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56add1ba0d4a7302763ae5.png)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24afb78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9.png)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描述一辆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家的行驶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
2.提问学生:“我们如何知道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快慢呢?”引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回忆和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计算这辆汽车从学校到家的平均速度,应该如何进行呢?”激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堂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一节“测量平均速度”,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对物体运动快慢有一定的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02f7c4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8.png)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速度现象,如运动员百米冲刺、汽车行驶等,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存在。
2.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如赛车手、运动员等,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了解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创设生活情境,如学校到家的往返路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自己的平均速度。
(二)问题导向
2.分配实验任务,明确各组成员的责任,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3.开展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与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鼓励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反思与评价的环节:本节课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与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的良好品质。
5.作业小结的环节:本节课的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并撰写实验报告。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实验技能。此外,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有效反馈。
1.引导学生提出与速度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平均速度?如何测量平均速度?”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影响物体平均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等。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小组合作
1.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实验。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9ceb2bdaef5ef7bb0d3c22.png)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来源学#科#网Z#X#X#K]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勺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物理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物理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表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b1e1e43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8.png)
4、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5、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 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
3) 根据测得s1、t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三、质疑再探
1、通过平均速度的测量,你还有哪些问题,请大胆提出来,咱们共同解决。
2、教师质疑:
四、运用拓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ef47c3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7.png)
2.教师点评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速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与速度相关的应用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计算题:给出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路程,让学生计算平均速度。
2.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3.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设计一个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我会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改正。
3.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学生需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测量平均速度的科普海报。海报内容需包括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实验操作步骤等,要求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便于他人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速度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如《从一到无穷大》(乔治·伽莫夫著),了解速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拓宽知识视野。
6.观察生活中的速度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作业质量。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e8f54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2.png)
4.掌握速度的单位和换算,如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
5.通过对实际运动物体的速度测量,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过程,增强他们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平均速度的数值?
2.小组代表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实验方案和操作技巧。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建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如计算题、实验操作题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的核心是使学生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原理。学生需了解并能够运用以下知识点:
1.理解速度的定义,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学会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基本工具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掌握简单实验操作技巧。
-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结合公式和图表,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
3.实践操作教学:
-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测量平均速度的过程。
-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操作错误及时纠正,提高实验准确性。
2.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理解在测量过程中如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56add1ba0d4a7302763ae5.png)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3: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3:1.4 测量平均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487cc47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3.png)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执教人:执教班级:执教时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⑵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其判断方法.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⑵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⑴通过探究指导学生学习和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培养教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⑵结合有关匀速直线运动公式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的价值,进而将好奇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
二、设计思路:1.本节内容教学可以分为两个课时:2.第一课时主要探究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为重点,让学生参与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进而自然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既使他们学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物理图像的教学,进一步训练他们运用、分析物理图线的技能。
3.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两个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直线运动的性质.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a.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b.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判断方法.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a.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b. 图像识别.四、教学资源:1.一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秒表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 —t 图、v —t 图。
3.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由公式v=st 求出,而决不能说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与路程成正比,成时间成反比.▲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s 和t 无关.4. 变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如: 当今世界上短跑名将刘易斯在比赛中的运动.书上P 118图5-30 苹果下落的运动.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B 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大;C 其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无关.【例4】下列函数图像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例4】时刻表:p120《WWW》3【例5】平均速度速度问题:⑴一物体以v1的平均速度走前一半路程,九.教学反思:.。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535d895acfa1c7ab00cc16.png)
《丈量均匀速度》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知道用均匀速度描绘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认识均匀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行程内的均匀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丈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均匀速度,加深对均匀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术。
2.领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剖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渐培育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质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质物理情境中领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经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认真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正确、脚踏实地记录丈量数据的谨慎作风。
二、教课重难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观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经过丈量均匀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均匀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经过设计实验、采集和剖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升实验能力,领会间接丈量物理量的方法,培育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稳固均匀速度的知识,练惯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采用的器械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经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区分两段行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刻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行程所经过的时间。
教材要修业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行程的均匀速度,应该严格依照均匀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稳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经过剖析实验数据,领会说到均匀速度时必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行程”的均匀速度。
要点:均匀速度的丈量。
难点:均匀速度的丈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课策略创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简单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可是要取出令人服气的凭证,一定进行速度丈量。
接着指引学生剖析要丈量速度,一定用刻度尺丈量长度和用停表丈量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742a7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e.png)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速度测量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利用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追求真理。
