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诊学》 课程教学大纲 (修改)字

合集下载

中医急诊学(1)ppt课件

中医急诊学(1)ppt课件
20212021222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中医急诊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中医急诊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组建了提升到战略高度组建了中风血中风血症心痛胃痛厥脱高热和剂症心痛胃痛厥脱高热和剂型改革型改革等七大全国性急症协作组等七大全国性急症协作组制定出一批急症诊疗常规经过大制定出一批急症诊疗常规经过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的研究确实取得量临床和实验室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提高了中医治疗急症了一些成果提高了中医治疗急症的疗效发展了中医急症理论探的疗效发展了中医急症理论探索了开展中医急诊工作的途径索了开展中医急诊工作的途径202120212323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成果有基于急性热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成果有基于急性热病急性中风研究的清开灵注射液在病急性中风研究的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参附注射液在厥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参附注射液在厥脱证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等为创新脱证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等为创新中医急救手段迈出了新的一步
10
并指出:“从酒得者难治,言酒性行 诸血脉,流遍周体,故难治;因食得 者易愈,言食与药俱入胃,胃能容杂 毒,又逐大便泄毒气,毒气未流入血 脉,故易治”;又说,毒物停留于胃, 只要用催吐、泻下、解毒等法治之可 愈,如毒已入腹(即已吸收)则难治。
11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 翼方》汇集保存了东汉至唐的重要医论、 医方、诊法、针灸等内容,在急症诊疗 的理法方药方面又有所突破,“一病一 方皆试而后录”,书中孙氏首创的葱管 导尿法与现代医学的导尿术只是工具上
百息,又灸人中”。
13
又如《千金要方》中收载的犀角地黄汤、 苇茎汤等方剂,沿用至今仍然有效。宋 代医家对急症治疗积累了不少有效经验, 《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三 因极一病证方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急 症医学的内容,如《和剂局方》的紫雪 丹、至宝丹、苏合香丸;宋慈《洗冤录》

医学基础中医急诊学的教学设计

医学基础中医急诊学的教学设计

针灸疗法在急诊中应用
1 2
针灸治疗急性疼痛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对于急性 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等有显著疗效。
针灸治疗急性感染
针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对于急性 感染如感冒、急性肠胃炎等有一定疗效。
3
针灸治疗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针灸能够调节心脑血管功能,对于急性心脑血管 疾病如高血压危象、脑卒中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THANK YOU
心电图监测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医生可以根据心电图监测结果,结合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如针灸、中药 治疗等。
呼吸机使用及注意事项
呼吸机的适应症
在中医急诊中,呼吸机主要用于治疗呼吸衰竭、急性呼吸 窘迫综合征等疾病,能够维持患者呼吸功能,挽救生命。
呼吸机的使用方法
使用呼吸机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呼 吸模式和参数。同时,应掌握呼吸机的操作方法,确保患 者的安全和舒适。
02
血液透析技术的操作方法
血液透析操作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选择合适的透析模式和参
数。同时,应掌握血液透析机的操作方法,确保透析过程的顺利进行。
03
血液透析技术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辨证施
治,如针灸、中药治疗等,以提高透析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中医急诊特点
中医急诊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注重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具有简、 便、廉、验等独特优势。
常见急危重症分类与处理原则
常见急危重症分类
中医急诊常见病症包括高热、神昏、中风、厥脱、血证、痛证等。这些病症多具 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易危及生命等特点。
处理原则
中医急诊处理原则包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 紧急情况下,应首先解决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问题,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全面调 理。同时,还应重视预防诊中应用

急诊医学教学大纲

急诊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99210544学时/学分:45/2.5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北京远郊定向)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急诊医学基础理论、急危重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思维方法、诊疗流程和抢救技术等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逻辑严密的临床思维能力,更好地了解急诊医学常见的急危重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急诊抢救治疗流程,同时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为学生将来在农村基层医院独立工作、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初步抢救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法,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联系临床。

理论课以课堂授课为主,采取病例导入方法教学,结合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部分章节组织自学和课堂讨论。

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讲授的同时,辅以视频、多媒体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实践课结合临床患者,学生问诊、查体并提出诊断,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加强急救技术的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课程成绩考核方法及评定标准本课程是考查课程。

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期末理论考试和平时成绩。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评卷办法以试卷的标准答案为依据,统一阅卷;平时成绩占40%,其中考勤占10%、课后作业占10%、技能考核占20%。

五、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沈洪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年.ISBN:9787117171441 参考书:急诊医学,李春盛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年.ISBN:9787117179362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年.ISBN: 9787117173148 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年.ISBN:9787117170222 六、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七、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急诊医学概念、范畴,发生发展;急诊医学专业特点和急诊医学教学特点、方法。

中医急诊学课程设计 (2)

中医急诊学课程设计 (2)

中医急诊学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理念中医急诊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中医临床技能的关键。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旨在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使其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熟练运用中医急诊学知识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

2. 课程设置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

2.1 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涵盖中医急诊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病案分析,包括以下内容:1.中医急诊学概述:介绍中医急诊学的起源、发展和重要性。

