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

合集下载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的变迁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的变迁

明清时期的南京
03
明朝时期,南京成为京师,清朝时期则成为江宁府,均为当时
的政治、文化中心。
近代南京的发展
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对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
民国时期
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这一 时期,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南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战火的摧残和破坏,城市发 展受到严重中国成立后,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开始进入新 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和发展得到了重视和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得到 了快速发展。
南京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这为南京 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06
南京城市的人口变迁
南京的人口历史变化
人口增长
南京人口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增 长,尤其是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 由于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的提升, 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人口减少
在战争和政治动荡时期,如太平 天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南京 人口出现了大幅减少。
南京曾是六朝古都,经历了东吴、东 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等朝代,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太平天国时期,南京作为天京,是太 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南京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 中心。
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如太平天国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重大历史 事件都与南京密切相关。
受教育程度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南 京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发 生了显著变化,高等教育 人口比例增加。

南京城市发展历程PPT课件

南京城市发展历程PPT课件
都城以外——功能区,东部以孝陵为核心的陵墓区;南部为 厩牧寺庙区;西部为商贾云集的繁华市区的外延区;
都城以内——三大综合区,东部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南部为 经济活动综合区;北部为城防区,包括驻军卫所、教场、军事 仓库等分区。
古代南—南京城墙
东晋的影响还不局限于此。建康还是当时国际交往的一个重要舞台。现在的 日本、朝鲜当时都和东晋王朝有外交关系,并派过使节到建康访问。
古代南京——六朝古都
第13页/共77页
1.2 六朝古都 东晋 建康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古代南京——六朝古都
第14页/共77页
1.2 六朝古都 六朝遗迹—南朝陵墓石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现存南朝陵墓石刻共有19处43件,分布于宁 栖公路两侧和江宁县东南部的田野之中。陵墓年代最早始于刘宋永初三年 (422)。帝陵3处,王侯墓9处,失考墓7处。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 石兽分天禄、麒麟、辟邪三种。
古代南京——金陵情怀
第18页/共77页
1.3金陵情怀 隋唐遗迹—栖霞寺舍利塔
古代南京——金陵情怀
第19页/共77页
1.3金陵情怀
隋唐遗迹—南唐二陵
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南麓,是南唐 两位皇帝陵墓。两墓依山而建,相距 100米,规模宏大,均有前、中、后 三 主 室 和 侧 室 10 间 。 主 室 均 为 仿 木 屋结构,梁柱、斗拱,涂红施彩。钦 陵富丽雄伟,墓底周长63.8米,高5 米多。前、中两室以砖砌建,涂朱绘 彩。后室石门楣上大型浮雕"双龙戏 火珠",昂首吐气,张牙舞爪,大有 凌空欲飞之势。下方左右柱壁各置一 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 士像,相貌威严,神态逼真,令人望 而生畏。
古代南京——六朝古都
第7页/共77页

古都南京简介

古都南京简介

古都南京简介一、南京的历史沿革1.1 南京的起源南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

当时,南京是吴国的都城,称为吴郡。

后来,南京成为了六朝时期的南朝东吴的都城,是中国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1.2 南京的兴盛与衰落南京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特别是明朝时期,南京是明朝的首都,被称为“大明京师”。

然而,南京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权更迭,如金朝、元朝和清朝的统治。

在清朝时期,南京成为了一个相对边缘的地区。

1.3 南京的现代发展20世纪初,南京成为了中国的临时首都。

1912年,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南京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都。

然而,不久之后,南京又失去了首都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成为江苏省的省会,至今仍然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南京的地理位置与气候2.1 地理位置南京位于中国东部,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处江苏省中部。

南京地势平坦,东临长江,西临淮河,北靠长江三角洲,南濒杭州湾。

2.2 气候特点南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三、南京的名胜古迹3.1 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国现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玄武湖畔。

中山陵庄严肃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3.2 玄武湖玄武湖是南京市内最大的湖泊,位于南京市中心。

湖泊周围有美丽的公园和景点,如湖中岛、五台山、龙潭湖等,是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3 夫子庙夫子庙是南京著名的文化景点,建于明代。

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是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3.4 南京城墙南京城墙是中国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是明代建筑的杰作。

南京城墙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墙的瑰宝,也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四、南京的特色文化4.1 南京话南京话是江苏方言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南京城市化发展历程

