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原理

合集下载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四章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四章

说明:
函数依赖不是指关系模式R的某个或某些关系实例满足的约束条件,而是指R的所有关系实例均要满足的约束条件。 函数依赖是语义范畴的概念。只能根据数据的语义来确定函数依赖。 例如“姓名→年龄”这个函数依赖只有在不允许有同名人的条件下成立 数据库设计者可以对现实世界作强制的规定。例如规定不允许同名人出现,函数依赖“姓名→年龄”成立。所插入的元组必须满足规定的函数依赖,若发现有同名人存在, 则拒绝装入该元组。
四、关系模式的简化表示
关系模式R(U, D, DOM, F) 简化为一个三元组: R(U, F) 当且仅当U上的一个关系r 满足F时,r称为关系模式 R(U, F)的一个关系
五、数据依赖对关系模式的影响
例:描述学校的数据库:
学生的学号(Sno)、所在系(Sdept) 系主任姓名(Mname)、课程名(Cname) 成绩(Grade) 单一的关系模式 : Student <U、F> U ={ Sno, Sdept, Mname, Cname, Grade }
汇报时间:12月20日
Annual Work Summary Report
一、概念回顾
关系:描述实体、属性、实体间的联系。 从形式上看,它是一张二维表,是所涉及属性的笛卡尔积的一个子集。 关系模式:用来定义关系。 关系数据库: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利用关系来描述现实世界。 从形式上看,它由一组关系组成。 关系数据库的模式:定义这组关系的关系模式的全体。
4.2.2 码
定义5.4 设K为关系模式R<U,F>中的属性或属性组合。若K f U,则K称为R的一个侯选码(Candidate Key)。若关系模式R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的一个做为主码(Primary key)。 主属性与非主属性 ALL KEY

sql 原理

sql 原理

sql 原理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一种用于管理和操作关系型数据库的编程语言。

它被设计用于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以及创建和修改数据库表、视图和索引等数据库对象。

SQL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语句来描述所需操作的数据,并且将这些语句发送给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然后由DBMS解释和执行。

SQL语句通常由关键字、函数、运算符和标识符等组成,用于定义所需的操作和条件。

SQL语言的核心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定义语言(DDL):DDL用于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对象,如表(table)、视图(view)、索引(index)和触发器(trigger)等。

通过DDL语句,可以定义表的结构、约束和关联关系等元数据信息。

2. 数据操作语言(DML):DML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通过DML语句,可以在表中执行数据的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

3. 数据查询语言(DQL):DQL用于从数据库中检索所需的数据。

通过DQL语句,可以执行各种查询操作,包括简单的查询、聚合查询、多表查询、嵌套查询和排序等。

4. 数据控制语言(DCL):DCL用于控制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和数据完整性。

通过DCL语句,可以创建用户、授予和撤销用户对数据库对象的权限,以及定义数据的完整性约束。

SQL语句在执行时,数据库管理系统会对其进行解析和优化,然后生成执行计划。

执行计划决定了SQL语句的执行方式和顺序,以及使用的索引、表连接和判断条件等。

SQL语言作为关系型数据库的标准查询语言,提供了简单、直观、灵活和强大的管理和操作数据库的能力。

通过SQL语言,开发人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实现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分析等功能。

关系型数据库工作原理

关系型数据库工作原理

关系型数据库工作原理
关系型数据库工作原理是通过使用关系型数据模型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

关系型数据模型是基于关系的概念,将数据组织成表格形式,每个表格由行和列组成。

行代表一个数据实例,列代表数据实例的属性。

关系型数据库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作为数据操作语言,通过SQL语句实现数据的增删改查。

当用户发送一个SQL查
询请求时,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会根据SQL语句解析
用户请求,执行相应的操作。

关系型数据库使用基于磁盘的存储结构来存储数据。

数据被存储在硬盘上的文件中,每个表格对应一个文件。

DBMS利用
索引来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索引是一种有序的数据结构,可以帮助DBMS快速定位数据。

当内存中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执行所有操作时,关系型数据库使用磁盘作为辅助存储。

数据库会将部分数据读取到内存中进行操作,并在需要时将更改的数据写回到磁盘上的文件中。

关系型数据库还支持事务的概念,事务是一组数据库操作的逻辑单元,它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回滚到初始状态。

