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合集下载

故宫的文化遗产价值

故宫的文化遗产价值

故宫的文化遗产价值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群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

故宫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自1420年至1912年,共有24位帝王在这里生活和执政。

故宫不仅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杰作,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价值。

首先,故宫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自明朝永乐年间开始修建,历经几代帝王的扩建和改建,到康熙、乾隆时期达到最盛。

故宫内几乎保存了明清两代所有的建筑风格,并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故宫的布局遵循着中轴线对称的原则,建筑群依次排列,形成前朝后寝,左右对称的整体布局,展现了封建帝王的统治地位和尊严。

整个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是官方事务场所,内廷是帝王生活和政务的地方。

这种布局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次,故宫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故宫的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建筑采用了严谨的结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运用了木结构、石雕、琉璃、彩绘等丰富多样的建筑材料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中国工匠的智慧和才华。

故宫内的建筑造型丰富多样、瑰丽壮观,如午门、三大殿、九龙壁等,都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故宫的壁画和彩绘也是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代表,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同时,故宫内的珍宝馆也陈列了丰富的宫廷文物,如玉器、瓷器、字画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是考古和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故宫还具有社会历史价值。

作为中国封建皇宫,故宫见证了几代帝王的生活和治理方式。

故宫丰富的历史遗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通过对故宫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到明清两代帝王的统治理念和政治制度,还可以了解到古代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宴会、礼仪等。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民族身份和文化多样性的象征。

从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舞蹈到独特的语言和风俗,文化遗产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为现代社会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深度。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速,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保护文化遗产的首要策略是立法保护。

各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地位,对故意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惩罚。

此外,实施定期监测和维护计划,确保遗产地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得到妥善保管。

例如,中国对长城、故宫等历史遗迹进行了严格的法律保护,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日常的维护工作。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则是实现其价值的另一途径。

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课程和讲座,激发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尊重。

还可以通过旅游活动促进遗产的保护,如设计文化旅游路线,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

在此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平衡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失真或资源损耗。

创新技术的应用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数字化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创建遗产的高精度复制品,不仅为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也减少了对原件的物理接触和潜在的损伤。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能让人们沉浸在古代文明的环境中,提升体验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合作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至关重要。

许多文化遗产具有跨国界的性质,例如丝绸之路、大运河等,这些遗产的保护需要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

通过签订国际协议、建立合作机制,可以共享保护经验,协调保护行动,从而更有效地应对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挑战。

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维系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的纽带。

通过法律、教育、科技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不仅能够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更能使之焕发新的活力,为当代乃至未来的社会增添智慧与灵感。

北京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与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北京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首先,北京市的历史遗产包括了众多古建筑和文物。

例如,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为了保护紫禁城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等。

此外,北京还积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提升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国际影响力。

其次,北京市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古建筑,还包括了传统的手工艺和民俗文化。

例如,北京的传统工艺品如景泰蓝、雕漆和剪纸等,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为了保护这些手工艺品,北京市鼓励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并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独特的文化艺术。

此外,北京市还注重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例如,北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习俗。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节日,北京市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展览,让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参与其中,传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除了古建筑、手工艺和民俗文化,北京市还有许多历史名人和文化符号需要保护。

例如,圆明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北京市仍然努力保护和修复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同时,北京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名人的文化符号,如孔子庙、文庙和圆明园的文化遗存等,以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北京市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压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古建筑的保护面临着困难。

因此,北京市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历史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

尽管北京市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漠视。

因此,北京市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历史与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增强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全国文旅项目成功案例

全国文旅项目成功案例

全国文旅项目成功案例1. 北京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项目:该项目旨在保护和利用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群故宫,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

通过修缮、保护、展览和教育活动等手段,使故宫成为了一个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景点。

2. 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作为中国首个迪士尼乐园,该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通过引进迪士尼的品牌和故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出了一个融合东西方元素的主题乐园,成为了上海市的新地标。

3. 广州长隆欢乐世界项目:该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公园,集合了游乐设施、动物园、水上乐园等多种娱乐项目。

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和丰富多样的活动,长隆欢乐世界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了广州市的热门旅游景点。