南京城市化发展历程

南京城市化发展历程南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在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南京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一阶段:农业社会在古代,南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都城之一,曾经是六朝古都。

当时的南京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

人们以种植粮食、养殖牲畜为生,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建设也相对简单。

第二阶段:工业化起步20世纪初,南京开始迈入工业化的道路。

当时,南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造纸、轻工等行业。

南京的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南京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迎来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和建设。

第四阶段:现代化城市近年来,南京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面貌。

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大量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南京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南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就业,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给城市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压力,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能力。

此外,南京还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南京的城市化发展历程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化起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四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南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南京规划方案

南京规划方案
四、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明健全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3.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4.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划审批,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5.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市民对规划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本规划方案旨在为南京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规划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建设美丽南京、幸福南京而努力奋斗。
2.政策支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制保障。
3.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4.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5.宣传推广:加强规划宣传和解读,提高市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五、结语
本规划方案立足于南京市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旨在为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保规划符合市民的根本利益,为建设美丽南京、幸福南京而努力奋斗。同时,本规划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
(2)文化挖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自信。
5.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1)产业发展: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等,优化产业结构。
(2)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四、实施策略
1.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规划范围: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约6582平方公里。
(3)规划期限:2021-2035年。

南京城市发展史

南京城市发展史

南京,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它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市内有秦淮河流过其间。

在这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一座大都市逐渐形成。

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在现在南京城楼和五台山东一带,出现了最早的聚落,这就是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约在四千年前,又有一批新的民族到这里来生活,他们会用手转轮来制造圆形的陶器,具有一层薄薄的器壁,颜色带灰色以至黑色。

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黑陶文化。

大约三千多年前又有一支懂得冶炼青铜(铜和锡的合金)技术的部落,从秦淮河方向千迁来,他们会用青铜器制造头、鱼钩和小刀,但大量还是石器。

在时代上,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和西周。

近年被发掘出来的这术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南京地区有二百多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年)在东面太湖流域的奴隶制国家叫吴,西面长江中游的奴隶制国家叫楚。

吴的都城在姑苏(今江苏苏州),楚的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北)。

现在的南京地区处在“吴头楚尾”。

传说吴王夫差曾经在今南京城里冶山,筑冶城,为冶炼的作坊。

吴国东南有个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越国为了对付楚国在边境上筑了个越城。

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这里筑城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在石头山上筑城,叫金陵邑。

南京古名金陵,艰险导源于这个金陵邑。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建立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他四处巡游。

在南京周围的重要城邑停留。

其中的秣陵为一政治中心,所以南京在古代称秣陵。

秦淮河在孕育这些古代城邑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国时代(公元220年——280年),东吴控有长江中下游。

孙权的统治中心,初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后迁秣陵,再迁公安、武昌(今湖北鄂城),终于定都建业。

公元212年孙权从京口迁秣陵,改秣陵为建业,取建功立业的意思。

在汉末军阀混战中,两大古都长安和洛阳都受到严重的破坏,只有建康(建业、南京)在江东于安宁中得到发展。

孙权又派兵到台湾和海南岛,派使者出使南海诸国,有些国家的使臣和商人也和建康交往。

南京变化的报告

南京变化的报告

南京变化的报告1. 引言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本报告旨在探讨南京近年来的变化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 历史回顾2.1 南京的历史概述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曾经是多个朝代的首都。

从东晋到明清,南京都扮演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角色。

2.2 近代南京的变革近代以来,南京经历了许多变革。

例如,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签署后,南京成为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

此后,南京的商业和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3.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3.1 交通网络的发展近年来,南京城市的交通网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新建的地铁线路和高速公路连接了城市的各个部分,提高了出行的便利性。

这对于促进南京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 城市绿化的增加南京注重城市绿化建设,大量增加了公园和绿地。

这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此外,绿化还有助于减缓城市的气候变化和改善空气质量。

4. 经济的发展4.1 产业结构的转型南京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产业结构的转型。

从传统的制造业到现在的服务业,南京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高科技和创新为主导的城市。

这种转型带来了更高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4.2 人才吸引力的提升南京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

高校数量的增加以及研发机构的建设为南京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的创新和科技发展,还提高了南京的国际竞争力。

