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学生能够解释DNA分子中的碱基配对原则。
学生能够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和图解,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DNA分子的复制机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认识到DNA分子结构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碱基配对原则。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2. 教学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细节。
碱基配对原则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DNA模型。
DNA结构图解。
投影仪。
2. 材料准备:学生分组工作表。
DNA复制过程的动画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DNA分子的模型,引起学生对DNA结构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DNA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DNA结构的重要性。
2. 探究DNA分子的结构:使用投影仪展示DNA结构图解,引导学生观察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分组讨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3. 探索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分发学生分组工作表,让学生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完成DNA复制过程的步骤。
播放DNA复制过程的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复制过程。
4. 总结与评价:学生展示分组工作表的成果,总结DNA复制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DNA分子结构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学生完成DNA分子结构的学习日志,记录对DNA结构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回答与DNA分子结构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延伸活动: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了解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学生可以参观实验室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学习日志和问题回答,以检验他们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 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DNA 分子的结构和特点》是高中生物学必修 2《遗传与进化》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对细胞分裂、遗传规律等内容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等知识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通过介绍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详细阐述了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包括双螺旋结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使学生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表达。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的结构、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等。
在思维能力方面,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分子结构和微观的生物学过程,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高二学生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索 DNA 分子的奥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对 DNA 分子结构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认识到 DNA 结构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教学难点(1)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
(2)DNA 分子结构的特点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 DNA 分子结构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
《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1.核酸的概述【教师发言】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核酸是遗传物质,而核酸分成DNA 和RNA 两类。
DNA 是高等生物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但在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内也有少量存在。
RNA 则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DNA 和RNA 不仅在细胞内存在的部位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化学成分上也有区别。
那么,同学们看看下表中核酸分子的组成,通过对表格的观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核苷酸由哪两部分组成?2.核苷由哪两部分组成?3.DNA 和RNA 在核酸分子组成成分上有什么区别?核酸类型 核苷酸(nucleotide ) 核苷(nucleoside )磷酸 碱基 戊糖DNA脱氧核糖RNA核糖【学生发言】……核苷和磷酸组成核苷酸;核苷由碱基和戊糖组成;DNA 和RNA 的戊糖组成不一样,有一种碱基不一样......【教师回应】嗯,同学们都回答到点上了,看来大家很善于对比和总结。
我来总结下大家刚才的答案:核苷和磷酸组成核苷酸,而其中的核苷由碱基和戊糖组成;DNA 和RNA 的戊糖组成不一样,DNA 和RNA 由四种种碱基组成,其中有一种碱基不同。
下面,我们着重嘌呤 嘧啶 腺嘌呤 鸟嘌呤胞嘧啶 尿腺嘧啶嘌呤 嘧啶 腺嘌呤 鸟嘌呤 胞嘧啶 胸腺嘧啶讲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2.DNA的分子结构其实,DNA分子是脱氧核苷酸的多聚体,它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苷和磷酸组成脱氧核苷酸,而其中的脱氧核苷由脱氧核糖和4种碱基组成。
这四种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每个碱基都对应有字母表示,大家要注意一一对应。
【提问】根据刚才的知识,大家觉得人体的DNA中有几种脱氧核苷酸,由脱氧核苷酸的哪个组成成分决定脱氧核苷酸的种类?谁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由于碱基的不同,将会得到四种不同类型的脱氧核苷酸。
【教师回应】这位同学讲出了最本质的内容。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
