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关键字】教案《归园田居》课题名称《归园田居》三维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重点目标目标1.2 难点目标目标3导入示标目标三导学做思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导学:朗读诗歌,指导诵读,可以分组读,个别朗读导做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导思: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一、教学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三、《短歌行》教案(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高中语文 第七课 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封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军事功绩: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
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政治措施: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学成就: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诗三首》教案涉江采芙蓉【教学目的】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1 / 9。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2)
诗三首短歌行【学习目标】1、复习《龟虽寿》、《观沧海》;了解写作背景。
2. 完成课内重点字词的读音与词义的积累。
3.找出诗中用典的诗句,并并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诗中用典的作用。
4.学会正确看待诗人的“忧”。
【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例如:《短歌行》中用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是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其原意为对心爱之人表达出连绵不断的情思,现表达对贤才的思慕之情。
2、课前预习(一)默写《观沧海》《龟虽寿》。
(二)字词积累1. 给加点字注音:子衿.()呦呦..()..()鹿鸣阡陌何时可掇.()契.()阔谈宴绕树三匝.()2. 解释加点字:对酒当.()歌.();去.()日苦多;但.()为君故;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山不厌.()高;周公吐哺.()【合作探究】(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请作分析评价。
1、找出关键词:2、关键句3、用一段话总结诗歌表达的情感:4、归纳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二)鉴赏写作手法:(请以手法+诗句+作用+表达的情感的格式组织答案)1、古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随着文学创作的创新发展,理论上对赋、比、兴大三者的研究与概括也出现了许多新成果,又有许多新的表述,提出了铺叙、直抒胸臆、白苗、夸张、对比、复叠、比喻、比拟、借代、暗示、象征、用典、衬托、通感、点染等。
请研读诗歌,鉴赏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1、手法:用典。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把握诗歌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歌的意境及主旨品味2.《短歌行》中的情感把握以及运用典故的技巧3.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三、书目推荐2009年,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
墓室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
但随后部分专家质疑曹操墓真假。
而曹操出生地安徽亳州称为抵制安阳抢夺名人资源将大打曹操故里牌,拟举办一场高规格的曹操学术研讨会。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如今又一次再掀波澜。
那么,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请大家去看看《三国演义》或读读《曹操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或从网上查找有关他的传记或诗文,对曹操作一自己的评价。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
大家课后可以去网上阅读一下《古诗十九首》所有作品及其赏析,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四、文本教学《涉江采芙蓉》(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7诗三首教案语文版必修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中的第7课“诗三首”,所使用的是语文版必修4教材。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和《诗经·国风·周南·汉广》三首诗歌。这三首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同时也展现了诗歌表达情感、描绘生活的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这三个重点。对于意象和情感的把握,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表达情感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将展示诗歌表达情感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应为“八秩翁”2013年2月20日《扬子晚报》B8版刊有《诗书秋色里的交响乐章》一文,文中介绍的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中这样写道:“我惊讶八十高龄的他还每日临池不辍。
”可见书法家是位八十岁的老人。
然而文章最后一段却这样写道:“当青春已成山歌,流光化为风景,八秋翁的银发,在秋天的夕阳下愈加灿烂。
”显然文章误把“秋”字当作“秩”字用上了。
查工具书可知,“秩”字有一个义项,是指十年的时间,“八秩翁”即八十岁老人。
而“秋”也可表示时间,但它表示的是一年,“八秋”只能表示八年,汉语中没有“八秋翁”的说法。
上述文章中的书法家应当是“八秩翁”。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董寿岳(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其《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魏武帝集》。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丕称帝后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靖节先生,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
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古诗十九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历来都受到极高的评价,它侧重抒情,以情融事;在结构上多按感情的起伏行文。
在语言方面是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被后世誉之为“秀才说家常话”。
在意境方面,既深厚又旷远。
高中语文 第7课《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word1 / 8诗三首word2 / 83、怎么写?问题: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四、合作交流五、解惑答疑 1、写什么?(2分钟)word 3 / 8word4 / 8word 5 / 8word6 / 8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
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归去如何?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2、为何写?问题一: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问题二:那么你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怎么看呢?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生活在 一个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时代,他这种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是有其时代意义的。
(言之有理即可) 3、怎么写?问题一: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平淡自然,质朴无华,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
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问题二: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① 运用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学生阅读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
(3分钟)学生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完成字词解释。
教师质疑 (出示问题)word7 / 8勾勒而不加色彩渲染。
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即不加色彩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毕肖。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4: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含答案)
诗三首《短歌行》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词人豪迈的情感,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
1、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学习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领袖。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学案5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作者简介】《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外建武功,内兴文学”,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习惯上称“建安文学”。
其文清峻通脱。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他的诗多是乐府歌词,朴实无华,感情深挚,气韵沉雄,诗风苍凉悲壮。
代表作品:《龟虽寿》《蒿里行》《步出夏门行》。
陶渊明(365—427),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
一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毅然辞官归隐。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为最高。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
代表作品:《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
【重点理解】词类活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榆柳荫.后檐(名词作动词,遮蔽)守拙.归园田(形容词作名词,愚拙的本性)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名词作动词,弹奏)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动用法,使……归顺)去日苦.多(意动用法,以……为苦)古今异义同心..而离居古义:指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古义:内心。
今义:跟四周、上下或两端的距离相等的部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古义:明亮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显然如此。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古义: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今义:留恋,不忍离开。
复得返自然..古义:田园生活,自然的本性。
今义:自然界;理所应当的。
一词多义顾⎩⎪⎨⎪⎧还顾.望旧乡 (动词,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探问,拜访)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动词,顾惜,顾念) 遗⎩⎪⎨⎪⎧采之欲遗.谁 (动词,送给)以光先帝遗.德 (形容词,遗留的) 适⎩⎪⎨⎪⎧少无适.俗韵 (动词,迎合)始适.还家门 (动词,出嫁)处分适.兄意 (动词,依照) 归⎩⎪⎨⎪⎧守拙归.园田 (动词,回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使动用法,使…… 归服)不图子自归.(动词,回娘家) 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动词,对着)不久当.归还 (副词,必定,一定)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对等,比得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把守)存⎩⎪⎨⎪⎧枉用相存. (动词,问候,怀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动词,活着)求大同,存.小异 (动词,保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动词,存有)救亡图存.(动词,生存)文言特殊句式何以解忧?(宾语前置句)误落尘网中。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学习目标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感受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者三首诗,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知人论世,品味语言,把握意象,感悟诗情。
