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方言成因研究
漫谈乐亭大鼓
漫谈乐亭大鼓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鼓曲之一,其音韵优美、宣叙、抒情,板式灵活,曲牌丰富。
乐亭大鼓起自民间乡里,带有极强的乡土语言,融昌(昌黎)、滦(滦县、滦南)、乐(乐亭)一带的独特民风、民俗于其中,广为大众所喜爱。
一、乐亭大鼓起源乐亭大鼓起源于滦乐一带,以乐亭冠名,就其影响,遍于冀东及其周边广泛地区,远达东北三省。
历史上,昌、滦、乐在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商时属孤竹,秦时属辽西郡,汉时属右北平郡,至两宋时,为辽、金统治,明朝时都城北迁,为充实京畿,大量移民至此,与当地居民通化,尤其是习俗与文化的通化,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程式而得以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昌黎、滦县、滦南、乐亭诸县人文相通,水脉相连,本来是一块“玉”儿,俗语谓之“房不连脊地连边”,也正是这一地域孕育并产生了乐亭大鼓这枝奇葩,这里是乐亭大鼓的发源地。
乐亭大鼓自产生以来,广泛传播于京东一带(昌、滦、乐与其他一些县市因位于北京之东,故常称之于“京东”)。
乐亭大鼓影响之广,南及渤海之滨;北至长城内外乃至东北三省,均广受当地群众所喜爱。
足见,作为萌发于民间、产生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的乐亭大鼓是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是滦、乐、昌孕育了它。
并且广泛传播于冀东及周边地区,甚至远达东北三省。
二、“乐亭大鼓”的形成、传播及发展“乐亭大鼓”的形成、传播及发展是历代艺人辛勤耕耘的结果。
乐亭大鼓源于民间流行的“清平歌”、“滦州调”,后有人配以三弦演唱,始成曲种,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初以木板击节伴唱,1845年,改用铁板,深得群众欢迎。
按大鼓“清门”弟子排行:玉、月、和、德、来、学、文、智、华、开来算,乐亭大鼓第一代是张玉琢,第二代是刘月明。
据乐亭县文化馆王树彬于1980年11月召开的乐亭大鼓座谈会上所讲:“温铁板(荣)的师父是刘月明,刘的师父叫张玉琢……刘月明、张玉琢都是北京的艺人。
”据传,乐亭大鼓创始人之一冯福昌的老师也是外地人,他们在演出中用乡音将《木皮散人鼓词》或者其他曲艺书目,按地方风格对其进行改造,另创新腔,使之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河北11个地市的方言详细分析与举例
普通话:干什么?
张家口话:抓(四声)呀?
张家口话这样说
不清楚——不机密
不怎么地——二五眼
相当差劲——添球
裤兜——央蜜
脚后跟——节懒更
关键——几古将
看看——猫猫
干什么——抓呀
挺好的——不来呆
没关系——白不咋
勇敢——搓莽
聪明——鸡米
耳光——大比都
不要——包老介
小气——球毛
承德话
承德话是北京官话怀承片。河北省承德市的承德话被认为是最接近普通话的话语,其普通话标准程度超过北京。1956年,国家语音工作人员曾先后两次来到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村进行普通话标准音采集。普通话是根据从滦平采集的语音来最后定的标准。
东边五县的方言,直来直去,颇显生硬。与普通话相比较,主要是声母zh、ch、sh和z、c、s互相混淆,单音字e、an、en、ang、ao、ou、ai直发腭音,尤在称呼人名时最后一字儿话韵较重。
北方四县的方言接近保定、石家庄口音,慢条斯理,稍绕小弯。从发音上讲,第一个字与第二个字之间稍有间隔,并且第一个字多读平声,单音字e、an、en、ang、ao、ou、ai前习惯加“n”,如“俺是安平的”中的“俺”、“安”发音都为nan。
举个例子:
普通话:你回来啦!ni hui lai la!
邯郸话:你坏啦!ni huai la!
