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管状织物的三维圆织法成型

合集下载

基于SolidWorks设计表驱动的三维圆织机分线盘参数化建模

基于SolidWorks设计表驱动的三维圆织机分线盘参数化建模
维建模 自动化 。
关键 词 分线 盘
参数 定 义
参 数草 图 参数 化 建模Βιβλιοθήκη 设 计表驱 动 1 前 言
三维 圆织机 是 复合材料 三维 管状 结构件 的一种 成 型设备 , 而分线 盘 是 该 设 备 中控 制 纤维 开 口时 序 的重 要零 件 。其 基 本 工 作 原理 如 图 1 分 线 盘 置 于 ,

参数 名
凸 台直 径
数值
0 r ern 5n
参考 变 量 , 名 为“ 命 线距 ” 图 中“ 问角 ” ; 槽 为两个 相邻 线槽 的夹角 ,槽 组角 ” 每个 槽 组 中第 一 个 线槽 与 “ 为
最后 一个 线槽 问 的夹角 。其 余设 计参 数见 表 1 。
表 1 分线盘设计参数 参数名
线槽 口径 线 槽 槽 口 的 直 径 , 据 纤 维 赋值 根 ( 粗细设计 束) 开 口高度 经纱开 口的 大小 , 据织 机筘 赋值 根 板高度设计
当前 层数 分线盘所对应 的梭子 引入 纬纱 赋值
或垂纱所穿过织物组织 的层数 模坯 直径 分线盘模 坯设 计直 径 , 槽 大 赋值 顶 径应小于该值 每组槽 数 每个槽组所含线槽数 槽组数 槽组 的总数 底槽 大径 底槽所在 圆周 的直径 顶槽 大径 顶槽所在 圆周 的直径 槽间角 槽组角 两个相邻线槽 的夹角
过 程 。根据设 计 要求 列 出 已知设 计参 数如 表 2 。
表2 4 —3—2型 分 线 盘 已 知 设 计 参 数
致, 即相 邻两个 线 槽 问 的 弧 长应 与相 邻 两 根 经 纱 的
间距 相 等 。本 文 中取底 槽所 在 圆 的对 应 弧长 为设计
参数名
总 层 数

管状三维织物的组织结构与织造工艺

管状三维织物的组织结构与织造工艺
图 4 b 所 示 , 后 再 次 引 人 垂 纱 。 3 穿 综 图 : 于 () 此 ) 由 口 、 2穿 人 第 一 、 页 综 内 ; 一 层 经 纱 穿 人 同 一 1a 二 同 页综 内 ; 层 经 纱 按 从 上 到 下 的顺 序 依 次 穿 人 后 面 各 的各 页 综 内 。4 根 据 穿 综 图 、 纬 次 序 图 以 及 经 向 ) 引
管 状 三 维 织 物 为 例 加 以 说 明 : ) 制 管 状 三 维 织 物 1绘
的纬 向 截 面 图 ( 3 a 所 示 ) 经 向 截 面 图 ( 3 b 图 () 和 图 () 所 示 ) ) 定 正 确 的引 纬 次 序 : 确 的引 纬 次 序 是 。2 确 正
() b
图 1 管 状 三 维 织 物 结 构 图
维普资讯
纺 织学 报
第 二 十三卷
第 四期
・9 .5 】 29 【1
管 状 三 维 织 物 的 组 织 结 构 与 织 造 工 艺
黄 晓梅
( 通工 学 院 , 通 ,2 0 7 南 南 26 0 )


要 : 析 管 状 三 维 织 物 的结 构 , 绍 该 织 物 的 织 造 技 术 , 出 该 织 物 的 组 织 结 构 设 计 及 I饥 图 设 计 方 法 , 讨 该 织 物 的织 分 介 给 探 织 物 结 构 上 机 图 机 织 工 艺 参 数 文 献标 识码 : A
层数
3 管 状 三 维 织 物 的 上 机 图与 组 织 结 构 设 计 管 状 三 维 织 物 的组 织 结 构 设 计 不 同于 普 通 管 状 织 物 。 一 般 , 先 根 据 管 状 织 物 的 纬 向截 面 图 , 定 首 确 经 纱 和 垂 纱 的 穿 综 图 , 据 纬 向 截 面 图确 定 正 确 的 根 引纬次 序 , 根据 管状 织 物 的经 向截 面 图确定 垂纱 再 的运 动 规 律 , 合 上 述 条 件 绘 制 纹 板 图 ; 综 由穿 综 图 和 纹 板 图 , 得 组 织 图 。下 面 以 管 壁 厚 为 三 层 经 纱 的 可

