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讲课稿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

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

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

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

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

.主观我与客观我。

“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1。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导论1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导论1

五、社会心理学在亚洲
(一)日本人研究 南博1957《社会心理学》,介绍作为精神动力的社会 心理学,在日本掀起了社会心理学热。 日本重视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对日本人的研究: 一是日本人论研究,日本人研究中心,文献法/观察法/ 小型调研法 二是国民性研究:文部省统计数理研究所国民性调查委员 会项目。1953年开始,每五年做一次追踪性调查, ianxi进行了7次,1984年结束。林知己夫于198 8年出版《日本人心理测量研究》 为什么要研究日本人:二战后不久,日本复苏和日本人自 身坐标轴的丧失感,唤起了重塑日本人根性的意识。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西方两类定义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或相互影所产生 的行为的科学 戈尔茨坦: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影响他人的行为的 研究。 西尔斯: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 他论述我们如何知觉其他人和社会情景,如何对 其他人作出反应以及其他人如何对待我们作出反 应,此外,它还论述我们如何受社会情景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Social Psychology
重庆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 2012-2013学年秋季课程 周 玲
第一节 导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 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一、社会心理现象 二、社会心理现象与制度文明、传统文化 三、社会心理学的早期形态 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五、社会心理学在亚洲
(五)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1、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疑问 在中国,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陆志韦 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新论》 在书中质疑了包括麦独孤等在内的本能论学派和 包括勒朋等模仿论在内的群众心理学派,提倡用 寻常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学。 从中可以看到社会心理学的困境,和作者对社会 心理学命运的困惑。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人的心理分类人的心理由于人的存在状态即现实载体的不同而区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

2,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所在制度性关系是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

“关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核心位置,是一种文化遗留,它为我们这个民族所选择、所赋予。

(宗法制度)3,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一个个个体构成群体,群体心理则因心理共性或共鸣而具有感染性、鼓动性、动员性和集体性等特点.从群体和个体构成的角度看,个体心理是群体心理的基础,群体心理寓于个体心理之中。

群体的单位是个体,个体心理及其表达能力的成熟是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越来越不可忽视。

4,群体与个体心理的各自特征1。

个体心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是生物学走向的本我心理学转向社会文化走向的自我心理学,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转变的中介。

阿德勒的心理整体论、主观目的论和社会文化定向,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但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仍属于潜意识心理学范畴。

2。

群体心理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1.成员有共同的目标;2。

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3。

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

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5,民族心理的形成语境民族心理学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又以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材料为参照,不仅研究特定民族集团影响下人们的社会行为,还研究他们内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一、社会心理发展1、社会化2、态度及其测量二、认知社会心理学1、社会知觉2、刻板印象与归因3、自我概念4、价值取向三、社会互动1、沟通2、人际吸引3、人际关系4、助人行为5、侵犯行为四、社会影响1、从众、依从和服从2、劝导与态度改变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三、迅速发展阶段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新进展:承诺、情感、信任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社会心理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大纲(上网)(主讲教师熊匡汉副研究员编)(如发现本大纲中有错误或有好的意见、建议请电话联系:85220859)第一章绪论讲授时间:4学时(导言、第一节2学时;2-4节2学时)导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成绩记载办法等一、健康四方面的内容: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三、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1)智力正常;(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意志坚强可控;(4)心理特点符合性别、年龄特征;(5)人际关系和谐;(6)适应社会生活;(7)热爱生活;(8)有完整和谐的人格结构。

五、心理成熟的10个标准1、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有内。

2、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

3、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

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潜能。

4、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

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保护。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

6、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为取得该种职业而准备。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识、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9、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学科简史、研究现状一、定义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系统研究人(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简史、现状1、简史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

《社会心理学》课程复习纲要

《社会心理学》课程复习纲要

《社会心理学》课程复习纲要一、考核对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本科)学员。

二、复习要求学员应当系统深入的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明确其主线是研究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研究人际行为、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

掌握社会心理学所包括的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3、群体心理;4、文化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充分认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学员特别要重视通过系统学习,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心态和自我形象,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群体活动的能力,妥善地处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充分运用科学理论实现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

同学们进行期末复习时,应以文字教材为主,结合课程网页上的辅导资料,网上直播课辅导进行学习;重点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能;并注意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实际应用操作内容占总考核内容的45%,同学们在学习中要重视培养实际分析能力。

