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合集下载

孔子“忠恕之道”及其道德价值解析

孔子“忠恕之道”及其道德价值解析

1”… ∞

“ 日 : 参 乎 !吾 道 一 以 贯 之 。 曾 子 子 ‘ ’
日: 唯 。子 出 , ‘ ’ 门人 问 日 :何 谓 也 ? 曾子 日 : 夫子 ‘ ’ ‘ 之道 , 忠恕 而 已矣 。 ’ 《 语 ・ 仁 》 曾参 悟 出孔 ”(论 里 ) 子的“ 一贯之 道 ” “ ” “ ” 即 忠 、 恕 二字 。郭 沫 若先 生 有
所重 申的治世 原则 、 阐述 的人 生 意 义 , 于 调 治 时 所 对
何 为 “ 恕 ” 孔 子 在 《 语 》中 未 明 确 指 出 忠 ? 论 “ ” 忠 的定义 , 只对 “ ” 以 明确定 义 。我们 先 解 析 恕 予 “ 恕道 ” 论 语 》 子贡 问 日 :有一 言 而 可 终身 行 。《 中“ ‘
No . 01 .1 2 1 Ge e a Nn 6 n rl 7
【 总第 6 7期 )

文史探 讨 ・
孑 子 “ 恕之 道 " 其 道 德 价 值 解 析 L 忠 及
温 丽 丽
( 州大 学松 田学 院 , 州 增城 5 17 ) 广 广 13 0
摘要 : 在物欲充塞的现代社会里, 人们的道德行为逐渐失衡。孔子的“ 忠恕之道”能够给予我们极大的道
德启 示 , 社会 道德体 系的 重建具 有重要 作用 。 以 ̄ - 的“ 恕之 道 ” 对 L- 7 - 忠 为研 究 对 象 , 析 “ ” “ ” 解 忠 、 恕 的含 义及
其辩证 关 系, 明“ 说 忠恕之 道 ” 的具体 实践 方法及 对社 会 的道德 价 值 。 关键词: 子 ; 孔 忠恕之 道 ; 德 价值 道
人, 不愿 别人 损害 自己的 思想 和 行 为 , 自己 也不 应 当 以这 种 思想 和行 为 去损 害 别 人 。观 察 “ ” 结构 : 恕 的

浅谈儒家的“忠恕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儒家的“忠恕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儒家的“忠恕之道”及其现实意义1000字
儒家的“忠恕之道”是指忠于道德准则和职责,与人为善,以和为
贵的道德理念。

忠恕之道以忠诚和恕道为中心,是儒家思想中的重
要内容。

它的现实意义在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的和平共处和
发展。

首先,在家庭和社会层面实践忠恕之道,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增强
家族情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在儒家思想中,人的尊
严和亲人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忠恕之道,我们可以尊重亲人、朋友、同事、邻居等身边的人,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立
和谐的社会生活。

其次,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实践忠恕之道,能够调和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当今世界各地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矛盾和冲突,
如政治斗争、经济竞争、宗教分歧、种族分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往
往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而忠恕之道以和为贵的思想理念,能
够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最后,当代社会还需要实践忠恕之道来维护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界各国之间必须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以共同构建发展、和平的国
际环境,并且形成多元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实践忠恕之道的
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宽容和理解,践行责任和担当,反对搞
价值观对抗、排斥和仇恨,致力于为建设美好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们应该尊重亲人、朋友、同事、邻居等身边的人,维护家庭和谐;
秉持和平、友好、平等的精神,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倡导的“忠恕之道”被视为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当代社会中,忠恕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来探讨一下孔子对于“忠恕之道”的阐释。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政治家或者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以其高贵的品德和远大的胸怀来感召人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而在《孟子》中,孔子谈到了“忠恕”二字,他认为这是做人之本。

“忠”即忠诚,对待上级和朋友要忠心;“恕”即宽容,对待下级和平辈要宽容。

通过忠诚和宽容来维系家庭、社会的和谐。

忠恕之道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个人层面上,忠恕之道可以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圆融。

忠诚可以建立信任,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亲密和稳固;而宽容则可以化解矛盾,促进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处理至关重要,忠恕之道既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也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睦。

在社会层面上,忠恕之道可以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在家庭和社会中,忠诚可以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使亲情更加深厚;而宽容则可以减少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代社会中,矛盾和分歧丛生,而忠恕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矛盾,减少社会的摩擦和冲突。