圆管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多尺度耦合分析

圆管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多尺度耦合分析

圆管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多尺度耦合分析圆管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材料类型,在各种工业领域中应用广泛。

多尺度耦合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和预测这种材料的性能,进一步提高其应用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将圆管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分析成多个不同的尺度。

最小的尺度是纤维水平,这是由单个纤维构成的层,通常称为微观尺度。

接下来是纤维束水平,这是由多个纤维束构成的层,称为介观尺度。

最大的尺度是复合材料整体结构水平,通常称为宏观尺度。

在微观尺度上,我们可以使用有限元方法来模拟每个单独的纤维。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单个纤维的强度、刚度和断裂行为等性能。

接着,在介观尺度上,我们可以将这些纤维束连结在一起,并模拟整个介观尺度层的行为。

在这个尺度上,我们可以研究纤维排列方式、束间距离、纤维束间的相互作用等等。

最后,在宏观尺度上,我们使用有限元方法来模拟整个圆管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行为。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总体性能,如刚度、强度和韧性等。

在多尺度耦合分析中,我们需要通过某种方法将每个尺度上的分析结果联系起来。

这通常通过反复迭代,在不同尺度之间传递信息来完成。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微观尺度的结果来确定纤维束层的力学性能和形态,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宏观尺度的模拟,以确定整个复合材料的力学响应。

这种迭代循环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以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圆管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多尺度耦合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其微观构成和力学响应。

这些知识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以优化设计和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作为复合材料的一种,圆管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相关数据包括了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机械性能等指标。

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材料的特点和潜力。

首先是材料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导热系数和热膨胀系数等。

一般来讲,圆管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密度较低,相对于金属材料而言,具有更好的比强度和比刚度。

导热系数方面,由于纤维和基体的不同导热性质,圆管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通常横向较小、沿纤维方向较大。

三维立体织物织造技术

三维立体织物织造技术

四步法三维编织的特点
• 1,基本的1*1形式使每根纱线都通过织物的长、 宽、厚方向,从而使纱线相交形成不分层的三维 整体结构。织物中,所有纱线的取向均与织物成 型方向有一定夹角。
• 2,基本的1*1织物是三维四向结构。在基本形式 中加入不动纱线系统,该系统纱线平行或垂直于 织物成型方向,编织过程保持不动,形成三维五 向结构或六向、七向结构。
• 3,适应于多种异型构件的整体成型。例 如工字、L字等。 • 4,不适合编织尺寸较大的预制件,由于 机器设备限制。
第二节 四步法方型编织工艺分析
一 、简介 1, Ko. F. K., Three-dimensional Fabrics for Composit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gnaweave Structure, Proc. ICCM-4, Japan Soc. Composite Materials, Tokyo, Japan, 1982, P1609. Ko. F. K.在该文中引入了“纤维构造”术语,首次定义了代表 四步法1*1方型编织预制件中纤维构造的单胞(unit cell)。它 是一个立方体具有与预制件截面相同的取向,长度为一个编织 花节,含有四根主对角线方向的纱线,每根纱线与编织方向的 夹角为编织角γ。
• *机器运动过程中,边纱在机器周向运动时保持不动。
• 3.3编织纱线的交织 四步运动后的携纱器在机器底盘上的位置如图
• 实线相连的携纱器在第2步后交换位置,虚线 相连的携纱器在第4步后交换位置。(对偶性 交换)
• 纱线A连续通过织物的厚度方向,且相互交织。
• 纱线B从主体纱运动到边纱位置,停动一步后 又返回主体纱内部。 • 编织纱线沿四个方向运动。
03 14 22 34 42 54 62 15 23 35 43 55 63 74

