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6]中国古代文学【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二编 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c9a02715acfa1c7aa00cce6.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一、简答题1.概述《吕氏春秋》简况。
2.概述《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3.概述《谏逐客书》创作缘由。
4.概述秦刻石文的特点。
5.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6.简述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7.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8.概述西汉中后期散文大势。
9.桓宽《盐铁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0.《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是什么。
11.简述东汉散文大势。
12.简说王充概况。
13.简说仲长统概况。
二、论述题1.王充散文的特点。
2.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第二章汉赋一、简答题1.简述汉赋发展脉络。
2.汉赋溯源。
3.简说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4.简说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5.概述司马相如生平及作品篇目。
6.简析《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7.概述扬雄生平及赋作。
8.简说董仲舒的《士不遇赋》。
9.简说张衡的《二京赋》。
10.简说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二、论述题1.试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2.论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论班固《两都赋》。
4.论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三、名词解释1.骚体赋2.散体大赋3.抒情小赋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一、简答题1.简述班固生平。
2.概述《汉书》简况。
3.简析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
4.简说《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5.简说《吴越春秋》与《越绝书》异同。
6.简说《吴越春秋》内容及写作特点。
二、论述题1.论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2.论《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3.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一、简答题1.简述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2.简述乐府诗歌分类。
3.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保存。
4.《孔雀东南飞》简说。
5.简说《古诗十九首》及作者。
6.简说旧题苏武、李陵诗。
二、论述题1.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2.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论五言诗的起源与形式。
4.论《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2秦汉中国古代文学
![2秦汉中国古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e745d609b6648d7c1c746ad.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一、填空1、西汉作家群体的再度生成大约在和时期。
2、汉赋和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汉宣帝时,等人用诵读奇文等方法为太子治病。
东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一书。
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
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种、的精神,保持着的格调。
8、汉代文学从对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最后以对的批判而告终。
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到、再到的演变过程。
10、汉代文学与先秦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色彩。
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班昭的《》、的《述行赋》、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11、西汉的学校教育是时期经倡导后发展起来的。
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的藩篱,《》中主张诗歌“,”等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12、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和之间。
骚体赋的代表作有贾谊的《》,的《》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的《归田赋》则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3、司马迁的《史记》开辟了文学的新纪元,《》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的《》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游记。
14,汉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期、期、期和期四个阶段。
二、简答1、试析秦代文学创作的情况及其原因。
2、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3、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4、简述汉赋的源流、分工和合流。
5、简述汉代文学的分期及其代表文学样式、作家和作品。
三、论述1、试述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2、分析汉代文学激扬高昂格调的形成原因。
古代文学史,第二编 秦汉文学总结
![古代文学史,第二编 秦汉文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47048ebd64783e08122b89.png)
第一章秦汉散文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简述汉大赋的成因及特点。
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
(2)《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汉大赋的特点(1)篇幅长,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
(4)主旨则既美且刺。
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
(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1.。
结构严密。
2.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1.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2.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
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
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古代文学史2秦汉文学
![古代文学史2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7764b56358fafab069dc0282.png)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
但是它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一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
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