邯郸话这样说
孩子——孩的
傻子——烧的
大门——倒焖
万达——瓦倒
走——邹
妈——骂
谁——睡
去——取
你在干什么——妮杆傻勒
光着屁股——歇的个的的
衡水话
衡水话或者说衡水方言土语大体可分为三大块:一是与山东话相近的大运河岸边的故城、景县、阜城加上枣强,武邑一带的方言;二是滹沱河两岸的与石家庄、保定毗邻的深州、武强、饶阳、安平一带的方言;三是带本地特色的、土得掉渣儿的流行于衡水湖畔的桃城、冀州方言。
2,乐亭大鼓的产生(二)
2、乐亭大鼓的产生(二)听众朋友,欢迎收听《城市记忆》,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接着为您介绍乐亭大鼓的产生过程。
明清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在明、清之际的文艺界中,作曲技巧已空前提高。
进入稳定时期的清代后,人民已不满足盛行于明代延续到清代的以民歌为主的文艺生活。
封建统治阶级需要有新的,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来供他们娱乐;劳动人民则要求有既能伸张正义又能痛斥邪恶的褒贬兼宜,抑扬惬意的多性能文艺形式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这种超前性的文化需求趋势,促使自唐变文之后的诸多说唱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于是一种源于变文优于鼓子词、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新的说唱艺术,在清初便逐渐形成,这就是盛行于清代而又延续至今的民间说书即大鼓书。
当时,在乐亭一带先后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民间说书。
支派繁多,风格各异,道具不一,伴奏多样。
为了标新立异,艺人们争相创立新的强调,竞艺之下从而形成了百花吐艳、推陈出新的活跃局面。
他们对腔调进行创新的同时,在伴奏上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发现三弦不仅音色音量极富变化,而且表现性强,伴奏说唱音乐十分吻合。
其中以《清平歌》为基本唱腔的一支,首先配用了三弦,经过进一步改革,发展得较快,于是大都进行效仿。
后来乐亭大鼓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
为此,马立元的《中国书词概论》中记载:“清初年,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
同时,乡村里也流行着散曲之类的小调。
后来有位弦子李,先以三弦配奏了《清平歌》,遂而加以改正,使其韵调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有不同,于是齐呼为《乐亭腔》。
接着在演唱实践中,又经过进一步改革,说唱风格日臻完美。
至嘉庆初年,初步形成了乐亭大鼓的唱腔雏形。
好,以上就是今天《城市记忆》的全部内容。
接下来我们关注一组新鲜的生活资讯。
生活中方言小故事20字
生活中方言小故事20字
一、到炕儿
乐亭方言中把妇女生孩子叫到炕儿、猫月子。
故事发生在1965年,全县一些公社开始了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细线“四清”。
“四清”工作队进村后,首先就是学习中央文件“二十三条”,要求不落一户和一人,要使中央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一天晚上学习,妇女队长没到场,工作队长派人去找,找人的回来汇报说:“她来不了。
工作队长问为什么?”来人答,“猫屋了”。
工作队长说:“猫屋了就不找找她,什么觉悟?”这人答:“你说得不对,不是猫了,是到炕儿了。
”工作队长说:“真新鲜,不来学习,天这么早就倒炕上了,得严肃批评她!”这时一个中学生站出来说:“这是方言,我们乐亭人都这么说,把妇女生孩子叫到炕儿,猫屋、猫月子、坐月子、临盆,都是一个意思。
”工作队长说:“早说生孩子不就结了么!好,开会学习!”与会者听后哄堂大笑。
乐亭地名与文化
乐亭地名与文化摘要:乐亭县位于河北省东部,唐山市南部。
据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产、繁衍生息,此地在历代史册中均有记载,“乐亭”这一地名定于金大定末年,属滦州,后直至今日。
本文通过对乐亭县志中记录的地名进行考察,论述了乐亭地名的命名特点,包括来源依据等,分为八类;而后讨论了乐亭地名的演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自然、语言系统等方面的因素;最后讨论了“庄”和“各”这两个在乐亭地名中常见的字,作为余论。
关键词:乐亭地名文化语言学一、乐亭县概述及地名概况乐亭县位于河北省东部,唐山市东南部。
东、南濒临渤海,西与滦南县、唐海县接壤,北隔滦河与昌黎县相望。
乐亭县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
乐亭县历史悠久,据考,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产、繁衍生息。
乐亭在商代属孤竹国,秦代属辽西郡,汉代属海阳县,三国时期属海阳县置乐安亭,晋代设置乐安镇,南北朝属北齐肥如县,隋代属卢龙县,唐代属马城县仍称乐安镇,金大定末年建立乐亭县,属滦州,后直至今日。
乐亭地名产生的时间,应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考古发现,那个时期乐亭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在他们的生产、交换、联系、交流中会出现早期的地名。
这应该是乐亭县地名的初始阶段。
到了汉代,乐亭县出现了第一个建村的地名,这应该是乐亭行政区划的发端。
隋唐以后,有些移民开始来到乐亭。
从明代开始,由于朝廷的干预,乐亭接收了大量的移民,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村庄建设。
随着人口的剧增,聚落地名、自然地名突飞猛进的出现在了乐亭的版?D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多的经济地名的出现则是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二、乐亭地名的分类及特点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与大自然有了更多更广的接触,为了区别这些地理、自然实体,便于生产生活活动,就赋予了这些实体更具体的名称,这些名称就是各种各样的地名,它们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性。
