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绪论简答: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如何理解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3.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有哪些?判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一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本体判断:1.课程定义的分歧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正确2.课程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
简答:1.西方和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
2.常见的主要课程观有哪些?3.古德莱德提出的五种层次的课程。
4.教学概念的主要归属类型有哪些?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第二章小学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名词解释:学校课程规划判断:进行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主要是基于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学校实际。
简答:1.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路径。
2.学校课程研制的保障条件。
3.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4.小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5.小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判断:在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上要坚持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的特点。
简答: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
2.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些?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
4.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哪些?5.设计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有哪些?论述: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四章小学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名词解释:1.课程资源2.校本课程开发3.教学内容简答:1.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哪些?2.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
3.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有哪些?4.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5.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有哪些?6.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论述:1.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2.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第五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组织名词解释:1.课程组织2.课程类型3.显性课程4.班级授课制简答:课程组织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1.目标模式(泰 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实践模式(施瓦布)
1.目标模式(课程开发中特别重视目标环节) ☆代表人物: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
☆ 四个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学习经验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第四、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 习经验、评价课程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第四章
课程开发及校本课程
本章我们将学习:
(一)课程开发
☆什么是课程开发? ☆怎样开发?(机制和模式)
(二)校本课程开发
☆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为什么是进行课程开发? ☆怎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一)什么是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指 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 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 再修订、实验、检验。包括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
第二,选择学习经验(五条原则)
1、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 有机会实践教育目标所蕴含的行为; 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蕴含的 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3、学习经验必须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 及心理倾向;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 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3.实践模式(课程开发中特别重视实践)
☆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运作方式——集体审议
1.集体审议的含义:在特定情境中对问题情境进行反复权衡而达成一 致意见 。 2.集体审议主体:课程集体。通常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 代表、教材专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 3.开发的基本要素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环境,集体审议的重要 内容就是谋求四要素相互协调和平衡。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3、实际上,许多校本课程不需要学生用教 科书,但需要教师指导用书,学生需要用教科 书的是一些学科性的选修课。组织教材有选用、 改编、自编三种主要形式,从调查结果来看, 多数教师选择选用和自编。“选用”往往不能 满足教与学的需要,“自编”又有相当大的难 度。相比之下,“改编”既能从教学实际需要 出发,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又不高,不失为 校本课程教材组织的最佳形式。
第一,态度——观念性的作用,决定教师对校本 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一系列行动的效果; 第二,熟练的课程开发技术——直接影响教师参 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 第三,具有精诚合作的精神; 第四,行动研究素养——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 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2)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
途 径:学校管理方式 分层管理、权力集中、自上而下制定决策——控 制与制约; 开放、民主、着重参与管理 ——支持、鼓励、 指导与帮助。
(二)校本课程开发 1、提出的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based Curriculm Development,简称 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 国家,针对国家/州政府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 政府应明确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力分配, 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 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 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如今,校本 课程开发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 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取向。
假设学校要求你给学生开一门选修课, 你将会怎样去做?谈谈你的思路和具体实 施步骤。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开发
台湾:《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1998) 香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发展》(2001) 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共同特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件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科学知识大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1.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类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难点: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点: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功能;依据和取向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难点:任务分析与目标表述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点:1.课程与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不同取向及原则;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要点:1.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重点: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难点: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点: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历史发展;类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4.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5.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重点: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难点: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六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要点: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第七章教学设计要点:1.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重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比较教学论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比较教育学重建以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为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学知识基础。
比较教学论也是世纪之交在国际比较教育学界兴起的一个新兴的重点研究领域。
国际比较教育学界重新关注和重视“学校内部的事情”,并由此形成比较教学论这一新的重点研究领域,这是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重视教育质量这一现实需要的反映。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被一些学者批评为一个“边界过于模糊”的研究领域,“甚至产生了对比较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的质疑”①。
但比较教育学界内部也有学者认为,“比较教育学是教育研究的高级形态”,甚至说“比较教育学就是教育学本身,是教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表现形式”。
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一样,无论是其研究方法还是其研究主题都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制约与影响,都不可能置身于整个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之外。
像教育学一样,比较教育学也不断变换自己的研究主题、学科身份和知识形态,以迎接各个时代对教育变革提出的挑战。
那么,21世纪上半叶比较教育学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又给比较教育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笔者将通过探讨国内与国际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学论的关注与探索来尝试回答这两个核心问题。
