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合集下载

现代货币金融学论述题

现代货币金融学论述题

1、论述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及其政策意义?〔1〕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及模型。

C D R D C D R D H R C D C H M ++•=++=)1(该模型分析了货币供给的三个决定因素:高能货币H 的变化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存款—准备金比率D/R 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行决定的超额准备金,存款—通货比率D/C 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预期和行为。

三个变量的变化均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同方向。

〔2〕卡甘的货币供给方程式:D R M C D R M C HM ⨯-+=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说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与高能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成反比。

〔3〕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可控性。

由H 、D/R 、D/C 所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实际上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三部门共同行为的结果。

如果D/R 和D/C 是常量或者变化很小,那么货币供给量主要取决于高能货币。

通过实证分析,弗里德曼和施瓦兹认为高能货币是广义货币供给量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高能货币是中央银行决定的,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控制高能货币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因此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

〔4〕政策含义。

由于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正确确定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好货币供给量的最关键问题。

弗里德曼提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控制货币供给量,保证币值稳定。

2、论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内容、主要特征和政策含义。

〔1〕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主要内容。

影响货币需求的有三类因素:第一是收入或财富的变化。

第二是持有货币的时机成本。

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目前的收益。

第二部分是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

物价上涨越快,持币的时机成本越高,对货币的需求越少。

第三: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持有货币可以用于日常交易的支付,又可以应付不测之需,还可以抓住获利的时机。

〔2〕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主要特点是该函数的稳定性。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德异同。

在背景和前提假设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所以他的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期的主要问题――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弗里德曼德的货币需求理论旨在解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涨”,所以他的理论前提就不再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他做的是短期分析,这意味着价格P是不变的,即在时间长度可观的短期内需求上升是不会导致价格上升的。

相反,弗里德曼长期理论认为,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一个变动的量,是对国民收入有影响的。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涨”的条件下,价格P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即此时的货币时没有任何收益的。

而弗里德曼却扩大了货币涵盖的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的层次上,即M2层次。

他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

所以根据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以及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这两个标准,他把货币定义为M2。

相同的地方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认为货币是收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

在需求函数的建立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只与两个变量有关,即收入(Y)和利率(i)。

具体分析来说,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需求量主要决定与收入Y,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大。

所以货币的交易需求量是收入的增函数;第二,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大体上也与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和利率是成反比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反之则反是。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_荆仰峰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_荆仰峰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6年第9期 ·西方宏观经济学专题研究·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荆仰峰 货币理论是研究货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作用机制的理论。

货币理论包括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包括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现代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和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本文只对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作一介绍并进行概略评价。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继承了剑桥的现金余额数量论和凯恩斯的投机动机需求理论,我们先对这两种货币需求理论作简要介绍。

一、剑桥的现金余额方程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货币数量论一直在货币需求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

货币数量论认为绝对价格水平取决于货币的数量。

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

具体地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的实际数量增加多少倍,价格水平就上升多少倍;货币的实际数量减少多少倍,价格水平就下降多少倍。

根据分析角度的差别,货币数量论有两种不同的分析理论:现金交易数量论和现金余额数量论。

现金交易数量论着眼于对货币的流通职能分析,认为一定价格水平下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货币的流通速度。

现金余额数量论则注重于对货币的储存功能的分析,认为一定价格水平下货币的需求量体现着国民保持“现金余额”的货币需求。

弗里德曼认为剑桥学派关于现金余额的分析更为有效,并用剑桥的现金余额方程来表述其新的货币数量论。

(一)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现金余额数量是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庇古等人首先提出来的,并以其建立起的现金余额方程而著称。

现金余额论认为,人们为了生活的便利,也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存在持有一定的“现金余额”的货币需求。

这种持有现金余额的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即人们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是稳定的。

如果流通中货币的票面价值增加,就会导致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最终使居民的实际货币余额保持于一个稳定的水平。

如果用M表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y表示国民收入的实物量,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名义的国民收入,根据现金余额数量论的分析,则:M=KPy (1)M=KY (2)这就是由马歇尔提出、庇古阐述的著名的剑桥方程。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相同点:1。

弗氏采纳了凯氏理论中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即在凯氏和弗氏的理论中,都视货币为一种资产。

