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大学》 第八章 修身先正心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学》原⽂2022年国学经典诵读《⼤学》原⽂ 《⼤学》是⼀篇论述儒家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原是《⼩戴礼记》第四⼗⼆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以下是⼩编收集整理了国学经典诵读《⼤学》原⽂,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章⼤学之道 【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
“⼤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
古⼈⼋岁⼈⼩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
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的“传”⽂,“亲”应为“新”,即⾰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知道⽬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上,兴旺发达。
大学之修身先正心
修身先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2],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3],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4]。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5]。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
”[2]忿,弗粉反。
懥,敕值反。
忿懥,怒也。
[3]好、乐,并去声。
[4]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
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5]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1][1]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
盖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
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
自此以下,并以旧文为正。
【释义】此章节,把心洗得一干二净,达到复圆明而后才是真正的身修。
心是一身之君主。
所以说正心、在正心、在正心。
义在纯其心养其性。
心不纯,修身不彻底。
身有喜怒哀思悲恐惊,根子在心上。
心不与身当家作主、失去了真主宰。
不是身不正,是心不正。
念念不离心,即是修心。
前念、此念、后念归无念,即是正念。
此谓正心,即是一心无二之明明德。
至此谓灵纯。
纯者心无二,正心之致也。
致此,见闻觉知的六根之意识返本归圆○,谓六根圆通。
心不在客观物质现象上,故说心不在焉,视而弗见,听而弗闻,食而不知其味。
正心圆明矣。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
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
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
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
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
《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
《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
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
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
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大学》,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国学经典《大学》正心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中“正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习如何通过“正心”来实现个人的修养和道德提升。
3. 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大学》中“正心”的内涵。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正心”。
教学难点:1. 理解“正心”与个人修养的关系。
2.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践行“正心”。
教学准备:1. 《大学》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课件。
3. 学生准备讨论话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大学》要强调“正心”?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正心”的内涵,包括愤怒、恐惧、喜好、忧虑等情绪对心的影响。
2. 学生阅读《大学》中关于“正心”的原文,结合注释进行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心”的要点。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四、实践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正心”?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顾“正心”的要点。
二、深化理解1. 教师讲解“正心”与个人修养的关系,强调“正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性。
2.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正心”。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些正面和负面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正心”或“不正心”的表现。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与升华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正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大学》中“正心”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实践,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国学经典《大学》白话译文参考
国学经典《大学》白话译文参考《高校》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高校》白话译文,假如喜爱可以共享给身边的伴侣喔!国学经典《高校》白话译文《高校》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安静,心地安静方能平稳不乱,平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高校》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愿;意欲端正自己心愿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猎取学问;猎取学问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熟悉,熟悉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愿,心愿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一般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行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哄骗自己。
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足足。
所以君子在独处时肯定要慎重。
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
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公开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和善恭顺。
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大学》告诉我们,追求大学之道,就要注重明德,亲近民众,追求至善。
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能有定力;只有定力,才能保持心静;只有心静,才能安心;只有安心,才能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得到真知。
古人欲在天下树立明德,就要先治理好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顿好家庭;想要整顿好家庭,就要先修身;想要修身,就要先正心;想要正心,就要先真诚;想要真诚,就要先掌握知识,而掌握知识的关键是通过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得到真正的知识,才能真正诚实;只有真正诚实,才能使心态变得正常;只有心态变得正常,才能修身;只有修身,才能整顿好家庭;只有整顿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百姓,都要从修身做起。
