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导言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认同。
该大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夏商周时期a.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b.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礼乐文化;c. 古代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兼并战争;b.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兴起;c. 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
3. 秦汉时期a. 统一秦朝的兴起和秦始皇的治理;b.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c. 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三国时期的形成。
4. 魏晋南北朝时期a.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和社会转型;b. 佛教的兴起和传播;c. 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5. 隋唐时期a.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b. 唐朝的疆域扩展和政治制度;c.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
6. 宋元明清时期a. 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b. 元代的统治和文化交流;c.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资料和重要事件;2. 运用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3.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4. 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别辅导和课外拓展资源。
五、教学评价1.采用定期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评价,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鼓励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展示自己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参考文献1. 《中国历史大辞典》2. 《中国通史》3.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七、结语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实施,我们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208(两个学期)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内容丰富,并且有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知识兼融渗透特点的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中国古代史是全日制历史本科专业第一个学期的主干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相关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专题课。
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好相互之间的分工配合,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
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为了做好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全面讲授课程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按时间线索全面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并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2、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参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重点:氏族社会的繁荣,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龙山时代的文明;夏朝奴隶国家的确立,商朝的政权和阶级结构;西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大国争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战国变法运动;诸子百家思想;秦朝制度,秦始皇,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思想,秦汉农民战争;门阀士族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南方的经济开发,北魏冯太后、孝文章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的繁荣,民族关系,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的政治制度,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周世宗的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经济重心南移,宋金关系,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吉思汗的主要活动及评价,忽必烈推行汉法,元的统治机构与统治政策;明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明初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大纲
中国古代史大纲《中国古代史(先秦至清)》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先秦、秦汉部分)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第一节原始社会研究的范围及其分期●考古学分期●社会发展史分期●体质人类学分期●民族学分期●地质学分期第二节从原始群到氏族制一、旧石器时代早期●元谋人、蓝田人及其它发现●北京人及其文化●金牛山人二、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及其它发现●丁村人及其文化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及其它发现●山顶洞人及其文化四、“夏娃”理论及其学术争论第三节氏族公社的繁荣、解体与早期文明的起源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与农业的起源●南庄头、仙人洞、吊桶环诸遗址二、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研究●黄河流域: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其它地区:红山文化昙石山文化石峡文化三、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性第四节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燧人●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第二章奴隶社会(6学时)第一节夏(约2070—1600 B.C.)一、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二、国家的发生●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铜兵●夏时三、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四、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区域●二里头文化第二节商(约1600—1046 B.C.)一、商族的兴起与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殷人屡迁●盘庚迁殷二、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早商文化●殷墟发掘●甲骨文与甲骨学●三星堆遗址与长江流域古文化三、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商业●百姓●大家●小人●众人和仆妾四、政治制度●内服和外服●刑名从商●王作三师●诸方国五、武丁与纣王●高宗复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六、文化艺术●文献典册●天文历法●科学技术●雕塑乐舞●鬼神崇拜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开端(14学时)第一节西周(1046—771 B.C.)一、周王朝的建立●周族的兴起●周原●牧野之战●周公东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政治制度●封建采邑●宗法制●等级制●官制●兵制●刑罚●制礼作乐●敬天保民三、社会经济状况●爰田制●井田制●贡助彻●工商食官四、周王朝的兴衰●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厉王专利与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失国第二节春秋(770—477 B.C.)