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地籍测量学》期末复习

《地籍测量学》期末复习

《地籍测量学》期末复习《地籍测量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现代地籍(多用途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2.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3.地籍调查: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

4.地籍测量学:是以现代测绘科学为基础,立足于土地权利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特征,以土地的管理、经济及其法律为支撑来研究土地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表达的工程技术科学。

5.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6.土地权属的确认(简称确权):是指依照法律对土地权属状况的认定。

7.土地权属调查:是指以宗地为单位,对土地的权利、位置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为查清现状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而进行的土地资源调查。

9.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10.地籍图: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籍要素及其有关的地物和地貌测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形。

11.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与测量之后,为适应日常地籍工作的需要,为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调查。

12.变更界址测量:为确定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

13.界址鉴定:依据地籍资料(原地籍图或界址点坐标成果),实地鉴定土地界址是否正确的测量作业。

填空题1.地籍信息回答了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六个基本问题:2.地籍的功能:地理性功能、经济功能、产权保护功能、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决策功能、管理功能。

3.地籍的类别。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地籍管理的原则:1)保证地籍资料的统一性和规范性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和系统性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和现势性5)保证地籍资料的多用途性和高效性2地籍管理的工作:1)土地调查2)土地登记3)土地统计4)地籍档案管理5)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地籍管理的发展阶段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4演变过程:地籍的演变经历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第二章1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国家和农民集体为土地所有权主体。

客体,国家或特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2土地所有权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3农民集体土地应具备的条件:1)必须有确定的形式和组织机构。

如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

2)应当具有民事主体资格。

就是说这个集体组织是被法律承认的,能够按照法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

3)集体成员应为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

4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基本程序,(1)协商解决(2)协商不成,由人民政府处理①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申请②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的受理③土地权属争议的调查、取证④土地权属争议的调节与处理处理原则,(1)占先原则(2)时效取得原则(3)现有利益保护的原则(4)尊重历史原则(5)行政处理前置原则第三章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1统一性、2科学性、3实用性2遥感动态监测内容:多源数据的获取及分析,数据校正、配备、融合等预处理,变化信息提取及类型确定,外业核查,变化信息后处理,监测精度评定。

工作程序,(一)准备工作1.制定工作计划2.收集有关资料3.编制技术设计书(二)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流程1.多源数据的选取2.数据预处理3.变化信息提取及变化类型确定4.外业核查5.变化信息后处理6.监测精度评定(三)监测成果的整理与提交1.基本监测图2.技术报告3.监测成果提交(四)检查验收3遥感动态监测方法:目视解译方法、计算机动态信息提取自动分类方法、目视解译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3S技术的方法(用RS发现变化靶区、用GPS定位靶区、GIS 集成管理数据)第四章1地籍调查按时期的分类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变更地籍调查2地籍调查成果资料:1)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2)地籍调查表;(3)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始记录、控制点网图、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4)地籍测量原始记录;(5)解析界址点成果表;(6)地籍铅笔原图和着墨二底图、宗地图;(土地证附图)(7)地籍图分幅接合表;(8)面积量算表及原始记录;(9)以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表(10)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11)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报告。

地籍调查复习资料

地籍调查复习资料

l.地籍在我国历史悠久, 古代主要为政府登记土地作为( 征收田赋依据的簿册。

2.国家对各项地籍管理工作所做的各项规范化政策、法律规定、称( 地籍制度 )。

3.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底图的比例尺一般不应小于( 1:2000 )。

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2000。

大型工程经有权批准项目用地可不小于1:10000。

采用标准图幅,即幅面为50cm*50cm或50cm*40cm。

6.比例尺是地图的一个重要参数,地籍图属于( 大比例尺 )图。

7.在土地征收、土地出让或转让时,一般采用( 解析 )法计算宗地面积。

8.土地登记审批表是地籍调查完成后,土地注册登记前的审批表。

10.首级地籍控制网的精度,要能保证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以及四等以下各等级控制点相对于上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 )。

11.地籍图精度的检测方法通常用图解距离与相应的解析反算边长、要求较差的允许误差不得大于( 2)倍中误差。

12.地籍图的符号有许多分类方法。

半依比例尺符号,主要是指一些线状地物,下列不属于半依比例尺符号的有(宝塔)。

半依比例尺符号,主要是指一些线状地物,如铁路、公路、围墙、栏栅、堤坎等13.随着摄影质量的提高和采用地面标志或高精度数学影像匹配技术,像点量测中误差可降到(±(3~5)μm )。