《DNA 分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学情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和变异》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关于DNA 的结构对于高中的学生抽象、枯燥。
如果直接讲授,学生虽然可以接受,但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教材特点,设置探究实验突破难点。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有关DNA的组成元素,化合物的种类以及组成DNA的基本单位等有关知识。
但学生对于脱氧核苷酸到底是怎样组成DNA的,以及DNA的空间结构到底是怎样的等问题仍难以理解,所以在这一难点的处理上,采用了探究活动的形式,通过向学生提供资料,让学生自行研究,讨论,并从中获取线索,,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拼装出DNA的结构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建立来构自己的对于DNA结构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方法
①实验探究: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科学研究探讨的方法对重难点进行处理。
将难以理解的理论,以直观,清晰的实物表示在学生面前,更加容易接受。
②问题启发:通过对各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到DNA的结构中。
③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小组内成员体现相互配合,生生之间起到帮带作用。
这也符合课程设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构建新课堂”的课程设计理念。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DNA的组成和结构。
2.掌握DNA分子的三级结构。
3.能够描述DNA分子的复制和遗传作用。
二、教学准备:1.图书和课件资料。
2.模型或图片展示DNA的结构。
3.实验材料和设备(如PCR仪)。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0分钟)1.向学生介绍DNA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DNA结构的兴趣和好奇心。
2.展示DNA分子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初步了解DNA的外貌。
步骤二:DNA的组成(15分钟)1.讲解DNA由哪些基本单元组成,包括脱氧核糖核苷酸和磷酸。
2.给学生展示DNA中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的结构和名称,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3.强调DNA分子的两条链是互补的,并讲解基因的互补配对规则。
步骤三:DNA分子的三级结构(20分钟)1.介绍DNA的一级结构,即DNA的链状结构。
2.解释DNA的二级结构,包括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规则。
3.讲解DNA的三级结构,包括超螺旋和染色质的组织形态。
步骤四:DNA的复制和遗传作用(25分钟)1.讲解DNA的复制过程,包括分离、复制和连接的步骤。
并介绍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原理。
2.引入PCR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DNA复制技术分离、复制和增加目标DNA片段。
3.探讨DNA在遗传中的作用,包括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步骤五:实验探究(30分钟)1.设计一个简单的DNA提取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取DNA,并观察DNA的外貌和性状。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思考DNA的结构和性质。
步骤六:总结和讨论(15分钟)1.让学生总结DNA的组成和结构,并掌握DNA分子的复制和遗传作用。
2.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解答他们可能有的问题。
3.引导学生思考DNA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课堂作业:1.请学生完成一份与DNA有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积极参与后续实践活动,如参观实验室或参加科学研究项目。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优秀2篇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优秀2篇《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篇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内容抽象,微观,不容易理解,本段教学我打算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反思”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1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编写在高中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6章第1节。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在讲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学生从结构方面更加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它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教学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通过制作DNA*面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DAN结构的发现历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4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5学习方法俗话说“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模型构建来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 引导学生思考DNA分子结构与生物遗传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
2.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
3. 碱基对的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碱基对的配对原则。
2. 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构建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 利用模型建构,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结构与生物遗传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细胞核的结构,引出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讲解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引导学生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3. 讲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展示DNA双螺旋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DNA分子的结构。
