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认知过程

合集下载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

3、错觉
(1)内涵: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 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意义:

理论: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现实: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 用错觉为人类服务。

(3)错觉种类:
• (一)对人的错觉: • 1、首因效应。首应效应是指在对人的知觉中,最早获得 的第一印象产生的影响最大。 • 2、近因效应。对一个人近期的印象影响人们对他人长期 形成的看法的现象叫近因效应。 • 3、光环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以对所具有的某个 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的特性上,也就是以所知 觉到的特征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以局部信息形成完整 印象。 • 4、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人 所持的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 (二)对物的错觉:视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形重 错觉、颜色错觉、方位错觉等。
你相信中间是一个圆吗?
月亮错觉
這是一個螺旋嗎?
錯,這只是一些各自獨立的同心圓而已。
你看到的是誰?
看起來像是美國總統克林頓及副總統柯爾對不對? 那您就錯了... 這只是將克林頓總統的臉複製二次,只有髮 型不同罷了。
左邊圖中心的圓比較大嗎?
不..他們是一樣大的喔!
注視著中央的黑點。過一段時間後黑點周圍 的灰色薄暈就會漸漸縮小。
不可能图形——三齿叉、两齿叉?
感觉与知觉关系:
共同之处:感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 不同之处: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 种最简单、低级的心理过程,而知觉是对事物各 种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即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要借助过去经验对感觉信 息进行解释,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是较为复杂 的认识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1.简述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并将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进行比较。

(1)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但这种比较是在人脑与计算机的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非其物质构成上的比较。

(2)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相同之处: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都具有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储存信息、复制信息、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的功能,同样,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一定会表现出智能的行为。

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

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做出反应,记忆可以存储和提取各种信息,加工器则进行信息的各种处理活动,包括进行辨别、比较、整合信息等。

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不同之处:计算机对输入的信息,只能按照全或无的规律进行保存或处理,而人脑则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计算机加工信息基本上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而人脑的信息加工则要大量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计算机的操作要从具体指令发出,人脑则更多地从整体角度出发。

2.分别用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解释人的注意机制,并分别举实例来说明。

(1)过滤器模型过滤器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波段开关,可以接通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余的通道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例如,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你对周围人们的交谈是不能识别的。

(2)衰减模型特瑞斯曼对过滤器模型进行改进,提出衰减模型。

第四章 认知过程——思维

第四章  认知过程——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二) 根据思维的过程是否被清晰的意识到,把思维分
为:
1、分析思维:主体能明确地意识到思维的过程并按一 定的程序进行的思维。如做几何证明题、科学研究等。 2、直觉思维:主体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却对某些问题,直接迅速地作出判断的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三)根据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方向性,可分为: 1、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根据一定的知
与文化有密切关系。
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的深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
2、概念的种类
(1)根据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① 日常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 中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的属性,而忽略了 本质属性。 如,把“鸟看成是会飞的动物”,“活的东西是能动的物 体”等。 ② 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 形成的概念。个人主要是通过书本或课堂学来的概念。其内涵是确切和 明确的。
识或事实以求某一问题最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对于一个问题从多方面探
求答案的思维形式。从问题的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各种
可能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是创造力重要组成部分, 是主导成分。
二、思维的种类
(四)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分为: 1、习惯性思维(常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 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解决问 题的思维。科学的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包括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
2、概念的种类
(2)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 度,可分为: ① 具体概念:(concrete concept)按事物的外 在属性形成的概念。 ② 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按事物的内 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感觉的含义
要点: ❖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 个别属性 ❖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知觉的含义
要点: ❖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 整体反映 ❖ 不仅有赖于知觉对象,而且有赖于知觉的主体,具
有一定倾向性,受到主体已有知识经验和各种心理 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等的影响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12-Dec-2020.12.12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12.1213:57:3812 December 202013:57
• 第一节 注意 • 第二节 感知觉 • 第三节 记忆 • 第四节 思维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主观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拟定目标计划并执行的意志行动
心理现象
个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三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
基于信息加工观点 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 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用信息加
2020 1:57:38 PM13:57:382020/12/12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2/
谢 谢 大 家 2020 1:57 PM12/12/2020 1:57 PM20.12.1220.12.12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2-Dec-2012 December 202020.12.12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57: 3813:5 7Dec-20 12-Dec-20

