形呈典型的高频损害型。

2. 长期噪声暴露史:患者必须有明确的长期工作噪声暴露史,并与听力损害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

3. 排除其他疾病:必须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听力损害,如遗传性听力障碍、中耳炎等。

三、鉴定标准1. 职业暴露判定:要求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长期噪声暴露的工作史。

通常需要结合患者及其亲属的陈述,工作场所的噪音测量数据和职业史等信息进行评估。

2. 听力损伤评估:通过听力测试来评估患者的听力损害程度。

根据国际通用的纯音听力测定方法,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进行测试,以确定听力阈值。

常用的指标包括听力损失程度(dB)和损伤频率范围。

3. 工龄相关性判定:根据患者的工作年限和噪声暴露程度,评估职业噪声对听力损害的影响。

通常采用工龄加权法,将工作年限与噪声暴露水平相结合计算得出工龄加权指数,以判断职业噪声暴露对听力损害的关联性。

4. 职业病确认: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病诊断标准,将患者的听力损害归类为噪声聋,并作出相应的确认和记录。

四、权益保护和补偿对于被诊断为噪声聋的受害者,应给予一定的权益保护和补偿。

具体措施包括:1. 降低噪声暴露:雇主应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降低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以减少员工的职业噪声暴露。

2. 医疗干预: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包括听力康复、辅助听觉设备和相关治疗等,以帮助受害者恢复或改善听力功能。

职业病耳聋鉴定标准

职业病耳聋鉴定标准

职业病耳聋鉴定标准
职业病耳聋鉴定标准
第一、鉴定原则
职业病耳聋的诊断标准是连续3年以上职业性噪声作业史,出现渐进性听
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纯音测听检查为感音神经性聋,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
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断。

第二、诊断及诊断分级
连续噪声作业工龄3年以上者,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损失呈高
频下降型,根据较好耳语频(5000 Hz,1000 Hz,2000 Hz)平均听阈作出诊断分级。

1、轻度噪声聋:25dB-40dB(HL)。

2、中度噪声聋:40dB-55dB(HL)。

3、重度噪声聋:≥56Db(HL)
4、噪声聋:71-90dB
第三、职业病耳聋鉴定需要的材料
劳动者申请职业病鉴定应提交申请书、本人健康损害证明、用人单位提供
的职业史证明等。

职业史证明的内容应从开始接触噪声作业的时间算起,尽可
能包括工种、工龄、接触噪声方式或操作特点、每日或每月的接触时间、是否
连续接触噪声、作业场所的环境条件、降噪设施及其效果、历年作业场所噪声
检测数据、个体防护等。

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
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监督检查和督促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劳动者和有关机构也应当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

职业病噪声分级标准

职业病噪声分级标准

职业病噪声分级标准
职业性噪声聋的分级标准通常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轻度、中度和重度是职业性噪声聋的三个等级。

1. 轻度:听力损失在26\~40分贝(dB),患者感到听阈提高,听低声谈
话有困难,但经对方提高嗓音或靠近耳边可听到。

2. 中度:听力损失在41\~55分贝(dB),患者自己说话稍感困难,需稍
加注意才能听清,与对方交谈感到有些困难。

3. 重度:听力损失在56\~70分贝(dB),患者感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很大,外界较大的声音很难听到。

4. 极重度:听力损失≥71分贝(dB),患者感到外界声音很小,仅能听到
很近人的说话声,耳语声或较大的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劳动者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以确定是否存在听力损失,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为了预防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控制噪声源、噪声的工程防护、减少暴露时间、个人防护和职业健康监护等。

噪声聋属于职业病吗

噪声聋属于职业病吗

噪声聋属于职业病吗
噪声聋是指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感音性听觉障碍。

在我国职业病列表中规定为法定职业病。

长期在噪声污染的环境下工作,早期会出现听力下降或听阈升高,产生听觉疲劳。

在听觉疲劳发生的基础上,继续长期地接触强噪声,听力损失不能完全恢复。

这是由于内耳感音器官受噪声的作用,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器质性推行性病变,即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性噪声聋病人依法享有职业病待遇:
1、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性噪声聋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用人单位对已确诊的职业性噪声聋病人,应当调离接触噪声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

2、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性噪声聋,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最后的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该职业性噪声聋是由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病致害因素造成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先前的用人单位承担。

3、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对“观察对象”进行诊断,在其进行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4、职业性噪声聋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5、职业性噪声聋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

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对从事接触噪声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性噪声聋病人。