14.名称变更的其他证明文件有(申请人应提交户籍部门的姓名变更证明文件)。

15.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时检查距离与原勘测距离较差允许误差为(±10 )。

16.地籍图根控制点密度比地形图根控制点密度要大,通常每k m2应布设(100~400 )个地籍图根控制点。

17.钢尺量距时,一次读数。

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宜丈量两次,其较差应小于(2 cm )。

18.解析法和勘丈法测定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位置时,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为(±10)。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doc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doc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1. 地籍管理的概念,土地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经济状况分别包括哪些内容2. 地籍管理的研究对欽3. 现阶段我国地給管理的主要内容4. 运用哪些手段来研究地籍管理5. 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6. 土地分类概念,目的,依据概念:土地分类是根据土地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目的:为了能在正确认识土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人类的活动依据:根据分类的要求辨识各个体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然后聚同分异,从而对相同个体进行归并划类7. 土地分类体系包括哪几种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土地利用分类体系8. 土地利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方法: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原则:1、统一性2、地域性3、科学性4、实用性9. 什么叫土地调査土地调查是以土地为对象开展的有关土地客观存在状况的信息的调查10・自然J■性调査,社会经济调査分别包括哪些自然属性调查包括: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潜力调查、土地质量调查社会经济调查包括:土地地价调查、土地利用程度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土地收益调查11・土地调查目的、内容目的: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容:1、土地权属调查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3、土地条件调查12・土地利用现状调査的概念、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原则概念:以获取土地利用的现实信息,即土地的地类、位置、分类、数量、用途和利用状况为主的调查基本任务:1、2、3、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土地权属调查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全面、科学调查的原则3、一查多用的原则13・地籍调査的概念、目的、分类、内容、原则概念: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目的:查清、核实宗地的地籍要素,如宗地位置、范围、数量、质量等级、权属关系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且用图、文、表等手段加以表示,从技术和法律方面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完善地籍管理基础建设,以满足国家对土地资产的科学管理及税收、规划、房产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而建立地籍基础档案。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1、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3、土地条件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4、地籍档案管理:以地籍管理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使用和编研等工作的总称。

5、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6、飞地:也称插花地:指属外行政区划并脱离其辖区范围而孤独飞入本辖区内的地块。

7、土地统计制度:土地统计制度是国家为了认识和掌握土地资源状况及其变化规律,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制定有关土地政策,实现土地科学管理而依法建立的统计制度。

8、宗地:被界址线所封闭,具有独立使用权或几个使用者共有权的自然地块。

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10、地类图斑:指被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状地物、地类界封闭而形成一个具有相同地类的地块。

11、线状地物:指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坎、管道、护路林用地。

12、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13、标准耕作制度: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即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1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信息进行持续收集调查,开展系统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工作。

15、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的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Location)、权属(Title)、界线(Boundary)、数量(Quantity)和用途(Purpose)等情况,并以图、簿、册表示。

地籍测量学复习提纲

地籍测量学复习提纲
11.简述地籍测量的内容和基本工作。
12.地籍测量特征。
第二章:
1.土地权属的定义
2.土地权源有哪些?
3.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
4.什么是确权?
5.土地权属的确认方式。
6.城镇农村土地划分方式。
7.地块、宗地的定义和特征。
8.宗地划分原则。
9.争议地、间隙地、飞地的定义与划分。
10.土地权属界址包括什么?
3.城镇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
4.地籍图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选取的基本要点。
5.城镇地籍图的图例。
6.地籍图与地形图的异同。
7.宗地图的概念。
8.宗地图的图例。
9.宗地图的特性和作用。
10.土地利用现状应反映的内容?
11.农村地籍图的比例尺和分幅方法。
第9章:
1.土地面积测算的图解法和解析法定义?
2.土地面积测算的坐标法测算方法。
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现代地籍概念
2.现代地籍含义
3.土地清册回答哪六个问题?
4.简述土地与地籍的关系?
5.地籍的种类:按用途划分;按特点划分;按城乡不同划分。
6.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的区别。
7.地籍的功能。
8.地籍管理的定义和原则
9.地籍调查的定义,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区别。
10.地籍测量的定义。
5.简述GPS定位技术相对于常规测量技术的特点。
6.简述支导线的应用。
第7章:
1.界址点的定义
2.界址点坐标的精度的选择依据?
3.简述界址点坐标测量方法有哪些?
4.简述界址点坐标极坐标测量方法?
5.界址点中误差计算。
6.简述勘界测绘的含义及其内容?
第8章: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2.地籍管理:即将土地的坐落、形状、面积、性质、使用状况,以及土地权利等项,按照法定地籍测量与土地登记程序进行管理。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县为单位,以查清土地数量权属分布和利用现状为内容的土地资源普查工作,又称土地详查。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按行政辖区逐级汇总出各乡、县、市、省、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分类面积。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概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指按一定分类标志(指标),将性质上相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6.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7.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8.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9.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