4. 成都熊猫基地项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该项目致力于保护和繁育濒危物种大熊猫。

通过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专业的照顾,熊猫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也为研究和保护大熊猫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西安华清宫文化景区项目:该项目位于西安市,是历史悠久的华清宫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

通过保护和修复遗址,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华清宫成功打造成为一个融合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

6. 杭州西湖文化旅游项目: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通过保护和恢复湖泊水质、修缮古建筑、开展文化活动等措施,西湖成为了一个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同时,西湖还通过开展船上音乐会和灯光秀等创新活动,提升游客体验。

7. 青岛啤酒博物馆项目:作为中国最早的啤酒博物馆,该项目通过展示啤酒的历史、文化和制作过程,吸引了大量游客。

同时,博物馆还提供啤酒品尝和互动体验,使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享受啤酒文化。

8. 厦门鼓浪屿文化旅游项目: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小岛,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通过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举办音乐和艺术活动,鼓浪屿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了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旅游胜地。

中国古建筑改造案例

中国古建筑改造案例

中国古建筑改造案例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在现代社会,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许多中国古建筑进行了改造和修复。

以下是十个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古建筑改造案例。

1. 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程: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为了保护和利用故宫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修复工程。

通过修复古建筑、修缮陈列、加强保护措施等方式,使故宫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功能的文化遗产。

2. 苏州园林保护与利用工程: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为了保护和传承苏州园林文化,进行了多次改造和修复。

通过修复古建筑、修复园林景观、提升服务设施等方式,使苏州园林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

3. 泰庙修缮工程:泰庙是中国古代庙宇建筑的代表,为了保护和传承泰庙文化,进行了修缮工程。

通过修复古建筑、修复雕塑、加强保护措施等方式,使泰庙成为一个重要的宗教场所。

4. 北京胡同保护与改造工程:北京胡同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为了保护和改造北京胡同文化,进行了胡同保护与改造工程。

通过修复古建筑、改造胡同环境、提升居住条件等方式,使北京胡同成为一个宜居的居住区。

5. 西安城墙保护与修复工程:西安城墙是中国古代城防建筑的代表,为了保护和修复西安城墙文化,进行了城墙保护与修复工程。

通过修复古建筑、修复城墙设施、加强保护措施等方式,使西安城墙成为一个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

6. 成都宽窄巷子保护与利用工程:成都宽窄巷子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为了保护和传承成都宽窄巷子文化,进行了宽窄巷子保护与利用工程。

通过修复古建筑、改造巷子环境、提升商业设施等方式,使成都宽窄巷子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功能的文化街区。

7. 南京夫子庙保护与改造工程:南京夫子庙是中国古代庙宇建筑的代表,为了保护和传承夫子庙文化,进行了夫子庙保护与改造工程。

通过修复古建筑、修复文化遗址、提升旅游设施等方式,使南京夫子庙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

8. 杭州西湖保护与修复工程: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为了保护和修复西湖文化,进行了西湖保护与修复工程。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对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目前的工作进展,提出问题、分析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背景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些宝贵的遗产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因此,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挑战。

三、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1. 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制定北京市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措施。

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和历史价值。

2. 遗产保护与管理机构北京市设立了专门的遗产保护与管理机构,负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

这些机构负责制定具体的保护计划,组织研究和调查工作,以及监督和管理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

3. 遗产保护成果展示北京市通过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和演出活动,向公众展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

这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

4. 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尽管北京市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和环境的破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了威胁。

其次,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

再次,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需要取得平衡,以确保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性。

四、建议与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北京市政府应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相应的保护机制,以确保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有效的保护。

2. 加强公众教育北京市应加大对公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一、前言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代表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乃至整个人类的传统和文化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依靠法律。

我国专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详细规定。

法律明确要求对文物保护区进行划定和保护,严格规定了文物拆卸、迁移、修缮、开挖和保管等行为。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对非法行为的刑事、行政和经济处罚。

2.物资保护物资保护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

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的加固和防护,是物资保护的核心。

包括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文物不受日晒雨淋、空气、土壤浸泡等自然环境的侵蚀。

3.意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人们的意识。

加强历史文化教育,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树立文化自觉,保护和传承文物,是意识保护的基础。