一、大国争霸●平王东迁与周室衰微●郑庄小霸●尊王攘夷●齐桓公与管仲●宋襄公图霸●晋文公与城濮之战●秦霸西戎●晋楚之争●楚庄王问鼎●弭兵之会●吴越代兴二、社会变革●农业的进步●土地制度的变化●赋税改革●公室与私家之争●礼崩乐坏●礼、刑、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第三节战国(476—221B C.)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与牛耕●水利灌溉工程●工商业与都市●个体农民二、七雄并立到天下归一●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并立●变法图强●李悝●吴起●商鞅●其他各国的变法运动●魏国霸业●桂陵之战●徐州相王●合纵连横●齐秦称帝●楚齐衰落●远交近攻●长平之战●吕不韦与秦王政●秦并六国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官僚制●编户齐民与布衣卿相●军队与将相分职四、周代文化●对天命鬼神的怀疑●民本思想●孔子与私学●六经●诸子百家●史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第四章秦汉(16学时)第一节秦(221—207 B.C.)一、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活动●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分封制的废除和郡县制的普遍施行●《秦律》●“使黔首自实田”和户籍制度●兵制●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销兵器●迁富豪●坏城郭●决通川防●修驰道●直道●五尺道●巡行郡县●整齐制度●文字●货币●度量衡●北伐匈奴●长城●开发岭南●灵渠●南海三郡●戍边●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秦代的暴政●租赋力役的征发●严酷的刑罚●大兴土木和战争的消耗●焚书坑儒●秦二世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项羽与刘邦●巨鹿之战●秦亡●“约法三章”●楚汉战争●汉胜楚败的原因●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第二节西汉(206 B.C.—A.D.24)一、西汉初年的制度与政策●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重农抑商●赋税制度●《九章律》●贵粟政策与“马复令”●文景之治二、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异姓王与同姓王●郡国并行制●《治安策》和《削藩策》●七国之乱●《推恩令》与《附益法》三、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与牛耕●代田法●水利的兴修●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商人与经商哲学●城市●对外贸易●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奴婢●“编户齐民”四、汉武帝加强专制统治●中朝●刺史●严刑峻法●加强中央军力●任子与赀选制●太学与博士弟子●郡学●察举●独尊儒术●总一盐铁●统一货币●均输与平准●算缗和告缗五、民族关系●匈奴●白登之围●汉匈战争●昭君出塞●西域●张骞出使●丝绸之路●解忧和冯寮●使者校尉与西域都护府●越族●东瓯●闽越和南越●羌族●西南夷●护乌桓校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六、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铁官徒与流民起义●“沉命法”与“轮台罪己诏”●昭宣中兴●盐铁会议●限田限奴婢之议●再受命●王莽篡位与改制七、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吕母起义●绿林起义●舂陵军●昆阳之战●更始政权●新莽覆灭●赤眉起义●铜马起义●刘秀北上●东汉建立●统一全国第三节东汉(A.D.25—189)一、加强封建专制政体●谶纬●“退功臣进文吏”●尚书台●刺史权力的加强●兵制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具的改进●水利兴修●南方的发展●《汜胜之书》●《四民月令》●解放奴婢●精兵简政●赐民公用●“光武中兴”●度田事件●门阀与地主庄园●土地兼并●水排●火井煮盐●纺织●造纸术●瓷器●商业与都市●国际贸易三、民族关系●匈奴●南匈奴●北匈奴及其西迁●西域诸国●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羌族●汉羌战争●乌桓●鲜卑●扶余●挹娄●高句丽●西南夷●《白狼歌》四、东汉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及腐朽统治●窦宪专权●邓太后执政●梁翼跋扈●宦官专权●官僚士大夫集团●清议与党锢●窦氏灭族●桓、灵的腐朽统治●西邸卖官●导引钱五、黄巾大起义●东汉中后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张角与太平道●《太平清领书》●三大主力战场●豪强势力的扩张●黑山黄巾●青徐黄巾●五斗米道●张鲁政权●黄巾起义的特点与意义第四节秦汉文化一、哲学、经学、宗教●陆贾和《新语》●董仲舒及其思想●今文经与古文经●刘歆与古文经博士●许慎与《说文解字》●郑学●王充与《论衡》●佛教的传入●白马寺译经二、史学、文学和艺术●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汉纪》●《吴越春秋》●《越绝书》●散文●汉赋●乐府●《古诗十九首》●绘画和雕塑●乐舞和角抵三、科学技术●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张衡●《太初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神农本草经》●造纸术与蔡伦教学大纲(魏晋—清代部分)第五章魏晋南北朝(1—5周)第一节三国(190--280年)一、三国鼎立的形成董卓之乱和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曹操统一中原,赤壁之战和魏、蜀、吴三国鼎立。
中国古代文学Ⅰ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I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也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成就,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及诸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化、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本大纲规定的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即借助于注释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及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能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为先秦文学史,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
设置本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本大纲所列文学史各阶段的知识点及作品篇目,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
教师讲课应具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讲课时应突出重点、难点,不应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
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更应突出重点,应避免繁锁和面面俱到的赏析。
至「对具体问题怎样去讲述,教师具有相对的自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我们在本大纲中尽量反映近几十年学术的发展,吸收新的学术成果。
大纲中所开列的作品篇目,有•部分阅读作品。
在重点讲授的作品中,应有•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背诵。
具体篇官话叫做雅言。
'雅’字也就是’夏'字,也许原是从地名或族名来的。
”可见雅是指夏地之声。
《诗经》中雅诗分为《小雅》、《大雅》两部分。
中国历史1课程简介
中国历史1课程简介一、课程号:04110040二、课程名称:中国历史1(chinese history)三、周学时:2学分:2一、予修课程二、教学内容简介:中国历史是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疆域、中外关系等的发展变化有较为明晰的认识。
要求学生不只是从静态方面,尤其是要从动态方面去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推荐教材或参考书:1、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待自编教材完成后,用自编教材。
中国历史1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历史1(chinese history)一、课程号:04110040二、周学时:2学分:2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中国古代史是一门必修课,它是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关于中国古代史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疆域、中外关系等等的发展变化有较为明晰的认识,为他们今后的教学科研打好基础,提高他们的素质。