事务通过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和隔离性来提供数据的完整性和并发控制。

总的来说,关系型数据库工作原理是基于关系型数据模型,使用SQL语句对数据进行操作,并使用磁盘和内存进行存储和
访问。

它提供了高效的查询和事务支持,适用于处理结构化数据的场景。

关系型数据库基础

关系型数据库基础

主键

能够唯一表示数据表中的每个记录的字段,或者字段 的组合就称为主键(Primary Key )。 一张表中只能有一个主键。


思考,为什么需要主键?可不可以没有主键?主键可 否为空值?
约束

约束(check)是数据库服务器强制用户必须遵从的 业务逻辑。它们限制用户可能输入指定列的值,从而 强制引用完整性。 常见约束:
mysql字符客户端 mysql –uuser -ppasswd -hhost
MYSQL使用

Mysql状态查看 使用pstree查看mysql进程 -safe_mysqld---mysqld---mysqld---2*[mysqld]
MYSQL使用

mysql的启动与关闭(操作系统自带或使用rpm安装)

日志系统记录每一步操作。 日志系统先于数据更改做更改。

思考:日志系统除了保证事务的正确执行还可以有那 些应用。
事务日志

提交

要及时提交
事务不提交,会造成数据被锁定,其他进程无法访问此数据

提交不能过于频繁
每次提交要执行一次磁盘I/O,对于批量数据处理将出现I/O瓶颈。 建议每隔几百行提交一次


唯一性约束、外键、范围约束
视图

视图是一个虚拟表,其内容由查询定义。同真实的表 一样,视图包含一系列带有名称的列和行数据。但是, 视图并不在数据库中以存储的数据值集形式存在。行 和列数据来自由定义视图的查询所引用的表,并且在 引用视图时动态生成。
视图

为什么要使用视图

简单性。看到的就是需要的。 安全性。通过视图用户只能查询和修改他们所能见到的 数据。 逻辑数据独立性。视图可帮助用户屏蔽真实表结构变化 带来的影响。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深入理解数据库的原理与应用,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常见应用场景。

二、实验内容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关系型数据库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区别,数据库的组成要素,关键概念解释等。

2. 数据库的设计与建模:根据需求设计数据库的ER图,熟悉数据库建模工具的使用,如Eclipse、PowerDesigner等。

3.数据库语言与操作:学习SQL语言,包括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作语言(DML),数据控制语言(DCL)等,通过SQL语句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操作。

4.索引的使用与优化:了解数据库索引的原理和作用,学习索引的创建、使用和优化技巧,提高数据库查询性能。

5.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掌握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的方法,学会使用数据库备份工具进行数据的完整备份和恢复操作。

三、实验步骤1.确定数据库需求,设计ER图。

2.使用数据库建模工具创建数据库表,定义字段和关系。

3.使用SQL语句创建数据库和表结构。

4.插入数据并进行增删改查操作,验证数据库的正常使用。

5.创建索引并对查询语句进行优化,提高查询性能。

6.使用数据库备份工具进行数据备份,测试数据的完整恢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中,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学生管理系统作为实验的对象。

首先,根据需求设计了ER图,确定了数据库表的结构和关系。

然后使用数据库建模工具创建了对应的数据库表。

接下来,使用SQL语句对数据库进行了初始化和插入数据,并通过增删改查操作验证了数据库的正常使用。

在插入大量数据后,使用索引对查询语句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查询性能。

最后,使用数据库备份工具对数据进行了完整备份,并进行了测试恢复操作,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了数据库的设计与建模技巧。

同时,我也学会了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操作,并掌握了索引的使用和优化方法。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操作也让我加深了对数据库安全性的认识。

数据库的原理是什么

数据库的原理是什么

数据库的原理是什么
数据库的原理是指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工作方式。

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原理:
1. 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库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如层次型、网状型和关系型等。

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数据结构和组织方式,用于存储和访问数据。

2. 数据库查询语言:数据库系统通过查询语言(如SQL)来
实现数据的操作和检索。

查询语言允许用户以简单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请求数据,并通过优化技术提高查询效率。

3.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BMS是管理和操作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它负责数据的存储、访问、更新和保护。

DBMS
还负责实施数据完整性约束和事务处理等功能。

4. 数据库索引:为了提高数据查询效率,数据库使用索引来加速数据的检索。

索引是预先创建的数据结构,可以根据特定的列或字段值快速定位到相关的数据记录。

5. 数据库事务:事务是数据库中执行的一系列操作的逻辑单位。

数据库系统使用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属性来确保事务的正确执行和数据的完整性。

6. 数据库优化和性能调优:为了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需要对数据库进行优化和调优。

