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方法1』读文段,通文意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对点练]

1.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解析:①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知道这段文字写的是“镇西将军初识袁虎的原因及过程”。②根据大体内容,划分层次。以“尝闻,叹美不能已”句为界,之前是写“袁虎咏诗引镇西”,之后是“镇西讯问见袁虎”。从学过的“学不可以已”也可以推知,“不能已”后一般应停顿一下。③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如人名前后可以停顿,“谢镇西经船行”之前可停顿;有些代词前后可停顿,如“其夜”“所诵”前后;有些实词前后可停顿,如“又其所未”“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等。④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如“因此相要大相赏得”,因为袁虎诗咏诵得好,受到谢镇西的邀请,因此,“相要”的“要”推断为通假字,这样,与后文的“大相赏得”才能形成因果关系。故可断为“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参考译文:

袁虎年轻时家里很穷,曾经受雇替人运送租粮。这时,镇西将军谢尚坐船出游,那一夜风清月明,忽然听见江边商船上有人吟诗,很有情味;所吟诵的五言诗,又是自己过去未曾听过的,不禁赞叹不绝。随即派人去打听底细,原来是袁虎在吟咏他自己所作的《咏史诗》。因此便邀请袁虎过来,对他非常赞赏,彼此十分投合。

『方法2』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特别是人名)。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

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断出句读。

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要特别注意标示。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

[对点练]

2.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

解析:①标出文段中的人名。如“赵璜字廷实”“璜择愿民教之律令”。②标出地名、官职名。如“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③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少从父之官”“登弘治三年进士”。④人名第一次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的地方。如“璜择愿民教之律令”。

根据上面的提示,本段文字就很好断句了。

参考译文:

赵璜,字廷实。小时候跟从父亲去任职,不小心掉到江水中,大难不死。年龄稍大一点儿,在路上走的时候,捡到别人丢掉的金银,全部归还给失主。弘治三年获进士及第,授官工部主事。出任为济南知府。狡猾的小吏舞文弄墨,多年来像蛀虫一样危害百姓。赵璜挑选了一些质朴善良的百姓,把国家的法律法令教给他们,贯通熟悉法律法令的达二十多人,驱逐了狡猾的官吏,让他们替代。

『方法3』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和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固定结构之后可断开。

5.复句中的关联词遂、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对点练]

3.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舣而观之遂没

解析:①对话、引文定句读。本段中有五处,都可从此断开。②句首发语词定句读。如“今予十金”句中的“今”前可断开。③句尾语气词定句读。如“我济上之巨室也”“无乃不可乎”“渔者也”“犹为不足乎”“而渔者在焉”“是许金不酬者也”。④疑问语气词定句读。如“一日之获几何”“盍救诸”。⑤复句中的关联词定句读。如“遂没”。⑥其他因素。如“则予十金”“而渔者在焉”。

参考译文:

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于是他)在那里大声呼喊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于是)渔夫承载着他并把他救上了岸,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可以吧!”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后来有一天,这个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到石头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是因为他(上次)答应给我的银子却没有兑现。”渔夫站着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于是商人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方法4』明语法,辨句式

1.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以尽量减少断句失误。

2.琢磨词性词义,用语法结构来帮助断句

古人不探究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中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词,找主干。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以及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能为准确地解答文言文断句题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有助于准确给文言文断句。

[对点练]

4.给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①周_处_年_少_时_凶_强_侠_气_为_乡_里_所_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②闻_里_人_相_庆_始_知_为_人_情_所_患_有_自_改_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③清_河_曰_古_人_贵_朝_闻_夕_死_况_君_前_途_尚_可_且_人_患_志_之_不_立_亦_何_忧_令_名_不_彰_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解析:①句,“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判断句,只是没有明显的判断词,可据主谓结构断开。“为乡里所患”一句,“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据此可断开。②“始知为人情所患”一句开头的“始”常用于句首,“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据此可断开。③“曰”后应断开。“且”是用在句首的

发语词,之前可断开。“亦何忧令名不彰邪”一句中的“亦……邪”是固定结构,据此可断开。

参考译文:

周处年轻时,凶狠倔强,好使气力,是乡里的祸害。又加上义兴郡河里有蛟龙,山上有跛脚虎,都危害百姓,义兴人称他们为三横,而周处危害更大。有人劝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横中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刻上山刺杀了老虎,又下河去斩蛟龙。蛟龙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游了几十里,周处始终和蛟龙在一起搏斗。经过三天三夜,乡亲们都认为他已经死了,互相庆贺。没想到周处竟然杀死蛟龙,从水里出来了。他听说乡亲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是人们所痛恨的人,就有意改过自新。于是到吴郡寻找陆机、陆云兄弟。平原内史陆机不在家,只见到清河内史陆云,周处就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陆云,并且说:“我想加强修养,改正错误,但是岁月已经虚度,恐怕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尚且重视朝闻夕死,何况您的前途还远大着呢。再说,一个人就怕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心美名不能显扬呢!”于是周处便改正错误,振作起来,终于成了忠臣孝子。

5.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

解析:本段文字的主要人物是赵广汉,他的字是子都,可在“子都”后断开。是涿郡蠡吾人,后面有一个句末语气词“也”,可在此断开。“故属河间”是陈述的“涿郡蠡吾”,可从“河间”后断开。下面的句子都可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赵广汉)少为郡吏州从事”“以(赵广汉)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赵广汉任)平准令”,“(赵广汉)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

参考译文:

赵广汉,字子都,是河北涿郡蠡吾县人,原来隶属于河间郡。他年少时就当上了郡中小吏、州从事,因为廉洁、通达敏捷、谦虚待人被人们所称道。(后来)被选为秀才,担任平准令(管理物价)。又经过孝廉科目考核担任阳翟县令。因治理业绩和德行特别突出,升迁为京辅都尉,代理京兆尹之职。

『方法5』明修辞,巧判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1.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2.重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3.察反复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对点练]

6.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废之以刑而务农

解析:上面的语段中有六处顶真:“民壹”“朴”“农”“勤”“富”“淫”。找出来断开即可。

参考译文:

治理国家贵在使民众努力的方向一致,民众努力的方向一致就会淳朴,淳朴就会务农,民众务农就会变得勤劳,勤劳就会富裕。让富人用钱买官爵,消耗他们的财产,他们就不会放荡;用刑罚制止他们放荡,他们就会去务农。

7.给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解析:两个“可以……不可以……”属对偶;三个“能……而不能……”,是对偶,也是排比;可据此断开。

参考译文:

我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人的智谋可以欺骗达官贵人,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所以韩公的专心诚意,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却不能够挽回宪宗佞佛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够制止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原来,韩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8.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解析:①可据两处反复断开。如“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②有“曰”字可断开。如“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③有句末语气词,可断开。如“有国者之丑也”“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是有国者之丑也”。④有固定句式,可断开。如“虽然”。

参考译文:

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了极点,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容纳。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够显出君子的出色!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下大力研修的学说不被人所用,那就是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天下接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够显出君子的本色!”

『方法6』懂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对点练]

9.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张铨字宇衡沁水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巡视陕西茶马以忧归起按江西

解析:本段中有人名,“张铨”;有人物的字,如“宇衡”;有地名,如“沁水人”;有年号及科举名词,如“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有官职,如“保定推官”“御史”“陕西茶马”“江西”。有常识性的知识,如“忧”,指父母去世。可据此判断句子的停顿。

【参考译文】

张铨,字宇衡,沁水人。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被授予保定推官之职,(后来)又被提拔为御史,巡视陕西茶马,因为服丧回家,后被启用巡视江西。

『方法7』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点练]

10.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解析:文段中的四个“……曰……”构成排比,可据此断开。后面的“此四者”,是对上文的总结,整个段落是分总式结构,可据此断句。

参考译文:

年老没有妻子的男子叫“鳏”,年老没有丈夫的女子叫“寡”,年老而没有子女的叫“独”,幼年死去父亲的叫“孤”。这四种人,是天下最困难而又无所依靠的人。

【附】文言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参考答案:

1.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2. 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

3.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舣而观之/遂没

4. ①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③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5.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

6. 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者废之以刑而务农

7.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8.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9. 张铨/字宇衡/沁水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巡视陕西茶马/以忧归/起按江西

10.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随堂练·夯基础】

1.给下面语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并翻译相关的句子。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1)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用“/”为下列文言语段断句。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答案:

(1) ①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登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小了。

②所以对于看过海洋的人来说,别的水便难以吸引他了;对于曾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来说,别的议论也就难以吸引他了。

(2)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参考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登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小了;所以对于看过海洋的人来说,别的水便难以吸引他了;对于曾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来说,别的议论也就难以吸引他了。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的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光辉,细小的缝隙都一定会照到。流水的本性是,不把洼地流满,不会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

2.给下面语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并翻译相关的句子。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用“/”为下面的文言语段断句。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答案:

(1)①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②我凭借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仍不透彻,何况天下事物,怎能一一知晓呢!

