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树立社会公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树立社会公德

一、什么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以上是它广义的含义。还有一种狭义的社会公德,它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

二、社会公德基本特征

社会公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二是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三是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四是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

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中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公德的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要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

1、文明礼貌

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讲文明礼貌能促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道德桥梁。讲文明礼貌是社会文明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之一。人的行为举止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每一个自尊自爱的人都应当把讲究个人礼仪当作获取成功的素质去培养。文明礼貌包含的内容和要求很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礼貌的要求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外国友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必须了解、掌握对方的风俗习惯,尊重对方的礼仪。

2、助人为乐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生活,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更需要别

人的支持、帮助。每个人应做到:一是“我为人人”。每个人都应该从乘车让座、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等小事做起,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二是“遇难相帮”。当他人发生不幸、出现困难时,热情帮助,为其分忧解难。三是“见危相救”。比如,在遇到歹徒行凶时,遇到有人恃强凌弱时,遇到意外险情等危急情况时,每个公民都应该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弘扬正气。四是热心公益。社会公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与每位公民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要关注和支持社会公益,多献一点爱心,多添一份真情,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热心人,如赈灾救荒、捐资助学、义务献血、为社会福利事业捐款捐物等等,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3、爱护公物

公共财物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它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种服务和便利的物质保证。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一要爱护本单位的公物,做到公私分明,不占用公家的财物,不化公为私。二要爱护公共设施,如电话亭、路灯及有关通信线路、交通设施等,还要包括保护文物古迹,使其为更多的人服务。三要敢于同侵占、损害、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同侵占、损害、破坏公物的行为作斗争,时时、处处关心和爱护公共财物。

4、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的安居乐业,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否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德的一项基本要求。保护环境,首先要增强环保意识。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其次,要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养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5、遵纪守法

对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纪律观念、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精神道德风貌。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遵纪守法,首先要知法。随着普法活动的不断深入,公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高。每个公民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制意识。首先要学习与自己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搞清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其次要守法。第三要护法。我们每个人都要敢于扶正祛邪,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努力为他人、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树立优良的社会公德

1.提高每个公民自身素质,树立道德楷模。公民要有无私奉献的品德。虽然每个公民有一个职业,且为一个人的谋生手段。但要有更高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境界。真正的公民必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春蚕的精神、园丁的品格、孺子牛的志向。

2.营造良好氛围,提供优质外部环境。每一个机关、单位在一切公共场所,都应该设立宣传标牌、警示语等标志,给大家营造出一种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体氛围,把“要我做”的被动行为变成“我要做”的自觉行为,唤起公民内心的激情和上进心,形成一种良性竞争,使每个公民在一切场所会感觉到处处有压力,处处有动力。

3.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激发公民的动力。每一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比如,建立公民社会公益档案,把这种考核结果纳入到公民的社会诚信档案中来。在每一个单位内部建立考评制度,定期评选社会公德模范。

4、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学习的内容自然很多,但要紧紧围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学习,并将其贯彻到自己的一切行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