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斯现代悲剧理论
析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中的现代悲剧性

mo d e m p e o p l e s h o u l d h nd a l e t h e d i l e mma o f e x i s t e n c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hi t s p l a y . Ke y wo r d s : he T Gl a s s Me n a g e r i e mo d e m r t a g e d y a l i e n a t i o n a n t i h e r o Au t h o r : Wa n g Ku n i s n a M. A. s t u d e n t a t Ce n t r a l Ch i n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破 旧公寓里 , 母亲阿曼达虽为生计 发愁 , 却发疯地留恋 自己少女时代 的风光 ; 戏剧主人公同时也是叙
述 者 的 汤姆 , 是一 个 “ 在 仓 库里 工 作 的诗 人” ( Wi l l i a ms 1 0 ) “ , 他 向往 外 面 的世 界 , 最 终逃 离被 他 形 容为
“ 钉 起 来 的棺 材 ” 的现 实生 活 ; 姐 姐 劳拉 性 格 内向 、 腼腆 , 因为跛 足 而更 加 自卑 , 每 日与玻 璃 动 物 制 品 为伍 。 整 个 戏 剧 围绕 母 亲 阿 曼 达要 为 劳 拉 找一 位 “ 绅 士访 客 ” 展开 , 最 后 终 于 盼来 的 绅士 竟 是 劳拉 曾 经 的暗 恋对 象 , 可 他 已经 订 婚 , 好 不 容 易 有 勇气 开 始 面 对 现实 世 界 的 劳拉 又 陷 入 了无 尽 的黑 暗 中 。 这 部戏 剧 充 满 了感 伤 、 悲凉 的情 调 , 汤姆 、 劳拉 包 括 阿曼 达 都 是 脆 弱敏 感 的普通 人 , 这 显 然 与传
雷蒙·威廉斯的现代悲剧理论

参 学术探讨 移
雷蒙・ 威廉斯的现代悲剧理论
尹慧青 ( 河 北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摘 要 :雷 蒙. 威廉斯是 二十世 纪最 重要 的文学和 文化批 评家之一 他针对 3今 - 社会 ' 中的“ 悲剧 死亡论 ” . 提 出了一 种新的 悲剧 理
死 亡的形式 多种多样 . 在这 各种形 式 的
死亡 背后 .我们 不应 该 只是 看到 肉体 的 消
亡. 我们 更应该 看到的是人 的死亡 给他人 的
生活或关 系所带来 的影响 . 分析死 亡这一 事
实给他人造 成了怎样 的体 验 四、 威廉斯关 于“ 邪恶” 概念 的复活 威廉 斯 的“ 邪恶” 观念 的阐释 针对 的是 “ 超验 邪恶 ” 之一理论解 释 后者认 为“ 人的 本质 现在 已经戏 剧化地 得到揭示 . 而过 去谈
点进行 了重点反驳
挽回的 . 我们就在 以偏概 全 . 以主人公代替行
动” 也就 是说 “ 我们 以为悲剧就是发生在 主 人公身上的事 . 但 常见的悲剧行动却讲述通 过主人公而发生的事情” 所 以. 在威廉斯看 来如果 我们把注 意力仅仅 局限于主人 公 . 我 们就 会无 意识地 将 自己局限 在某 一种 经验 中.并且还会无意识地将 自己局 限于剧 中的
论 的一切文 明与进步都 是幻觉 ” 在他们 看
来 邪恶是 不可 避 免的 .同 时也 是无 可挽 救
他 认 为持 这 一 观 点 的 人 的理 由是 : 第
一
.事 件本 身ຫໍສະໝຸດ 不具有 悲剧 性 . 它是 通过 某
的 这 一观点我们 可以理解为他们 仅仅是把
悲剧解 释成 了对邪 恶的再现
心与物的对抗_灵与肉的冲突_评精神悲剧_欲望号街车_

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评精神悲剧《欲望号街车》詹全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摘 要:二战结束时期杰出的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当代精神悲剧。
在该剧中,剧作家深刻地揭示了“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这一主题。
为了突出这一主题,威廉斯采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作方法以及象征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社会悲剧;精神悲剧;冲突;精神分析学;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2)01-0109-03 凯瑟琳・休斯在《当代美国剧作家》中说:“虽然偶尔可以听到人们推崇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 ),可是舆论普遍认为田纳西・威廉斯才称得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所出现的最杰出的美国剧作家。
”①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欲望号街车》(1947)获得了美国戏剧界两大最有权威的嘉奖:纽约剧评界奖和普利策奖,被誉为当年最佳剧作。
在这部伟大的当代精神悲剧中,威廉斯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创作方法以及象征的创作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这一主题。
当代悲剧可以分为社会悲剧和精神悲剧,或者说,当代悲剧是由社会悲剧和精神悲剧两个层面构成的。
社会悲剧所关注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困境,是在社会中寻找人的生存困境的根源。
任生名在《西方现代悲剧论稿》中说:“在现代社会悲剧中,就个人的身份、价值、尊严而言,其向度是朝外的,指向他人和社会,旨在获得接受和认同……”②而精神悲剧所关注的是人在精神上的生存困境,是在精神世界、心理世界以及深层意识中去寻找人的生存困境的根源,“在现代精神悲剧中,精神失落或非人化,其向度是朝内的,指向人自身,指向自我,涉及自主和自我确定。
”③当然,社会悲剧不仅是社会的悲剧,而且是个人的悲剧,所以它的戏剧空间不仅在社会中扩展,而且在个人心理中延伸。
社会悲剧中人的悲剧命运既是社会的,也是心理的。
田纳西·威廉斯在美国戏剧史上的独特位置与意义