本课程要求学生不只是从静态方面,尤其是要从动态方面去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每周2学时,共17周主要内容:导言(2学时)一、中国古代史的定义,理论和文献二、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特点三、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讲中国历史的开端和中国文明的起源(3学时)一、中国人的由来和原始社会1、中国境内的古人类2、原始社会的形成、发展和解体二、史传与考古1、“尊古”和“疑古”2、考古发现研究新成果三、中国文明的曙光1、中国文明的特质2、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第二讲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及社会变革(4学时)三、世袭王朝的出现和历史演变1、夏的”家天下”与夏文化探索2、从成汤灭夏到武王伐纣3、夏、商、周的年代体系四、商、周的国家形态1、甲骨文、殷墟和高代国家2、西周的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3、“中国”与”华夏”4、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三、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1、春秋争霸和战国竞雄(历史演变)2、社会发展的新因素(经济结构、社会结构)3、变法运动4、百家争鸣第三讲秦汉帝国的形成和发展(4学时)一、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和巩固1、秦帝国的统一2、汉帝国的扩展3、两汉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通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和发展1、“百代皆行秦制度”2、“汉承秦制”及其发展(重点为武帝和光武帝时代)三、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及社会矛盾1、汉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2、小农、豪民、世家大族3、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和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4、秦汉农民起义的特点四、秦汉文化1、秦统治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2、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3、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天文、历算、农学、医学)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的分与合(4学时)一、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曹魏的重要制度3、孙吴对江南的开发4、诸葛亮治蜀二、短暂的西晋统一1、三分归一统与太康之世2、“八王之乱”与西晋的灭亡五、偏安江南的东晋南朝1、“王与马,共天下”与东晋的门阀统治2、经济的继续发展3、南朝的更替及门阀士族的腐朽没落四、北朝的分合和民族融合1、五胡十六国及淝水之战的历史影响2、北魏的建立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避免与后题重复,突出重点)3、西魏北周的改革及南北形势的变化4、魏晋南北朝的雷鸣地位五、魏晋南北朝文化1、玄学思潮2、佛教的中国化与道教的发展3、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五讲隋唐帝国统一的重建和繁荣及五代十国的分裂(5学时)一、统一局面的重建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1、统一的历史条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2、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3、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及疆域的拓展二、隋唐的盛衰1、隋帝的繁荣和短祚2、唐帝国的兴盛: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3、安史之乱及其历史影响4、唐后期的政治与经济:藩镇割据、宦官擅权、牛李党争及两税法三、唐帝国的灭亡和五代十国1、黄巢起义和唐的灭亡2、五代更替和十国分立3、经济重心的南移4、契丹兴起和辽建立5、周世宗改革四、隋唐五代文化1、儒学和史学2、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和道教的兴盛3、中外文化汇聚4、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六讲宋、辽、金朝对峙和元朝大统一(5学时)一、宋的政治和经济1、宋朝的建立和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2、北宋的经济和社会结构3、北宋的社会矛盾和王安石变法二、宋辽金关系和宋室南迁1、辽朝建立和宋辽关系的演变2、依违于辽宋之间的西夏3、金朝强大和辽、北宋的灭亡4、金兵南下和南宋初年的抗金5、南宋和金的对峙(双方关系。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通过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完整进程,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涉及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技文化、重大事件与杰出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分析能力,从而具备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与基本的历史认知能力。
2、教学要求(1)较全面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趋势与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状况,主要包括重要的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成就以及民族关系等内容。
(3)熟悉并掌握唯物史观及其他相关理论,形成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诸问题的基本能力,如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形态的演进、重大历史问题的争论、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二、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为主,辅以阅读讨论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导言一、什么是历史二、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三、学习的方法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1、人类的起源2、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北京人等猿人遗址与遗迹;猿人体质特征;打制石器的出现和火的使用;血缘家族的形成。
二、古人及古人创造的文化1、丁村人等古人遗迹的发现;工具的改进与人工取火的发明。
2、山顶洞人等新人的发现;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形成;弓箭的发明;磨钻技术与骨针;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的萌芽;氏族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一、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创说和遗制1、母系氏族公社传说2、姓氏的产生二、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化遗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1、磨制石器和陶器与房屋建筑的发明2、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四、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1、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2、图腾崇拜和女祖先崇拜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解体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1、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2、新时器时代后期诸文化遗址3、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第一单元:先秦史第一讲:华夏文明的起源问题1.东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论红山文化社会、红山玉制礼器与文化信仰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2.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社会体系:良渚玉制礼器与文化信仰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江南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山东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华西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4.山东龙山文化5.龙山时期文化第二讲:论新石器遗址与文献中的五帝时代1.铜器来源问题第三讲:二里头与二里冈1.夏文化,分布地区、社会形态、信仰体系2.二里头遗址3.文献中对夏朝的描述(读史记夏本纪、尚书夏书、竹书纪年)4.夏文化从二里岗遗址看社会体系文献中描述夏商之间的关系(读史记、尚书汤誓、竹书纪年)二里岗与殷墟遗址的比较第四讲:殷商文化1.文献读(读史记商本纪、尚书商书、竹书纪年)2.从甲骨文记录看尚待历史大事与商人信仰3.青铜器铭文第五讲:中原铜器文化信仰1.殷墟遗址出土文物2.夏商周礼器之考3.殷商周文化多元性第六讲:夏商时代的边疆文明1.新干大洋洲2.三星堆文化第七讲:西周史1.商周关系2.文献中关于建立周朝的记载:读史记周本纪、尚书周书、竹书纪年3.西周铭描述建立周朝第八讲:周礼1.