另外本课程将依照课程特点还必须注意复习方法。

1、以文字教材为主,即主教材和学习辅导书为主。

把文字教材与音像教材、网上辅导和各地电大教师的辅导课结合起来。

面授辅导要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结合专题进行全面深入复习,特别注意加强案例训练,培养学员分析社会心理现象、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2、必须注意复习方法和作答技巧。

全面系统熟练掌握教材理论,抓住重点,难点,对每一个概念、理论体系都应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才能在开卷考试中正常发挥。

三、命题原则1、考试命题遵循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主要考核内容在文字教材内容范围内,少数内容将涉及专业课程网页中的课外辅导材料,案例部分将参考课外题例,但以教材理论观点作为分析依据。

2、考试内容覆盖教材各章,并能突出重点,试题各部分题量比重大体是: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占40%,体会运用40%,案例分析占15%,课外辅导内容5%。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与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行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影响下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与行为所发生的变化。

态度变化是其典型。

“登门槛”效应表示一个曾遵从过小要求的人在将来很可能会遵从更多的大要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下至上分为以下七个需要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又是什么?第一阶段是孕育时期,又称哲学思辨期或社会哲学阶段,时间为古希腊至19世纪上半叶。

特点:依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无法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又称经验描绘期或社会经验阶段,时间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标志为1908年出版的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分别是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第三阶段确立时期,又称实证分析期或社会分析阶段,时间为20世纪初至今。

特征a. 描述→实证;b.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c. 理论→应用;d. 大群体分析→小群体研究;e. 普遍论→特殊论。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有(1)受暗示者的年龄与性别:儿童易受暗示,因为他们知识经验少;同理,另一方面年龄越小越不会被暗示;年龄越大,暗示镇痛效果越大;性别上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2)受暗示者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意志与个性倾向性。

(3)当时的情景。

(4)暗示者的影响力:同样一句话,出自有社会地位的人比普通人更有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八段论是指什么?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八段论是指人历经一生的社会化进程分为以下八个阶段——A.婴儿期(0~1.5岁),主要是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B.儿童期(1.5~3岁), 主要是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C.学龄初期(3~5岁), 主要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D.学龄期(6~12岁), 主要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E.青春期(12~18岁),主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F.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G.成年期(25~65岁),主要是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H.成熟期(65岁以后),主要是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2019)一.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1. 角色引导机制所谓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内在心理状态。

(角色采择:指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的行为情景中的状态,了解其期望与感情)2. 社会比较机制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

3. 社会学习机制是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化有重要作用,人们大量社会化经验的获得,都是建立在由外部社会制约力量,替代强化及自我强化的经验基础上获得的。

4. 亚社会认同机制也成次级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知己社会环境,又是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

(亚社会≠大社会,亚社会有自身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技能)三.自我:self ,指个人的反身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或自我意识;Ego ,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的个性中从本我分化出来,指导个人适应现实社会生活,使个人行为超越简单快乐原则而遵循现实原则的个性部分;罗杰斯: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自我概念,而不是真实自我。

把对象自我和主体自我并列为自我概念的两个部分,并将自我概念理解为自我态度系统。

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并决定人们的期望。

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四.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内在一致性2. 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尊=抱负成功,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单决定于获得多大成功,还决定于个人怎样解释所获得的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适合全日制应用心理学本科)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4)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P8)1875德国谢夫勒提出社会心理学1908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P13)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其中的规律,找出不同社会情境下的个人由于某些具体条件和原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的个体,就是这个处在周围环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的个体。

社会心理学家逐渐感到不仅单个人是研究的主体,几个人以至很多人合作在一起的群体,也应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P13-15)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方法:任务明确、有计划、详尽记录、细致分析。

优点:现实性,简便易行缺点:缺乏控制、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认识,对象易受影响。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优点:可控制性强,可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性好。

缺点:非自然性(或人为性)、非整体全部的观察。

调查法(访谈——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直接访谈,间接访谈;问卷——结构问卷,非结构问卷)访谈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可收集到额外的信息。

缺点:费时。

问卷优点:经济省时,样本量大。

缺点:准确性偏差。

档案研究法(报道、档案、记录、书籍、杂志、信件、讲演稿)优点:量大、信息多而隐密。

缺点:分析需要经验和技巧。

5、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是一种生活的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是生活中的重要事件6、社会心理学发展分哪几个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1、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关于人性的不同看法。

人性究竟是由本能还是由社会环境决定。

)2.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19-20世纪欧洲: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理学复习提纲社会⼼理学复习提纲第⼀章社会⼼理学及其发展1、社会⼼理学定义(奥尔波特):采⽤⼼理学⽅法,研究“⼈的思想、情感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他⼈存在的影响”(所谓⼼理学的社会⼼理学)社会学的社会⼼理学,采⽤社会学⽅法,“研究不同⽔平的交往,即个⼈与个⼈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之间、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盛华。