此外比较教学论研究也体现在众多比较教育学者对外国教学论(以及教学理论)、课程论、学习论和评价论的研究上。
与英美等国家的比较教育研究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对外国教学论(以及教学理论)、课程论、学习论和评价论的研究热情颇高。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外国教育》、《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外国教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五份学术期刊共发表教学与课程方面的论文855篇,占总数的24%;从90年代中期至今,课程和教学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论文达1909篇,占总论文数的28%而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重建比较教育学科以来,由于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一直是国外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我们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
它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详细的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的有关理论,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是一名教师,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也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过去,我们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强制学生接受所学课程,没有开发课程的任务。
现在情况不同了,21 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将课程论与教学论分家的局面扭转过来,使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相融合,更好的让学生接受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中央电大设置《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对教师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紧密结合我国 21 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及时地把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的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做到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确保了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
在理论阐释与实践的组织上,又始终围绕学生教育的实际展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具备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础,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的需要。
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1、随着现代化评估的进行和时代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家里和学校都可以上网学习,方便了学习者通过视频进行学习。
2、学习资源多样化(1)文字教材:马云鹏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
(2)网上资源:电大在线提供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文件、教学辅导、IP 课件、直播课堂、网络课程、形成性考核、VCD 点播等。
(3)教学光盘。
3、电大分校为我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主要包括:面授辅导、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电话答疑。
4、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进行学习。
学习方式:以文字教材为主,网络资源为辅自主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填空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2.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的3.《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是《雄辩术原理》。
5.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概在(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6.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发表,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7.“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而“现代教学论”则以(杜威)教学理论为代表。
8.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与此相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
9.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以及新近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等等。
10.(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1. 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成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1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泰勒)。
二、简答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2.简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5.3.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 (二)地方课程 (三)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
1. 国家课程的内涵 ( 1 )概念 国家课程就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这是一种基 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的,并依据公 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 而开发的课程。具体说来,国家课程就是根据不同教育 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分别制订各个领域或学科的课 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 要义: 国家课程是基于国家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还必须根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来开发。 国家课程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三)校本课程
1. 校本课程的由来 ( 1 )世界范围内 提出: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于 1973 年提出。 原因: 第一,对国家课程开发策略体系的不满 ; 第二,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民主化浪潮 ; 第三,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
( 2 )我国 提出:我国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提出。 1991 年,吕达同志在《独木桥?阳关道?: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 观》(中信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47 - 260 页)中首先提出了 与当今校本课程类似的“学校课程”一词。 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正式确认了校本课 程的合法性,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 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一)国家课程
( 3 )两种运作方式的关系 区别
教材实施型
开发出全国统一适用的教 材,并通过行政的、法律 的手段等来保障这种教材 的推广和实施。
标准参照型
通过提供标准来进行。国 家的主要责任在于为课程 提供标准,而不是具体教 材的开发。当然,标准参 照型并不意味着国家不可 以开发教材,但必须以制 定标准为中心。
教师招考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课程及教学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并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
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
课程论学科的形成大致在20世纪。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1932—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学会发起了著名的“八年研究”,有利地促进了美国课程论的发展。
泰勒以“八年研究”为基础,于1949年出版《课程及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该书在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2、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后一种形式是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来德提出的。
3、在我国,从夏商周到清末新式学堂新办之前,学校里实施的古代课程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
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即七艺,主要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4、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5、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6、博比特及查特斯作为20世纪初期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科学取向。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是拉尔夫·泰勒.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及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填空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与,其宗旨或任务是()、()和()2.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提炼出来的3.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
5.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概在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的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6.1806年赫尔巴特的的发表,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7.“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教学理论;而“现代教学论”则以教学理论为代表。
8.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和()。
与此相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和()。
9.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的()、布鲁纳的()、布卢姆的()、罗杰斯的()以及新近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的()、巴班斯基的()、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等等。
10.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1918年出版()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1. 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和(),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1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二、简答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2.简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填空1. 在英语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一文中。
2.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有五个层次,即()、()、()、()和()。
3. 最早的教育内容是原始社会人们()和()的诸项内容。
4.在我国,古代课程一直延续到()。