10.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

11.交通运输用地: 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

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

12.调绘:是依据影像,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将实地不同的地类、地物按一定的要求用线划符号绘在正射影象图上。

地籍管理知识点复习

地籍管理知识点复习
图解法。 • 宗地图、宗地草图 • 地籍变更,地籍变更的前提:宗地编号的变更、
界址点的变更
五、土地条件调查
• 土地条件调查的内容
六、土地分等定级
• 分等定级的概念 • 城镇土地定级的基本流程 • 繁华程度作用分值的计算 • 作用分的叠加 • 城镇土地级别划分的主要方法 • 特尔菲专家打分法
六、土地登记
地籍管理
知识点回顾
总览
一、地籍与地籍管理
二、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
三、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的实施、 土地利用动态监
测、二调
四、地籍 调查
五、土地 条件调查
六、土地 分等定级
七、土地 登记
八、地籍 信息系统
调查
管理
一、地籍与地籍管理
• 地籍、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 • 地籍发展的阶段
• 第一章补充:土地产权制度 • 我国主要的土地产权形式 • 国有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和客体?
• 土地登记制度,我国土地登记制度的特点 • 土地登记的程序
八、地籍信息系统
• 地籍档案、地籍档案管理的•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概念、内容 • 土地分类系统
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施
• 由谁提出申请?(县级主管部门) •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内容 • 外业调绘
• 基本农田、田坎系数 • 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四、地籍调查
• 地籍调查的基本概念、内容; • 地籍测量中,地籍与地形要素包括什么; • 地籍控制测量不同于地形控制测量: • 宗地 • 地籍图测绘的方法可分为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1、地籍的概念:地籍是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等级)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的特点:空间性。

是由土地的空间特点所决定的;公信性。

体现了地基图册资料的权威性;精确性。

表现在地籍的原始和变更资料一般要通过实地调查取得和确认,并应用先进的测绘和计算方面的技术手段,保证地籍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连续性。

说明地籍信息不是静态的,是现势性的最好体现;3、地籍的分类:按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按特点和任务:初始地籍、日常地籍按行政管理层次:国家地籍、基层地籍按地域和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城镇地籍、农村地籍4、地籍的功能和作用:(1)、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基础;(2)、地籍是权益保障的基础;(3)、地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4)、地籍为国家税收提供基础资料;5、地籍制度的概念:是国家对涉及地籍工作所作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也是地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归宿。

6、地籍管理的概念:是指国家为建立为社会服务的地籍,以及研究土地的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7、地籍管理的研究对象:以土地科学这一领域中的土地产权、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要素的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

8、台湾地区的地籍整理:(1)、地籍整理程序分为地籍测量和土地登记(2)、台湾地区土地登记制度的特点:A、登记要件。

B、强制与非强制结合。

C、实质审查。

D、绝对效力。

E、设置登记储金。

F、申报地价。

G、资料公开。

H、发给权利证书。

9、社会主义时期地籍管理制度的理性回归:(1)、1949—1957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

A、地籍为土地改革服务。

B、地籍为税收服务。

C、在这个时期城镇地区开展了土地登记工作(2)、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籍管理(3)、改革开放后地籍管理的理性回归A、起步阶段(1982—1993)B、巩固阶段(1994—1996)C、提高阶段(1997—2000)D、发展阶段(2001—2005)E、调整阶段(2006—)10、德国地籍制度:12世纪初,地籍管理的重要内容物权登记制度萌发于德国;1772年,德国颁布了《抵押权及破产令》,法律承认先取特权在效力上优先于抵押权;1750年,德国又颁布了《抵押权令》,对抵押权和先取得权享有的优先权必须以登记为要件,相互间的顺位先后由登记先后决定;1896年德国颁布了《德国民法典》,将物权法变动的公示原则与公信力作为物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1897年德国颁布了《土地登记条例》,反映了德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公示、强制登记、实质审查等基本原则;11、俄罗斯土地私有化的主要内容:A、把单一的土地国有改造为多元土地所有制,承认除国家外,集体和个人也可以作为土地所有权的主体;B、国有企业私有化;C、实现住房的私有化;12、。

