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哎呀呀,说起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那我可得好好给你讲讲啦!
有一次在课堂上,我们正在学习几何图形,就像探索一个奇妙的图形世界一样。
我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三角形,像不像我们生活中的某个东西呀?”同学们有的说像屋顶,有的说像三明治。
这时候,平时调皮捣蛋的小明突然说:“老师,那圆形像不像我爱吃的大饼呀!”哈哈,这孩子,真逗!我笑着说:“小明呀,你说得太对啦!那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要珍惜粮食,就像对待我们的数学知识一样认真呀?”同学们都纷纷点头。
接着我们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有个同学不小心把答案写错了,着急得都快哭了。
我走过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说:“别着急呀,这只是一个小错误,就像我们走路偶尔会摔一跤一样,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就好啦!”然后我耐心地给他讲解,看着他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心里也特别开心。
还有一次,我们分组进行数学竞赛,每个小组都齐心协力,那场面,真像一场激烈的战斗呀!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小红平时数学不太好,在小组里有点担心拖后腿,可是其他组员都说:“别怕,我们一起努力!”最后他们小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红笑得像朵花儿一样。
这不就是数学德育渗透的很好例子嘛!通过这些小小的事情,让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懂得了团结、勇敢、坚持和珍惜。
数学不只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它也可以充满温暖和力量呀!难道不是吗?
所以呀,我们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找到那些可以渗透德育的点,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成长为有良好品德的人。
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更能让孩子们受益终身呀!。
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案例

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案例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案例XXXXXX《数学课程标准》在分类目标中指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研究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研究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那么如何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在数学统计教学中渗透德育,下面就结合教学案例谈一下浅薄的认识。
案例:在教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一课时,教材在94页提供了4种颜色的花,让学生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
教学完例题,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教师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把统计知识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师:我们的学校是花园式的学校,你们在校园里都见过那些树?生:柳树、桃树、银杏树。
师:你们知道这些树各有多少棵吗?生:不知道。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去统计校园里的树。
经过实践活动,师生共同收集、整理出了数据,银杏树22棵,柳树8棵,桃树12棵。
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生1:银杏树比柳树多14棵。
生2:桃树比银杏树少12棵。
生3:柳树和桃树共18棵。
学生提出并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教师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追问了一句:“在统计校园的树时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生1:我们的学校很美,我很喜欢这个学校。
生2:我们的学校是花园式学校,我们要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
师:我们的学校很美,我们要爱它。
我们的生活中填塞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从小就要学好它。
反思;一、体会应用,对学生进行研究目的教育宏伟的目标发生宏伟的毅力。
”“坚强的意志源于高尚的幻想。
”教师应通过活泼形象的头脑教育,以及数学知识在日常糊口、生产扶植和科技等方面的广泛使用,不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变更他们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研究目标教育。
比如:案例1中学生通过对校园里树木的统计,不但体会到糊口中处处有数学,还遭到了头脑的熏陶,发生了爱校、爱护花草树木的情绪。
数学德育课例设计(共5篇)

数学德育课例设计(共5篇)第一篇:数学德育课例设计数学学科德育课例设计圆一、德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
数学学科不仅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形成数学能力与数学品质的基础学科,更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
依据《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中关于数学学科的实施建议要求,本节教学将从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和爱国主义这几方面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教学设计(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同学们,小学我们已经简单地认识了圆,(课件出示车轮、方向盘、光盘、圆形零件),知道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你能利用直角尺检查某些工件是否是半圆形?用一张三角形的纸片,你能裁出一个尽可能大的圆吗?(课件出示课本章前图)相信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会很容易地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五章圆)先来学习第一节圆(板书:第一节圆)设计目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出课题,同时提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课件展示)1、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车轮能否做成正方形或矩形?2、如图5-1,A,B是车轮边缘上的任意两点,点O是车轮的轴心,点A,O这间的距离与点B,O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想一想,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的形象?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设计目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圆的定义1、学生观察:在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描出的封闭曲线是什么图形?(课件演示)从而得到圆的定义,并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让学生回答圆心、半径,教师强调这是画圆的两要素,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
2、拿出学生提前准备的圆,在上面任取三点A,B,C,观察这三点到圆心O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学生总结,得到圆的另一定义:圆还可以看成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其中定点就是圆心,定长就是半径,教师介绍圆的表示方法。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1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的一个重点。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教法建议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
六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案十五篇

六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案十五篇【篇1】六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案活动目标1、懂得吃饭时尽量不掉米粒于桌、地面上,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2、吃饭时注意力集中,不动张西望。