田纳西·威廉斯在美国戏剧史上的独特位置与意义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是20世纪美国戏剧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独特理解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充满了内在的情感和矛盾,深刻地触及了人类心灵的最深处。
田纳西·威廉斯在美国戏剧史上的独特位置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对现代戏剧的影响、作品风格的创新和他对社会议题的关切。
田纳西·威廉斯对现代戏剧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他的作品多以家庭和个人情感冲突为题材,而非传统的戏剧史诗故事。
他将戏剧的焦点从外部事件转向内心世界,通过深刻的人物内心独白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的情感冲突。
这种表现方式对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心理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田纳西·威廉斯在作品风格上的创新也使他在美国戏剧史上独具一格。
他的作品多以南方小镇为背景,呈现出典型的美国南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他创造性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等现代戏剧手法,将戏剧表现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戏剧作品常常充满了宿命感和悲剧性,以及对生活的绝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独特的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力。
田纳西·威廉斯对社会议题的关切也使他在美国戏剧史上独具意义。
他的作品涉及到了种族、阶级、性别等多方面的社会议题,在其作品中,他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勇敢地探讨了一些当时被认为是禁忌话题的问题,如同性恋、家庭暴力等,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田纳西·威廉斯在美国戏剧史上的独特位置与意义体现在他对现代戏剧的影响、作品风格的创新和对社会议题的关切。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探索,对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美国戏剧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了历史性的意义,也为当代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成为了永远值得探讨和研究的经典之一。
雷蒙·威廉斯“感觉结构”的关键词解读

雷蒙·威廉斯“感觉结构”的关键词解读作者:彭婷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04期作为文化唯物主义的创始人,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既传承了剑桥导师利维斯及其学派的传统,注重文化批评的有机论、总体论,又在分析文化与社会时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性特点,从语言和意义的角度切入批评实践。
感觉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这一概念的提出,作为其独创的分析工具,尤为突出地体现了这种理论特色。
由于威廉斯本人的文学理论研究背景,他多从文学文本着手进行特定感觉结构的探索,例如《文化与社会:1780—1950》中“工业小说”一章,以及《现代悲剧》《乡村与城市》等,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范例。
然而,威廉斯的理论在译介至国内的过程中,针对“感觉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并没有统一的译法:就其早期代表作《文化与社会:1780—1950》而言,1991年版译者吴松江与张文定根据当时上下文的判断,在书中不同章节就同一概念给出了“感觉结构”与“感情结构”两种译法——后者的具体语境是描述工业革命之后,中产阶级小说作者对工人阶级的矛盾情感。
而同一本书的2011年中文版,译者高晓玲则统一使用了“情感结构”进行代替。
事实上,“情感结构”的译法在国内早期的威廉斯研究中,被更广泛地采用:除了傅德根1998年《走向文化唯物主义》中曾使用过“感觉结构”,稍后的研究者如赵国新于2002年、闫嘉于2006年的文论词条编撰中,均一致使用了“情感结构”。
2007年根据刘进博士论文改编出版的《文学与文化革命》中,同样沿用了情感结构的表述,闫嘉作为其博士论文导师的影响可想而知。
在雷蒙·威廉斯的著作译介过程中,虽然同样存在上述分歧,但“情感结构”压倒“感觉结构”的状况有所改善:如前文提到的《文化与社会》(2011年版)与2007年版的《现代悲剧》、2013年版的《乡村与城市》虽然是用前者表述概念,但2008年版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及2013年版的《漫长的革命》却都使用了“感觉结构”的译法。
雷蒙德·威廉斯国内研究综述

文 章 编 号 :63—2 1 ( oo 0 0 8 0 17 11 2 l )6— 16— 2
出版的王尔勃 、 周莉 译 《 马克 思主义 与文学 》 是笔 者能够找 到的
威廉斯作 品最 近 的中译 本 。王尔勃 在译序 中以《 回望跨世 纪 的
足 和 面 临 的 问题 进 行 梳 理 , 以期 加 深 对 这 位 思 想 巨 匠 的理 解 。
精深的思想内涵。
2国 内对 威廉斯 作 品及 其 思想研 究概况
() 1 威廉斯 作品整体评价
国内对威廉斯作 品 的批 评性文 章集 中于《 克思主义 与文 马 学》 《 、 文化 与社会》、 关键词》 《 这三本 书 中。王尔勃发 表的两篇 评论性文 章《 威廉 斯及 其晚期 代 表作《 克思主义 与文 学》 和 马 》 《 文化唯物论 与文化研究——从雷蒙德 ?威廉斯 《 马克 思主义与
丈 謦导 ・启 史砬廓
雷 蒙 德 ・ 廉斯 国 内研 究 综述 威
曹莹莹
( 国矿 业 大 学 外 文 学 院 , 苏 徐 州 2 11 ) 中 江 2 16
摘要 : 蒙德 ・ 廉 斯 是 2 雷 威 0世 纪 英 国 著 名 的 马 克 思 主 义理
文集 , 汇集了他 去世前 1 O年中撰写的 1 篇文章。20 1 0 7年凤凰 出 版传媒集团与译林 出版社 合作 出版 了丁尔苏译 的《 现代悲剧》 一
文学》 中获得 的启示》 是这方 面的代表作 ( 王尔勃 ,0 1 王尔勃 , 20 ;
20 ) 0 6 。但 是 这类 评论 性 文 章 多 集 中 对 一 本 书进 行 研 究 , 炼 出 提
评威廉斯人性悲剧中文化变迁对个体意识的影响方式

南方人具有一种因为出身、 门第 、 文化传统而产生的 自豪感 和优 越感 。在 南 方人 眼 中 , 方 的 价值 观 是 北
粗鄙 、 功利 、 俗 的。布 兰奇 “ 自己包裹 在 高 傲 的 世 把 优越 感里 ” 图以 自己虚 构 的贵 族 式生 活 来使 代 表 试
工业 文 明 的斯 坦 利 相形 见 拙 。“ 而 , 本 主 义 工 然 资 业 文明 的价值观 比南方种 植 园经济 文 明的价值 观更 为进 步 , 符 合事 物 发 展 的 客 观 规 律 。 因 此 , 更 ” 布 兰 奇和斯 坦利 的对 抗是 徒劳 的 , 也是 注定 要失 败 的。
廉 斯 “ 剧 三 部 曲” 现 的就 是 后 一 种 文 化 变 迁 的 戏 展 方式 , 即附属 于北 方 工 业 经 济 的新 文 明 给 附属 于 南
方 的种植 园 经 济带 来 的冲 击 , 变甚 至是 重 塑 。属 改 于不 同文 明的 国家和 集 团之间 的关 系往往是 趋于 冲
突性 的。美 国 的南方 和北 方这 两个不 同 文明 的地 域
收稿 日期 :0 1— 8— 5 2 1 0 0
此外 , 先 的荒 拓精 神 和 种植 园的 自然 气 息赋 祖
基金项 目: 淮海工学院科研课题 ( 目编号 : 1 10 7 ) 项 2 05 0 1 0 作者简介 : 解长 江( 9O ) 男 ( ) 河北秦皇 岛, 1 8一 , 汉 , 讲师 , 硕士
社会 遗弃者 ”z。 l J
之处在于从人性局 限的角度补充论证 了“ 悲剧表达 了人类要获得人格的不可摧毁 的意志” 这一论断。 关键词: 文化变迁; 性悲剧; 人 价值观冲突; 仰危 信
机 ; 权 主义 男
中图分 类号 :1 6 4 I0 . 文献标 志 码 : A
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女性悲剧主题赏析