凯氏假设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而这个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就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弗氏也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持有货币的收益的影响。

2.在凯氏的需求理论函数中,收入与需求是正相关的;在弗氏的需求理论函数中,恒久收入与货币需求也是正相关的。

凯氏认为,在个人偏好、社会局势等不变的前提下,收入水平越高,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就越大;弗氏也认为,在长期中,确定收入增加的话,消费者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3.两种需求函数的最终简化式大致相同。

凯氏需求函数的简化式为Md=f ( Y, i) ,弗氏需求函数的简化式为Md/P=f (Yr, i)。

在两种函数中,收入和利率都是影响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不同点:1。

两种理论的前提假设不同。

1)凯氏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的是短期分析,假设价格不变;而弗氏的理论是在长期分析的基础上,并假设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2)凯氏的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定义在M1的层次上,即假设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弗氏的理论将货币量定义在M2的层次上,即货币量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两种需求理论的函数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不同。

1)凯氏的函数为Md=f (Y, i)。

根据凯氏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是收入水平,而决定投机动机的是利率的高低。

2)弗氏的函数为Md / P = f (Yr, w, Rm, Rb, Re, gP, u )。

弗氏货币主义则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主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同时还受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w)、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m)、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b)、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e)、预期价格变动率(gP)的影响,还有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u)。

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分歧

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分歧

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分歧崔健,柳欣(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天津300071)摘要:货币学派在分析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时,一个内含的假定就是货币供给是外生给定的;凯恩斯学派则提出了内生货币供应理论。

作为流动偏好的存量分析,凯恩斯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意义和货币与其他资产的关系以及资产的流动性;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流量分析的一个特例,虽然它引入了凯恩斯的存量分析或“资产选择”,但他把这种存量与流量的同时均衡的基础建立在新古典生产函数和中央银行外生的货币供给之上,这导致其理论的重大缺陷。

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要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框架下,采用存量和流量相结合的方法,坚持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一体化的分析思路,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学派;凯恩斯学派;价格水平;内生货币供给;存量;流量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8)07-00014-05货币与物品的价格水平(包括价格的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

价格水平是物品与货币交换的整体价格,因此价格水平也就是按物品计量的货币价格的倒数。

但是货币供给变动引起价格水平变动或决定价格水平的变动率的关系并不明显,在一般均衡框架中并没有一个先验的原因可以认为只是货币供给的变动决定价格水平的变动。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关于货币供给的增加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同的学派基于分析角度的不同提出了各自的命题。

有的将这种关系作为一种必要条件进行表述:无论什么原因引起并加剧了通货膨胀,除非货币供给增加了,否则通货膨胀不会持续下去;有的表述为一种充分条件:货币供给的增加和其他因素同样引起通货膨胀并决定通货膨胀率;还有的则表述为唯一的充分条件:货币供给增长率,而且仅仅是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

[1]以下我们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相关理论观点来进行对比分析。

一、货币学派的观点货币学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末逐步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人们习惯把当代货币数量说称为货币主义或货币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弗里德曼。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凯恩斯的理论继承了古典货币学派学说,但又超脱与古典学说之外,以其大胆的假设与精辟的见解独创一体,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提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说”凯恩斯明确提出了货币在现实经济中作为资产的功能,因此,他所说的货币需求既有作为交易媒介的需求,也有作为投资资产形式的需求。

这样,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下,货币需求函数就是关于利率与收入的二元函数。

M d=ay-bi。

几即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同时,分析该函数时还必须注意,利率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不能无限上升,同时,货币需求量一定不能小于零。

研究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就不能不提一下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陷阱”假说。

即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公民对货币的需求量变为无穷大。

即当I 下降为某一足够小的值时,货币需求曲线与X 轴平行。

此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凯恩斯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个人的需求动机引入经济分析中。

2.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战后经济复苏时期。

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凯恩斯的理论以及经济政策主张已经不复生效。

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影响它的需求的因素主要有:1,持有货币的成本2,持有货币的受益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下,弗里德曼得出了复杂的关于货币需求的函数表达式(对不起,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打出那个方程式)。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弗里德曼得出:货币需求与实际恒久收入Y 和利率有关。