地籍复习资料

地籍复习资料

地籍测量1.地籍的概念、功能和分类。

概念: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中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功能:1.地籍性功能2.经济功能3.产权保护功能4.土地利用管理功能5.决策功能6.管理功能。

分类:1.按用途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城乡土地不同特点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2.地籍测量的概念、内容、特点。

概念: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

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线测量,地籍图测绘,面积测算,地籍变更测量,其他测量工作。

特点:行政性,法律性,精确、可靠性,现势性,集成性,地籍测量技术标准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3.地籍测量学的概念、任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概念:是以现代测绘科学技术为基础,立足于土地权利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特征,以土地管理、经济及法律为支撑来研究土地信息采集、处理和表达的工程技术科学。

任务是确定地块的位置、面积,保持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地块的分割、合并、产权转移和利用类别变化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研究的对象是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其形状和大小,具体指地块的空间位置及其形状和大小。

研究的内容包括地籍测量的理论框架、地籍测绘技术体系及其标准化、土地的划分技术与方法、土地信息采集与表达的技术集成及其可视化、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技术与方法、高新测绘技术(3S)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等。

4.地籍测量学与测绘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地籍测量学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测绘学属自然科学2.地籍测量学研究对象是地块(宗地),测绘学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3.地籍测量学研究内容是地块与地块的位置关系、人与地块的关系,测绘学研究的内容是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面的形态。

地籍测量复习资料

地籍测量复习资料

地籍测量复习资料一、填空和判断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确定的某一时间点,以查清一定区域内土地的用途、内型、范围、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主要目的的土地资源调查工作。

2、土地分类体系:土地自然分类、土地评价分类、土地利用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原则:统一性、科学性、实用性。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地块为单位进行)的目的:(1)、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方针政策服务;(2)、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3)、为全面管理土地服务。

5、2007年9月3日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类容。

1、查清村和农、牧、渔场以及居民点的厂矿、机关、团体、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

2、查清土地利用的类型及分布,量算地类面积。

3、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

4、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

5、调查、总结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7、线状地物与境界线重合该如何处理?答:当地类界与线状地物或土地权属界、行政界重合时可省略不绘。

与宗地界址线重合的其他界线,在地籍图上可跳跃注记。

若线状地物为某一权属单位所有,则在其一侧偏移0.2mm标绘境界线及权属界线。

8、常见的调绘方法有综合法和全野外调绘法。

9、农用地的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为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牧草地和水域。

10、土地性状调查:地形地貌调查、土壤调查、农业气候调查、植被调查。

11、土地等级调查:土地等级评价,是指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工作》大城市5-10级,中等城市4-7级,小城市3-5级。

12、土地权属调查:土地权属即土地产权的归属。

权属调查是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源及其权利所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调查。

地籍学复习提纲

地籍学复习提纲

第1章地籍学研究的对象1.1 地籍的概念: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等级)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或称地籍五大要素)的图簿册。

1.2 地籍的特性:地籍是土地的“户籍”,它不同于其他“户籍”的特性。

如它的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1.地籍的空间性地籍的空间性是由土地的空间特点所决定的。

土地的数量、质量都具有空间分布的特点。

界线变化(权属、利用),导致面积变化,则图、数、表要随之儿变。

所以,地籍的内容不仅记载在簿册上,同时还要标绘在图纸上,做到图、簿册、实地的一致性。

2.地籍的法律性内容的法律性: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依据的法律性:法律、法规、技术规程的制定发布和实施过程的法律性:依法行政过程,技术服从法律结果的法律性:上述法律性导致结果的法律性,提供经济(按揭)和产权保障3.地籍的精确性测量技术、调查过程、文字描述等4.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空间连续、时间连续、制度连续、形式连续、调查册、登记册、统计册的连续、图、数、表、实地的连续1.3 地籍的类别按发展阶段分:税收地籍:各国早期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簿册。

产权地籍(法律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合法权利、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簿册。

多用途地籍(现代地籍):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服务的登记簿册。

按特点和任务分:初始地籍:在某一段时期内,对县以上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图册。