三维整体编织复合材料管的设计与制造

三维整体编织复合材料管的设计与制造
6 M . J . Ow en, C. D . Rudd et a1, RT M f or aut omot ive componen ts ( omposit e M at er iaIT ech nology, 1991, ( 37) : 177~183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3- D INTEGRALLY BRAIDED COMPOSITE PIPES Wu Xiaoqing L i Jialu Cui Zhenxing Wang Xiao sheng
轴向拉伸强度 = P / S
式中, P 为拉伸载荷, S 为环状截面且 S=
1 4
( D2 -
d 2)
其中 D 为管的外径, d 为管的内径。
拉伸速度: 5mm / min
表 1 立体编织玻璃纤维/ T DE- 85# 管拉伸性能
试 样
截 面 / mm2
破坏载荷 / kN
拉伸强度 / MPa
1#
172. 63
3. 1 成型方法的确定 由于三维整体编织管结构致密, 纤维含量较高, 手
糊、缠绕、模压等工艺限制了其应用, 使树脂传递模塑 工艺( Resin T ransf er M old 简称 RT M ) 和热压罐工艺 成为可能, 本文选用 RT M 工艺成型三维整体编织预 制件。RT M 工艺是在设计好的模具中预先放置经合 理设计、剪裁或预成型的增强材料, 闭模后注入树脂, 待树脂固化脱模后可得到所需要的产品。树脂的进料 方式采用真空与加压相结合。 3. 2 基体
4 K . N . K en dal l, C D R udd et al, Charaactersat ion of t he resin trans fer mouidin g Process . Comp M anuf act , 1992; ( 3) : 235~249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
可以根据设计需求,灵活调整 纤维排布和编织路径,实现复
杂结构的定制化制造。
面临的挑战
技术成本高
生产周期长
精度控制难度大
材料选择受限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所需 的设备和软件成本较高,
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由于需要逐层进行编织, 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影
响了生产效率。
在编织过程中,难以完 全避免误差,对精度控
制提出了较高要求。
工作原理
原理
通过控制纤维束或丝束的交织路径和 角度,形成不同形状和结构的整体结 构。
工艺流程
包括纤维或丝束的准备、编织路径的 设计、编织设备的调整、编织过程的 监控等步骤。
技术发展历程
起源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起源于20世纪 70年代,最初主要用于航空航天
领域的结构件制造。
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 拓展,三维整体编织技术逐渐应用 于汽车、体育用品等领域。
03
技术优势与挑战
技术优势
高效性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能够快速、 准确地完成复杂结构的整体成
型,提高了生产效率。
轻量化
通过优化纤维排布,可以实现 结构的高强度和轻量化,适用 于航空、汽车等领域的结构件 制造。
复合性
该技术可以同时编织多种材料 ,实现复合材料的整体编织, 提高了材料的综合性能。
可设计性强
建筑行业
桥梁结构
在建筑行业,三维整体编织技术可用 于制造桥梁结构,提高桥梁的承载能 力和耐久性。
建筑构件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还可用于制造建筑 中的梁、柱等构件,提高构件的强度 和稳定性。
其他领域
压力容器
在石油化工领域,三维整体编织技术可用于制造压力容器,提高容器的强度和安全性。

