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结课论文
世界经济概论结课论文-日本侵华前夕及战后经济发展状况
日本侵华前夕及战后经济发展状况摘要:日本侵华的这段历史,对中日经济格局乃至于是经济格局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意义。
在此,想要客观的从日本战前和战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作一个简单的剖析,进而发现其经济模式的独特性。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作出思考。
关键字:日本、变革、侵华、经济、复苏一、日本简介国名释义:日出之国樱花之国国旗:太阳旗(3:2)白色象征正直和纯洁,红色象征真诚和热忱国徽:16瓣黄色菊花国歌:君之代国花:樱花国石:小晶国鸟:绿雉主要节日:天皇诞辰日--1933年12月23日地理位置:日本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濒太平洋,北沿鄂霍次克海,西隔黄海、东海与中国相望,南部的冲绳群岛,先岛群岛一直延伸到中国台湾省的东北海域。
全境呈弓形自东北向西南沿亚洲大陆东部逶延而来。
全国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4个大岛和大约6800多个小岛屿组成。
国土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
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00,其中,山地为3/4,且多火山,集中了世界上1/10的活火山。
领海面积31万平方公里。
人口为1.27亿,居世界第六位。
除北海道居住少数阿伊努人外,绝大多数为大和民族,基本上是单一民族国家。
国土狭小,人均可耕田0.7亩,森林覆盖率67%,东部海岸曲折多良港,西部沿岸悬崖多良港少,主要城市和工业区都集中在东部太平洋沿岸的狭小平原和沿海低地上。
自然条件:在许多自然条件方面,日本近似于英国,是远离大陆的一串岛屿;工业发达,但资源贫乏,除煤和早期历史上的铜、白银和黄金之外,自然资源匮乏。
大部分能源、原料依赖进口。
日本得益于进入富饶的水域的通道和进行贸易的必要性。
这种必要性使日本培育了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财富的一个商人阶层。
可是日本也一直处于某种风险之中,它的大部分粮食必须进口。
海洋形成的抵御侵略的屏障有助于国防。
长期坚持规避外国人也保护了它的文化同一性。
战略地位重要。
处于俄、中、美在东北亚的交汇点。
它与中国一衣带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政治交往。
近现代史结课论文
抗战爆发前中日实力的对比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综合实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不管是从军事上还是从经济上这种差距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这种巨大的差距也是让中国饱受接下来持续八年的战火苦难的重要导火索,虽然中国赢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但是同时这场战争更加削弱中国原本就弱小的国力,也给中国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下面我就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谈谈抗战爆发前中日实力的对比。
日本在当时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技术实力以至组织力,都比日本差得多。
由于工业基础的薄弱中国的许多武装力量甚至使用原始武器,而当时日本的工业发展已位于世界的前列,所以日军的装备也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和这样的军队作战胜算可想而知。
从经济上看中国当时还是一个虚弱的农业国,由于工业基础的和科学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的落后,丰富的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不过13.6亿美元,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仅仅占10%。
日本虽然受限于领土面积。
自然资源匮乏,但是由于日本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比较高再加上日本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并发展经济,进而实现其由来已久的“大陆政策”,一方面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夺取资源用于发展自己的工业;另外一方面大力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管制,使整个经济为中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服务。
由于经济军事化和对中国东北资源的掠夺,日本比较早地渡过了经济危机。
1931年至1937年,日本工业增长的平均速度达9.9%,是资本主义大国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中日这种经济上的差距了。
从军事力量上看,当时中国陆军总兵力约有200万人。
兵役制度不完善,军需补给与人员的补充能力薄弱,士兵的身体素质也很差。
而日军的总兵力约38万人。
有着完善的兵役制度,尚有后备兵员总计448万余人。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论文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论文由于经济全球化,中国身处这样的局势之中,必然会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论文篇一关于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的回顾和展望【文章摘要】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开始艰难曲折,导致世界经济的发展表现出脆弱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等重要特点。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各国也在不断的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解决各种经济问题。
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其发展的前景喜忧参半,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将会得到回升,世界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会有所缩小。
【关键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回顾;展望在2013年,美国的霸气有所收敛,由于联邦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没有获得批准,政府无钱可花。
中东的动乱比较多,突尼斯民众抗议物价持续上涨,也门首都爆发了武装冲突,在这场冲突中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从整体看,中国的走势逐渐好转,但挑战也逐渐的增多,其要融入国际社会需要更艰苦的努力,中国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样能够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于他们而言,是机遇但不是挑战。
1 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回顾1.1 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在2013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下滑的现象,这是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发展水平。
2103年,世界经济在政治形势的刺激下,处于脆弱复苏的阶段,但从总体上看,总体形势相对稳定,世界各国正在维持着“弱增长”的局面。
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实际经济发展进行统计,2013年的世界经济增长3%左右,这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发展水平。
目前发达经济体将要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通过对2014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进行统计,其略高于2013年。
国际经济增长率已经得到提高,同时国际购买力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
通过全球贸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全球贸易增长明显加快。
世界经济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企业经济柔性管理的作用分析、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世界经济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企业经济柔性管理的作用分析2、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3、谈数字经济概念及发展问题对策4、谈网络经济时代财务会计发展问题5、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全文总字数:21519 字篇一:企业经济柔性管理的作用分析企业经济柔性管理的作用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因此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需要使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柔性管理方式开始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占据主要地位。