日常地籍是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数,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初始地籍是基础,日常地籍是对初始地籍的补充、修正和更新。

按行政管理层次分国家地籍:是指以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的土地和国有土地的一级土地使用权单位的土地为对象的地籍。

基层地籍:是指以集体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和国有土地的二级使用者的土地为对象的地籍。

地籍复习资料

地籍复习资料

填空题1.土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

它是一个空间概念,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人类活动成果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3.“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4.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由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职能构成。

5.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规定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

6.土地权属(即地权)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总称。

7.《地籍测绘规范》对土地地块定义为:“地块是地籍的最小单元,是地球表面上一块有边界,有确定权属主和利用类别的土地”。

8.界址点又称地界点,是土地权属界线上的转折点。

由权属调查人员依照法律程序,会同邻界各方土图使用者,经现场共同指界认定、现场设置界标,并由地籍测量人员依据有关规程实地测定地理坐标。

经土地登记的界址点成果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

9.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纪录,是权属调查时,在调查人员核实、填写所调查的各项内容并实地确定了界址点位置之后,根据宗地实地状况现场绘制的,记录了观测手簿之外的所有测量数据。

10.现代多用途地籍是国家为规划、控制、调节、监督和组织土地利用,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本单元所建立的记载土地权属、位置、界址、面积、质量、利用现状及附着物等的册簿和图件,是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本信息的集合11.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民集体12.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是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其中,承包地使用权的主体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以及依法取得承包经营权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自留地、自留山的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且符合立户条件的户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主体是依法取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

地籍复习复习资料

地籍复习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明确地籍、地籍测量和地籍调查的概念;了解地籍的种类及特点;理解地籍测量和地籍调查的特点及其内容地籍(Cadastre)---现代地籍(多用途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单元)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表册、文字和图等各种形式表示。

地籍的种类:按地籍的用途划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初始地籍、日常地籍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城镇地籍、农村地籍(城乡一体化地籍)地籍的功能:地理性功能、经济功能、产权保护功能、土地利用管理功能、决策功能、管理功能地籍管理(Cadastral Management)是国家为取得有关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措施,亦称地籍工作。

地籍管理性质:为一定的土地制度服务、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制度:地籍调查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统计报表制度、地籍档案管理制度、地籍管理原则保证地籍资料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多用途和高效性地籍调查(Cadastral Inventory)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采取行政、法律手段,运用科学方法,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是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的技术性工作。

地籍调查内容:地籍调查通常是以土地权属调查为核心内容,也就是查清每块宗地(城镇)或地块(农村)的坐落、位置、地号、地类、等级、所有者、使用者、权属、权源、面积、利用状况、土地质量等,为后续的测量、地籍勘丈等工作提供其权属界线和界址点的位置,为测绘地籍图、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地籍簿册和进行地籍管理提供依据。

地籍调查原则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实事求是;符合地籍管理的原则;符合多用途的原则。

地籍复习资料

地籍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现代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其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建立的新的土地清册。

日常地籍:日常地籍是针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础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土地权属: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具体是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土地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包括与土地相连的生产物、建筑物的占有、支配、使用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是指依照法律对土地加以利用并从土地上获得合法收益的权利。

土地权属主:是指具有土地所有权的单位和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

地块:地块是可辨认出同类属性的最小土地单元。

宗地:是指权力上具有同一性的地块,即同一土地权利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

普通边界:普通边界是指主要依靠自然的人造的边界要素,依据各地的普通规则,但没有精确的边界数据,或有边界数据但没有法律手续固定下来的边界。

法律边界:法律边界是指对人造的或自然的边界要素进行精确的测量,获取测量数据,通过法律程序给予承认,并在实地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边界。

组合宗地:如果一个地块由若干个权属主共同所有或使用,实地以难以划分清楚各权属主的用地范围的划为一宗地。

共有宗地:一个地块由几个集体土地所有者共同所有,其间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为共有宗地。

争议地:争议地是指有争议的地块,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土地权属主都不能提供有效的确权文件,却同时提出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地块。

间隙地:间隙地是指无土地使用权属主的空置土地飞地:飞地是指镶嵌在另一个土地所有权地块之中的土地所有权地块。

土地分类:是指按一定的分类标志,将土地划分出的若干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籍测量1.地籍的概念、功能和分类。

概念: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中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功能:1.地籍性功能2.经济功能3.产权保护功能4.土地利用管理功能5.决策功能6.管理功能。

