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学习整理笔记之十五

合集下载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庸》。

《中庸》这本书里有好多有道理的话呢。

比如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听起来有点难,其实就是说呀,上天赋予我们的就是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就是道,修养道就是教育。

就像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就是顺着我们善良的本性,老师和爸爸妈妈教我们要诚实,这就是教育我们走在正确的道上。

还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说,心里没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就是“中”的状态;有了情绪,但是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就是“和”的状态。

比如说,我们考试考好了,心里高兴,但不会骄傲;考不好,心里难过,但不会一直哭鼻子,这就是“中”和“和”。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明白了呢?《《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中庸》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是说,品德好的人能做到中庸,品德不好的人就做不到。

比如在学校里,有的小朋友会和大家友好相处,不欺负别人,也不骄傲自满,这就是像君子一样做到了中庸。

而有的小朋友总是捣乱,还不听老师的话,这就是小人反中庸啦。

再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就是说道就在我们身边,要是有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大家,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啦。

就像我们做好事帮助同学,这就是身边的道,很简单对不对?小朋友们,《中庸》是不是很有趣呀?《《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说说《中庸》。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这是说君子能与人和谐相处,但不会随波逐流,这是多么强大呀!能够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也是很强大的。

比如说,大家都在说一个错误的事情是对的,但是君子知道那是错的,就不会跟着说,这就是和而不流。

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偏向自己的好朋友,公平对待每个人,这就是中立而不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就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分辨,踏实地行动。

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教学内容:《中庸》第27--28章解读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圣人之道”的内涵,懂得素位而行和明哲保身。

深入体会“为下不倍”的意思,反对自以为是,独断专行,领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哲理,做到安分守己。

教学重点: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尊奉德行,善学好问。

【原文】第二十七章大哉,圣人之道!洋洋①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②。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③。

待其人然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④。

致广大而尽精微⑤。

极高明而道中庸⑥。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⑦。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⑧;国有道,其言足以兴⑨;国无道,其默足以容⑩。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注释】①洋洋:广大,浩瀚无际。

②峻极于天:与天一样高峻。

峻,高峻。

③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三百条礼仪,三千条威仪。

礼仪,古代的礼节规则,又称经礼。

威仪,仪容行止,指细节方面的礼节,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又称为曲礼。

④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奉德行,善学好问。

尊,恭敬地秉持。

问学,询问和学习。

⑤致广大而尽精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

致,推致。

尽,达到。

⑥极高明而道中庸: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极,极致,达到顶点。

⑦敦厚以崇礼:用朴实厚道的态度尊崇礼仪。

敦厚,敦实宽厚。

⑧倍:通“背”,背弃,背叛。

⑨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家政治清明时力争主张被接受采纳。

⑩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国家政治黑暗时以沉默保全自己。

默,沉默。

容,容身,这里指保全自己。

【译文】伟大啊,圣人的道。

浩浩荡荡,生长发育万物,与天一样高峻。

充足而且伟大啊,三百条礼仪,三千条威仪,等待圣人出现后才能实施。

因此说,如果达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会成功。

所以,君子应当尊奉德行,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中庸第十五章注解

中庸第十五章注解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 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 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修养德行,大道就能够顺利实行。尊重贤 人就不会被迷惑。亲爱亲族,父、兄、弟 就不会抱怨。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恍惚 不定。体贴众臣,士就会以重礼相报。爱 民如子,百姓就会勤奋努力。招集各种工 匠,财富用度就充足。优待边远异族,四 方就会归顺。安抚各诸侯,普天下就会敬 畏。
第十五章 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 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 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
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喜爱学习就知道如何修养德行;知道怎样修养 德行,就知道怎样治理人,知道怎 样治理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国家了。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柔远人也;
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奖励有才干的,同情 才干不足的,这是优待边远异族的方法;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 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承续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没落的国家,整 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赠礼丰 厚,纳贡微薄,这是安抚诸侯的方法。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所以修身也;
斋戒沐浴,服饰端正,不符合礼制的事不 做,这是修养德行的方法;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摒弃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行, 这是勉励贤人的方法;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所以劝亲亲 也;
尊崇亲族的地位,重赐他们俸禄,与亲族 有共同的爱和恨,这是尽力亲爱亲族的方 法,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为大臣多设下官以供任用,这是鼓励大臣
的方法,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以忠诚信实、最重俸禄相待,这是勉励士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依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增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中庸》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齐家)

《中庸》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齐家)

《中庸》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齐家)教学内容: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诵读文句,理解基本意思。

2、让学生知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并能诵读文句。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句的意思,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一、背诵《中庸》上一课“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件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