立体管状织物的三维圆织法成型

立体管状织物的三维圆织法成型

下纬 纱螺 旋角 都 很 小 , 以使 组 织 更 为 紧 密 。相 比而
言 , 幅机织 物 的纬 纱通 常沿 水 平 方 向分段 引入 织 平 口。图 1为平 幅机 织法 与 圆织法 制成织 物 的 2种 面
成 型设 备 。采用 该 方 法 , 编 制 过 程 中 由于每 根 纱 在
线 的运 动都 需要 1个 载 纱 器携 带 完 成 , 以在 编 织 所 大 型结 构件 时 , 要 载 纱 器 的数 量 庞 大 , 耗 大 , 需 能 运
立 体 机 织 方 法 主要 适 用 于 织 造 各 类 矩 形 截 面 ( L形 、 等 ) 如 T形 的平 幅立 体 织 物 。在 采 用 一 定 的开 口原 理 时 , 幅 立 体 机织 方 法 也 可 以获 得 中空 平 的管 状织 物 , 但这 类 方 法在 获 得 管 状 织 物 的 过 程 中会使 织 物产 生 明显 的折 痕 , 折 痕 处 纬 纱 的 纱 线 且
( n ier g R sac e tro A v ne et eMa hnr E g nei eerh C ne d a cd Txi c iey,Miit d ct n, n f l ns yo E u ai rf o
Do g u nvri ,S a g a 2 1 2 n h a U iest y h n h i 0 0,C ia 6 hn )
经 纱 开 口运 动 规 律 的 情 况 下 实 现 经 纱 在 厚 度 方 向 上 的 分 层 和 连 接 。 整 个 织 造 过 程 中能 实 现 经 纱 的 连续 供 给 , 需 只 定 期 更 换 纬 纱 和 垂 纱 , 而 达 到 连 续 化 生 产 的 目的 。 从
关 键 词 立 体 管 状 织 物 ; 维 圆织 法 ;垂 纱 ; 向垂 纱 法 三 纬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
1982年,美国大西洋研究公司生产了一个大型四步法三维 编织机,携纱器64*194。 198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制成功了一种全自动连 续喂纱的四步法编织机。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1996年,天津工业大学 (原天津纺织工学院)复合材 料研究所研制成功了目前世界 上挂纱根数最多的一台由计算 机控制的全自动三维编织机, 可挂编织纱线2万根,不动纱2 万根。编织由计算机控制,可 编织异型构件。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4) Du,G.W, Popper P.& Chou, T .W. Analysis of 3D Textile Preforms for Multi-direction Reinforcement of Composites , J. Mater.Sci, 26(1991),3438-48. 1996年Du等人给出了二步法方型编织预制件中 的细观结构,纱线的交织情况。认为内部、边上、 角上三个位置的轴纱形状不同。
4. 可以编织多种异型构件。
5. 根据不同用途灵活选择轴纱和编织纱种类和规格。
6. 预制件的幅宽比较窄,适用于横截面较小的编织。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二步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研究情况
1) Popper,P.& McConnel, R, F, US Pat. 4719837. January 1988。1987年,由 Popper和 McConnel最早提出了二步法三维编织工艺并申请了 专利,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他们认为二步法是三 维编织中运动步数最少的一种编织形式,比较容易 实现自动化,采用二步法三维编织同样可以编织各 种异型件,如圆形、工字型和T字型等制件,并且 可以达到轴向增强,使材料轴向性能优越。

编织原理典型结构剖解三维四向三维五向(PPT-52)

编织原理典型结构剖解三维四向三维五向(PPT-52)

国内主要立体织物制造商
1、天津工业大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展三维编织织物的研究工作,在基础
研究、织物结构分析、建模、计算机仿真、性能评价等方 面具有优势,具备一定的工程化研发能力。 2、宜兴天鸟 碳布(或纤维)、毡铺层针刺织物、石英纤维针刺织物、 穿刺织物,产品主要用于飞机刹车盘、导弹发动机。
立体织物应用研究主要单位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南京玻纤院的立体织物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正交非正交非制造织物穿刺织物三维编织织物机织立体织物整体内联织物等多种结构的立体织物及编织工艺设备是国内工艺门类最全提供织物最多的单位独创了双组份穿刺技术整体封顶编织技术完整单元体结构的三维编织技术等已完成从模仿跟踪国外到自主创新集成发展的转化现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重点配套单位是我国立体织物的研究试制及生产基地
典 型结 构 剖 解
三维四向
三维五向
编织原理
编织设备
主要产品形式
主要产品形式
编织结构性能特征
1、优势: 净尺寸仿形,异形构件; 结构形态多样,纤维多向性。 2、劣势: 加工余量少,性能降低明显; 抗分层能力相对较差,易于剥离。
4、缝合与穿刺结构立体织物
缝合工艺:用纤维将两层或两界面以上的实体经过穿连进行成形。 穿刺工艺 :钢针(碳棒)预铺矩阵,织物穿刺,纤维置换。
军用领域应用情况
1、热防护系统
再入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头锥、翼前缘、迎风 面、背风面或发动机热端等部位。
2、透波系统
各类天线罩、雷达罩等。
3、结构-功能、智能化系统
隔热瓦、刹车盘、智能机翼蒙皮、无人飞机等。
军用领域材料使用情况
烧蚀类
– 碳/碳、碳/酚醛、碳/ 陶瓷复合材料系列