4.通过对速度测量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速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然而,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巧,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a31b3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a.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速度概念,并能够清楚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
2.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2.教具:速度计、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器材。
3.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主题(5分钟)在开始本节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即什么是速度,了解速度的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速度的注意。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1.通过板书或PPT,引领学生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区分。
–瞬时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即速度的瞬时变化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总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除以总时间。
2.以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速度公式。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要求:用速度计测量相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
3.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步骤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影响因素,例如距离、时间、速度计的精确度等。
步骤五:概念巩固(10分钟)利用课堂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念巩固和运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并加以分析解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评估。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c60810ba1aa8114431d935.png)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通过实验激发兴趣,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难点: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哪个十米跑得快?怎样想办法测出来?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指导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9-22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1.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2.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分析自己跑步(竞走、行走)的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段最大?为什么?3.本节课中探究实验所需器材有哪些?4.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
5.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何测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
准备展示(二)自学检测反馈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6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求出平均速度v.2.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是实验,如果比较上半段v 1、下半段v 2和全程的平均速度v ,你猜想它们的大小关系_____,你猜想的理由是什么?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 走了3km ,停止5min 后,又以240m/min 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 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c9c21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8.png)
5.合作探究: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a.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b.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时,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c.平均速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师强调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8页的练习题1、2、3,并认真核对答案,对自己的解答进行反思和总结。
5.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过程自主探究平均速度的概念。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正确使用刻度尺、秒表等测量工具,进行物体运动速度的测量。
3.能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3.实践操作,培养技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1728ea883d049649b665895.png)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第1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分析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分组实验课。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题的预设目标,对今后的其他实验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是以小组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
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在本节课中所采用的课堂派软件,课堂效率高,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并上交课前任务单,提前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在课堂中,该软件可实时同步,不仅教师可以看到,学生也可以实时互动。
并且,“助教”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课后练习的结果分析准确详细,效果好。
本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对光电门传感器比较陌生,操作中失误较多。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不够,有些细节教学没注意,有些学生,先直接用单位为厘米的长度填入其中,这个就体现了学生的单位换算还有待加强,在课后的练习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198f6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9.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1.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绘制表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 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我们要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速度的测量。
激流勇进的视频,学生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教师顺势提出: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部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如何测量平均速度?(二)新课讲授:实验原理教师提出问题: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实验原理是v =s t。
学生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刻度尺和停表。
小组同学讨论以下问题:(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2)要使用停表前应观察什么?教师点拨:1.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
2.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停表的最小刻度是0.1 s ,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
教师提问: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学生讨论得出: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设计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分段。
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2.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并根据要测量的数据讨论交流如何绘制实验表格。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1.4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1.4测量平均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b46752a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c.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1.4 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测量;–能够准确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操作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准确的测量,避免误差;–如何正确计算平均速度,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运动测量器:可以是卷尺、秒表等;–温度计:可选,用于测量温度变化。
2.教学材料:–实验步骤说明书;–实验记录表格;–学生课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引入1.教师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并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
2.通过探究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第二步:实验操作1.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装置和相关的测量工具。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以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和时间间隔。
3.学生利用测量值计算平均速度,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第三步:数据整理与分析1.学生小组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并找出测量数据的规律和关系。
2.学生小组负责汇报整理后的数据和结果,向全班讲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第四步:概念讲解与公式推导1.教师对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深入讲解,包括定义、计算方法和物理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数据和规律,推导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第五步:练习与评价1.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计算给定情境下物体的平均速度。
2.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指导和纠正,并对学生的实验报告给予评价。
五、教学拓展1.提供更多实例和情境,让学生尝试计算不同物体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及其它因素对速度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平均速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
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
5分钟)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在草地上滚动
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
下的自行车等。
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物
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
的?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
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m接力赛跑
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
练了一会
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
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
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
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李老师看到同学们
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
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
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
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
呢?”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
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图1
欣赏,阅读,并思考。
学生
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
变化的。
也能猜想出物体速
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
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
行速度测量。
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
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
了。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小车
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要测量
小车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出
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
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
式可算出小车的平均
速度。
新课教
30分钟)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
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实验前的准备
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滑下的时间太短;坡度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
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
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学生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
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2.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图2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
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t1=v1=
s2=t2=v2=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思考: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3.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
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取路程等不同。
(2)可以根据公式:
进行计算。
(3)因为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