5. 我国带有现代色彩的课程最早是在()里诞生的6. 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包括()和()。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第一节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广义: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狭义: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三级课程开发模式各不相同三级课程各有优势第二节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意义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从“课程管理角度”看:责任方、决策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民主的课程决策机制)从“课程开发”角度看:以校为本(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题,以学校为整体)二、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标志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的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3.尽力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理论意义:1.他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2.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
3.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5.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理论的“试验田”。
现实意义: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3.对学生来说,港人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的机会。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王本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序言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现象、问题、规律。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3. 教学论研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二,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第三,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第四,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第五,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第六,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教学论的教育家。
4.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教育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5.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1.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 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A. 不能把学过和真正掌握画等号。
B.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C. 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的基本方式。
D. 真正全面掌握是个长期的过程。
6.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A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B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C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 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2. 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把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课程:即1教学科目;2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预期的学习结果;4学习经验;5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社会改造。
3.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
4. 课程的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A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计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的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需求,从国家课程标准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资源,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
其核心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我们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意义和原则; 2.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和方法; 3. 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工具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4. 能够评价和改进已有的校本课程。
二、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授课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实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意义、原则、步骤和方法。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相关理论和工具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4. 实践操作法:在教室中设置实践操作区域,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相关理论和工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按照以下内容安排进行教学: ### 第一讲: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1. 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和意义; 2.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3. 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标准的关系。
第二讲:校本课程开发步骤1.教育需求分析;2.课程设计与编写;3.教材选择与制作;4.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5.评价与改进。
第三讲:校本课程理论与工具1.课堂教学设计理论;2.学习者差异化理论;3.教学评价理论;4.校本课程开发工具介绍。
第四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1.分析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2.分析失败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3.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第五讲:实践操作与评价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2.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完成校本课程开发;3.学生评价和改进已有的校本课程。
四、教学评价方式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概念、步骤、方法等方面的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1、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
2、“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论”:以杜威教学理论为代表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3、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泰勒提出课程编制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
(即课程的“目标模式”)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是文本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
2、了解课程计划P37 了解课程标准P383、对我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影响深刻而久远的主导课程:“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春秋时期,孔子就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为主要教材。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4、“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音乐、几何、天文5、“学科教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优点:符合认识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认识世界,更有效的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十分扎实的知识基础。
缺点: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优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技能学习和儿童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 第5章 课程与教学方案研制
(二)学校层面方案之间的关系图
学校层面课程 与教学方案的
基本规范
一、学校层面课程 与教学方案的 撰写要件
二、学校层面课 程与教案/学历案
的撰写规范
背景分析 目标确定 内容组织 评价安排
总体撰写规范 各要件撰写规范
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是学校对整体性的课程与教学或教师规划与设计一门课之前基于现 状的回顾与评判。学校课程与教学规划方案的背景分析可以围绕学校的师资队伍、 生源情况、可利用的人财物资源展开,同时分析当下学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课程设计与开发即以某种方式对各类学生学习 活动进行选择和安排的过程与结果, 重点是课程 的组织形式或结构。需要考虑2个层面的因素:
第一,基本的价值选择,包括学科、学生和社 会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方法与技术,即对课程各要素的组织与 安排,包括横向的组织与纵向的组织两类。 根据课程设计的价值选择,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的 课程设计,分别是: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学生中 心的课程设计、问题中心的课程设计、项目式课程 设计。
一、国家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二、地方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三、学校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四、方案之间 的关系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课程设置 方案与课程方案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地方课程方案(计划) 地方课程标准
学校课程规划/实施方案
学年/学期课程纲要
单元设计方案
教案/学历案 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方案
基本形式 主要包括“活动—经验”设计(activity- experience design)、开放教室设计(openclassroom design)和人本主义设计(humanity-centered design)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比较
开进行了详细阐述。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 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 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 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 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 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 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 理。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 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 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 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 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革
程改革的发展
趋势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课程与教学研究 的趋势
第八章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