2.急症诊断:介绍急性病及其鉴别诊断、疑难急症的处理等。

3.急症治疗:介绍急性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等。

4.急症护理:介绍急性病患者的护理、急救技能等。

5.病案分析:通过案例讲解,包括常见急症病案的分析和诊治等。

2.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是针对临床急症的应用,包括以下内容:1.查询病历:教授学生如何通过查询病历获取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因病机等信息。

2.诊断治疗:教授学生中医急诊学的应用,如急性心肌梗塞、中风、呼吸困难等急症的诊治方法。

3.护理技能:教授学生常见急症患者的护理技能和心肺复苏技术等。

3. 教学方法为达到上述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1.课前阅读: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教材,在上课之前先对所学知识有基本了解和认识。

2.认知学习:通过学生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

3.病例教学:通过病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诊断断症的方法和治疗技巧。

4.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4. 课程评估评估方式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40%):笔记+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

2.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60%):理论考试+实践考试等。

5. 总结中医急诊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掌握中医急诊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急诊医学教学设计

中医急诊医学教学设计

急救技术
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输液等急救技术可以在中医急诊中挽救患者的生命,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技术可以通过联合应用、相互辅助等方式进行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诊疗效果。
结合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需要,灵活选择现代医学技术和传统中医技术进行结合治疗。
可采用讲座、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鼓励学生与医师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实习经历和感悟,以及对急诊医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07
CHAPTER
课程总结与展望未来
课程内容概述
本次中医急诊医学教学课程涵盖了中医急诊理论基础、常见急症的诊断与处理、急救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学员的中医急诊救治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采用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员能够全面掌握中医急诊医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考核以及学员反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学员能够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自如。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能够更好地应对临床工作中的急症情况。
课程时间
02
CHAPTER
中医急诊基础理论知识
阐述中医急诊医学的概念、范畴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介绍中医对急危重症的病因、病机、辨证等方面的独特认识。
急危重症的中医认识
中医急诊的定义与特点
常见急危重症的中医辨证
详细讲解常见急危重症如高热、神昏、抽搐、喘促、胸痹、腹痛、卒中等病症的中医辨证要点。
处理原则与治法
根据中医理论,针对各类急危重症提出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治法,如清热解毒、开窍醒神、平肝熄风、宣肺平喘、活血化瘀等。

中医急诊学概论课件

中医急诊学概论课件
• 中医学之所以几千年来长盛不衰,除了它本身在科学的理论体系支 配下所产生的临床疗效的可靠性之外,还在于几千年来中国大众对 于这一学科的依赖性。
2.创新理论的前瞻研究意识
• 进行急诊研究,囿于原有的医学模式,恪守固有的理论体系和具体 的治疗措施,顺其自然地进行,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卫 生保健的需要。
概论
中医急诊学
讲授人:
联系电话:
第一节 中医急诊学的概念
• 中医急诊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急危重症病因病机、 发病与发展变化、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救治以及预后和预 防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急诊”“急救”“急症”三者之间在概念上既有关系又有 区别。
• “急诊医学”“急救灾害医学”“急症医学”“中医急诊学” 是几个不同的概念,在学科形成和内涵方面各有偏重。
•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急诊医学的贡献集中反映在他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 书中除“备急方”27首专供急救之外,每一门中还有一些急救的 方药,至今仍广为应用,如犀角地黄汤、苇茎汤、温胆汤等。
四、中医急诊学理论学 术争鸣昌盛期
• 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刘完素等“金元四大家”更是在急诊学方面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确立研究重点,满足学科发展需求
• 1.强化完善学科发展,规范中医急诊病名 • 2.扩大中医急诊学科内涵,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 3.明确学科发展目标,确定发展优先领域 • 4.急诊重大疾病和危重病的研究
• 叶天士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温病发展变化非伤寒六经所能概 括,而提出著名的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理论,丰富了温病急症的 辨治理论体系,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并补 充了前者在虚证论述上的不足,对温病后期阴液耗竭而形成的下焦 大虚之证进行了概括。

《中医急诊学》教学大纲全套

《中医急诊学》教学大纲全套

《中医急诊学》教学大纲全套课程编号:09.181.0.1课程名称:中医急诊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mergencies开课(二级)学院:曙光临床医学院课程性质:专业课学分:2.5学分学时:36学时前期课程: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期末考试)占70% ;平时成绩(课堂考核)占3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急危重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症,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急诊处理特点。

《中医急诊学》教材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同时,积极汲取现代医学的精华,紧密联系临床医疗实践,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临床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局限于中医传统病名、诊疗方法、治疗用药,强调各种急危病症的综合治疗,力求提高中医急诊的疗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重点介绍临床常见的十二种急危病症,即脱证、多脏器功能失调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昏、高热、心衰、急性酒精中毒和中暑、中风、卒心痛、急性脾心痛、暴吐暴泻、急性出血。