认知过程_精品文档

认知过程_精品文档

认知过程1. 简介认知过程是指人类获取、处理和理解信息的心理过程。

它涵盖了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方面。

认知过程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思考和决策,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主要阶段和影响因素。

2. 认知过程的主要阶段2.1 知觉知觉是认知过程的首要阶段,它是指通过感官系统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

人类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知觉的过程涉及感知、选择、注视和识别等子过程。

2.2 注意注意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刺激或任务上的能力。

注意力的分配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注意力可以是外向的,即集中在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上;也可以是内向的,即集中在内部思考和感受的过程中。

2.3 记忆记忆是指将之前获取的信息存储、保持并在需要时检索出来的能力。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类型。

短时记忆是对信息的短暂存储,容量有限,需要通过加工、复述等方法将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则是对信息的永久存储,它对于学习、思考和决策起着重要作用。

2.4 思维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环节,它是指通过内部加工和组织信息来生成新的认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

思维涉及概念形成、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技巧会对认知过程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3. 影响认知过程的因素3.1 遗传因素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与智力、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能力有关。

然而,遗传并不是唯一决定认知能力的因素,环境和经验同样对认知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3.2 环境因素环境对认知过程具有塑造和促进作用。

良好的环境刺激有助于提高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能力。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对认知过程产生差异性影响,例如,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认知过程的发展和表现。

3.3 外界刺激外界刺激对认知过程具有直接影响。

第四章_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第四章_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具体运算阶段
1896-1980
一、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 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 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 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
•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 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灵活运用; 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
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主 观上有紧密联系,如语言。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 思维。这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
第五分阶段(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
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 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
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岁)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 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 题。
•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 儿童的认识或思维是从哪来的?对于这一问题有多种
解释。
唯心论者认为思维来自于先天遗传;
经验论者认为思维来自对客体的知觉;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 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的 来自主体,也不是单纯递来自客体,而是来自主体 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 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地摹写,它必须通过儿 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
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逐渐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成人眼中,一切物体可具备“大”“小”两个属性, 但不能同时既大有小,物体可以从大到小来排队,由于 重力作用,物体会自由下落,但不会自由上升。我们知 道什么是时间、空间。我们相信视野以外的物体并不会 因此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我们还可以预知人、事、情境 的变化与发展。这些平常不过的事实在儿童眼中可能具 有极不同的含义。因次,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了 解儿童的认知模式和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等因素的影响。
05
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总结词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详细描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听到一首歌。
记忆
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 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如
分析和推理。
语言
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 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特有
的认知功能。
02
感知
感知的定义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 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活动的总和。
认知的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储存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信息,如听觉、视觉、
触觉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和整合,形成有意
义的信息单元。
将处理后的信息储存于 大脑中,以便日后回忆
和应用。
信息应用
将储存的信息应用于实 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
完成任务。
认知的功能
01
02
03
04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属性 的直接反映,如看到一幅画或
记忆的种类
陈述性记忆
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信息 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
来表达。
非陈述性记忆
指对技能、习惯、直觉等非语 言信息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情景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特定事件 或场景的记忆。