在管理层面上,忠恕之道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健康的组织关系。

忠诚的员工会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而宽容的领导者可以减少员工之间的矛盾,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在当代社会中,企业的管理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忠恕之道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和谐与稳定的组织关系。

孔子的“忠恕之道”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个人、社会和管理层面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思想,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关系更加稳定、组织关系更加健康,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化传承者,被尊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而其中的“忠恕之道”更是为后世所推崇。

什么是“忠恕之道”?忠指的是忠诚,恕指的是宽容。

在孔子看来,忠和恕是人类道德观念的两个极点,人要守“忠恕之道”,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性和道德境界。

首先说“忠”,忠是指对于道德、事业、感情等方面都要忠诚。

孔子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若是去除忠言,情谎便滋生,恶习便会泛滥”。

忠实不但是对于别人,同时也包括对自己的忠贞,不离不弃、不背不叛,对于自己挑战是不怕困难和磨难的。

再说“恕”,恕是指宽容、包容和原谅。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常怀一颗宽容之心,去理解、包容别人的不同意见和观念。

一方面,恕让自己拥有温暖关怀的价值观,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去理解,包容、体谅周围的人,从而获得更多的好感和友谊;另一方面,恕也可以减少矛盾冲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就不会轻易引发因误会而起的纷争。

“忠恕之道”被孔子认为是一种完整的人性,是一种伦理道德体系,是一种完美的人格。

这种道德体系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心理和品质,是一股纯正的道德力量。

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威胁和各种冲突和问题仍然在我们身边,因此,忠恕之道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首先,忠恕之道可以改造一个人的心性,让人们变得更加宽容。

宽容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减轻了矛盾,让问题得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例如,有一些长期不和的团队,存在着矛盾和问题,如果团队成员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对方的不足之处,就可以从容的解决问题。

其次,忠恕之道也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每个人都面临着家庭、朋友、工作等各种人际关系,有时候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而如果人们能够学习和践行孔子的忠恕之道,理解、包容、接纳身边的人,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更加融洽和友好。

忠恕之道让我们能够对他人更加体贴、包容和珍惜。

从儒家“忠恕”之道看当代道德问题

从儒家“忠恕”之道看当代道德问题

从儒家“忠恕”之道看当代道德问题作者:芦越来源:《卷宗》2018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之一,先秦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构建了一套伦理道德体系。

其中,儒家思想中的“忠恕”之道为当代众多道德问题的产生予以了价值伦理角度的解释与回答。

在忠恕之道的道德伦理思想基础上分析、评判当代的部分道德问题,并尝试予以可能性的解决方案,对于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忠恕;道德问题;复兴价值春秋动荡时期,孔子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其精神内涵涉及政治、伦理等诸多领域。

这套建立于血缘亲情基础上的儒学体系影响巨大,直至今日,其背后所倡导的部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仍能够为当代所用,忠恕之道作为其仁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道德实践思想的代表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当代较为典型的一些道德问题入手,在先秦儒家忠恕思想的基础上挖掘当代道德问题背后所揭示的内容以及可能的缓解措施。

1 “忠恕”在当代社会1.1 忠恕何为在被问及何为“仁”时,孔子曾答曰:“爱人。

”在这种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核心范畴的思想中,忠恕之道便是其具体将“仁”展现于行为思想中的重要方式。

对于忠恕之道,孔子曾将其定位为“仁之方”。

何为忠恕之道?对于这一问题,诸多大家对其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一部分人将“忠恕”之道的具体内涵归结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将“忠”与“恕”作为相互并列的两个方面——忠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两种说法各有侧重和其存在的价值,而本文在此所探讨的先秦儒家的“忠恕”之道则更倾向于后者,忠与恕作为儒家实现道德价值、从事道德实践的两种基本理论支撑,共同构成了儒家“为仁”的具体方式。

至此,在明确了本文所要阐明的“忠恕”之道的基本思想主张后,将对其具体内涵作进一步解释。

在忠的方面,施行忠的关键在于“能近取譬(《雍也》)”,即能够从自身当中取譬,自己想要求得什么,同时也能够譬喻到他人。

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摘要】“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忠恕之道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忠恕”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孔子仁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丰富的内容。