Severe disease poses a grave treat to human heal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formed its unique method for first-aid gradually in its development of thousands of years. The textbook- TCM Emergencies stresses that the key pathogenesis of severe disease is “transient deficiency of ZhengQi, strong excess of XieQi”, the key for dialectical is how to hold the change between deficiency and excess, and on the basis of eight guiding principles it puts forward the three eight guiding principles, that is to say, deficiency, excess and deficiency-excess complication go together. The textbook inherited the theory of TCM, at the same time, it actively absorbed the essence of Modern medicin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linical medicine. It emphasizes Scientificity, practicability, and the connection of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moderntechnology. It is not limited to the traditional disease name, the method of diagnosis and treat of TCM and the traditionalmedication. It strengths on the general treatment for all kinds of severe diseases, actively increases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of TCM emergency case, 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poch.大纲内容:0 - ∙■一.刖言【课程目的】中医急诊学是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临床各科急危重症的诊断、辨证救治、辨证救护的一门学科,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学科, 它在中医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急诊学》 课程教学大纲 (修改)字

《中医急诊学》 课程教学大纲 (修改)字

《中医急诊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中医急诊学》课程教学大纲(共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中医急诊学课时:63()学分:3.5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医诊断学为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该课程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诊断、救治、救护各科急、危、重症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能力,它是以内、外、妇、儿等学科为基础。

重点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常见危重症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急救处理、辨证论治。

教材主要阐述(1)中医急诊学的概念、特点、性质、地位与任务及其流源;(2)中医急诊学的临床特点、病及概要、古今相关理论、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常用的治则与治法。

(3)常见危重病的中医急救处理原则、中医药在疾病抢救治疗中的地位、辩证求治规律等;(4)常用的中医急救技术及现代常用的急救技术。

教材分上篇、下篇、附篇三部分,上篇重点介绍中医急诊学的学科特点等,下篇突出常见急危重症和各科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急救,附篇重点讲解常用的急救技术。

教学的重点在下篇,讲课的中心内容是基础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救处理等,学生自学上篇及下篇各论常见急症中的附篇等内容,下篇是见习和实习学习的重点,课堂讲授由教授、副教授任课为主,同时进行操作训练。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总论第一章中医急诊学流源及病症特点(自学)掌握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和范畴,熟悉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救治特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了解和中医急诊学与现代急诊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诊断与辩证(2学时)掌握中医急诊学诊断疾病的关键和辩证关键,熟悉中医急诊辨证方法与内科学辨证方法的异同,了解中医急诊辨证治疗的流源,了解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在中医急诊临床中的意义。

中医急诊学(内容清晰)

中医急诊学(内容清晰)

一、总论1.《伤寒论》奠定了中医急诊学六经辩证救治的理论体系。

2.急诊治疗的基本原则:明辨虚实,权治缓急;动态观察,辩证救治;已病防变,随证救治。

3.急诊治疗三法:扶正法,祛邪法,扶正祛邪法。

4.虚实辨证:⑴虚证:多见于重病或久病而突发,多见于高龄体虚之人,临床可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形寒肢冷,甚至四肢厥冷,心悸怔忡,精神萎靡,舌质或胖或瘦,或淡嫩,或嫩红等,舌苔或薄白,或白腻,或无苔等,脉象以虚脉为主。

在临床上又可进行不足、虚衰、亡脱等之类模糊定性的描述。

实证:多见于体壮之人,发病较急或病势较盛,临床可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便秘腹满,舌质苍老,舌苔黄燥,脉实。

⑵常见虚实证的危证实例:实证:邪闭窍阻,痰壅气盛,湿浊中阻,水气凌心,肝阳动风,热毒壅盛。

虚证:心阳暴脱,肺气衰竭,肾气欲绝,肝阴耗伤,胃气衰败。

二、脱证:是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而致的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甚则神昏为主要表现的急危病证。

西医学各类休克可参照本病救治。

1.鉴别诊断要点:①神昏:以神志不清为特征。

可突然出现,更常见于慢性疾病中渐次出现,多见于内科杂病危重阶段。

发病前可有头昏,恶心,呕吐,心慌,气急,肢麻,偏瘫,尿少,尿闭,浮肿等症状。

②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面色苍白,但短期内可逐渐苏醒为特征,实证居多。

脱证常有大汗淋漓,目合口开,二便失禁,脉微或伏,不一定有昏仆,四肢厥冷。

厥、脱可以同时出现。

③中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急性起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为主症。

2.辩证救治:①气脱:面色苍白,神志淡漠,声低息微,倦怠乏力,汗漏不止,四肢微冷,舌淡,苔白润,脉微弱。

证机概要:真气亏虚,散乱欲脱。

方药:独参汤。

②阴脱:神情恍惚或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心烦潮热,口干欲饮,便秘少尿,皮肤干燥而皱,舌红而干,脉微细数。

证机概要:真阴枯竭,虚阳欲脱。

方药:生脉散。

③阳脱: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神情恍惚,心慌气促,声短息微,四肢逆冷,二便失禁,舌卷而颤。