6、职业性噪声聋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噪声聋属于什么职业病

噪声聋属于什么职业病

噪声聋属于什么职业病噪声聋属于物理因素职业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性噪声聋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用人单位对已确诊的职业性噪声聋病人,应当调离接触噪声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

噪声聋的预防措施:1、控制噪声源由企业选用低噪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机械设备的加工精度和安装技术,使发声体变为不发声体,或者大大降低发声体的声功率。

例如,用无声的液压代替高噪声的机械撞击。

再如,提高。

矶裕利造阳福度,尽重颈少机器鄙仟的瑾舌相蘑璨,正确校准中心,使动态平衡等。

2、控制传播途径主要是阻断和屏蔽声波的传播或使声波传播的能量随距离衰减。

一是厂区合理布局,如将高噪声工作场所与噪声较低的工作场所、生活区分开设置,以免互相干扰;对于特别强烈的噪声源,可设置在厂区比较偏僻的地区,使噪声最大限度地衰减。

另外,把各工作场所同类型的噪声源(如空压机或风机等)集中在一个机房内,防止噪声源过于分散,减少污染面,便于采取声学技术措施集中控制。

二是利用屏障阻止噪声传播,如利用山冈、土坡、树木草丛和已有建筑屏障等有利条件阻断或屏蔽一部分噪声向接收者的传播。

三是采用隔声、消声等措施降低噪声强度,如将高噪声设备用吸声材料将其包裹。

3、佩戴防护用品接触噪声环境作业者应佩戴听力保护用品,如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或防声帽等。

4、减少接触时间如在隔音室内进行工间休息,或减少每日、每周的接触噪声时。

5、坚持职业健康体检就业前要体检,不适于从事接触噪声作业者不要从事噪声岗位的工作;在岗者需每年接受一次体检,发现听力损伤或噪声易感者,应调离噪声接触岗位,并进行定期听力检查。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针对噪声暴露与听力损失之间 的关系,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 丰富和完善。
研究成果
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病机制逐渐明确,包括噪声暴露对毛细胞、耳蜗神经元等听力结 构的影响。
针对职业性噪声聋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手段不断涌现,如采用防噪耳塞、加强工人的 听力保护意识等。
针对职业性噪声聋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中,如药物治疗、听力辅助器具等。
针对高噪声岗位,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岗位操作规 程,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减少噪声暴露。
国际相关标准与规定
国际劳工组织(ILO)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
ILO制定的关于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为各国制定相关标准提供了参考。
欧盟职业卫生与安全指令
欧盟发布的关于职业卫生与安全的综合性指令,其中包含了噪声暴露的限制和预防措施。
改善工作环境
优化工作场所布局
01
合理安排工作场所布局,减少噪声传播和干扰。
加强通风和换气
02
保证工作场所空气流通,减少因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而引起
的身体不适。
提供休息和放松场所
03
在工作场所附近设置休息和放松的场所,让员工在工作间隙有
机会放松身心。
04
职业性噪声聋治疗与康 复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激素治疗
针对噪声聋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听力损 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改善微循环、营 养神经、细胞赋活及激素类等药物。
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内耳 的炎症和水肿,缓解听力损伤。
神经营养药物
其他药物
如维生素B1、B6、B12等,可以营养神经 ,促进听神经修复。
如血管扩张剂、抗氧化剂等,可以改善内 耳微循环,缓解听力损伤。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神 经功能,缓解听力损伤。

职业病噪声聋诊断标准

职业病噪声聋诊断标准

职业病噪声聋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诊断标准:
1. 职业暴露史:患者必须有明确的职业暴露史,即长期或频繁接触噪声环境。

2. 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的程度和范围是诊断噪声聋的重要依据。

听力损失通常在噪声暴露后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发展,早期可能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语言频率的听力。

3. 听力测试:听力测试是诊断噪声聋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听力测试包括纯音测听、言语测听等。

4. 排除其他原因:在诊断噪声聋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原因,如耳部疾病、药物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等。

5. 职业病鉴定:如果患者满足上述所有条件,且其听力损失与职业暴露有关,那么可以诊断为职业病噪声聋。

需要注意的是,噪声聋的诊断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患者不能自行判断和诊断。

同时,预防噪声聋也非常重要,应尽量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噪声暴露,并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知识范文

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知识范文

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知识范文职业性噪声聋是指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下从事工作而导致的听觉损伤。

噪声聋一旦形成,将不可逆转,并且对个体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知识。

第一,了解职业性噪声聋的危害。

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下会造成听觉损伤,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

此外,职业性噪声聋还会引起其他一些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

因此,了解职业性噪声聋的危害是防治的第一步。

第二,减少暴露于噪声环境的时间。

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时间越长,发生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就越大。

