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血栓。 .
3.血液凝固
拓展—— 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 成分之一。形状不规则,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 无细胞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 100~300×1000000000个/L,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 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 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 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 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 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 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 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
(三)具体过程: 1.血管收缩 作用于受损部 及附近,减慢血液流速。产 生原因:损伤性刺激;血管 壁损伤引起局部血管平滑肌 收缩;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 、TXA2等缩血管物质。 2.血小板血栓 受损后内皮 下的胶原暴露,血流减慢有 利于血小板粘附于胶原上, 受损部的PGI2减少、凝血酶 的生成、血小板被活化后释 放的内源性ADP及TXA2均可助 于血小板在受损部聚集,形
.
的活动, 使形成的血凝块不至于崩溃。
5、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 6、促进血液循环 缩血管素:
5-羟色胺: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又 名血清素,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 别在大脑皮层质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它 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外周组织,5羟色胺是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和平滑肌收缩刺 激剂。
TXA2:是一种血栓素,导致小板集聚。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 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 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 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 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 量。血小板寿命约7~14 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 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 在脾脏中被清除。
.
巨大血小板
血小板止血机制: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 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 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 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 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 团;同时在表面第Ⅲ 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 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 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 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 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100×10^9/L)为血小 板减少,低于5万/μ1(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性的快,是生理性凝血反应启动的关键。但外源性凝血生成的
凝血酶很少,不足及完成凝血。而少量的凝血酶对内源性凝血
的进行有放大效应,外源性对内源性起到了放大和维持的作用

.
2.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进行有限水解形成凝血酶,凝血酶主要作用是 催化纤维蛋白原的分解,形成牢固的不溶于水的纤维蛋 白多聚体。 (血浆中的抗凝血活动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是为了防止 血凝块不断扩大和凝血过度蔓延。)
.
总结:血小板止血、凝血作用 1、收缩血管,有助于暂时止血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是通过其释放的血管收缩物质、血小 板粘聚成团堵塞损伤的血管和促进凝血实现的。 2、形成止血栓,堵塞血管破裂口 血小板容易粘附和沉积在受损血管所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 上, 聚集成团,形成止血栓;血栓直接堵塞在血管裂口处, 除了起栓堵作用外,还可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3、血小板的凝血作用 血小板3因子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大部分 凝血因子,增加凝血反应速度。 4、释放抗纤溶因子, 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的作 用下,容易降解。由于血小板含 有抗纤溶因子、抑制了纤溶系统
第六组:李沛东 钟秋萍 李田甜 汪馨
.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一)生理性止血概念:正常情况 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 分钟内便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 生理性止血,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 制之一(意义)。临床上用出血时间
作为指标,反映生理止血的功能状态。
.
(二)过程:包 括血管收缩、血 小板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固三个 过程,相继发生 且彼此重叠相互 促进,还有血液 凝固、抗凝、纤 维蛋白溶解等的 配合。
.
二、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概念: 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 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 过程,即血浆中可溶的 纤维蛋白质转变成不溶 的纤维蛋白质分子多聚 体。是一系列的复杂酶 促反应,需要多种凝血 因子的参与。
.
(二)凝血过程:组织与血浆中直接参与凝 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它们极大部分是没 有活性的酶原,需要有限水解获得活性,参 与凝血。凝血过程就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 解的过程,各个凝血因子层层激活,形成反 应链直至血液凝固。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2)外源性:依靠血管外的组织因子参与激活(例:表皮创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伤的凝血)。跨膜糖蛋白TF在血管损伤是时与钙离子和因子
VIIa组成“TF-因子VIIa复合物”(是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
联系),在磷脂和钙离子下激活因子X,此过程速度快且有正反
馈放大效应,反应迅速。
特点:外源性凝血涉及的因子及步骤较少,所以反应比内源
.
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始于X因子的激活。分为两种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
(1)内源性: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X因子激活。 XII在正反馈调节下大量激活成XIIa因子,XIIa因子激活XI成 为Xia,此过程称为表面激活。因子VIII复合物的形成可激活X 生成Xa。X因子的有限水解过程很缓慢,但因子VIII作为辅助物 质可使速度加快。遗传上缺乏因子VIII可引发血友病。
.
血小板的生成: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 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 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 细胞膜 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 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 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 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