3、正音:辟迩瑟翕帑矣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自由读(2)指名读(3)开火车接读(4)全班齐读三、理解含义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

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

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

”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重点字注释:(1)辟:同“譬”。

(2)迩:近。

(3)卑:低处。

(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

妻子,妻与子。

好合,和睦。

鼓,弹奏。

翕(xi),和顺,融洽。

耽,《诗经》原作“湛”,安乐。

帑(nu),通“孥”,子孙。

四、整体感知1、你从文句中明白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悟?2、汇报:做事要有远大目标,也必须脚踏实地,把远大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切勿好高骛远。

同时,首先也得和顺自己的家庭。

3、说说有关的名句。

如: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说出有关的例子。

五、再读文句1、接龙读,男生读一句,女生再读一句。

2、四人小组赛读3、师生对读4、吟诵读六、熟读成诵1、自由背诵。

自己背或与同桌一起背。

2、小组背。

3、男女赛背。

4、全班试背。

5、评比背诵能手。

七、小结: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既有崇高理想,雄心壮志,又能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人,最终都能名垂青史。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儒家《中庸》读书笔记范文5篇

儒家《中庸》读书笔记范文5篇

Half of fate is in God's hands, and the other half is in his own hand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儒家《中庸》读书笔记范文5篇儒家《中庸》读书笔记1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

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

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

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一、关于“中庸”含义的理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一段深刻地阐述了中庸的基本概念。

“中”是一种未发的状态,是内心平静的本然,就像喜怒哀乐等情绪还没有被触发的时候。

而“和”则是情绪发出后能够符合节度,恰到好处。

这种“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通行于天下的大道。

当达到“中和”的境界时,天地便能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发育。

这让我认识到中庸并非是一种平庸或者简单的折中,而是一种对事物恰到好处的把握,是一种高度的和谐与平衡。

二、修身方面的启示。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君子要修身,而修身的起始点在于事亲,对亲人尽孝。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与个人修养的紧密联系。

同时,事亲又需要知人,了解他人的性情、需求等,而知人又需要知天,明白天理、天道等大的原则。

这一链条式的阐述告诉我,修身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从家庭关系的处理到对他人的理解,再到对天地大道的领悟,层层递进,缺一不可。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这里指出了修身的几个重要途径。

好学就接近智慧,通过努力践行就接近仁德,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

当明白了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身,而修身又是治理他人、治理国家天下的基础。

这让我看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是从不断学习、践行道德和培养羞耻心开始的,而这些个人品质的养成最终可以推及到对更大范围的治理。

三、关于诚的论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诚是天道的体现,是一种自然的、本真的状态,就像圣人那样不需要勉强就能符合中道,不需要思考就能有所得,自然而然地遵循大道。

《中庸》第15节君子之道:反求诸己

《中庸》第15节君子之道:反求诸己

《中庸》第15节君⼦之道:反求诸⼰承前启后,明德亲民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命⼒量!主讲 | 涣朴⽼师经典原⽂:⼦⽈:“射有似乎君⼦,失诸正鹄,反求诸其⾝。

”内容简要:射是中国古代六艺之⼀。

六艺是礼、乐、书、数、御、射。

古时候的君⼦学礼,要学射箭,以前⼈⽐射箭是⽂质彬彬的⽐法,两个⼈要⽐箭,就同时⾛上射箭台;在上台之前两个⼈拱⼿鞠躬,鞠完躬之后,你请,你也请,然后上台,上台之后同时站⽴。

他们的对⾯就是两个靶⼦,两个⼈拉⼸射箭,啪的⼀下⼀箭射出去,射完之后,不管谁输谁赢,两个⼈依旧作揖、鞠躬退下去。

在王阳明的传记⾥⾯就有这么⼀个例⼦:王阳明先⽣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之后,有⼏个宵⼩之辈想过来抢功劳,说王守仁⽂弱书⽣,怎么会有本事去平叛。