中医急诊急救课件

中医急诊急救课件

6、病机之间的演变转化,可致多证相关
急症常见的多种病证虽可单独出现,但亦常演变转 化,多证相关。如高热与痉厥、昏迷,暴喘与厥脱等 每多兼夹合并,同时出现。造成多证相关的根本原因 ,在于急症多种病证的发生,均与风、火、痰、瘀、 毒这五种病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正是由于这些病理因 素的演变转化,而使急症多种病证之间相互关联。
2、病理因素:风火 (热)痰瘀,常可转化并 见 内科急症,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其病机如何错综复
杂多变,但在发病中起重要主导作用的病理因素为风 、火 (热)、痰 (湿、浊、饮、水皆为同源之物) 、瘀,四者之间常可相互转化,出现多种病理因素之 间的兼夹并见,且尤以风火为首要。 风火同气,皆为阳邪。风性善行数变,“风胜则动 ”,故致病多快,病变部位广泛不定,且为 “外感六 淫”之首,每多兼夹它邪伤人;火为热之极,故火热 为病发病亦快,变化较多,病势较重。而外感之邪, 又每可致 “五气化火”。若风与火两阳相合,则为病 更烈。风助火势,火动生风,风火相煽,相互转化, 互为因果,加剧病情。可见风火是急症致病因素中最 为重要的病理因素,风火邪气的特性,决定了急症病 机的易变、速变、多变。
内生之毒是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 调,风、火、痰、瘀等多种病理因素所酿生,常见的 如风毒、热毒、火毒、湿毒、水毒、痰毒、瘀毒等, 其性质多端,且可交错为患,使多个脏器发生实质性 损害,功能严重失调,并成为影响疾病顺逆转归的决 定性因素。内外毒邪的交互影响,又可进一步加重病 情的发展。
4、邪实机闭是阴竭阳脱、气血消亡的基 础
五、急症的病机要点 急症的病机要点主要表现为内外合邪 ;病理因素以风、火、痰、瘀、毒为主 导;病性多实,常见虚实夹杂;多证相 关;若邪实机闭,进而邪陷正虚,可以 由闭转脱。

中医急诊学关格课件

中医急诊学关格课件
• 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手足逆冷,气急不续,为阳虚欲脱,急宜 回阳固脱,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或用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若 汗多,面色潮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液耗竭,应重用 生脉散或生脉注射液益气敛阴固脱。
4.其他疗法
• 关格患者,可用直肠滴入或结肠透析疗法,用保肾排毒汤(大黄、 芒硝、蒲公英、制附子、茯苓、煅龙骨、地榆炭、川芎)以清热化 湿,活血解毒,温补脾肾。
• 综上所述,关格为虚实夹杂之证,脾肾虚衰,湿热毒瘀内蕴。病变 涉及脾肾,常累及他脏,五脏同病。湿热毒瘀内蕴为主,随着病情 的不断恶化,最终因正不胜邪,发生内闭外脱、阴竭阳亡的变化。
【诊查思路】
1.望诊
• 神疲气弱,神识昏蒙,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甚则昏愦,病情较 重。
• 喘息气促,不得平卧,伴神志改变者,病情较重,易并发脱证。 • 面色无华,爪甲色淡,提示气血亏虚;面色苍白或晦滞,提示阳虚;
3.相关检查
• 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查、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24小时尿蛋白 测定、生化检查、肾脏B超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4.关格病病情危重,往往需要综合性治疗
• (1)维持电解质平衡:如出现高钾血症,血钾超过6.5mmol/L, 心电图有异常表现时,应紧急处理:①10%葡萄糖酸钙稀释后缓 慢静推;②5%碳酸氢钠静滴,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③50% 葡萄糖注射液加普通胰岛素静滴;④口服离子交换树脂。
【预后转归】
• 关格病的预后转归,与病程的长短、病邪的性质、轻重及正气的强 弱、治疗是否得当等有密切的关系,妥当的治疗对本病的转归起关 键作用。早期恰当的治疗可使症状减轻,带病延年;晚期见小便短 少,甚或无尿,呕吐频作,或水饮上凌心肺,喘促不得平卧,或见 神识昏蒙,则预后极差。
感谢聆听

中医急救技术学教案设计

中医急救技术学教案设计
分类特点
成因的多样性
分布的差异性
危害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治理的综合性
传播的广泛性
历史经验
中医在应对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整体观念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内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包扎方法
演示夹板固定法、自体固定法等常用固定方法,并讲解不同部位和骨折类型适用的固定方法。
固定方法
演示如何判断骨折和脱位,并讲解如何进行初步处置,如止血、包扎、固定等。
初步处置
讲解在转运骨折或脱位患者时的注意事项,如保持患者稳定、避免二次伤害等。
转运要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初步处置
演示如何判断烧伤和烫伤的严重程度,并讲解如何进行初步处置,如冷却伤口、清洁伤口、涂抹药膏等。
实践操作技能考核
理论知识考试
案例分析报告
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参与度,评估其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通过笔试或口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医急救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模拟演练或实际操作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中医急救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关于中医急救实践的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急救技术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
报告内容应包括个人在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实践经验和不足之处。
结合课程知识点,分析自己在中医急救技术方面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提出针对自身不足之处的改进计划和措施。