《乐亭县地名志》中共收录标准化地名1573条,其中镇、乡和街道办事处15条,聚落地名共1146条,河流岛屿共19条,具有地名意义的各类经济实体301条,文化单位以及文化设施共89条,历史地名3条。
古韵乡音——乐亭大鼓节奏特色的研究
目录标题 (1)中文摘要(关键词) (1)外文页 (2)一、乐亭大鼓的“古”----历史发展 (3)(一)产生形成 (3)(二)历史渊源 (3)(三)发展状况 (4)二、乐亭大鼓的“韵”----艺术风格 (5)(一)韵味深厚 (5)(二)唱腔丰富 (5)(三)说唱兼备 (6)三、乐亭大鼓的“乡音”----节奏特点 (7)(一)节奏“表演美” (7)(二)节奏“速度美” (7)(三)节奏“时空美” (7)(四)对节奏的联系和转换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古韵乡音——乐亭大鼓节奏特色的研究摘要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又名“乐亭调”,因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而得名,后流行东北等北方地区。
乐亭大鼓融合了地方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其旋律优美、韵味独特,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对研究乐亭大鼓,历史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乐亭大鼓的历史发展开始,对乐亭大鼓艺术风格中的韵味深厚、唱腔丰富和说唱兼备进行了阐述,并且对其节奏特点中的)节奏“表演美”、节奏“速度美”、节奏“时空美”以及对节奏的联系和转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研究乐亭大鼓留下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促进乐亭大鼓的现代发展。
关键词乐亭大鼓节奏特色审美文化Study on ancient Leting drum rhythm characteristics - accentAbstract Laoting drum is the main sort of Quyi in northern China, also known as "leting tune", originated in Laoti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named after the popular northeast North. Laoting drum fusion local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melody is exquisite, unique flavor, has a high literary and profound thought, to study Laoting drum,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oting bigdrum, deep to Laoting drum style flavor, rich in singing and rap both are described, and the beauty of performance in the rhythm of the rhythm, rhythm, speed, rhythm "space-time beauty" and to the rhythm of the connection and conversion were analyzed, hope to be able to study Laoting drum leave valuable reference and promote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Laoting bigdrum..Key words Leting drumRhythm characteristicaesthetic culture一、乐亭大鼓的“古”----历史发展(一)产生形成乐亭大鼓产生于明末,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它以当地民歌为母本,吸收了优秀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创新发展完善的说唱艺术。
看唐山话的来历,唐山话大全教你读懂唐山话
看唐⼭话的来历,唐⼭话⼤全教你读懂唐⼭话唐⼭话发展史唐代,李世民征东率军路过唐⼭,将西安⼀带的⽅⾔传播到了唐⼭,形成唐⼭⽅⾔的⼀部分源头。
“我知不道”、“我好着呢”就是⽐较典型例句。
宋元时期⽐较流⾏《⼴韵》,但是由于受某些少数民族南迁的影响,在《⼴韵》的基础上⼜沉淀了《中原⾳韵》和其他⽅⾔的某些词汇,其中有来⾃东北地区的契丹语、⼥真语、蒙古语词汇。
到了明代,随着⼭东、⼭西,⼤批移民进⼊唐⼭地区,带来了⼭东、⼭西⽅⾔,唐⼭⽅⾔中⼜吸收了许多⼭东、⼭西⽅⾔词汇。
⽐如:地板就来⾃⼭西⽅⾔。
明朝后期,吴越地区的戚继光部队来唐⼭驻防,⼜使许多吴越⽅⾔融⼊唐⼭。
⽐如:诗⼈,吴语读si⼈,闽语读xi⼈;kayou读成揩油(kaiyou)。
清代,⼀⼤批⼴东⼈来到唐⼭,他们将部分粤语即⼴东话带到唐⼭,影响了唐⼭⽅⾔。
⽐如:⼴东⼈喜欢h、f互⽤,开花读成开fa,发明读成hua明,唐⼭也出现⼀些这样读⾳的居民。
'唐⼭话特点唐⼭话的⼆声字,读法与普通话不⼀样。
⽼市区以丰润北半部⽅⾳(丰⽟遵体系)为基础的发⾳特点,⼆声(阳平调)字,不读普通话的上扬调,⽽读特有的低平调。
如:“年、娘、房、唐、长”等⾳,都要下巴张得⼤,⾆头压得低,尾⾳拖得长,与保定话的⼆声发⾳近似,但保定话的⾆位可能⽐我们更低些。
但稍微⼀扩展,向西、向北,⼤体相同。
但向南、向东,就并⾮如此了。
原来路南区吉祥路以南、陡河东南⽚的读⾳,⽐如⽼岳各庄、谭庄⼀线的,那块的⼆声字,便读如普通话的四声,如:⽼头。
读若“⽼透⼉”;⼩姨,读若“⼩义⼉”。
因为那⾥就进⼊丰南⽅⾳(昌滦乐体系)的范围了。
'唐⼭话的“声调”唐⼭的基础⽅⾔(丰⽟遵⽚),与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对⽐,在“调式”上完全⼀致(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只是个别(⼆声、阳平调)“调值”的差异。