西周礼制选读铭文第九讲:东周1.东周王陵,东周考古遗址2.文献阅读:周本纪第十讲:春秋列国1.齐、楚、秦、吴、越2.文献阅读:春秋左传第十一讲:战国列国史1.战国社会情况与历史大事,列国之间的关系2.选读文献:国语,战国策3.春秋战国礼器风格第十二讲:楚文化1.楚帛画2.楚简3.百家思想第十四讲:草原地带文化1.燕国与中山国文化2.草原文化第十五讲:秦史1.从历史与思想史论统一天下之活动选读吕氏春秋2.秦史选读:秦始皇本纪3.秦灭历史4.秦始皇统一文字与帝国意识形态选读秦简5.秦始皇帝陵第十六讲:西汉史1.从高祖至武帝2.帝国体系之形成,经济与政治3.选读文献:孝武本纪;盐铁论第十七讲:西汉文化1.西汉玉制礼器、江南丧葬文化2.马王堆帛画、壁画3.马王堆帛书5.经籍之形成6.西汉对后期历史的影响第十八讲:武帝之后的西汉和新莽时代1.新潮参考书文献《史记》《尚书》《春秋左传》《竹书纪年》《国语》《周礼》《诗经》《楚辞》《盐铁论》班固《二都赋》论著顾颉刚等:《古史辨》苏秉琪:《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编号:051009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学时学分:180/8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1-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尤其是炎黄以来中华民族5千年历史的基本演进,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历史时段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历史时期或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
教学大纲:导言(2课时)一、祖国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和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三、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先秦时期 (28课时)第一节原始社会(8课时)一、从原始群到氏族制(2课时)旧石器时代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其文化(重点),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及其文化。
二、氏族公社及其繁荣 (2课时)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
沙苑文化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及其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及类型(重点);河姆渡文化(重点)。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课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重点、难点);齐家文化及其他发现。
四、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2课时)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重点、难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20课时)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2课时)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国家的形成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难点);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难点)。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4课时)商族的兴起和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盘庚迁殷(重点、难点);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旱商文化,甲骨文与甲骨学(重点、难点);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和畜牧,手工业和商业,百姓,小人,众人,仆妾。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00018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History of Chinese学分:4学时:64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开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1学期一、教学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
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为后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立起源,和在一百多万年里尤其是最近的数千年里从事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轨迹。
对中国古代社会上起远古,下讫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历朝历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史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能够适应中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适应从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文职工作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对中国古代社会上起远古,下讫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历朝历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
2.专业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能够运用《史记》等古代历史文化典籍,深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3.综合能力:养成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提高历史地、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导言1.教学内容:历史,中国古代史,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史学方法。
2.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线索;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关系;了解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前言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和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化。
2、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3、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内容1、古代史前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的发展。
2、古代早期历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和文化。
3、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4、秦汉时期:包括秦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制度,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6、隋唐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变革。
7、五代宋元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和交流。
8、明清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和发展线索。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4、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5、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文物和图片。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堂回答问题等。
2、作业:包括阅读报告、论文等。
3、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1、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有序。
2、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学习和作业任务。
3、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七、结语本教学大纲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规范中国古代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及历史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历史。