柔性管理可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可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创造性以及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本文研究了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柔性管理;经济管理;作用现如今,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并对经济效益进行提高,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构建正确的企业发展规划。
所以当前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怎样对企业的应变能力进行提高。
对于柔性管理来说,可对时代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属于新时代环境下衍生的管理方式,柔性管理对比传统的管理方式来说,其优点在于不使用死板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而是针对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在适应时代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工作,从而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其经济效益。
一、企业管理工作现状(一)管理模式落后现如今,我国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水平较低,主要原因为企业自身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不完善,并且没有将其实际应用至企业内部。
因此,企业应使用科学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对现有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与创新,推动企业自身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确保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快速发展。
(二)管理模式单一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十分迅速。
为了确保企业可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一致,必须要满足当前市场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企业自身只有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才可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
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篇一《探讨世界近代史的体系问题》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应构建一个与现有体系有所不同的新的世界近代史体系。
钱乘旦提出的“现代化体系”具有很多优长之处。
但是在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时,需要注意世界通史的整体性、内容与主题的联系性、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其内涵的提法和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并且应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起始和结束的标志。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现代化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体系问题,是国内史学界,特别是世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编写世界近代史,或者说以什么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主题、主线或中心思想,并按这个中心思想将近代时期的世界历史系统地、有机地组合起来。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先后出版了多种《世界近代史》。
这些著作大多作为高校教材使用,内容大同小异,由于主导思想和史实编排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不同的体系。
该书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的组成部分。
这部著作虽说是按照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观点来编写世界近代史,但仍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只是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并将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定在1500年,终点则定在1900年。
综合起来看,第一种与第二种起点相同,终点不同;第二种和第三种终点相同,起点则不同。
三种体系的共同点是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只是第三种体系强调世界历史是在近代时期(即资本主义时期)由分散而发展成为整体的。
我们认为,世界近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近代和现代。
第一个时期的历史是世界近代史,第二个时期的历史是世界现代史。
在我们看来,所谓近代,就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个时期。
现代化过程的第一个时期(世界近代史)开始于工业革命。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工业社会(或工业经济时代)。
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
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面向全国高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是课程教学的两个主要目标。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篇一《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摘要:民族主义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从“反满”到“五族共和”再到“反帝”这样几个阶段。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民族问题仍然严峻的今天,同样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思想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念日。
这场20世纪初的伟大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通向光明的大门。
孙中山先生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对革命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走向,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孙中山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方案。
其中民族主义不仅是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今天,研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处理国内外的民族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家、民族和谐发展仍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在其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提炼而最终形成的。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反满”到“五族共和”、建立统一多民族的独立民主国家的过程。
受少年时代生活环境的熏陶、帝国主义入侵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共同影响,孙中山早在香港读书期间就开始为革命做准备。
他经常往来于香港和澳门之间,鼓吹革命,与陈少白、尤少纨、杨鹤龄等还有革命理想的人交往密切。
离开香港去澳门、广州从医后,孙中山一方面与郑士良等人联络会党,争取和发展革命力量,另一方面深入京津等地正式开展他的革命行动。
浅谈世界经济论文2300字_浅谈世界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浅谈世界经济论文2300字_浅谈世界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浅谈世界经济论文2300字(一):浅谈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论文摘要: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越多也就意味着劳动力越多,所以中国能从经济落后的第三世界,奋起直追,变为GDP世界第一。
中国的经济越强大,对世界的经济影响也就越大,形成了一种“伴生”关系。
而中国对于世界的经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影响;世界经济一、引言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企业或者政府投资的身影,中国不仅仅像以前只能接受的外来投资,被动的与资本国家接触,现在中国不再是只是“引进来”,也有很多的“走出去”。
从只能输出廉价劳动力,变为现在能够输出高新技术,收取技术专利收益。
中国的经济总量越来越来,对于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虽然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实际上经济总量却是世界第一。
中国对于世界的经济影响也不是仅仅发展国家,更多的是世界经济重要的组成的一部分。