4. 讲解碱基对的配对原则,让学生了解DNA分子如何通过碱基对进行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DNA分子结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环节: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DNA 分子结构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DNA分子结构在遗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DNA分子结构来研究遗传病。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遗传病案例,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结构与遗传病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DNA提取和鉴定实验,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3.掌握DNA的核苷酸组成和连接方式;4.使用模型演示DNA的结构。
教学准备:1.讲解PPT;2.DNA模型或者DNA结构图示;3.多媒体设备;4.讲义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即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提问:DNA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你们知道DNA是什么吗?它在细胞中起什么样的作用?Step 2: 知识讲解 (15分钟)1.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DNA的概念和结构。
2.讲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包括螺旋中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碱基、磷酸和核糖/脱氧核糖。
3.介绍DNA的组成单位,核苷酸,包括磷酸基团、五碳糖和氮碱基。
4.解释DNA的两条链是如何通过碱基配对相互连接的。
Step 3: 模型演示 (25分钟)1.准备一个DNA模型或者使用教室中的DNA结构图示。
展示给学生观看。
2.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模型上的各个部分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3.将模型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一起参与拆解和组装DNA的过程。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来完成这个任务。
4.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组装好的DNA模型,并分享他们的理解和体会。
Step 4: 概念强化 (10分钟)1.分发讲义和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巩固所学的概念。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练习题。
2.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概念的巩固和强化。
Step 5: 总结 (5分钟)1.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学生所学的关键点和重要概念。
2.提醒学生DNA结构的重要性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扩展活动:1.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探索DNA分子的更多知识和应用。
2.学生可以使用DNA模拟软件或者在线工具进行DNA序列的分析和比对。
评估方法:1.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和对问题的回答来评价他们的理解程度。
2.核对学生的练习题答案来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策略】PPT、板书、学生活动【课时安排】1课时(40min)【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想要知道自己是否为父母亲生的,应该怎么做?(亲子鉴定)亲子鉴定实质上是鉴定什么物质?(DNA)为什么通过鉴定DNA就能做到?要想知道亲子鉴定的原理我们首先得了解DNA分子的结构。
导入新课:板书:3.2 DNA分子的结构二、回顾DNA分子相关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一起回顾:1.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2.DNA的基本组成元素?(有且只有C、H、O、N、P)3.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1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板图:脱氧核苷酸的分子结构模式4.含氮碱基有几种?(4)分别是?(AGCT)5.4种碱基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就有4种,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6.多个脱氧核苷酸分子连接起来才能形成DNA分子,脱氧核苷酸分子之间的连接是:一个核苷酸分子的脱氧核糖与下一个核苷酸分子的磷酸连接形成一种化学键,叫磷酸二酯键。
这样多个脱氧核苷酸就构成了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以上关于DNA的化学组成,是科学家们在19世纪50年代对DNA分子的所有认识。
至于DNA分子的具体结构如何,还需要后来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一)(采用课前发学案预习的方式,学案结合教材P49的《思考与讨论》问题,教师以问题串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整个构建过程,学生回答检测其预习效果,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及信息)1.构建此模型的科学家是?(两位当时很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2.DNA是由几条链组成?(两条链)空间结构?(双螺旋)科学家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依据: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资料:发现DNA的衍射图是一个圆柱形的结构,所以他们推测DNA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螺旋的。就好像一根弹簧一样。DNA结构的螺旋是右手螺旋。
在我们初步了解DNA的结构之后,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的教具,尝试制作一个DNA的物理模型
3、DNA的结构特点分析
观察手中的结构进行结构分析:
2.那么这两条长链是如何组成DNA的呢?
模型建构3:DNA的双链结构
1.碱基和磷酸酸哪一个在外侧?
2.两条链是怎么样的平行关系?请在一下两个选项中选一个
小游戏:请这列同学来组成一条dna单链,另一组同学组成两外一条链。请你们把你们的碱基都朝内部,看看两条链是一种怎样的平行关系?反向平行。
3.为了使DNA的结构更稳定,碱基之间通常会配对形成氢键,配对是随机的吗?有没有规律?
1、模型外侧是由什么连接而成?内侧是什么?
2、两条链之间碱基的连接有什么规律?
同DNA的模型之间有什么区别?
四、DNA分子的有关计算
课本上的拓展题
引出模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
引导学生构建核苷酸的模型
引导学生构建核苷酸链的模型
引导学生了解双链的形成方式以及DNA分子的稳定性
教学
重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
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一、展示双螺旋雕塑图片
二、DNA的结构探究历程
温故知新:
1、它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
2、组成的元素?
3、基本单位?