这包括索引的设计和使用、查询的优化、存储空间的管理等。

7. 数据库安全和权限控制:数据库系统需要提供安全机制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它能够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并根据用户的权限限制对数据进行访问和操作。

综上所述,数据库的原理基于数据模型和结构、查询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索引、事务、优化和安全等关键技术,以实现数据的有效存储、高效检索和安全保护。

数据库原理第五章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

数据库原理第五章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
在以上三个关系模式中,实现了信息的某种程度的 分离: T中存储教师基本信息,与所选课程及系主任无关; D中存储系的有关信息,与教师无关; TC中存储教师讲授课程的信息,而与教师及系的信 息无关。
12
模式分解是关系规范化的 主要方法(二)
与TDC相比,分解为三个关系模式后,数据的冗余度明显 降低。 当新插入一个系时,只要在关系D中添加一条记录。 当某个教师尚未讲课,只要在关系T中添加一条教师记录, 而与TC授课关系无关,这就避免了插入异常。 当某个系的教师不再讲课时,只需在TC中删除该教师的 全部授课记录,而关系D中有关该系的信息仍然保留,从 而不会引起删除异常。 同时,由于数据冗余度的降低,数据没有重复存储,也不 会引起更新异常。
24
2.2 完全函数依赖和部分函数依赖
例如:学生成绩表中
姓名 王一 王二 王三 王一
学号 1 2 3 4
年龄 16 15 16 16
籍贯 河北 山东 北京 天津
姓名不能推出年龄,学号也不能推出年龄,但是 姓名 + 学号能推出年龄,故完全依赖;
学号能直接推出籍贯,故是部分依赖
25
2.3 传递函数依赖
当关系中的元组增加、删除或更新后都不能被破 坏这种函数依赖。因此,必须根据语义来确定属 性之间的函数依赖,而不能单凭某一时刻关系中 的实际数据值来判断。
20
函数依赖的定义和性质(六)
函数依赖可以保证关系分解的无损连接性
设R(X,Y,Z),X,Y,Z为不相交的属性集合,如果X Y或X Z,则有R(X,Y,Z)=R[X,Y]*R[X,Z],其中,R[X,Y]表示关 系R在属性(X,Y)上的投影,即 R等于其投影在X上的自然连 接,这样便保证了关系R分解后不会丢失原有的信息,称为 关系分解的无损连接性

自考04735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关系模式设计理论

自考04735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关系模式设计理论

自考04735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关系模式设计理论要求、目标:了解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及其在数据库设计中的作用,重点是函数依赖和范式,要求掌握这些概念并能运用它们来进行模式分解。

一、关系模式的设计准则1.数据冗余:同一个数据在系统中多次重复出现。

2.关系模式设计不当引起的异常问题:数据冗余、操作异常(包括修改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3.关系模式的非形式化设计准则1)关系模式的设计应尽可能只包含有直接联系的属性,不要包含有间接联系的属性。

也就是,每个关系模式应只对应于一个实体类型或一个联系类型。

2)关系模式的设计应尽可能使得相应关系中不出现插入异常、删除和修改等操作异常现象。

3)关系模式的设计应尽可能使得相应关系中避免放置经常为空值的属性。

4)关系模式的设计应尽可能使得关系的等值连接在主键和外键的属性上进行,并且保证以后不会生成额外的元组。

4.习惯使用的一些符号:1)英文字母表首部的大写字母“A,B,C,…”表示单个的属性。

2)英文字母表尾部的大写字母“…,U,V,W,X,Y,Z”表示属性集。

3)大写字母R表示关系模式,小写字母r表示其关系。

4)关系模式的简化表示方法:R(A,B,C,…)或R(ABC…)5)属性集X和Y的并集简写为XY。

二、函数依赖1.函数依赖(FD)的定义:设有关系模式R(U),X和Y是属性集U的子集,函数依赖是形成X→Y的一个命题,只要r是R的当前关系,对r中任意两个元组t和s,都有t[X]=s[X]蕴涵t[Y]=s[Y],那么称FD X→Y在关系模式R(U)中成立。

说明:1)t[X]表示元组t在属性集X上的值,其余类同。

2)X→Y读作“X函数决定Y”或“Y函数依赖于X”。

3)FD是对关系模式R的一切可能的关系r定义的。

对于当前关系r的任意两个元组,如果X值相同,则要求Y值也相同,即有一个X值就有一个Y值与之对应,或者说Y值由X值决定。

例:设关系模式R(ABCD),在R的关系中,属性值间有这样的联系:A值与B值有一对多联系;C值与D值之间有一对一联系。

oracle数据库运行机制和基本原理

oracle数据库运行机制和基本原理

Oracle数据库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采用了客户/服务器模式,可以在各种不同的评台上运行。

