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制定教学设计.
地表水监测方案
地表水监测方案地表水监测方案的目的是确保水体的质量和安全,并为保护和管理水资源提供基础数据。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地表水监测体系,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以下是本地表水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监测目标本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对地表水的水质进行监测,包括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
监测的重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温度和pH值的监测,以了解水体的基本性质和稳定性;2. 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COD)的监测,以评估水体中的氧气供应和有机物污染;3. 悬浮物和浊度的监测,以了解水体中的颗粒物污染情况;4. 营养盐(如氨氮、硝酸盐和磷酸盐)的监测,以判断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5. 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以评估水体的污染状况;6. 水生态指标的监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二、监测方案为了全面监测地表水的水质,本方案采用了多点监测和定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方案如下:1. 监测站点选择选择监测站点应该充分考虑水体的类型、活动水域的情况以及潜在的污染源。
监测站点应该分布在不同的水体类型上,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水渠等。
同时,应该选择一些可能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以评估人为因素对水质的影响。
2. 监测参数和频率根据监测目标,确定需要监测的参数和频率。
常规监测参数的监测频率可以在每月至每季度进行一次。
对于某些特定的参数,如水体温度和pH值,可以选择每日或每周进行监测。
监测的时间应该覆盖不同季节和不同水文条件,以获得全面的数据。
3. 监测方法和设备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和设备对于准确评估水质至关重要。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野外实地测量和室内实验室分析。
例如,可以使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器进行现场监测,同时将样品带回实验室使用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设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4. 数据采集和分析监测数据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采集和记录,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进行管理。
监测数据可以通过在线数据传输系统进行实时监测,也可以通过定期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书
一. 监测目的及意义。
为了了解我校景观湖的水质现状,为景观湖的治理与保护,提供必要数据以及为了让我们熟悉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内容和评价内容,我组将进行校园景观湖(天承湖)的水质监测。
二. 天承湖环境信息1.天承湖位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中间部分,2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约7米,面积可以到800平方米,四周环树,大量乘凉椅,前接图书馆,后是“凤凰园”宿舍区,是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区的标志景观之一,湖水清澈,灵气十足,湖内还养殖了大量的鲤鱼,风景宜人。
2.天承湖水源天承湖水源与承德市武烈河水是相通的,而且武烈河又称热河,既是承德避暑山庄,湖区的主要水源,又是承德人的主要引用水源,是承德人的母亲河3.主要污染源调查.天承湖湖水的污染来自于校园内的树叶,其他垃圾,再水,污水以及湖中鱼儿产生的污染物。
树叶和其他垃圾会通过风的作用被2刮入天承湖内,从而使得天承湖的上面会飘散着许多垃圾和树叶。
天承湖湖水中的鱼儿每天需要进行有氧呼吸,另外任辉会投大量的事物以供湖中鱼儿的需要,这样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而对天承湖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天承湖湖水来自于武烈河河水,在武烈河中下游的部,会有一些化工厂污水,制药厂污水,各个小区的生活污水等的排管道,导致湖水水质的污染更加严重三、水质监测方案制定1.监测项目:PH. 溶解氧.BOD.COD.总磷.色度.浊度.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2.布点方案。
断面位置区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顺直河段,河床稳定,水比平稳,水面宽阔,死肌瘤,无浅难处。
天承湖湖区并没有明显功能区别,所我们布了5千米样点,分别是,岸边分为3个,有宿舍区,图书馆区,还有在去教学楼那边,另外两个,一个是湖心,另一个是天承湖入口。
3.采样方案天承湖湖水测定是利用质量表征方案,根据地表水采样中湖泊监测量,我的布设的规定,在一个监测断面上设采样容器为实验室的容量瓶。
采样时间为进行试验提作前进行取样,取样时把容量瓶洗净,采样时,用采样处的水润洗4.水样的保存和预处理。
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案教案
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案教案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水体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后的排放水体。
地表水环境监测是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将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常见参数、监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常见参数、监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3. 了解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三、教学内容1. 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常见地表水环境监测参数及其意义;3. 地表水环境监测的采样方法和实验室分析方法;4. 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5. 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常见参数、监测方法和法律法规等内容;2. 实践操作:进行地表水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学习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考察学生对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常见参数、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地表水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水环境监测学》;2. 实验室设备:水采样器、传统水质分析仪器、高级仪器;3.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七、教学时长总计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学时,实验操作2学时。
八、教学步骤1. 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讲解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常见参数及其意义;3. 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采样方法和实验室分析方法;4. 讲解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5. 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6. 进行实验室操作,进行地表水采样和实验室分析;7.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辅导;8. 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并进行评分。