第四章 认知过程——想象

第四章 认知过程——想象
头脑中也会出现阿Q的形象。这两种情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四、简答题 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关系是什么?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五节 想象
第五节 想象
一、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 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种类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分为两大类: (一)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第五节 想象
(二)有意想象:有目的的、自觉产生的想象。根据想象的 新颖性和创造性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产生新形 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产生 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人们的生活愿望相联 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幻想称为理想。 凡是脱离客观现实发展规律的的幻想称为空想。
第五节 想象
三、想象的加工方式 (一)粘合 (二)夸张 (三)拟、名词解释 想象、创造想象 二、填空 1、想象的核心特征是——。 2、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和——两大类。 3、想象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大脑主要借助于——、——、拟人化、——等方式来
实现对已有表象进行认知加工。 4、“猪八戒”、“美人鱼”等的形象就是通过想象的——方式而形成的。 5、——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三、辨析题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时,头脑中出现阿Q的形象;读者在阅读《阿Q正传》时,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概述第三节: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心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注意二、感觉三、知觉四、记忆五、思维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七、想象一、注意P111一、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单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P111一、注意(二)注意的分类【单选】P112练一练1.(2021上)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飞进来一只小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小鸟。

这种现象属于()。

A.随意前注意B.随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2.(2019上)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

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P113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3.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4.注意的转移主动的由A到B补充:注意的起伏(动摇):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P112练一练1.(2022上)郭老师上课时,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反映了哪种注意品质?()A.注意的稳定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转移2.(2020下)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集中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P113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口诀:注意有无新欢(五)中小学注意力的培养【简答】(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上)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上)

二、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低级的心理现象。然而一 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 上产生的。感觉是个体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个 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个体获得一切知识的 源泉。 感觉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如果离开感觉, 人的心理活动很难正常维持的。而且对于每一个 正常的人来讲,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这个问题已为“感觉剥夺”实验所证实。
(三)感觉适应
当感官受到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 (感觉能力)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 感觉适 应。 感受性的变化有可能是提高,也有可能是 降低。 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适应在视觉和嗅 觉中最为明显,而在痛觉中最不明显。
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视觉适应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亮处,开始感觉到很耀眼, 明适应 很快就能看清周围的物体了,明适应是感受性 的降低; 暗适应从亮处走到暗处,刚开始什么都看不见, 暗适应 过一会儿便能看见了周围的物体了,暗适应是 感受性的提高。 听觉适应有对静的适应和对闹的适应之分。 听觉适应 嗅觉适应是对气味的适应,所谓“入芝兰之室, 嗅觉适应 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就是嗅觉的适应现象。 痛觉是机体的一种警报系统,一般难以适应。
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感觉剥夺实验
一个典型的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 一张舒适的小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 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他的基本感觉 就被剥夺了。要求被试在这样的条件下 (除了进食与排泄)生活尽可能的长的时 间。结果,很少有人愿意在这种环境中生 活一周。
感觉剥夺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实验期间注意力 不能集中,不能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考,有的人 还产生幻觉,有的人变得神经质,有的人甚至恐 怖起来,他们都感到时间过得特别长而难以忍受。 对刚从实验室出来的被试进行了心理测验,发现 他们的精细活动能力、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连 续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均受到严重的影 响。 感觉剥夺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 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觉是 多么重要。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 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生活也不能维持。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给我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它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比如我们看到太阳,而不仅仅是看到红色的、圆形的,这就是知觉现象。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通过感觉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而通过知觉能够把由各种感觉通道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三、记忆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四、思维思维是人脑间接的概括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其中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是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包括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性的认识和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五、想象和表象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他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

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象。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六、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认知活动●广义的认知●狭义的认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婴儿记忆、思维与言语的发展●婴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一、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一)感觉运动及其子阶段●反射性反应阶段(0-1个月)●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心理表征阶段(18-24个月)●(二)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前概念阶段●标志:象征性游戏●直觉思维阶段(4-7岁):●借助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知觉来思考●3岁前是思维、认知、智力萌芽、产生的阶段。

皮亚杰将思维(think-ing)、认知(cognition)和智力(或智)(intelligence)看作是同义语。

●3岁前儿童主要的智慧特点是它的感知运动(sensori-motor)协调性。

也就是说,3岁前,儿童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外在世界做出反应,协调感知和动作来"解决问题",在动作的进行中思考,这时,婴儿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以及预计动作的后果。