3、积极参与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不做漏嘴巴活动过程1、倾听故事、组织讨论:故事里的孩子,为什么大家都叫他漏嘴巴漏嘴巴和小朋友长得一样高吗为什么漏嘴巴在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后来他是怎么想的3、操作实践、强化巩固:幼儿模拟吃饭。
师生小结:只要吃饭时专心,眼睛看着碗里的饭和菜,一手拿勺子,一手拿碗,不把饭粒和菜掉在地上和桌上,就不是漏嘴巴了。
在活动之后,大部分幼儿都能不洒饭,都知道爱惜粮食了,但还有个别孩子需要老师的提醒。
小百科:嘴巴,这里指人的器官,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可以用来讲话和进食也包括呼吸。
【篇2】六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案【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学习关心身边的人。
2、感受互帮互助,体验助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的故事。
【活动过程】一、欣赏故事《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
二、师生共同讨论:1、师:小蚂蚁和蒲公英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2、师: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是谁帮助了你?你得到别人帮助高兴不高兴?3、师:你帮助过别人吗?你帮助别人后心里感觉怎么样?三、引导幼儿表演互相帮助的场景。
师:你能把互相帮助的场景表演一下吗?四、完成幼儿用书中的相关操作内容。
师: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你能学他们这样做吗?使用彩色贴纸中的小红花,引导幼儿学习判断对错。
五、教师小结只有乐于关心、帮助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这样我们的身边才能到处充满爱。
【篇3】六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案(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三篇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三篇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一篇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学科渗透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笔者谈谈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
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和爱科学的教育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国教育。
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
中、高年级在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雍妮瑛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案例一:[分桃子]二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认识平均分”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6个桃子,你和你的爸爸妈妈吃,你准备怎么分?为什么?”生1:爸爸1个,妈妈1个,我吃4个。
师:这个小朋友把6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和4个。
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生1:因为我最喜欢吃桃子了,爸爸妈妈肯定给我多吃。
师:还有不同分法吗?生2:我准备分给爸爸2个,妈妈2个,我自己2个。
师:这个小朋友是把6个桃子分成2个,2个和2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生2:“我,爸爸,妈妈,每人都是2个,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师:还有不同分法吗?生3:我准备给爸爸3个,妈妈2个,自己留1个。
师:他把桃子分成了3个,2个和1个。
你为什么自己只留1个呢?生3:因为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很辛苦,所以我要多给他们。
师: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除了教授学生有关“分”和“平均分”的数学知识外,还渗透了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
案例二:[有趣的七巧板]二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课时,教师介绍七巧板:七巧板是古时候中国人发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玩具,利用它可以重新组合成很多种不同的图形,外国朋友对我们中国的七巧板也很感兴趣,还给它取了个神奇的名字,叫做“东方魔板”。
你们想认识它吗?教师对七巧板历史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鼓舞学生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得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态度。
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德育教育教学设计(5篇范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德育教育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德育教育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德育教育教学设计乘法的结合律和简便算法鲍静荣教学内容:教科书例3、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3—9题。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二)能力调练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德育渗遗点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四)美育渗遗点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抽象概念,掌握知识。
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2.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一)镭蛰孕伏1.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举例说明。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
(投影)24×5=()×()()×72二72×()()×()二()X()3.以上我们对乘法交换律及其应用进行了复习,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早)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出示例3:(2)引导学生分组试算,发现什么?(3)汇报:使学生明确:左边三个数相乘的积和右边三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4)同座互相试算,自己写数,看一看结果是否都是这样?(5)反馈练习:完成下面几组算式并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5×4)×100=15×(4×10)(125×80)×50 =125×(80×5)(7×8)×5=7×(8×5)(12×25)×4=12×(4×25)使学生明确: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三年级上册德育渗透案例周长得认识【教学目标】ﻫ1、知识与技能方面:ﻫ(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图形得周长,理解周长得含义。
ﻫ(2)使学生建立周长得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得能力。
2ﻫ、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周长含义得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得思维方法。
3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得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内在得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得情操。
ﻫ【教学重难点】ﻫ重点:理解周长得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得计算方法。
ﻫ突破方法: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来突破。
难点:周长意义得理解,培养学生得空间观念、ﻫ突破方法:情景教学与直观演示得方法。
ﻫ【教具准备】ﻫ钟面、树叶、作业卡、若干平面图形、多媒体课件、绳子、学生准备尺子。
ﻫ【教学策略】ﻫ本节课得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得教学理念。
对于三年级得学生来说周长得概念就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本节课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周长得意义从初步得感知一步步变为深刻得理解、【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点】ﻫ在教学设计中利用学生们非常喜爱得情境引入新课,介绍学生认识一位新朋友:小蚂蚁。