新急诊医学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

新急诊医学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

新急诊医学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急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 课程编码:Z303713总学时/总学分:24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18学时实验学时/实验学分:6学时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预防专业、麻醉方向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综合特色课程。

2、课程目的:掌握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技术全面的高级人才,为今后从事急诊医学工作奠定基础。

1)基本理论知识(1)掌握急诊医学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2)掌握各种常见、多发、急、危、重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救治原则。

2)基本技能(1)掌握现场急救和转送技术。

(2)掌握各种急、危、重症的检查及治疗技术。

(3)熟悉危、重病监护技术。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急外部分第一章绪论理论0.5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急诊医学学习内容及发展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形式:课堂讲授第二章心肺复苏理论2学时,见习2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心脏骤停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

2、掌握心脏骤停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3、掌握心脏骤停的处理,即心、肺、脑复苏过程及复苏效果的判断。

4、掌握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5、掌握特殊人群心肺复苏的原则6、掌握脑复苏的原则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观看教学录像片。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第三章休克理论1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休克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

2、掌握各类休克的诊断与急救措施。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观看教学录像片。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第四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理论0.5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中暑、淹溺、电击伤的定义;2、熟悉中暑、淹溺、电击伤、烧烫伤、毒蛇咬伤的临床表现;3、掌握烧烫伤分度、中暑、淹溺、电击伤以及强酸、强碱损伤、毒蛇咬伤的治疗原则。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观看教学录像片。

中医急症大纲

中医急症大纲

※<前言>中医内科急症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阐述临床常见急症的病因病机、诊查要领、应急处理和辨证立法处方用药。

课程内容根据临床实用要求,主要介绍常见急症的理论知识,辨治规律及应急措施,传授常用诊疗操作技能。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具备应用中医理论及知识,处理内科常见急症的能力,适应今后临床实际需要。

本课程分前言、绪论、各论、附篇。

前言说明开设急症教学的意义及重要性,绪论介绍急症辨治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各论介绍临床常见15个病证的理法方药,附篇介绍常见几种急性中毒和常用急救技术等内容。

课时安排28~30个学时左右。

病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对急救技术操作,采用见习示教的方式。

授课时间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为宜。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急症的基本特点【要求】了解急症的各个病证,虽然涉及多脏器、多系统,但在发生、发展、转归方面有其共同的特点和内在联系。

【内容】说明急症的基本特点为大实大虚,邪正消长多变;多脏同病,但有主次先后;多病同证,但又同中有异。

第二节急症的病机要点【要求】了解急症的病机要点主要表现为内外合邪;病理因素以风、火、痰、瘀、毒为主导;病性多实,常见虚实夹杂;多证相关;若邪实机闭,进而邪陷正虚,可以由闭转脱。

【内容】讲解急症的病机要点为内外合邪,每多因果夹杂;病理因素责之风火(热)痰瘀,常可转化并见;邪盛酿毒,毒邪性质多端,外受、内生有别;邪实机闭是阴竭阳脱、气血消亡的基础;病性多实,但常虚实夹杂;病机之间的演变转化可致多证相关。

第三节急症的辨证要点【要求】了解急症的证,是机体在内外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下,反映于临床的危急证候,是概括急症的病因病机、病势发展和正邪消长的临床综合诊断。

临证只有抓住辨证要点,才能准确地明辨证候,以指导临床施治。

【内容】介绍急症的辨证要点主要是辨外感与内伤,辨脏腑病位,辨病理因素,辨标本主次,辨病势传变与顺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中医急症学教案设计

中医急症学教案设计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 资源和案例
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 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
分析等
课堂教学实施
添加 标题
导入:通过案例或故事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添加 标题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病例分析,帮 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添加 标题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堂的重点和难 点,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添加 标题
能力
结合实际:结合临床实际, 讲解中医急症学的应用方
法和注意事项
注重创新:鼓励学生创新 思维,提高中医急症学的
研究水平和应用能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关注特殊群体: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如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 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注重互动: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案例分析方法
收集病例资料:包 括患者的病史、体 征、实验室检查结 果等
辨证论治:根据患 者的症状、体征、 舌象、脉象等,进 行中医辨证论治
制定治疗方案:根 据辨证论治的结果 ,制定相应的治疗 方案,包括中药、 针灸、推拿等
观察疗效:对治疗 方案进行跟踪观察 ,评估疗效,并根 据疗效调整治疗方 案
案例讨论与总结
的学习效果。
添加标题
促进教师专业发 展:教案设计是 教师专业成长的 重要途径,可以 帮助教师不断反 思和改进自己的
教学。
添加标题
适应不同学生的 学习需求:教案 设计可以根据学 生的实际情况和 需求进行个性化 调整,从而更好 地满足不同学生
的学习需求。
添加标题
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精心设计的 教案,教师可以 更好地把握教学 重点和难点,提

急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急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急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总6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急诊医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用)一、课程简介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大纲通过急诊医学概论讲述,使学生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掌握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熟悉急诊医学的现状,了解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