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文必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
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
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
要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
第一章汉赋第一节汉赋的概况一汉赋的起源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
它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和文体,如荀赋、战国纵横家散文、楚辞等的关系。
二赋的定义及其体制特点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三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及其阶段长信宫灯(西汉)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其文体特点以及流行的时期。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fd7a05cfc1c708a1284a4431.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概况秦汉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自称始皇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随着统一大帝国的建立,秦王朝的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废除了西周以来分封诸侯王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区划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又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用比较简便的小篆和隶书代替秦以前的大篆和其他不统一的古文字;另外,还统一了法令和度量衡等等。
实现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所追求的大一统的目标。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战国时代从此结束,这对后来历史的发展是有进步作用的。
但是,秦王朝是建立在对人民残暴的镇压和压榨基础上的。
滥用民力,残酷剥削,包括修筑长城和建阿房宫、骊山陵等,征发劳力三百万,占当时约二千万人口的百分之十五。
为巩固和加强统一帝国的统治,它又企图消灭人民的反秦武装,“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等等,并打击旧贵族、地主的反秦力量。
为了控制人民思想,消灭一切反秦意识,它在思想上实行了一些极端措施:“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它不仅焚书,而且还坑儒。
曾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
在这一反动政策下,何谈文化的发展和建树呢?秦王朝统治的十多年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浩劫,是文化发展的中断。
秦文学是一片空白。
遗留下来的秦文献,只是秦始皇封禅时,散见于泰山、琅琊台等几处的刻石,大都是些歌功颂德之作,千篇一律,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
《吕氏春秋》和李斯的一些散文是有名的,但它们也都产生在秦帝国统一之前,实际上是战国末年的产物。
一般的,为了文学史上衔接上的方便,姑且将其算在秦代来叙述。
而实际上,在严酷地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暴秦时代,是没有产生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的。
《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e4afae1b4a7302768e99396b.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秦汉文学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始,到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止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秦代时间短(15年),加之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故秦代文学成就不显,有“秦世不文”之说。
秦汉文学主要是汉代文学。
有汉赋(时代代表)、散文(政论和史传)及诗歌(汉乐府民歌的文人诗—古诗十九首)。
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秦代散文一《吕氏春秋》吕不韦主持编写。
体式新颖严整、规模宏大。
八览、六论、十二纪,160篇,20余万字。
开拓性的贡献,影响深远。
保存了大量的寓言和历史故事。
二李斯的散文《谏逐客书》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暢,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刻石之文气魄雄伟,文字典雅,体现大一统的气度。
第二节汉代散文一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三篇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其他:《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二汉代其他散文概说(一)晁错:《论贵粟疏》主张重农桑、实国力、备边防、轻赋敛。
文章要言不烦,颇切实用。
(二)司马迁:《报任安书》汉代书信体论说文的代表作(在讲司马迁的史传作品时讲)。
(三)王充:《论衡》第二章汉赋第一节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流变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诗经》中使用的“敷(铺)陈其事”的表现手法,《楚辞》特别是《离骚》的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词藻、局部设为问答以及宋玉赋中的铺排等都是赋的主要来源;另外,《战国策》的铺排手法也是其来源之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宋玉和荀子首创的。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第二节汉赋的代表作家作品一、贾谊骚体赋汉初,上层社会崇尚楚文化,影响到文人,便产生了祖述屈原作品的骚体赋。
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是《吊屈原赋》。
此后写作骚体赋的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班婕妤的《自悼赋》、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cd0d6c4aa00b52acfc7ca26.png)
子虚赋(节选)
‚获多乎?‛曰: ‚少‛。‚然则何 乐?‛对曰:‚仆 乐齐王之欲夸仆以 车骑之众,而仆对 云梦之事也。‛曰: ‚可得闻乎?‛子 虚曰:‚可。‛ ‚猎物很多吧?‛子虚 回答道:‚很 少。‛‚既然如此,那 么乐从何来?‛子虚回 答说:‚我高兴的是齐 王本想向我夸耀他的车 马众多,而我却用楚王 在云梦泽打猎的盛况来 回答他。‛乌有先生说 道:‚可以说出来听听 吗?‛子虚说:‚可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经历
10岁:耕牧河山之阳 10~20岁:长安读书,习公羊《春 秋》,古文《尚书》 20岁: 壮游天下。做郎中官。
35岁: 游历西南(邛、昆明)
38岁: 继任太使令。
42岁: 主持修订太初历。
48 岁 : 因 “ 李 陵 之 祸 ” , 下 “ 蚕 室”,受“腐刑”。 48岁以后:出狱后任中书令。
子虚赋(节选)
其南侧有平原广 泽:登降陁靡,案 衍坛曼,缘似大江, 限以巫山;其高燥 则生葳菥苞荔,薛 莎青薠;其埤湿则 生藏茛蒹葭,东蘠 雕胡。莲藕觚卢, 萩闾轩于。众物居 之,不可胜图。
南面有平原大泽,地势高低不 平,倾斜绵延,低洼的土地, 广阔平坦,沿着大江延伸,直 到巫山为界。那高峻干燥的地 方,生长着马蓝、形似燕麦的 草、还有苞草、荔草、艾蒿、 莎草及青薠。那低湿之地,生 长着狗尾巴草、芦苇、东蔷、 菰米、莲花、荷藕、葫芦、 菴 、莸草,众多麦木,生长 在这里,数不胜数。
秦第 汉二 文编 学
绪论
一、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 二、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
三、秦汉文学的影响因素
一、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
1.汉赋 2.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 3.史传文学 4.汉代诗歌
二、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
1.它继承并弘扬了周、殷、夏三代文明与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b97fee552ea551811a68770.png)