“忠恕之道”作为一种道德原则、道德实践方法,在创造良好社会气氛、协调各阶层关系等方面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恕之道”仍是建构共同价值规范的基础,它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提高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及对现代道德教育均有积极意义。

一、“忠恕之道”的含义《论语》记载,孔子对曾子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为了正确理解孔子的“忠恕”思想,有必要对作为儒家道德学说重要命题之一的”忠恕之道”的内涵进行考究。

1.“忠”的本体意义《说文解字》认为“忠,敬也。

从心中声”[1];“忠”是形声字,心是形旁,中是声旁。

有学者认为“忠是会意字,从中,从心,心在中为忠”[2]。

“忠”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8次,分布在15篇中。

“对孔子思想里的‘忠’不能就其只言断语,作片面理解和阐释,而要全面加以领会,分析其实质。

”[3] 孔子所说的“忠”首先指的是“忠人”。

例如《论语》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要使“人忠”必须从自己做起。

其次是“忠事”。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伦理学家,主持儒家学派,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其影响力和思想贡献不可忽视。

在孔子的诸多思想中,“忠恕之道”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

忠恕之道所传达的是对忠诚和宽容的重视,是孔子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

在当代社会,忠恕之道的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价值,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忠恕”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之一。

孔子认为,“忠”即忠诚、忠于天命、忠于道义,是人类应遵循的最高道德准则。

而“恕”则强调宽容、包容、谅解,是对待他人的态度。

孔子强调,“忠恕,则天下和”,即忠诚和宽容能够使天下和平。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对待他人:既不偏私,忠心于己所拥护的道德准则,又不存怨恨,宽容包容他人的过失。

这种忠而不谄、恕而不怨的态度,不仅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也是个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忠恕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关怀和包容更加需要。

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利己主义的心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浮躁和脆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的忠恕之道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

忠诚和宽容,不仅是个人修养和处世之道,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

忠诚和宽容的双重价值所在,就在于其能够凝聚人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忠恕之道对于个人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提倡“忠恕”,既是要求个人对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的忠诚,又是要求个人对于他人的包容和宽容。

这种忠诚和宽容的双重要求,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不偏私、不对他人心存怨恨。

在当代社会中,个人品德的修养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在日常的交往中能够遵循“忠恕”之道,尊重他人、宽恕他人,将在社会层面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忠恕之道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不仅需要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更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忠诚和宽容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可以凝聚人心、增进相互信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忠恕之道”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忠恕之道强调的是忠诚和恕道,即忠诚是指对于尊重的人、事、物要有对应的敬意,恕道则是指待人接物应该宽容、体恤、宽怀。

这个理念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忠”和“恕”在今日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职业场所,员工必须忠于自己的公司和工作,尊重公司的规章制度和领导的决策,同时应该巨大的容忍和尊重同事,以达到团队协作的目标。

在家庭中,夫妻间的忠诚和敬意非常重要,称得上是维系家庭的基石。

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需要恪守友谊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地享受到这段关系所带来的快乐和意义。

忠诚不是单方面的表现,它是由彼此的信任、支持和尊重所组成的。

恕道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与人之间都会存在误解和矛盾,恕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人们理解和容忍彼此,缓和矛盾,维护和谐、平稳的关系。

其次,“忠恕之道”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境界。

忠是指对社会、国家、人民、文化等方面的忠诚,恕则是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学会包容和理解别人。

当今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如果我们能在忠恕之道上深入学习和了解,就能够快速增强文化的理解和欣赏,积极驾驭人类发展的历史潮流,同时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

最后,“忠恕之道”是道德和觉悟的表现。

忠恕之道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内心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表现。

忠心和坚韧、恕道和宽容,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宣扬和践行。

只有当我们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方面达到了较高的层次,才能在具体行为上展现出忠恕之道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同时也为人类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法和行事原则。

总的来说,“忠恕之道”强调的是人类在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上的忠诚、恕解和容忍。

它让我们了解到人类和谐、和平共处和互相理解的重要性,并引导我们从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了“忠恕之道”的思想,强调要做到忠诚和宽容,这一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而且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忠”指的是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是对自己的责任和信仰的忠诚。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在道德指引下,始终保持诚实、正义,做到言行一致、守信用、不随从和不屈服于任何外部压力。

在当代社会,诚信已经成为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只有诚信才能树立起一个优秀的品牌形象,也是企业、思想家和政治家等在社会上建立权威的基础。