一、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1953)、《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都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感知运动阶段(或感觉动作期)并将这一阶段分成六个时期:●1.原始感觉动作图式的练习(0~1个月),像吸吮、定向注意等动作,都是遗传的反射练习过程。

●2.初级循环反应(1~4.5个月)●初级循环反应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

这个时期是从机体到智慧之间的过渡。

●皮亚杰采用习惯(habit)这个名词,来指明习得行为的形成以及这种习得行为形成后变为自动化的动作。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四章 第一节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四章  第一节

(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 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能够感受刺激之间 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的适应 感觉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 化。 (2)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 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4.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的条件: (1)原有注意的紧张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 转换的灵活性 (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 节作用
四、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二)记忆的种类★★★ 1.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词语—逻辑记 忆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 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 主要是听觉编码。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认知过程
认知( cognition )指 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 , 也指获得知识的过程 , 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 理过程之一,通常与 情感和意志并列提出 。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 知觉、记忆、想象、 思 维 和 语 言 等 。
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
语言
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最简单 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觉的类型★★
(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等四 种。 1.注意的广度(数量的多少) 2.注意的稳定性(维持时间的长短)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的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 已经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3)集中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
外表,包括他的衣着、相貌、表情、姿势、 眼神、体态和手势等。
2.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2.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间接获知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某些信息。 例如,教师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工作 态度,教学方法等。
(三)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的兴 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 观察时善辨多思 ; 做好观察总结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 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 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其基本特征 是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 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 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 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注意是人们 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 的必要条件。
(三)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 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 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 形象性 概括性
二、记忆的过程
分为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 环节,也是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的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 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 过程。这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按照目的性和意向程度---有意识记和无 意识记。 按照性质和理解程度---机械识记和意义 识记。
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 (1)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适应 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 对比 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 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 性,而强刺激则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

(二)感知觉的作用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环境与信息的平衡。 3、感知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人的全部心 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种类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的刺激。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接身肌体内部的刺激。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④深度知觉
●深度线索: 1)生理线索(肌肉线索) ●眼睛的调节 ●双眼视轴的轴合 2)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 3)单眼线索 a、对象的大小 b.对象重叠(遮挡) c. 明暗和阴影 d.空气透视 e.线条透视 f.运动视差
2、时间知觉
①概念: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 映。 ②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 2)对时间的确认 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4)对时间的预测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 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 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 反比关系。
韦伯定律:K=△I/I
(I为原有刺激量,△I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I为常数) 即:刺激的增加量与原则激I之间存在着一 定的关系。即△I/I=K,K为一个常数, 整个公式所表达出来的规律叫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只适宜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刺激 过强或过弱,韦伯常数发生变化。 ③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怎样知道自己注意力的好坏? 仔细阅读下面的问题,认为 符合自己情况的,在括号内画 “O”,不符合的打“×”。
(1)听别人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 ( ) (2)学习时,往往急于想干另外的一项工作。 ( ) (3)一有担心的事,便终日萦绕在心。 ( ) (4)学习时,常常想起毫无关联的其他事情。 ( ) (5)学习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 ( ) (6)被别人指责时的情景始终也不会忘记。 ( ) (7)有时忙这忙那,什么都想干似的度过一天.( ) (8)想干的事情很多,却不能专心于一样事情。 ( )