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撰写历史论文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学分与学时4学分。
总144学时(学年课,每学期72学时)。
三、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四、教学手段及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要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考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要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五、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六、教学内容导言(2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什么是中国古代史?二、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三、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方法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原始社会史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公社制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理解劳动创造人类以及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我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难点:氏族制的产生和解体。
原始社会史概说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血缘家族。
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旧石器时代。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纲《中国古代史》教学⼤纲⼆、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的⼀个重要分⽀学科,中国古代史课程不仅是⾼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主⼲课),⽽且也应该是⾼校⽂理科其他专业的公共课。
它不仅能揭⽰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展⽰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古代⽂明,⽽且对提⾼学⽣的综合⽂化素质,为今天的安邦治国以及全⾯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宏扬传统民族⽂化精神等均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前题下,学会运⽤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实践。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说明:①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坚持⾯向21世纪中国⾼等学校课程体系、内容、⽅法改⾰的精神,针对研究教学型学校的特点和当前的教学实际,⼒求反映中古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法。
②对于中古史上⼀些有争议的重⼤问题,教师选⽤新的重要研究成果的结论,并适当考虑中学历史新教材的说法;对⼀些⽐较具体的问题,除采⽤⼀般说法之外,则只讲事实,不下结论。
③所列思考题,仅供参考。
思考题列于每章之后,旨在培养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④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⑤考虑到本课程的特殊性,故参考书⽬不分章开列,⽽在“主要参考资料”栏中⼀并列出。
课程内容:第⼀章远古(公元前2070年以前)教学内容与要求:本章主要结合考古材料,讲述中国远古⼈类的起源、演进及其中华⽂明的起源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献记载,阐述远古社会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概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对中国远古⼈类的起源、⽂明起源、远古社会的情形有深⼊了解,并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与成果有较全⾯的把握,同时具备进⾏相关问题研究的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远古⼈类的概况;2.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3.中华⽂明的起源;4.中华⽂明起源的探源。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古代史是研究中国历史发展及其相关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学科。
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门学科,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提供一个适用于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大纲框架,以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有条理,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
3.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中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5.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以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估。
三、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的历史时期划分a.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b.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秦国的统一c. 秦汉之际的政治和社会转变d.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2.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a.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起c.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d.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3.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a. 农耕经济的演变与农业技术的进步b.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与繁荣c. 近代工业的出现和对经济的影响4. 古代中国的文化繁荣a. 诗词文学的繁荣与发展b. 经典著作对文化的影响c. 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特点d. 儒家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5. 重要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a. 古代战争和征服b. 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c. 重大变革与政治改革d. 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古代历史。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考能力。
4. 视察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古代历史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方法:本课程主要讲授先秦两汉至清朝前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转型、变迁的过程,旨在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该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制度沿革、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重要历史问题,了解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所占据的地位,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历史认知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学年课,在第一学年的第一、二学期开设,面向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史试验班、考古学班、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教学,辅以经典阅读、课堂讨论、撰写课程小论文。
教学单元安排与学习要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5学分,90学时。
其中,新生军训2周10学时,课堂教学80学时(含课堂讨论3学时)。
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3学分,54学时(其中课堂讨论3学时)。