5. 城市文化的传承5.1 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南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历史遗产。

例如,夫子庙和中山陵等著名景点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

这些历史建筑和遗址不仅是南京的文化符号,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5.2 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南京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和节庆,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

6. 结论南京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化的传承,使南京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

南京城市规划PPT课件

南京城市规划PPT课件

南2京3
专项规划 ZHUANXIANGGUIHUA
1.
城市交通规划——地铁规划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截至2014年8月,南京地铁有5条线路、92座 车站,线路总长180.2公里,日均客流量超过 一百五十万人次,地铁线路长度居中国第4 (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世界第13位
总体规划 ZONGTIGUIHUA
5.
城市中心体系分析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南1京5
专项规划 ZHUANXIANGGUIHUA
1.
城市交通规划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南1京6
SUCCESS
THANK YOU
2019/9/3
SUCCESS
3.
文化保护规划
“一城”指南京老 城 “二环”指明城墙 内环,明外郭、秦 淮新河和长江围合 形成的绿色人文外 环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南3京0
专项规划 ZHUANXIANGGUIHUA
3.
文化保护规划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三轴”指中山大道、 御道街和中华路三条 历史轴线 “三片”指城南、明 故宫、鼓楼——清凉 山三片历史城区 “三区”指紫金山、 玄武湖、幕府山—— 燕子矶和雨花台—— 菊花台 3个环境风貌 保护区
南3京1
专项规划 ZHUANXIANGGUIHUA
4.
城市江岸空间规划
规划中充分发挥长江沿岸资 源优势,加强港口岸线整合, 优化沿江布局,提升滨江生 活休闲景观功能;支撑国家 综合交通枢纽和滨江生态宜 居城市的城市职能,规划中 利用岸线总长307.6公里,其 中城市生活与旅游景观岸线 达52.3公里。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引言城市规划与发展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既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也面临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本文将介绍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情况,并探讨其中的成就和挑战。

南京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之时,便有规划修建宏伟的皇宫和城墙,代表着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辉煌。

在清朝时期,南京又进行了一系列城市规划改造,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宗教建筑,如夫子庙、明孝陵等。

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南京在建设工业区和住宅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代城市规划的特点近年来,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南京市的发展规划,南京将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城市。

在城市规划方面,南京积极进行了城市更新和城市绿化,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

南京的城市规划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尊重自然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南京的城市发展经济发展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南京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等领域。

南京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发展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南京还积极发展服务业,打造国际化商业枢纽。

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京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入南京,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快速城市化的需求,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加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

交通建设交通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南京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不仅拥有发达的陆路交通,还有水路和空中交通网络。

南京加强了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建设了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

生态保护南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南京积极推动生态保护,建设了一批公园和绿化带,提高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南京还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南京古城发展历程简介

南京古城发展历程简介

南京古城发展历程简介
南京古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南京是吴国的都城。

随着历史的演变,南京成为六朝、隋唐、南宋等朝代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1368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南京定为首都,并建设
了城墙和宫殿。

这个时期称为南京明城时期。

南京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大量建筑和文化遗产在这个时期留存至今。

由于清朝的建立,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此时期称为南京清城时期。

清朝在南京进行了一些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但城市的繁荣程度大大减弱。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

在此
时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和修复工作。

南京古城的规划也逐渐形成,包括鸡鸣寺、夫子庙、明孝陵等历史遗迹开始得到保护和修复。

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中叶,南京古城的发展受到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

然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南京再次成为全国重点城市之一。

城市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南京古城的规划和修复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推进。

至今,南京古城已经成为了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南京古城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城市发展的脉络,也展示了南京作为一个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南京,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人文地理资源的内涵及其对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越王勾践在南京地区建立越城,这是南京建城的开始。

自此后,南京历经了东吴、东晋、南朝、宋、元、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对南京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1.东吴时期:南京作为孙权的都城,城市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今南京城区的西北部。

2.东晋时期: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定都建康(今南京),城市规模有所扩大,形成了以宫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3.南朝时期:南朝四国相继定都南京,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园林、佛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发展。

4.宋朝时期:南京成为江南东路的首府,城市规模达到高峰,人口超过百万。

5.元朝时期:南京被定为行省都元帅府,城市规划有了很大发展,建设了许多宫殿、庙宇、桥梁等。

6.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定都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形成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7.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天安门、天王府等建筑。