同时,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不破坏文物,不盗窃文物。

三、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1.旅游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推动本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能够加强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

2.商业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商业利用,不仅可以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额外的财政资金支持,还可以吸引更多投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利用,是通过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塑造民族自豪感。

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过度商业化当前的历史文化遗产,正面临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文物的集中商业开发,给遗产带来了人为破坏。

铺张浪费,文化质量的下降和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文化氛围。

2.管理混乱由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负责单位数量众多、职责不清,文物的管理无序,遗产保护工作不能够顺利开展。

3.保护及利用不平衡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一些文物心无旁骛的保护,而另一些文物则却过于素材化,缺乏历史文化的人性化理解和实践。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03•【字号】西政任[2012]10号•【施行日期】2012.07.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的通知(西政任〔2012〕10号)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现将《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七月三日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规划(二○一二年七月)目录序言第一章“十一五”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工作成果回顾一、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基础二、“十一五”时期保护与发展的主要工作成效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保护规划深入推进文物保护取得积极成果重点街区整治成效显著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三、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投入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化城市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仍需完善保护与利用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第二章“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工作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二、总体目标古都风貌特色进一步彰显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三、基本原则坚持整体保护坚持传统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引领坚持不断创新第三章“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重点一、分类引导,合理规划调整功能分区传统居住型功能服务型综合发展型二、以人为本,加快人口疏解有序疏解人口妥善安置外迁居民改善留住居民生活环境三、点、线、面结合,重点推进“四大工程”(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快文物腾退修缮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环境改善工程加强“一轴一线一带”周边环境提升分类推进有价值建筑修缮整治增强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优化美化生态环境(三)产业提升工程扶持文化创意产业规范调整商贸产业适度发展旅游产业(四)重点街区打造工程打造什刹海人文生态涵养发展区打造大栅栏及琉璃厂文化创意聚集区打造法源寺文化体验区打造白塔寺配套服务区打造皇城文化展示中心打造南闹市口功能服务区第四章“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保障措施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实施机制强化规划引导作用注重专家论证和群众参与多渠道筹集保护发展资金积极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序言作为首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城区是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和八百年建都史的肇始之地,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财富,它们不仅代表了历史的记忆和传统的价值,更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力的表现。

如何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文化遗产首先要从意识上加以重视,让人们意识到其不可再生的价值和重要性。

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加强文化遗产的登记和认定工作,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借助先进的科学设备,对文物进行非接触性的测量和分析,以促进对文物的精确保护和修复。

此外,还应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保护经验,共同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利用是保护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文化遗产的利用需要兼顾遗产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恢复和修复历史建筑,将其改建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作和生产环境。

同时,文化遗产的利用还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城市形象和品牌价值。

文化遗产的利用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需求和偏好。

了解市场需求后,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进行展示和演绎,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此外,还应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激发更多人对文化遗产的参与和保护意识。

同时,要注重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对文化遗产造成的负面影响。

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而言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仅关系到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保存,也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相连。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一、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审美习俗、仪式和节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文化遗产。

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对于维护和传承人类独特文化个性,促进文化多样性,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推动北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与保护北京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地之一,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工作。

自2006年以来,北京市陆续有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老北京胡同文化、皮影戏、京剧、皇家宫廷美食等,这些项目的保护工作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是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积极响应。

2. 非遗活动的推广与传承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目标,北京市举办了一系列非遗活动,包括展览、演出、比赛等。

每年都会在首都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向公众展示非遗项目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三、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北京作为中国古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

1. 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北京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如老北京胡同文化、京剧、皮影戏、民俗节庆等。

2.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北京的文化产业也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一些非遗项目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创新,如在数字化保护、线上宣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北京通过举办文化节、非遗展览等活动,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5.25•【字号】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75号•【施行日期】2022.10.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75号《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于2022年5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5月25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2年5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第三章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北京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根据《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以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北京中轴线),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