140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女性悲剧主题赏析文/那洋摘要:作为美国20世纪3大戏剧家之一,田纳西•威廉斯在描写美国二战后南北文化冲突方面独具一格。
他通过对二战后南方女性生活状态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性命运。
本文通过对田纳西•威廉斯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其所作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两部作品主角们进行解析,简要总结出了其女性悲剧的特色风格。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女性悲剧;文化冲突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戏剧家。
他精妙地描写出了二战后沉湎美国旧南方传统种植园文化的女性们的末路,及旧南方传统文化在现代工业文化不断冲击下的危局。
一、田纳西悲剧色彩的社会背景(一)南北战争后社会和女性身份的巨变在南方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是优雅、善良、温柔、正直、好客等美好品质的代名词。
她们即使不去工作,在家庭中也受到尊敬。
然而,南方的优雅传统受到了来自北方工业文化的强烈冲击。
相较于男性,工作能力较差的女性地位不断下降,最终被社会无情淘汰。
她们无力与这种野蛮的社会现实抵抗,最终沦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二)对过去优雅浪漫生活方式的依恋在美国旧南方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是浪漫主义的代表。
在这种社会背景的熏陶下,女性自然而然地拥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氛围。
然而残忍的时代变革将那些温柔、优雅的女性们全部扼杀,孤独、绝望、内心崩溃的她们变得不敢面对现实,终日沉溺在对旧时代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幻想之中。
(三)旧观念与新观念的冲突旧时代中,从小受到家族道德观念熏陶的女性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女性就是男性的陪衬。
她们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获得优越的生活。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完全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工业化大潮来临之际,不懂得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的她们最终变成了受害者。
而新时代的女性明白,她们只有凭借自己的努力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
她们鄙视那些只懂得依附男性而不思进取的旧时代女性,认为被困于传统,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她们是无能的。
分析《欲望号街车》布兰奇悲剧命运的成因

分析《欲望号街车》布兰奇悲剧命运的成因摘要: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文学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
在《欲望号街车》中他成功地刻画了布兰奇这一悲剧形象,并于1948年赢得了普利策戏剧奖。
《欲望号街车》的出版标志着他在戏剧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分为三部分,着眼于分析布兰奇悲剧命运的成因。
第一部分概述了威廉斯的生平和他的作品《欲望号街车》。
第二部分通过描写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和男权社会揭示了造成女主角悲剧的社会历史环境。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布兰奇走向毁灭的直接原因包括艾伦的背叛,麦奇的遗弃,斯坦利的迫害。
与这三个人的关系将布兰奇推向悲剧的深渊。
除了外部因素外,布兰奇自身的性格缺陷像沉溺于幻想与虚伪使她难逃悲剧的厄运。
作为结论,最后一部分给处于相似境遇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些启示。
跟随时代的步伐是明智的。
接受改变,从不沉溺在幻想的世界是最好的求生之道。
关键词:悲剧;成因;幻想;虚伪一、简介田纳西?威廉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他在美国戏剧界的声望可以与尤金?奥尼尔相提并论。
威廉斯出生在密西西比州。
他在度过了不愉快的高中时光后,先后上了三所大学。
在1929,他进入密苏里州大学,在这里,他创作了的第一部独幕剧《美就一个字》。
这部戏在当地竞赛中获得好评。
从1928年处女作短篇小说《尼特克里斯复仇》的发表至1983年,威廉斯共完成了25部长剧、40部短剧和12部剧本,其中包括那些已经制作和未完成的剧本,因此他被誉为一名富有成效的剧作家。
其中1948的《欲望号街车》和1955年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曾助他两夺普利策奖和戏剧评论奖。
《欲望号街车》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戏剧之一。
女主角布兰奇在密西西比州劳雷尔小镇被开除,失去了在贝尔的房子,她被迫求助于住在新奥尔良的姐姐斯特拉。
斯特拉已经结婚。
因为布兰奇和她的姐夫斯坦利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着不同的态度,在斯特拉的家里,他们之间充满了冲突。
该剧的高潮是布兰奇被斯坦利残忍地强奸,被送到疯人院。
雷蒙德·威廉斯电视理论解析

摘要威廉斯作为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理论家之一,他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本人论文的重点是威廉斯的电视理论,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集中分析电视的先进性。
威廉斯为电视正名,充分肯定电视作为独特的文化形式,在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推动民主建设、促进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章集中分析电视的局限性。
随着电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威廉斯对电视也存在进一步的认知。
他认识到在电视美丽的外表下,暗藏着某些利益者的祸心,这些破坏民主的邪恶力量充斥在电视发生作用的每一个环节。
具体表现在知识的全景展示带有选择性,民主的表现带有局限性,更重要的是电视推动了文化帝国主义的进程。
第三章,在威廉斯对电视正反两当面作用的分析之后,我们面对电视需要树立理性态度。
首先重视知识给予和体验的有机结合,其次,突破电视民主体现的局限性,追求表象与实践的统一。
再次,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背景下,追求文化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完美融合。
总之,威廉斯的电视理论是其反精英文化思想的有力呈现,了解思想的具体内容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威廉斯的文化理想,另一方面,我们以威廉斯的电视理论为武器,全面分析电视利与弊,理性面对电视推动的全球文化交流的碰撞与融合。
关键词雷蒙德·威廉斯电视文化利与弊AbstractWilliams as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theorist is one of the founder of the Birmingham School, and his book "Culture and Society" and the "long revolution" has opened up the culture of anti-elitist way for th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Williams scope of the study involving almost all fields of social science, and have made high attainments. Our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focus on Williams's television theory, his theory is the television part of the study the entir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The main research focus on "communication"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Materialism and cultural issues" (1980) monograph. Williams opened up the research results spread Marxist theory of the British precedent, and through his writings on the field had a lasting impact.Williams, the television we hav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or analysis theory, the first part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television. Williams TV rectification of names, fully affirmed the TV as a unique form of culture, in raising the level of popular culture, promoting democracy, promoting global cultural exchange active role.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limitations of television.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systems, Williams on the TV there are further awareness. He recognized the beautiful appearance on the television, the hidden interests with those of the evil in some of these undermine the democratic forces of evil play a role in the television filled with every step. Embodied in the knowledge of the panoramic display with a selective, wit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erformance of democracy, is more important is television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mperialism. The third part, in William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 of television analysis of the role, we need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approach to face television. First,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mbination, followed by the breakthrough of democracy reflects the limitations of television, the pursuit of the unity of appearance and practice. Agai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ultural exchange, the pursuit of cultural nationalization of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Key Words Raymond Williams the television Cultur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引言引言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是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伯明翰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雷蒙德_威廉斯及其晚期代表作_马克思主义与文学_