本大纲包含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急诊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适用于五年制临床本科专业,根据教学计划本大纲安排理论授课24学时,见习8学时,合计32学时。

二、学时分配三、正文第一章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二、掌握现代急诊服务体系的组成课程内容急诊医学的概念;急诊医学的范畴;急诊医学发展史;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第二章心肺脑复苏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BLS、ALS的概念和内容二、掌握BLS的操作步骤三、掌握脑缺血损伤和脑复苏四、熟悉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课程内容心脏、呼吸停止的原因和诊断;成人和小儿BLS、ALS的步骤;脑缺血损伤和脑复苏;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第三章休克(自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休克的诊断和治疗二、掌握各种休克的急救方法三、熟悉休克的病理生理自学内容休克的病理生理;休克的诊断和治疗;各种休克的急救方法第四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自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SIRS的诊断和治疗二、掌握MODS的诊断和治疗三、掌握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自学内容SIRS的诊断和治疗;MODS的诊断和治疗;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第五章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自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常见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处理方法二、掌握常见酸碱平衡紊乱的处理方法自学内容常见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常见酸碱平衡紊乱第六章急性中毒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二、掌握有机磷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的诊断要点和治疗三、了解清除消化道中毒物的常用方法课程内容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常见急性中毒的急诊处理第七章环境和理化因素损伤(自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熟悉淹溺、中暑、毒蛇咬伤、动物咬伤及节肢动物蜇伤的处理方法自学内容淹溺、中暑、毒蛇咬伤、动物咬伤及节肢动物蜇伤第八章创伤急救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创伤急救的方法二、熟悉创伤诊断的指标课程内容创伤急救的概述;创伤院前急救;特殊创伤的急救第九章灾害事故急救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灾害急救的处理方法二、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法课程内容各种灾害急救的处理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第十章发热(部分自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发热的诊断和治疗二、熟悉发热的临床表现课程内容发热的诊断和治疗自学内容发热的临床表现第十一章心悸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心悸的诊断和处理原则二、熟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课程内容心悸的诊断和处理原则;致命性心律失常第十二章急性意识障碍(部分自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各种急性意识障碍的诊断和急诊处理二、熟悉各种急性意识障碍的原因和临床表现课程内容昏迷、脑出血、脑梗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晕厥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急诊处理自学内容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低血糖症、中毒性昏迷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急诊处理第十三章呼吸困难(部分自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呼吸困难的治疗原则二、掌握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急性左心衰、急性肺栓塞和ARDS的急救方法三、熟悉自发性气胸的急救方法课程内容呼吸困难的概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急性左心衰、急性肺栓塞和ARDS的诊断和急救方法自学内容自发性气胸的诊断和急救方法第十四章急性疼痛(部分自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常见急性头痛疾病的急救方法二、掌握常见急性胸痛疾病的急救方法三、熟悉常见急性腹痛疾病的急救方法课程内容急性头痛疾病的诊断和急救方法;急性胸痛疾病的诊断和急救方法自学内容急性腹痛疾病的诊断和急救方法第十五章出血(部分自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咯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的急救处理方法二、熟悉造成咯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的常见疾病的诊断课程内容咯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的急救处理方法自学内容造成咯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的常见疾病第十六章呕吐和腹泻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呕吐和腹泻的治疗原则二、熟悉呕吐和腹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课程内容呕吐的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急救治疗;腹泻的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急救治疗第十七章少尿和无尿(部分自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少尿和无尿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二、熟悉常见造成少尿无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课程内容少尿和无尿的诊断和治疗原则自学内容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尿潴留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第十八章抽搐(部分自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抽搐的诊断、临床特点、诊断和急救处理二、熟悉常见抽搐急症的急诊处理课程内容抽搐的诊断、临床特点、诊断和急救处理自学内容常见抽搐急症的急诊处理第十九章精神行为异常(自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熟悉精神行为异常的评估和诊断二、了解常见精神行为异常的表现和干预措施自学内容精神行为异常的评估和诊断;常见精神行为异常的表现和干预措施第二十章急诊危重症监护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各器官系统功能监护的措施、指标等二、熟悉急诊危重症监护的概念、基本设施三、了解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功能课程内容急诊危重症监护的概念、基本设施以及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功能;各器官系统功能监护的措施、指标第二十一章急诊检查和治疗技术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各种急诊检查和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步骤课程内容各种急诊检查和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急诊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中医急诊学》课程教学大纲(共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中医急诊学课时:63(43/20)学分:3.5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医诊断学为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该课程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诊断、救治、救护各科急、危、重症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能力,它是以内、外、妇、儿等学科为基础。

重点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常见危重症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急救处理、辨证论治。

教材主要阐述(1)中医急诊学的概念、特点、性质、地位与任务及其流源;(2)中医急诊学的临床特点、病及概要、古今相关理论、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常用的治则与治法。