通过小蚂蚁得行动与语言初步感知“一周”与“周长”这两个词语,把比较陌生得知识与平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得数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得思想感情。
ﻫ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既培养学生动脑又培养学生动手动笔得好习惯,培养学生得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得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得习惯,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善学得优秀学习品质。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得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得直观认识,也领悟到知识形成得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得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得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您们想认识它不?(课件) 2、它就是一只喜欢运动得小蚂蚁。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范文(通用4篇)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范文(通用4篇)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篇1说起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大家脑中或许会闪过牵强附会四个字。
因为数学似乎没有语文学科中俯拾皆是的德育资源,也没有音美学科中覆盖全程的美育渗透。
其实,不然,真正深入到数学学科中,你就会发现,数学中的德育内容不仅全面,还有极强的说服力。
若其他学科的德育是以情动人居多,则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是以理服人为上。
数学从内容到思想方法都充满了唯物辩证法。
数学思维的训练使人的思维逐步具有广泛性、深刻性、组织性、批判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这使学生受益终身。
数学发展史中那些辉煌灿烂的成就足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
数学习题中也有很多关于环保、互助、爱国、爱家等德育素材,这些信息提供的数据和实实在在的计算,最具说服力、最真切。
现在只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的案例:案例1:让学生进入数学的角色情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自信心、责任心。
又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在A班上第一节数学课。
学生放松两天后,躁动的心尚未平静,加之又是节稍显枯燥的计算练习课,教室中凳子吱呀不停,小声说话的声音不断。
我便也有些烦躁起来,连吓带哄地领着学生做到课本40页第3题。
题目提供了这些信息:二年级198人,三年级270人,四年级201人,五年级281人,他们要去儿童剧场看电影,剧场能容纳500人,问题:哪几个年级安排在一起合适?需要安排几场?我让学生先读题目,他们个个有气无力。
再让读一遍,读得还是很勉强。
读完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等了片刻,举手者寥寥无几。
叫了一个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似听非听,漫不经心。
看着学生茫然又漠然的眼神,耐着性子领着说了一遍,又问了几个学生,还是说不太清楚,看到花费了这么多时间,效果却不好,心中非常窝火,忍不住又批评了学生几句。
如此这般,折腾掉不少时间,下课铃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带着沮丧的心情来到B班,准备上今天的第二节数学课。
看着那些在课间游戏时活蹦乱跳的孩子,忽然觉得刚才的发火多么可笑!浪费时间,破坏心情!这么小的孩子,前面说完后面忘,生气发火只是做了无用功,何苦!想到此,我调整了心态,微笑着面对孩子们。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精选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三角形相似复习》德育渗透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相似三角形知识,掌握测量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旗杆高度的活动,巩固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累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相似以及已学过的知识对国旗高度的测量,培养学生要珍惜和平的时光,热爱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复习相似三角形的主要性质?2、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我们知道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首先请同学量出太阳下自己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自己的身高,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100页图24.1.1)如果在阴天,你一个人能测量出我们国旗旗杆的高度吗?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例1.书.P.98试一试.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34°,并已知目高AD为1米。
现在请你按1:500的比例得△ABC画在纸上,并记为△A1B1C1,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1C1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B1BACE二、合作交流、尝试练习A1C1D例2.为了测出旗杆的高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案,并测得图(a)中BO=6m,OD=3.4m,CD=1.7m图(b)中CD=1m,FD=0.6m,EB=1.8m图(c)中BD=9m,EF=0.2;此人的臂长为0.6m。
(1)说明其中运用的主要知识;(2)分别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ABODEAAECCCFBBFDD(a)(b)分析:图(a)和图(c)都运用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图(b)运用了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
解:(1)∵△AOB∽△COD,∴CDAB=OBAB 即 1.7OD=36.4 ∴AB=3(m).(2)∵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正比,∴BE(3)∵△CEF∽△CAB ∴ABEFAB=CDDFAB 即 1.8=01.6 ∴AB=3(m).=FG0.2BD 即AB.6=09 ∴AB=3(m).方法技巧:测量物体的高度可利用自己的身高、臂长等长度结合相似形的性质求出物高,也可以运用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测量物体的高度。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案例一:个人道德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例如,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探讨,培养他们的友爱精神和相互尊重的意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选取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行为准则。
案例二:社会公德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与社会公德相关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公平、公正等价值观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在解决分配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情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可以理解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明白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应如何行为,做到公平、公正。
案例三:责任意识的培养在数学研究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数学任务或项目,要求学生自己负责整个过程的实施与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对待任务,具备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项目展示和分享,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案例四:诚信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考试中,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例如,通过讲解学术诚信原则、考试纪律等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并提醒他们在考试中要自觉遵守规则。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诱发学生违规行为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思考违反诚信原则的后果和影响,从而树立起诚信意识。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们应当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综合素质。
