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第七章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

第一节微管

真核细胞中细胞骨架成分之一。是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中空柱状结构。还能装配成纤毛、鞭毛、基体、中心体、纺锤体等结构,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分裂等。微管蛋白与微观的结构

存在:所有真核细胞,脊椎动物的脑组织中最多。

直径:24-26纳米中空小管

基本构件:微管蛋白α、β异二聚体。13根原纤维合拢成一段微管。

极性:增长快的为正端,另一端为负端。(与细胞器定位分布、物质运输方向灯微管功能密切相关)

γ微管蛋白:定位于微管组织中心,对微管的形成、数量、位置、极性的确定、细胞分裂有重要作用。

存在形式:单管(存在于细胞质,不稳定)、二联管(AB两根单管构成,主要分布于纤毛和鞭毛)、三联管(ABC三根单管组成,分布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基体中)

一、微管结合蛋白

碱性微管结合区域:明显加速微管的成核作用。

酸性突出区域:决定微管在成束时的间距大小

种类:MAP-1,MAP-2,MAP-4,tau

不同的微管结合蛋白在细胞中有不同的分布区域:tau只存在于轴突中,MAP-2则分布于胞体和树突中。

三,微管的装配的动力学

装配特点:动态不稳定性

装配过程:1、成核期(延迟期)α和β微管蛋白聚合成短的寡聚体结构,及核心的形成,接着二聚体再起两端和侧面增加使其扩展成片状带当片状带加宽至13根原纤维时,即合拢成一段微管。是限速过程。

2、聚合期(延长期)细胞内高浓度的游离微管蛋白聚合速度大于解聚速度,新的二聚体不断加到微管正端使其延长。

3、稳定期(平衡期)胞质中游离的微管蛋白达到临界浓度,围观的组装与去组装速度相等(一)微管装配的起始点是微管组织中心

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称为微管组织中心。

作用: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装配过程中的成核。

γTuRC:刺激微管核心形成,包裹微管负端,阻止微管蛋白的渗入。可能影响微管从中心体上释放。

中心体:包括中心粒,中心粒旁物质。间期位于细胞核的附近,分裂期位于纺锤体的两极。星状体:新生微管从中心体发出星型结构

(二)微管的体外装配

影响因素:微管蛋白的浓度、pH和温度,GTP

体外聚合条件:微管蛋白二聚体达到一定的浓度,Mg2+存在(无Ca2+)适当的pH(6.9)和温度(37℃)

新生成的微管添加微管蛋白的速度大于它们所携带的GTP水解的速度,所以新生成的微管全是GTP微管蛋白亚基,在微管的末端形成一个称为GTP帽的结构,防止微管解聚。微管生长较慢时,GTP水解成GDP,携带有GDP的亚基很快从游离端上解聚。微管内的这两种状态是不断发生的。微管的两个端点装配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极性。正端发生GTP和微管蛋白的添加,负端发生GDP和微管蛋白的解聚。这种装配方式又叫做踏车运动。(三)微管的体内装配

Αβ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结合到γTuRC→一段短的微管→再开始微管装配的过程

组织微管形成的能力可能受细胞周期的影响而开闭。在间期组织微管形成的能力被关闭(四)很多因素影响微管组装和降解

GTP浓度,压力,温度,pH,离子浓度,微管蛋白临界浓度,药物等。

紫杉醇:和微管紧密结合防止微管蛋白亚基的解聚,加速微管蛋白的聚合。秋水仙素:结合稳定游离的微管蛋白,使其无法聚合成微管,引起微管的解聚。长春新碱:结合微管蛋白异二聚体,抑制他们的聚合作用。

四、微管的功能

(一)微管构成细胞内的网状支架,支持和维持细胞形态

不能收缩,但有一定的强度,能抗压抗弯曲,给细胞提供机械支持力(如血小板)。对于细胞突起部分,如纤毛,鞭毛,轴突的形成和维持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微管参与中心粒、纤毛、鞭毛的形成

中心粒:9组三联体微管围成的一个圆筒状结构

纤毛、鞭毛:9+2(中央有中央微管,外围有9组二联管围绕)