。
、
,
二 战 以 来 随着 西 方垄 断一 跨 国资
,
本 主义 造成的社会 异化 情况 的加剧 一 系 列新 的社会 思 潮与学 术思 潮
见 《 国 文 学评论 》 外
年第 期 第
页
。
涌 现 出来 其中包括着存在 主义 弗 洛伊德主 义 结构主义 新黑格尔 主
,
、
、
、
义 等 这 些 思 潮 都不 约 而 同地 重 新发 观 马 克思 主 义 加之 马克思
雷 蒙德 威 廉 斯及 其 晚期代表 作 马 《 克 思 主义 与 文学 》
・
王 尔勃
雷 蒙德 威廉斯 地卵阳
、 ,
・
文化学 家 文艺 理论 家 被誉为英国 新左派 的理论 之父 是 当代 西方 马克思 主 义 发 展 的第 三 阶段 的 重要 代表人 物 年他逝世 后 国
,
“
!
一
”
。
,
当代英国著名的
。
、 、
部 论文
,
余篇 另外 还 同他人 合著 合编各 种 著作近 百种 所 涉学科范围极
广 文 学 文 化学 美学 语言学 戏剧 理论及历 史 政治学 社会 学 传播 学 电影电视理 论 他 不仅在每门学科 的理论 上都作出卓越建树 而 且
、 。 、
、
、
、
、
,
通过 跨学科研 究 形 成 自己 独特的哲学 文 化学和文 艺 美学 的理 论体
但他 的读 者 却极 其 众
,
多
。
这是 因 为威 氏 几乎 总是 注意 阐述 整个 文化 向尽可 能最 大 的读者
”
。
“
群而 不 是任何一 个 学术场合 的听 讲者解 释 自己 的 理论 述 的 内在 的理 论 力量 稳定性 和某种 预见性
《樱桃园》:喜剧还是悲剧?

《樱桃园》:喜剧还是悲剧?作者:吴向廷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2期吴向廷在现代戏剧史上,契诃夫的剧作不多,但无一不是迷人、深邃、耐人寻味的经典。
关于他的最后一部剧作《樱桃园》,历来的解读和争论已经很多,每一次的讨论都裹挟着不同时代对戏剧的不同理解。
因此,一个世纪之后,《樱桃园》仍然能够挑战读者有限的知识和心灵。
契诃夫明确写道这是一部“四幕喜剧”,但是笼罩在全剧中无法改变的命运又如何解释?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一些探讨。
作为喜剧的《樱桃园》从契诃夫全部的创作出发来考察其戏剧创作的特点,对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与他的时代作出有力的历史分析,这是前苏联契诃夫研究专家叶尔米洛夫的《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区别于其他研究著作的特点。
在这部著作中,叶尔米洛夫坚持《樱桃园》的喜剧性质,其论断的依据在于契诃夫本人对于《樱桃园》的设计:“契诃夫对于艺术剧院的全部指示,主要可以归结为一点:他很关心这个戏的愉快、乐观的调子,他唯恐艺术剧院会把‘樱桃园’演得凄凄惨惨,所以他着重说明:在他的新剧本的全部角色的扮演里必须有一种新的调子。
”[1]为什么要强调《樱桃园》是一部喜剧呢?叶尔米洛夫的回答是“新的、明天的俄罗斯在向年青过去的、老朽的、注定快要结束的生活告别,向往祖国的明天——这就是‘樱桃园’的内容。
旧生活的末日已经如此迫近,它已经显得愚蠢可笑、‘虚幻’和不真实了。
这就是剧本的情调。
” [2]这就意味着,剧本所讲述的这个悠久的、优美的、象征没落的俄国贵族生活的樱桃园被卖掉的故事,不是一个哀婉、感伤、让人惋惜的旧生活的挽歌,而是一次告别旧生活和迎接美好新生活的欢呼。
无论是樱桃园的主人加耶夫、柳鲍芙兄妹,还是他们的孩子们、管家、仆人,对于樱桃园被卖掉他们展现出来的都是浅薄的、不负责任的惋惜以及旋即而来的喜悦和放松。
剧本中,樱桃园被卖掉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段落: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再待十分钟,我们可就得上马车了。
(把房子四下看了一眼)再见了,亲爱的老房子,再见了,老人家!要等这个冬天过去,新春一到,你可就不会存在了,人家就已经把你拆掉了。
论雷蒙·威廉斯的现代悲剧观