其运行机制和基本原理是数据库领域的重要内容,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1. Oracle数据库的体系结构Oracle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包括实例和数据库。

实例是由一个或多个进程组成,负责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和管理数据库的物理结构;数据库是由数据文件组成,用来存储数据和控制文件。

实例和数据库之间通过监听器进行通信,客户端通过监听器访问数据库。

2. Oracle数据库的运行原理Oracle数据库的运行原理包括数据库的启动和关闭过程。

数据库的启动过程包括加载实例和数据库文件、分配内存、打开数据库并监听客户端请求;数据库的关闭过程包括关闭实例和数据库文件、释放内存、关闭数据库并停止监听器。

3. Oracle数据库的存储结构Oracle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包括内存结构和磁盘结构。

内存结构包括数据库SGA和PGA,SGA用来存储数据库的共享数据和控制信息,PGA用来存储客户端的私有数据;磁盘结构包括数据文件、控制文件和日志文件,数据文件用来存储数据库的数据,控制文件用来记录数据库的元数据,日志文件用来记录数据库的事务日志。

4. Oracle数据库的并发控制Oracle数据库的并发控制包括锁和多版本并发控制。

锁是用来控制对共享资源的并发访问,包括共享锁、排他锁和意向锁;多版本并发控制是一种乐观并发控制方式,每个事务都有自己的版本,可以并发访问相同的数据,不会相互影响。

5. Oracle数据库的恢复机制Oracle数据库的恢复机制包括日志文件和闪回技术。

日志文件用来记录数据库的操作,包括重做日志和撤销日志,可以用来恢复数据库的状态;闪回技术可以回滚数据库到历史状态,包括闪回查询和闪回表。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我们对于Oracle数据库的运行机制和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Oracle数据库作为一种成熟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其运行机制和基本原理对于数据库管理员和开发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管理和优化数据库。

数据库设计的原理

数据库设计的原理

数据库设计的原理数据库设计的原理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设计和组织数据库系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数据库设计原则:1. 实体-关系(Entity-Relationship)模型:该模型用于识别系统中的实体(Entity)和实体之间的关系(Relationship)。

通过该模型,可以建立数据表之间的联系,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 规范化:规范化是一种处理数据库中重复数据的方法。

它将数据库分解为多个关系表,以减少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的更新效率。

常用的规范化级别有第一范式、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

3. 主键和外键:主键是用于唯一标识数据表中每条记录的字段,而外键是用于建立不同表之间关系的字段。

通过主键和外键的定义,可以实现数据表之间的关联和参照完整性。

4. 数据类型选择: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根据数据的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

常见的数据类型包括整数、浮点数、字符型、日期时间型等。

5. 索引设计:索引是一种用于提高查询效率的数据结构。

在设计数据库时,可以根据查询的频率和需求创建适当的索引,以加速数据检索。

6. 安全性设计:数据库设计应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权限管理和加密技术来保护敏感数据,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7. 性能优化:数据库设计应考虑到系统的性能需求。

可以通过合理的表结构设计、索引的优化以及查询语句的优化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

8. 可扩展性:数据库设计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便在需求变化或系统扩展时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综上所述,数据库设计的原理包括实体-关系模型、规范化、主键和外键、数据类型选择、索引设计、安全性设计、性能优化和可扩展性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组织,可以构建高效、安全、可靠的数据库系统。

sqlite 原理

sqlite 原理

sqlite 原理SQLite是一种轻型、自包含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C语言编写,其设计重点是小型型和嵌入式应用领域。

SQLite是一个开源的软件,它的数据库文件可以跨平台使用,是许多应用程序中经常使用的数据库。

SQLite的特点:1. 轻量级:SQLite相对于其他数据库而言,它的体积很小,可以很容易地集成到其他应用程序中,并且占用的内存较小。

2. 简单易用:SQLite的语法非常简洁明了,操作也很方便,即使是新手也可以很快上手。

3. 稳定可靠:SQLite的数据存储是基于文件,这种存储方式非常稳定可靠,即使在系统崩溃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

4. 高性能:SQLite的读写速度非常快,在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很高的读写性能。