三维编织物的编织与固化工艺研究概述_孙其永

三维编织物的编织与固化工艺研究概述_孙其永

研究探讨 三维编织物的编织与固化工艺研究概述孙其永,李嘉禄,焦亚男(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160)摘 要: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已引起了业内广泛的关注。

文章主要介绍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的编织技术、固化工艺及其特点。

关键词:三维预制件;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中图分类号:TS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028(2007)03200012041 前言复合材料三维编织结构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用于制造立体织物的高新纺织技术,采用该技术编织的立体织物具有纤维多向取向、整体连续分布的特点,从而使得由三维织物合成的复合材料具备优良的抗冲击损伤性能、力学性能和耐烧蚀性能。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维编织物(预制件)的织造工艺、预制件到复合材料的固化工艺及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优良性能。

2 三维编织技术及工艺特点编织预制件是制作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第一步。

三维编织技术是使编织纱在三维空间中相互交织、交叉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分层的整体结构预制件的方法。

三维编织技术的突出特点是能够按照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直接编织出复合材料零件的预制件。

这是因为,一方面三维编织物基本结构的单元立方体能够随零件的形状和尺寸的变化而改变长、宽、高的比例;另一方面编织工艺极为灵活,可以任意变化以适应不同编织形状的要求,实现整体编织。

三维编织技术的另一特点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复合材料内的纤维体积含量。

随着三维编织技术的发展,人们提出了许多收稿日期:2007204212作者简介:孙其永(1980—),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

种编织方法,其中两步法和四步法代表了该领域的主流。

每种方法有方形编织和圆形编织两种编织形式。

方形编织物相邻两个面垂直,如T型梁;圆形编织物截面为圆形或圆形的一部分。

2.1 两步编织法两步法织物结构是由大量的轴向纱线和较少的编织纱线组成,编织纱线将轴向纱线织结在一起形成织物。

轴向纱线可按织物要求的形状排列,如Ⅰ型、箱型、圆管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管状织物的三维圆织法成型周申华 单鸿波 孙志宏 毛立民(东华大学 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1620) 摘 要 现有立体纺织的成型主要有三维编织、立体机织、立体缝纫等方法,这些方法在立体管状织物的规格化、 连续化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立体管状织物成型方法,即圆织法,该方法通过引纬器在圆 周方向同时引入连接面内纤维的纬纱及连接各层组织结构的垂纱,结合特定规律的经纱开口运动,以获得近于正交 组织结构的立体管状织物。

该方法可实现经纱的连续供给,成型效率高,适用于立体管状织物的规格化、连续化生 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立体管状织物; 三维圆织法; 纬向垂纱法 文献标志码:A中图分类号: TS 105Circular Weaving Method for 3D Tubular FabricZHOU Shen-hua, SHAN Hong-bo, SUN Zhi-hong, MAO Li-min(Donghua Univers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dvanced Textile Machiner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methods for 3D fiber textile composites are 3D-braiding, 3D-weaving, 3D-stitching etc, but theyare still not very competent at making 3D tubular fabric due to lacking of standardizing and successive product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3D circular weaving method which can produce 3D tubular fabric of orthogonal weave structure. Weft yarns and binder yarns are put into the tubular fabric circumferentially by shuttles, connect the warp yarns both within weaving plane and through thickness of the fabric. By this method, warp yarns could be supplied continually and 3D tubular fabrics can be produced as a standard series with high continuity and efficiency, which may have a great prospect. Key words 3D tubular fabric; 3D circular weaving; “weft-in” binder yarn管状结构件是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基本构 件,采用树脂基高强纤维(如芳纶、碳纤维等) 制成的立体管状结构件具有质量轻、比刚度与 比强度高、耐疲劳性能优异、耐腐蚀性能好等 特点。