(2)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十多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近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他们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其中的缘故,工匠说:‘如果木头的纹理不直,脉理就不正。弓虽然有力但发出的箭不直。’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我凭借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仍不透彻,何况天下事物,怎能一一知晓呢!”

3.给下面语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并翻译相关的句子。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1)用“/”给下面的文言语段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2)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

(1)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2)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了它,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参考译文:

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北面的寺庙叫做遗爱寺;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得不得了,又是庐山之最。

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了它,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4.给下面语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并翻译相关的句子。

政(人名)姊荣(人名)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注]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注】於邑(wūyè):同“呜咽”,哭泣。

(1)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用“/”给下面的文言语段断句。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

答案:

(1)①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唉,严仲子(聂政好友)一定知道我的弟弟!②聂荣立刻动身,前往韩国,来到集市上,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政。

(2)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

参考译文:

(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韩国宰相,不知道凶手是谁,都城的百姓都不知道他的姓名,(韩相)已经把刺客的尸体暴露街头并且悬赏千金(追查凶手的身份及其同党)。于是聂荣哭着说:“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唉,严仲子(聂政好友)一定知道我的弟弟!”聂荣立刻动身,前往韩国,来到集市上,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政。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答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答案 1.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3.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为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否?"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4.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

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9.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10.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例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集)

文言文朗读停顿资料汇集 1.中考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的时候,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在笔者收集的这50多份中考试卷中,有1/6 的试卷都有这方面的考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这方面的内容占1/5,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等,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 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例五、(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2分)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六、(邵阳市2005年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方法1』读文段,通文意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对点练] 1.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解析:①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知道这段文字写的是“镇西将军初识袁虎的原因及过程”。②根据大体内容,划分层次。以“尝闻,叹美不能已”句为界,之前是写“袁虎咏诗引镇西”,之后是“镇西讯问见袁虎”。从学过的“学不可以已”也可以推知,“不能已”后一般应停顿一下。③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如人名前后可以停顿,“谢镇西经船行”之前可停顿;有些代词前后可停顿,如“其夜”“所诵”前后;有些实词前后可停顿,如“又其所未”“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等。④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如“因此相要大相赏得”,因为袁虎诗咏诵得好,受到谢镇西的邀请,因此,“相要”的“要”推断为通假字,这样,与后文的“大相赏得”才能形成因果关系。故可断为“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参考译文: 袁虎年轻时家里很穷,曾经受雇替人运送租粮。这时,镇西将军谢尚坐船出游,那一夜风清月明,忽然听见江边商船上有人吟诗,很有情味;所吟诵的五言诗,又是自己过去未曾听过的,不禁赞叹不绝。随即派人去打听底细,原来是袁虎在吟咏他自己所作的《咏史诗》。因此便邀请袁虎过来,对他非常赞赏,彼此十分投合。 『方法2』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特别是人名)。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整理资料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文言文断句口诀: 常用虚词是标志 抓住“曰”“云”“言” 习惯句式掌握住 固定结构莫拆散 借助修辞与骈句 相同词语相连中间断 根据句子结构成分 文言文断句规律: 一、常用虚词是标志 (一)常用句末语气词(句尾助词)后面可断句。 如“矣、耶、哉、与(欤)、焉、兮、耳、而已、(乎)、(者)、(也)”等。 特殊情况: 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 2、也”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后不能断句。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二)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可断句。 如“岂(岂独)、其、盖、唯、盍、夫、且、且夫、若夫”等。 (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四)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 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 (五)常用句首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 如“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于是)、苟、纵、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二、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全面)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方法指津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 ..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 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 ..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 ..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 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 ....可以断句;