“恕”是广义的宽容,是指面对别人的过失和错误时,不予追究,不以恶报恶、以宽恕代替惩罚。

孔子认为,宽容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更高尚的美德,能够让人减轻自己的负担,解除不必要的压力,激发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如果不能容忍和理解对方,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因此,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宽容是相互理解和和解的桥梁。

同时,孔子的忠恕之道还包括了对权力的限制和自我约束。

在孔子看来,权力是一个容易让人陷入贪婪和腐败的陷阱,必须通过自我修养和行为规范来避免。

只有掌握了好的方法,才能使人不断完善、行为得当,将力量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并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总之,孔子的忠恕之道提醒着人们在稳定社会关系中应当铭记公正、诚信、宽容等道德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共处,真正贯彻和践行“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的理念,为社会发展进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段立岩张敏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1期摘要:自古以来,孔子的仁学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仁”就是爱人,而“忠恕之道”则是把爱人理论转化到真正的实践中去。

“忠恕之道”所提倡的就是宽以待人、使人同己、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和规范,这些道德准则和规范对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忠恕之道;道德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这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仁爱、伦理道德等层面都有着系統的阐述。

在这其中,“仁学”思想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而“忠恕之道”则是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是践行“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有利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值得我们去借鉴和研究。

一、“忠恕之道”的含义“忠”源于孔子对其的解释,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有仁德之心的人,在帮助自己获得自立与通达的同时,也会帮助别人获得自立与通达;而“恕”就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吸收与升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强加给别人去做,这就是“恕”的内涵。

那么,“忠恕”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也是不同的,“忠”表现为使人同己,“恕”表现为推己及人。

总结起来,就是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要考虑对他人所带来的影响,是否他人能够接受,所引发的后果自己是否可以承担。

另外,《论语》中记载,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曾子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忠恕之道”贯穿始终的。

孔子所提倡的“忠恕之道”思想是与他的“仁”的思想紧密相连的;当代教育家冯友兰也曾提出:“忠恕之道就是仁道”,行“忠恕之道”就是在积极地践行“仁”;[2]同时他还认为“忠恕”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辩证关系。

至于如何做到“仁”,那就要做到“推己及人”,具体的说,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个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这两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就是“忠恕之道”所表达的真正内涵。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包括“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忠恕之道强调了对他人的忠诚和宽恕,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社会问题。

忠恕之道提倡对他人的忠诚。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国家保持忠诚,这种忠诚应该是坚定和持久的。

在当代社会,忠诚的品质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在工作、家庭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应该对自己的职责和承诺保持忠诚,这样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

在团队合作中,忠诚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和忠诚,才能实现团队的发展和壮大。

孔子的忠恕之道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人们应该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保持忠诚,不负信任,不辜负期望。

忠恕之道强调了对他人的宽恕。

孔子认为,宽恕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够让人们摆脱怨恨和仇恨的束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当代社会,宽恕的价值不言而喻。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如果每个人都沉浸在仇恨和报复之中,社会将无法得到和谐和发展。

宽恕是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关键,它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实现社会稳定。

宽恕也是保持心灵健康的重要途径,能够让人们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孔子的忠恕之道对于当代社会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提醒人们应该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保持宽容和包容,不断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忠恕之道还提倡了对自己的反思和修身。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在当代社会,这种反思和修身的品质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和挑战,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陷入浮躁和功利主义之中。

人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纯净的心灵,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诱惑和挑战面前保持清醒和坚定,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做一个真正有道德和品德的人。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的“忠恕之道”是他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人们应该以忠诚和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及恪守道义,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

这一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当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

忠恕之道可以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在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冲突时有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忠恕之道可以被视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让人们能够以诚信和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及给予对方宽容和理解。

忠恕之道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互信和友善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减少冲突和矛盾。

忠恕之道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权力和利益。

在当代社会中,权力和利益的诱惑和对抗往往导致人们追逐私利,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

忠恕之道强调以道义和公正的方式行使权力,以及追求社会公益和共同利益。

在处理权力和利益问题时,忠恕之道可以提醒我们不忘初心,持守原则,追求高尚的行为准则,从而避免贪婪和腐败的行为。

忠恕之道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

当下,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

对于这些问题,忠恕之道教导我们要以广泛的眼界和高尚的品格来看待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追求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忠恕之道可以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的公义和整体利益,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忠恕之道可以引导人们追求自我修养和道德的提高。