成。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共二十余万字。 (《刻舟求剑》)
3、刻石文:中国最古老的碑文,刻于崖石或石鼓之上。 四言韵文,三句一韵。
二、汉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一)楚歌、楚辞由楚地向全国普及,成为汉代文学 的主要精神与创作的重要形式。
书名原为《淮南鸿烈》,“鸿”是广大 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为此 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
《淮南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 系统论说散文集。
三、刘向 刘向(前77~前6),原名更生,
成帝时更为向,字子政,沛人。 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目录 学家、散文家,一生有著作多种。
《列女传》、《新序》与《说苑》 大量故事传说、寓言:如 “叶公 好龙”、 “杯弓蛇影” 。
司马迁《报任安书》说他创作《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2、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 3、从浪漫幻想到现实理性的演进 。 4、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互动。
第二章 论说散文及辞赋
第一节
汉代论说散文
一、贾谊 1、生平 :(前200~前168),洛阳人,汉初 著名的年轻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少年 博学,被文帝召为博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最终忧郁而死。年仅 33岁。
贾谊《吊屈原赋》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 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 (音踏)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200余年,是汉赋的兴盛时期,汉 赋的兴盛期主要是散体大赋。
大二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第二编秦汉文学
![大二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第二编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2cec2533f12d2af90242e655.png)
极端严酷的专制主义文化政策,阻碍了文化学术 的发展,兼之它统治时间很短,因此,在文学上无甚 成就。
秦代有作品传世并较有成就的作家只有李斯一 人。李斯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散文家,《谏逐 客书》是其代表作。
焚书坑儒
博士淳于越:“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非所闻也。”
李斯:“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 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三代之 事,何足法也!”
二、李斯
(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 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 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 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 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 阻止,为秦王嬴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 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 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 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 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 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 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 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 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 三族。
中国文学史笔记之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笔记之第二编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d1c03528bd64783e09122b66.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胳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理解:①《吕氏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杂家著作。
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②《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
说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③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相。
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④秦刻石文的特点。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识记:①贾山《至言》。
分析秦亡原因,提出君臣间应相互尊重、信赖,行文质直切实,明白晓畅,有说服力。
②贾谊生平。
善属文,颇通百家之书。
文帝召为博士。
因年轻气盛,对政权建设多有建议,遭老臣嫉恨。
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京。
文帝十二年卒。
③晁错生平。
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
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
因力主削藩,七国乱起时,被腰斩。
④枚乘《上书谏吴王》。
劝说吴王应遵守君臣之义。
比譬叠出,委婉设辞很有文采。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5f82c210b1c59eef9c7b41d.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概说•秦(前221年-前206年)——西汉(前206年高帝刘邦-25年)——东汉(25年光武帝刘秀-220年)•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初步开始自觉的时期。
•秦代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文字、度量衡。
•焚书项羽火烧咸阳•坑儒•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文学作品:诏令奏疏法律文书及刻石文等,内容狭窄,无甚文采,较有成就的作家不过李斯的《谏逐客疏》。
•汉代:•西汉初年,黄老思想治国•武帝时,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昭、宣“中兴”•成、哀昏庸•王莽托古改制•古文学派•东汉,封建集权,大力提倡谶纬。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祸大兴,豪强兼并,政治黑暗。
•清议之风•汉代文学•赋分骚赋、大赋和小赋。
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
•散文,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
《史记》、《汉书》•诗,乐府民歌和文人诗。
第一章论说散文及辞赋•一、论说散文•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第一阶段是西汉前期。
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有战国纵横家余风。
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
第二阶段是西汉中期。
文士为文,大都依经立义,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是代表作。
直陈时事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
第三阶段从西汉后期到东汉中期。
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
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代表作。