因此,尽量减少长时间连续暴露于噪声环境中的工作,定期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放松。

第三,正确使用防护设备。

在噪声环境下工作时,戴上适合的耳塞或耳罩可以有效减少对耳朵的损害。

选择合适的防护设备非常重要,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和需要选择适合的耳塞或耳罩,并且正确佩戴。

第四,加强个人身体素质的锻炼。

良好的身体素质会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包括抵抗职业性噪声聋的能力。

因此,定期进行适度的运动和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和减轻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

第五,注意保护自己的耳朵。

除了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外,我们还应该注意避免使用头戴式耳机和助听器等产生噪声的设备。

此外,避免在噪声环境下进行大声喧哗和长时间听高音量音乐也是保护耳朵的重要措施。

第六,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早期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听力检查应该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并且要选择可靠的听力检查设备。

第七,提高职业环境的噪声管理。

雇主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工作区域的噪声水平,如使用隔音材料、维护和更换陈旧的设备、改善工作流程等。

同时,雇主还应该对员工进行噪声聋的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噪声聋的认知和防范能力。

总之,职业性噪声聋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和采取措施。

通过了解职业性噪声聋的危害,减少噪声暴露时间,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加强个人身体素质的锻炼,注意保护自己的耳朵,定期进行听力检查,提高职业环境的噪声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

职业噪声聋鉴定

职业噪声聋鉴定

职业噪声聋鉴定
职业噪声聋鉴定是根据劳动者接触噪声的职业史、连续3年以上职业性噪声作业史、出现渐行性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以及纯音测听为感音性神经性聋等综合考虑的。

此外,还需要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断。

对于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分级,主要有以下标准:
1.轻度噪声聋:26dB~40dB HL;
2.中度噪声聋:41dB~55dB HL;
3.重度噪声聋:≥56dB HL。

听力保护计划是预防噪声聋的重要措施,当劳动者职业暴露的噪声强度等效声级大于等于85dB(A)时,用人单位应建立有效的听力保护计划。

这包括工程控制、组织管理、听力保护培训、职业健康监护、噪声监测、护听器、对噪声危害持续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记录保存、计划评价等方面。

如果劳动者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需要在诊断机构进行耳科常规检查、至少3次纯音测听(两次检查间隔至少3天)以及相关的听力客观检查以鉴别诊断。

同时,需要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接触噪声的职业史证明。

上述材料提交后,诊断机构完成职业病诊断,出具诊断证明书。

2024年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与预防(3篇)

2024年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与预防(3篇)

2024年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与预防引言:职业性噪声聋是指由于长期或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噪声而引起的一种职业病。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职业性噪声聋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对劳动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了解和预防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机制、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一、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机制职业性噪声聋是由长期接触噪声引起的,其发生机制主要涉及耳蜗、听觉神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个层面。

具体来说,以下是职业性噪声聋的主要发生机制:1.直接损伤: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下,噪声会直接损伤耳蜗内毛细胞。

毛细胞的损伤会导致听觉功能的下降,造成听力损失。

2.间接损伤:另一种发生机制是由于长期暴露噪声引起的应激反应。

长期暴露噪声会引起身体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变化。

这些生理变化会影响到内耳的微循环,导致内耳细胞缺血缺氧,从而损害听觉功能。

3.神经源性损伤: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下,噪声会引起听觉神经细胞的损伤和退化,导致听觉传导障碍。

二、职业性噪声聋的危害职业性噪声聋的危害非常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听力损失:职业性噪声聋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听力损失。

劳动者长期接触高噪声环境,耳蜗内的听觉细胞逐渐受损,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听力。

2.语言沟通障碍:由于职业性噪声聋造成的听力损失,劳动者会出现语言沟通障碍。

这不仅对劳动者本身的职业生涯造成影响,同时也影响劳动者与周围人的沟通和交流。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下,劳动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会对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4.影响生活质量:职业性噪声聋会严重影响劳动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听力受损,劳动者无法正常参与社交活动、享受音乐等娱乐活动,降低了生活的乐趣。

三、职业性噪声聋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噪声聋职业病赔偿标准

噪声聋职业病赔偿标准

噪声聋职业病赔偿标准职业性噪声聋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严重的职业病,是由于工作人员在生产或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较强的或一次接触强烈噪声刺激而引起的以听觉损伤为主的疾病。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业病只有达到伤残等级的,才会给予伤残补助金。

是根据工伤鉴定,劳动能力影响级别确定的噪声聋职业病最高为5级。

1、噪声聋职业病患者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1)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2)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