2014.11自二十世纪始,“悲剧死亡论”即作为现代语境下的西方文学论争之一产生了巨大影响。
雷蒙·威廉斯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也是悲剧死亡论反对者的代表,其代表作《现代悲剧》立足于对古希腊以来各个时代传统悲剧理论的梳理,发展了“情感结构”概念以对悲剧及其各部分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解读,更将革命引入悲剧言说的考察范围,由此拓宽了悲剧的内涵和外延。
一.“悲剧死亡论”之辨美国文论家斯坦纳作为悲剧死亡论的扛大旗者,在《悲剧的死亡》中具体对此进行了阐发。
他认为悲剧之于人类处在更为高尚的地位,只有语言因素、物质环境与个人天才三种因素共同具备才能够产生严肃剧,而只有具备特殊调子(particular note)的严肃剧才是悲剧,悲剧的衰落也历经了近似悲剧与非悲剧的阶段。
此外,斯坦纳虽已经意识到悲剧一词的不同使用范畴带来的涵义混淆现象,“语义学领域的名词悲剧和形容词悲剧的就像它的起源一样保持着不确定性,这种极端的不确定使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所提供的无数悲剧的正式定义变得武断而又缺乏说服力。
充其量,每种定义或多或少仅仅是局部的分裂,至多适用于特殊的目的,如道德的、美学的或政治的,等等。
”其仍坚持将悲剧作为戏剧概念单独考量,其悲剧死亡论也主要是从悲剧的文学性概念上生发而来,因之其悲剧实际上主要指古希腊和伊丽莎白时代的悲剧,这就与雷蒙·威廉斯广义的悲剧概念产生了分歧。
斯坦纳从戏剧形式的角度出发否定现代悲剧产生的可能性,而后者不仅选取现代悲剧作品对其进行质疑,更在广泛的现代意义上指出了悲剧产生的必然。
在斯坦纳看来,在根源上促使悲剧急剧衰落的因素集中于观念上的改变,“在笛卡尔和牛顿时代之前,雅典悲剧所隐含的想象模式一直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在这之后,古代的情感习惯和物资及精神经验的等级秩序被抛弃。
”人们不再将自然现象和人物行动归咎于神话或宗教因素,转而因为理性主义的巨大力量而变得无所畏惧,这也是雷蒙·威廉斯主要涉及到并用于批判的悲剧死亡论的决定性因素,他在《现代悲剧》一书中提到:“在搜寻悲剧之历史条件的时候,我们要找的不是关于命运、神灵统治或某种无奈意识的特殊信仰,类似这样的观点支撑着前面提到的那个说法,即悲剧过去依靠的是持久的信仰,现在已经没有可能,因为我们缺乏信仰。
注定的悲剧

注定的悲剧【摘要】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南部最伟大的剧作家。
本文意在通过自然主义角度分析威廉斯最杰出的剧作之一——《欲望号街车》中女主人公布兰奇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指出人的命运是时代和环境这一外因以及人的遗产因素性格这一内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作为衰弱的旧南方贵族的代表,女主人公布兰奇在强大的工业文明和残酷的生存竞争前显得不堪一击,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放纵欲望又加速了她的毁灭,布兰奇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无法避免,她的悲剧是她所处的环境和其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同时,她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毁灭的悲剧,也是任何一个无法适应时代潮流者的悲剧。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环境;遗传;悲剧命运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南部最伟大的剧作家。
他不但作品优秀,而且极其多产,他的作品受到了人们的热烈称颂和赞誉,也多次在评论界引起激烈的争议。
威廉斯非常善于刻画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
他所关心的主题是在变更的社会环境中,人与外界的隔绝,人与人之间的缺乏沟通,以及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中人们如何孤独地寻求自我价值等问题。
本文意在通过自然主义角度分析威廉斯最杰出的剧作之一——《欲望号街车》中女主人公布兰奇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指出人的命运是时代和环境这一外因以及人的遗产因素性格这一内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自然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蜕变的产物,也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
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自然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也是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化的过渡流派,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诸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逃而无处——关于《逃离》的悲剧性解读