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
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
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
1、李斯《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
2、贾谊博士,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吊屈原赋》,《鵩鸟赋》,梁怀王太傅。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二编』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db72cae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6.png)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概述◆第一章论说散文及辞赋◆第二章史传文学◆第三章汉乐府民歌◆第四章文人诗概述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初步开始自觉的时期。
秦代虽然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因其国祚甚短(仅15年),加之以法家思想治国,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因而在文化文学上成就甚微。
传世的作品仅有极少数的诏令奏疏法律文书及刻石文等,尽管也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然总体上内容狭窄,无甚文采,较有成就的作家不过李斯一人。
汉代是中国的封建盛世。
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国,思想活跃,文化呈多元综合形态,文人用世之情高涨。
武帝时汉帝国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外儒内法为实际统治思想。
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作乐,扩大乐府机关,搜集民歌;提倡辞赋,广揽文士。
文士激情荡漾,视野开阔,心括宇宙。
昭、宣之世,史称“中兴”,然终趋衰败。
成帝、哀帝,荒淫昏庸。
王莽托古改制,欲挽倾颓,但已无济于事。
此时古文学派兴起,文学上亦呈现出一股复古之风。
东汉初建,刘秀重建封建集权思想,大力提倡谶纬,文化学术深受其影响。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祸大兴,豪强兼并,政治黑暗,文士的政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清议风气形成,儒家思想衰微,老庄思想抬头,文士在矛盾痛苦的思想挣扎中,转向注重表现个人的生活和情志,抒情文学得以复苏。
汉代文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从文体看,汉代文学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
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分骚赋、大赋和小赋。
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
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其创作模式和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汉代散文主要有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ee61b76db84ae45c3b358c7d.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一、秦汉散文的发展脉胳和演变轨迹。
答: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二、《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刘向散文的代表作,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
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最具文学价值。
如“嗟来之食”,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主要继承《左传》的写人笔法,但已成为独立的故事。
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有不小影响。
三、王充散文的特点。
答: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衡》85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也包含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王充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反对“华而不实”、“实而不华”。
主张独创,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自纪篇》)这是王充为文的追求,他为了把其“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
四、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答:文风较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仲长统的代表作是《昌言》34篇,今仅存十分之一。
《昌言》和东汉末年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实尚用,充满变革思想。
仲长统坚决反对宦官、外戚干政,反对社会不公。
《昌言》的文风较为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因为仲长统也受老庄思想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一.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答:1、司马迁,字子长。
司马氏曾长期担任史官。
至西汉,他的父亲司马谈重为太史。
司马谈学术思想的博通兼容而倾向道家,其撰著史书的夙愿,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二版 PPT网络教学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二版 PPT网络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81a80547c850ad02de804113.png)
• 《两都赋》与《二京赋》有同有异 • 相同点:都有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相疏 离和矛盾倾向,都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 等等。 • 不同点:《两都赋》题旨复杂,《二京 赋》题旨相对集中,就是俭和奢。在描 写程序上《二京赋》也没有《两都赋》 复杂。
• 东汉京都题材的大赋还有王延寿的《鲁 灵光殿赋》 • 这是专写宫殿之雄伟壮丽的作品。赋前 半铺陈宫殿的本体特征,后半叙述宫殿 的功能效应。作品充满神异怪诞之气, 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
3、文学经历了批判——赞颂—— 批判的发展过程 4、汉代文学与楚地文学有渊源关 系 5、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铺张扬厉,经学繁琐解读。 文学与经学在语言运用上有共同之处 文学和经学思维机制有相通之处 汉代文学重摹拟、因循守旧而缺乏创造性 经学重承袭,传授先师之言。 汉代经学对文学思潮有很大影响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赋 :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扬雄、 斑固、张衡 。 • 楚辞:刘向、王逸 。 • 叙事散文 :司马迁、斑固。 • 诗歌 :乐府、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汉代文学发展分期: 1、高祖至景帝:初创期 代表作家是贾谊、枚乘。 2、武帝至宣帝:全盛期 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司马迁等。
《上林赋》写亡是公对子虚、乌有及齐 楚诸侯的批评。作品渲染了上林苑游猎 之盛及天子对奢侈生活的反省。 • 结尾委婉讽谏,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 的传统。
•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中最优 秀的作品,具有典范意义 。此赋艺术地 展现了汉代盛世景象,汉天子的声威, 表明作者对游猎生活的态度,对人民的 关心。
• • • • •
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 “九体” 王褒的《九怀》 刘向的《九叹》 王逸的《九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所思
• • • • • • • • • •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知之!