8.中华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城市规划有了新的发展,建设了许多近代化的建筑、道路、桥梁等。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城市规划经历了多次调整,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格局。

近年来,南京城市规划以“江南古城、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为目标,着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美丽南京。

二、人文地理资源的内涵人文地理资源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历史、旅游、民俗等资源。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十朝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一)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一)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一)【引言概述】南京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南京扮演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角色。

本文将从南京城市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其丰富的历史沿革,并重点介绍南京的建筑风格、名胜古迹、文化底蕴以及城市规划等内容。

【正文】一、南京的建城沿革1. 南京的建城起源于古代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95年的吴国时期。

2. 南京在明朝时期成为中国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3. 清朝时期,南京再次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如夫子庙、明孝陵等。

4. 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临时首都,推动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二、南京的建筑风格1. 南京古城墙是南京建筑的代表性标志,展现了传统的城市防御系统。

2.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对南京的城市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黄金分割比例和富丽堂皇的装饰为特点。

3. 南京的民居建筑体现了江南地区的独特风情,以精美的木结构、雕花和园林为特色。

三、南京的名胜古迹1. 中山陵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地标之一,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吸引着大量游客。

2. 紫金山是南京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拥有秀丽的山水景观和丰富的植物资源。

3. 夫子庙是南京的文化名所,富含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庙堂建筑风格。

四、南京的文化底蕴1. 南京曾是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2. 南京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文学、绘画、戏曲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3.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南京成为中国文化智慧的重要源泉。

五、南京的城市规划1. 近年来,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善计划,提升了整体城市形象和功能。

2. 南京奥体中心、金陵图书馆等大型城市建设项目,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3. 南京的城市规划注重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创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总结】南京作为中国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城市历史发展方面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其建筑风格、名胜古迹、文化底蕴以及城市规划都是南京鲜明的特点。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

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南京市的古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

南京市的古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

南京市的古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南京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古都历史。

同时,它也是一座现代化发展迅速的城市。

本文将从南京市的古都历史和现代化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南京市作为中国古代六朝之一的东吴都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南京曾是明朝的首都,也是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

在这些历史时期,南京留下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比如,中山陵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纪念建筑之一,是国父孙中山的陵墓,也是中国现代史的象征之一。

夫子庙则是南京市最古老的商业街区之一,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而南京城墙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它见证了南京作为古都的地位。

然而,南京市并不仅仅停留在古都历史的辉煌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南京市也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发展。

南京市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人才资源,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南京市的现代化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城市建设。

南京市的城市规划注重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注重现代化的建设。

比如,江宁科学园区是南京市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

其次是交通发展。

南京市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再次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南京市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这些高校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南京市的现代化发展。

古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是南京市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南京市的独特魅力。

南京市在保护和传承古都历史的同时,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使得古都与现代的结合更加和谐。

南京市的古建筑、文化遗产和现代化建设相互映衬,既展示了南京的历史底蕴,又展示了南京的现代风貌。

然而,南京市的古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挑战。

一方面,古都历史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投入,而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大规模的城市拓展。

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难题。

另一方面,南京市的现代化发展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城市拥堵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治理和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面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面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面貌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交通发展和人居环境等方面,介绍南京城市面貌的变化。

一、城市规划方面改革开放以前,南京城市规划相对落后,城市布局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性和现代感。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造。

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南京启动了一系列城市规划项目,如新城、经济开发区等,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发展潜力。

二、建筑风格方面改革开放以前,南京的建筑风格主要以传统的中式建筑为主,大量的老旧建筑依然保存在城市中心。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南京开始引入国际化的建筑理念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

例如,紫金山世界贸易中心、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等,这些建筑的出现使得南京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现代化都市的风貌。

三、交通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交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南京修建了一系列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地铁线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同时,南京还进行了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的优化,推行了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了交通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了交通拥堵问题。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南京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四、人居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对人居环境的改善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南京加大了绿化工程建设力度,修建了许多公园和绿地,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同时,南京还加强了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了空气质量和水质,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南京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和娱乐选择。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规划的改进、建筑风格的更新、交通发展的推进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使得南京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南京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不断迈向现代化都市,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南京将继续努力,成为更加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