SQLite的原理:1. 数据存储:SQLite的存储方式是基于文件的,其数据存储在一个文件中,这个文件的扩展名为.db。

每个数据库文件中可以包含多个表,每个表包含多行数据,以及每行数据对应的多个列。

2. 数据类型:SQLite支持的数据类型包括NULL、INTEGER、REAL、TEXT和BLOB。

其中,INTEGER可以存储整数值,REAL可以存储浮点数值,TEXT可以存储字符串,BLOB可以存储二进制数据。

3. 数据查询语句:SQLite的查询语句是基于SQL语言的,查询语句中可以包含SELECT、FROM、WHERE等关键字。

例如,SELECT *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lumn_name = 'value',这个查询语句表示从名为table_name的表中获取所有行的数据,并且其中column_name列的值等于'value'。

4. 数据索引:为了使SQLite的查询速度更快,可以在表中创建索引。

索引可以加快数据查询的速度,但是索引也会降低插入和更新数据的速度。

在SQLite中,可以使用CREATE INDEX语句来创建索引。

数据库原理

数据库原理


西


v列准则

BOCO
索引设计准则
亿

§ 在列中检查数据分布。通常情况下,为包含很少唯一值的列创建 索引或在这样的列上执行联接将导致长时间运行的查询。这是数 据和查询的基本问题,通常不识别这种情况就无法解决这类问题。 例如,如果物理电话簿按姓的字母顺序排序,而城市里所有人的 姓都是Smith或Jones,则无法快速找到某个人。 § 如果索引包含多个列,则应考虑列的顺序。用于等于 (=)、大于 (>)、小于 (<) 或BETWEEN搜索条件的WHERE子句或者参与联接 的列应该放在最前面。其他列应该基于其非重复级别进行排序, 就是说,从最不重复的列到最重复的列。 § 考虑对计算列进行索引。


v数据库(Database,简记为DB)

BOCO
数据库的概念
v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记为 DBMS)
§ 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OS)之间的 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 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 及各种数据控制。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 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和面向 对象型等。



西


v查询准则

BOCO
索引设计准则
亿


§ 对于聚集索引,请保持较短的索引键长度。另外,对唯一列或非 空列创建聚集索引可以使聚集索引获益。 § 不能将ntext、text、image、varchar(max)、nvarchar(max) 和 varbinary(max) 数据类型的列指定为索引键列。不过, varchar(max)、nvarchar(max)、varbinary(max) 和xml数据类型 的列可以作为非键索引列参与非聚集索引。 § xml数据类型的列只能在XML索引中用作键列。 § 检查列的唯一性。在同一个列组合的唯一索引而不是非唯一索引 提供了有关使索引更有用的查询优化器的附加信息。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知识点总结数据库是一个结构化存储数据的系统,能够通过各种方法访问和管理这些数据。

它是现代应用程序开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应用。

1.数据库的类型-层次数据库:通过树状结构组织数据,适合处理具有层次结构的数据。

-网状数据库: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任意的,适合处理复杂的数据关系。

-关系数据库:数据以关系的形式组织,主要有表、行和列构成,使用标准的SQL查询语言进行操作。

-非关系数据库:使用键值对的形式存储数据,适合处理非结构化的数据。

2.关系数据库的特点-数据以关系表的形式存储,表由行和列组成。

-表中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有特定的数据类型,可以对其进行约束。

-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存储结构分离,使得数据的操作更加灵活。

-支持事务处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SQL语言- 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用于管理和操作关系数据库的语言。

-SQL语言包括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作语言(DML)、数据控制语言(DCL)等。

-DDL用于定义和管理数据库的结构,包括创建、修改和删除表、索引、视图等。

-DML用于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包括插入、更新、删除和查询数据。

-DCL用于控制数据库中的数据访问权限和事务管理。

4.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将数据组织成适合存储和检索的结构。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需求分析阶段确定了数据库的用户需求和功能需求。