⽽在唐⼭⽅⾔的次⽅⾔(昌滦乐⽚)中,以及唐⼭周围的邻近⽅⾔(天津、保定)和邻近省区(⼭东、河南)的其他⽅⾔中,“调值”的差异,就不仅仅表现在“⼆声(阳平)”调⼀点上了,有的甚⾄可归为三个声调。
试谈乐亭方言
试谈乐亭方言作者赵贵清(乐亭县邰赵庄人,在外地中学从教)乐亭话属于中国北方方言,接近普通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地方语言。
在历史的演进中,乐亭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语音。
笔者试图就家乡方言的几个侧面,与大家一起研究探讨。
一、乐亭方言在民族相互融合中形成在历史上,乐亭曾经被几个较大的少数民族统治,即辽代的契丹,金代女真,元代蒙古,清代满族(前身也是女真)。
不管受哪个民族统治,占主体地位的仍然为汉人。
因此汉族语言始终是乐亭方言的底蕴与主体。
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不可能同化汉族的文化、语言,相反,各少数民族的语言,一定要被乐亭方言语音所同化。
元末明初的战乱,使乐亭人口锐减,田地荒芜。
由洪武到永乐年间山后六州(晋中南)人和少数南方人被移民到乐亭。
他们在乐亭建庄立户,开荒耕作,和这里的土著人相互杂居,相互融合。
乐亭的大部分村庄都是那时建立的。
随着民族的聚居,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形成具有多地域、多民族的语言特点的乐亭方言。
民国年间,随着白话文的推广,乐亭人对外活动的增加,特别是乐亭人闯关东经商和乐亭文化事业的发达,乐亭方言又吸收了一些书面用语和外地用语。
因此,有人说乐亭话既像东北话,又像保定话,个别词语和北京话还差不多。
综上所述,乐亭方言的形成和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地域特征等外界因素分不开。
古代乐亭偏安沿海,交通不便,交流不多,工商业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步构建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具有地域特色的乐亭话的基本框架。
少数民族的统治,移民的拥入,近代对外交流的增多,又给这个框架增添了许多新的营养,在长期的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中,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乐亭方言。
二、乐亭方言中儿化音儿化音在北方方言中是很普遍的,但哪里的儿化音也没有乐亭话里的多。
在乐亭方言里,绝大部分词语里都有儿化音,比如:眼罩儿,说小话儿,大老娘们儿,不大离儿。
有的词语里甚至有两三个儿化音。
比如:傢伙儿线儿,得儿得儿的。
浅谈乐亭大鼓的萌生与发展
浅谈乐亭大鼓的萌生与发展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
自生成以来,它以唱词通俗易懂、唱腔优美动听、内容丰富多采的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热爱生活、钟情文化的乐亭先民,用智慧和心血精心培育的乐亭大鼓,以独有的地域特色,深深地植根于滦河冲积平原这方沃土上,经朝历代,开花结果。
乐亭大鼓的由来乐亭大鼓源于乐亭,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的变文和宋代的鼓子词。
古辞源解:“鼓子词,杂剧歌词也,北宋人越德麟著《会真记事》,凡'蝶恋花’词十阕,又别二曲做起结,见侯鲭录,自记云,撰成鼓子词十章,近世有鼓儿词,殆袭斯名,惟其词雅俗不同耳。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的七言古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人正做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演唱内容说的是东汉文学家蔡邕和他的妻子悲欢离合的故事,诗中生动地刻划了当时的演唱场面,说明在宋代,说唱艺术在我国南方就已经非常流行。
天会年间,金攻破宋朝京城汴梁以后,从中原掳来的民间艺人(包括说唱鼓子词和弄影者)来到乐亭县,带来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乐亭背靠滦河,南临渤海,土沃民丰,教育兴盛,经济繁荣。
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乐亭人能歌善舞,把乡间的文化生活搞得异常活跃。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他们在自己的文化生活中又去寻求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因而看中了从异地传人的鼓子词。
聪明、智慧的乐亭先人参与演唱,在演唱实践中,将异地传来的鼓子词,结合自己地域的民俗风情,把盛行传唱的清平歌、民歌俚曲、民谣及叫卖调、哭丧调等乡间小唱融合在一起,由唱而不说改为唱而兼说,逐步设立了板腔曲调,丰富了演唱内容,到清朝中叶,形成了带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乐亭调儿。
这种说唱形式,沿袭了鼓子词的演唱风格,受影响于元曲、杂剧的文词格律,遵循了传统的音乐规律,表现了地域的民俗风情,使用的是音韵浓厚的地方语言。
当时,有人把民间艺术归类划分,将鼓词(乐亭调儿)称为清门。
乐亭方言声调与变调
乐亭 方言 的 四个声 调在语 流 中均有 变调情 况 .具 体情
况 如下 :
( 一) 阴平 变 调
1 . 在后重格式中 , 阴平 调在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 声 前 变 为 中平 调 , 调 值 为3 3 。例 如 : 阴平+ 阴平 : 猪 肝J h t  ̄ u 3 3
k  ̄ r 3 1 ; 阴平+ 阳平 : 香油 ̄ i c t r 2 3 3 Di o u 2 1 2 : 阴平+ 上声 : 失 火
乐亭话 中仍读 去声 , 而 中古汉语 中的入声 字则 归人 了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其 归类 与普通 话大 同小 异 . 人 声 字与普 通
话 归类不 同的 : 归入 阴平调 的 : 竹( 入声 , 知母 . 普 通话归入 阳
为重读 音节 的 阴平 调变 为上扬 调 ,调值为3 5 。例如 :工业
入 阴平调 ) 、 拆( 人声 , 彻母 , 普通 话归人 阴平调 ) 、 切( 入声 , 清 母, 作为 动词 , 作 动词时普通 话归入 阴平 调 ) 。 归入去声 调 的 .