南京的发展历程

南京的发展历程

南京的发展历程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南京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的辉煌与艰难。

下面将从南京的起源、历史重要事件和现代发展三个方面,简述南京的发展历程。

南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2000多年前的秦朝时期。

那时南京地区被称为“蒋山”,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

随着秦朝的灭亡,南京地区进入了混乱的时期。

直到南京三国时期(东吴时期)的建康建城,南京正式成为一座城市。

南京的发展在明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曾在南京建都,并以南京为首都。

在这个时期,南京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文化繁荣。

明代孔庙、夫子庙、明城墙等许多古迹都建立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南京的标志性建筑。

然而,南京的辉煌只是有限的。

明朝灭亡后,南京受到了清朝的统治。

在清朝时期,南京地位下降,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后才重新回到了全国的政治舞台。

1912年,南京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并建立了许多政治、教育机构,如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和国立东南大学(今东南大学)等。

然而,南京仅仅作为临时首都存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南京又一次成为了中国的首都。

在这个时期,南京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南京大屠杀,成为了世界上令人震惊的悲惨事件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再一次成为了国共内战的重要战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不再是中国的首都。

并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南京所拥有的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财富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发展。

特别在1984年,南京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南京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飞跃的进步。

近年来,南京更是成功举办了多次重要的国际性活动,如2010年青奥会、2014年亚洲青年运动会和201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等。

可以说,南京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见证。

从古代的文化名城到现代的现代化城市,南京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南京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南京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南京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一、前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也愈发明显。

南京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其历史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景观格局,而在不断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市景观格局也呈现出独特的时空演变特征。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分析,旨在探究南京市景观格局的演变特点,为南京市今后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二、南京市的基本情况南京市是中国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是江苏省省会,地理位置优越,是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南京市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中心之一。

南京市的历史文化景观遍布全市各地,如秦淮河文化带、明城墙遗址、夫子庙景区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特别是南京市的市区东移,新城区的建设和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京城市景观格局。

三、南京市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一)南京市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古代南京南京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史记》《汉书》以来便出现了“金陵”的地名记录。

南京市作为新兴的千年古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在隋唐时期,南京市先后出现了尧、舜、文王、周公等一系列历史名人和古代文化遗产;而在宋代,更是成为了世界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夫子庙、秦淮河、中华门等等许多景点的形成,都在这段时间内;近现代的清朝和民国时期,南京市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据研究,古代的南京,盛行的是“南中北否”的城市格局,即城区分为三部分,即南门、中心和北域三个地方,因此南京以金陵城之“南北分必中,中心而折天下之名”的美誉而闻名于世。

同时,古代南京的景观也具有“防御性”和“居住性”相结合的特点,它的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的地势地貌,沿着山水的走向存在城垣、街巷、建筑和其他景观设施。

南京城近10年的发展文章

南京城近10年的发展文章

南京城近10年的发展文章
标题:南京城近10年的发展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历经沧桑,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每一个黎明和黄昏。

过去十年,是南京飞速发展的十年,它如同一只破茧成蝶的蝴蝶,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与等待,终于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一、城市建设焕然一新
十年前的南京,或许还留有一些老旧、陈腐的痕迹,然而现在,这座城市已经脱胎换骨。

街道变得更加宽敞整洁,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与传统交织在一起,共同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

二、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南京一直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十年间,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玄武湖、紫金山等公园得到精心维护和改造,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市民们可以在闲暇之余,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三、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南京的经济实力在这十年间得到了显著提升。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南京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蓬勃发展,为城市的繁荣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南京,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过去的十年里,文化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五、社会民生福祉提升
南京始终把民生福祉放在首位,在这十年间,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市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幸福感满满。

六、展望未来
未来,南京将继续保持其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新的十年里,南京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繁荣文化事业,增进民生福祉。