写作手法
• • • • 1、动作细节描写 2、景物的比兴烘托 3、心理描写 4、顶真修辞手法
二、汉代文学概况
• (一)西汉:
• ①汉代作家群体形成 • ②思想一统(独尊儒术——文化专制,阻碍学 术进步) • ③辞赋(为情造文——为艺术而艺术、歌功颂德)已 登峰造极,代表汉代文学风尚 • →上承纵横家的辩术和屈宋的“楚辞” • →司马相如 东方朔,扬雄 • ④经学(“诗经学”)穿凿附会,极为繁琐
第一节
汉代文学观念的进步
• 1、汉人论文,有“文学”和“文章”之 分 • 2、汉代文学观念的进步还表现在文学批 评上: • 先秦文学批评往往只注重“文学”的社 会功能 • 而汉代文学批评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的同时,也强调文学的形式美的要素。 • 3、汉人有一定的文体意识。
第二节
作家群体的出现
• 汉初以诸侯王为中心,产生了诸多文人 创作的群体 • 随着“削藩”的施行,创作群体渐趋移 向朝廷。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 • • • • 思想内容 【讨论一】是谁杀了焦、刘二人? 1. 控诉礼教扼杀人性 2.歌颂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 【讨论二】今天有没有这样的家长。 3.对个性美的肯定
《孔雀东南飞》艺术特色
• 1.剪裁得当,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 2.明朗生动,人物形象典型 • 3.精致淳美,语言艺术表现力强
东汉抒情小赋勃兴
• 张衡《归田赋》,标志着汉代抒情小赋 成熟的标志,也被称为千古田园赋之祖 。
第四章:汉代诗歌
• 第一节 乐府诗
•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 • 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 主要任务: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 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 朝会宴饮时演 奏使用。 • 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于是 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 •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枚乘《七发》
• 这是一篇讽谕性作品 • 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 猎、观涛等六件事 • 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 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 纵欲的不满。 • 此赋是汉大赋的发端之作,它以主客问 答的形式,连写七件事的结构方式,形 成赋中的“七体”。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 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 璧”。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 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 绝”。
郭茂倩《乐府诗集》
• 思想内容: • 1、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 2、揭露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十五从军征》) • 3、反映妇女婚姻爱情生活(《饮马长城 窟行》、《上邪》、《有所思》) • 4、揭露上层社会荒淫腐朽的生活(《陌 上桑》)
• 确立汉代散体大赋的体制,是后世散体 大赋争相模仿的典范之作。
《子虚赋》
• • • • 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前三段写云梦泽的地理风貌和自然富有 中间四段写楚王游猎云梦之乐 最后一段写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判,归 结讽谏主题。 • 前两个部分列述奢侈淫游的种种表现, 后一部分揭示淫逸奢侈的危害。
《子虚赋》《上林赋》艺术特色
• 铺张扬厉
小结
• 《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的 基本内容、主导思想都渗透着道家在养 生和治国方面的“少私寡欲”、廉俭守 节、清静无为的思想。
扬雄
• 《甘泉赋》《河东赋》
东汉以后散体大赋衰微
• 散体大赋作者开始转向写都城 • 班固《两都赋》 • 张衡《二京赋》
二、《古诗十九首》——萧统《昭明文选》
• 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 •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 《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 《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 《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 《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 《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 《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 《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 《明月何皎皎》。
汉代文人五言诗
第二节 文人五言诗
• 一、 五言诗的起源 • 五言诗生命力最强、延续最久、应用最广泛、 作者最多。 • 最早起于民间(歌谣、乐府),它便于表现丰 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句式整齐、容易记诵, 得到迅速传播。 • 文人五言诗产生于汉前期,现存最早的完整的 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 而《古诗十九首》则成就最高。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三节汉代文学的演进
• 总体来看,汉代文学的演进呈多元化的 趋势 • 西汉: • 大赋、史传、诸子文学,赋一枝独秀; • 东汉: • 小赋、诗歌分庭抗礼; • 五言文人诗成熟,代表作《古诗十九首》 • 散文创作:班固《汉书》,是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断代史。“班马”