4、基本单位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模型构建1:核苷酸的结构
圆形代表磷酸,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矩形代表含氮碱基,将磷酸和五碳糖用线链接起来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和功能;2.掌握DNA分子的核苷酸组成和排列方式;3.能够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形成原理;4.理解DNA分子的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核苷酸的结构组成–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的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DNA的复制过程和意义–DNA的遗传信息传递3.DNA分子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DNA的突变与变异–DNA的基因表达和调控三、教学过程1. 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DNA是一种由核苷酸组成的巨大分子,在细胞核内存在两条互补的链,呈双螺旋结构。
每个核苷酸由一个磷酸基团、一个五碳糖(脱氧核糖或脱氧核酮糖)和一个氮碱基组成。
四种不同的氮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核苷酸通过磷酸基团连接在一起,形成了DNA分子的链状结构。
2.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互补的链通过氢键相互缠绕而成。
氮碱基之间形成了特定的配对规则: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通过两条氢键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通过三条氢键配对。
这种规则保证了DNA分子的稳定性和可复制性。
3. DNA分子的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DNA分子的复制是生物体繁殖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
复制过程包括两条DNA链的解旋、模板链的复制和新链的合成。
在复制过程中,每个核苷酸的配对规则保证了新合成链与原模板链的完全互补性。
4. DNA分子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DNA的突变和变异是生物进化中产生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可能导致新的功能或不良变化。
变异是指一种基因型或表型的可变性,是基因组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
DNA的基因表达和调控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和功能。
DNA序列中的基因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被转录成mRNA,然后被翻译成蛋白质。
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调控机制通过控制基因的活性和表达水平来调控生物体的发育、生长和适应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教案-DNA分子的结构
DNA的化学组成
磷酸
基本单位:脱氧核糖
脱氧核苷酸含氮碱基(A、T、C、G)
4种脱氧核苷酸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
3、模型制作
【模型建构1】:脱氧核苷酸
【模型建构2】: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模型建构3】:DNA平面结构
【模型建构4】:DNA双螺旋
二、DNA的分子结构
DNA分子结构主要特点
(1)DNA分子是由条长链盘旋而成的结构。
A.9% B.18% C.32% D.36%
8.从某一生物的组织中提取DNA进行分析,其中C+G=46%,又知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为28%,问另一条链中A占该链全部碱基的()
A.26% B.24% C.14% D.11%
9.下列关于DNA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每一个DNA分子由一条多核苷酸链盘绕而成的螺旋结构
A.脱氧核糖-腺嘌呤-磷酸B.尿嘧啶-脱氧核糖-磷酸
C.磷酸-脱氧核糖-胞嘧啶D.鸟嘌呤-磷酸-脱氧核糖
4.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
A.磷脂双分子层B.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C.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D.碱基间的连接
5.在DNA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之间的连接结构是()
A.氢键B.—磷酸—脱氧核糖—磷酸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组物质是DNA的组成成分()
A.核糖、嘧啶、嘌呤、磷酸B.脱氧核糖、磷酸、碱基
C.核糖、碱基、磷酸D.脱氧核糖、核酸、磷酸
2.四种脱氧核苷酸的不同取决于()
A.五碳糖的种类B.含氮碱基的种类
C.磷酸分子的多少D.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3.能够组成脱氧核苷酸的三个小分子物质的连接方式是()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设疑:DNA是遗传物质,那DNA分子必然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
现在大家来当科学家,在了解了DNA分子的功能以后,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DNA分子时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遗传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师: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请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展现出来。
学生分组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2.师:我们知道了DNA是脱氧核苷酸长链,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制作的四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请几个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学生分组用实物进行展示,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点评,并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3.师:不同组的同学展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请问碱基排列顺序不通过的DNA分子时同一个DNA分子吗?组成DNA的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什么意义?(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NA分子也不同,每个DNA分子具有其独特的碱基排列顺序。
)4.师: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的,那么由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 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请结合教材,尝试构建DNA双链结构。
(备注:预设有两种情况,见下图,设置纠错环节)(情况一中的两条链无法连接在一起,科学家已否定;情况二可行,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化学键结合,但是碱基如何结合?能稳定存在吗?) [page]5.师:1952年春天,奥地利的生物化学家査戈夫访问了剑桥大学,沃森和克里克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A的量等于T的量,G的量等于C的量,这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很大的启示,同学们,你们获得了什么启发吗?请组内讨论,然后修正本组的模型。
“DNA分子的结构”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2. 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组成。
3. 理解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4.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DNA分子的概念: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
2.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由两条互补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
3. DNA分子的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
4. DNA分子的复制: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5. DNA分子的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组成及复制过程。
2. 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复制过程中的细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
2. 利用动画演示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究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DNA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DNA分子的结构。
2. 讲解:讲解DNA分子的概念、结构特点、组成及复制和转录过程。
3. 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结构。