二、对国外的经济影响在21世纪,世界上的经济都已经融为一体,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所产生的GDP目前也是相比2003年非典时候的第二名,成为了世界第一GDP 经济综合体。
世界经济与中国紧密相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需求。
对于中国对于国外的影响有以下几点:(一)对生产供应的影响以前的时候中国整体科技技术水平还不能支撑跨国高新企业在中国建厂,20 20年则不一样了,国内科技技术飞速发展与10年相比2020年在中国有许多跨国国际企业在中国开设的工厂,例如苹果、特斯拉等,他们产品的主要的供给生产力都是来自于我们中国国内,因为中国的劳动力相对比较低廉,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所以又能力的企业都在中国办公厂,将所需工人技术含量低的基础产品配件生产线放在了中国。
而正是正因为这一点,如果缺少这些大量的低价劳动力,那么跨国企业的可工作劳动力大大减少,那么就影响了国外企业产品的正常生产,这对于大型跨国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中国那么大的生产基地,就难以有足以供给整个世界市场的产品,缺少足够的生产力,就无法占有巨大的世界市场。
外国近现代经济史的认识免费范文精选
外国近现代经济史的认识外国经济史有历史的属性,可以说有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曰审美,二曰致用。
外国经济史一方面是一种娱乐性的事业,另一方面它确实是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些基本的变迁过程的钥匙,并为我们揭示人类境况的伟大真理,它告诉我们今天是如何走过来的。
而我们所学的《外国近现代经济史》既包含以上特点,但又更精简。
其选择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巴西和埃及九个主要国家作为研究对象。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工业化为主线,重点阐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特点和规律;(2)在工业化带动下各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和社会整体进步的具体过程、特点与规律;(3)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各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形成、演变与特点;(4)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各国政府的政策与作用。
同时,对外国经济史这门学科来说,也不宜于简单地用几世纪到几世纪的办法来划分历史阶段,因为处在同一社会经济形态或发展阶段的地区或国家,各有自己的历史起讫年代,按世纪一刀切,将会模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界限。
1790—1815 年,法国革命和分裂欧洲的战争随着拿破仑的失败和 1815 年维也纳和约的签订已成为过去,而从英国开始的另一场革命却在全球如火如荼。
这场革命主要是经济性的革命,即涉及到财富创造、制造技术、资源开发以及资本形成等多方面。
通过这场革命,建立和扩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企业主和雇佣劳动者在工业化进程中壮大、产业革命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增长并向世界扩散。
西方近代后期经济历史经历了资本主义经济成熟时期(1816—1850)和资本主义经济高涨时期(1850—1872)两个阶段。
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是资本追求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
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价格低廉的商品,加上刀枪火炮,摧毁一切抵御外国入侵的万里长城和一道又一道民族闭关自守的屏障,从亚洲、非洲、大洋洲到拉丁美洲,它迫使一切民族从属于资本主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资本主义强国利用经济上的优势,用价格低廉的商品和自由贸易的手段,把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变成了资本主义扩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世界经济论文 肖哲明
安徽大学世界经济概论结业论文题目:浅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及其方向学生姓名:肖哲明学号:I01114353院(系):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入学时间:2011年9月导师姓名:闵树琴职称/学位:教授导师所在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完成时间:2013年12月浅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及其方向摘要人民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不断融入世界的努力,已经在全球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随着中央政府政策的引导,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有序地逐步推进。
本文试图结合中国国情,透过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分析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形成一个清晰地发展思路,进而得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分析与战略选择。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具体思路;措施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and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AbstractWith the Chinese renminbi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orts continue to integrate into the world, has produced a very important global influenc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olicies,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n orderly and gradual manne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bine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reality-base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analyze problems fac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the formation of a clear development ideas, then com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ic analysis and strategic choice.Keywords: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Status; Specific ideas; Measures目录一、(第 1 章)引言(绪论) (5)二、(第 2 章)人民币现状 (5)(一)(第2章第1节)外汇储备 (5)(二)(第2章第2节)汇率 (5)(三)(第2章第3节)人民币结算 (5)三、(第3章)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5)四、(第4章)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 (5)(一)(第4章第1节)我国针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6)(二)(第4章第2节)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 (6)1、(第4章第2节第1目)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6)2、(第4章第2节第2目)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6)3、(第4章第2节第3目)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需求,减少因使用外汇引起的财富流失64、(第4章第2节第4目)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 (6)(三)(第4章第3节)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内生条件与外部条件 (6)1、(第4章第3节第1目)中国经济基础稳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6)2、(第4章第3节第2目)中国对外贸易发达,贸易规模庞大 (7)3、(第4章第3节第3目)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信心 (7)4、(第4章第3节第4目)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 (8)五、(第5章)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 (9)六、(第 6 章)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思路 (9)1、(第6章第1节)从人民币的周边化到区域化 (9)2、(第6章第2节)从人民币的区域化到国际化 (10)七、(第 7 章)人民币国际化可采取的措施 (10)1、(第7章第1节)建立币值稳定的货币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 (10)2、(第7章第2节)积极开展双边货币互换,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10)3、(第7章第3节)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提高人民币在周边流通的规范化程度 (10)4、(第7章第4节)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合作,积极推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 (10)八、(第 8 章)结束语 (10)一、引言回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