水质检测方案教案
水质检测方案教案教案标题:水质检测方案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水质检测的重要性和目的。
2. 掌握水质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能够设计和执行一个简单的水质检测方案。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水质检测的重要性和目的,例如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检测水质以及水质检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知识讲解:2. 介绍水质检测的基本原理,包括常见的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浊度等)及其意义。
3. 解释水质检测的方法,如使用试纸、仪器和设备等。
实践操作:4. 分组进行实验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资源,选择一个水源进行水质检测。
5. 学生根据所选水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并记录数据。
6. 学生使用相应的试纸、仪器和设备进行水质检测,并记录结果。
数据分析:7. 学生根据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他们可以使用图表、表格等方式展示结果。
8. 学生讨论数据分析的结果,总结水质检测的意义和问题。
总结:9. 总结本次实验的目标、步骤和结果,强调水质检测的重要性。
10.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水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教学评估:11. 对学生进行评估,可以通过讨论、问答、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
拓展活动:12.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水质检测的相关领域,如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并进行相关研究或项目。
教学资源:- 水质检测仪器和设备- 水质检测试纸- 实验记录表格- 数据分析工具(如图表制作软件)教学延伸:-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机构的代表来讲解水质检测的实际应用和案例。
- 组织学生参观水处理厂或相关实验室,深入了解水质检测的实际操作和流程。
教案注意事项:- 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提醒他们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 鼓励学生合作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1.引言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体的总称。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表水的水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和管理地表水资源,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2.目的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准确评估水体的健康状况,并为保护和恢复水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但不限于:2.1 监测地表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含量,如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等;2.2 评估地表水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2.3 监测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2.4 提供水质数据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监测内容根据地表水的特点和国家相关标准,地表水水质的监测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3.1 水样采集:按照规定的监测站点和频次采集地表水样品,并注意采样方法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3.2 化学指标分析:对地表水样品进行化学指标分析,包括pH值、溶解氧、浊度、总固体、COD、BOD5、氨氮、硝态氮、磷酸盐等参数的测量。
3.3 生物学指标监测:通过对水样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等进行采样和分析,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4 污染物监测:对地表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进行监测,包括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等。
可以采用分析仪器和实验室分析方法进行定量检测。
3.5 监测数据管理:建立水质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归档、整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监测方法与技术在地表水水质监测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法和先进的监测技术,以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质量。
常用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包括:4.1 传统监测方法:包括实地采样、化学分析等,可以获得较准确的水质数据,适用于常规监测工作。
4.2 在线监测技术:利用现代传感器和仪器设备,对地表水中的水质参数进行实时或定时监测,可以实现自动化监测和远程数据传输。
4.3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卫星或飞机对地表水进行遥感影像获取,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水体的水质信息。
地表水质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实习地表水质监测方案班级:制定人:指导老师:时间:小组分工组长方案汇总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形地貌地图资料监测点布设实地调查污染源一,监测目的1.实习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水体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通过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2.对兴庆湖的水体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兴庆湖水体质量,为研究兴庆湖水体环境质量变化及制定湖水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3.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湖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4.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资料收集本次监测选取了西安市兴庆公园区域水域进行监测。
根据相关文档和网上搜索资料可知,水体有关资料如下:1地形地貌1957年建成,今兴庆湖供水主要依靠大峪供水工程,引来自长安区境内大峪河和库峪河的清水,经过管道从水库流至航天基地并分流入兴庆湖。
从收集的资料看,西安兴庆湖周边地区有类似的地层结构和力学特征,1杂填土,2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饱和黄上3饱和、流塑,古土壤4非湿陷性黄土5粉质粘土。
2.污染源情况兴庆湖的进水明渠主要由建工路东端起经东二环穿越仁厚庄入湖,长约4 km,明渠原是雨水及排洪通道。
我们顺着明渠而_上发现东、西等驾坡村是明渠中污水的源头。
同时从万寿路到南二环所经过的建工路一侧有18家修理厂、32家餐馆及厕所,大量未经任何处理的各类污水直接排入防洪渠中。