且与Y 成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弗里德曼的主要结论是货币需求函数是极为稳定的,即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因素之间又极为稳定的相关关系。

一.不同点:首先,两种观点的前提假设不同。

在凯恩斯的分析中,主要分析的是短期内的经济现象,故凯假设价格是一个定值,在短期内不改变。

但弗里德曼着重于长期分析,在长期内,价格不但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有一定的作用。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得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得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M=kPYr或M/P=kYr [k=f(1/Yr,w,Rm,Rb,Re,Gp,u)]
无疑是古典货币数量说的重建,即货币需求与收入等比例得增加。虽然此式中的k与剑桥方程式中的V有别,但是弗里得曼认为这些因素一般是稳定的、可测的函数。uo 或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则将货币看成一种商品,而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会受到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持有货币的收益两类因素影响,在构建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引入了"恒久收入"(Yr) ,即统计收入的几何加权平均值,不是一般的国民收入,人们不会因为收入的偶然提高或下降而调整自己的消费支付习惯。在其简化的公式中货币需求量是关于利率和恒久收入的函数: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则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量定在M2的层次上--非银行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
(2)分析的长度不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侧重解决那时的"有效需求不足",所以比较注重短期分析,此时的商品市场的价格不变,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也是一定的,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而是产生的背景是通货膨胀、"滞胀"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
虽然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存在差异,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些内在的联系的。
1、将货币视为一种资本
凯恩斯将人们的储蓄分为两种:持有货币和金融资产(有价证券)。持有货币没有风险,但也没有收益;持有金融资产有风险,但有一定的收益。
弗里得曼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看成一种商品,而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持有货币的收益。而其货币需求理论函数表达为
Md/P=f(Yr,w,Rm,Rb,Re,Gp,u)
反映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理论纳入了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框架。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

诚然,他们有共识,但更多地是分歧和对立,其中,尤以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意义。

其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货币政策作用的目标理解不同,凯恩斯主义强调利息率对货币调节的传递作用,认为利息率应成为政策的直接目标;货币主义则否认利息率在货币政策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控制货币量是“第一要务”%#&。

第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看法不同,凯恩斯主义相信通过“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工具),可以解决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仅仅是辅助性的、第二位的;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供应量是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因此“唯有货币最重要”%!&,并反对财政政策被“反复地滥用”。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对传统货币数量说的“革命”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01),他抛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两分法”,创立了以流动偏好为特色的货币需求理论。

传统货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

就是说,货币仅仅是经济运行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领域中的就业、产出、投资等。

货币数量变动唯一影响的是物价水平。

这就是古典学派的货币流与实物流截然分开的“两分法”,其前提基础一是假设人们对未来有完全的预期,一是不考虑时间变化的静态分析方法。

与古典学派不同,凯恩斯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作为人们行为的重要假设,再加入时间因素的动态分析,从而使货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推演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偏好说。

流动偏好(23453637)89+:+9+*;+),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基于货币具有百分之百的流动性(变现能力),从而喜好以货币形式保留一部分财富的愿望。

流动偏好根源于人的三种(两类)行为动机。

第一类是交易动机(便于应付日常交易支出)和预防动机(便于应付意外性支出,如医疗费用、事故赔偿等),这类货币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小并与之同方向变动,如果用<=>表示这类需求,用?表示收入水平,就有<=>@:())。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凯恩斯的理论继承了古典货币学派学说,但又超脱与古典学说之外,以其大胆的假设与精辟的见解独创一体,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提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说”凯恩斯明确提出了货币在现实经济中作为资产的功能,因此,他所说的货币需求既有作为交易媒介的需求,也有作为投资资产形式的需求。

这样,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下,货币需求函数就是关于利率与收入的二元函数。

M d=ay-bi。

几即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同时,分析该函数时还必须注意,利率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不能无限上升,同时,货币需求量一定不能小于零。

研究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就不能不提一下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陷阱”假说。

即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公民对货币的需求量变为无穷大。

即当I 下降为某一足够小的值时,货币需求曲线与X 轴平行。

此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凯恩斯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个人的需求动机引入经济分析中。