初中文言文如何断句

文言文如何断句 一、由一个故事引出“句读”的概念。 从前,有一位阔少爷,总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美人,非常高兴。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 二、断句的方法: 基本方法: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 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示例一: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 贼反诬路人 老师支招一:找名词(或代词),标主宾,定句读。 1、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有时还会承前省略主语。 常用名词和代词: 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 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 予、尔、汝(女) 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表示“他”、他们) 例: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 (指导:找出句中几个名词、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王恭从会稽还/ 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 例:1、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2、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老师支招二:看虚词,找位置,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常用虚词: 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中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奚、焉、孰等词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少顷”“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断句。 我来试试:学生练 例: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教师指导:找出虚词,就基本可以断句了) 例:曰/ 我本谓卿多/ 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老师支招三:看对话,找标志,定句读 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我来试试:学生练习版 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教师指导:找到人物对话的标志,可以断句) 示例四: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2、陈胜者/阳城人也 阴影部分的字是什么词:“如……何”是反问句式,“……者……也”是判断句式老师支招四:看语法,找句式,定句读。 常用典型句式有: 判断句式:“…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也)、孰与……乎、岂…哉、奈何……乎等。 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例:我鸭也/杀而食之/ 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买鸭捉兔》 (教师指导:找出语气词、代词、反问句式即可) 示例五:学生齐读 1、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思考:以上句子都有什么共同之处?答:运用了修辞。分别运用哪种修辞?答:1、顶针、2、对偶、3、排比) 老师支招五:明修辞,定句读。 排比、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文言文断句口诀

文言文断句口诀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大多数同学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 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word完整版)初中文言文断句教案

第一讲:文言文入门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2.初中文言文的考点及学习方法。 3.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初中文言文常见考点及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怖心理,提高学生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知识脉络与考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初中文言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入手:①把握文言实词和重点虚词的意义;②理解、翻译文言语句;③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在联系、内容、写作方法、技巧;④积累、背诵文中重点语句、段落,主要考点有有: 1)正确断句。 2)常用文言实词的理解,包括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3)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虚词,重点掌握“之”“于”“而”“其”“以”“为”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4)翻译并理解句子 5)能熟练判断几种常见的特殊文言句式,着重掌握下列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断句步骤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如:2014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Ⅰ、新课标全国卷Ⅱ、湖南卷、广东卷),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如:2014年的湖北卷、北京卷、浙江卷、重庆卷、四川卷)。 下面我们为考生提供几种常用的文言文断句方法,以期对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的提高,给予指导和帮助。 步骤一通文意,语感断句,由易到难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步骤二抓标志,沿波讨源,当断则断 (一)虚词标志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1.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至若、若夫、于是、且夫、向使、虽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中虚词:于、以、而、者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3.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等。常常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末尾,在它们后面一般要断开。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 【应用体验】 1.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初中文言文停顿和断句汇编

初中文言文停顿和断句 汇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文言停顿和断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如: 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地”(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千里”(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割裂开了)。 例五、(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集)教学提纲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 句(集)

文言文朗读停顿资料汇集 1.中考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的时候,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在笔者收集的这50多份中考试卷中,有1/6 的试卷都有这方面的考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这方面的内容占1/5,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等,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 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例五、(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B )(2分)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文言文断句六法

文言文断句六法 (甘肃省康县一中吕永海邮编:746500 ) 早期的文言文一般是不断句的,读书时要全靠自己断句。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这就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如果能做到断句没有错误,也就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礼记·学记》中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察“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由此看来,我们要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两要”:一要注重积累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点说,可以尝试以下六种方法: 1。借助虚词断句法。古人遣词造句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或语气,有些虚 词实际上起到了某种标点的作用。留心这些虚词的位置和用法,也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参考。例如常见的句首虚词有:夫、盖、其、唯、盍、凡、窃、敬、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常见的句末语助词有:者、也、矣、乎、哉、焉、耶、耳(尔)、欤(与)、兮、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另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以、于、为、则、而”等虚词,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我们还可凭借虚词的作用,来判断句子的标点。如“乎”“欤”一般表示感叹,兼有叹号的作用;“……者……也”句,“者”表停顿,用逗号;“也”表判断语气,用句号。例如:“于是 ..余有叹焉.∕古人之 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2。借助对话、引文断句法。文言文中的“曰”“云”“言”等,是表示人物的对话和引文的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全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分别是谁,明辨句读。例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参考句式断句法。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如判断句式(“……者……也”)、被动句式(“见”“……见……于”“为……所”)、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介词结构后置句(如“急于星火”)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另外,对“有所”“无所”“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注意不要把它们拆散, 也可减少断句的失误。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 ..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论语》)(固定格式:“不亦……乎”)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详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详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关键的内容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实行了解的。掌握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这些重点知识,我们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读文段: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水平。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理应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个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能够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个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

(完整版)未断句文言文精选(12篇)

2008年高三文言文复习精选篇目 1、赤壁赋苏轼(必修二;高考考纲必背篇目)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后赤壁赋苏轼(《唐宋散文选读》)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3、过秦论贾谊(必修四)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