从南二环路口一直到建国饭店南为止,全部为暗渠,在建国饭店南,水量暴涨,是建工路入暗渠处水量的2倍~ 3倍,在暗渠中,还有新的污水源在排放污水。
在仁厚庄的明渠内还有多处垃圾半淹在水中,加重了水质污染。
从整个情况看,污水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及城市市政排水管道的污水。
3.气象兴庆宫公园位于西安二环,在西安市区内,所以选择西安市内气象资料来分析兴庆宫公园的气象资料。
西安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年以7月最热,月平均白天气温29.1至32.3℃,月平均最高气温32℃左右7-9月的雨量即占全年雨量的47%,且时有暴雨出现。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制定
2. 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 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 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 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 置。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3)控制断面: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 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 混匀处。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 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 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对 照 断 面
控 制 断 面
控 制 断 面
削 减 断 面
排污口
排污口
500m
1500m
河流监测断面设置
A-A’对照断面
G-G’削减断面
A C’ D B A’ B’ D’ E E’ F’ G’ B-B’、C-C’、D-D’、F-F’、E-E’控制断面 污染源 排污口 水流方向 自来水取水口 F G
河 流
污染较重的河流、 游览水域、饮水源地
每月或视具体 情况而定
全年不少于12次
潮汐河流
丰水期、枯水期、平水 期的大潮期和小潮期
每期1次(共6次,每次 分别采涨潮和退潮时 的水样分别测定)
(四)采样方法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性质、含量范围及测 定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采样、监测方法 和技术。
C
河流监测断面设置示意图
对 照 断 面
思考:当河道有支流汇入时 应如何设置断面呢?
控 制 断 面 削 减 断 面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湖泊、河流、水库等自然水体以及人工建设的水体。
地表水的水质一直是重要的关注点,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保护和监测地表水的水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标和指标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首先需要确定监测的目标和指标。
监测目标可以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等不同方面的要求。
监测指标包括了水质的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物理指标等。
1. 化学指标: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总磷、总氮、氨氮、铜、镉、汞等物质的浓度。
这些物质的浓度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有机污染程度和重金属污染状况。
2. 生物指标:监测水体中的藻类、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这些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反映了水体的营养状态和生态状况。
3. 物理指标:监测水体的色度、浊度、pH值、温度和电导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透明度、酸碱程度、温度变化和盐度等情况。
二、监测方法和频率地表水水质监测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
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
1. 现场监测:使用便携式仪器进行监测,可以直接在采样点进行测量。
现场监测可以及时获取监测数据,并可针对特定情况做出调整。
现场监测常用于测量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等物理和化学指标。
2.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水样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实验室可以通过精密的仪器和化学试剂来测量水体的各项指标。
实验室分析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并且可以扩展监测指标的范围。
监测频率是指监测的时间间隔和频繁程度。
监测频率的确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可以根据监测目标、水质状况和资源情况来进行选择。
通常,地表水水质监测需要定期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监测网络和站点选择为了全面监测地表水的水质状况,需要建立监测网络和选择监测站点。
监测网络的构建要考虑到地表水的流动特点和水体的分布情况。
通常,监测网络应覆盖不同地理区域、水体类型和环境状况。
地表水监测方案
地表水监测方案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和地下水体,对地表水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了解水体的质量、水文情况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一个地表水监测方案的设计。
一、目的和背景地表水监测旨在收集有关水体的重要数据,评估水体的状态,检测水质污染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保护生态系统的参考依据。
本方案将定期监测地表水的水质和水量情况,分析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性,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1.水质分析: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COD 和BOD等指标,了解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有机物污染和其他污染物的程度。
2.水量监测:定期测量水体的流量,包括流速、流态、输沙量等,了解水资源的供应和运动情况。
3.生态监测:通过采集水体的生物样本,了解水体中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情况,评估水体的健康状况。
三、监测方式和频率1.定点监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对水质、水量和生态进行定期监测,以确保监测结果的代表性。
2.活动监测:在特定的事件或情况发生时,如雨季、污染事件等,加大对地表水的监测和分析。
3.实时监测: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对水质和水量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提高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1.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收集监测数据和样本,包括水质数据、水量数据和生态数据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利用统计方法和模型评估水质状况、水资源使用效益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形成监测报告,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结果应用和保护措施1.监测结果应用:将监测结果与相关环境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预警水质异常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措施。