2.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战后经济复苏时期。

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凯恩斯的理论以及经济政策主张已经不复生效。

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影响它的需求的因素主要有:1,持有货币的成本2,持有货币的受益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下,弗里德曼得出了复杂的关于货币需求的函数表达式(对不起,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打出那个方程式)。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弗里德曼得出:货币需求与实际恒久收入Y 和利率有关。

且与Y 成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弗里德曼的主要结论是货币需求函数是极为稳定的,即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因素之间又极为稳定的相关关系。

一.不同点:首先,两种观点的前提假设不同。

在凯恩斯的分析中,主要分析的是短期内的经济现象,故凯假设价格是一个定值,在短期内不改变。

但弗里德曼着重于长期分析,在长期内,价格不但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有一定的作用。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理解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凯恩斯认为,在未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这也就为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浦斯[新西兰]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这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这就是说,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能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第二,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这就否认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率ū时,通货膨胀率为零。

因此,也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第四,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就是可以运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金融习题

金融习题

七1、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政策主张是什么?①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②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③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

他进一步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认为利率并不是取决于储蓄与投资,而是取决于流动偏好(货币的需求)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储蓄与投资只能通过总收入的变化来达到平衡。

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使得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引起投资需求不足,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解决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简述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是决定利率的因素。

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

前两种动机与收入成正比,合起来可用L1(y)表示,投机动机可用L2(r)表示。

货币需求Md=L1(y)+L2(r)。

由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可以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即由Ms=L1(y)+L2(r)决定r的水平。

论述题1.如何评价三种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的真实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1)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它是从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因素来讨论利率的决定,认为利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历史似乎有意为凯恩斯创造了弗里德曼这位与他有许多明显相似之处的对手:丰富的学术著作,广泛的兴趣爱好,对货币理论的关注,对既成体系的挑战才能,出众的口才,敏锐的头脑,令人瞩目的个人魅力和国际地位。

这一切都为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长达30年之久的论战增添了许多戏剧性的色彩。

无论如何,凯恩斯的“凯恩斯革命”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反革命”都将成为交相辉映的千古绝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天才和他们的思想,感悟他们的睿智。

一.思想碰撞:不同点:1.从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来看: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是30年代经济危机的大萧条时期。

当时的经济背景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而且需求的上升不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而弗里德曼的理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涨”时期。

当时的情况是生产停滞,经济没有增长,但价格却在不断上涨。

两种理论所提出的时代背景完全相反。

2.从理论的前提假设来看:首先,凯恩斯假定他所做的是短期分析,这就意味着价格不变。

短期内只要有效需求上升,经济就能上升。

而弗里德曼的分析是长期分析,人们的价格预期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其次,凯恩斯理论对货币的定义是在M1层次上无收益的货币,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媒介功能和储藏手段功能。

相比之下,弗里德曼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测定出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在M2层次上的,这样货币的定义更加广泛。

3.政策含义与结论运用不同: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必然具有一定的政策目的或主张。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在“流动性陷阱”中,即需求并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回复有很好的效果,而货币政策则基本无用,他认为,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使利息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就会刺激投资增加,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提高有效需求,使就业量与国民收入成倍增长,但是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即流动性陷阱水平时,如果投资还不旺盛,此时如果中央银行再通过扩大货币的供给量来刺激投资的话是没有用的,此时就应该用财政政策,即由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直接进行投资,以促进有效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都增加。

新古典与新凯恩斯

新古典与新凯恩斯

新古典、新凯恩斯与其他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k1)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自然率假说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

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

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

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主要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具有决定作用;(2)长期中,货币数量主要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而不影响就业和实际国民收入;(3)短期可以改变实际变量;(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稳定性。

※政策主张:(1)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2)反对“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3)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

新古典经济学派(1)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2)其四个假设条件如下: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即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市场出清: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相同点: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

不同点:1、货币需求量的决定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是收入水平,而决定投机动机的是利率的高低。

在短期内,收入的稳定决定货币需求的变化主要为利率所影响。

利率经常变动决定货币需求的不稳定。

货币主义则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主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

利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很小,而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因为恒久性收入是指人们在长期中的正常收入,这种收入的稳定,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2、货币供给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国民收入,因为预期利润率与利率的差额决定投资,投资通过乘数作用决定国民收入。