分类:1.按用途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城乡土地不同特点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2.地籍测量的概念、内容、特点。

概念: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

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线测量,地籍图测绘,面积测算,地籍变更测量,其他测量工作。

特点:行政性,法律性,精确、可靠性,现势性,集成性,地籍测量技术标准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3.地籍测量学的概念、任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概念:是以现代测绘科学技术为基础,立足于土地权利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特征,以土地管理、经济及法律为支撑来研究土地信息采集、处理和表达的工程技术科学。

任务是确定地块的位置、面积,保持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地块的分割、合并、产权转移和利用类别变化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研究的对象是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其形状和大小,具体指地块的空间位置及其形状和大小。

研究的内容包括地籍测量的理论框架、地籍测绘技术体系及其标准化、土地的划分技术与方法、土地信息采集与表达的技术集成及其可视化、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技术与方法、高新测绘技术(3S)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等。

4.地籍测量学与测绘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地籍测量学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测绘学属自然科学2.地籍测量学研究对象是地块(宗地),测绘学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3.地籍测量学研究内容是地块与地块的位置关系、人与地块的关系,测绘学研究的内容是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面的形态。

联系:1.地籍测量学以测绘学为基础2.都有必要的地理要素。

5.地籍控制测量概念,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分别采用哪些网形进行施测。

概念: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网形: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可采用三角网(锁)、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相对定位测量网;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主要采用导线网、GPS相对定位测量网。

6.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什么为依据制定。

地籍控制测量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制定的。

7.地籍图根控制点及界址点坐标精度与地图比例尺有无关系,为什么。

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

地形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一般用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来要求(地形图根控制点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为0.1mm*比例尺M)。

界址点坐标精度通常以实地具体的数值来标定,而与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无关。

一般情况下,界址点坐标精度要等于或高于其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如果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能满足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则也能满足测绘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8.与地籍测量密切相关的坐标系有哪些。

大地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和高程系。

9.界址点测量方法有哪两种,测定界址点坐标方法有哪些。

1.解析法、图解法。

2.极坐标法、交会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直角坐标法。

10.什么叫勘界测绘、特点、内容。

概念:勘界测绘即勘定行政区域界限的测绘工作。

它是在确定界线实际走向以后,在实地埋设界桩,测定界桩点位,测绘边界地形图,并在地形图上表述边界走向的工作。

特点:勘界测绘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其测绘成果具有法律效力;勘界测绘以规定的地形图作为工作地图,测量的主要对象是界桩及边界线的位置和走向;勘界测绘的最终成果是界桩成果表、边界线位置和走向说明、边界线地形图;勘界测绘成果可靠性强、对施测结果均有严格的检核,界桩及边界线位置和走向施测的误差不允许超出限差。

内容:界桩的埋设和测定、边界线的标绘、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绘制、边界线走向和界桩位置说明。

11.什么叫地籍图,分哪几类。

概念: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籍要素及其有关地物和地貌测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形称为地籍图。

分类:按表示的内容分为基本地籍图和专题地籍图;按城乡地域差别分为农村地籍图和城镇地籍图;按图的表达方式分为模拟地籍图和数字地籍图;按用途可分为税收地籍图、产权地籍图和多用途地籍图;按图幅形式分为分幅地籍图和地籍岛图。

12.我国现代主要测绘制作的地籍图有哪些。

城镇地籍图、宗地图、农村居民地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权属图。

13.选择地籍图比例尺的依据是什么。

繁华程度和土地价值;建设密度和细部粗度。

14.地籍图的基本内容。

1.地籍要素(界址、地籍要素编号、土地坐落、土地权属主名称)2.地物要素3.数学要素(图廓线、坐标格网线的展绘及坐标注记、埋石的各级控制点的展绘及点名或点号注记、图廓外测图比例尺的注记)。

15.测绘地籍图的方法有哪些。

平板仪测图、摄影测量成图、编绘法成图和全野外数字测图等。

16.地籍图的基本精度主要指的是什么。

指界址点、地物点及其相关距离的精度。

17.什么叫宗地图、特性、作用。

概念:宗地图是以宗地为单位编绘的地籍图。

它是在地籍图测绘工作的后阶段,当对界址点坐标进行检核后,确认准确无误,并且在其他的地籍资料也正确收集完毕的情况下,依照一定比例尺制作成的反应宗地实际位置和有关情况的一种图件。