第三条本市对北京中轴线及其环境实行整体保护,保护对象包括:(一)北京中轴线,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二)以北京中轴线为骨架对称展开的历史城廓、历史街巷、城市标志物或者标志性建筑群;(三)依托北京中轴线标志性建筑构成的重要景观视廊;(四)烘托北京中轴线核心地位的北京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五)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六)作为北京中轴线重要背景环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成片传统平房区;(七)与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相关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名园、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八)在北京中轴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与其所承载价值密切相关的国家礼仪传统、城市管理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等。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北京市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从性质和保护对策两个方面对北京市传统民居进行浅析。

一、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的性质四合院是指一种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传统住宅建筑,常见于北京城区。

四合院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 空间布局合理:通常由一个中心院落和四个生活区围合而成,中心为进门大院,南北各设有两个厢房,其中的东厢房为主人居住的房间。

2. 环境良好:四合院建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环境,四合院被围合起来,既具有私密性又具有开敞性,前后楼阁,曲士楼栋,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3. 风水讲究:四合院建筑通常遵循“五行”、“阴阳”、“风水”等传统建筑规则,采用合适的方位、朝向、造型等,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风水格局。

二、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对策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传统民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老化:大量的传统民居属于“小时代”的建筑,与时代的变迁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的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老化现象。

2. 建筑整体性收到影响:大量原有的传统住宅正在消失,导致与古城区域其他建筑的整体性失衡,文化传承遭受残缺。

3. 污染带来影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传统民居所在区域的环境也在遭受污染。

综合上述问题,对于保护北京市传统民居,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引入新科技,保护传统建筑:包括旧建筑结构加固,经验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等。

2. 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强保护管理:应运用电脑审核,加强对建筑实体和环境的监控和保护。

3. 引入现代的生态设计理念:通过环境协调,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文化资源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4. 暂停对古建筑的破坏与改建:在合法的前提下,批准文化性建筑的建造项目,不得挤压、拆毁古城区域内的传统建筑,避免古建筑被破坏。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历史传承的珍贵资产。

包括文物、古迹、古建筑、传统节日和口头传统等形式。

在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进行之下,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首先,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从根源上解决,包括维修和加固文物古迹、建筑结构和门窗、治理古城墙和古河道等方面。

同时,在进行维护和修复时,也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历史遗迹的原貌,让后代人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也是我们文化精神的重要来源。

为了让后代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展示和传播它。

比如,可以开办传统文化课程、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制作相关电子产品等方法,以此来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再次,为文化遗产的利用开发提供更多创意性的思路和方式。

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是相互协同的,在保护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探索可持续的利用方式。

比如,可以将历史建筑改造成酒店或书店,利用当地特产设计一些主题餐厅等。

这些做法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协助保护文化遗产。

最后,通过开展旅游业等推广活动,增强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尊重。

如今,依靠旅游业呈现出的文化遗产热潮,是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各地可以创意性地通过旅游路线和演出来推广当地文化遗产。

这有助于引起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维护的重视程度。

总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各方面的协作,且不断推陈出新。

在通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才能让这些珍贵的东西得以保存下来并得到更好的利用。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分析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分析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以几个实践案例分析,探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路径。

一、以传统工艺为载体传统工艺是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体现了历史、文化、地域的特色,又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

保护传统工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整理和记录传承人生活和工艺技能的情况,开展技艺交流和再造,将技艺传承给更多人,并通过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

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蒋堡镇的木雕技艺为例,该技艺已有千年历史,但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已经濒临失传。

为了保护传统木雕技艺,蒋堡镇成立了木雕协会,开展技艺保护、传承与推广工作。

该协会建立了师徒传承制度,组织传统木雕技艺的教育和培训,将木雕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年轻学习者。

同时,为了实现经济价值的转换,该协会还与当地纪念品和家居装饰品厂商合作,生产高档木雕工艺品,营造出一种新的传统文化消费理念。

二、开展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是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使人们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意义、价值和传承方式,激发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

以重庆市的巫山木偶戏为例,该传统文化艺术起源于700多年前,是巫山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该文化艺术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为了保护木偶戏,巫山县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如开设木偶戏专业课程,举办木偶戏文化节,制作木偶戏纪录片等。