第四章--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PPT优秀课件

第四章--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PPT优秀课件
21
l 、可逆性——可以朝一个方向进行,也可 以朝相反方向进行。例如刚才所说的“倒水”操 作,不仅在头脑里能把水从瓶子倒进杯子,还要 能从杯子再倒回瓶子,使之恢复原来状态,这就 是可逆性或称可逆运算。可逆性又分反演性(也 称逆向性)和互反性两种:如+ A是-A的反演, A>B则是B<A的互反;
22
3
第四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一节 生平
皮 亚 杰 (Jean Piaget , 1896 ~ 1980) , 最 著 名 的 发 展心理学家之一,生 于瑞士纳沙特尔。发 生认识论的提出者, 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对人类影响最大的 三位心理学家”之一。
4
学术背景:生物学 皮亚杰早年学习生物学,1915年和1918年
“梦是从哪儿来的?” ——“我想你睡的很香所以作梦”
“它们是来自我们自己还是来自外面?” ——“从外面”
“我们用什么作梦?” ——“我不知道。”
“用手吗?……什么都不用?”
6
——“是什么都不用。” “你在床上作梦时,梦在什么地方?”
——“在我床上,在被子底下。我真的不知道。 说不定在我肚子里(!)那么骨头一定在那里, 所以我才看不见它”
8
幼儿说道所有珠子都是木头的,说大部分是棕 色的,小部分是白的。但如果你问他是棕色棕子多还 是木珠子多,他立刻回答:“棕色珠子多因为只有两、 三个白珠子。”于是你说:“听着,这不是我所问的。 我不想知道是棕色珠子多还是白珠子多,我是想知道 是棕珠子多还是木珠子多?”同时,为了使问题更简 单,我拿一个盒子放在装珠子的盒子边,问道:“如 果我把木珠子放在旁边那个盒子里,这个盒子里还剩 几个?”幼儿回答:“没有,没一个剩下,因为它们 都是木头的。”于是我说:“如果我拿棕色珠子放在 那个盒子里,这个盒子里还剩几个?”幼儿回答: “当然剩两、三个白珠子了。”显然,现在他理解这 问题了,事实是所有的珠子都是木头的,其中有些珠 子不是棕色的。

认知过程与认知策略

认知过程与认知策略
4、根据思维的独创性 1 常规性思维 2 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心智操作 思维的一般过程 思维的心智操作主要有: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思维的一般过程
一 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二 比较 在人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过程。
识记:获得知识,相当于信息的编码。 保持:巩固已获得知识,相当于信息的贮存 和再编码。 再认或回忆:过去经验的恢复,相当于信 息的提取。
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的基本环节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 保持 再认 回忆
第四节 思维 一、思维 一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间接性:以其它事物为中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
概括性: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的任务的长久性 三、增强记忆效果的条件 记忆法、记忆术 一 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二 加深对识记材料的理解 三 正确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采用多种复习的方法 四 过度复习 注意度 五 善于利用联想 六 树立记忆的信心
3、知觉的分类 1 空间知觉:指以感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
2 时间知觉:也称时间感,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 3 运动知觉:对环境中所见物体是否运动,以及对该物体移动快慢、方向等所作的解释与判断,称为运动知觉。 似动现象 是指引起运动知觉经验的刺激物,其本身并未移动,但观察者在主观意识上,则清楚地觉知它是在移动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认知过程1.学生随手涂画有助其集中注意力学生听课时若在本子上乱涂乱画,教师通常会认为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但是,英国研究人员发现,随手涂画可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杰姬·安德雷德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家,她邀请40名成年男女参与实验,所获结果2月26日由英国《应用认知心理学》杂志刊载。

安德雷德让受试者听一段2分半钟模拟电话录音,内容单调乏味,涉及策划一场聚会。

录音提及参加和缺席聚会者的姓名、地点和一些不相关信息。

她让所有受试者听录音时写下参加聚会者的姓名,要求其中一半人同时在纸上随意涂画,对另一半人没有这项要求。

放音结束后,安德雷德发现,随意涂画的人所记姓名多于另一半人。

而且,他们大脑中平均记住的人名和地名比其他人多29%。

这些结果显示,随手涂画或许能让人记住更多细节,提高记忆效率。

安德雷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能边涂画边记住更多信息,首先是因为随手涂画简单得不用动脑,丝毫不影响大脑完成主要任务;另外,随手涂画能让人避免走神,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她说:“人们做一项枯燥工作时,如听单调的电话录音,注意力可能开小差,影响工作效率。