目前,随着纤维加工、纺织工程、复合 材料成型技术、先进制造工程等学科的不断发 展,以轻质高强复合材料所制作的立体管状织 物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用纺织品,已成为一种 重要的结构材料,可用于制作各种结构支架、 输送管道、衬套、罩壳、超耐高温隔热管等产 品,在能源输送、环境保护、化学化工、航空 航天、生物化工、医学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 应用前景[1],并且也被列入中国 2010-2015 年 产业用纺织品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正得到越 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提出一种新的立体管状织物成型方 法,即三维圆织法,该方法通过一定规律的开 口及引纬动作, 可实现立体管状织物的规格化、 连续化生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现有三维织物成型方法分析立体管状织物的三维纺织成型主要有三维 编织、立体机织、立体缝纫等方法。

三维编织法是一种利用载纱器在按成型规 律设计的轨道中按规律运行而获得三维织物结 构件的方法。

如美国专利 5,337,647、4,719,837 和 6,439,096[3~5]等列举了与三维编织法相关的 成型机理及成型设备。

该方法由于在编制过程 中每一根纱线的运动都需要一个载纱器携带完 成,所以在编织大型结构件时,需要载纱器的 数量庞大,能耗大,运动控制复杂;同时,为 了使载纱器在运动过程中保持较低的负载和较 高的速度,载纱器的载纱量受到较大的限制, 连续生产的时间较短;此外,当一个载纱器的 纱线使用完毕后,为了避免后续连续停机更换 其他纱管, 需要将所有载纱器的纱管同时更换, 这样造成了大量的换管、接头的工作量,原材料的浪费较大且难以保证纱线接头的质量[7]。

立体机织方法主要用于织造平幅矩形立体 织物,在某些织物中间打断纱线形成中空形状 的实际案例也被采用。

针对管状及圆筒状立体 织物的立体机织法主要有“全自动机织”技术 [5] ,该技术主要采用与织物内径等径的泡沫塑 料芯来实现,织造时在泡沫塑料芯径向方向上 呈螺旋状植入一系列预先复合好的复合材料刚 性棒,然后将织造纱线依次分别沿周向和轴向 缠绕在刚性棒所形成的通道中形成织物。

该方 法的优点是能够形成各种形态的回转体立体织 物,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但在面 向大批量生产时,加工成本较高、速度较慢。

立体缝纫法主要机理是一种将平面织物进 行叠加达到所需的厚度,然后通过缝纫设备将 其用缝线连接为一个整体的成型方法。

其原理 简单,无需研发复杂的专用设备,且所获得的 织物或管状织物的形状较为丰富,但对结构用 复合材料立体织物的预成型件而言,在立体缝 纫工艺过程中缝针穿透织物时会对组织面内的 纤维造成损伤,且会使织物产生扭曲,导致复 合材料性能的降低。

[6][7] 综上所述,现有的三维纺织成型技术种类 较丰富,且各有其特色,可成型多种形态的立 体织物, 然而这些技术普遍共有生产成本较高、 生产速度较慢、生产连续性较差等不足,故其 主要适用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而对于立体 管状织物这种采用系列化、批量化生产的产 业用纺织品而言, 上述方法就显得较难胜任。

平幅机织物面内组织圆织法织物面内组织图 1 两种织物面内组织 Fig.1 The two kinds of fiber structure in plane有纤维进行连接和增强,这一类纤维(纱线) 根据组织的不同被命名为垂纱、捆绑纱、固结 纱等,在项目的研究中,将其其定义为垂纱。

在立体管状织物中,经纱和纬纱分别处于轴向 和周向分布,垂纱呈径向分布。

垂纱与经纱和 纬纱一样,也需要连续不断地输送到织物组织 中,因而垂纱的边界走向通常可分为经向和纬 向两种,即在织造过程中垂纱分别可以由送经 机构或引纬机构以经纱或纬纱的引入方式引 入,对应形成了如图 2 所示的两种立体管状织 物的表面组织形态。