具体教学单元的安排及学习要求如下:先秦两汉史部分第一章导论(1学时)一、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四把钥匙”三、学习先秦秦汉史(中国上古文明史)的基本史料四、教材和参考书籍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四把钥匙”;了解先秦秦汉史(中国上古文明史)的基本史料、教材和参考书籍。
第二章史前时期(2学时)第一节中国人种的起源及其生存环境第二节中国境内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考古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中国人的起源及其生存环境,中国文明的起源;了解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三代文明(9学时)第一节夏商周政权的更替第二节甲骨文和金文第三节商周的政治结构第四节周代的几种制度第五节夏商周三代关系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夏商周政权更替的线索与原因;掌握商代与周代的政治体制、重要制度;了解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异同、继承和损益。
第四章春秋战国到汉武帝——帝国的初步形成(14学时)第一节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第二节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变革第三节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第四节秦国的统一道路第五节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第六节汉初到武帝时期的帝国重建第七节汉承秦制与汉承楚制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变迁;重点掌握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秦国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汉武帝时期的帝国重建;了解汉制与秦制、楚制,汉文化与秦文化、楚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081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英文名称: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Chinese学分:6学时:102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历史学专业一年级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它各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的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上起一百七八十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下迄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的清朝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顺序,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历史。
每个历史阶段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较为系统的讲授,力求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历史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牢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变迁线索和重大问题,以及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必要历史知识;掌握学习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学术动态;培养专业意识。
由此,为进一步学习各个断代史和专门史课程,写作史学论文,打下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中国古代史的特点。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资料。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民族问题。
封建专制制度问题。
分封与削藩问题。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
传统文化问题。
奴隶制与封建制经济的产生、发展与演化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历史要籍介绍和选读》、《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历史学概论》等。
《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古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适当接触一点原始资料,以加深对古史的理解。
历史学课程大纲(完整版)
目录《中国古代史一》课程教学大纲 (1)《中国古代史二》课程教学大纲 (2)《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8)《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大纲 (15)《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18)《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31)《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53)《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58)《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60)《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64)《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67)《世界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 (71)《历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73)《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 (75)《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 (77)《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 (80)《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84)《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90)《中国古代思想史》教学大纲 (92)《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95)《日本史》课程教学大纲 (98)《美国史》课程教学大纲 (100)《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102)《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105)《中国文学史论》课程教学大纲 (107)《邯郸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110)《中国近现代人物论》课程教学大纲 (111)《世界宗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13)《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114)《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117)《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 (119)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History 课程编号:403011011适用专业:历史学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执笔者: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最基础的课程之一,中国古代史(一)又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基础课。
本课程为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教学对象为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一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提高中国古代史理论的理解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史等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夏、商国家的建立和发展[2学时] 西周社会[2学时] 春秋社会[2学时] 春秋时期的文化[2学时] 战国社会[2学时] 战国文化[4学时] 秦朝政治[2学时] 汉初统治政策[2学时] 汉武帝的统治政策[4学时] 西汉的社会经济[2学时] 西汉边疆昭宣中兴及文化[2学时] 东汉政治[2学时] 东汉经济和大地主田庄[2学时] 东汉周边各族黄巾起义[2学时] 东汉文化[2学时] 三国时代[2学时] 魏末玄学[2学时] 西晋社会[2学时] 东晋社会[2学时] 北方十六国[2学时] 南朝政治与经济[2学时]北朝的政治与经济[2学时] 佛教的流行[2学时] 春秋时期生存斗争形成的原因[2学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基础[2学时] 中国历代官制[2学时] 论中西文化的融合[2学时] 指导论述题写作先秦思想与玄、佛思想的比较[2学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本大纲是针对历史教育本科生所制定的。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
