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2、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常常保持在360厘米称为公众距离,在一般社交场合距离控制在360—120之间称为社交距离,在个人交往时与他人的距离保持在120—45之间称为个体距离,和亲友在一起距离会缩短到45以下称为亲近距离。3、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其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一致的利益、共同的目标,也在于人际交往中双方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4、班级成员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称为班级人际关系。它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同学关系的结合时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基础。5、心理相容是指班级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6、在心理学研究中通常采用社会测量方法测量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根据社会距离量表评分可以计算出集体的社会距离分数和个人的社会距离分数。采用关系分析法测得的结果可以运用矩阵法和图示法进行整理。简答1、交往的构成。1)信息交流,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2)动作交换,除有意识的动作外还有无意识的动作即人体语言,又称体势语。3)相互理解,是交往成败的关键。包括意义理解(理解对方提供的信息是什么意思)、情感理解(理解对方是如何提供信息的)、动机理解(理解他为什么提供信息)。2、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心理成分是什么?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叫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1)空间距离,空间距离接近就容易建立友好关系。2)交往频率,频率增高人际吸引就越强。3)仪表风度,第一印象会成为人们决定是否继续交往的基础。4)心理品质,是人际吸引中深层的稳定因素。5)特点相似,社会经历和态度的相似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6)特点互补,在对偶角色的人际关系中,需求的互补能使双方更具吸引力。3、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1)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具有主导调节的作用。2)学生的全员性,班级作为一个集体对每一个人的行为观念都有重要影响,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班级的生活。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会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程度而有所变化。4、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1)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除了一般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班级这个集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和凝聚力。2)规范,它反映一个班级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错的集体期望。3)心理相容,是班级共同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社会心理条件4)舆论,是一种群众性意见,正确的舆论能团结群众鼓舞正气。5)凝聚力,在凝聚力高的班集体中成员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尊严感。5、小学儿童人际关系之间的特点。1)小学儿童择友时随年龄增加越来越注重对同伴行为和心理品质的评价,人际交往的层次加深,质量提高。2)儿童对其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选择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6、小学儿童的择友标准。1)直接接触关系,是择友的重要标准2)接受关系,它反映同伴对自己的帮助,这种帮助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具体的单向的。3)敬慕关系,是对同伴的行为特点或心理品质的赞赏。4)空间距离、传统关系、传递关系或一些其他关系。7、小学儿童的择友特点。1)择友的同质性,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2)择友的趋上性,指儿童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为朋友。8、简述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分类。1)受欢迎儿童,学习成绩好,又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2)不受欢迎儿童,又包括受排斥儿童(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不乐意与他交往)和受忽略儿童(不善于交往或不敢交往)3)中间型儿童,在班级中既有朋友又有共同活动的同伴。9、受欢迎儿童的特点。1)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能力2)良好的性格特征3)良好的品德4)其他特征,如字写得好、仪表整洁等。10、不受欢迎儿童的特点。1)有攻击性行为,如骂人、打人、起绰号2)有不良品行,是遭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3)难以相处4)其他特征,一些非本质的外部因素造成人际关系障碍,如不爱干净有怪味。11、社会测量法常用的方法。1)等级排列式问卷2)社会距离量表3)关系分析,适合于研究他人对自己评价的知觉。12、如何引导班级中的小团体。1)教师要在任何时候都了解自己班级中的小团体的活动状况、核心人物的态度以及人员的变迁。同时还要了解班级的大部分成员对这些小团体的评价。2)教师要做好小团体核心人物的工作。3)教师要善于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是班级的目标与小团体的目标在根本利益上是相容的,并努力使小团体的活动适应班集体的活动。4)教师要冷静的分析班集体中的舆论5)如果某个小团体的活动影响了成员的学习、健康或违背了常规,教师必须及时的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限制,并向他们说明道理。13、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1)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儿童交往能力的途径。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表现意识,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有利于儿童进行更广泛的有趣的交往,它包括各种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社会实践和适当的生产劳动。14、如何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1)培养他们尊重他人、以诚相见、善于关心和体贴他人。2)教育儿童待人处世要热情诚恳、谦虚友善,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表里如一光明磊落,要实事求是不要捕风捉影,要讲究礼貌学习礼节。3)教师要正确对待班干部,既要信任他们支持他们的工作,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管理,使他们树立为班级服务的观点,处处起带头作用。4)要在班级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好人好事要表扬恰当,对不良现象批评要得体,是全班同学感到班级中表扬和批评都是诚恳的善意的。15、如何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1)口头指导,针对他们交往中不规范的交往行为和错误观念制定训练目标,并让他们去练习新的行为模式。2)角色扮演,是让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体验不同情境中感受的方法,能帮助儿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3)正向
行为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