调查 点为乐 亭县政府 所在地乐 亭镇
一
如及( 入声 , 群母 , 普 通话 归入 阳平调 ) 、 缩( 人声 , 审母 。 普通 话 归入 阴平 调 ) 、 惜( 入声, 心母 , 普通话 归入 阴平调 ) 。
l i t t r j O : 飞起 来 f e i 3 5 t g h i 0 1 a i 0 。
( 平声 、 心母 ) , 中古 汉语 中的清上声 、 次浊上 声在乐亭话 中仍
读上 声 . 全 浊上 声则 归人 了去声 , 中古 汉语 中的 去声 调 , 在
4 . 在非重读 的去声 音节 和原调为 去声 的轻 声音节 前 . 作
方言地理地理环境对方言形成的影响
方言地理地理环境对方言形成的影响方言是指某个地理区域内形成的特殊语言变体,其形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地理环境对方言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势划分、交通发展、资源分布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地理环境对方言形成的影响。
一、地势划分地势划分是指地理环境中山脉、河流、盆地等地形地势因素对方言的影响。
在山区地带,由于山脉的阻隔,通信交流相对较少,导致方言发展相对独特。
山区的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山区人与外界相对独立,言语交流受到地理限制,从而促使方言形成。
与此相反,在平原地区,地势平缓,交通发达,人们的言语交流频繁,方言的差异相对较小。
二、交通发展交通发展是指地理环境中交通工具的发展对方言形成的影响。
交通工具的发展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交换,从而减小方言形成的机会。
例如,随着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便利化,地理距离被压缩,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方言的差异相应降低。
而当交通条件不发达时,地理距离增加,方言之间的交流减少,从而形成了地域性的方言差异。
三、资源分布资源分布是指地理环境中资源的分布对方言形成的影响。
某一地区的资源丰富,往往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聚集,而资源较贫乏的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由于人口的聚居,人们迫切需要进行言语交流,进而形成了特定的地域方言。
同时,不同地区的资源差异也会影响方言的差异,因为人们会根据资源的特点和使用习惯而形成独特的方言。
总结起来,地理环境对方言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势划分、交通发展和资源分布等方面。
它们共同作用于人们的言语交流,从而促进了方言的形成和传承。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方言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理环境对方言形成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尤其是在交通和通讯工具发达的情况下。
这也是方言逐渐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代表,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保护。
读乐亭乐亭人繁衍史考证(上)【跟团贵州游价格联盟】
读乐亭乐亭人繁衍史考证(上)【跟团贵州游价格联盟】发源于大马群山的滦河,古称濡水,由西北向东南带着大量的泥沙注入渤海,年复一年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堆积成大片平原。
乐亭就在这片冲积平原的下游。
在乐亭这片土地上,人类居住繁衍的历史究竟有多久,众说纷纭。
笔者借助考古文物和文献资料,对乐亭清代以前的人居繁衍史,做些粗浅的考证,以飨读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阎各庄镇小石庄村西北,出土新石器时期的石凿、石斧、素面细泥陶片和夹砂陶片等文物,经河北省文物局复查鉴定,属于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历史(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
同一时期,在马头营镇黄坨村,出土新石器时期素面细泥红陶钵片、罐片等生活用具和残石磨棒、石凿等劳动工具,经鉴定相当于红山文化,距今约五千余年历史(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遗址而得名)。
这两处文物是目前所知乐亭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遗迹。
由此可见,早在远古时代,“这一地区在全新世中期已经成陆,并有人定居”。
乐亭地处滦河入海口,在古代,由于洪水经常泛滥,滦河下游分支众多,据旧志记载和实地考证,大的滦河入海口就有十余处。
由此形成境内河流纵横、水泊众多,鱼虾蟹贝,水中皆是,给先人的生息繁衍提供了条件。
但乐亭处在渤海沿岸,土地低洼盐碱,滦河又十年九泛,多次改道,生存条件艰苦,因此,人口稀少的历史很漫长。
乐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乐亭自从夏商周开始就有归属。
旧志载:夏(约为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属冀州(先秦文献中所谓九州,仅为人们的一种地理概念,并非有具体范围做行政区划)。
商、周(前1600~771年)属孤竹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31年)属于燕国。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归属秦国。
乐亭县地名的一些特殊读音
乐亭县地名的一些特殊读音
地名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生活的沉淀;地名也是地方文化的一个载体,是方言的一个极佳的例子。
地名的成因不外乎地形地貌、居住环境和身份标志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地名的考察,就可以大体了解一个地方的独特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习性。
乐亭以姓氏命名的村占50%以上,以河流洼地命名的占4%左右,以物体命名的占5%左右,以宗教信仰命名的占3%左右,还有以作坊、古代营寨等命名的。
在全县村命中冠以“大、小、前、后、新”字头的占30%。
这里虽然写出了乐亭地名的特色读音,但远远还感觉不出“老呔”的味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的许多地道读音只从老人那里才能听到,而且终有一天将会离我们远去,但是地名里蕴藏的文化内涵却依然在我们心底沉积。
标准名称乐亭读音所在乡镇
芦河罗活闫各庄
木瓜口墨口胡家坨
张各庄张各壮乐亭镇
菜园菜月马头营
大尖坨大家坨闫各庄
黑崖子黑家子闫各庄
胡庄活庄乐亭镇
齐庄茄庄乐亭镇
冯哨房哨蔡庄乡