热播冷评VOICE&SCREENWORLD文艺直通车逃而无处一一关'《逃离》的悲剧.解读口高迪摘要:2"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被称为“短篇小说大师”,其小说《逃离》立足平凡小镇的女性生活,描写了女主人公卡拉两次的追寻自由逃离生活,却最终发现逃而无处的悲剧经历°文章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雷蒙•威廉斯的“自由主义悲剧”理论,更深层次地分析女性身心受到压迫的悲剧性原因°关键词:爱丽丝!门罗《逃离》悲剧引言雷蒙*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1921年5月31日〜1955年1月26日),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哲学、历史、文化、大众传媒等%随着威廉斯的悲剧观念越来越趋于世俗化,其“自由主义悲剧”理论作为小说研究的理论基础更有借鉴意义%威廉斯在《现代悲剧》中对自由主义悲剧有着这样的描述'人既处在自己能力的巅峰,也面临自己力量的极限%他的理大,却遭到挫败%多能量,却最终被自己的能量所摧毁%这一结构带有自由主义的色彩,因为它强调不断超越的个人,这一结构也是悲剧性的,因为最终认识到失败或胜利的%”其核心是独立个体的奋斗者在努力争取解放、冲破牢笼的中面临着自身极限,而最后遭到毁灭%其关键“自由的的英转向反抗自我的悲剧性立场%换句话说,就像理想被认为是个人内心的东西,同时罪恶也被内在化和个人化了。
”由此看来,雷蒙•威廉斯所描述的自由主义悲剧最终自的的,人最终自的,为自己的%《》由5小说,作的述一 的各种经历,这有年少的姑娘、已婚的妇女、大学女教师、镇上的护士,她们都处在想遡出的悲剧中%笔者将借助雷蒙•威廉斯的自由主义悲剧理论对其中的一行悲剧性解读:年轻的卡拉因不满家人的轻视逃离到丈夫身边,却又因婚后生活与想象生活的落差再一次逃离,逃到最无处可逃……人生就是如此温暖却又如此悲凉,想着逃离原本的生活,远处即是令人神驰向往的美丽风景,料未能逃过命运的捉弄,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无处可%奋力出逃文艺复兴过后,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崇尚个体、推行自我,沉睡已久的自由意识一时间扑面而来,作为个体的人拥有无限自由的权利,自我、自由、独立、民主得到大众的拥护以及充分的肯定%把中世纪的愚昧束缚远远甩在身后的人类开始走崇尚自由的本主义,,人自由权的于其%,这所未有的自由随着孤独、无助%曾说,人存在的特征自由,婴儿期虽已经在生理结构上的存在,但来说仍于,为有可立对世的能力,得着%但随着在生理及理方得大,开意自己的立,开有自意,开自由与立%《离》中的卡拉如%她的一生都在离的上,其目的都是为了追求自由、追寻自我%15岁的卡拉第一次离原生家,出生在中的她着的破碎,、成绩平平在学校也得不到同学们的重,在学家中都得温暖,%她,但她能上大学,可在卡拉的中,能小满%在上大学之,年无的卡拉上马教克拉克,中学学的克拉克日世,在生活着,但离原本把自己得的生活的卡拉着克拉克%克拉克的生存能力自得卡拉师的的,得克拉克一,一能把上%对对自己人的视,卡拉与其终对自己的视,一之,她与克拉克,她中的美生活%她在的中写道:“我一要过一种更为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年少无知的卡拉此时第一次到达了寻求自由的顶峰,殊1却也面着自身能的%第一次离确实让她暂时摆脱了家带来的伤害与束缚,但她也在中入另一漩涡中,并没有真正实现自由和独立,只是从一种悲剧来到另一悲剧%声屏世界2020/02上热播冷评VOICE&SCREENWORLD文艺直通车无处可逃在与克拉克的婚姻中,卡拉怀揣着所有少女对婚姻的向往,把克拉克当作二人未来美好生活的总设计师,情愿当他的奴隶,她理所当然又心甘情愿地顺从着"克拉克时刻牵引着她,甚至好像主导着她的人生"新婚过后的小夫妻面对现实后总会失落,激情散去剩下的只是日渐平淡的婚姻,一地鸡毛的生活终于显露出它的真实面目,不幸的卡拉终于再一"主的克拉克在婚姻中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自认脾气火爆是的表现,他总是对卡拉时而冷言冷语、时而暴力相加,发火发怒是的"不止在婚姻中,甚至在与他人时,克拉克也总是情"可怜的卡拉不仅在生活中没有话语权,在经济上甚至的马术学与卡拉有一"卡拉活,干着和克拉克相同的马场粗活,在隔蜃,,她的一"的卡拉只一好克拉克,生企图对她图谋不轨来换取他的一心,可满眼金钱的克拉克对此视而不见,反而逼着她以此为借口向贾米森太太进行钱财的勒索"长时间的压抑氛围使得卡拉十分无助,抑郁的思绪无处释放,小山羊弗洛拉便成了她唯一的倾诉对象"小山羊的不幸丢失使卡拉对生活抱有的最后一丝希望成了泡影,她终于崩溃了"暖心邻居太太的引导,让卡拉埋在心底已久的感情闸门终于打开,她慢慢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教授太太鼓励她寻找自我,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为自己而活"不仅如此,她还资助卡拉路费,为她做好了一切准备"疑问,太太的热心帮助让卡拉在追求自我#追求自由的进程中加快了步伐"在贾米森太太的推动下踏上逃离路途的那一刻,卡拉的自我意识终于苏醒过来了,渴望摆脱婚姻枷锁、追寻自由的愿望愈发强烈"她当机立断,抓住来之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地逃走了……第二次寻求自由的顶峰时刻正是卡拉的第二次逃离时刻,但依旧遭遇极限未能打破——恐慌下的卡拉最终还是"临走前在贾米森太太家吃饭时因为害怕而手抖;在中给克拉克的留言频写错别字;在是与克拉克一起生活的种种回忆;着自己去畅想即将迎来的多伦多美好生活……可她如何也想象不出早已与外面世界隔离的自己将如何面对现实,想象不出要如何搭乘交通工具跟陌生人交谈,要如何有克拉克的另一种生活"结语卡拉还未出逃却因无助被自己打败其实是有原因的,悲剧性结局其实早已埋下种子"家庭生活缠身#与外堺系、卑微且懦弱的卡拉早已失去独自面对的能力,更何况是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她有着寻找自由的意识,已甘愿臣服于克拉克;想追求全新生活释放自我,,却不知不觉间早已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找寻安全感、归属感,却已然习惯性地靠着克拉克活"《逃离》中,当三站时,卡拉内心对未知世界的惧掩盖"“她双脚此时距离她的身体似乎很远"她的膝盖,穿在不是自己的硬绷绷料子的裤子里,犹如灌了铅般沉重"她像被锤击过的马似的,怎么也站来"”于是,汽车F再次出发时,卡拉拖着麻痹不堪的身体挣扎着站来要求下车"卡拉竭避的世界却是最终想竭尽全力返回的世界,是被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打败吗?不是,最终打败她的还是自己"未知世界的危险是出于象也好还是实际如此也罢,在卡拉准备出逃的那一刻她便已经使出了浑身力气"她竭力摆脱困境极力寻找自由,自由顶峰即是极限"出逃后才发现还是原来的世界如此实,如此合适,这样她才会中途又下车了 "克拉克打电苦苦央求,奠定了卡拉的悲惨结局———婚姻生活继续忍的困苦"卡拉的结局无疑是悲剧性的,追求自由退缩后她还是回到了原点,自由过后的悲剧依然盘踞在她脑海里:“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感觉不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卡拉的两次逃离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女性在遭受压迫后的一种积极反抗,寻找自由,极力追寻自己的一片净土,但最终逃离失败也表明人在自己的巅峰时刻也面临着,最终生成悲剧"毫无疑问,卡拉内心自由主义的向导引领着两次逃离,但是逃离后才克拉克早已烙印般刻在她的心里,才作为被压迫的女性早已下意识接纳了的自身极限"追寻着自由,也奠定着悲剧"(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参考文献:1.埃里希•弗罗姆著:《逃避自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2.[英]雷蒙德•威廉斯著,丁尔苏译:《现代悲剧》,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研究缘起与理论路径

南方文坛2022.5 Southern Cultural Forum2008年,笔者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做高级研究学者期间,了解到他关于现代悲剧观念和悲剧理论的研究状况,回国之后便决定从中国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伊格尔顿关于悲剧问题的代表作《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发表于2003年,他的悲剧观念与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强调了人类解放以及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目标的重要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伊格尔顿以及西方一些左翼学者仍然坚持中国文化中没有悲剧的理论观点,因此,在学理上论证中国有自己的悲剧现象和悲剧观念就成为一件值得中国学者认真开展的理论工作,这也是我们开始着手研究中国现代悲剧问题的契机。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是现实存在的我们首先坚持的一个观点是:悲剧是一个人类共通性的文化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文化或其他文化一样都有自己的悲剧意识和悲剧观念,只是由于文化和社会条件等差异,在表现形态和表达机制方面有所不同,对悲剧的理解和认识也各不相同。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西方悲剧理论作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和理论研究,随后择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大家较为熟悉的若干具有悲剧性的文本,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深描式”分析,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悲剧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我们认为,中国在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国和强国的历程中,悲剧观念始终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内涵之一,这既由现代性的本质所决定,也由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所决定。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十分复杂和悲剧性的发展道路,在审美关系和表达机制上都明显呈现出与近代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性。
中国社会百余年来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事实上也是对现代化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启蒙和救亡、社会主义目标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几乎同时产生且始终纠缠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情感结构和价值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现代化进程中的平民英雄——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英雄群像