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

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3)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2、噪声聋职业病患者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1)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2)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职业性噪声耳聋基本知识

职业性噪声耳聋基本知识

生命的红线–听不见的钢琴一、噪声引起的法定职业病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为:《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职业性爆震聋,诊断标准为:《职业性爆震聋的诊断》(GBZ/T 238-2011)二、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是一个从生理移行至病理的过程,造成病理性听力损伤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接触时间。

长期接触较强烈的噪声引起听觉器官损伤的变化一般是从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一)暂时性听阈位移。

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暂时性的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1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min之内可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2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持续暴露于强噪声环境或多次接受脉冲噪声,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

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的属于生理性听觉疲劳。

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可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最终听力不能恢复而变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均属于可逆性听力损伤,可以被视为生理性保护效应。

(二)永久性听阈位移。

永久性听阈位移指噪声或其他有害因素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

出现这种情况是听觉器官具有器质性的变化。

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可分为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以及爆震性声损伤。

1高频听力损失:主要表现在高频(3000Hz、4000Hz、6000Hz)任一频段出现永久性听阈位移大于40dB,但无语言听力障碍,又称高频听力损失。

高频听力损失(特别是在3000~6000Hz)可作为噪声性耳聋的早期指标,是健康监护的重点管理对象。

2噪声性耳聋(法定职业病):当高频听力损失扩展至语言频率三频段(500Hz、1000Hz、2000Hz),造成平均听阈位移大于25dB,伴有主观听力障碍感,称噪声性耳聋。

噪声聋的职业病诊断标准

噪声聋的职业病诊断标准

噪声聋的职业病诊断标准
一、职业史
诊断噪声聋,应首先询问患者的职业史,包括职业噪声暴露史、连续接触噪声的时间、噪声强度及频率等。

如果职业噪声暴露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频率较高,则患噪声聋的可能性较大。

二、临床症状
1. 听觉系统症状:噪声聋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初起时为双耳的低调间歇性耳鸣,随着病情加重,耳鸣呈持续性的高调特点。

听力损失多以高频为主,逐渐向中、低频发展,最终可导致全聋。

2. 全身症状: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心慌等全身不适症状。

三、体征
1. 耳鼻喉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外耳道、鼓膜、中耳等部位,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听力下降和耳鸣。

2. 听力学检查:进行纯音测听、言语识别率测试、声导抗测试等
听力学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和性质。

四、病理表现
1. 听觉细胞受损:长期接触噪声会导致听觉细胞受损,进而导致听力下降和耳鸣。

2. 神经纤维变性:长期接触噪声会导致听觉神经纤维变性,进而导致听力损失和耳鸣。

3. 内耳淋巴循环障碍: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内耳淋巴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听力损失和耳鸣。

五、鉴别诊断
1. 其他原因引起的听力下降和耳鸣:如老年性聋、药物性聋、遗传性聋等,需排除这些因素后才能诊断为噪声聋。

2. 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不适症状:如神经衰弱、高血压、颈椎病等,需排除这些疾病后才能诊断为噪声聋。

综上所述,噪声聋的职业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职业史、临床症状、体征、病理表现及鉴别诊断等方面。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是否诊断为噪声聋。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噪声聋是一种由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而导致的职业病。

对于噪声聋的鉴定,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定进行评定。

下面将介绍噪声聋职业病鉴定的标准,以便更好地进行相关工作。

一、病因分析。

噪声聋是由于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而引起的,主要是由于噪声对内耳毛细胞的损害所致。

在工作场所,如果噪声强度超过85分贝,且工作时间持续8小时以上,就会对工人的听力造成损害,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二、症状表现。

噪声聋的主要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鸣、听觉过敏等。

在初期,患者可能只是感觉到耳朵有些不适,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听力逐渐下降,甚至出现耳鸣等症状。

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诊断标准。

根据《职业病诊断标准》的相关规定,噪声聋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工作时间在85分贝以上,工作年限达到规定标准;2.听力下降明显,符合职业病诊断标准中的相关要求;3.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听力下降的疾病。

四、鉴定程序。

对于噪声聋的鉴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程序和检查。

首先是对患者的工作环境进行评估,确认是否存在高强度噪声的暴露。

其次是对患者的听力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听力测试、耳鼻喉科检查等。

最后是综合分析相关资料,进行鉴定结论。

五、预防和治疗。

在工作场所,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噪声对工人的影响,包括采用隔音设备、佩戴耳塞等。