随手涂鸦之类简单方法既不会影响主要工作,又足以让人不再走神。

”她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随手涂画是好事。

如果在涂画和开小差之间选择,前者更能让教师放心。

2.双耳分听实验和鸡尾酒会效应心理学家Cherry曾做过一个双耳分听的实验:他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任务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项目,但对非追随耳的项目则不能报告出任何东西;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从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被试也觉察不到这种变化;即使把录制语文材料的磁带倒过来放,他们也不知道;不过,对非追随耳的刺激的一些物理特征,被试还是能够觉察的,他们能报告语音的变化以及男声换为女声等。

Moray也发现,将一个刺激重复呈现给非追随耳多达35次,被试也不能识别和再现;但是,如果将被试自己的名字呈现给他的非追随耳,他是能够识别的。

上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观察到。

例如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可能完全注意不到其他人在说什么,但假如在房间另一边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或许就会觉察到。

这说明未被注意到的信息并非完全被阻断了,如果信息的内容变得与你相关时,你还是会注意到的。

这种现象被称作“鸡尾酒会效应”。

3.鲍达列夫的心理定势实验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A.Bonajieb)在1965年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他拿了一张照片对一组大学生一再介绍说:“我给你们看一位大科学家的照片,请你们谈谈对这位科学家的面部特征的看法。

”这组大学生看了照片后表达的一致看法是:这位科学家的那双深邃的目光,表明了他思想的深度;他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克服困难的决心。

然后鲍达列夫又拿着这张照片给另一组大学生看,并对他们反复介绍说:“我给你们看一个大罪犯的照片,请你们谈谈对这个罪犯的面部特征有什么看法。

”这组大学生看了照片后表达的一致看法是:这个罪犯的那双深陷的眼睛,表明了他内心深处的仇恨;他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死不悔改的决心。

两组大学生看的是同一张照片,为什么得出的看法竟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显然不在于他们各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或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而是源自心理学家鲍达列夫对照片中人物身份所作的不同介绍。

不同的介绍使两组大学生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定势。

资料来源:曾美英,宴宁,毛荣建,李伟.心理学实验与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3.4.梅尔的摆荡结绳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梅尔(Maier,1931)曾经设计了一项摆荡结绳的实验,用以证明功能固着现象的存在。

实验者在一个空房间内,从天花板上垂下两根绳子,要求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设法将两根绳子连结在一起。

问题是两根绳子距离太远,一个人无法同时抓到两根绳子。

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志愿者先抓住一条,并使另一条摆动起来,在摆动到志愿者近处时,用另一只手抓住,即可达到连结两根绳子的目的。

如何使绳子摆动,则是留给志愿者们考虑的问题。

房间内的地板上摆放着两样东西:一个电插座,一个电开关。

实验分两组进行,在实验之前,先让两组志愿者在另一房间内分别做两种预备活动:一组练习电开关的分解和组装,另一组练习电插座的分解和组装。

两组志愿者对后续的实验全然不知。

两组结束预备活动之后,每个志愿者依次独自进入房间解决上述结绳问题。

实验者观察发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虽然这些志愿者都是大学生,但多数需要一点暗示性的引导(如实验者用手摆动一下绳子),才能解决问题。

实验结果显示,在顺利解决问题的19人中,有17人没有利用他(她)在预备活动时所处理过的材料,也就是说,在预备活动中练习操作开关的志愿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插座作为重物使绳子摆动,而在预备活动中练习操作插座的志愿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利用开关作为重物使绳子摆动。

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常常因为事物的常规功能而忽略其非常规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

其实,有些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对现有材料的变通使用。

结绳实验示意图资料来源:曾美英,宴宁,毛荣建,李伟.心理学实验与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0—11.5.巴特莱特的记忆扭曲实验巴特莱特以图片为记忆信息进行了一项经典实验,说明了记忆扭曲现象的存在。