如果修身不好,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乱象丛生。
有些人过分追求某些东西,而对其他东西却漠不关心,这是不可取的。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所谓诚实,就是不要自欺欺人。
就像讨厌臭味一样,喜欢美好的事物一样,这就是真正的诚实。
所以,君子必须慎重处理自己的私事。
小人一旦得到闲暇,就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无所不至。
当小人看到君子时,会感到厌恶,掩盖他的不好之处,却强调他的好处。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真实,外表也要如此。
因此,君子必须慎重处理自己的私事。
___说:“十只眼睛,十只手指,非常严格!”富有的人可以享受舒适的住所,但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宽广的心胸,所以君子必须真诚。
诗歌中说:“瞻望淇澳,绿竹婆娑。
有才德的君子,像切割和打磨一样,像琢磨工艺一样。
他们的心态是恬静而又谨慎,他们的仪态是威严而又和谐。
有才德的君子,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像切割和打磨一样,是指研究道理;像琢磨工艺一样,是指自我修养;恬静而又谨慎,是指遵守规矩;威严而又和谐,是指有威仪。
有才德的君子,永远不会被人忘记,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高尚,做到了至善,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目录三纲八目的追求弘扬光明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找准自己的位置凡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三纲八目的追求【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国学诵读《大学》全文
国学诵读《大学》全文作者: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
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曾国藩祖宗。
)第一章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二章明明德《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新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止于至善《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本末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学》原文以及翻译
《大学》原文以及翻译《大学》原文以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以下是《大学》原文以及翻译,欢迎阅读。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全文-注释(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文本,虽仅有两千余字,却精炼的揭示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道德思想。
它是中国的先贤们向人类社会所展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为人类整体的道德提升和和谐共生所作出的理论贡献,探讨它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核,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由之路。
《大学》阐述的是以修身为中心的一种思想,向内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向外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而消除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
一、《大学》《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构成所谓的八条目,而在这八项中,以“修身”为界,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八条目的主体部分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则是对修身的补充、说明。
徐复观先生曾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治而后天下平’一句之后,接着便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而并未说‘一是皆以格物为本’,或‘一是皆以至知为本’;由此可知,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皆是修身的工夫。
”二、内求修身理解《大学》核心的第一个层次是内求修身。
前面说了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八目的重心就在修身。
《大学》明确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就是说不论你是皇上还是平民,做人的根本是一样的,都要修身。
中国古人的修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狭义的,身指的是形体,修身是指修正自己的身体或言行;另一层是广义的,身指的是人本身,由于古人认为人不但有形体,而且含有气和精神,因此修身是指修养自己的形、气、神。
国学《大学》修身为本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理解“修身为本”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大学》中“修身为本”的思想内涵。
2. 如何将“修身为本”应用于现代社会。
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为本”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2. 培养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修身?什么是为本?2. 提问: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还需要强调“修身为本”?二、讲授新课1. 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阐述“修身为本”的内涵:a. 修身:指修养品德,提升道德修养。
b. 为本:指把修身作为人生的根本,是其他一切事业的基础。
3. 分析“修身为本”在《大学》中的具体体现:a.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b.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修身为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a. 个人层面: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b. 社会层面:如何构建和谐社会?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总结1. 总结“修身为本”的内涵和意义。
2. 强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什么是“修身为本”?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修身为本”应用于现代社会?二、讲授新课1. 分析“修身为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a. 个人层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b. 社会层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将“修身为本”应用于现代社会。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将“修身为本”落实到行动中?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总结1. 总结“修身为本”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大学》正心修身的读后感
《大学》正心修身的读后感1. 我读完 《大学》里正心修身的内容后,就一直在想,这是不是说咱得像整理书包一样整理自己的心呢?就好比我每天上学前,都得把书本摆放整齐,把文具归置好,心里才踏实。
我和同桌聊天,我问他:“你说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心像整理好的书包,不乱糟糟的呢?”他挠挠头说:“我也不知道,可能少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吧。
”就像那次考试没考好,我心里特别沮丧,满脑子都是爸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
后来我出去跑了一圈,看着蓝天白云,心情慢慢就好了。
这是不是就是正心的一种呢?2. 《大学》讲正心修身,我觉得这就像给小树苗修剪枝叶。
我爸在院子里种了棵小树,他总是时不时地剪掉那些歪歪扭扭的树枝。
我问他为啥,他说:“这样小树才能长得又高又直呀。
”我就想,我们人也是一样。
我有个朋友,特别爱生气,一点小事就和别人吵起来。
我就跟他说:“你这样就像那长满乱枝的小树,得修修啦。
”他哼了一声说:“我就这样,改不了。
”可是后来他因为乱发脾气,好多朋友都不理他了,他才开始反思。
这是不是说明修身就得像修剪小树一样,去掉不好的东西呢?3. 读了 《大学》后,我想正心修身是不是和打扫房间差不多呢?我妈总让我打扫自己的房间,说看着干净整洁心里才舒服。
我跟我妈抱怨:“打扫多累呀。
”我妈就说:“你这孩子,房间干净了,你的心情也会变好。
”有一次我去同学家玩,他的房间乱七八糟,找个东西都找不到,我在那待着都觉得心里堵得慌。
我就想,我们的心如果也这么乱,肯定也不好。