忠恕之道强调以道德品质和内在修养为基础,培养美德和正直的个人品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在当代社会中,尊重和崇尚道德的价值观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类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忠恕之道可以帮助我们坚定道德信仰,塑造高尚的品格,并影响他人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从而建设一个道德强大的社会。

孔子的“忠恕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对待权力和利益,解决社会问题和追求公共利益,以及追求自我修养和道德的提高。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忠恕之道是孔子的一个思想体系,认为忠诚和宽容是人们最重要的价值观。

忠恕之道强调忠诚和信任,强调人们应该以友谊和同情为基础,遵循道德的原则。

这个思想体系在当代依然有很深的价值。

首先,忠恕之道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

在家庭和公司的环境中,忠诚和诚信是非常重要的。

在职场中,忠诚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从而挖掘出更多的潜力。

在家庭中,忠诚可以增加亲密感和信任,使家庭成员之间更加关心和支持。

其次,忠恕之道强调了宽容的意义。

宽容意味着包容和接受不同的意见和习惯。

当我们面对一些非常困难或痛苦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容应对,保持一定的协调和领悟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宽容可以让我们适应不同的环境,从容地面对挑战和变化。

第三,忠恕之道强调了友谊和同情。

孔子一直认为朋友和家庭是人们非常重要的社会网络。

我们应该培养友好和同情,尊重他人的思想,遵循道德的准则,确保我们能建立尊重和平等的关系。

这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还可以让我们得到最好的行动指导。

总结起来,忠恕之道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同样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发扬忠诚精神,增加亲密感和信任,养成宽容、友谊、同情的习惯,让自己更加坚实、自信和负责。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影响深远。

他的“忠恕之道”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了他对道德和伦理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忠恕”是指忠诚和仁爱,是孔子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忠指的是对天子忠诚,对君主忠心耿耿,同时也要对朋友、师长和配偶表现忠诚。

恕则关注于仁爱和宽容,要求人们以善良的心态对待别人,以宽容和体谅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观点和行为。

孔子的“忠恕之道”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和仁爱。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忠诚和仁爱成为了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不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社交圈,都需要人们遵循忠诚和仁爱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建立可靠的信任和友谊。

孔子的“忠恕之道”强调了对他人的宽容与体谅。

当代社会是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和观念。

孔子的“忠恕之道”提醒我们,要用宽容的眼光看待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要轻易的批判和排斥他人。

只有通过宽容和理解,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孔子的“忠恕之道”还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对个人权利和自由注重过多,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

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强调了对天子和君主的忠诚,以及对朋友和配偶的忠诚,要求人们在个人追求的也要履行自己的社会和家庭责任,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作出贡献。

孔子的“忠恕之道”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塑造人品和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工具,他强调了师长与弟子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传道、授业、解惑,并且要以身作则。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作用更加重要,我们需要重视培养下一代的品德和价值观,让他们理解和实践“忠恕之道”。

孔子的“忠恕之道”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忠诚和仁爱,宽容和体谅,责任感和教育意识是现代人需要追求和发展的品质。

通过学习和理解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作者xxxx------------------------------------------日期xxxx浅谈儒家“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价值摘要:“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

其内涵丰富,意味深远。

同时“忠恕之道”作为先秦儒家践行“仁道”的基本方式和行为原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儒家;忠恕之道;和谐儒家精神,博大精深,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在孔子的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的“仁”学,而“行‘仁’之道”即为“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那么何为“忠恕之道”呢?时代在变,其对我们的意义也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它放在当今时代下,重新审视它的内在意义。

一、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在《论语》中关于“忠恕之道”的直接表述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①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曾参对孔子学说的一个理解,这个理解,意味深长。

那么何为忠?何为恕呢?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忠,敬也。

从心中声;恕,仁也。

从心如声。

”②可见,忠与恕是与人心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中心为忠,就是要以自己的心为中,凡是以自己的心做判断,遵从心里的道德判断,以自己的心为标准,真诚相待,积极为人;如心为恕,“如”可以理解为好像,就是将他人的心比作自己的心,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于“忠恕”二字,孔子也作过解说。

《卫灵公》篇,孔子在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二、忠恕之道的基本内容(一)中心为忠,以自己的心为中对于“忠恕之道”的“忠”,很多人认为它是在宣扬一种“忠君无违, 曲己成人”的奴性道德,这种见解实有偏颇。