展趋势
第九章当代课程 与教学研究透视
小结: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
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
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
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
织
课程与教学的实 施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
学过程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
施
教学方法和教学 手段
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
择
第八章 教学方法 第九章 教学手段
第六章第四节 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的评 价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评
价
第十一章
第八章
教学评价 课程与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管理
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有如下代表性定义:
(1)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
关人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学生和家长,为改 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 (2)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 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 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3)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 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 (4)校本课程开发,其结果可以是教材的选择、 改变,也可以是教材的新编。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 ,使 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 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 全面发展的机会。 (4)它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 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 程理论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二)怎么开发
1.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程序
(1)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机构,
确定负责人; (2)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制度, 保证教师有时间和兴趣投入校本课程的 开发; (3)组织教师进修学习,或是把专家 请进来,或是把教师送出去,提高教师 素质
(4)建立课程决策的集体审议制度,
作
业
收集一个校本课程开 发的实例,写在作业 本上。
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
(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
程资源的途径。 (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 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 到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 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 由充分地发展。
总体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 广义——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 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 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 课程的整体改造,能过体现学校的价值 追求和教育理想。 狭义——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 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 开发。
一、基本涵义:
(一)何谓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这一术语有多种理解。我们这里界
定为: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 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理解这个定义需要注意,校本课程是一种课 程产品;它更多基于课程管理政策的区分; 在国内,特指在国家基础课程计划中预留出 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 划中占10-25%的课程。
第三,自由定向的方式
就是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确定一个自己
喜欢的学习领域,师生共同进行校本课 程的开发。 这类课程可以归到选修课系列中,它主 要考虑教师的特长和学习的兴趣需要, 教师和学生可以用他们喜欢的方式编制 和实施课程。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在方式方法上,不
能一味地求奇、求新、求异,关键是实 用和有效。 所谓实用 ,就是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能具体落实,不增加师生的负担; 所谓有效,就是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得到 发挥,能使教师个人得到锻炼,获得专 业发展,能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 高。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目标】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基本特 征和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校本 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 【教学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和技术 【学时数】4学时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课程开发的含义、基 本特征和意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
第一节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从
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 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 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同一性要求与多 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它丰 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它也 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论;给教师提供一种实 验机会。
(3)课程编制
常用方法有:
第一,问题解决的方式
集体审议现行课程设计中的问题,确定
解决问题的办法,反复审议,反复提出 改进建议和实施策略,逐渐形成校本课 程开发的指导方案
第二,任务定向方式
此方式就等同于开一门新课,要组建专
职师资队伍,编制或选用恰当的教材, 设计专题活动等。 它只对负责教师有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评价课程
检验课程的有效性,鉴别
课程的长处和短处。 总之,课程开发是一个连 续不断的过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一)谁来开发
一就是说,只要是承担教师职责的 人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既可 以是教师个人,也可以是教师小组, 还可以是全体教师,随具体情境而 定。
吸纳各方人士献计献策; (5)定期组织研讨,形成良好的校本 培训机制
2、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 (1)调查研究:
包括观察、与学生交谈、与家长交谈、
问卷调查、测验、查看有关学生的记录 等,还有邀请专家。
(2)集体审议 审议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最广泛的一种小组成员结构包括了教师、 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代表、教材专 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 某个具体学科的审议小组成员还可以只 是这门科目的教师。
我国于2002.5.29----6.1在江苏无锡召开国家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实验区校本课程专题探讨会,达成共识: 1、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 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 定位是非学术性、兴趣性为主,以开发学生个性为目标, 一般以综合的形态出现,强调过程而非结果。 2、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 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前者指国家在 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行 新的课程开发,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而言的一个课程板块。 后者指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 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它包含了对学校所有课程 的整体开发。
(5)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发的课程开 发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中央与地方教 育教育当局对权力、责任重新分配。 (6)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过程。在这 种过程中,学校运用有关资源,通过合 作、讨论、计划实验、评价来开发适合 学生需要的课程。 (7)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强调参与、 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的课程开发口号; 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共同构建学 习经验的教育哲学;也是一项需要课程 领导与组织变革的技术。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是我
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级课管理程主体的权力有界限和分工。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其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常见的是从两个角度来进行 分析:一方面,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 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 决策机智;另一方面,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它作 为一种课程开发的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 教师脚色、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自 身特色。 也有人把校本课程这一根本特征理解为: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选修课与活动课是以前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给
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具有与校本课程相似 的特征。所以,校本课程开发与活动课、选 修课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局限于选修课和必修课, 必修课程、学科课程或者其他类型课程都可 以纳入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
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1.校本课程开发的一
般原理。 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 施。
一、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校本课程开发怎么实施?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有其特 殊性,但课程开发的一般 原理可以作为参考框架:
(一)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界说
泰勒有著名的“三个来源”和“两
个筛子”说法,即学习者本身的研 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 家对目标的建议以及教育哲学和学 习心理学。 目标界说即目标陈述,泰勒有行为 和内容的二要素说。
(二)选择和建立适当的经验
这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
(三)组织学习经验
从学习经验的纵向和横向组织关系看,
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 原则。 从学习经验的呈现形式看分三级:第 一层次是科目,包括广域课程、核心 课程、单元课程等;第二层次,按时 间顺序组织的学程,如学年、学期等; 第三层次是课、课题、单元的团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