这些活动不仅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巫山木偶戏,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使该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保护传统文化空间和场所保护传统文化空间和场所既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也可以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以北京市的永定门城楼为例,该文化遗产建筑能够体现出北京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但经过多年的消退和破坏,使之面临着危险。

北京中轴线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_金磊

北京中轴线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_金磊

引 言轴线或许是人类的第一表现。

从蹒跚学步的孩子沿着轴线走动始,轴线事实上成为了校准线。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到“轴线”一词,但纵观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存在确是明显的。

我国古代都城大都较为方正,在南北方向上多存在城市轴线且基本上位于城市中心。

这种居于城市中心的中轴线的创作与建设是创意追求的,它与整个城市的布局是密切相关的。

北京旧城主要是明清北京城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古代都城,特别是都城中轴线建设的集大成者。

明清时期,全城结构虽有调整,但大致还是元大都的型制。

从城市设计视角看,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可概括为:按一个理想范本,历朝历代不断探索能表现集权统治和宗族礼法的城市中轴线系统,北京中轴线正是遵循着这种范本。

其文化内涵已日益被挖掘出来,即它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文化,平民百姓的市井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展等。

按照北京“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北京应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性的世界文化名城。

“规划”强调旧城将成保护政策特区,中轴线各段及朝阜路整治都将纳入保护体系。

据此,我想起20世纪50年代的“梁陈方案”,想起2011年梁思成诞辰110周年的学术追记,想到为什么北京旧城整体保护之路走的如此艰难。

令人钦佩的是201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博士在提交的28个提案中,专门做出了“关于推动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

他在归纳了始于北京元代发展于明清的中轴线的特点后,分析了在这传统中轴线上所汇聚的传统与现代建筑,并从三方面对加强北京传统中轴线保护提出了建议,这些观点成为撰写本文的出发点。

一、从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图谈起这是曾被历史尘封的往事,这是发生在辛亥之子张镈大师(1911~1999)身上的故事,它完全源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启蒙先师朱启钤(1872~1964)的动议,迄今可被誉为北京“二战”期间建筑界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一次壮举。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一、引言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北京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其发展的脉络,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为了深入了解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概述北京拥有众多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天坛等皇家园林和宫殿建筑群,它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辉煌与精湛工艺;还有八达岭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以及众多的胡同、四合院,体现了老北京的生活风貌和传统文化。

三、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成效(一)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例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明确了保护的范围、原则和措施。

(二)文物修缮与保护工程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重点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如故宫的修缮工程,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现历史风貌。

(三)保护机构与专业人才培养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保护工作的水平。

四、利用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一)旅游开发将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为旅游景点,如故宫、颐和园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文化活动举办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天坛的祭祀表演、长城文化节等,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

(三)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历史文化遗产为元素,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故宫的文创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五、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一)城市化进程的压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建设性破坏,如部分胡同和四合院的拆除。

(二)保护资金不足尽管政府投入了一定资金,但对于众多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说,资金仍然短缺。

(三)公众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存在随意破坏、涂鸦等行为。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与过去连接的重要纽带。

它涵盖了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建筑、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传统技艺、民间艺术和风俗习惯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商业化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保护意识的淡薄等。

因此,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处罚措施,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盗窃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登记工作也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全面、系统地了解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建立详细的档案,为后续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对于濒危的文化遗产,应设立专门的保护项目,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抢救性保护。

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学校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热爱。

社会各界也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展览、讲座、媒体报道等,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文化遗产也是十分必要的。

利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例如,将古老的建筑改造成旅游景点、民宿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既能够保护建筑本身,又能够带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可以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

传统的技艺可以通过创新的设计和营销,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民间艺术可以融入现代艺术创作,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但在利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破坏性开发。

要尊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不随意篡改、破坏其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时,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使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保持其原有结构和风格。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的传承。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课题。

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意味着对其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坚守。

许多古老的建筑、文物、遗址等,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们所蕴含的物质形态和背后的文化内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比如古老的长城,蜿蜒于山峦之间,那一块块砖石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无数的烽火硝烟;再如故宫,其宏伟的建筑格局、精美的装饰细节,无不展现着明清时期皇家的威严和精湛的工艺。

对于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

保护文化遗产,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责任追究机制。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掘、走私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和研究。