2、社会⼼理学的发展历程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时间跨度: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阶段特点:⽤权威思想解释社会⾏为权威思想家:亚⾥斯多德——⼈是社会性的动物;鲍德温——于1897年在其著作《精神发展的社会与伦理观》中⾸提“社会⼼理学”概念产⽣阶段(经验描述阶段)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阶段特点: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为代表⼈物及代表事件:拉扎鲁斯等创办的《民族⼼理学和语⾔学》杂志;1900年冯特出版⼗卷本《民族⼼理学》迅速发展阶段(实验化阶段)时间跨度:20世纪20年代以后——⾄今阶段特点:⽤实验研究结果解释社会⾏为代表⼈物:众多,如勒温场论、⽶尔格拉姆服从实验、阿希从众实验等等。

社会⼼理学独⽴的标志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 A. Ross )1908年出版的《社会⼼理学》——社会学取向的社会⼼理学(SSP,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英国⼼理学家麦独孤1908年出版的《社会⼼理学导论》——⼼理学取向的社会⼼理学(PSP,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社会⼼理学的两种取向社会学取向: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理学取向:着重团体⽣活。

科学社会⼼理学诞⽣的标志奥尔波特(F.Allport)1924年出版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理学》著作,这成为科学社会⼼理学诞⽣的标志;奥尔波特也被称为科学或实验社会⼼理学的创始⼈。

社会⼼理学的最早⼀项实验——特⾥普莱特(N.Triplett,1879)有关单个⼈与群体条件下骑车效率问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南开大学版)修订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南开大学版)修订版

2.言语的社会功能:认知、行为、情感、人际、调节功能
3.语言的复杂性和策略性
(二)非言语符号系统:视—动符号系统、时—空组织系统、目光接触系统、辅助语
言系统
三、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
四、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一)影响信息来源的因素
(二)影响信息的因素
(三)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
(四)影响接收者的因素
五、人际沟通的障碍
(一)地位障碍
(二)组织结构障碍
(三)文化障碍
(四)个性障碍
(五)社会心理障碍
六、人际沟通的功能
(一)协调作用:协调情感、协调动作
(二)保健作用
(三)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作用
第二节人际沟通过程分析
一、人际沟通心理分析
(一)沟通动机
(二)对信息的选择
(三)对信息的理解
二、人际沟通动作分析(贝尔斯)
第三节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按照沟通线路分类
(一)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二、按照沟通方式分类
(一)假相倚、非对称性相倚、反应性相倚和彼此相倚
(二)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
(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四)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三、按照沟通网络的分类
(一)正式的沟通网络:轴型沟通、Y型沟通、链型沟通、园型沟通、全渠道式沟通
(二)非正式的沟通网络:单线型、集束型、流言型
第十章侵犯和利他。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认识自己美国心理学的鼻祖詹姆斯: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和核心内容。

2.认识他人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了解对方;从所处的情景出发了解对方;(三)认识他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a)从对方的特质出发——人格心理学b)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四)认识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认识生活的价值Keneom M.Sheldon等人提出的生活意义: 1)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2)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3)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孤军奋战;4)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巴伦、伯恩: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思想和行为的本质及原因的科学。

b)侯玉波: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a)关于社会行为的常识给我们的往往是不一致的、不清楚的画面。

b)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a)个体过程b)人际过程c)团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a)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b)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c)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p59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学院派心理学的创始人,1879年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2)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

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

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

“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成人意见。

2.习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3.后习俗水平: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力和原则。

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分类:1.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社会要求)、领悟角色(个人)和实践角色(行动)。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4.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包括两方面,一是形成角色观念,二是学习角色技能。

角色观念:1.角色地位观念 2.角色义务观念 3.角色行为观念4.角色形象观念角色冲突:是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

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社会动机:推动有机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作用:活动性;复杂性。

见课本87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特征:1.认知反应的显著性: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2.互动性。

3.防御性:运用认知机制一直某些刺激物的作用就是认知的防御性。

4.认知的完形特性。

社会认知的内容:1.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①仪表②表情③眼神④言语表情 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长期的、认真的交往,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

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认知者因素、认知对象因素、认知情境因素。

认知者因素:1.原有经验2.价值观念 3.情感状态 4.认知偏差:①光环作用②相似假定作用③类化原则④积极偏见(只适用于人)⑤隐含人格理论⑥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认知对象因素:1.魅力 2.知名度3.自我表演:戈夫曼,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认知情境因素:1.空间距离:霍尔亲昵区、个人区、社会区、公众区 2.背景参考印象的形成:1.一致性。