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过去的历史,才能找到未来奋斗的方向;铭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方能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这是我这次社会实践的主题。
在北京西南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坐落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这里是七七事变的爆发地,是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地方。
纪念馆庄严,肃穆,充满历史的沉重感。
周日,我与几位同学来到这里,怀着对先烈们的无限敬意和缅怀,接受历史的洗礼。
抗日战争纪念馆全面而详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程。
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文字解说、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时,全国各民族人民不畏牺牲,共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深刻的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展览不仅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客观的肯定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四万万同胞联合起来,组成可以淹没所有侵略者的抗战洪流。
20xx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在两个月内占领了东北三省,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日本关东军侵占东三省过程中除在黑龙江遭遇马占山部激烈抵抗外,并未遭受损失,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三省。
20xx年日本又进攻上海,第一次淞沪会战爆发。
由于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武装逼迫蒋介石抗日。
近代国民经济史分析论文
近代国民经济史分析论文近代国民经济史是指自晚清末期到1949年前夕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一段时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期。
近代国民经济史是研究中国人民在近代时期之前和之后进行的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历史,包括土地改革、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变化、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变化是近代国民经济史中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在清朝末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相对稳定地形成。
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种种社会矛盾下,清王朝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其中便包括中国的经济改革。
自同治年间开始进行的“自强”运动,是一系列朝廷提出的政策及措施。
但由于官僚资本主义将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化为自己的个人利益,从而限制了改革的效果。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清王朝统治,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史。
中华民国政府在建国初期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土地改革。
约什墨尔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农村企业逐渐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压制。
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把土地公共化,旨在保护原来的农民生计以及抵制外资入侵。
尽管这样,地主的利益仍然不断犯了农民的权益,使土地改革收效甚微。
工业化的推进是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
中国是19世纪以来世界上最发达的的工业国家之一,但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27年国共合作结束,第二阶段从国共内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
第一阶段工业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工业产值得增加,城市化比率得提高等方面。
但是进入思想上的民族主义时期,中国政府扩大了国有企业的规模,并限制了外商企业的进入。
同时国内经济开放越来越困难,抗日战争更使中国经济大进退两难之境。
第二阶段的工业化是为二战后争取军事和经济优势,而大力发展的。
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计划经济来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的实行,工业投资的优惠等等。
城市化是近代国民经济史的第三个标志性事件。
近代经济改革的作文范文
近代经济改革的作文范文近代经济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转型,对各国以及全球经济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探讨清朝末年中国近代经济改革为例,分析改革的背景、动机、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发展。
此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经济改革。
动机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动机可以从多个方面解读。
首先,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震动,迫使中国改革以应对外国的威胁。
其次,大规模的内乱和社会动荡使得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强国家力量,通过经济改革来稳定社会。
此外,知识分子的新思潮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也为经济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实施过程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政治体制改革、产业变革和思想觉醒三个方面。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以废除科举制度为核心,建立新式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培养出一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其次,产业变革主要包括农业改革和工业发展。
农业改革主要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技术的引进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工业发展主要通过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以及扶植本国工业来推动。
最后,思想觉醒是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推广现代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培养了一批积极参与经济改革的知识分子。
成果中国近代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培养了一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其次,产业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和工业发展水平,推动了国家的工商业壮大。
最后,思想觉醒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理念和知识体系,为后来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指导。
总结中国近代经济改革是一场全面的变革,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需要进行经济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近代经济改革的重要性,并且立足于自身国情,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改革路径,推动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近代经济发展
世界近代经济发展近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再到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日新月异的格局。
本文将探讨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工业化驱动经济发展近代以来,工业化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机械化生产、大规模工厂和分工协作成为现实。