对于已经患有噪声聋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治疗,包括听力康复训练、辅助听力设备的使用等。

六、结语。

噪声聋是一种严重的职业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在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噪声聋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保护工人的健康。

同时,在进行噪声聋的鉴定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以上就是关于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

职业病噪声聋评残方法

职业病噪声聋评残方法

职业病噪声聋评残方法
职业病噪声聋评残方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患者资料收集:收集患者年龄、职业、工龄、接触噪声的频率和强度等相关信息。

2.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有关噪声暴露的病史,如是否有使用过耳塞或耳罩等防护措施。

3.客观听力测试:使用标准听力测试方法,如声导抗、纯音听阈、语音音素辨别测试等,以评估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

4.主观听力测试:使用听力谱或顺序分析等方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或主观听觉评估。

5.职业暴露评估:对患者的职业噪声暴露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其接触噪声的时间、频率、强度等因素,以确定职业病的发生和职业病损伤的程度。

6.职业病评定:根据职业病的性质和程度,评定患者的职业病残疾程度和损伤等级,以确定其残疾补偿和社会福利待遇。

7.职业病预防:对职业噪声引起的职业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提高职工健康保障待遇、加强职业噪声监测等。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噪声聋是一种由于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而引起的职业病,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权益,制定了一系列的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以便对可能患有噪声聋的职工进行及时、准确的鉴定。

本文将就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加深大家对该问题的认识。

首先,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史和暴露史,即职工在工作中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的情况;二是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通过听力测试来确定职工的听力损失情况;三是职工的临床表现,包括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四是相关检查结果,如耳鼻喉科检查、听力学检查等;五是排除其他致聋因素,需要排除其他致聋因素对职工听力损失的影响。

其次,对于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的具体操作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对职工进行职业史和暴露史的调查,了解职工在工作中接触噪声的情况;其次,进行听力测试,包括纯音听力测定、语音听力测定等;然后,对职工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接着,进行相关检查,如耳鼻喉科检查、听力学检查等;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排除其他致聋因素的影响,确定是否患有噪声聋。

此外,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的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如《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标准》等。

在进行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最后,对于已经被鉴定为患有噪声聋的职工,企业应当依法给予相应的赔偿和保障,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对职工的危害,保障职工的健康。

对于未被鉴定为患有噪声聋的职工,企业也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降低噪声对职工的危害,保障职工的健康和权益。

总之,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对于保障职工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和职工应当共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噪声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职工的健康和权益。

噪声聋诊断标准

噪声聋诊断标准

噪声聋诊断标准噪声聋是由于近距离接触或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而引起的一种听觉障碍。

它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尤其是那些长期从事机械加工、航空、汽车、建筑等行业的工人很容易受到影响。

因此,制定噪声聋的诊断标准对于职业病筛查和防控非常重要。

噪声聋的症状包括听力减退、耳鸣、听力干扰等,其中听力减退是最主要的症状。

由于聋的程度不同,噪声聋的诊断也应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噪声聋应根据听觉阈值进行诊断。

听觉阈值是指人耳对声音的灵敏度。

超过85分贝的噪声会严重破坏耳蜗细胞,导致听觉阈值降低,最终导致各种听觉障碍。

据此,目前国内制定的噪声聋诊断标准采用了听阈损失(PTS)评估法。

PTS是指受过噪声作用的人听阈在4kHz,3kHz,2kHz和1kHz等频率处的损失,单位是分贝。

PTS可表示这个人是否受到噪声侵害,以及其受害的程度。

PTS值越大,说明受害的程度越严重。

根据该划分标准,噪声聋分为5个级别,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和沉默。

轻度噪声聋:4kHz、3kHz平均听阈损失在25dB以下,但最高听阈损失不超过40dB。

中度噪声聋:4kHz、3kHz平均听阈损失在40dB以下,但最高听阈损失不超过60dB。

重度噪声聋:4kHz、3kHz平均听阈损失在60dB以下,但最高听阈损失不超过80dB。

极重度噪声聋:4kHz、3kHz平均听阈损失在80dB以上,或者单侧4kHz、3kHz平均听阈损失在60dB以上。

沉默(聋):单侧4kHz、3kHz平均听阈损失在80dB以上。

此外,针对某些工作环境和人群的特殊情况,还有一些更为具体的诊断标准,例如音乐聋、军事聋等。

总的来说,噪声聋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听觉阈损失的评估,并采用PTS等指标进行分级。

这些标准不仅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噪声聋的早期诊断和干预,也有助于职业安全监管部门对噪声防护和职业健康防控的制定和实施。