孔子“忠恕”之道对当代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孔子“忠恕”之道对当代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孔子“忠恕”之道对当代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作者:申佩鑫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7年第01期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实现孔子“仁”学理想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它的核心思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全可以运用到当代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当中,以帮助中学生培养更加健康的人格,抵御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蚀。

【关键词】“忠恕”之道;仁;中学生“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我国古代各阶层的道德教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物质世界极度发达,精神世界缺乏规范的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忠恕”之道,必将给我们中学的德育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1 “忠恕”之道的涵义在《说文解字》中,对“忠”的解释是这样的:“忠,敬也。

从心中声。

”传统文字学据此认为“忠”是形声字,“心”是形旁,“中”是声旁。

但是有学者认为“忠是会意字,从中,从心,心在中为忠。

所以忠字的基本意思是持心守正,不偏不私。

”以此为基础,再结合《论语》全篇进行分析,《论语》当中的“忠”应该包含三层意思:一、忠人;二、忠事;三、忠君。

“忠人”即在处理自身与他人关系时,要从自己出发,努力做到尽心尽力、诚心诚意,例如在《论语·季康子》中,季康子问孔子:“君王率领人民,如何能使百姓恭敬、尽忠?孔子回答说:对待百姓必须庄重,守礼,对方自然对你恭敬。

真心对待民众,对百姓仁慈,视之如子,人民就会尽忠,先树立好的典范,然后再去教导不好的人,人民自然相视而劝。

”也就是说把心放在中间,摆正心态,想让别人对自己如何如何,就要先要求和约束自己,这就是“忠人”。

那么何为“忠事”呢?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曾经三次出仕任令尹一职,但他从来没有为此而面露喜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过怒色。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忠恕之道”作为行为准则,即忠诚和仁爱。

“忠恕之道”中的“忠”主要是指个人对于社会、国家和家庭的忠诚和奉献。

忠诚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真履行,无论是面对国家的忠诚,还是面对家庭的忠诚,都体现了一个人对于社会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代社会中,忠诚的意义更加重要。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真诚、坚定的忠诚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个人的奉献和责任感也让社会更加富有活力和进步。

“恕”则主要是指仁爱和宽容的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心存仁爱,对待他人要宽容体谅,对待他人的错误要宽恕。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冲突和矛盾。

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理解别人的困难和错误,并且愿意给予帮助和支持,就能够减少冲突,增加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忠恕之道”也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忠诚和仁爱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也包括对自己的要求和修养。

一个人应该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善待自己,宽恕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忠恕之道”还强调了和谐与共生的理念。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和包容,形成共生共存的局面。

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融合,多元化的社会结构,都需要我们以和谐的心态去对待,并且弘扬忠恕之道的精神,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孔子的“忠恕之道”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忠诚和仁爱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宽容和宽恕则能够减少冲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忠恕之道”也强调了和谐与共生的理念,要求人们尊重、包容和关心他人,形成共生共存的社会局面。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忠恕之道都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

孔子“忠恕”之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忠恕”之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忠恕”之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黄巧霖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9期摘要:“忠恕”之道是《论语》中的一个伦理概念,其是儒家学说体系中重要的道德伦理思想范畴。

在把“仁”视为核心思想的儒家学说价值体系中,“忠恕”之道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地位。

尽管孔子之道距今已经有至少上千年的历史了,并且部分伦理概念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忠恕”之道这一理念在当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领域仍然具有较为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特别是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关于如何提升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视背景下,“忠恕”之道所主张的“尽心为人”、“推己及人”等核心思想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内容、原则等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忠恕之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在我国的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忠恕”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长远积极作用。

明确“忠恕”思想的内在伦理内涵与基本内容,继而结合当前高校青年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深入探究出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的借鉴意义,通过辩证地传承,将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忠恕”的思想内涵据史料记载,孔子曾在与弟子的交谈过程中给出了关于“忠恕”之道的大体思想内涵,并将“仁”学的思想与其综合在一起,即认为“忠恕”之道是实现“仁”的主要路径和重要方法。

具体来看:在《论语·雍也》篇中提到:“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到:“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在《论语·里仁》篇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基于此,宋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论语集注》和《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对“忠恕”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何谓“忠”?“忠”是一种积极的道德,具体指的就是“自己”的待人之诚心。