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2021 年第 3 期( 总第 186 期)No.3,2021General.No.186-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现代化进程中的平民英雄一一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英雄群像史晓林(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不同于古典悲剧,现代悲剧着重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崇高,对于悲剧英雄有一套完全不同的叙事机制。
这一点,在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有深刻的体现。
在小说中,路遥用“平凡叙事”的笔法,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这对平民英雄,有意识地提出了“现代人的痛苦”这一命题,展现出了从属于现代悲剧的情感体验——“尘世的崇高”,生动再现了普通人遭遇现代性而生出的崇高体验。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悲剧;平民英雄;“现代人的痛苦”;尘世的崇高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 2021) 03-0082-06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深受人民大 众的喜爱,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⑴。
不过,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及文艺批评家这里,对 《平凡的世界》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高度认可路遥的创作及该书的经典性,认为应将其纳入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中;另一种则认为该书被文学史遮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无可厚非(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中,《平 凡的世界》遭到了漠视。
影响大的如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杨匡汉与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都不曾提路遥;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民 间”的概念开创了全新的文学史视角,其中虽专门讨论了路遥的《人生》,但提到《平凡的世界》仅有一句)。
其实,路遥在文学史上遭冷遇和20世纪80年代热闹非凡的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文艺界的涌入有关。
路遥能否进入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这背后是两种文学范式一朴实无华的现实 主义与新颖独特、追求技巧的现代主义一的角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 (15ZDB023)作者简介:史晓林,1991年生,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美学博士。
探究扭曲的人性隐秘与异化情感--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主题意旨及其成因

探究扭曲的人性隐秘与异化情感--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主题意
旨及其成因
韩曦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本文探讨了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灵与肉冲突、同性恋、性暴力以及精神救赎等主题,对被评论界所诟病的剧作家在舞台展示肉欲的
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总页数】7页(P87-93)
【作者】韩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对外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
【相关文献】
1.欲望的分裂与兽性的剩余——论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悲剧主题 [J], 陈奇佳
2.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潜在的同性恋主题探析 [J], 马予华
3.扭曲的人性异化的人生——田纳西·威廉斯《猫》剧人物异化关系与主题探究 [J], 王艳红;王春英
4.论田纳西· 威廉斯戏剧作品的电影改编 [J], 王晓彤; 王璁
5.黑格尔悲剧理论在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的体现——以《玻璃动物园》和《欲望
号街车》为例 [J], 蔡一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欲望号街车》:一部现代精神悲剧