-概念设计阶段将实体和关系转化为概念模型,采用E-R图进行表示。

-逻辑设计阶段将概念模型转化为关系模型,确定实体、属性、关系和约束。

-物理设计阶段将关系模型映射到存储结构,包括索引、分区、冗余等。

5.数据库索引-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性能。

-索引可以基于一个或多个列,可以是唯一的或非唯一的。

-索引可以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但同时会增加数据的插入、更新和删除的时间。

第02章 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

第02章 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
学 号 学 生 籍 贯
姓 名
民 族
2. 1∶1联系到关系模式的转化
设A、B是两个有关联的实体,如果每个实体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 只同对方的一个元素有联系(可以没有联系),我们把实体间的这种 联系称为1 联系称为1∶1联系,如图所示的E-R图中的两个实体“经理”和“公 联系,如图所示的E 图中的两个实体“经理” 司”,一个经理只服务于一个公司,而一个公司也只有一个经理,二 者是1 者是1:1关系。在转化这种联系时,只要在两个实体关系表中各自增 加一个外来键即可。
姓 名 经 理 民 族
1
名 称
注册地
住 址
领 导
1
公 司 类 型
年 龄
电 话
电 话
对图所示模式转化为关系模式: 经理(姓名,民族,住址,年龄,电话,名称); 公司(名称,注册地,类型,电话,姓名)
3. 1∶n联系到关系模式的转化 1∶
一个实体中的某个元素与另一个实体的多个元素有联系时,称这 样的联系为1 样的联系为1∶n,如经理与员工的联系就是1∶n的联系。要转化这种 ,如经理与员工的联系就是1 联系,需要在n方(即1 联系,需要在n方(即1对多关系的多方)实体类型表中增加一个属性, 并将对方的关键字设置为外来码
2.3 关系模型的分解
2.3.1 引言
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设计关系模式: 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设计关系模式: • 能全面支持系统功能 • 处理方便、能快速进行信息的插入、删除、更新等操作
供应商代 码 S001 S001 S002 S003 S003 供应商名称 华科电子有限公司 华科电子有限公司 湘江计算机外设公司 韦力电子实业公司 韦力电子实业公司 联 系 人 施 宾 彬 宾 施 彬 胜 方 力 周昌 周昌 商品名称 笔记本计算 机 激光打印机 笔记本计算 机 喷墨打印机 交换机 定货数 量 10 5 5 5 2 单价 9800.0 0 2800.0 0 10200. 00 480.00 8500.0 0

tidb数据库原理

tidb数据库原理

tidb数据库原理TiDB是一种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它的设计目标是提供高可用性、高性能、可弹性扩展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它采用了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的架构,能够将数据水平分片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并通过分布式计算来实现查询和事务处理等功能。

TiDB的数据存储是基于分布式的架构。

它将数据分片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每个节点负责存储其中的一部分数据。

这种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因为即使某个节点发生故障,其他节点仍然能够提供服务。

同时,分布式存储也能够提高数据的扩展性,因为可以通过增加节点来扩展存储容量。

TiDB的计算也是分布式的。

当用户提交一个查询请求时,TiDB会将该请求分发给多个节点进行并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进行合并返回给用户。

这种分布式计算的方式能够提高查询的性能,因为可以利用多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来并行处理查询请求。

同时,分布式计算还能够提供高可用性,因为即使某个节点发生故障,其他节点仍然能够继续处理查询请求。

TiDB还采用了分布式事务的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在分布式环境中,由于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上,需要确保所有节点上的数据保持一致。

TiDB使用了分布式事务协议来实现多节点之间的事务一致性。

当用户提交一个事务时,TiDB会将该事务分发给多个节点进行并行处理,并使用分布式事务协议来保证各个节点上的数据一致性。

TiDB还具备自动负载均衡的能力。

在分布式架构中,不同节点上的数据和计算负载可能会不均衡,导致性能下降。

TiDB通过监控每个节点的负载情况,并根据负载情况自动调整数据的分布和计算的分配,从而实现负载均衡。

这种自动负载均衡的机制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

TiDB还支持弹性扩展。

由于TiDB的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架构,可以通过增加节点来扩展存储容量和计算能力。

在负载增加或者数据量增长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节点来实现系统的扩展,而无需对现有的系统进行修改。

这种弹性扩展的方式能够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课程设计报告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课程设计报告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课程设计报告一、引言数据库系统是现代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报告旨在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和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及对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二、数据库系统原理1. 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库系统是一种用于组织、存储和管理大量数据的软件系统。

它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应用程序。

数据库是数据的集合,DBMS是管理和操作数据库的软件,应用程序通过DBMS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2.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的工具。

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

其中,关系模型是最常用的数据模型,使用表格(关系)来表示数据。

3. 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应用需求,将现实世界的数据转化为数据库中的表格和关系的过程。

它包括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三个阶段。

概念设计确定实体、属性和关系,逻辑设计转化为关系模型,物理设计选择存储结构和优化查询性能。

4. 数据库查询与操作数据库查询是通过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来检索和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

SQL包括数据查询语言(DQL)、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纵语言(DML)和数据控制语言(DCL)。