4. 实践:让学生通过动画演示,观察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5. 讨论:分组讨论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介绍DNA分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活动1. 活动名称:构建DNA分子模型2. 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 结构的理解。
3. 活动步骤:a. 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提供的材料(乐高积木、牙签、彩纸等)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分子结构教案
DNA的分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方面: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四、教学用具DNA分子结构模型组件、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五、教学过程模型建构,探究新知1.模型建构教师展示【资料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 分子的单位是,且每个脱氧核苷酸是由、、构成的。
(空白处请同学们回忆已学知识回答)提出问题:依据这则资料,你能试着构建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型吗?请同学们从模型盒中拿出一个白色小球(代表磷酸)、一个蓝色的小球(代表脱氧核糖)、一个带凹凸的圆柱(代表碱基)、一个粗棒和一个细棒(代表化学键),试着构建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
构建好一个的同学,请用同样的方法多构建几个。
【模型建构1】:脱氧核苷酸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你所构建的脱氧核苷酸模型的示意图,教师纠正。
教师展示【资料2】:DNA是由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构成的。
提出问题:一个个脱氧核苷酸怎么连接成长链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利用刚才完成的脱氧核苷酸模型,试着构建脱氧核苷酸链。
【模型建构2】:脱氧核苷酸链学生代表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课件展示正确的连接方法。
教师展示【资料3】: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研究得出: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出问题:分析刚才所建构的模型是否符合这一科学事实,讨论应构建怎样的模型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符合这样的科学事实?学生边讨论边动手构建2.模型分析分析1:请同学们观察DNA分子结构模型,讨论以下问题:(投影显示下列问题)(1)DNA分子中,外侧由什么连接而成?内侧是什么?(2)两条链之间碱基的连接有什么规律?(3)构成DNA的两条链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分析模型,得出答案并说明如何从模型中得出答案的。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NA的分子结构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DNA的分子结构及其功能,了解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并且能够利用模型和图表进行分子结构的表达和分析。
先导活动:通过引入DNA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DNA的分子结构图和讲解DNA的功能,引导学生思考DNA的结构形式以及如何进行研究。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DNA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1.展示DNA的分子结构图,介绍DNA是由核苷酸组成的双螺旋结构。
2.讲解DNA的碱基对、磷酸骨架和脱氧核糖的组成,引导学生认识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3.引导学生思考DNA的双螺旋结构如何保持稳定,并解释DNA的碱基互补规律。
第二步:探究DNA的双螺旋结构1.制作DNA模型,让学生通过实物模型的观察和摸索,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DNA模型的螺旋方向、碱基对的配对规律,帮助学生理解DNA的空间结构和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3.让学生用纸板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DNA模型,巩固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
第三步:分析DNA的功能与生物学意义1.讲解DNA的功能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3.利用实例或案例,说明DNA的分子结构对生物体的特征和性状的遗传具有重要影响。
第四步: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或观察图表,分析DNA序列的变化对生物体特征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DNA的应用领域,比如基因工程、DNA指纹等,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DNA分子结构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阅读科学文献和新闻,探讨DNA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与突破。
评价与总结:1.设计针对DNA分子结构的小测验或练习,检测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本次课程所学知识,分享心得体会。
3.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要点,巩固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系统了解DNA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理解DNA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学历案
《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2、掌握 DNA 分子的组成成分及其特点。
3、了解 DNA 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难点(1)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
(2)DNA 分子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三、知识准备在学习 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
1、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2、核酸的种类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种。
3、化学元素组成DNA 是由 C、H、O、N、P 五种元素组成的。
四、学习过程(一)DNA 分子的发现历程1、 19 世纪 60 年代,瑞士科学家米歇尔发现了核酸。
2、 20 世纪初,德国科学家科赛尔发现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3、 1928 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4、 1944 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5、 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再次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二)DNA 分子的组成成分DNA 分子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1、脱氧核糖脱氧核糖是一种五碳糖,它与核糖的区别在于其 2'位碳原子上少了一个羟基。
2、含氮碱基DNA 中的含氮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四种。
3、磷酸磷酸基团为 DNA 分子提供了负电荷,有助于维持 DNA 分子的稳定性。
(三)DNA 分子的结构1、双螺旋结构模型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的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自学中去领悟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观察DNA 结构模型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探索求知、制作模型、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DNA的结构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1)DNA分子的结构(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重要性【教学疑点】DNA分子中只能是A—T、C-G配对吗?能不能A —C、G—T配对?为什么?【解决办法】(1)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
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2)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 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3)通过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通过配合适当的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4)通过单环化合物、双环化合物所占空间及碱基对之间氢键数的稳定性,来说明只能A—T、C—G配对。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我们经过学习,已经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通过几张图片的展示和分析,表明我们有必要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二)教学过程1.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模型,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知识回顾,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①DNA是人体的遗传物质,中文全称是,主要存在人体细胞的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1课时)