2.保护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加强污染源的治理,提高水体的净化和保护能力,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六、预算和人力资源1.预算:编制监测项目的预算,在设备购置、样本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合理配置,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表水监测方案
地表水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地表水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地表水体的水质状况,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地表水的监测,可以了解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和生态健康状况,为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二、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应涵盖区域内的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
根据当地的水系分布、污染源分布以及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确定具体的监测断面和监测点位。
对于河流,应在干流和主要支流的上、中、下游设置监测断面,包括出入境断面、城市河段断面、重要功能区断面等。
对于湖泊和水库,应在主要入湖(库)口、湖心、出湖(库)口等位置设置监测点位。
三、监测项目1、物理指标水温、色度、浊度、透明度、电导率等。
2、化学指标pH 值、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NH₃N)、总磷(TP)、总氮(TN)、重金属(如汞、镉、铅、铬等)、石油类、挥发酚等。
3、生物指标叶绿素 a、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4、其他指标流量、流速等水文参数。
四、监测频次1、河流对于重点河流的出入境断面、城市河段断面等,每月监测不少于 1 次;对于一般河流的监测断面,每季度监测不少于 1 次。
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应适当增加监测频次。
2、湖泊、水库对于重要的湖泊和水库,每月监测不少于 1 次;对于一般的湖泊和水库,每季度监测不少于 1 次。
在水体水质变化较大或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及时进行加密监测。
五、监测方法1、水样采集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具和采样方法。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搅动水底沉积物,保证水样的代表性。
对于不同的监测项目,可能需要采集不同类型的水样,如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等。
2、现场测定对于一些能够在现场测定的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如水温、pH 值、溶解氧等,应在采样现场进行测定,并记录测定结果。
地表水水质监测监测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1.监测范围地表水监测断面以《“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方案》(环监测〔2016〕30号)为准,监测范围为2050个国家考核断面,包括1940个地表水和195个入海控制断面,其中85个为地表水与入海河流双重考核断面。
新增国考地表水断面1646个。
2.监测项目(1)现场监测项目河流断面现场监测项目为水温、pH、溶解氧和电导率、浊度。
湖库点位现场监测项目为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透明度和浊度。
入海河流控制断面现场监测项目为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盐度和浊度。
(2)实验室分析项目河流断面实验室分析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硫化物。
湖库点位实验室分析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和叶绿素a。
入海控制断面实验室分析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
可选测硫酸盐、氯化物、铁、锰、硅酸盐项目。
(3)新增1646个国控断面监测项目按照水体类型,开展相关监测项目的水质监测。
断面属性为入海口的断面按照入海控制断面要求开展监测。
(4)245个国控省界断面按照《关于开展国控地表水部分省界断面流量监测工作的通知》(总站水字[2018]451号)的要求开展流量监测。
3.监测频次“十三五”国家考核断面已建设水质自动站,且稳定运行的断面,按季监测,每季的2、5、8、11月开展监测。
对于水质不稳定的,动态开展加密监测。
西藏、青海、新疆、海南4省(区)水质稳定的和国界等偏远的196个“十三五”国家考核断面,按季监测,即2、5、8、11月开展监测。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地表水是指地表自然水体中的水,包括江河湖泊、水库、运河等。
地表水水质监测是为了保护和管理地表水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一、监测目标。
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首要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其次,还包括保护水生态环境,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监测目标的明确性是制定监测方案的基础。
二、监测内容。
地表水水质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水体的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
理化指标包括水质的透明度、浊度、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
生物学指标包括水中微生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三、监测频次。
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频次应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内容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重点保护水域,监测频次应该较高,而对于一般水域,监测频次可以适当降低。
监测频次的确定需要考虑到监测成本、监测数据的时效性等因素。
四、监测方法。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法包括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两个环节。
野外采样要求采样点的选择具有代表性,采样方法应当规范,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
实验室分析要求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分析设备和仪器的维护保养要到位。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
监测数据的处理应当科学规范,要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监测数据的评价应当结合当地的水质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对水质状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六、监测结果应用。
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监测结果还应当用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中,为改善水质状况提供技术支撑。
七、监测方案的完善与改进。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应当不断完善和改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应当加强监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地表水水质监测是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监测方案的制定需要明确监测目标和内容,确定监测频次和方法,科学处理和评价监测数据,充分应用监测结果,并不断完善和改进监测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制定电子教案.