学习难点领会意蕴,汲取营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涉江采芙蓉》的学习;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短歌行》的学习;第三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归园田居》的学习。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学习小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学习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五言诗简介五言诗,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
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五言诗吸收汉族民歌的形式而成,它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五言诗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2、《古诗十九首》简介《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就是说《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所作,也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课《诗三首》导学案
必修②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目标择定】1.通过相关材料,了解古代诗歌的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通过对基本意象的分析,能够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意义。
3.通过对这三首诗的阅读鉴赏,能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熟读成诵,谈谈三首诗中诗人各自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1.《涉江采芙蓉》中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短歌行》中多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你能举几例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吗?3.陶渊明是怎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的?【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中国古代诗歌的流变》http://wenku.baidu/view/4726ab8e84868762caaed563.html2.《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http://zhidao.baidu/question/32813836.html?fr=qrl&index=03.《陶渊明诗词全集》/html/poemt/174.shtml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加横线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pì)慷慨(kǎi)守拙(zhuō)青衿(jīn)B.笙箫(shēng)阡陌(mò)契合(qiè)羁鸟(jī)C.周匝(zā)哺育(pǔ)鼓瑟(sè)暧暧(ài)D.沉吟(yín)荫后檐(yìn )拾掇(duō)呦呦(āo)2.默写填空。
(1)同心而离居,。
(2)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
(3),。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4)户庭无尘杂,。
,复得返自然。
二、课文探究检测3.《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熟读《短歌行》回答下面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作者简介魏武帝——曹操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封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征战,为尽快统一全国,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诗风慷慨悲凉。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写诗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不受束缚,独辟蹊径,并继承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曹操主要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薤露行》《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
后人辑有《曹操集》。
一代归隐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由于其学习的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
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加之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毅然辞官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开创了田园诗派,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其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背景回放1.《涉江采芙蓉》士子谋前程奔走交流《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之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流。
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
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相思离别之情《古诗十九首》主要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相思离别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2.《短歌行》曹操任丞相改革官制曹操巩固了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活动。
广招贤才曹操深感今后的敌人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扩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
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
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使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
3.《归园田居(其一)》辞——彭泽令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园田居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一组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2.建安风骨“建安”为汉献帝(196-220)年号。
以曹操父子三人为代表的创作在反映了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涉江采芙蓉整体把握[课文主旨]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采摘芙蓉、采摘花草想送给在外的丈夫,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花草无从寄出的痛苦与惆怅之情。
[脉络梳理]文本层析1.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2.“芙蓉”在全诗意境的营造上有什么作用?3.第五句的“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短歌行整体把握[课文主旨]曹操的这首诗是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流露出对朋友的怀念和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脉络梳理]文本层析1.“忧”字在诗中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2.本诗运用了很多典故,各有什么用意?试作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整体把握[课文主旨]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对归隐田园的生活进行了赞美,表明了诗人平静、和谐的心境和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脉络梳理]文本层析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几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什么写这样的景象?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诗中用了“暧暧”和“依依”两个叠音词,描绘了一幅雾霭朦胧、炊烟袅绕的山村风光图。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羁鸟”“池鱼”的比喻写出了诗人在官场受到的束缚与压抑。
C.从“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描写了一幅破旧简陋无聊的农家景象,说明诗人对贫寒生活的无奈。
D.陶渊明是东晋时的著名诗人,《归园田居》从形式上是五言诗,从内容上主要写他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
3.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描写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写法借鉴涉江采芙蓉1.长于抒情。
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于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4.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较为缓和,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都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了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
她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她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而是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的话,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令主人公担忧的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短歌行1.起兴手法的运用。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
2.比喻手法。
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人才难得,这里写求贤不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大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像海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众水,表明自己会宽宏大量,广纳人才。
3.借代手法。
如用“君”“鹿”“嘉宾”“月”“乌鹊”等指代人才,用“山”“海”“周公”来指代自己。
4.用典。
如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以周公自比,倾诉自己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自己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归园田居(其一)1.白描手法的运用。
诗人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狗吠、鸡鸣等农村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图,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2.以田园之景写胸中之意。
诗人笔下的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天地,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迷人的诗情画意。
诗人在用白描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3.层次清晰,画面感强。
本诗显现的画面很有层次。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远处,村落、炊烟,给人悠长的遐思。
一近一远,使画面具有纵深感。
4.语言质朴无华。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使陶诗独具魅力。
【参考答案】涉江采芙蓉文本层析1.提示: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提示:芙蓉,即荷花。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
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
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提示:“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惆怅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
可是,诗歌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提示: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短歌行文本层析1.提示: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年老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贤才难得。
当然也可能“忧”的是其他。
这首诗开头的情调低沉,后来昂扬。
2.提示:文本层析1.提示:(1)描写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景象。
(2)为了表达自己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2.【解析】选C C项,“一幅破旧简陋无聊的农家景象,说明诗人对贫寒生活的无奈”错,这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表现的是诗人自适满足的心情。
3.【解析】选D D项,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