醋李庄醋咧庄蔡庄乡
胡家坨活坨胡家坨
戈耳崖国儿聂胡家坨
王保仕庄王把式庄王滩镇
陆庄六庄王滩镇
裴滩瞥滩王滩镇
胡林张庄胡林丈庄汤家河
大港大讲新寨镇
泗沟港司沟讲胡家坨
牛鞅子庄牛酿子庄王滩镇
张美崖张母乜王滩镇
周庄宙庄唐家河
1。
乐亭方言成因研究
乐亭方言成因研究乐亭方言成因及文化体现研究李秋来(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每一种语言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因素。
乐亭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方言,它的成因同样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语言具有历史性,因此该方言的形成也有历史继承性,经过长久的演变才变成现在的乐亭方言。
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的文化会通过语言来展示。
因此,乐亭方言也在乐亭文化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历史原因;生产劳动;地域环境;文化体现一、乐亭方言的成因语言的发展是一种历史渐变过程。
每一种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历史原因、生产劳动、地域环境等。
由此可见,每一种语言的形成都有其产生的依据。
乐亭方言在形成与发展中同样受到了古今历史演变和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一)历史上的乐亭方言在历史上,乐亭曾被辽代的契丹,金代女真,元代蒙古,清代满族等少数民族统治过。
因此乐亭方言中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子。
元末明初的战乱,使乐亭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洪武到永乐年间山后六州(晋中南)人和少数南方人被移民至乐亭,他们在这里建庄立户,辛勤耕作,和乐亭人民相互交融,乃至通婚。
因此乐亭方言中又掺杂着大量的山西方言和少数南方方言。
此时,乐亭县属于滦州。
清朝建立,一部分旗人和关外汉人随吴三桂大兵进驻乐亭,这些人常住乐亭,同这里的人民相互交往,因此乐亭方言又注入了新鲜血液,满族方言和关外方言融入乐亭话,乐亭方言不断丰富和发展。
乐亭是唐山市东南沿海部城市,因此来这里的人比较多。
在民国期间,乐亭方言又吸收了一点儿书面语和北京方言、保定方言、沧州方言、天津方言和东北方言等等。
1948年,昌黎县的董庄、姜各庄、会里等地被划为乐亭县。
由于滦县、昌黎等县的归属于合并,因此这三种方言在日常交往中形成了“老呔儿话”。
纵观历史的发展,乐亭方言和多种方言交融,才形成了混有多个方言特色的乐亭话。
(二)现阶段的乐亭方言乐亭方言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变化,现阶段影响乐亭方言的因素又有如下几个:1、生产劳动创造了乐亭方言恩格斯曾经说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乐亭方言声调与变调
乐亭⽅⾔声调与变调2019-06-20摘要:乐亭⽅⾔声调与变调情况在声调系统中⽐较简单,在语⾳演变过程中和普通话⼀样,基本遵循了“平分阴阳、浊上归去、⼊派三声”的演变规律,在⼊声调归⼊其他声调的过程中,全清⼊声字归⼊上声调的⽐重远远⾼于普通话。
变调规律⽐较复杂,就⾳变条件来说,涉及⾳变条件包括:今⾳的语⾳环境,古⾳的来历,语法结构,⽽且轻重格式在⾳变中起着重要作⽤。
关键词:乐亭⽅⾔声调变调吠は亓ナ粲诤颖笔√粕绞校地处唐⼭市东南部,环抱京唐港,毗邻唐⼭曹妃甸。
距北京230公⾥、天津150公⾥、唐⼭70公⾥、秦皇岛118公⾥。
全县陆地⾯积1308平⽅公⾥,潮间带⾯积310平⽅公⾥,浅海⾯积1808平⽅公⾥,海岸线长124.9公⾥,是河北第⼀沿海⼤县。
乐亭⽅⾔属于冀鲁官话保唐⽚的滦昌⼩⽚,我们此次调查点为乐亭县政府所在地乐亭镇。
⼀、乐亭⽅⾔的声调系统乐亭⽅⾔有四个声调:阴平调,为中降调,调值为31,例如:东、该、灯、风、通、开、天、春、搭、哭、拍、炎、严,阳平调,为曲折调,调值为212,如门、龙、⽜、油、铜、⽪、糖、红、急、毒、⽩、罚、讨、盒,上声调,为上扬调,调值为34,如懂、古、⿁、九、统、苦、草、买、⽼、五、有、⾕、百、塔、去声调,为降调,调值为552,如动、罪、近、后、冻、怪、半、四、痛、快、⼨、去、卖、路、硬、乱、洞、地、饭、树、刻、六、麦、叶、⽉。
就古今声调演变规律来看,中古汉语中的平声调在乐亭话中分成阴平调和阳平调,古清声母平声⾳节在现代乐亭话中为阴平调,古浊声母平声⾳节在现代乐亭话中为阳平调,但也有个别次浊平声⾳节在现代乐亭话中混⼊了阴平调,如炎(平声,喻母)、严(平声,喻母),也有个别中古汉语中的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平声调,在现代乐亭话中混⼊了去声调,如如(平声,⽇母)、哥(平声,见母)、姑(平声,见母)、捏(平声、⼼母),中古汉语中的清上声、次浊上声在乐亭话中仍读上声,全浊上声则归⼊了去声,中古汉语中的去声调,在乐亭话中仍读去声,⽽中古汉语中的⼊声字则归⼊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归类与普通话⼤同⼩异,⼊声字与普通话归类不同的:归⼊阴平调的:⽵(⼊声,知母,普通话归⼊阳平调)、橘(⼊声,见母,普通话归⼊阳平调),级(⼊声,见母,普通话归⼊阳平调)、匹(⼊声,滂母,普通话归⼊上声调)、恶(⼊声,影母,普通话归⼊去声调)。
乐亭为什么读lao
乐亭为什么读lao
在距离北京230公里处,有个河xxx辖县,叫乐亭县。
从名字读,外地人多读作乐(le)亭,可熟知它的人,听这个名字会犯晕,因为在当地,人们都把乐亭读作(lao四声)亭,此音的由来,是方言所致,是代代相传的约定俗成。
乐亭早年最为有名的戏曲为皮影戏,人们又叫它"驴皮影"。
乐亭大鼓、乐亭地秧歌、乐亭皮影都是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
乐亭县地处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环抱京唐港,是河北省沿海大县之一。
这里最为知名的,当属是李大钊先生的家乡,在他出生的地方,建有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纪念馆。
境内比较著名的景点有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浅水湾浴场等。
乐亭方言段子
乐亭方言段子
乐亭方言,是河北省的一种地方方言,富有独特的韵味和幽默感。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乐亭方言的段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和快乐。
第一段:
A:你听说了吗?小明考了一百分!
B:真的?那他爸爸妈妈一定会很高兴吧。
A:高兴?不,他们连一百块钱都没给他!
解读:这个段子通过夸张的手法,巧妙地揭示了人们对于成绩的过分关注和物质利益的追求。
同时,通过方言的运用,增加了段子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第二段:
A:前几天我去买菜,那个摊主卖的葱怎么那么贵?
B:是吗?我昨天去买的时候,他说是特价呢!
A:特价?那你买了几斤啊?