要求⽐⼀⽐射箭。

王阳明说,⽐就⽐,啪的⼀箭正中靶⼼,跑来抢功劳的太监,看得⽬瞪⼝呆。

没想到王守伦还有这⼀⼿。

射箭是君⼦的礼,到后来才慢慢变成冷兵器时代的远距离攻击武器。

《三国演义》⾥,袁术派⼤将军纪灵前来攻打徐州,张飞按捺不得,上去就要打要杀。

这时吕布出来做和事佬,就⽤射箭来做⽐试,纪灵说能开300公⽄的⼸,张飞说我能开500公⽄硬⼸,吕布说能开800公⽄的⼸。

张飞是瞧不起吕布的,但独在这⼀回,他对吕布⽐较服⽓。

若吕布⼀箭正中⽅天画戟中间⼩孔,两家就此罢兵⾔和,吕布搭起宝雕⼸啪的⼀射,箭从中间穿过去,把⼤家看得⽬瞪⼝呆,两家没话说,罢兵⾔和。

后⾯打归后⾯打,从这⾥⾯想说的是,射箭本来是以前的君⼦都⾮常尊崇的⼀种礼仪。

把射箭当成⼀种礼,射箭能给⼈很多启发,⼈的⼀⽣要有⽬标,⽬标就是靶⼼,没有⽬标的⼈,很难规划出⼈⽣的路径来。

因为没有⽬标就会随波逐流,有⽬标就是有靶⼼,然后开始拉⼸,没有⼒量,或⼒量不够,就拉不起这个⼸。

这就是我们平常学习训练的⽬的,⾃⼰⼈⽣中学习就是要达到⽬标,学⼀门技术是把技术做好,学好国学是把⼈做好,把⼼修好,学什么都是有⽬标的。

所以《⼤学》⾥⾯讲:“⼤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学习《中庸》笔记(2)

学习《中庸》笔记(2)

学习《中庸》笔记(2)1.安身立命,反求诸己,就是人要把握命运,只有关注自身。

但人不可能不考虑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因时而动,与时俱进。

静如中流砥柱,动似水中行船。

2.人如果在生活中总是与别人比较,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取别人的羡慕,那么他就会慢慢的迷失自己,否定自己。

一个人成天乞讨获得别人的掌声,他的生活必然是空虚的。

3.忠告需要一定的技巧:①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②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③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相互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

4.花未全开月未全满,才是最好的境界。

我们立身处世不可太过自命清高,过于挑剔别人,责难别人,而应学会“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从处事的智谋说,大德不言谢,是一种避祸自保的韬晦之计。

侯门似海,君心难测,皇帝对臣下的要求,历来只准你出力,不准你邀功。

在现实生活中,谦而不争,可以赢得他人的敬佩。

6.做事和做人是硬币的两面。

高调做事者,必须同时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低调做人者,也必须学会不避嫌怨,高调做事。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圣贤之事之所以寂寞,是因为他们志存高远而淡泊名利,因为他们高调做事却低调做人。

7.身处弱势者,一定要巧妙避开对方的锋芒,从对方弱处找机会,寻找以退为攻的机会。

好汉能吃眼前亏,吃眼前亏是为了获取其他利益,为了获取存在,为了实现更高远的目标。

8.真正的君子能够随时能屈能伸,柔软如同蒲席,可卷可张,这并非是出于胆小怕事;刚强勇敢,从来不会屈服于别人,这并非是出于骄傲和暴戾。

屈,无疑是一种保全自身的智慧,伸,也是一种光大自己的智慧。

9.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

过于拘泥于礼仪法度,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则会流于僵硬和刻板。

10.乐观的人面对现实的态度是冷静的,客观的,主动的。

他们不否认事实,也不追求虚荣,而是脚踏实地的向前走,他们会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探索新的方法,任何困境和挫败不会使他们失去信心,却会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奠基石。

中庸摘抄笔记(3篇)

中庸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子思所著,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本书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

以下是对《中庸》部分章节的摘抄与笔记。

一、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摘抄笔记:1. 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即天命。

2. 率性之谓道:按照本性去行动,这就是道。

3. 修道之谓教:研究并实践道,这就是教。

4.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是不可离开的,离开了就不是道。

5.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在没有人看见和听见的地方也要谨慎,保持敬畏之心。

6.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无论在隐秘之处还是在细微之处,都可以看出君子的品德。

7. 故君子慎其独也:因此,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二、第二章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抄笔记: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在没有发作出来的时候,称为中。

2.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感发作时能够适度,称为和。

3.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的大本,即根本原则。

4.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即普遍适用的原则。

5.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发育。

三、第三章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摘抄笔记:1. 仲尼曰:孔子说。

2.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坚持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之道。

3. 君子而时中:君子能够根据时机适度行事。

4. 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无所顾忌,任意行事。

四、第四章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摘抄笔记:1. 子曰:孔子说。

2.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达到了极致。

《中庸》第15章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中庸》第15章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中庸》第15章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君子之道远吗?前边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这里进一步强调,君子之道是由近及远,由低及高。

怎么理解这个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呢?
《论语.学而》中有子说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习与修养道德都是从身边做起,所以曾子在《大学》里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语.为政》中,有人对孔子说,你说的头头是道,为什么不去做官,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里子思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句话“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这是一个多么和谐友好的家庭呀,夫妻、子女之间都和睦融洽,兄弟之间友好和谐。