此外,未来的竞争形势、技术变革、需求大小、政治情况,甚至资本家的情绪和信心都对投资有影响。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通过利率的作用来影响投资,相对其它变量,货币供给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只能是间接的、次要的。

货币主义则认为,从长期看,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国民收入,只影响价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既引起价格的变化,也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

货币供给增加在短期中的产出效应最后都转化成价格效应。

所以,货币供给是决定国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因素,弗里德曼强调"只有货币最重要"。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影响国民收入的传导变量是利率。

因为,利率不变,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得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超过他们愿意持有的量,他们将此超额的货币购买政府债券,结果导致债券价格上升和利率下降。

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通过乘数的作用引起国民收入增加。

反之,人们就反向操作,利率上升,投资和国民收入减少。

货币主义则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比其它资产预期回报率的影响要小,所以货币供给本身就是影响国民收入的重要变量。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M=P*Q/V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注意的几个问题: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

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

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1. 费雪方程式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P=MV/T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

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M=Kpy dM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d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右派凯恩斯”反对“左派货币主义”?

“右派凯恩斯”反对“左派货币主义”?

“右派凯恩斯”反对“左派货币主义”?【摘要】本文探讨了“右派凯恩斯”与“左派货币主义”之间的理论较量。

文章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分别从右派凯恩斯和左派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入手,阐述了两者的立场和理论观点。

随后详细分析了右派凯恩斯反对左派货币主义的理由,及其提出的替代方案。

然后对左派货币主义的反驳进行了梳理。

结论部分总结了右派凯恩斯对左派货币主义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全面分析不同理论观点的论证和反驳,本文旨在揭示“右派凯恩斯”对“左派货币主义”的观点碰撞,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关键词】右派凯恩斯、左派货币主义、理论基础、反对、替代方案、影响、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右派凯恩斯理论是指一种经济学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减少失业率。

这种理论的发展源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思想。

凯恩斯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缓解经济衰退。

右派凯恩斯理论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受到关注,被一些右翼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提倡并实施。

左派货币主义是另一种经济学理论,强调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

左派货币主义者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和保持货币稳定。

左派货币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受到关注,被一些左翼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倡导并实施。

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右派凯恩斯与左派货币主义之间的争论变得愈发激烈。

右派凯恩斯认为需要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左派货币主义者则主张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这两种理论之间的碰撞引起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讨论,各自支持者坚持己见,对立不断加剧。

这种争论使得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右派凯恩斯和左派货币主义理论及其在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1.2 研究意义右派凯恩斯与左派货币主义之间的理论争论是当前经济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比较分析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比较分析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较分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货币视⾓下的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较分析院(系、部)名称:财经学院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姓名:x x x学⽣学号:x x x指导教师:x x x2013 年 5 ⽉ 12 ⽇学术声明本⼈呈交的学位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进⾏研究⼯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中已经注明引⽤的内容外,本学位论⽂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所涉及的研究⼯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和集体,均已在⽂中以明确的⽅式标明。

本学位论⽂的知识产权归属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签名:⽇期:指导教师签名:⽇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摘要在货币理论中,有两⼤派别,便是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长期以来两派之间的⽃争从未停⽌,然⽽这却丰富了货币理论宝库,同时也使得政府的经济决策有了更多的理论⽀点。

凯恩斯注重货币流动性故⽽他的货币理论⼜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把⼈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三类:⼀是交易动机,⼆是预防动机,三是投机动机。

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德曼创建了货币主义学派。

弗⾥德曼不赞同货币需求“动机”说,提出持久收⼊理论。

他认为,货币不仅包括现⾦,还包括银⾏存款等等,并对凯恩斯主义提出深刻的质疑。

为了更好的研究,笔者在⽂章开头简略的介绍了传统的货币理论,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的⽐较分析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