基体:三联管组成,与中心粒相似,无中央微管。

(三)微管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线粒体周围也有微管的存在,有的微管直接连到高尔基体小泡上,核糖体可系在微管和微丝的交叉点上,细胞内的细胞器移动和胞质中的物质转运都和微管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与运输的主要蛋白质:微管马达蛋白(动力蛋白:由正端向负端移动、驱动蛋白:由负端向正端移动、肌球蛋白)

(四)微管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定位和分布

(五)微管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的分裂

染色体动粒可以捕捉从纺锤体极伸出的微管,形成侧位连接,并沿着单根微管的侧面向极区方向滑动。同时另一侧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动粒也与来自另一极的微管结合。

(六)微管参与细胞内的信号传导

微管参与信号转导功能。与细胞的极化。微管的不稳定动力学行为、围观的稳定性变化、微管的方向性及微管组织中心的位置均有关。

第二节微丝

一、微丝的主要成分与微丝的结构

1、微丝的主要成分是肌动蛋白,化学本质为单链多肽,每一肌动蛋白分子与一份子ATP

相连,具有极性。肌动蛋白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分别为球形—肌动蛋白和纤维状—肌动蛋白。

2、肌动蛋白微丝是极性结构,有正端和负端。一个细胞内的微丝总长度比微管总长度长。

二、微丝结合蛋白及其功能

1、微丝结合蛋白的种类:单体隔离蛋白、交联蛋白、末端阻断蛋白、纤维切割蛋白、肌动

蛋白纤维解聚蛋白、膜结合蛋白。

2、微丝结合蛋白的功能:可抑制肌动蛋白单体的结合;可使细胞内的肌动蛋白纤维形成网

络结构;可加速肌动蛋白丝的去聚合;等等。

三、微丝的装配机制

(一)微丝的组装过程分为成核期、聚合期与稳定期

1、成核期:此期球状蛋白开始聚合,逐渐形成三聚体,即核心形成。成核作用发生在质膜,。

2、聚合期:核心一形成便进入聚合期,正端的组装速度远快于负端,微丝的长度不断伸长。

3、稳定期:进入平衡期,微丝的长度基本不变,但要注意这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正端的

延长层速度等于负端的缩短速度。

(二)微丝组装过程的模型解释

1、踏车模型:在微丝装配时,肌动蛋白分子添加到肌动蛋白丝上的速率正好等于肌动蛋白

分子从肌动蛋白丝上解离的速率时,微丝净长度没有改变,这种过程称为肌动蛋白的踏车行为。

2、非稳态动力学模型:认为ATP是调节微丝组装的动力学不稳定性行为的主要因素,ATP

—肌动蛋白比ADP—肌动蛋白对纤维末端的亲和性低高,所以ADP—Ⅱ肌动蛋白容易从末端脱落,使纤维缩短,呈现动力学不稳定状态。

(三)微丝的组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G—肌动蛋白浓度、A TP浓度、Ca2+、K+、Na+浓度

2、细胞松弛素B:是真菌分泌的生物碱,通过与微丝的正端结合起抑制微丝聚合的作用。对微管没有作用,也不抑制肌收缩,因肌纤维中肌动蛋白丝是稳定的结构。

3、鬼笔环肽:从毒蕈分离的毒素,只与聚合的微丝结合,抑制微丝的解体,因而破坏了微丝的聚合与解聚的的动态平衡。

四、微丝的功能

(一)微丝构成细胞的支架并维持细胞的形态——细胞的特化结构包括微绒毛和应力纤维。微绒毛具有刚性,应力纤维在细胞内紧邻质膜下方,具有收缩功能,能用于维持细胞的形状和赋予细胞韧性和强度。

(二)微丝参与细胞运动——与动物细胞的变形运动相关。

(三)微丝参与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的动物细胞中由微丝与肌球蛋白—丝形成的收缩环,在胞质分裂中起重要作用。

(四)微丝参与肌肉收缩——了解肌细胞收缩的变化过程

(五)微丝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微丝在微丝结合蛋白介导下可与微管一起进行细胞内物质运输。

(六)微丝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第三节中间纤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