《论语》忠恕之道及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借鉴意义

《论语》忠恕之道及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借鉴意义

《论语》忠恕之道及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借鉴意义摘要:“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实现“仁”的两种基本方式和道德境界,对当前所进行的个人道德修养建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Abstract: Doctrine of loyalness and forgiveness are two precious values in Confucius benevolence thinking, One who want to build himself should build others firstly, to achieve one’s goal should help others to achieve their goal in advance, One who don’t pursue by himself should not give to others, these are two basic ways and moral realm fulfilling benevolence, and are of guiding meaning and reference sense to the current moral training.关键字:论语忠恕之道道德修养借鉴意义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doctrine of loyalness and forgiveness, moral training, reference sense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修养资源。

结合时代要求对此进行理论挖掘、继承,有利于推动个人道德修养建设,形成优秀道德品质。

一、“忠、恕”的本义探讨什么是“忠、恕”?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忠,敬也,从心中声;恕,仁也,从心如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摘要】“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忠恕之道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忠恕”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孔子仁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丰富的内容。

“忠恕之道”作为一种道德原则、道德实践方法,在创造良好社会气氛、协调各阶层关系等方面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恕之道”仍是建构共同价值规范的基础,它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提高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及对现代道德教育均有积极意义。

一、“忠恕之道”的含义《论语》记载,孔子对曾子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为了正确理解孔子的“忠恕”思想,有必要对作为儒家道德学说重要命题之一的”忠恕之道”的内涵进行考究。

1.“忠”的本体意义《说文解字》认为“忠,敬也。

从心中声”[1];“忠”是形声字,心是形旁,中是声旁。

有学者认为“忠是会意字,从中,从心,心在中为忠”[2]。

“忠”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8次,分布在15篇中。

“对孔子思想里的‘忠’不能就其只言断语,作片面理解和阐释,而要全面加以领会,分析其实质。

”[3] 孔子所说的“忠”首先指的是“忠人”。

例如《论语》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要使“人忠”必须从自己做起。

其次是“忠事”。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论语·公冶长》)孔子赞令尹子“忠于职守”。

忠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忠君”。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君主对臣下以礼,实行礼仪道德,那么臣子对君主自然就“忠”了。

“忠”的本意是对人尽心竭力、诚心诚意、尽心尽力。

例如,对待朋友要“忠告而善导之”(《论语·颜渊》),待人接物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自己的言行应当“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做人要“必有忠信如丘”(《论语·公冶长》)。

孔子教学生的宗旨是“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尽心竭力作为忠的基本意思,体现了道德责任感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忠乎?”(《论语·学而》)可见,孔子认为的“忠”是在与人为善基础上主动为谋,对人对己诚心诚意。

“不仅包含感情上的爱,更重要的是‘忠’无形中在道上给予对方以鼓励,由此形成互相激励、共同善进的人际关系。

”[4] 把心放在正中,把心的位置摆正,无论对待什么,则是忠。

2.“恕”的本体意义“恕”字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两次,其中一次与“忠”连用,即“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另一次出现在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恕”有两方面的含义,从正、反两方面来说分别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由“如”“心”二字构成。

《说文解字》解释:“恕,仁也。

从心,如声。

”如同自己之心,用自己之心去体会他人之心。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恕”。

“恕”要求人有宽厚、容人之心,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恕”包含着从精神、物质两方面去感化他人。

3.“忠恕之道”的语意理解“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

宋代朱熹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5] 所谓尽己,就是人的社会伦理意识符合“自己所以为人的内心之情”。

[6] 推己及人,就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所以为人的内心之情,还要以己之情,及于别人之心,从而体别人之情。

孔子所提倡的“忠恕之道”是同他的仁学学说紧密相联的。

“仁”是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而“忠恕之道”又是他学说中“一以贯之”的东西,不难看出两者都是讲人应该视人如己,施爱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忠恕之道”是达到仁、实施仁德的方法和途径。

冯友兰先生也认为“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

[7]冯友兰还认为忠、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也有学者将二者进行比较,将“忠”称为“金律”而将“恕”称为“银律”。

[9]概言之,“忠”是“恕”的前提,亦即朱熹所说的:“分言忠恕,有忠而后恕。

独言恕,则忠在其中。

若不能恕,则无忠可知。

恕是忠之发出。

若无忠便自作恕不出。

”[10]对于“忠恕之道”,儒家又把它叫作“絜矩之道”,这里“絜矩之道”不仅是一种实现仁德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还包含着主体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自身修养的思想。