这样的家庭,全家人都很快乐。

所以孔子评价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

”。

礼记《中庸》的读书笔记800字范文文档五篇

礼记《中庸》的读书笔记800字范文文档五篇

礼记《中庸》的读书笔记800字范文文档五篇礼记《中庸》的读书笔记800字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来源: 智聖正道)《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高中中庸知识点

高中中庸知识点

高中中庸知识点:step by step思考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面临着大量的知识点和学科。

有时候,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压力,不知道应该从何处着手学习。

然而,通过一种称为“step by step”(逐步)思考的方法,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这种思考方法及其在高中教育中的应用。

1.确定学习目标: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

这可以帮助学生们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方向。

2.梳理基础知识:在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学生们应该先了解并巩固相关的基础知识。

这可以通过回顾教材、笔记或参考书籍来完成。

通过梳理基础知识,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点。

3.制定学习计划:在开始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并制定一个时间表来追踪自己的学习进度。

4.分解知识点: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成更小的部分,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逐步分解,学生们可以一步步地理解知识点的不同方面,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

5.注重细节:在学习过程中,细节往往至关重要。

学生们应该注意细节,理解每一个细节的含义和作用。

通过关注细节,学生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知识点,并在解决问题时更加准确和有条理。

6.反复练习: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们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反复练习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

7.寻求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能会遇到困难或问题。

这时,寻求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们可以向老师、同学或家长请教,寻求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8.总结与复习:在学习完成后,学生们应该进行总结和复习。

总结可以帮助学生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复习,学生们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提高记忆和应用能力。

【中庸思想1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思想1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思想1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活出真实的自我,获得自在的人生?给大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心法,今天内容需要点想象力,请耐心看完,会有启发。

《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的古人认为,大自然有一套完美的秩序和法则,顺应它可以让万物和谐共生,它可以让让万物和谐共生。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达到至诚的境界,人可以领悟天道,顺应趋势。

“至诚”的状态也是事物本真的样子,我们经常说要活出真实的自我,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观,这听起来有点鸡汤,但要活出本真的状态其实很难,虽然本真就是我们的天性良知。

哲学家阿多诺说,追求自由并不是人的天性,自由的唯一意义在于否定,自由是对压抑的抵制和否定。

换句话说,我们对自由的感知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我们在感知到压抑、奴役之后才产生的。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真实的自我,是因为真实的自我常常被掩盖了,被压抑了,所以我们拼命想回去,“至诚”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

诚是一种事物本真的状态,在儒家思想中,人性和天性在底层是相通的,回到人本真的状态,我们就可以感悟天道,顺应趋势。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心,则知天也”,“尽心”就是一种“至诚”状态,通过尽心,我就可以知性,通过知性,就可以知天,认识天道。

尽心,知性和知天,这是儒家认识论哲学的核心,西方哲学追求真理,而东方哲学讲认识天道。

为什么“至诚”可以感悟天道,前面我们用一个认识水的本性的思想实验,解释了这种方法。

在中庸的宇宙观中,任何事物都有本性,人有人的本性,树有树的本性,水也有水的本性,那我们如何认识水的本性呢?不管我们是站在岸边,还是站在水中,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为一条鱼,我们都无法完全认识水的本性,因为,这不是一种至诚的状态,至诚需要抛开主观视角和价值预设,抛开个人的私心杂念,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看清了事物本质,才能顺应趋势,我们常说“第一性原理”,就是回到事情的本质,做人做事都是这样。

第(11)课时《中庸》第十五自然段教学设计

第(11)课时《中庸》第十五自然段教学设计

第(11)课时《中庸》第十五自然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中庸》是子思所作。

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

教学内容:《中庸》第十五自然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内容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大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二、新课教学1.出示原文: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2.读原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朗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学生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4.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注释:(1)辟:同“譬”。

(2)迩:近。

(3)卑:低处。

(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

妻子,妻与子。

好合,和睦。

鼓,弹奏。

翕(xi),和顺,融洽。

耽,《诗经》原作“湛”,安乐。

帑(nu),通“孥”,子孙。

(5)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教师点拨重点语句。

三、出示译文:1.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

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

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

”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2.全班读一读译文四、温馨点击:再读原文,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学习整理笔记之十五
原文:
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歙,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中庸》
译文:
诗经上说,与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如同弹琴鼓瑟一样和谐,兄弟之间关系融洽,和顺而又快乐。

这样才能让你的家庭美满,妻儿都幸福愉悦。

孔子感叹说,这样的生活才能称心如意。

原文: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
译文:
身居富贵,就应该做富贵人该做的事,身处贫贱,就应该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居处边远地区,就应该在边远地区做在该地区应做的事情;处于患难之中,就应该在患难中该做的事情。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安然自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