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大纲起自原始社会,止于隋唐以前,分为九章,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社会生活等方面。
(四)教学时数72学时(五)教学方式讲授、自学二、本文第一章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教学要点: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人类的繁衍;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传说中的英雄及其事迹。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二、古人及其社会生活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一、新人和氏族公社的形成二、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址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四、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组织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英雄时代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第二章夏商(公元前2070~公元前1046年)教学要点:夏、商二代世袭王权的确立和巩固过程;国家政权机构由初创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二、夏代的经济和文化三、夏王朝的发展与衰亡第二节商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代国家机构三、商代的经济四、商代的文化五、商代后期社会矛盾和商朝的灭亡第三章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教学要点:文王建国、武王伐商、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暴虐、平王东迁;西周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的内容与特点;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西周的建立及国家政权的强化一、西周的建立二、西周国家统治机器的完备与加强三、西周各项制度的确立第二节西周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一、社会经济二、哲学、科技和文化三、社会生活第三节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周的灭亡一、西周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二、西周王朝的灭亡第四章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教学要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五霸”、大国争霸的内容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老子、孔子的学说。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一、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二、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地主、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铁器的普遍使用。
2.牛耕的出现。
3.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
二、井田制的破坏与地主、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第三节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一、没落贵族阶级的腐朽统治二、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三、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第四节、春秋时期的文化一、“轻天重民”思想二、老子与《道德经》三、孔子与《论语》四、孙武与《孙子兵法》五、科学技术第五章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教学要点:各国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与影响;战国时代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战争方式、科技文化;百家争鸣的内容与地域文化的特点。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各国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初步形成一、各国变法运动1.李悝变法2.吴起变法3.商鞅变法4.其他诸侯国的改革二、各诸侯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初步形成第二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二、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四、阶级和阶层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一、战国时代战争概述二、魏国独霸中原时期三、秦齐对峙时期四、秦赵大战时期五、秦统一六国时期第四节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百家争鸣二、史学三、文学艺术四、科学技术五、社会生活第六章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教学要点:秦人的早期历史;秦始皇其人;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内容;巩固统一的措施;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作用与影响。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秦帝国的建立一、秦始皇的集权统治二、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第二节秦朝社会主要阶级机构一、地主阶级二、农民阶级三、官私奴隶四、商人、手工业者、游民第三节陈胜吴广起义一、秦的残酷统治与阶级矛盾的激化二、陈胜吴广起义三、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战争及秦王朝的灭亡。
第七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公元前207~25年)教学要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与周边诸族的关系;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时数:1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二、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1.汉承秦制。
2.重建服役制度。
3.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三、文景之治四、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完善与加强1.推恩令与左官律。
2.打击不法地方豪强。
3.加强中央集权。
4.加强中央集权的财经措施。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昭宣中兴第二节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三、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第三节西汉与周边各族的关系一、汉与匈奴的关系二、汉与西域各族的关系1.西域诸国。
2.张骞通西域。
3.李广利伐大宛。
4.西域都护的设立。
三、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四、汉与东北各族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四节西汉时期的中外关系一、汉与中亚各国的关系二、汉与东亚、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三、汉对外的水路交通。
第五节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一、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二、王莽改制及其失败三、绿林、赤眉军大起义第六节西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哲学二、史学、文学和艺术三、科学技术四、社会生活第八章东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5~220年)教学要点:东汉的建立与“中兴”;东汉时期的经济状况;豪强地主的田庄;东汉与各民族关系及中外交流;东汉后期宦官外戚擅权专国和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东汉文化。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东汉前期的政治一、东汉的建立与政府职能的调整二、巩固王朝的措施第二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一、社会经济的发展1.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2.农业技术的改进提高3.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二、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壮大第三节东汉与各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一、匈奴族的分裂与西迁二、东汉与西域关系三、东汉与东北各族四、东汉与羌族五、东汉与南方和西南各民族六、东汉的对外关系1.东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