那怎么打扫心里的“房间”呢?是不是要把那些嫉妒、怨恨的情绪都清理掉,就像把房间里的垃圾扔掉一样?4. 我觉得 《大学》里的正心修身就像给手机清理内存。
我玩手机的时候,要是内存满了,手机就会特别卡。
我就会删掉一些没用的照片和软件。
我和我哥说:“人的心会不会也像手机内存呢?”我哥笑着说:“有点像哦,那些不好的想法就像占内存的垃圾。
”我记得有段时间我心里老是装着一些小心眼的想法,比如嫉妒同桌有新的文具。
88、《大学》中古代教育八个步骤地先后关系?P258
《大学》原文 精校版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章明明德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二章新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章止于至善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四章本末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五章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掩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浅谈《大学章句》中的修身之道
浅谈《大学章句》中的修身之道《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一部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学经典,其中“修身”之道是《大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本文试着就《大学》中,什么是“修身”,“修身”的方法以及“修身”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标签:《大学》;修身方法;修身思想《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据说是曾子所作,由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其发扬光大。
《大学》与儒家其他经典的书籍相比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就是书中有一系列的“修身”的方法,其“修身”理念贯穿始终,宗旨是强调自我教育来达到修己,而后修己以安天下。
一、《大学》中“修身”的内容“关于‘修身’的内容,《大学》没有做具体的解释,但从儒家的德性要求和八条目对个体‘修身’的知、行分类中,我们不难看到,‘修身’需以仁、礼为核心,在忠、信、义等德性修养的基础上,力行仁、礼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即人在‘修身’的前提下随着个体德性的提高与其社会性的扩展,逐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1]。
”从两个方面对“修身”进行了阐述:一方面是“正心”,另一方面是“齐家”。
对于前者,《大学》写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可见“修身”的途径在于修正心态,使之不受情绪的干扰。
对于后者,《大学》认为:“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因此从“齐家”的角度来看,“修身”在于去除偏执,使内心趋于中正。
由此可见,《大学》里所谓的“修身”意味着自我约束,它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修饰言行举止,与人的形体有关;另一层是修养情绪心态,与人的精神有关。
但“修身”更注重的是“修心”,要能够做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二、《大学》中的“修身”1.“修身”的重要性“修身”为何如此重要?《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全集《第八章·正心修身》原文赏析与注解
大学全集《第八章·正心修身》原文赏析与注解正心修身本章朱熹称之为“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大意是:开始的念头真实无妄了,但身心情志还要磨炼,因“心”比“意”更宽泛,所以才叫“正心”。
愤怒会使人偏激,恐惧会使人胆怯,过分的喜好会使人偏离正道,不端正这些情志,思想恍惚不专一,那就无法认知事物。
“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
而执一无适、聚精会神是正心的关键。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所谓修身要先端正自心,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偏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被不端正念头所困扰,就会心不在焉:虽然在看,但却看不明了;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不知道食物的滋味。
这就是说,修身必须要先端正自心。
【注释】①身:程颐认为“身”当作“心”。
忿懥(zhì):愤怒。
【历代论引】程子说:“‘身有’之‘身’当作‘心’。
”朱子说:“(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
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又说:“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又说:“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
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
”智慧运用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典句札记】此句话说的是修养要端正自己的心志,而人在愤怒、恐惧、喜好、忧患时心态是不平静的。
《大学》赏析(9)修身齐家
《大学》赏析(9)修身齐家《大学》赏析(9)修身齐家各位网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传八章》。
本章对“八条目”中的“修身”进行释义,阐释修身与齐家的关系,强调齐家必先修其身,修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使自己的行为保持中正平和。
《大学》说:“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这里的几个“辟”字,都当作“偏”讲,指情感上的偏袒或有偏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见;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意。
因此,世上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八条目”的进修阶梯是由内而外展开的,修身处于中间环节。
上章所言“正心”,着重于个人的内心修养,因而强调情绪的掌控。
本章所言“修身”,既包括内在的精神活动,又包括外在的行为表现,并且由独善其身向兼善天下拓展。
因此,本章论修身,着重于人与人之间外在的具体行为表现,强调情感的引导,强调去除情感上的偏袒不正。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与人相处,以什么样的态度待人,是十分重要的。
而一个人对待别人的态度,又常常因为与对方的关系、地位、人格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诸如对至亲者的关爱、对人格卑劣者的厌恶、对仁君圣贤的敬畏、对弱势者的同情怜悯、对庸碌者的轻视怠慢等。
本章所列“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五种态度,都是人情中常有的。
如果不能抱有持平的态度,不能中节,任由其表现出来,则必然会陷于一偏,而成为与人相处的障碍。
家庭和家族,是与自己最密切相关的,倘若带着偏爱、偏见、偏向、偏心、偏意去处理家族事务,就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也必不可能齐其家。
《大学》为什么强调修身是齐家的基础,原因就在这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大学》第八章修身先正心
【大学第八章修身先正心】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传7)
【注释】
①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忿懥(zhl):愤怒。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
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
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
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
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
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
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实
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这里需要注意
的是,埋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
朱嘉说:喜
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
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
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仅仅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这几句后来成了成语和名言,用来生动地描绘那种心神不属,思想不集中的状态,是教书先生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的常用语言。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