_____等专业人员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凭借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文化遗产进行评估、监测和修复,确保其能够长久保存。

但仅仅保护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活化利用并不是对文化遗产的随意改造,而是在尊重其原有价值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亲近它们。

例如,将一些历史建筑改造成博物馆、艺术馆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建筑本身,还能为其赋予新的功能,吸引游客和创意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如剪纸、刺绣、陶瓷制作等,可以通过开展体验式活动,让人们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人们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领略文化遗产的风采。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还能够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都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多样的文化。

为故宫提出保护修缮宣传推广的建议倡议书

为故宫提出保护修缮宣传推广的建议倡议书

为故宫提出保护修缮宣传推广的建议倡议书尊敬的故宫管理部门:敬启者,我作为故宫文化遗产的爱好者和关注者,深感故宫建筑群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然而,镶嵌在北京的宝石也有退色失光的时候,故宫建筑群的宝贵遗产在历史与时间的冲刷下也会暴露出修缮保护的需求。

故宫文化的保护和修缮,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为了确保故宫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保护修缮宣传推广的建议:1. 增加宣传推广的力度故宫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应该利用现代社交媒体,故宫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积极传播故宫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可以通过短视频、图片、文章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故宫的建筑风貌、文化内涵与修缮保护的需要。

同时,也可以与旅游机构、学校、文化机构等合作,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故宫文化。

2. 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故宫的文化价值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藏。

因此,我们建议故宫与国际组织、博物馆、文化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

可以派遣故宫专家参与国际研讨会、学术讲座,借助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修缮保护工作,也可以通过巡回展览等形式,将故宫文化带给更多的国家和民众。

3. 加强修缮保护的力度与机制故宫建筑群历经数百年风雨,无法避免出现老化、腐蚀、倾斜等现象。

为了保护故宫的建筑文化遗产,建议加强修缮工作的力度与机制。

可以成立专门的修缮保护机构,集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故宫建筑进行定期巡检、修复和维护。

同时,应采取科学的修缮技术,保留原有的建筑特色,并加强对修缮工程的监督与质量控制。

4. 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社会参与故宫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的修缮保护工作庞大而繁杂。

为了增加社会力量的参与,建议建立故宫志愿者队伍,吸引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积极参与故宫的保护工作。

志愿者可以参与巡视、引导参观、普及文化知识等工作,增加故宫的管理力量,也可以通过志愿者的参与,加深人们对故宫保护修缮的认识与关注。

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

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

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建筑形态。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有许多历史文化的街区保存完好,成为了人们热门的旅游景点和文化地标。

这篇文章将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

一. 王府之邸王府之邸,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为王公贵族所居住的一类大型宅第建筑,也称为“御用府第”,这类建筑除了住宅外,还包括城门、城墙、庭院等建筑。

北京市内有许多著名的王府之邸,例如,景山公园内的九龙壁、北海公园内的福寿园、什刹海附近的恭王府以及东城区的雍和宫等等。

这些王府之邸均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它们的建筑风格、布局规划、艺术品鉴赏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胡同胡同是北京的地道文化,是北京城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户居形式。

它是连续排列成巷的房屋,两旁有矮墙,中央是大家共用的宽坦道路。

胡同是老北京的象征,也是北京文化的特色之一。

许多著名的文化街区都是以胡同为特色的,如南锣鼓巷、东四地区、什刹海附近等等。

这些地方不仅保存了传统的胡同文化,还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三. 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是我国古代农村传统建筑文化所特有的。

四合院是以四边围墙为界,中央是一块宽阔的空场,四周建有厢房。

四合院既有居住功能,也有防御和收翰的作用,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在北京市内,许多四合院得到保护和修缮,并重新利用,成为了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例如,德胜门胡同的龙潭花园、什刹海附近的悦宝园、东城区的和田胡同等等。

四. 文化街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北京的传统文化街区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重视。

这些街区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胡同、四合院、王府之邸等建筑风格,还有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

例如,南锣鼓巷、什刹海、大栅栏、曹家大院等等,这些地方都充满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在这些文化街区里,人们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北京小吃、购买到北京的特色文化产品,体验到老北京的生活方式。