常见的SQL操作包括SELECT、INSERT、UPDATE和DELETE。

5. 数据库事务与并发控制数据库事务是指在数据库上执行的一系列操作的逻辑单元。

事务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ACID)的特性。

并发控制是为了保证多个事务同时执行时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

三、课程设计报告1. 课程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实现学生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并能够对学生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系统需求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具体需求如下:- 学生信息录入: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等信息。

- 学生信息查询:可以根据学号、姓名、专业等条件进行查询。

数据库系统原理

数据库系统原理

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上以数据库为核心,以存储、管理和维护数据为主要任务的软件系统。

它是对数据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础,它涵盖了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数据存储、查询处理、事务处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基本概念、架构和相关技术。

一、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数据库。

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数据的抽象和描述,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等。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实现数据库系统的软件,它提供了数据定义语言(DDL)和数据操作语言(DML)等接口,用于管理和操作数据库。

数据库是存储数据的集合,它将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组织和存储。

二、数据库系统原理的架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的架构包括用户视图、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

用户视图是用户对数据库中数据的看法,它可以只看到数据库中特定的数据子集。

外模式是数据库的一个逻辑表示,它反映了用户的观点和对数据库的需求。

概念模式是整个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它描述了数据库中存储的所有数据及其之间的关系。

内模式是数据库存储的物理表示,它描述了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存储方式和组织结构。

三、数据库系统原理的数据存储数据库系统原理的数据存储涉及到数据的物理存储和索引技术。

数据的物理存储是指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物理介质上,包括磁盘、固态硬盘等。

索引技术是指对数据库中数据的一种快速检索方法,常见的索引包括B-树索引和哈希索引等。

四、数据库系统原理的查询处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的查询处理包括查询语言、查询优化和查询执行。

查询语言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进行交互的语言,常见的查询语言有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和关系代数等。

查询优化是在执行查询之前,对查询进行优化,以减少查询的执行时间和资源消耗。

查询执行是指执行优化后的查询计划,获取查询结果。

五、数据库系统原理的事务处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的事务处理是指对数据库中的一组操作进行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关系型数据库白话理解

关系型数据库白话理解

关系型数据库白话理解
关系型数据库,听起来好像很专业、很高大上的样子,但其实呢,用咱们平时说话的方式,也能解释得明明白白。

首先,咱们得知道,数据库嘛,就是个大仓库,用来存东西的。

那关系型数据库呢,就是这个大仓库里的一种特殊结构。

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有很多小抽屉的大柜子,每个小抽屉里都放着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之间呢,还有一定的关系。

那这些“关系”是咋回事呢?举个例子,假设咱们要管理一个学校的学生信息,每个学生都有姓名、年龄、班级等信息。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这些信息就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存储:一个部分存学生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和年龄;另一个部分存班级的信息;还有一个部分,就是用来描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班级。

这样一来,通过某种方式(比如某种特殊的钥匙),咱们就能轻松地把学生的信息和班级的信息对应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关系”。

关系型数据库的好处就是,它能让咱们更方便地管理和查询这些数据。

比如说,咱们想找出某个班级的所有学生,或者想知道某个学生的班级信息,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去操作,就能轻松搞定。

当然啦,关系型数据库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和适用场景。

但总的来说,它就像是一个灵活多变的工具箱,让咱们在处理数据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所以,关系型数据库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东西。

只要咱们用心去理解,用合适的方式去操作,它就能成为咱们管理和分析数据的好帮手。

mysql belong原理

mysql belong原理

mysql belong原理MySQL是一种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规模的应用程序开发中。

其所提供的Belong原理是一种用于处理数据库表之间关系的概念,本文将对Belong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Belong原理是指在关系型数据库中,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外键来建立和维护的原理。

在MySQL中,外键是一种用于定义表与表之间关联关系的约束条件,它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我们需要了解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被组织成表的形式,每个表由多个列组成,每一列代表一个属性。

表与表之间可以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关系。

通过Belong原理,我们可以利用外键将这些关系建立起来。

在MySQL中,外键是一种指向其他表主键的列或列集合。

通过定义外键,我们可以实现对关联表的数据完整性的控制。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定义外键来限制在从表中插入数据时,只能使用从主表中已存在的主键值。

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不符合关系的数据。

Belong原理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级联操作。

级联操作是指在进行关联表的增删改操作时,对相关的表自动进行相应的操作。

在MySQL 中,我们可以通过定义外键的级联规则来实现级联操作。

常见的级联规则包括级联更新和级联删除。

级联更新是指在主表的主键值更新时,从表中的外键值也会相应更新。

这样可以确保关联数据的一致性。

例如,如果我们修改了主表中某一行的主键值,从表中对应的外键值也会自动更新,保持两个表之间的关联关系。

级联删除是指在主表的主键值被删除时,从表中相应的外键值也会自动删除。

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孤儿数据,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例如,如果我们删除了主表中某一行的主键值,从表中对应的外键值也会被删除,保持两个表之间的关联关系。