《水环境监测》课程教案项目三地表水水质监测任务1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制定1。
水体污染及水质监测概述1.1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污染成因:(1)自然污染: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如特殊的地质使某些化学物质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的过程中产生某些有害物质等;(2)人为污染:主要是水的社会循环造成的污染;主要为工业、农业、生活污染。
1.2水质监测对象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1.3水质监测目的对水质监测监测的目的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江、河、水库、湖泊、海洋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因子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污)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污)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2。
河流水质监测方案制定2。
1基础资料的收集在制定监测方案之前,应尽可能完备地收集欲监测水体及所在区域的有关资料,主要有:(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地表水监测方案
地表水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河流、湖泊、水库、沿海水域等自然水体,其水质的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生活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地进行地表水监测,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监测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二、监测目标1. 定量评估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包括但不限于pH值、溶解氧、浊度、氨氮、总磷等关键指标。
2. 及时发现和预警水体污染事件,保障人类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提供准确的水质数据,为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1. 抽样点的选择根据地表水的分布和特点,合理选择抽样点位。
考虑到地表水的流动性和污染源分布的复杂性,抽样点应覆盖不同类型的水体,重点关注可能受到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区域。
2. 抽样频率和时间安排根据监测目标和需求,确定抽样频率和时间安排。
一般来说,抽样频率应保证足够的样本数量,以反映地表水的水质状况。
抽样时间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和可能的污染事件进行调整。
3. 抽样方法和仪器设备采用标准的抽样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水样采集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在采样过程中,注意避免外界污染物的干扰,保证水样的原始状态。
4. 检测方案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用于分析和检测采集到的水样。
监测方案中应包括各项指标的检测要求和标准。
五、数据分析与评估1. 数据管理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对采集到的水质数据进行管理和整理。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方便后续的分析和评估。
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水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水质状况的评估结果。
可以使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将数据可视化,并发现水质变化的趋势和可能的原因。
3. 报告撰写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包括水质评估和建议。
报告应简明扼要、准确完整,为环境管理部门和相关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六、监测结果应用1. 提供及时的污染预警和应急响应,防止和控制水体污染事故的发生和扩大。
2. 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者制定相应的水源保护和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水水质监测监测点水样的采集电子教案.
《水环境监测》课程教案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1)能根据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案选择合适的采水器和盛样容器,清洗后备用;(2)能通过正确的采样方法完成采样工作;完成现场指标的测定并填写采样记录表;(3)能根据水样的情况、监测项目选择正确的保存措施、保存剂及保存条件;能正确、完整地完成水样的运输工作。
(1)学习采水器和盛样容器的基本要求、种类及洗涤方法;(2)掌握采样方法、注意事项;学习现场指标的测定;(3)学习水样保存的措施、保存剂的种类和水样保存的条件;掌握水样运输中的各个要点。
(1)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提高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能力训练任务(1)采样及盛样容器准备;(2)采样方法及现场指标;(3)水样运输与保存。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1)采水器和盛样容器的基本要求、种类及洗涤方法;(2)采样方法、注意事项(3)水样保存的措施、保存剂的种类和水样保存的条件;(4)水样运输中的各个要点。
难点:(1)采水器和盛样容器的基本要求、种类及洗涤方法;(2)水样保存的措施、保存剂的种类和水样保存的条件。
教学方法、手段知识讲解:问题探究、现场教学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1.课前准备教师可通过QQ、微信等发布预习作业、答疑解惑、交流学习;学生可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知识点、案例等。
具体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学习地表水水样采集的国家标准;(2)简单描述地表水采样的整个过程及注意事项;(3)根据上一次课程制定的采样计划,分小组进行采样准备,并拟出用品清单。
2.课堂学习(1)学习采水器和盛样容器的基本要求、种类及洗涤方法;(2)学习采样方法、注意事项;(3)地表水监测点现场指标有哪些?学习它们的测定方法;(4)学习水样保存的措施、保存剂的种类和水样保存的条件;(5)学习水样运输中的各个要点及注意事项;(6)完成课堂习题。
3.总结评价(1)老师批阅预习作业,登记成绩后下发;(2)随堂提问抽查并完成检查课堂习题的完成情况;(3)点评并总结教学活动;(4)完成课后作业和预习下一个学习任务。
地表水水质监测监测点水样的采集教学设计.