这种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促使他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教学反思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课例华山中心小学:王春兰“百年教育,德育为先。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作为基础学科得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为了更深入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这句话,把我所执教的一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案例和大家共享:《分类与整理》教学片段:片段1:老师:(示图)老师带来1个照片,看小红的房间,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太乱。
(其他学生七嘴八舌:乱、不舒服......)老师:我也这样觉得,那帮她整理一下。
(指学生归类)学生:......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床头边,把文具盒......从这个整理过程看出,学生把房间分类、整理的过程,也是为他人服务的过程,只有想到了才能说出来,才能去实践,正所谓思想指导行动在这一过程即可以陪养学生的责任感,又能使学生感受助人为乐的快乐,同时也受到了美育教育。
片段2:老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分类现象?学生:......垃圾分类、......。
老师:......分类有哪些好处呢?学生1:垃圾分类后,有一部分垃圾可以在利用节约能源。
学生2:垃圾分类后可以让我们的环境更整洁。
学生3:......影响环境......老师:是啊,垃圾分类不但能有效处理垃圾,还能让生活更环保......。
这一环节,结合垃圾分类,阐述对环境、生活造成影响,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也对他们更深入地进行了环保教育。
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
”清朝末期的康有为也提出“以德育为先”的口号。
如果不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就很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品质卓越的人。
综上所述,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渗透德育教育很有必要,要想作好教育工作,道德先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
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六篇】

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六篇】第1篇: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课题名称】《等差数列》的导入【授课年级】高中二年级【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三维目标】㈠知识目标: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等差数列是否是一个等差数列;㈡能力目标:通过寻找等差数列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归纳推理的能力;㈢情感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法,递推公式、图像法。
这些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
下面我们观察以下的几个数列的例子:(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个5个数可以得到数列:0,5,10,15,20,()(2)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工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的数列(单位:kg)为48,53,58,63,()试问第五个级别体重多少?(3)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水库管理员定期放水清库以清除水库中的杂鱼。
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
即可得到一个数列:18,15.5,13,10.5,8,(),则第六个数应为多少?(4)10072,10144,10216,(),10360请同学们回答以上的四个问题生:第一个数列的第6项为25,第二个数列的第5个数为68,第三个数列的第6个数为5.5,第四个数列的第4个数为10288。
师:我来问一下,你是依据什么得到了这几个数的呢?请以第二个数列为例说明一下。
生: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我就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5个数为68.师:说的很好!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一下以上的四个数列,看看以上的四个数列是否有什么共同特征?请注意,是共同特征。
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

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公式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水平。
(3)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激发兴趣。
“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广泛”,根据本节知识理解新概念抽象的特点,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显示小熊和小狗赛跑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但复习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实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2、理解圆的周长。
让学生拿出圆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圆周长指的是那局部?通过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
心理学实验证明,“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掌握,理解的标志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揭示圆周长概念。
3、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在揭示了圆周长概念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形物品,并汇报结果,再说说自己测量的方法。
线绕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指导操作要点。
这就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理解。
师甩动系着绳的小球,形成一个圆,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很明显用刚刚的线绕法、滚动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
这就引起了认知的冲突,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1、猜测。
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相关,观察这些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相关呢?协助学生掌握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精神得到培养。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范文(精选11篇)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范文(精选11篇)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范文(精选11篇)案例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经历的具有多种意义的典型事件陈述。
它是对人们经历的故事的有意截取。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的文章11篇,欢迎品鉴!第1篇: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教学思路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出现在北师大版三年级艺术(上册)《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的主题图中,与油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国画作品《铜墙铁壁》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局部组成了一曲用生命谱写的瑰丽乐章。