B:买了一斤。
A:哎呀,要是你买两斤,那他一定会说是半价!
解读:这个段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特价促销手法进行调侃,展现了人们对于便宜和折扣的追求。
同时,方言的使用使得段子更加贴近生活,增加了段子的幽默感。
第三段:
A:听说村里的大嫂生了一个胖娃娃。
B:真的吗?是不是很可爱?
A:可爱?那可不一定,我听说只要有人看到她家的胖娃娃,都会说:“这孩子长得真有福气!”
B:为什么?
A:因为胖娃娃家里的饭菜都很好吃啊!
解读:这个段子通过对人们对于胖娃娃的评价进行幽默调侃,揭示了人们对于食物和美食的追求。
同时,运用乐亭方言增加了段子的地方特色和趣味性。
以上是一些乐亭方言的段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欢笑和快乐。
这些段子不仅展示了乐亭方言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思考。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欣赏这些段子,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乐亭方言的独特魅力。
乐亭:民间说唱之乡
乐亭:民间说唱之乡
杨浪
【期刊名称】《地图》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这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乐亭地图。
从这幅图上看,在过去的80年里该县的县域变化不大。
本图编制于1931年,当时的乐亭县有1214平方公
里,335433口人,这在当时也算大县了。
作为大县的乐亭在教育上也比较"发达",共有各类学校约200所,包括师范、民办的各种中小学校。
这些学校里一定有一所是李大钊的母校,李就是本县大黑坨村人。
【总页数】1页(P140-140)
【作者】杨浪
【作者单位】财讯传媒(Seec)集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8
【相关文献】
1.鲜桃之乡的成功嬗变——解读河北省乐亭县桃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J], 王岩军
2.中国北方院士之乡——唐山乐亭 [J], 任庆海;关军;李权兴
3.乐亭县是怎样成为“中国珍稀毛皮动物之乡”的卜对乐亭县发展珍稀毛皮动物养殖业的调查 [J], 无
4.乐亭是如何成为“中国鲜桃之乡”的 [J], 张恩华;刘长瑞
5.“鲜桃之乡”河北乐亭成为全国最大设施桃生产基地县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山地名系列:从乐安亭到乐亭(四)
唐山地名系列:从乐安亭到乐亭(四)唐山地名系列:从乐安亭到乐亭(四)周景宝四、乐亭县乐亭地名的由来,多年来有如下几种说法:在明万历天启《乐亭县志》卷一'舆地志·沿革'下,有一段按语:'《水经(注)》:'乐安亭,小濡水径其北,濡水径其南,东南与新河故渎合。
'此又若谓滦河与清河者。
而乐安镇、乐亭县命名或仿于此'。
(58)乐亭前贤史梦兰认为:'邑名之所由昉,惟石虎屯粮之乐安城,濡水所经之乐安亭为可据,余俱涉于影响'。
(59)《辞海》条目有:'(乐亭)金置县。
以古乐安亭得名'。
(60)两种唐山地名志亦有:'(乐亭)以北魏所置乐安亭得名'。
(61)通过以上几种资料,我们可以确定乐亭县是因乐安亭与乐安城而得名的。
乐亭疆域有多大?在万历天启《乐亭县志》卷一'舆地志'中已经出现了县域的四至:南濒海,西接滦,东北联昌黎,疆域不愈百里。
……东西延袤五十五里,南北延袤七十五里,沿海延袤一百一十里。
东至昌黎县界三十里,西至滦州界二十五里,南至海四十五里,北至昌黎县界三十里。
东南至昌黎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海四十五里,东北至昌黎县界一十三里,西北至滦州界二十二里。
(62)到了清乾隆以及光绪年间,乐邑疆域的四至,虽然换了一种说法,但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上已经固定下来:东至黄瓜堡,交昌黎县界三十里,抵昌黎县治八十里。
西至高阁庄,交滦州界三十里。
南至海四十五里。
北至姚家新庄,即老茶棚铺,交昌黎县界三十里,竖有界碑。
(63)1997年5月编印的《乐亭县志稿译编》,在'建置'一章中说:'乐亭疆域,自元代至元年间乃确定'。
(64)而在'境域'一章里,却又有'明万历年间开始明确疆界。
'(65)同一种书,同一个问题,编纂者却脚踩两只船,令人茫无头绪。
1994年9月出版的《乐亭县志》中'境域'章内,已对乐亭县疆域四至有了非常具体的记载:乐亭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东南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亭方言成因及文化体现研究
李秋来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每一种语言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因素。
乐亭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方言,它的成因同样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语言具有历史性,因此该方言的形成也有历史继承性,经过长久的演变才变成现在的乐亭方言。
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的文化会通过语言来展示。
因此,乐亭方言也在乐亭文化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历史原因;生产劳动;地域环境;文化体现
一、乐亭方言的成因
语言的发展是一种历史渐变过程。
每一种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历史原因、生产劳动、地域环境等。
由此可见,每一种语言的形成都有其产生的依据。
乐亭方言在形成与发展中同样受到了古今历史演变和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一)历史上的乐亭方言
在历史上,乐亭曾被辽代的契丹,金代女真,元代蒙古,清代满族等少数民族统治过。
因此乐亭方言中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子。
元末明初的战乱,使乐亭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洪武到永乐年间山后六州(晋中南)人和少数南方人被移民至乐亭,他们在这里建庄立户,辛勤耕作,和乐亭人民相互交融,乃至通婚。
因此乐亭方言中又掺杂着大量的山西方言和少数南方方言。
此时,乐亭县属于滦州。
清朝建立,一部分旗人和关外汉人随吴三桂大兵进驻乐亭,这些人常住乐亭,同这里的人民相互交往,因此乐亭方言又注入了新鲜血液,满族方言和关外方言融入乐亭话,乐亭方言不断丰富和发展。
乐亭是唐山市东南沿海部城市,因此来这里的人比较多。
在民国期间,乐亭方言又吸收了一点儿书面语和北京方言、保定方言、沧州方言、天津方言和东北方言等等。
1948年,昌黎县的董庄、姜各庄、会里等地被划为乐亭县。
由于滦县、昌黎等县的归属于合并,因此这三种方言在
日常交往中形成了“老呔儿话”。
纵观历史的发展,乐亭方言和多种方言交融,才形成了混有多个方言特色的乐亭话。
(二)现阶段的乐亭方言
乐亭方言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变化,现阶段影响乐亭方言的因素又有如下几个:
1、生产劳动创造了乐亭方言
恩格斯曾经说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乐亭方言的产生也是人民劳动的产物。