我们相信,南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南京古今城市空间布局变化及城市地理

南京古今城市空间布局变化及城市地理

市域城乡人口分布
南京未来城乡人口分布引导 的原则是:城镇人口由主城 向副城、新城集中农业人口 向新市镇和规划保留的农村 居民点集中。
城市产业布局
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 展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 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 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 等产业
城市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原则
《首都计划》城市总图 首都城内分区图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1-2010)》
1990年代以来,国家进入深 化改革加快发展时期
规划地域范围分为3个层次:
城市规划区、都市、圈主 城
都市圈总体规划图(1991版)
该规划成为九十年 代全国城市总体规 划的范例
市域城镇布局规划图(1991版) 主城总体规划图(1991版)
东吴建邺城规划格局
➢ 东吴建邺城是南京都城规划 之源。 ➢ 公元229年东吴孙权在武昌 称帝,同年9月迁都建业,这是 历史上第一次在南京地区建都。
东吴建业城图
“明朝应天府城”规划格局
➢ 明朝的南京城初步 奠定了今天南京城市的 格局
民国时期《首都计划》
➢ 民国时期在南京建都共23 年,在此期间,有关南京市的 都市计划有七次。 ➢该计划将城市划分为中央政 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住 宅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共 六个部分。
中心城区 309.61 433.60
南京市区道路规划图 (2007-2030)
交通: • 京沪铁路 • 地铁1、2、3号线 • 跨江通道四座
二、南京城市规划史
绪论
➢ 古代六朝建康城、明代都城均有严格的城市建设规 制;
➢ 近代南京曾编制过七轮总体规划;
➢ 1949年后南京也曾编制过七轮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陈静学号:514113001875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

本文主要介绍南京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城市规划格局,并提出一些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

1 南京概况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

南京的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

全市总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市界总长约730公里,见图1。

图1.南京地理位置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

纵观这6000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无愧。

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江南北。

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南京曾经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来就是城市统治者意志的反映。

在古代、在都城更是如此。

南京的辉煌都是在成为都城时发生的,有“十朝之都”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中国四大古都”。

1.1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以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东望大海,西接荆楚,南连皖浙,北达江淮。

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

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

年平均温度为15.7℃,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2.1℃。

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最大平均相对湿度81%。

最大风速19.8米/秒。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09米。

夏季主导风向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东风。

地震基本烈度7度。

无霜期237天。

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

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

1.2 地形地貌南京的山川形成了南京地域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成为先民生存的土壤,成为一代代风云人物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历来塑造南京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

南京属江苏省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

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

低山、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5%,植被良好。

低山、丘陵之间为河谷平原或滨湖平原,土地肥沃。

江北六合境内多方山丘陵,孤立散布,山体较小,脉络不清,如金牛山、方山、灵岩山、平山等。

江浦境内沿长江一线,东北一西南延伸着老山山脉,山体绵延。

长江以南,宁镇山脉自镇江一带逶迤而来,在市区东侧分成三支:北支龙潭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南支汤山、青龙山、牛首山、祖堂山和云台山;南北两支分别围绕着市区北、南边缘西去,直至大江之滨。

中支钟山屹立于市区东郊,其余脉从太平门附近延伸入城,自东向西有富贵山、九华山和鸡笼山,一直深入到市区中部。

江宁南部苏皖交界处东西延伸着弧形的横山山脉。

市境东南茅山山脉自北向南伸展,至句容、溧水两县交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东芦山、双尖山,至小茅山西与横山山脉相接;另一支往南经回峰山、芳山、小游山,至高淳县南部与自南向北伸人的天目山余脉大金山相连。

境内除高淳东部和六合北部小部分地区分属西太湖水系和淮河水系外,大部分地域均属四大水系: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湖一固城湖水系和滁河水系。