当年,这首雄壮激昂的歌曲曾经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今天,中华民族在走向富强之路的同时,依然面临着挑战与危机!《国歌》仍然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时刻鼓舞着炎黄子孙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国歌》,对学生来说,听得多,也唱得比较多。
但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体会到歌曲中包含着的特有的深刻含义,所以在演唱时,往往只有动嘴在哼唱,很难达到慷慨激昂的效果。
因此,我选择了对这首歌曲的演唱教学、点评、赏析,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习惯性错误与不严谨的缺陷。
在新课程艺术学科的精神指导下,我围绕热爱祖国这一个重要的人文主题,我采用了如下五个篇章:《国歌》奥运篇自豪、《国歌》战争篇庄严、《国歌》识唱篇能行、《国歌》成就篇激情、《国歌》歌舞篇祝愿这一艺术体验的过程将《国歌》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的演唱意义在学生面前拉开生动的帷幕。
通过现代电化多媒体展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无数英雄的中华儿女冲锋陷阵,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在庄严的《国歌》声中,荣获世界冠军的奥运健儿热泪盈眶;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使学生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予以深刻的揭示,并唤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最新三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例文

最新三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例⽂其主要作⽤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式、⽅法和步骤。
今天⼩编在这⾥整理了⼀些最新三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例⽂,我们⼀起来看看吧!最新三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例⽂1教学⽬标:1、通过解决问题,进⼀步理解⽅程的意义。
2、学会⽤⽅程解答简单的应⽤问题。
教学过程:⼀、出⽰课题1、你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程的意义,下⾯我们就来应⽤⽅程解答简单的应⽤问题。
⼆、重点练习:1、第102页第1题填⼀填:(1)成⼈脚的长度是⾝⾼的1/7,如果⼀个成⼈的⾝⾼为a⽶,那么他的脚长⼤约是()⽶。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形和正⽅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看图选⽅程。
学⽣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说出“?”等于多少?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4、第103页第4题5、第103页第5题、第6题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程。
三、思考题。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组汇报:第(1)题,两只⼩熊表演节⽬有4+2=6(条)腿着地;三只⼩熊表演节⽬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熊表演节⽬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只⼩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熊表演节⽬有4+2(n-1)条腿着地.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怎样列出⽅程?⼩组汇报:4+2(n-1)=26请同学们尝试解出⽅程,求出⽅程的解。
四、总结。
最新三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例⽂2教学⽬标:1.通过教学使学⽣认识各种计算⼯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定的了解。
2.培养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感受⽣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
教学关键:能够⾃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2018----2019学年度(上)刘洋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
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知道他们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学生学具等。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从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笼统成数学模型。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同学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外表”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外表”的研究。
把比较陌生的知识和平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的数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操作活动,既培养学生动脑又培养学生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善学的优秀学习品质。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知识形成的实际意义,培养学
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在教统一的面积单位时,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抵触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同学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同学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同学尺。
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外表的知识。
(板书:物体外表)
[设计意图:《课程规范》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笼统成数学模型。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同学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外表”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外表”的研究。
观察比较中,同学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
(二)充沛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外表感知面积。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方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外表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外表,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外表,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外表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外表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
4.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外表比课桌的外表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外表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外表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同学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同学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同学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考虑: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同学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抵触,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协助。
(三)、实践运用。
(1)p74页做一做第1题。
(2)p76页第2题。
说一说丈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
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小资料:
①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同学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