特性:它是地籍图的一种附图,是地籍资料的一部分;图中数据都是实量或实测得到,精度高并且可靠;其图形与实地有严密的数学相似关系;相邻宗地图可以拼接;标示符齐全,人工和计算机都可以方便地对其进行管理。

作用:宗地图是土地证上的附图,它通过具有法律手续的土地登记过程认可,使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对土地的使用或拥有有可靠的法律保证,宗地草图确不能做到这点;宗地图是处理土地权属问题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图件,比宗地草图更能说明问题;在变更地籍测量中,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检核与修改,可以较快地完成地块的分割与合并等工作,直观地反映宗地变更的相互关系,便于日常管理。

18.土地利用现状图包括哪两类。

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岛图)。

19.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应反映的内容有哪些。

图廓线及公里网线、各级行政界、水系、各种地类界及符号、现状地物、居民地、道路、必要的地貌要素、各要素的注记等。

20.土地面积测算的方法有哪两种,各包括哪几种。

解析法(几何图形法和坐标法)、图解法(几何要素与坐标测算法、膜片法、求积仪法、沙维奇法、光电求积法以及电算法)。

21.土地面积测算应遵循的原则。

土地面积测算应在聚酯薄膜原图上进行,若采用其他材料的图纸,应考虑图纸的伸缩变形的影响;土地面积测算,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均应独立进行两次测算(坐标法除外);土地面积量算平差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测算,块块检核,逐级按比例平差,即分级控制,分级测算,分级平差。

24.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概念、作用、特点。

概念: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与测量之后,为适应日常地籍工作的需要,为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调查。

作用: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可使实际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检核、补置、更正;使地籍资料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补充;逐步消除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错;使地籍测量成果的质量逐步提高。

特点:目标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变更同步,手续连续;任务紧急。

25.地籍变更的内容有哪些,更改边界宗地信息的变更情况有哪些,不更改的有哪些。

内容:更改边界宗地信息的变更和不更改边界宗地信息的变更。

更改:1.征用集体土地2.城市拆迁改造3.划拨、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包括宗地分割转让和整宗土地转让4.土地权属界址调整、土地整理后的宗地重划5.宗地的边界因冲积作用或泛滥而发生的变化等6.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宗地分割和合并。

不更改:1.转移、抵押、继承、交换、收回土地使用权2.违法宗地经处理后的变更3.宗地内地物、地貌的改变等4.精确测量宗地的坐标和宗地的面积5.土地权利人名称、宗地位置名称、土地利用类别、土地等级等的变更6.宗地所属行政管理区的区划变动7.宗地编号和房地产登记册上编号的改变。

26.什么叫变更界址测量、内容。

概念:变更界址测量是为确定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

内容:变更界址测量包括更改界址和不更改界址两种测量,在工作程序上分为界址点、线的检查和进行变更测量。

27.恢复界址点放样的方法有哪几种。

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

28.数字地籍测量的概念、模式。

概念:数字地籍测量是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方法。

数字地籍测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工具,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及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方法。

模式:野外数字地籍测量模式、数字摄影地籍测量模式、内业扫描数字化地籍测量模式。

29.数字地籍测量特点、作业流程。

特点: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现势性强、整体性强、实用性强。

流程: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

在野外和室内电子测量与记录仪器上获取数据,这些数据要按照计算机能够接受的和应用程序所规定的格式记录。

从采集的数据转换为地图数据,需要借助计算机程序,在人机交互方式下进行复杂的处理,如坐标转换等,最后以图解或数字两种方式进行输出。

30.利用GPS进行地籍控制测量的优点。

1.它不要求通视,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控制测量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2.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地籍控制测量精度相匹配,控制点的选取符合GPS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满足地籍规程要求。

31.GPS地籍控制测量的模式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何种情况。

常规静态测量,快速静态测量。

RTK技术。

边长大于15km的长距离GPS 基线向量,只能采取常规静态测量。

边长在10-15km的GPS基线向量,如果观测时刻的卫星很多,外界观测条件好,可以采用快速静态GPS测量;如果是在平原开阔地区,可以尝试RTK模式。

边长小于5km的一、二级等级控制网的基线,优先采用RTK方法,如果设备条件不能满足,可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

边长为5-10km的二、三、四等基本控制网的GPS基线向量,优先采用GPS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设备条件和外界观测环境合适,可使用RTK测量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