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北京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古老与现代的统一,历史与传承的统一。

在继承和发展北京文化的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程就是系统地认识北京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最大限度地保护北京传统文化中的多种遗产,同时坚持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文化思维,在对遗产的利用中传承北京传统文化,发挥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一、对北京传统文化中丰富遗产的宏观和微观把握(一)物质文化遗产北京作为元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作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古往今来勤劳智慧的北京人创造了大量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与作为生活在政治中心的北京人皇家气质的自我期许相一致,而且极大地承载了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成为北京城历史发展、北京人城市性格变迁中“凝固的历史”。

1.作为整体的北京城作为整体的北京城特别是明清北京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无论是集大成的皇家宫殿、园林,还是城市整体布局中的城墙、城门和胡同;无论是承载了复杂、流变的北京文化性格的宗教建筑、军事建筑、商业建筑,还是反映普通人市井生活的四合院民居。

作为整体的北京城就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物质文化遗产。

2.古人类文化遗址北京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有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房山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门头沟东胡林人、平谷上宅村及北埝头遗址以及昌平雪山文化遗址等等。

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址给北京地区的历史增加了深沉浑厚的因素,给现代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间。

3.宫殿、园林和陵寝宫殿、陵寝和园林主要与皇家相关,它们构成了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丰富、最璀璨的内容。

北京城作为元代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作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孕育和创造了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宫殿、以“三山五园”(静明园、畅春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为代表的著名园林和以明十三陵为代表的皇家陵寝。

这些宫殿、园林和陵寝在各种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较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教育价值。

4.宗教建筑和雕塑北京城虽不是中国宗教发展的中心,无五台、普陀、峨眉、九华之盛,但由于其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宗教建筑特别是寺庙和相关雕塑是北京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以著名的佛教寺庙广济寺、法源寺、雍和宫,著名的道观白云观,以及伊斯兰教牛街礼拜寺、清真寺,宣武门基督教大教堂等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宗教在北京城生根发芽和成长的历史。

多元化的宗教氛围给严谨、刚健的北京在严肃之余增添了异域文化宽松的色彩。

5.城市和民居设施北京的城市建筑设计在世界建筑史是首屈一指的。

明清北京城,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的城墙,高大宏伟的城门,整齐方正的街道,特别充满神秘色彩的中轴线反映了北京城市设施建设一以贯之的精神和态度。

在民居设施上,胡同、四合院以及在街巷胡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店门面、会馆戏楼、私塾学校等等无不浸透着浓厚的市井文化因素,与整体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6.交通和军事设施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代表性的交通和军事设施很多。

有以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为代表的运河文化,有以卢沟桥、八里桥为代表的古代桥梁,有以世界奇迹――长城为代表的军事设施等等。

而其中的京杭运河和长城像两条巨龙穿越北京城,使北京传统文化带有了更多动态的美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根据我国的具体状况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含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和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共六个方面。

北京城市在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长期发展中也积累和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13项,包括智化寺京音乐、京西太平鼓、昆曲、京剧、天桥中幡、抖空竹、象牙雕刻、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雕漆技艺、木版水印技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

除此之外,北京还有其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北京城市与北京人性格的主要载体,可以说建构了北京传统文化的“血肉”。

(三)精神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在传承给我们的更多体会的是北京城市和北京人的气度与精神。

透过北京城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循着北京城市历史发展的足音,发现北京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大的教益是丰富的精神资源,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北京城市性格。

北京的精神文化是大气而包容的。

北京文化海纳百川,五方杂处。

渔猎文化、麦黍文化、稻作文化在这里交融;宫廷文化、经典文化、民间文化在这里共同发展;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这里均匀分布,友好相处;契丹、女真、蒙古、汉族、满族先后在这里建立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清京师,留下了不同风格的建筑物,非常和谐地矗立在北京大地上。