《大学》论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这句话的意思为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也以同样的心情让别人得到,既要从自己想到他人,又要从他人来检讨自己。

由此可见“絜矩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二、“忠恕之道”的现代伦理要求在儒家那里,忠和诚总是相伴相随的,诚是天化育万物的意志和精神,人“思诚”或“诚之”是人与天沟通的桥梁,是人的根本之道,人以此道行就是忠。

诚如蔡元培所言:“子思之所谓诚,即孔子之所谓仁。

惟欲并仁之作用而著之,故名之以仁,而孔子所谓忠,乃实现仁之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忠就是诚,诚也就是忠。

此外,在《论语》中,忠与信又是经常连用的,例如“主忠信”“言忠信”“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等,说明忠与信本身就具有某种同质性。

因此,从忠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演绎出诚与信这两个概念。

今天的诚信在儒家那里,诚主要是一种虔诚、恭敬、诚实的精神与态度,用于对己就是不自欺,用于对人就是不欺人。

信与诚近义,也指诚实、不欺诈、守信用。

以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现代社会,必然催生出不同于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时代的诸多的道德伦理观念,例如商品公平交换观念、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重视功利的实用主义观念等。

在这些观念背后,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系统,这种价值系统将在人类社会中引起对抗与纷争。

现代的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虚假信息、侵权盗版、以公谋私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面对眼前的诚信缺失、利己伤他的现象,人们呼吁加强法律监管、完善制度体系无疑是有道理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强大的法律监控和制度约束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人们的良心自责与自律,没有内在之诚,任何外在的约束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而儒家的忠恕之道完全可能穿越历史的沉雾,为转换“个体本位”的价值系统与“集体本位”的价值系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忠恕之道作为行仁之方,以仁为基。

仁的实质就是爱人,如何爱人?儒家向我们指明了一条最贴近的道路,这就是践行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别人。

“爱人如己”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道德人格平等的精神,而且是一种博大无私的仁爱精神,即博爱。

忠恕之道所昭显的是人类内在的理性和良知,并把这种理性和良知转化为基本的道德原则,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他指出,“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原理诉诸人心,因为他使自己对于幸福的追求服从良心的指示”。

[11] 无独有偶,西方的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和佛教都不约而同地有类似的言论。

如《圣经》上说“你厌恶的事,不可对别人做”,这与儒家的“忠恕之道”表达极其相似,在西方被称为“道德黄金律”,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法则。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民族社会,仁爱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但是这种精神是永恒不朽的。

它穿透历史的时空,超越一切民族宗教和文化的界限,把人类这一无比优越的道德精神永续传承下去。

三、“忠恕之道”的现代教育与伦理价值经过了2000多年历史发展的“忠恕之道”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在现代道德生活中仍有广泛的价值。

1.孔子的“忠恕之道”是使人们由“自我中心”的低境界进入到“超我”的高境界的必由之路孔子的“忠恕之道”强调了从自己的感受进而推出自己的言论、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要求我们自己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帮助他人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竞争的不平等、制度规范的不健全等因素使得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他人损失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为了个别地区、个别人的利益以邻为壑,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这些行为完全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道德境界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使人走向“超我”的高境界,首先要丢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私欲,扬善抑恶。

孔子的“忠恕之道”正是要求人们去掉私心私欲,处处考虑到他人的存在和利益。

在生活中,我们要把尊重其他社会成员的权利、履行对社会的义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经常做到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具体就是既要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又要尊重和保护他人利益;既要强调自我的权利,更要强调自我对他人权利应尽的义务。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超我”的高境界。

2.孔子的“忠恕之道”也是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在道德教育活动中由于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其道德素质(即自律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加上抽象的道德说教,使得德育效果很差。

孔子的“忠恕之道”是一种可供我们借鉴的既形象又贴切的教育方法。

它使得在相互换位过程中,双方能够互相沟通、互相了解,进而可以悟出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把孔子“忠恕之道”的思想全面贯彻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用此方法教育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是非常必要的。

3.孔子的“忠恕之道”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构建有重要借鉴价值由忠恕之道、儒家的仁学获得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原则。

子思在《中庸》里引用孔子的话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具体表现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先施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