2.2 三维圆织法的成型机理2.三维圆织法及其成型机理2.1 圆织法织物的组织分析圆织法面内成型原理与常见的平幅机织 方法类似, 都是由经纱和纬纱交织构成织物。

不同点在于,常见的机织方法其经纱是水平 排列的,而圆织法的经纱是沿圆周轴向排列 的,纬纱则是沿周向连续引入织口,故在织 物中纬纱呈现为螺旋形态[8]。

相比而言,平 幅机织的纬纱通常沿水平方向分段引入织 口。

图 1 所示为平幅机织与圆织法织物两种 面内组织示意图。

利用圆织法成型的立体织物与二维织物 的显著不同在于:立体管状织物厚度方向上经向垂纱法组织形态纬向垂纱法组织形态图 2 两种立体管状织物的组织形态 Fig.2 The two kinds of 3D tubular structure由前述 2.1 可以分析出,经向垂纱法的成 型机理是利用部分经纱作为垂纱使用,在普通 的经纱形成开口与对应层的纬纱交织后,将这 部分经纱(即垂纱)在多层之间进行交织而形 成立体织物,其的优点是垂纱可像经纱一样连 续供给;但在成型过程中,垂纱也需要像经纱 一样进行开口时序控制, 垂纱引入机构较复杂。

而相比较而言,与经向垂纱法不同,纬向垂纱 法则采用引纬器以纬纱引入的方式向织物组织 内引入垂纱,该方法使垂纱要像纬纱一样定期 更换新纱管并接头,但却极大简化了垂纱引入 机构,便于后期设备的多样性研发,也使得由 于织物结构的不同而产生的设备变型成本较 低,研发柔性较好,正是基于此优点,本文以 纬向垂纱法作为立体管状织物的三维圆织法的 成型机理。

纬向垂纱法是通过引纬器引入垂纱,同时 对经纱的开口规律进行一定的控制,使之在纬 纱束紧时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多层形态,且各 层之间也有纱线(即垂纱)连接,从而获得立 体管状织物的方法。

三维圆织法的基本原理见 图 3,图中所示为管状织物组织沿径向剖切并局部展开的效果,其组织由三组经纱、三组纬 纱和一组垂纱构成,即组织厚度约为 3 个经纱 直径单位。

织造开始前,所有经纱皆在同一圆柱面内 排布,并按规律开口,依次通过引纬器引入 3 组纬纱,形成图 3 (a)所示的交织。

需要指出的 是,经纱开口时每一层经纱所对应的纬纱只与 该层经纱形成交织,而不与其他层经纱交织。

例如图 3(a)的纬纱 1(点划线) ,该纬纱只与经 纱组 1(○)交织,而经纱组 2 和经纱组 3 都只 经过纬纱 1 的下方,不与其发生任何交织。

与 纬纱不同的是,垂纱(实线)是在每 3 根一组 的经纱开口中引入的,其目的是将各层的经纱 连结成一个不可分的整体。

由于引纬器是沿圆周方向不断运动的,因 而在纱线张力的作用下纬纱会自然地圆心收 紧。

因为各层经纱都不与其他层的纬纱形成交 织,所以在纬纱收紧的过程中各层的经纱便形 成分离和位移,并趋向于厚度(即径向)方向, 如图 3 (b)所示,同时垂纱仍然将各层之间进行 连结,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三维立体纺织 结构(图 3 (c) ) 。

(a) 平面状态示意图收 紧 方 向 → (b) 多层分离示意图(c) 成型组织示意图 图例说明 经纱组 1 经纱组 2 经纱组 3 纬纱 1 纬纱 2 纬纱 3 垂纱图 3 三维圆织法成型原理示意图(三层经纱单位厚度) Fig.3 The principle for circular weaving method3 结论及展望本文所三维圆织法成型机理是以纬向垂纱 法作为立体管状织物的三维圆织法的成型机 理,并将传统的平幅机织扩展到圆周方向的一 种新的成型方法,通过模拟试验,该成型机理 具有以下特点: 1) 织物组织结构可靠: 获得的立体管状织 物组织形态具有近于正交的结构,织物面内及 厚度方向力学性能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