一、教学理念
本节内容的知识较为基础,又是分析讲解结构及特点,因此运用数学中常用的“点、线、面、体”的方法来逐步进入,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认识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能在此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最后在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中水到渠成地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再辅以物理模型的展示,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核酸的元素组成等基础知识,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在上节课中也懂得了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些都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之后,自然会产生类似“DNA凭什么可以成为遗传物质?”的疑问,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甚至学习生物的兴趣。
然而高二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其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还不完善,因此需要教师正确适时地加以引导;其次,学生更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其空间想象力不足,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是有必要通过直观的模型构建或辅以动画、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
群体特征:异质程度高,规模为一个班级,整体印象积极好表现。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二《生物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包括DNA的分子结构、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DNA的特性。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DNA是主
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进一步阐述DNA分子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到底如何携带遗传信息,引发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究。
虽然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没有过多接触,但知识结构较为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
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接下去了解DNA
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表达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知识框架而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DNA的分子组成;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举例说
出DNA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DNA双螺旋模型建立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能够独立自主
地建立模型,提高观察、探索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看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多学科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树立科
学的价值观。
五、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与学重点:概述DNA分子的结构及其特点;理解DNA双螺旋结构;
2、教与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分析;尝试解释DNA分子的特性。
六、教与学的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多媒体与物理模型辅助,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真题复习加深理解。
七、教学准备
收集与DNA相关的时事资料或生活实事,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制作与课题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事创设情境:李某向哺乳期妻子张某提出离婚,按照法律,丈夫不能向哺乳期妻子提出离婚,可是法院竟判张某赔偿李某14.5万元,因为李某发现孩子不是他亲生的。
教师提出问题:李某是怎样发现的呢?(预设答案:DNA鉴定),我们之前学习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此DNA鉴定是一种好办法,教师进一步提问:DNA为什么能作为主要遗传物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习本节课内容: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2、明确DNA的分子组成
请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教材内容,简单认识DNA的分子组成,提问:①DNA 的基本组成元素有哪些?(预设答案:C、H、O、N、P)②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有哪些部分物质组成?(预设答案:脱氧核苷酸。
由磷酸、脱氧核糖、碱基组成)③脱氧核苷酸有几种?分别是?(预设答案:4种,A、T、G、C)。
学生根据自身基础以及自学的知识很容易能回答上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全班学生大声读出每一种脱氧核苷酸的名称,并请同学们尝试画出DNA的基本单位,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3、探索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给学生分组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点、线、面、体”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②点:请学生再次说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及时强化知识点,加深记忆;
②线:请小组合作探究刚才画出的一个脱氧核苷酸如何连成一条?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请几个画得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去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请全班同学检查是否有错误并作出正确图形与解释;
③面:请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把两条DNA单链连起来并尝试归纳其特点。
请小
组代表回答后教师解释说明,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养成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的科学习惯;
④体:我们知道生物界很有名的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那
DNA是怎样从我们刚才说的两条链组成的平面图形变成立体的双螺旋结构的呢?
教师展示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先与学生一起认识物理模型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归纳DNA双螺旋结构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模型归纳出DNA的3个特性。
通过展示物理模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锻炼的学生的观察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4、新知巩固,联系反馈
通过ppt上展示的一道关于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的练习题,请学生们一起回答,指出DNA分子的3个特点与3个特性。
再通过3道真题加以巩固新知,从学生的回答中及时进行修正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完善整体知识体系的建构。
5、课堂小结
在时间许可的条件下,请学生总结本节内容体系。
6、课后练习反馈
布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练习,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做好补救教学。
九、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由于较为基础,因此使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可能会有一些枯燥,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地调动课堂气氛,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在教师中游走,注意观察或参与各小组的讨论中。
最后使用的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带给学生感性认识,体现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