一个人不会被看成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2.评价的中心性3.中心特性作用。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1.平均模式 2.增加模式 3.安德森理论①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②消极否定信息的加重作用。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①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②来自外界的因素,如环境、他人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等。

2.维纳的归因理论:同意海德,另加了一种尺度,把原因区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个方面。

3.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先判断行为者的动机,然后由此推定行为者的品性。

4.凯利的归因理论:通常被乘坐三度理论。

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

5.归因偏差:1.过高估计内在的因素2.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3.忽视一致性信息4.自我防御性归因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特性:1.社会性:态度不是本身就有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2.主观经验性3.动力性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成分;情感因素;意象因素(行为倾向成分)消除认知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改变认知2.改变行为3.增加信认知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科尔曼 1.服从 2.认同 3.内化关于态度的理论见书。

态度形成:1.环境因素的影响:①社会环境的影响②家庭的影响③同伴的影响④团体的影响态度的改变:一、劝说宣传法 1.传播者的特性:专家身份;社会身份;吸引性;相似性;可信赖性。

2.信息的传播:单方面传播和双方面传播;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信息传播的渠道 3.被劝说者的因素:原有态度;人格特点;被劝说着的信息加工 4.情境因素:信息繁多的场景;令人分心的情境;信息重复的情境。

二、角色扮演法三、团体影响法四、活动参与法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态度。

产生偏见的原因: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2.社会化:继承偏见(直接学习、模仿学习、环境气氛的熏染)3.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偏见产生的结果:1.自我实现预言:说好就好,说坏就坏。

2.性别角色 3.疏离:社会隔离会导致并强化偏见,偏见又反过来会增加隔膜和疏离。

偏见的消除:1.消除刻板印象:例如让黑人从事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并取得成就。

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避免先入为主的判断。

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态度与行为:168页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特征:个体性。

直接性、可感性。

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理论:舒茨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1.包容的需要:指个体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2.控制需要:指个体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3.情感需要:指个体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1.接近性:距离越近,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相似性: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3.互补性:依赖性的人喜欢照顾别人的人。

4.个人特征:能力与特征;仪表人际关系的改善:1.对待不满的策略:真诚;忽视;退出;表达2.建设性争吵3.T小组训练法人际关系的类型:雷维奇1.主从型2.合作型3.竞争型4.主从-合作型5.竞争合作型6.主从-竞争型7.主从-合作-竞争型8.无规则型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实现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是:1.信息源2.信息3.信息渠道4.接收者5.反馈6.障碍7.环境人际沟通的障碍:1.地位障碍:价值观的不同;2.组织结构障碍3.文化障碍4.个性障碍5.社会心理障碍人际沟通的功能:1.协调作用:协调情感,使沟通者心理得到某些满足;协调动作,沟通者从沟通的信息中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2.保健作用:身心健康3.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作用人际沟通的心理分析:1.沟通动机:寻找共同点,消除分歧2.对信息的选择:倾向于选择自己赞同的信息,排斥自己不赞同的信息;对两种截然相反的信息并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喜欢选择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越是不让接触的信息,人们越想选择。

人际沟通的分类:1.按照沟通线路分类: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2.按照沟通方式分类:假相倚沟通(就是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按自己的意愿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非对称性相倚沟通(比如人事干部和求职者之间的沟通)、反应性相倚沟通(指沟通双方都已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行动依据,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按照原计划沟通)和彼此相倚沟通(指沟通双方一方面以自己的计划同对方沟通,另一方面又考虑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行为);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判断行为者是否具有侵犯动机: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社会侵犯的类型: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侵犯是人类本能:1.弗洛伊德:利比多,生本能和死本能。

死本能的定期发泄就是侵犯。

2.康拉德·洛伦兹: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生物本能体现。

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目的,而是以让失败者让步为目的。

挫折—侵犯理论: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

修正:挫折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侵犯行为;但是,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

(有两层含义:A攻击行为的发生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B挫折的存在总是要导致某些形式的攻击)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一、宣泄二、习得的控制:1.社会规范的控制 2.痛苦线索的控制 3.对抱负的畏惧三、置换四、寻找替罪羊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外来回报(主) 3.自愿的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个人:1.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2.人格因素 3.利他者的新别差异 4.心境作用社会:1.旁观者的数量(责任扩散,集体淡漠)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