《欲望号街车》:一部现代精神悲剧
宋秀葵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田纳西·威廉斯所著戏剧<欲望号街车>被人们称作美国戏剧史上的两大巨著之一.本文从介绍现代精神悲剧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剧中女主人公布兰奇内心世界永不停息的矛盾和冲突及其悲剧命运,阐明了此剧是对现代人的灵魂的探索,对现代个人精神上的生存困境的关注,是一部现代精神悲剧.
【总页数】2页(P101-102)
【作者】宋秀葵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25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布兰奇的悲剧根源: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号街车》的拉康式解读 [J], 李宝珠;孙光旭
2.欲望中的精神悲剧--试论《欲望号街车》的悲剧性 [J], 柴俊丽
3.是欲望,还是生的挣扎--浅析“欲望号街车”中女人、男人的悲剧 [J], 马海侠
4.电影《榆树下的欲望》和《欲望号街车》的悲剧结构分析 [J], 朱岩岩
5.布兰奇的悲剧根源: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号街车》的拉康式解读 [J], 李宝珠;孙光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现代社会中的“悲剧死亡论”的讨论
A/1961年斯坦纳尔发表著名的《悲剧之死》明确宣布:悲剧已经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伟大的悲剧艺术将再也不会产生。
" 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 1。
贵族(英雄) 与贫民(普通人) 的差别已经不重要; 2。
浪漫主义时代那种人类完美性的信念的结束; 3。
以中产阶级生活为焦点的小说的繁荣; 4。
戏剧从诗体向散文体的转化。
B/“如果人类还将选择自由,选择为通向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和获得一个更完美的现实而努力时,悲剧仍然将与人类共存”
C/威廉斯的理论——威廉斯首先发现,现代社会中的悲剧理论都是按照固定不变的人性或人性的部分特征来解释悲剧,已经抽空了它那丰富的现实基础" 然而这只能解释这些文学艺术实践的偶然的短暂的方面,而不是它们的本质,因为早在对它们的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特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之前,它们的结构,准确地说它们的审美结构已经给出了这一本质" 现代悲剧理论首先构想或设定一个预先的假定,并且在逻辑推演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它的结果和目标,经验的事实只是它的一个具体的演绎论证,用来论证它的这个假定"这个假定因为不是从经验事实中提升出出来,所以它与现实是相脱离的; 而我们一旦回到经验事实本身,就不再是根据永恒不变的人性来解释,而是根据变化中的习俗和制度来理解各种不同的悲剧经验,我们就会发现,悲剧不再是某种特殊而永久的事实,而是一系列经验和制度了
19世纪以来,传统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情感结构都发生改变,英雄人物的书写到个体的描绘,因此,威廉斯认为我们应该找到自己文化中的悲剧结构,他曾在著作中论述道:“研究现代悲剧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情感结构,该结构内部的各种变化以及它们与真实戏剧结构之间的联系,此外,我们还应该对上述各个方面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性反应。
”
2、威廉斯关于“情感结构”的理论
情感结构理论是威廉斯的理论核心,情感结构指一种为生活在同一种文化中人们所共同拥有的经验,它被作为文化复杂性的分析概念,具有混沌性、时代性、整体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威廉斯强调对情感结构进行分析的理论前提是,必须理解这个概念只是为了对某一特定阶段进行定性分析时的理论上的静态分析结构,但它在实践中决不是划一的或静态的,存在着不断发生动态变化的可能性。
他在文化分析中梳理了人们对文化的三种情况界定: 一是/ 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二是/ 知性和想象作品的整体; 三是/ 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 威廉斯认为,这三种定义都有其合理之处,但不能只取其一,关键是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三种定义包括了前两种定义排斥的文化内容,包括生产组织、家庭结构、表现或制约社会关系的制度的结构,社会成员借以交流的独特形式。
威廉斯力图用一种最适合说明这种/ 整体生活方式的办法来还原事实的真相,从而寻找到一种情感结构:一代人训练自己的后继者,在社会特征或一般文化模式方面获取尚好的成功,但是,新的一代人将有其自己的感觉结构,他们的感觉结构好像并非来自于什么地方" 极为独特的是,因为在这里,变化的组织产生于有机体中: 新的一代人将会以其自身的方式对他们继承的独特世界做出反应,吸收许多可追溯的连续性,再生产可被单独描述的组织的许多内容,可是却以某些不同的方式感觉他们的全部生活,将他们的创造性反应塑造成一种新的感觉结构"
3、威廉斯的现代悲剧观
“它是一种直接经验,一组文学作品,一次理论冲突,一个学术问题。
”他认为现代悲剧“不是描写一个王子的死亡,而是更加贴近个人,同时又具有普遍性”
他认为对悲剧理论的批判性讨论应该涉及秩序与偶然事件、主人公的毁灭、无可挽回的行动及其与死亡的关系以及对邪恶的强调。
他首先反驳日常悲剧不存在重要的悲剧意义的观点,威廉斯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终极意义上就某一事件和对该事件的反应作出绝对的区分,威廉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痛苦与死亡的反应的分析回答了关于日常生活事件能否具有悲剧反
应的疑问。
另外,普遍性是怎样得到规定的? 威廉斯发现,习以为常的悲剧学术传统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不被看做悲剧的事件总是来自我们文化的深层结构; 由于我们在制定一个规则或秩序时总是会导致人的一部分经验的异化,因此,“要连接和解释我们的现实苦难,新关系和新规则是当代悲剧的条件”要改变经验的性质以及一整套依赖于它的态度和关系,重新发现悲剧的当代意义" 这种反驳首先为威廉斯拨开了以往悲剧理论的抽离性和幻觉性,为日常生活与悲剧建立联系,为日常生活中的悲剧经验建立了分析的可能性。
" 只身面对“盲目必然性”的悲剧主人公“孤独而死”只是一种特殊解释,而不能作为绝对意义和悲剧的等同物,关键是分析死亡的事实给其他人造成了怎样的体验,而说“我们孤独而死”则可用来证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丧失,因此,在威廉斯看来当前将死亡分离出来的做法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它对悲剧或死亡本身的描述,而在于它通过这些描述来定义人的孤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丧失,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命运的盲目性" 这才是我们探讨悲剧时所应该抓住的真实本质和真正意义"
威廉斯主张从悲剧的角度来理解革命" 威廉斯说:“如何看待当今的革命社会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可能决定了我们全部的思想。
”
将革命看成一个完整的行动“它应该不仅包括邪恶,而且包括那些与邪恶斗争的人们; 它不仅有危机,而且有危机释放出来的能量以及我们从中学到的精神。
”
廉斯首先肯定了革命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如果一个社会实质上无法在不
改变现有基本人际关系的前提下吸纳它的所有成员( 整个人类) ,那么这个社会
就是需要革命的社会"但是革命行动的过程又是悲剧性的" 威廉斯所要揭示的革命的悲剧性在于:
其一,揭示社会主义革命的悲剧性" 威廉斯称这个问题在革命观念的发展
中始终是一个无声地带" 乌托邦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都掩盖或稀释了这一事实"在此,我们必须很好地理解威廉斯所说的革命悲剧性"社会主义的革命悲剧性应该体现在哪里呢? 按照马克思的革命思想,政治革命应该是普通的人的革命"其革命的目标是要取消劳动,并在消灭阶级的同时清灭一切阶级统治"然而,拯救全人类的思想由于带有解决与秩序的终极色彩,从实践的观点来看,它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一种革命的乌托邦"当我们将这个目标的虚幻性奉为一个普遍的真理,并孜孜不倦地去实践它时,我们的不屈不挠反而成了自己最为内在的敌人"当我们为了普遍人性而进行革命时,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已经被置于解放人。
其二,揭示当前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悲剧性" 资产阶级革命的悲剧性体现在两点:
一是单方面地否定革命" 资产阶级在获得权益之后,便默许社会的无序状况,期待受残酷剥削和极度贫困的人们能够随遇而安,不要进行革命" 而一旦他们的特权和利益受到威胁,便以暴力镇压,并且称自己的革命只是为了防卫,是出于人类和平的需要,这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革命霸权"
二是欺骗性" 他们利用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的苦难,打着绝对自由的旗帜,将他们的苦难加工成进行反革命加工和交易的原材料,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的牺牲在反革命者虚伪的承诺中被悲剧性地置换成了政治的替罪羊" 由于缺乏理论的提升,他们看不到资产阶级革命的虚伪性,而威廉斯站在底层人民的立场,揭露出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大众作为替罪羊的悲剧必然性"
这样的革命结果只能导致革命目标的抽象化,并且将革命目标置于真实的人之上,它的视角是悲剧性的"人的解放过程被一般人解释得越是普遍、抽象和死板,现实的苦难就越是不重要,直至连死亡都成了一张纸币"
我们必须将革命看成一个完整的行动,结束发生异化的努力也可能会产生出新的自身的异化,我们就又会不自觉地成为别人的敌人,从而以最痛苦的方式肯定了极度无序的存在" 于是,
/我们的确看到了某种悲剧的必然性"这种悲剧的行动在于/ 不是肯定无序状况,而是无序状况带来的经验、认识及其解决"而认识到革命的悲剧性,只是现实生活中持续不断的斗争的起点。
4、威廉斯关于悲剧的创造性认识
威廉斯的悲剧观是以悲剧的现代经验作为起点的,它所体现的不是一种扎根于个体经验的可以分离的形而上学立场,而是一种共同拥有的、真正集体性的经验" 威廉斯说:我们必须摈弃审美的、与道德的。
这两者之间的虚假对立,而且要审视被掩盖了的道德的与形而上的。
这两者之间的真正对立" 。
威廉斯反对那种先由精英分子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演绎出一个理论或者一种文化,然后被许多人接受并被动体验的自上而下的文化过程,威廉斯明白,特定的价值观一旦被提供给人民大众之后,结果就会变成非自我同一的,因为人民大众在接受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所以文化产生的结果既不能事前设计,也不能在生产的过程中完全得到了解" 威廉斯所致力的是走向共同文化的目标,真正做到在大众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现代悲剧理念" 同时,他从他的情感结构理念出发,将文学艺术作品实践作为他的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运用了社会学、文化分析、政治批评和理论建构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性的实践分析,深刻地阐明了悲剧形式与当代历史生活现实的密切关系,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把传统的精英主义的静态的一元悲剧观多元化和动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