未来,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群体和环境的需求不断完善经验证的标准,以更好的保护人们的听力健康。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噪声聋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主要是由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而引起的。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针对噪声聋的职业病鉴定也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本文将就噪声聋职业病的鉴定标准进行介绍,以便相关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职业病。

首先,噪声聋的鉴定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临床表现,二是职业暴露史。

在临床表现方面,主要包括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程度、听力损害的频率范围等。

在职业暴露史方面,主要包括噪声暴露的时间、强度和频率等。

只有在临床表现和职业暴露史均符合相关标准时,才能够进行噪声聋的职业病鉴定。

其次,针对临床表现,噪声聋的鉴定主要依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范围。

一般来说,噪声聋的听力损失是进行鉴定的主要指标,而且根据不同的职业暴露史和听力损失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鉴定和评定。

此外,对于职业暴露史,主要是通过调查被鉴定人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等情况,以确定是否存在职业暴露史。

再次,噪声聋的鉴定标准还包括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指标和评定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听力测试、听觉脑干反应检测、纯音测听等方法来进行鉴定和评定。

这些技术指标和评定方法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被鉴定人的听力损失情况,从而为噪声聋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噪声聋的鉴定标准还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在进行噪声聋的职业病鉴定时,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进行,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被鉴定人的个人权益和职业权益,做到公平、公正地进行鉴定工作。

综上所述,噪声聋的职业病鉴定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定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职业暴露史和相关的技术指标和评定方法。

只有在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噪声聋的职业病鉴定。

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噪声聋职业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之噪声聋噪声聋属于慢性过程,患者初期除主观感觉耳鸣外,无耳聋感觉,交谈及社会活动能正常进行。

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当听力损失到语言频段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主观感觉语言听力出现障碍,表现出生活交谈中的耳聋现象,即所谓的噪声聋。

概述职业性噪声聋是指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感音性听觉障碍。

当140分贝以上的强噪音所造成的急性听力损伤,叫作爆震性耳聋。

长期接触高强度噪音(90分贝以上)造成的听力损伤,叫做慢性噪声聋。

病人在临床上可有鼓膜穿孔、内耳出血、耳痛、耳鸣、眩晕、耳聋等、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也可出现不同的症。

生产性噪声主要分为机械性、空气动力性、电磁性等。

职业性噪声聋症状轻的,脱离工作环境再加对症治疗是可以康复的。

听力损伤严重的治愈比较困难,极个别病例可以留下终生残疾。

疾病简介噪声聋(noise deafness)长期接触噪声,引起永久性听力损失的一种职业性耳科疾病。

噪声聋的发生是噪声对人体听觉器官长期慢性影响的结果,表现为感音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病变。

临床表现工人长期接触强噪声,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短时间内听力不能恢复,如果在该环境、下再继续下去,就会加速耳蜗由功能性改变发展到器几质性病变,表现为永久性听团位移。

噪声聋----致病原因长期在高分贝噪声污染严重的生产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如果离开噪声后,需要数小时甚至更多的小时才能恢复听力,这就是听觉疲劳。

如果听觉疲劳的劳动者再继续接触噪声,内耳感觉器官便会产生退行性病变,出现再难恢复的听觉疲乏。

这就是劳动者在从事生产活动时,长期接触高分贝噪声污染而引发的职业病噪声聋。

如果非常严重时,噪声聋有可能导致永久性耳聋,劳动者的听力完全消失,终成残疾。

噪声引起听力损失特点,初期表现为高频段30。

Hz至60。

Hz 听力下降,耳蜗基底部组织细胞受损变性、坏死,随着病情加重,向语言频段500、1000、2000Hz发展,最终导致耳蜗大部或全部,尤其是当顶部受损时就会出现明显语言听力障碍,称为噪声聋。

疾病病因在爆炸、火器发射所致的急性声损伤时,噪声强度往往超过140dB,甚至可达170~180dB。

在火炮或炸药爆炸的瞬间,因高温、高压气体的迅速膨胀,炮管的震动和喷火,周围空气的压力产生强烈变化,并从爆炸源向四周传播,致形成爆炸压力波,其中能量较大部分最初以超声速(每秒1200~2100m)传播。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冲击波;其余部分即声波(每秒1100米),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强噪声,冲击波的能量和速度随传播距离增加而逐渐消耗和衰减,所以冲击波于传播一定距离后,逐渐变为具有声速的声波。