2 南京规划简史2.1 东汉末建业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

十七年(212),改秣陵为建业。

这是南京大发展的起点。

建安二十六年(221),其年始置丹阳郡,自宛陵理于建业。

”南京第一次成为郡治所在。

孙权在他称帝、建都建业前,长期经营建业,就是准备以建业这个地方为基地,发展壮大,“建功立业”。

由此开始,现今南京这个地方逐渐发达起来,以至成为一国之都。

东吴建业城郭有三重:宫城、都城和外郭。

外郭未筑城,而以篱为外界,设有56个篱门。

范围大致东至青溪,南至淮水,西至石头城,北至覆舟山。

“都城之正门日宣阳,又南五里至淮水,有大航门”。

这应是都城之中轴线——御道。

据左思《吴都赋》描述:“朱阙双立,驰道如砥。

树以青槐,亘以绿水。

玄荫眈眈,清流直蜜。

列寺七里,侠栋阳路。

屯营栉比,廨署棋布。

”御道南端即大航门,立有双阙,门下的大航——朱雀航,在今天的镇淮桥稍东,是都城的南部交通咽喉。

宣阳门又称白门。

白门也成为南京的一个别称。

宫城东为太祖庙。

吴建兴元年(252),“权卒,子亮代立。

明年正月,于宫东立权庙日太祖庙”。

2.2明朝南京京师朱元璋称帝前后,对定都南京虽有犹豫,但已开始按帝都规划建设南京。

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南京成为规模空前、壮丽无比的一国京师。

南京明城继承了曹魏邺城、东晋建康、唐长安和元大都的传统,宫城一皇城一都城有一条共同的中轴线。

作为京师,明南京有四重城郭构成:宫城一皇城一都城一外郭。

都城城池经实测,明城墙周长35267米。

现仍高出地面大于5米、基本完好的长22425米;尚存遗迹(高出地面不足5米)的2666米,地面无遗迹的遗址10176米。

墙高一般在14至21米;最高26米(琵琶湖段)。

墙底宽14米左右。

顶宽7米左右,最宽19.75米(西干长巷段);最窄2.6米(富贵山西侧)。

沿城墙的护城河(湖)全长31195米。

明都城范围内面积约43平方公里。

南京明代城池不仅有城墙、城门,还有护城河、瓮城、水关,真可谓“金城汤池”。

功能构成从功能上讲,都城内由三大区构成:东部为宫殿衙署,南部为市区,西北为城防驻地。

都城内道路由官街、小街、巷道形成道路网络,分两大部分:旧城范围沿袭历史,以六朝、南唐形成的道路为基本骨架;新城则以宫城为核心,以御道为轴线。

两大部分之间通过竺桥、玄津桥、复成桥和白下桥以东西向道路联系起来。

2.3“首都大计划”“首都大计划”初稿规划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分区和道路规划方面。

在分区规划方面,确定了旧城区、行政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学校区和园林区等7个分区,其中行政区与学校区是南京近代规划以来首次增添的新内容。

将道路宽度等级分为:50m、40m、30m、24m。

对南京老城区进行部分改建,并建成了北起下关江边中山码头,东抵中山陵的中山大道,作为新的中轴线。

在此线的两侧建造了若干公共建筑及颐和路一带的“公馆区” 等,这批民国建筑均由当时著名建筑师设计,是近代中国的优秀建筑。

该计划功能分区规划直接影响着南京城市的分区发展,特别是居住分区、大型公建设施布局仍然影响着今天城市的布局:所确定的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中山路“Z”字形干道网体系成为南京主城的骨架,目前主城的主干路系统以此为基础建设而成。

图2.首都大计划规划示意图3 南京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沿长江两岸沿江束状交通走廊是市域城镇的主发展轴,市域南北向德交通干线为城镇的次发展轴,以圈层式城镇群体的布局构架进行规划建设。

以市区为主体,围绕市区由内向外,把市域分为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的五个圈层,即中心圈层——市区、蔬菜、副食品基地和风景游览区、沿江3个卫星城、3个县城和两浦地区、大片农田、山林和远郊小城镇,这种布局被概括为”市-郊-城-乡-镇”。

未来南京将构建以主城为核心,以放射性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为绿楔,“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空间格局。

形成“两带一轴”的城镇布局,其中“两带”是指拥江发展的江南城镇发展带和江北城镇发展带“一轴“是指沿宁连、宁高综合交通走廊形成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

同时在“两带一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的市域城镇等级体系。

4总结建议(1)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是况的,总体规划实施以来,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总体上得到了强化,但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近期发展目标,受社会经济宏观背景变化情况影响较大。

现状实际完成情况与规划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2)现行总体规划对总人口和城镇人口的预计不足,城市化水平同类口径比较低于预期规划目标,城镇人口的空间分布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都市圈远景城镇空间布局框架和发展方向,适应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空间布局需求。

以都市圈为主要发展空间的大南京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

外围城镇近十年的建设相对缓慢,城镇空间布局、阶段性发展目标、城镇职能分工需进一步明确和优化。

(3)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远景城镇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是合理的但在近十年内各个发展方向上的空间发展速度不够平衡。

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市域城镇“干”字型空间布局得到了相应发展,以对外交通干道为轴线的城镇建设进展显著,相对而言次发展轴近十年发展的速度更快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