工业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大幅增长,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动了乡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潮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二、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全球化近代以来,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
工业化的推动下,各国生产能力迅速提升,商品产量剧增,国际贸易蓬勃发展。
同时,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国际贸易的便捷性,商业航运和电信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全球化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遇,也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
三、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近代以来,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和产业的升级。
同时,科技创新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电力、内燃机、移动通信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四、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近代以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引导通过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同时还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市场提供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的环境。
市场机制则充分发挥着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作用,通过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世界近代经济发展呈现出工业化驱动、国际贸易扩大和全球化、科技创新推动以及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作用等主要特点。
世界经济史论文
序号:209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班级:08级金融七班姓名:***学号:*********** 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摘要: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国际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成为囊括整个世界范围的历史,是世界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世界市场新航路工业革命经济扩张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
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从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来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其形成的原因。
首先,19世纪70年代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机器大工厂,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源。
市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
另外,交通运输业的空前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依托。
以机器大工业为中心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的国际分工体系趋于成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
此间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原先局限于地中海、波罗的海贸易,扩展到大西洋,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欧洲、亚洲、美洲、非洲逐渐联系在一起,地区间的联系加强。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地圆学说深入人心、指南针的运用、航海造船技术也不断进步,这些都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论文
资本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近现代经济的影响资本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后,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主义和经济掠夺,其中以英国对印度和中国的侵略极具代表性。
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论述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一方面它给两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经济,促进了两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关键词】帝国主义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最早发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于十九世纪30—40年代完成,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工业量得到了惊人的增长,使英国的工业在世界遥遥领先。
凭借自己的工业优势,英国想把自由贸易政策推向国外,建立自由贸易的国际市场。
但与此同时,工业相对落后的欧洲大陆诸国和美国却纷纷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防止本国工业在英国工业竞争面前垮掉。
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经济落后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亚洲是他们的主要侵略目标。
一帝国侵略对印度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印度在十八世纪中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殖民者通过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但这时的掠夺带有明显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特点,即进行公开的,直接的抢劫和搜刮。
这时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并没有触动印度的社会根基。
而进行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是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对印度经济侵略的新方式,是一种更隐蔽的,破坏性更大的方式。
它对于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它破坏了印度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即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它又为未来印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地物质前提。
在低关税政策的保护下,英国的商品特别是棉纺织品大量倾销到印度。
“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出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纺织品的国度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不列颠的蒸汽和不列颠的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毁掉了”英国对印度的经济侵略在给印度带来灾难的同时还给印度社会带来了积极地影响,即为未来印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奠定了物质基础,虽然这是在极卑鄙的利益驱使下不自觉完成的。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论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摘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美、德、英、法、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帝国主义特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新的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原因; 特征; 对比一、美国经济发展1、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1)、幅员辽阔,天然资源丰富,煤、铁等矿藏和石油、黄金的蕴藏量都相当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和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