就农业而言,清代自顺治开始,全县土地十之八九都归满人圈占,农民多以租种皇家的旗地维持生计,收成很少,一旦遇到滦河水患,便颗粒无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再说乐亭工业,本地人很少开业经营,开设店铺出卖铁器的商人大多来自山西,当地人多成为了被雇佣工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只不过是建造房屋、打造车船以及制造农用的粗器而已。
县内经商者很少,当地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被剥削之中。
这样的困境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也没有太大改变。
地域的狭窄与拥挤,生活的艰辛与困苦,科举制度的黑暗以及读书做官梦想的破灭,使很多人陷入迷惘,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开始探寻新的出路,他们最终把目光盯在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乐亭人闯关东”。
清末民初,乐亭这个偏隅贫穷的渤海湾小县里,几乎家家都有迫于生计而闯关东的人。
这些迫于生计而背景离乡的乐亭人就是名噪一时的“老呔儿帮”。
他们沟通了乐亭县和东北地区的关系,因此乐亭方言在很大程度上有东北方言的特点。
例如“整”这个词就是充满了浓郁的东北特色的一个词。
2、地域环境推动乐亭方言特色
乐亭县位于渤海沿岸,水质甜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对外文化接受较快,相对文化水平较高,这里的人说话除了词汇丰富外,语音纤细、婉转、拐弯儿、优美和简练,形成了鲜明的语言特色。
由此可见,乐亭方言的成因可以从历史、生产劳动、地域环境等方面找到依据。
乐亭话是多种方言的融合体,它的形成经历了时间的变迁,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语言特色。
二、乐亭方言的文化体现
乐亭方言形象生动俏皮。
乐亭人喜欢把话说到极致,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乐亭方言喜欢打比方,同时不失诙谐。
例如:老哇哇儿姥姥、蹦拔儿拔儿、心眼子没放正经地方、眯着心眼子颠憨、知不道倒正等等。
(一)乐亭方言词汇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乐亭方言词汇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第七回,焦大骂大管赖二:“不出道,欺软怕硬,有好差事派了别人,这样深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深更半夜。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湘云向宝玉笑道:“病也比人家另一样,你招笑儿,反说起人来!”-----招笑儿。
(二)乐亭方言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展示
电影评剧《杨三姐告状》中有台词“父兄做工在乐亭县”虽然没直接用乐亭口音说出来,但是这是首次在影视作品中宣扬了乐亭。
电影《风声》中演员周迅用乐亭口音说了“原来吴大队长也是唐山乐亭人。
”张涵予也运用地道的乐亭口音回答说了“咋地?你也是?”
电视连续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也有关于乐亭的对白:
......
苗:哪的话?
蒋:保定的?
苗:还乐亭呢!
由此可见,乐亭文化,乐亭口音,乐亭方言在当今影视界得到了一定的宣扬和体现。
(三)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因其形式独特、韵律谐美、地域风格明显,使得乐亭方言声名鹊起,深受老百姓喜爱,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道的乐亭方言,拐弯儿的乐亭口音,韵律谐美的唱腔,风趣儿十足、形象
生动的乐亭词汇再加上辛勤人民的创造性,又通过影视的宣扬,乐亭方言已经不再是陌生的代名词。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在论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事例证明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显而易见,乐亭方言是乐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乐亭方言也展示了乐亭文化。
方言是一种逐渐发展的语言,它的形成受到了历史演变的影响。
从古至今,乐亭方言在形成中是不断完善的。
乐亭方言宣扬了乐亭文化,造就了说唱艺术。
它代表的文化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方言即一个局部区域的人们通用的语言,这种语言显示出了当地特色,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要素存在本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并影响着当地的文化艺术形式。
乐亭方言就是这样一种语言,由于独特的地域环境,使得该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具有不同于唐山方言和普通话的特点。
从历史上看,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又是该方言特点形成的原因之一;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又可以将其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
由于乐亭方言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被用到。
乐亭方言婉转的语调再加上有趣的唱词形成了乐亭大鼓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由此可以看出该方言具有文化价值。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乐亭方言也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立新、戴连第.唐山方言与普通话[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2]李旭、梁磊.河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南开语言学刊,2008(02).
[3]王振全、周志广.论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2).
[4]钟万书.唐山地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5]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黄成.河北乐亭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光绪三年.
[7]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8]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李悦.乐亭大鼓古韵乡音[J].中国民族,2008(01).
作者简介:李秋来,男,河北唐山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