最后,现实中美国的经济数据对两派的理论进⾏了验证。

关键词:货币理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弗德⾥曼AbstractIn monetary theory, there are two main factions is the Keynesian and monetarist school of thought, for a long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factions has never stopped, but this rich treasure trove of monetary theory, but also makes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decisions have a moremore theoretical points. Cairns focus on monetary liquidity and therefore his monetary theory is also known as the 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Cairns people holding money motiv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irst, the transactions motive, the precautionary motive, the speculative motive. In the 1950s, however, American economist Milton Friedman monetarist school. Friedman can not agree to the demand for money "motivation",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permanent income. He believes that the currency not only include cash, bank deposits, etc., and the Keynesian profound doubts. In order to better research, the autho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traditional monetary theory, I hope to help the reader deepe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Keynesian and monetarist monetary theory. Keywords: monetary theory; Keynesian; monetarist; Mesa Freeman⽬录摘要........................................................................................................................................... I Abstract ...................................................................................................................................... I I ⼀传统货币数量论 (1)(⼀)现⾦交易数量说 (2)⼆凯恩斯主义 (3)(⼀)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 (4)1 交易性需求 (4)1. 预防性需求 (4)2. 投机性需求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5)(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6)1.交易性需求 (6)(⼆)预防性需求 (7)(三)投机性需求 (8)三货币主义 (10)(⼀)弗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10)(⼆)现代货币数量论 (12)四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验证 (13)参考⽂献 (17)致谢 (18)历时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写完,在论⽂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师的帮助下度过了。

简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简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简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在经济学中,有两种非常相似的理论,都是讨论和分析货币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深入假设就业与货币的关系。

它们分别是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和凯恩斯的理论,它们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层面上,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和凯恩斯理论都对货币的存在进行了区分和分析。

然后,它们的内容似乎是一样的。

即使他们不是,他们也很可能彼此很亲近,但他们不是。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主要认为货币是重要的,它是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货币是债券、股票、股份的替代品。

对于个人来说,货币类似于黄金和玉石,是一种财富资产。

它不重视利率。

它认为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同时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国民收入和企业对产品总产出的变化。

对于凯恩斯理论来说,并不否认货币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货币产生的利率可以转化为另一个层面的商业投资或者通过工资收入的变化来调节市场供求和劳动就业。

重要的是利率。

它们不同吗?他们也有共同点。

但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它们的基本内容。

▲货币现代货币数量理论现代货币数量理论起源于50年代,最初以美国弗里德曼为首的流派认为货币是衡量个人总财富的主要因素,但实际上个人总财富是难以衡量的,那么就只能总永久性收入或者用定性以固定总收入来衡量,不能用不稳定的收入来代替。

那么这时候弗里德曼就考虑到了货币需求,他还对其列出了最基础的公式。

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或者是其他资产对于货币预期的收益率(回报率)的函数。

Md/P=f(Ypη-,, -rm),对于一般人来说,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也就是个人财富的增加,那么对于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函数图但弗里德曼不同。

他认为人的永久收入是稳定的。

在商业上升周期的扩张区间,人们的短期收入会大于永久收入,收入的波动范围相对稳定。

因为工资在一条平均线上上下波动,所以往往是永久性收入。

然后得出永久收入稳定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

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了货币需求范围,因此,不仅商品交易规模与其价格水平影响货币需求,而且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根据以上思想,凯恩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性理论:即政府可以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为何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得到不同的政策主张
弗里德曼是典型的货币主义学派者,在货币政策上,弗里德曼提出居民的持久收入是影响其货币去求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居民持久收入是不变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相对不变的,所以得出货币供给(即货币政策)也应该是稳定的,相对不变的。

坚持市场经济具有内在自动稳定性的信条,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的失误。

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

但凯恩斯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最大,而利率是时刻变动的,所以认为货币政策也应该采取“相机抉择”,随时变动。

凯恩斯主义主要是强调政府的大规模干预。

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
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挑战:在他的自传中,弗里德曼曾描述1941至43年为罗斯福新政工作时,“当时我是一个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

随着时间过去,弗里德曼对于经济政策的看法也逐渐转变,他在芝大成立货币及银行研究小组,借着经济史论家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的协助,发表影响深的《美国货币史》鸿文。

他在书中挑战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抨击他们忽略货币供应、金融政策对经济周期及通胀的重要性。

弗里德曼196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

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

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

同时书中进一步提出了自己严格而简单的货币政策规范:为防止通胀,美国货币当局应将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控制在3%~5%,使他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相
一致,如果实行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只会引起经济更大的波动。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他的赞赏者与批评者均指出,弗里德曼的世界观本质上颇为简单: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