《水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设计项目三地表水体水质监测项目学时20 教学单元任务2 地表水监测点水样采集单元学时 4学习者分析通过前面项目,学生学习了监测方案的制定,熟悉了监测方案的制定依据、过程、方法及要求,能够根据监测要求及实际情况正确地、完整地提出监测方案;接下来,我们要依据监测方案,对监测点进行水样的采集。
本项目将带领学习者通过采样及盛样容器准备、采样方法及现场指标、水样运输与保存三个部分来掌握地表水监测点水样采集。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习采水器和盛样容器的基本要求、种类及洗涤方法;(2)掌握采样方法、注意事项;学习现场指标的测定;(3)学习水样保存的措施、保存剂的种类和水样保存的条件;掌握水样运输中的各个要点。
2.能力目标:(1)能根据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案选择合适的采水器和盛样容器,清洗后备用;(2)能通过正确的采样方法完成采样工作;完成现场指标的测定并填写采样记录表;(3)能根据水样的情况、监测项目选择正确的保存措施、保存剂及保存条件;能正确、完整地完成水样的运输工作。
3.素质目标:(1)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提高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单元教学内容知识讲解:(1)采样及盛样容器准备;(2)采样方法及现场指标;(3)水样运输与保存。
教学方法与手段知识讲解:问题探究、现场教学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1.课前准备教师可通过QQ、微信等发布预习作业、答疑解惑、交流学习;学生可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知识点、案例等。
具体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学习地表水水样采集的国家标准;(2)简单描述地表水采样的整个过程及注意事项;(3)根据上一次课程制定的采样计划,分小组进行采样准备,并拟出用品清单。
2.课堂学习(1)学习采水器和盛样容器的基本要求、种类及洗涤方法;(2)学习采样方法、注意事项;(3)地表水监测点现场指标有哪些?学习它们的测定方法;(4)学习水样保存的措施、保存剂的种类和水样保存的条件;(5)学习水样运输中的各个要点及注意事项;(6)完成课堂习题。
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广州大学内水质监测一、监测目的(1)对校园教学区,主要是实验楼区域的校园景观的用水及水样进行监测,了解学校实验楼区域的水质现状。
(2)学习水质监测的步骤,进一步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会制定水质监测方案并按步实施。
(3)进一步熟练常用的水质监测中的实验操作技术,掌握地表各种指标与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4)熟悉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的各项标准,并学会运用其来评价水质,提出改善校园水质的意见和建议。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本次监测选取了校园网主场至生化实验楼区域水域进行监测。
根据相关的文档和网上搜寻的资料可知,该河段属于珠江水系广州段,水域的有关资料如下:1.地形地貌广州大学城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紧靠珠江两岸地,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三角洲平原与低山丘陵区的过渡地带。
小岛总体地形是东北高、西南低。
东北部是由花岗岩与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地形高差250m左右,坡度15°~35°。
广州大学位于岛的西部,坐落于河流堆积组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缓,其中分布零星的残丘和苔地,有着树枝状般的水系。
2.气象广州大学城地处南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有着温暖多雨、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
其年平均气温约为21.8℃,一年中7月、8月的温度最高,1月最低,绝对最高气温约38.7℃。
平均年降雨量为1699.8毫米,集中在梅雨季、台风季两个季节,占全年的82.1%,在七、八、九月份常遭受六级以上的大风袭击或影响,台风最大风力在9级以上,并带来暴雨,破坏力极大,年评卷蒸发量160315,mm。
3.水文广州大学城位于珠江、冻僵溪流的交汇区上,该区域河段属于不规则半日潮。
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地表水体类别有:库唐、涌溪、干流河道,全区水域面积16011k㎡,占广州市区面积的10.8%。
据黄埔潮汐站资料,珠江平均高潮水位为0.72m,平均低潮水位为-0.88m,涨潮最大潮差2.56m,落潮最大潮差3.00m。
地表水水质监测的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的方案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一、明确监测目的本方案的监测目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校园内各区域用水及水质进行监测,掌握校园水质情况。
2.进一步熟练掌握水质监测中的各项实验操作技术,掌握地表水中各项指标与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3.学会应用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校园环境,并提出改善校园水质的意见和建议。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在___至生化楼实验区域的水域进行监测。