3)、欧亚两洲的移民源源而来,不仅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其中许多熟练工人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4)、美国内战结束了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2、经济发展的情况1)1860年,美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第四位,到1894年已经超过所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跃居第一位。
2)重工业迅速发展,工农业的比重发生了显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由农业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3、帝国主义特征随着美国变成工业国家,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美国资本主义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
托拉斯是美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八大财团,他们不仅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而且控制国家政权。
其中,洛克菲勒和摩根为首的美国两大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是两个最大的财团,它们独占了1/3的全国国民财富。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和生产的集中能够达到美国这样的程度。
所以,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列宁指出:“美国托拉斯是帝国主义经济或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高表现。
”二、德国经济发展1、经济迅速发展原因1)1871年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近代经济史论文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经济近代化进程,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中国经济重新出现了负增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又发动全面内战,使中国人民继续遭受战争带来的苦难。
而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经济制度相互较量的局面——日占区的殖民地型经济、国统区的官僚资本主义加农村封建主义经济、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这三种经济制度一方面都受战争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自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各自的前途,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趋于崩溃,新民主主义经济取得全面胜利。
一、日占区的殖民地经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中国人面带来巨大灾难,给中国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延缓了中国由贫穷走向富强的经济发展速度。
其间,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对已经沦陷为殖民地的东北三省的掠夺与统治,同时对关内沦陷区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经济掠夺,对台湾的经济统治更是越发残酷。
在东北及关内,日本从工矿交通业、农业以及金融和贸易三个方面对日占区的经济实行了无孔不入的掠夺与控制。
在东北,对其工矿交通方面实行所谓的“产业开发”政策,建立推行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政策的“特殊公司”,制定五年计划等等,将统治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日军侵华服务,中国东北工矿业在日本战时经济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农业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在武装移民和掠夺土地、农产品搜刮、劳力统治和掠夺三个方面,对东北农用土地及农产品进行了严格的统治和疯狂的了掠夺;金融财政方面,垄断了东北金融的殖民地金融体系,民营银行钱庄不断萎缩最终成为日伪的附庸,实现了对东北金融的全面统制,同时在财政方面也进行了疯狂的搜刮。
但是日本为把中国东北变成其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在东北“产业开发”畸重畸轻状况十分明显,使后来伪满的生产衰退,也是日本侵略战争失败的因素之一。
从世界经济史视角看中国现代经济发展
从世界经济史视角看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说过经济发展也与世界紧密相关。
一方面,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发展的场景,当然世界作用于中国经济不只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有着共同的律动,又有自己特色,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相连从历史上看。
亚陆很在就有经贸与文化往来。
不如,汉朝时张骞的出使西域,沟通了这话文明和域外之间的联系,丝绸之路也成为亚欧大陆文化、经济交流的大通道。
唐朝时玄奘大师的西行取经,放音了那一时期中华文化对域外佛教的接纳和洗手。
宋朝以后,中华制度和技术向世界的广布,尤其是向欧洲的创播,喂欧洲的文艺复兴乃至工业革命都贡献了力量。
明清时期,欧洲传教士在中华大地的活动以及天主教教义被中国上层士大夫和下层民众的渐进认可,都说明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就不曾间断。
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太阳离不开世界情境,不论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因素,世界总包围在中国的周围,中国也不能选择离开,即便是有封闭的想法或者是被世界赋予了一个封闭隔绝的环境时,也不能阻断世界和中国的联系。
因此,审视中国现代经济发展需要注意世界因素,甚至与需要一种“全球史观”。
因为“现代世界是一个由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成的系统,离开了这个系统,任何所谓普遍有效的假设,诸如理性或进步、自由,都不足以成为历史的尺度”[1]自称中国加入WTO,全面融入世界,中国改革开放后,陆续加入了一些国际组织,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变得不可分离,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越来越趋于紧密。
在技术、适度不断创新的条件下,国际分工匾额不可分离,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如果说,地理大发现后的经济全球化体现的仅是市场和产品的竞争。
中国经济已经驶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产业,实现国内产业的“规模经济”,中国应该更加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史论文摘要
新世界的制度、要素禀赋和发展道路论文摘要Introduction在欧洲人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新世界建立殖民地时;最有学识的观察者认为相对于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北美洲更有发展潜力..虽然制度性的人均收入评估没有在大多经济体内建立起来或者建立得很粗糙;但是据资料显示直到欧洲人在如今的美国和加拿大建立殖民地后几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领导地位才显现出来..1700年;墨西哥和北美英属殖民地在人均收入上相等;而巴巴多斯和古巴分别比美国高出50%和67%..美国虽然在1800年超过了拉美的大部分国家;但是仍落后于加勒比国家..而1790年的海地似乎是美洲人均收入量上最富裕的国家..直到工业革命开始;美国和加拿大与美洲其他地区的差距才逐渐拉开;1900年开始这一差距更是成比例的显现出来..学者们在研究北美与美洲其他地区差距产生问题时经常注重制度的分析;也强调影响不同地区发展的其他因素如财产权的保护、社会腐败程度、金融部门结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社会资本量和人们更倾向于努力工作还是创业..但是对于制度的产生学者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是宗主国的宗教和民族传统导致的..反对者认为这掩盖了具有同一民族传统地区的差异..民族传统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事实上比预期的要弱..在殖民时期;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加勒比地区;而其内部虽然有多个殖民国家;但是差异并不大..英国制度的优越性通常通过美国和加拿大表现出来;但是英帝国内部的其它地区工业化也是很晚的;因此英国制度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西班牙属殖民地也有类似的情况..由于相同的民族传统内存在着经济上的差距;学者们在不否认民族传统的情况下;开始考虑初始条件和要素禀赋对制度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新的研究重点是;环境的不同究竟如何导致了不平等的程度以及这种不同持续的时间长短和如何影响制度化的进程..新世界所有的经济体开始都占有相对于劳动力数量的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也有较高的人均生活水平;但是资源禀赋的其他方面并不相同;这意味着从一开始他们的财富、人力资本和政治力量就是不平等的..From Factor Endowments to Inequality欧洲人对美洲的探索只是他们在人烟稀少和缺乏防御的地区寻找经济机遇的大规模和长期的活动的一部分..欧洲人通过不定期的远征和建立永久性基地来索取赔款、探寻资源和其他利益..无论是从国家政府还是私人代理的角度来看;彻底的新生环境以及大量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洲际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流动所引致的巨大的组织问题都促使了制度上的改进或创新..