第二章 秦代文学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汉乐府的艺术特征
• 1.“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 2.生动的故事性(叙事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孔雀 东南飞》《翩翩堂前燕》 • 3.鲜明的人物形象(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表现 人物性格) • 4.诗体的创造(整齐的五言诗) • 5.句式自由多样(没有固定章法、句法,是四言和 骚体向五、七言的过渡) • 6、语言朴素自然(为民众口语,生动活泼、浅显 易懂、感情丰富)
第二编 汉代文学
第一章 绪论
• • • • • 一、秦代文学概况 以法家思想为治,信武功而轻文治 统治时间短 作品少《吕氏春秋》、《谏逐客书》 秦无文学可言,“秦无文学,唯李斯一 篇《谏逐客书》而已”(欧阳修)
秦无文学原因
• 1、秦代国君施行摧残文化的政策,焚书 坑儒。 • 2、秦始皇暴虐,人民没有言论自由可言
(二)东汉后期社会文化特征
• • • • 儒家思想统治渐趋崩溃; 道家思想流行; 颓废思想盛行。 ——抒情小赋兴起(文学发现自己)
东汉散文
• (一)班固《汉书》: • 正统思想、资料丰富、体例规范 • (二)王充《论衡》:
• 真善美的基础
• (三)思想: • 1、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批判唯心主义的“天人感应” 说。 • 2、敢于向才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家经籍挑战,揭露今文 经学腐朽、僵化和虚伪。 • (四)艺术特色: • 1、逻辑谨严 • 2、语言通畅自然、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谏逐客书》艺术特色
• • • • • 1、善于用比喻 2、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3、正反论证 4、前后呼应 5、巧设排比
课堂任务
• 背诵第四自然段
第三节 秦简的文学价值
• 1、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民歌体) • 2、放马滩秦简《墓主记》(魏晋志怪小 说的滥觞) • 3、秦简的神话学价值(如: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
• 择善而从,牢笼百家; • 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 善用譬喻、寓言说理。(《审分》《当务》)
第二节 李斯之文
• • • • • • 废分封 统一文字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修驰道车同轨 焚书
谏逐客书
•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 奏议。 •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 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 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 要杀掉他。
• 《谏逐客书》 •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 求邳豹、公孙支于晋。 •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 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 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 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 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 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 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 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 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 危,不可得也。
第二节
骚体赋
•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 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 为骚体赋。 •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de 牢骚 • 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 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 • 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 ”字的语句
骚体赋的特征
• • • • • 1、句式上的突破(五言六言七言) 2、章法上的革新 3、体制上的扩展 4、题材的扩大 5、文体的多样化
课堂讨论
• 1、如果你是诗中的女主人公,你满意信 中所写的内容吗?为什么? • 2、假设你是诗中的男主人公,你会怎么 写这封信?为什么?
艺术特色鉴赏
• • • • 1、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 2、采用比兴的手法 3、虚实结合 4、顶真手法。
上邪
• • • • • • • • •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 乃敢与君绝! • • • • • • • • • 上天呀! 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 长存此心永不褪减。 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 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 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 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 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 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 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