Belong原理的应用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好处。

首先,它能够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避免出现不符合关系的数据。

其次,它能够简化数据库的操作,减少开发人员的工作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原理
1.为E-R图中的每个实体建立一张表。

2.为每张表定义一个主键(如果需要,可以向表添加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字段作为该表的主键)
3.增加外键表示一对多关系。

4.建立新表表示多对多关系。

5.为字段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

6.定义约束条件(如果需要)。

7.评价关系的质量,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数据库是存储数据库对象的容器。

MySQL数据库的管理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创建、选择当前操作的数据库、显示数据库结构以及删除数据库等操作。

成功创建choose数据库后,数据库根目录下会自动创建数据库目录。

使用MySQL命令show databases;即可查看MySQL服务实例上所有的数据库使用MySQL命令show create database choose;可以查看choose数据库的相关信息(例如MySQL版本ID号、默认字符集等信息)执行“use choose;”命令后,后续的MySQL命令以及SQL语句将自动操作choose数据库中所有数据库对象。

删除student 数据库,使用SQL语句
drop database student
表是数据库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库对象MyISAM和InnoDB存储引擎设置默认的存储引擎创建数据库表显示表结构表记录的管理
MySQL提供了插件式(Pluggable)的存储引擎,存储引擎是基于表的,同一个数据库,不同的表,存储引擎可以不同。

甚至同一个数据库表,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应用不同的存储引擎。

表记录的插入表记录的修改表记录的删除MySQL特殊字符序列
向数据库表插入记录时,可以使用insert语句向表中插入一条或者多条记录,也可以使用insert….select语句向表中插入另一个表的结果集。

本章详细讲解select语句检索表记录的方法,
select语句概述使用where子句过滤结果集使用order by子句对结果集排序使用聚合函数汇总结果集使用group by子句对记录分组统计合并结果集子查询选课系统综合查询
使用正则表达式模糊查询全文检索
视图与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视图也是由若干个字段以及若干条记录构成,视图也可以作为select语句的数据源。

甚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视图对表进行更新操作。

视图中保存的仅仅是一条select语句,视图中的源数据都来自于数据库表,数据库表称为基本表或者基表,视图称为虚表。

1.使操作变得简单
2.避免数据冗余
3.增强数据安全性
4.提高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如果某个视图不再使用,可以使用drop view语句将该视图删除视图分为普通视图与检查视图。

通过检查视图更新基表数据时,只有满足检查条件的更新语句才能成功执行
本章主要讲解如何在MySQL中使用存储过程存储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加工作坊”,它接收“调用者”传递过来的“原料”(in参数),然后将这些“原料”“加工处理”成“产品”(存储过程的out参数或inout参数),再把“产品”返回给“调用者”。

与函数相同之处在于:存储过程的参数也是局部变量,也需要提供参数的数据类型;与函数不同的是,存储过程有三种类型的参数:in参数、out参数以及inout参数。

可以使用下面四种方法查看存储过程的定义、权限、字符集等信息。

1.使用show procedure status命令查看存储过程的定义。

2.查看某个数据库(例如choose数据库)中的所有存储过程名,可以使用下面的SQL语句。

select name from mysql.proc where db = 'choose' and type = 'procedure';
3.使用MySQL命令“show create procedure 存储过程名;”可以查看指定数据库指定存储过程的详细信息。

例如查看get_choose_number_proc()存储过程的详细信息,可以使用“show create procedure get_choose_number_proc\G”
4.存储过程的信息都保存在information_schema数据库中的routines表中,可以使用select 语句查询存储过程的相关信息.
无论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数据库开发人员,都要对自己开发的存储程序进行严格的测试,并尽量保存测试步骤、测试数据以及测试结果。

与应用程序(Java或者.NET或者PHP等应用程序)相比,存储程序可维护性高,更新存储程序通常比更改、测试以及重新部署应用程序需要更少的时间和精力。

使用存事实上数据库服务器的核心任务是存储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以及一致性,如果数据库承担了过多业务逻辑方面的工作,势必会对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储程序与使用大量离散的SQL语句写出的应用程序相比,更易于代码优化、重用和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