(3)常见危重病的中医急救处理原则、中医药在疾病抢救治疗中的地位、辩证求治规律等;(4)常用的中医急救技术及现代常用的急救技术。

教材分上篇、下篇、附篇三部分,上篇重点介绍中医急诊学的学科特点等,下篇突出常见急危重症和各科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急救,附篇重点讲解常用的急救技术。

教学的重点在下篇,讲课的中心内容是基础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救处理等,学生自学上篇及下篇各论常见急症中的附篇等内容,下篇是见习和实习学习的重点,课堂讲授由教授、副教授任课为主,同时进行操作训练。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总论第一章中医急诊学流源及病症特点(自学)掌握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和范畴,熟悉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救治特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了解和中医急诊学与现代急诊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诊断与辩证(2学时)掌握中医急诊学诊断疾病的关键和辩证关键,熟悉中医急诊辨证方法与内科学辨证方法的异同,了解中医急诊辨证治疗的流源,了解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在中医急诊临床中的意义。

第三章中医急诊护理(自学)掌握中医急诊的护理特点,熟悉中医急诊的调护,了解中医急诊的预防特点。

第四章急诊科(室)的建设(自学)了解急诊科(室)的任务范围,“三位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讲解急诊科(室)的人员配备和要求,人才培养;介绍科(室)所需的基本设施,包括建筑选址,科室设备、医疗仪器设备和药品等,简介急诊科(室)的急诊管理,如急诊工作制度、观察室管理、抢救室及监护式管理、急诊病案管理等,了解科研和教学工作。

下篇各论第一章急危重症(25课时)第一节脱证(3学时)了解脱证的基本概念病性、转归、调护,熟悉脱证的的临床特点、治疗权变。

掌握脱证的诊断与鉴别的诊断要点、急救处理及辨证救治。

第一节多脏器功能失调综合征(2学时)掌握多脏器功能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基本概念,常见病因,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

熟悉多脏器功能综合征得发展,掌握急救处理等及辩证救治。

第二节急救呼吸窘迫综合症(3学时)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放入基本概念,掌握ADRS的争端与鉴别诊断要点﹑急性呼吸处理及辩证救治。

第三节神昏(3学时)了解神昏的概念﹑范畴﹑预防调护﹑古今相关论述,熟悉神昏诊断与鉴别中相关检查项目﹑急救处理的辩证救治,掌握神昏鉴别诊断中疾病诊断要点﹑证明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急救处理的常规处理﹑诊治权变中现代医学的诊治要点和中医疗法的运用。

第四节猝死(3学时)了解猝死的基本概念,明确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概念。

了解中医药参与救治猝死的研究进展,熟悉中医药参与救治猝死的优缺点及现代救治猝死的发展,重点掌握中西医救治猝死的步骤及具体操作方法。

第六节高热(2学时)了解高热的基本概念,熟悉高热的病因诊断,掌握高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尤其是内伤高热与外感高热的鉴别)﹑急救处理及辩证救治。

重点是讲解高热的诊断要点及症候争端要点,正点讲授高热的治疗原则和急救处理的要点。

第七节心衰(3学时)了解本病的概念﹑病象﹑病位﹑病性﹑转归,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依据,西医病因及发展机制,掌握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中西医治疗。

第八节肺衰(3学时)了解本病的概念﹑病象﹑病位﹑病性﹑转归。

掌握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实验室检查﹑辨证治疗及急救。

强调综合救治,一中药针剂﹑吸痰﹑吸氧﹑鼻搐﹑汤药鼻饲﹑呼吸机为重点。

第九节肾衰(3学时)了解本病的概念﹑病象﹑病位﹑病性﹑转归。

重点讲解并掌握本病的病因﹑发张机制﹑中西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辨证治疗。

第二章急性中毒(2学时)第一节中毒总论了解药物中毒的概念﹑范畴﹑预防调护﹑古今相关论述,熟悉急性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疾病诊断要点,急救处理种常规处理﹑诊治权变。

第二节急性食物中毒了解急性食物中毒的概念﹑范畴﹑预防调护﹑古今相关论述,熟悉急性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相关检查项目﹑急救处理中辩证救治,掌握急性食物中毒的诊断与鉴别中疾病争端要点﹑症候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急救处理中常规处理﹑诊治权变中现代医学的诊治要点和中医疗法的运用。

第三节药物中毒熟悉药物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相关检查项目﹑急救处理中辩证救治,掌握药物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疾病争端要点﹑症候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救处理中常规处理﹑诊治权变中现代医学的诊治要点和中医疗法的运用。

第四节急性有机磷中毒了解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概念、范畴、预防调护、古今相关论述。

掌握有机磷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相关检查项目、急救处理。

掌握急性有机磷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疾病诊断要点、证候诊段要点和鉴别诊断;急救处理种常规处理及中西医治疗。