冲击波是由超压和负压所组成,其中,超压波起主要作用。

冲击波为导致听器损伤的主要因素,它具有巨大的压力。

噪声聋-----疾病症状当人们在暴露的空间受到原发冲击波的作用时,外耳道的气压突然改变,并于瞬间达到最高值,此时机体来不及通过咽鼓管的调节使鼓膜内外压力平衡而造成明显的压力差。

当后者超过一定生理限度时,就可导致鼓膜破裂,听骨骨折、脱位和鼓室内出血等中耳损伤。

强大的压力波并可经过穿孔,直接作用于蜗窗而传至外淋巴液。

若鼓膜尚未破裂,则压力波作用于鼓膜后经听骨链和前庭窗传至外淋巴液。

上述直接或间接压力都可引起外淋巴液的流体压力,并通过前庭膜或基底膜传至蜗管中的内淋巴,使内淋巴液产生剧烈波动,从而造成内耳螺选器、听神经纤维和血管的损伤。

其他因素1、压力波峰值与超压持续时间压力波峰值是压力波致伤作用中最重要的参数,一般在作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压力峰值愈高,致伤作用愈大。

另外,在其他条件相似时,压力波的持续时间愈长,致伤作用亦愈大。

2、压力波频谱的特性一般如压力波的能量相当集中,即能量分布为狭频带,对听器的损伤较宽频带严重。

3、暴露的次数在一定的压力波峰值条件下,暴露次数愈多,中耳损伤愈重,即总的听觉损失愈大,但若第一次暴露就使鼓膜穿孔,则再次暴露所造成的内耳损伤,却比第一次的损伤程度轻。

此因中耳传声系统破坏后,压力波不能有效地传入内耳。

4、人员所处位置位于可防冲击波的地势或居于室内者其损伤情况较轻。

在非密闭的工事或建筑物内,冲击波压力上升较慢,损伤的严重性一般也较小。

人员距爆炸愈近,损伤也愈严重;在无工事防护的情况下,面向爆震一侧的损伤,包括鼓膜穿孔,常比对侧严重。

若爆震时,患者邻近墙壁,则面向墙壁一侧的损伤可比对侧为大(pahor,1981)。

5、个体差异听器被冲击波致伤的个体差异很大。

在炸弹和火炮等武器作用下同一地段的人员,听器损伤的程度相差很大,有的很轻,有的极重。

核爆炸时同地区内人员听器损伤的情况亦不相同。

6、年龄差异就鼓膜穿孔来说,年轻人对大气压力突然增高,比年老者有较大的抵抗力。

7、个体防护情况戴有耳塞、耳罩、防声帽或采取适当简易防护措施者,可减轻耳部损伤。

8、耳部情况大多数中耳传导机构的病变,如鼓膜穿孔,听骨链损坏,或耳硬化症等,可减少传入内耳的声能量,从而减轻内耳声损伤。

中耳肌麻痹的疾患,当强声刺激时,失掉保护作用,反使内耳更易遭受伤害。

多数内耳疾病,尤其是耳蜗性聋,因多有重振现象,对噪声刺激较为敏感,外耳道内积蓄的大量耵聍可能会减弱冲击波的作用。

疾病症状1、听力下降一般在爆震伤后即可出现听力下降,有的在短时间内听力完全丧失。

随后逐渐恢复。

但严重的爆震伤可一次致永久性聋。

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依损伤的部位不同而异,中耳损伤常为传导性聋,内耳及听神经损伤多为感音神经性聋,两者兼有者引起混合性聋。

严重的爆震伤可致永久性聋。

巨大声响能引起功能性聋。

即突然发生的强噪声并非作为物理因素造成内耳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而是作为心理因素引起听中枢功能抑制,导致耳聋。

或是爆震性耳聋和功能性耳聋同时存在。

两耳多呈重度聋,听力检查,主观和客观听力检查不相符合。

2、耳鸣爆震后耳鸣可即刻出现,多呈高调,持续时间较长。

3、耳痛见于鼓膜穿孔、鼓室粘膜撕裂等。

中耳受损伤的情况下,一般数日内可消失。

4、头痛见于强烈的爆震后,重者可伴有脑震荡,头疼、头晕。

5、眩晕多为旋转性眩晕,表现为恶心、呕吐及平衡功能失调等症状。

6、其他爆震除引起听器的损伤外,还可引起全身性损伤,如在爆炸和火器发射时,可伴有肺损伤,如肺泡破裂、肺出血、肺水肿等。

也可引起胃肠出血、穿孔,肝脾血肿、破裂,膀胱破裂,心肌挫伤,眼挫伤以及脑震荡。

剧烈的爆炸伤可同时引起颅脑外伤,并出现休克、昏迷等严重的全身症状。

疾病检查噪声聋鼓膜充血或散在小出血点。

鼓膜穿孔,松弛部穿孔很少见。

鼓膜破裂时,常有出血。

穿孔边缘不齐,常呈三角形、椭圆形或肾形,听力检查:听力损失程度依损伤的程度不同而异,但听力损失的范围主要在4000~6000Hz。

耳蜗电图和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可帮助了解耳聋的部位和客观评价听力损失的程度。