对于各殖民地相同的是劳动边际产出;这一点已经被历史上前所未有数量的从欧洲和非洲横穿太平洋前往美洲的不顾高交通成本的移民证明了..从15世纪到18世纪有超过六百万到新世界的移民;其中超过60%的是不自主的非洲奴隶..由于奴隶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是竞争的;奴隶最终会流向那些它们产出最高等地区..占有和使用奴隶是没有严肃的民族和文化障碍的;而且奴隶在主要的欧洲的殖民地是受欢迎的..1580年前只有20%的移民是奴隶;而1700年到176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75%..奴隶的作用的突出和在向葡萄牙、法国、和尼德兰的移民中比例的增加以及英国在美洲殖民地的持续优势;反映了殖民地时期各殖民地向世界市场供给产品的专业化趋势..因为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生产获利多的的产品和大规模的奴隶种植园的建立;这些殖民地吸引了大量的奴隶的涌入..的确;有一些重要的殖民地没有非常的专业化;仅仅是西班牙在南北美大陆的殖民地有一些关注银矿和其它矿的劳动力、大西洋中部的新英格兰和英法在加拿大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很少依赖于奴隶的劳动力绝非巧合..用大量奴隶进行专业化生产糖料和其他高产作物的经济拥有新世界的人均收入..最主要包括西印度群岛的国家;也包括南美的一些国家..他们在历史上就专业化生产这些作物;而且通过持续的技术优势和国际市场上的奴隶;他们的经济被大规模的奴隶种植园和大量非洲血统的努力占据着统治地位..大规模的种植园越有效率;黑人奴隶在人口中越是占据着压倒性的比例;这导致了财富和人均资本的极不平等的分布..即使在自由人口中;这些经济体中的不平等也要远远高于北美大陆..虽然这些殖民地的精英阶层的存在基础可能是在生产高产作物方面能聚集大量奴隶和在白人和黑人间极不平等的人均资本;但是不成比例的政治影响也促进了长期的成功和精英成员的稳定..还由于法律编撰在本质上对奴隶的不平等;即使是在废除奴隶制后极大的财富不平等导致了保护精英特权和限制广泛参与商业活动的机会的制度的设立..要素禀赋在第二类的新世界的殖民地如西班牙属美洲和一些加勒比的岛屿的重要性也是很明显的..西班牙将注意力集中并将他们根据周围条件设计的新世界政策置于像墨西哥和秘鲁这样的殖民地中;这些地区的要素禀赋的特点是有丰富的矿藏以及有大量与欧洲殖民者接触的本土幸存者..凭借征服前的社会组织;利用印第安的精英从其族群人口里收取贡物;西班牙的权贵阶级获取了大量的土地;包括对溪流和矿产..这些殖民地历史上建立的大规模的财富和矿产一直持续着;甚至到已经不再规模经济..尽管在这个时代小规模的生产是谷物农业的特点;他们从更古老的本土居民中获取的联系建立在共有财产权力上的土地本质上不可交易的财产权给了大土地所有者在更大规模的经济上运行的方法和激励..尽管这个进程没有被好好理解;但是西属美洲大规模的农业保持优势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与广阔市场联系很密切的地区;而财产的分配持续的保持着极大的不平等..殖民时期;精英家庭在乡村扮演着西班牙政府的代表的角色;而在独立之后他们一直维持着这一地位..精英阶层和极大不平等的长期稳定的存在也是因为西班牙向殖民地的殖民政策和西属美洲普遍的法律;它要求市民若想获得选举和其他特权必须用拥有大量的土地和独立前的宪法里所修改的要求的文化水平和经济地位..由于不同的原因;西属美洲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殖民地产生里一种特别的经济结构;在这种经济结构中;财富、人力资本和政治力量被分配的极不平均;精英阶层是拥有欧洲血统的少部分人而且与人口中的主体截然分开..正如殖民地的糖料经济;第二类的殖民地被要素禀赋极大的影响..大量优质的矿产和大量拥有少量人力资本的劳动力使得财富收入的极大不平等在这些经济体中占据着巨大优势..另外;由于缺乏大量的本土的劳动供给;西班牙似乎不能持续它的严格的移民控制和对早期移民的财富奖励和税收优惠政策..西属美洲殖民者赞成对限制移民的政策;这个政策保证了已经移民的欧洲血统的殖民者的政治和经济特权..直到19世纪末因为新的人口资本流动才打破现在的人口割据..最后一种殖民地是在如今美洲和加拿大的殖民地;这些经济体没有大量本土劳动力;也不具备在生产粮食方面与用奴隶劳动力来生产的主要经济地区相比的有相对优势的气候和土壤的要素..因此;他们的发展主要是利用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的欧洲移民劳动力..和其他两种殖民地比较;这一种殖民地的人口更趋同质化..相对平等的财富分配也是因为他们与在像中大西洋和新英格兰地区的生产谷物和干草有卓越地位的大生产者相比;有着极其有限的优势..由于大量的土地和较低的资本需求;成年男性能够成为独立的业主..南部的殖民地的情况不同;像烟草和大米这样的农作物的确显示了一些有限的规模经济;棉花;是主要被种植于大奴隶庄园中的;到19世纪为止;它从数量上来看并不主要的作物..但是就连在这样的地方;根据巴西或者加勒比海的糖岛的数据;奴隶种植园的规模以及不平等的程度都是非常适当的..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the Persistence of Inequality有充足的证据显示三类殖民地的要素禀赋的特点;包括土壤、气候和人口的规模和密度;使它们更倾向于三种在财富、人力资本和财富上有着不同的不平等的程度的发展道路..尽管这些条件的不同可能被合理地认为是由于最开始的欧洲殖民的外部原因导致的;但是有一点很清晰;那就是这种假定随着建立以后的运动变得越来越无力..考虑拉美和第一类殖民地是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地方;初始的原因有延后的影响;不仅因为基本的环境特征难以改变还因为制度复制了他们..特别是在开始就极不平等的社会;精英们更能够建立合法的框架确定他们不成比例的享有政治权利;并且运用更大的影响力设立规则、法律和政府政策导致更大程度的不平等..在开始就更公平和人口同质的社会里;精英们建立不平等制度的努力都相对失败了..那些提供平等待遇和机遇的规则法律和政府政策更多的被接纳..土地政策提供了一个体制如何可能导致新世界的经济持续的贫富分化的例证..政府被认为是公共土地的拥有者;他们设定土地政策影响移民的进程、财富的分配;包括土地的可获得性、开垦成本、土地规模和税收系统..我们早已提到过高度集中的土地所有模式;在西班牙与美洲;这种模式是由土地政策产生并持续的..在美国;这里没有大的获得土地的障碍;并且在19世纪土地征收的条件甚至变得更容易..19世纪中叶;在阿根廷和巴西寻找到了相似的作为移民的手段的改变;但是这些措施没有比美国和加拿大给小持有者以土地要成功..在美国和加拿大扩张中种植的主要作物是谷物;这样就允许相对较小的农场主提供那时的技术;并且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实施小农场并且能够有效..但是阿根廷这个例子表明;小规模生产小麦甚至在大单位的土地所有权中也是可能的;并且维持了更大程度的财富和政治权利的总体不平等..美国和加拿大的区别——包括他们在提供小单位的土地来分配和保持开放的移民政策上;以及与其它美洲国家——那些土地政策导致更大规模的土地拥有和更大程度的不平等的国家;他们的区别看上去在更大范围的体制下和其它政府干涉下扩大了..在与企业建立有关的法律和行政机构、经济体制的规则、知识资本专利的产权准予、工业政策以及对在政府拥有的土地上获得矿藏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权力的提供等领域;新世界的社会中具有更大不平等的地区倾向于采取在提供机会方面更具有选择性的政策..当然;富有的精英阶层的成员几乎总是享受特权地位;但是这些社会中在他们的体制有利于精英的程度上相对极端..而且;新世界社会中各个国家关于各自人口有效获得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机会的幅度的区别看起来比公认的要更为系统化..研究殖民地精英们如何以初始的不平等影响法律和经济制度是通过观察选举权被多广泛地给予和实际上有多少人口在选举中投票..虽然19世纪中期大多数的社会在名义上是民主的;但是精英们凭借财富、人力资本和性别占据着不成比例的政治权力..尽管到20世纪;保留成年男子的投票权这一点在所有国家中是相同的;但是美国和加拿大在摆脱基于财富和知识水平的选举限制方面是领头羊;并且达到了投票的保密性..这个区别起初并不明显..尽管感情因素普遍地归因于开国者;但是在美国;投票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被大部分地保留下来给了拥有大量财产的白人男性;而在西半球其它地方仅仅持续到19世纪初..在1815年之前;仅仅有4个州采取了普遍的白人男性普选;但是事实上在此之后;所有加入联邦的州除了密西西比州;在1817年;是唯一的例外都采取了这样的公民权;并且是没有基于财富或税收的限制条件的..随着那时西方的州的迅速发展;这些缺乏劳动力、财富分配相对公平以及早期殖民要求较低的地方;在总统选举中投票的人口比例从1824年的约3%激增到1840年的14%..与此相反;最初的13州只有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后才逐渐普遍修改了他们的法律来普及这项权利其中有5个州在南北战争的前夜仍然保留了一些基于经济情况的限制条件..前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和丹尼尔·韦伯斯特就是强烈争论要在马萨诸塞州美国1820年的宪法惯例中保留财产资格限制的人;尽管他们的雄辩并不足以保留它;但是税务要求在这里还是被采纳了波特;1918年;奥尔布赖特;1942年..选举权的普及运动;在各省之间有相似的模式;并在加拿大滞后了数十年;但是有意义的权力普及在拉丁美洲却更为滞后..尽管在19世纪;许多拉美国家放松了对拥有土地或财富的限制条件;但是;他们几乎总是选择基于知识的限制条件;迟至1900年;他们都没有一个无记名投票;而且仅仅有阿根廷一个国家是没有财富或知识的限制条件的恩格曼、马里斯卡尔和斯科洛夫;1999年;佩里;1978年;勒夫;1970年;斯考比;1971年..结果;到1940年;美国和加拿大照例有比例地投票比他们最进步的南部邻居要高50到100个百分点阿根廷、乌拉圭和哥斯达黎加——这些国家在相对平等和拥有小份额的非欧洲血统人口方面也是着名的;并且是墨西哥的3倍;是像巴西、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智利这样的国家的5-10倍..整个美洲的国家对于整体白人男子的选举权的一般运动的时机;以及整个美国内各个州的采纳记录;都没有很好地符合“更高的人均收入可以通过其对提高人们对民主的需求来提供一个更完整的会计模式”的想法..单单是国家遗产也同样不能解释阿根廷、乌拉圭和哥斯达黎加为什么会在普及公民权上摇摇领先于他们拉丁美洲的邻国;以及其它新世界的英国殖民地为什么会落后于加拿大和美国..例如巴巴多斯在1950年以前都保持着财产资格限制..基于意识形态的解释也遇到了一个困难;那就是必须要克服这么一个观察现象:在美洲人口中——不管是独立国家还是美国国内各州——通过放松土地拥有或财富方面的限制来在男性中普及权力的同时;他们还增加了目标在于维持对在人种上与精英们非常不同的人群的排除的限制性条件..在美国第十四次宪法修正案之前;这意味着加入了一个明确的种族限制条件;在拉丁美洲;则要求拥有公民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对于投票权也是一样的..