2.东汉与越南的关系。
3.东汉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第四节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军大起义一、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1.外戚宦官擅权专政。
2.朝野清议与党锢之祸。
3.汉桓、灵帝时的腐朽统治。
二、黄巾军大起义第五节东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社会生活一、经学与学校教育二、哲学和宗教三、史学、经学和文学艺术四、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五、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189~581年)教学要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三国的政治经济;西晋政治经济特点;东晋和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特点、民族情况;南朝宋、齐、梁、陈更替和阶级关系;北朝魏、齐、周更替对峙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中外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教学时数:2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三国鼎立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二、曹魏对北方地区的重建三、蜀汉的政治和经济四、吴国的政治和经济第二节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崩溃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二、西晋的政治和经济三、晋武帝与“太康之治”四、腐朽的统治和八王之乱五、各民族反晋和西晋灭亡第三节东晋十六国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一、淝水之战前各族建立的政权二、东晋门阀政治和南北战争三、淝水之战后北方的再度分裂四、东晋末年的农民起义第四节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南朝政权的更替二、南朝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和门阀制度的渐衰三、南方经济的发展第四节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一、北魏统一北方二、魏孝文帝改革三、北魏后期经济的发展四、北魏末年的各族起义五、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对峙六、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中外关系一、哲学和宗教二、历史、地理、文学和艺术三、科学技术的进步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1.中国与大秦和中西亚各国的关系。
2.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关系。
3.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4.中国与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七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一、衣食住行二、婚丧和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三、参考书目<宋体四号加粗>1、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
2、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3、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书店1955年版。
4、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1年版。
6、石兴邦:《半坡氏族公社——考古资料反映的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制度》,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8、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9、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0、《尚书》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本。
11、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
13、北大历史系:《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14、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6、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3版),中华书局2009年17、刘向辑录范祥雍笺证:《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8、司马迁:《史记》(第2版),中华书局1982年19、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20、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21、陈寿:《三国志》(第2版),中华书局1982年22、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23、瀧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24、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25、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26、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27、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28、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29、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30、刘义庆著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第2版),中华书局2007年31、洪适撰:《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3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3、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34、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5、王伊同:《五朝门第》,中华书局2006年3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2版),北京: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7、钱穆:《国史大纲》(修订第3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38、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9、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40、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49年41、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2、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第2版),齐鲁书社2007年44、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45、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46、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7、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8、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9、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50、何兹全:《秦汉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5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本课程使用教具包括古籍、考古实物以及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能够形象生动地感受历史文化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