严重爆震伤者必要时可行高分辨率CT或磁共振,以了解鼓室、内耳道、颞骨的病变情况。

当一侧耳为混合性聋,若骨导听阈符合职业性噪声聋的特点,可按该耳骨导听阈进行诊断评定。

若骨导听阈提高可能与传导性聋有关,应以对侧耳的纯音听阈进行诊断评定。

当双耳为混合性聋,骨导听阈符合职业性噪声聋的特点,可按骨导听阈进行诊断评定。

按骨导听阈进行诊断评定时,其骨导纯音听力检查结果也应按GB/T 7582进行年龄性别修正。

分别计算左右耳语频平均听阈后,以较好耳平均听阈进行噪声聋诊断分级。

语言频率听力损失大于等于高频听力损失,不应诊断职业性噪声聋。

纯音听力测试听力曲线为水平样或近似直线时,应怀疑其听力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语言频率听力损失超过中度噪声聋以上,应进行客观测听检查,排除伪聋和夸大性听力损失。

诊断时应排除的其他致聋原因主要包括:伪聋、夸大性听力损失、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中毒性聋、外伤性聋、传染病(流脑、腮腺炎、麻疹等)性聋、家族性聋、美尼尔氏病、突发性聋以及各种中耳疾患等。

疾病治疗1、中耳损伤主要表现为鼓膜破裂,一般裂伤无组织缺损者,都能在2~3周内自行愈合。

据报道,凡穿孔小于鼓膜面积的80%者,均能自愈,自愈率为81.4%。

主要采取保持外耳道清洁和干燥,忌用滴耳液;如外耳道有明显污染,则可应用全身性抗生素以防感染。

对两周后仍未愈合的小穿孔可用三氯醋酸烧灼其穿孔边缘,促使组织新生,促进愈合;三月后仍未愈合者,应行鼓膜修补术,损伤听骨链,则应考虑作鼓室成型术。

中耳已有感染流脓者,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处理。

2、内耳损伤对骨导听力下降者应急时治疗,以恢复听力,尽早给予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等;血管扩张药如葛根素,烟酸;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消炎退肿,改善内耳微循环,对耳聋亦有效。

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者,应卧床休息,适当给予止吐和镇静药物。

对功能性耳聋, 应以精神疗法为主,可配合针刺或药物疗法。

3、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出现症状后应及时脱离噪声环境,停止噪声刺激,促使自然恢复,同时,应强调及早治疗。

常见的治疗药物如下:调节神经营养的药物,如维生素B 类药物;血管扩张剂,如:葛根素、654-2、当归注射液等药物;促进代谢的生物制品,如:辅酶A等。

耳鸣、眩晕者可对症治疗。

对听力损失达重度以上者可配戴助听器。

疾病预防由于耳蜗损伤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关键还在于预防。

个人防护对于从事爆震职业者,应加强预防知识的宣教,以便发生急性事故时不至慌乱;平时应佩戴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缺乏防护材料而预知即将遇到爆震时最简单的防护方法是用棉花球塞于耳道内;在紧急情况下,可用两小手指分别塞入两侧外耳道口内,急时卧倒,背向爆炸源,采用张口呼吸可减轻受伤的程度。

耳塞隔声效果一般可达20~35dB。

耳罩隔声效果高于耳塞,可达30~45dB,但使用不便。

棉球塞耳可隔声10~15dB。

慢性声损伤性耳聋。

慢性声损伤性耳聋是一种因长期接触噪声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觉损伤听力损失,又称噪声性聋。

由于长期遭受生产噪声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觉损伤称为职业性噪声聋。

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除干扰交谈妨碍听清信号而影响工作效率外,还可能导致人身伤亡事故。

噪声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工作过程和环境中,噪声聋是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它对人体多个系统,如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都可造成危害,但主要的和特异性损伤是在听觉器官。

健康监护对噪声环境下作业工人均应进行就业体检,在职业档案内建有听力记录,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伤者。

再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适当的处理,如加强个人听力防护措施,对症治疗或调离噪声作业环境等。

同时,将各种病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1000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HL及有各种能引起内耳听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均列为职业禁忌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