他给第一个测试对象呈现一幅图画(下图中编号为0的图片),要求其根据自己的回忆画出来;然后将第一个人所画的图片(下图中编号为1的图片)交给第二个人,并让第二个人根据自己的记忆再画下来(下图中编号为2的图片);如此依次下去,直到第18个人。

结果表明,测试对象凭借自己的记忆所画出的图片与原图片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记忆过程中图形的变化资料来源: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6.内隐记忆实验1970年,英国心理学家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Warrington & Weiskrantz)设计了一个关于内隐记忆的经典实验研究。

被试包括4名遗忘症患者(其中3人酒精中毒,1人颞叶受伤)和16名正常人。

实验者先给所有被试看一些词语,然后安排了两种测验:一种是直接回忆所看的词语;另一种是进行残词补全,即在字母组合如_ab_中补进字母,使之成为完整的词。

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的回忆成绩远比正常人差,但在残词补全测验中,却与正常人不相上下。

后来其他一些研究者通过重复该实验,多次验证了这一结果。

这些研究表明,除有意识的外显记忆之外,还存在无需意识参与的内隐记忆。

作为人脑中保存过去经验的一种方式,内隐记忆无需经过有意识的回忆或再认,就能对人的某些活动间接地产生影响。

7.婴儿的早期记忆实验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教授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

该实验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及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

实验中,Rovee 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在他们的脚上系一条绳子,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

所以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发出悦耳的敲击声。

小孩踢得越多,他们就可以听到更多的敲击声。

这个实验就是看看婴儿可不可以对踢脚让风铃转动产生条件反射。

研究者首先记录婴儿踢脚次数的基础水平(风铃没有连到脚上),然后和有强化(风铃动了)的踢脚次数进行比较。

Rovee发现8周大的婴儿就可以掌握踢脚和风铃转动之间的关联。

在45—55分钟之后,这种联结依然不会削减。

另一项实验中,实验者用不同的旋转风铃测试婴儿是否可以分别不同。

只有8周的婴儿接受了为期3天、每天9分钟的旋转风铃训练。

24小时之后,只有使用相同的风铃,婴儿才会比基础水平踢的多。

这说明婴儿记得训练他们所使用的风铃而并不是其他的风铃。

这是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发现,因为在那之前人们认为长期记忆直到婴儿8或9个月才会出现。

我们的大脑确实可以在一岁之内就存储长期记忆。

成年后很难提取这时期的记忆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早期记忆系统功能有限,又受到后期经验的干扰,最终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忘记早期信息。

8.感觉剥夺实验第一个以人为实验对象的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贝克斯顿(W.H.Bexton)、赫布(D.O.Hebb)和斯科特(T.H.Scott)于1954年在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

实验对象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可以挣50美分),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该实验。

所有的被试每天要做的事是一天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时间尽可能长(只要被试愿意)。

他们有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但是其感官被加以严格的限制,如图所示。

感觉剥夺实验用的隔离室实验人员给这些被试准备了一个小的隔离室,要求他们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这个眼罩可以透进光线,但看不见东西;戴上纸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限制他们的感觉敏感部位与外界的接触;头枕在用泡沫橡胶做的U形枕头上,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的嗡嗡声作为噪音来屏蔽外界的声音。

在隔离室里有固定的器械,他们可以随时通过操作器械来获得食物和饮料。

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后来他们报告说,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

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去”的。

即使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具体地,该实验没有对记忆单词或者记忆数字等简单的任务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如移动单词中的字母问题,也没有受到该实验的影响;但是,对于复杂的问题的测验结果显示,被试的测验成绩大大低于未参加该实验的同龄大学生。

从感觉剥夺实验中,还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感觉剥夺实验的参与者中有50%报告有幻觉,如看见闪烁的光,听到狗的狂吠声、警钟声、打字声、警笛声、滴水声等,感到冰冷的钢块压在前额和面颊,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

实验表明,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封闭的环境则会限制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资料来源:曾美英,宴宁,毛荣建,李伟.心理学实验与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1—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