这个问题很明显是复杂的并且需要更多的调查;但是这个模式显得与这个看法更加一致:平等程度或者人口同质化与理解社会普及权力以及在选举制度上引进民主改革有多快非常有关..我们的推测是;这些在不同社会中的政治权力的分配的差异可能通过对制度发展的影响导致持续的相对不平等..公立小学的体制;是提高知识水平的主要工具以及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推手;就这一点而言它的验证是有趣的伊斯特林;1981年..几乎所有的新世界经济区在19世纪初都足够繁荣去建立一个完整的小学体系..然而;尽管许多国家通过它们的政府表示支持这种努力;但事实上在20世纪之前很少有人做出在规模上足以服务大众的投资..这里有两个例外是依据领导才能的社会;它们是美国和加拿大..事实上从建立殖民地起;这些北美国家看起来通常是相信知识的价值的;他们动员资源来提供孩子们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在新英格兰;在乡村和集镇的水平上经常组织和资助学校..美国很可能在1800年就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受教育的人口了;但是在19世纪20年代启动的“普通学校运动”紧跟公民权的普及运动之后将国家推上了在教育体制上投资的加速道路上..在1825年到1850年之间;几乎每一个还没有实现的美国西部和北部的州;都制定了一个法律来强力鼓励聚居地建立“免费学校”;并开放给所有的孩子;且由一般税收来支持..尽管这项运动在相对于北部有着更大不平等和人口异质性的南部进展缓慢;学校教育到19世纪的中叶已经被普及得足够广泛了;有40%以上的学龄儿童登记入学;而且有90%以上的成年白人是受过教育的;见表格3..学校在19世纪初的加拿大也得到了普及;尽管在普及高等教育以及建立由税收支持的学校方面它落后于美国几十年;但是它的文化普及率几乎和美国一样高葛柏利;1920年..西半球的其他国家在建立小学和文化普及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加拿大之后..尽管拥有巨大的财富;英国殖民地除了巴巴多斯以外在组建服务于广泛的阶层的学校教育体制方面做的十分缓慢..实际上;有一点很明显;在19世纪末;没等英国殖民部开始对提高学校教育有想法;在这个方向上就已经有人采取了重大的举措..同样地;甚至是最先进的拉丁美洲国家——比如阿根廷、乌拉圭和哥斯达黎加——都落后于美国和加拿大超过75年..拉丁美洲国家很少有人把主要投资放在小学教育上;直到它们的国家政府提供资助才有人投资;与北美的模式相比;拉丁美洲的地方或州政府一般都不愿靠它们自己来资助他们恩格曼、马里斯卡尔和斯科洛夫;1999年;戈尔丁和卡兹;1997年..因此;在完全进入20世纪之前;大多数的这些社会都没有达到高文化普及率..结论许多学者一直关心美国和加拿大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与其它美洲国家如此不同并且为什么如此成功..所有的新世界的社会在他们早期的历史上都拥有较高水平的人均生产..他们发展之路的分化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和加拿大经济持续增长的取得成就的时候;而其他国家在19世纪末或者20世纪初还没有成功地达到这个目标..尽管对于这个事实有很多解释已经被提出;但是那些最初来源于各自殖民地的要素禀赋但长期持续的财富、人力资本和政治权利的不公平程度的实质性差异;看起来有很大的关系..这些不同新世界经济之间的不平等程度的早期差异;可能被逐渐形成的各种类型的体制以及这些体制所产生的对于获得经济机会的广泛程度的影响所保护..这个体制发展的进程可能反过来会影响发展..在有着极端不平等以及体制是有利于精英且限制了大多数人获得经济机会的地方;精英成员更有能力保持他们的精英地位;但是付出的社会的代价是没有实现弱势群体全部的经济潜力..尽管我们所讨论的例子——土地所有权、公民权利的普及以及公共教育的投资——并没有验证了主要观点;但是这暗示了一个模式;有着较大不平等的新世界社会的体制通过许多不同的政府政策有利于精英成员;这些政策包括有关使用公共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政策、金融机构的建立以及在科技信息产权方面的政策..总的来说;在有着在财富、人力资本和政治影响力方面非常明显地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的精英的地方;这些精英看起来已经利用他们的地位来限制竞争..尽管我们可以想象;极端不平等可以通过几代人去改变成为自由和公平的社会;但是;这种对体制发展的道路的偏见很可能在解释拉丁美洲和世界其它地方的长期持续的不平等上能取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
【摘要】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按现行汇率计算,日本的GDP相当于中国、印度、东盟以及“亚洲四小龙”等15个主要亚洲国家和地区GDP总和的1.6倍多,日本经济恢复增长对亚洲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中央掌控财政
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分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一)经济开始复兴的阶段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二) 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
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
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三) 经济稳定增长的阶段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
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
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
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
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
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
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四) 经济开始衰退的阶段
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 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大规模的设备投资,曾是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但当时,这个因素的作用大大减弱,日本许多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迫使企业不得不削减设备投资。
日本企业的过剩设备和过剩投资。
造成国内供大于求的局面,阻碍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日本一直奉行凯思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财政收支日益失去平衡,日本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中财政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
自“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大型景气对策的不断出台使日本财政状况日趋恶化。
总之,日本经济增长停滞并不是局部性问题,而是综合性、体制性问题。
放松企业管制,改革经济体制,才是日本经济恢复增长的根本出路之所在。
一、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特殊的经济体制,通常被定义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日本经济模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日本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范围,力度以及时间之长的都明显于其它国家。
这里将主要分析日本的外贸与产业政策,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等。
1.由中央掌控财政
从原则上讲,各地方自治体负有自主经营财政的责任。
行政上必需的支出,由各地区负担。
但由于各地方政府不可能都具备与所需经费相适应的税收财源,而中央税收额通常要占税收总额的70%,所以中央通过“下拨地方税”、“让与地方税”及“国库支出款”等,把中央收入的大部分拨付给地方政府。
2.企业特点
日本产业政策的成功是与日本企业独有的特点相联系的。
日本企业间竞争的目标,不是寻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追逐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与维持。
竞争结果,导致单位产品利润及产品价格的不断降低。
企业还必须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并积累经验,以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求得在竞争中获胜。
生产经验的积累又形成了日本工人队伍的稳定(终身雇佣制)及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制。
这两种制度促进了有经验工人对低级工人知识和经验的传授。
政府也鼓励私营企业对青工的教育和训练进行投资。
【小结】结合以上的资料,总结起来,日本经济发展有着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并且日本主要在战后采取了许多正确措施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
事实证明,正是基于发展初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才使得维新时期新发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后期技术引进得以快速而又圆满的实施。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柳长生;战后日本经济飞跃原因浅析[J];世界经济研究;1987年05期
2赵放;世界石油供需状况与日本对石油依赖的加深[J];现代日本经济;1992年04期
3张东峰;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探析[J];现代日本经济;199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