该河段属于珠江水系广州段,根据《广州市水文地质分析》,该水域的有关资料如下:1.地形地貌: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北部边缘,是三角洲平原与低山丘陵区的过渡带。
东北部是由花岗岩与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海拔标高一般在300米以下,地形高差250米左右,坡度15°~35°,水系呈树枝状,切割强烈。
西部是由河流堆积组成的冲积平原,南部为微向南倾斜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标高5~7米,其中分布零星的残丘和苔地。
2.气象:广州市地处南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4℃~21.9℃,最热是7~8月,平均气温28.0℃~28.7℃,绝对最高气温为38.7℃。
年平均降雨量1725.17毫米,相对集中在4~9月的雨季,占全年的82.1%,兼受台风的袭扰,年平均蒸发量1603.15毫米。
3.水文:珠江、东江和溪流河在本区交汇,经狮子洋入海,是区域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
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地表水系发达,水网密布,分布有大中小河流34条。
根据水资源航空遥感调查,地表水体类别有:库唐、涌溪、干流河道,全区水域面积平方千米,占广州市区面积的10.8%。
据黄埔潮汐站资料,珠江平均水位为0.72米,平均低潮水位为-0.88米,涨潮最大朝差2.56米,落潮最大潮差3.00米。
4.监测河段概况:经实地考察,此河段是珠江至校园图书馆中心湖之间的河段,全长约400米,宽约4.5米,水深约1.5米,流经生化实验楼和工程实验楼,水质受到这两处污染源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水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设计
《水环境监测》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项目地表水水质监测项目学时20 教学单元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制定单元学时 4
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项目学习,学生对环境监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已基本熟悉了水环境监测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和监测数据处理,但没有实际监测分析的经历,技能还尚未培养,通过学习地表水(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方案制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水质监测方案制定的意义;(2)熟悉行业《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相关内容和要求;(3)掌握地表水(河流和湖泊)水体的监测方案制定原则和方法。
2.能力目标:(1)能依据河流监测断面、采样点的要求,制定河流监测方案;(2)能完成湖泊监测断面的设置;(3)能确定地表水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4)能正确处理数据和编写监测报告。
3.素质目标:(1)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
教学
内容
知识讲解:(1)河流水质监测方案制定;(2)湖泊水质监测方案制定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知识讲解:问题探究、现场教学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组织
形式
1.课前活动:实验小组(6-8人)查阅地表水监测方案制定的相关资料,调查收集指定河流、湖泊沿岸的基础资料。
2.课前准备:(1)实验小组根据(河流、湖泊)监测断面、采样垂线和采样点的布设原则,划定相应的监测断面、确定采样点个数;(2)根据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3)编写初步拟定的监测方案。
3. 多媒体课上:(1)教师给出指定河流对应的资料收集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讲解地表水(河流、湖泊)监测方案的指定,包括(监测断面、采样垂线、采样点、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的确定);(2)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及实施计划;(3)教师抽查学生课前活动准备情况,让学生完善资料收集,并及时规范学生制定的监测方案;(4)讲解结束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监测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和改进措施,将定稿后的方案上交;(5)教师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总结。
总结评价:老师批阅监测方案,登记成绩后下发,学生根据教师意见修改完善地表水监测方案。
教学资源
设计教学场所(用√标记)
1.普通教室()
2. 多媒体教室(√)
3.理实一体教室()
4.实训室()
5.其它现场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材、视频资料、环境标准资料、阅览室
学习效果
分析学习效果:教师的讲解和细化,学生完成监测方案的制定。
存在问题:由于学生多、课余时间少等,容易出现指导不够,影响学生对方案制定的总体把握。
改进措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鼓励学生多提方案,最后由各小组讨论完善方案。
作业 1.解决监测方案制定后的练习题;2.修改并完善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