第五节急性酒精中毒了解急性酒精中毒的概念、范畴、预防调护、古今相关论述。

熟悉急性酒精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相关检查项目、急救处理中辩证救治。

了解急性酒精中毒的诊断与鉴别中疾病诊断要点、证候诊段要点和鉴别诊断;急救处理中常规处理、诊治权变中现代医学的诊治要点和中医疗法的运用。

第三章内科急诊(9学时)第一节中风(自学)掌握中风的诊断,急救处理。

掌握中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因病机相关检查项目。

了解中风病的概述、诊疗权变、预防调护、古今相关理论中的病名及治疗。

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西医急救处理及辨证论治。

第二节头面痛(自学)本节课要求同学了解头面痛的概述、头面痛的定义主要病症、释名等,熟悉头面痛的预防调护及相关理论。

掌握头面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头面痛的治疗,头面痛的诊疗权变,即在现代急诊医学的诊疗基础上,如何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本病。

第三节痉病(自学)了解痉病的基本概念,明确本病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熟悉痉病的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与痫病、中风病、高热及厥证的鉴别要点,掌握痉病的证候特点、诊断依据、治疗原则,掌握痉病的辨证要点及证治内容。

重点讲解终止痉病的证治方药。

第四节卒心痛(3学时)了解卒心痛的概念,熟悉历代医家对卒心痛的认识、沿革。

阐述历代医家对卒心痛的认识、共同症状及常见的两种临床类型——真心痛、厥心痛。

厥心痛掌握厥心痛的疾病诊断要点和证候诊段要点。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掌握相关检查项目,掌握本病的西医治疗及辨证论治。

熟悉本病的诊疗权变,了解卒心痛的预防调护和古今相关论述。

真心痛掌握病因、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及相关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项目,掌握本病的急救处理原则及临床证型、常用方剂,熟悉本病的诊疗权变,了解真心痛的预防调护和古今相关论述。

第五节心悸(3学时)掌握心悸的疾病诊断要点和证候诊段要点,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熟悉相关检查项目,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急救处理和辨证论治。

熟悉本病的诊疗权变,了解本病的预防调护和古今相关论述。

第六节哮病(自学)了解本病的概念、病象、病位、病性、转归、调护。

掌握本病的病象、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掌握本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及急救处理。

第七节风湿肺热(自学)了解本病的概念、病象、病位、转归、调护,熟悉本病的病象、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治疗权变,掌握本病诊断、治则、辨证治疗及急救处理。

第八节气胸(自学)了解本病的概念。

熟悉本病的病象、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治疗权变,掌握本病诊断、治则、辨证治疗及急救处理。

第十节中暑(自学)掌握中暑的诊断与急救处理。

熟悉中暑的发病机理及诊治权变。

了解中暑的概念及其发病特点。

第十一节急黄(自学)掌握急性胆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急性胆胀的急救处理。

熟悉急黄的预防调护。

第十二节急性胆胀(自学)掌握急性胆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急性胆胀的急救处理。

熟悉急性胆胀的预防调护及相关理论。

第十三节急性脾心痛(3学时)掌握急性脾心痛的西医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

熟悉脾心痛的预防调护。

掌握急性脾心痛的急救处理、辨证论治及预防。

第十四节暴吐(自学)掌握暴吐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急救处理、辨证要点及诊治权变。

熟悉暴吐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

了解暴吐的基本概念、病症范围、预防调护及古今相关论述。

第十五节暴泻(自学)掌握暴泻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急救处理。

熟悉暴泻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辨证要点及诊治权变。

了解暴泻的基本概念、病症范围、预防调护及古今相关论述。

第十六节急性胃痛(自学)掌握急性胃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及中西医治疗。

了解急性胃痛的基本概念、病症范围、预防调护及古今相关论述。

第十七节疫斑热(自学)掌握疫斑热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急救处理。

熟悉疫斑热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辨证要点及诊治权变。

了解疫斑热的基本概念、病症范围、预防调护及古今相关论述。

第十八节急淋(自学)掌握急淋的;掌握石淋,热淋,血淋的疾病诊断,证候诊断;掌握急淋与癃闭、尿血、淋病的鉴别;熟悉急淋的相关检查;熟悉急淋的常规处理。

第十九节急性出血(自学)了解急性出血的概念;掌握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急性出血的相关检查及中西医治疗。

了解中西医对急性出血诊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妇科急症(2学时)第一节崩漏(自学)掌握崩漏的定义以及急救处理,熟悉诊断及诊疗权变,了解古今相关理论和预防调护。

第二节痛经(自学)掌握痛经的定义以及急救处理,熟悉诊断及诊疗权变,了解古今相关理论和预防调护。

第三节妊娠恶阻(自学)掌握妊娠恶阻的定义以及辨证论治,熟悉病因病机与诊查要点,了解预防与调护。

第四节异位妊娠(2学时)掌握异位妊娠的定义以及急救处理,熟悉诊断及诊疗权变,了解古今相关理论和预防调护。

第五节胎漏、胎动不安(自学)掌握胎漏、胎动不安的定义以及辨证论治,熟悉病因病机与诊查药点,了解预防与调护。

第六节胎堕不全(自学)掌握胎堕不全的定义以及急救处理,熟悉诊断及诊疗权变,了解古今相关理论和预防调护。

第七节妊娠痫证(自学)掌握妊娠痫证的定义以及辨证论治,熟悉病因病机及诊查药点,了解预防与调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