北京的性格与京剧的杂腔杂糅不约而同地重叠在一起,北京供养了京剧,京剧繁荣了北京的性格,二者的结合更加使得北京的文化雍容华贵、丰富多彩。

北京的精神文化在兼收并蓄的同时更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变异性。

许多文化来到北京,经过融和、变异,形成了北京特有、又流传到全国的文化。

如北京话,是以东北土语与全国各地的方言磨合而成的地方话,现在成为了普通话的标准音。

而京剧是四大徽班与湖北的汉调结合,又吸收昆腔、秦腔及民歌而形成的。

北京话透着股京戏的味道,京戏总该和着北京腔来听。

二、以科学的精神和积极的姿态保护北京文化遗产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快速工业化、市场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只要我们以科学的精神和积极的姿态保护北京多元化的文化遗产,就能赋予北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和活力。

(一)坚决树立保护第一的原则我们在北京城发展的历史中走过一些弯路,从当下开始,树立对北京传统文化保护第一的原则是刻不容缓的。

当前一大批物质文化遗产或面临超过旅游参观承载量的日益破坏,或面临没有经费投入的无人管理状态。

与此同时,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承这些遗产的民间传人在不断消失,在城市的发展中,破坏和拆毁的力量甚至大于保护和复兴的力量。

因此,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的层面积极推进,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界定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组织和实施体系,提供充足有效的财政投资保障是当前北京遗产保护的头等大事。

(二)文化遗产保护中要有科学的精神对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一项群众或政治运动,而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工程。

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首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文化遗产制定不同的保护方案。

对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进行分类评估,当前有接待旅游参观能力的要重新分析旅游承载量,理顺自主收入和国家拨款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在保护中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对于无力或无条件接待旅游参观的物质文化遗产,要积极发挥民间团体和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公民的作用,通过发展公民参与和社会参与,做好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的修复和更新工作。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积极保护当前遗产的传承人,并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再传承工作。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发挥其在餐饮、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价值意义,以文化产业化的方式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景泰蓝工艺和京西太平鼓的保护中充分发展了相关连带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就是开发式保护的最好例证。

(三)文化遗产保护中坚持积极的姿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个态度问题。

在政府、公众、团体和社会参与层面,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最需要的是各界的积极姿态,以怎样的姿态来保护文化遗产就会收到怎样的结果。

在政府方面,要以积极的姿态推进对北京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同时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

在公众方面,公众以积极的姿态养成文化保护意识,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自身做起。

在社会团体参与方面,各种非营利组织要以积极的姿态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关活动与自身团体活动的结合,通过大量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为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社会力量。

三、以发展的眼光挖掘北京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对待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态度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开发。

只有在开发中挖掘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传统文化从形式、功能到意义的新发展。

(一)开发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观光、鉴赏功能第一,建构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性。

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遗产集群现象普遍,主题鲜明。

应进一步建构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性,发展以主题观光、旅游、鉴赏、参观等为代表的主题开发形式。

例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北京胡同游就是很好的样板。

要继续大力推进主题开发,抓住“皇家风范”“领袖气质”“市井生活”“名人故居”“革命文化”等多个主题,以典型带动集群,以集群促进典型,实现多种形式文化遗产资源的统筹安排。

第二,当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又一个主要问题是某些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十三陵等有大量的旅游市场份额,甚至严重超出了自身的旅游承载量。

而另一方面,类似于团河行宫、先农坛、爨底下村等其自身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旅游价值,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修复与开发状况以及经费和相关配套设施等问题,只有很小的旅游市场份额。

因此在平衡两种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中,一方面可以采取“捆绑”的办法,销售通票,将市内距离较近的不同层次的旅游景点组合“搭售”;另一方面,积极做好配套设施,发展京郊旅游线路,解决旅游者出行、交通、食宿的后顾之忧。

这种整合有利于对现有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在开发中保护。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引入百姓生活第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市场,发展相关文化产业。

在对待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上,一方面要采取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在文化发展的潮流中接受市场的检验。

而政府的作用在于为非物质文化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提供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以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和京西太平鼓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面向市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二,积极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民生活的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濒临消失,并不仅仅因为工业文明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时代和社会发展使相当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满足社会变迁的需要,因而与人民的普通生活渐行渐远是其式微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上,政府要积极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民普通生活的平台。

通过文化节、主题日、学校活动、社区合作或与节日活动、展览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在轻松、便利的氛围中感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