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钱穆《人生三步骤》课文阅读
钱穆:人生三步骤
钱穆:人生三步骤诸位先生,诸位同学,今天我的讲题是人生三步骤。
人生是指我们人的生命。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的发展过程是应该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阶段。
我所说的话都是根据我们中国人一种传统的旧观念,或许和现代人的观念有一些不同。
今天我所讲也可以贡献给诸位做为讨论人生问题的一种参考。
我们讲人生三步骤,第一步骤应为生活。
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
也可以说生活是生命存在一种必须要的手段或条件。
譬如我们讲食和衣,所谓食前方丈,我可以吃一桌菜,前面放着见方一丈的很多食品,同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同样的,没有很大的分别。
又如穿衣,大布之衣,大帛之袍,同穿锦衣狐裘,双方的意义与价值还是差不多的。
饮食为御饥渴,衣着为御寒冷。
住可以有高楼大厦,但是像颜渊居陋巷,在贫民窟里,诸葛亮高卧草庐,在一个茅篷里,外表看来双方好像很不同,实际论其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上,还是差不多,没有什么大不同。
依次讲到行,高车驷马,古人驾车是用四匹马。
孔子出游一车只有两马,老子出函谷关只骑一条驴子。
普通人就徒步跋踄了。
其实在人的生命之意义与价值上,仍是差不多。
直到今天科学发达,物质文明日新月异,我们的衣食住行同古代历史上的绝不相同了,但实际照我们人的生命立场讲来,衣还是衣,食还是食,住还是住,行还是行,在生活形式上古今虽有别,但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上,还只限于第一阶段。
纵说在生活上有一些进步,仍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与保养之手段上,还是差不多。
说到植物动物,亦都有它们的生活,亦都有他们维持保养生命的手段。
所以生命中之第一层次即生活方面,比较接近自然,可以说人同其他植物动物的生命,相差得不很太远。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即是此意。
进一步说,我们是为要维持保养我们的生命才有生活,并不是我们的生命为着生活,而是生活为着生命。
换一句话讲,生活在外层,生命在内部。
生命是主,生活是从。
等于说生命是个主人,生活是个跟班,来帮这个主人的忙。
《人生三步骤》教案
《人生三步骤》教案一、教材分析《人生三步骤》是钱穆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所作的关于人生问题的演讲,入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生命真谛。
本文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一方面,作者语气随和,娓娓道来,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全然没有说教的成分。
另一方面,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文辞也非常简明。
因此,对于字词句方面的理解,学生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
本篇课文的思想价值,在于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职校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
二、学情分析所带班级为中职一年级学生,护理专业,均为女生。
该班同学语文学习总体情况比较薄弱。
语文学习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在阅读的时候,功利性比较强,只停留在完成几个题的层次上,因而,缺少发现,不善于思考,尚不能运用所学观点解释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阅读习惯较差,并不能专心地读完《人生三步骤》整片文章,更谈不上联系实际思考。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人生三步骤中每个步骤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解释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文不同形式的朗读,课堂交流、重点语句的圈划与品读、讨论,了解认识三步骤的内容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物质享受与人生价值、精神追求三者关系四、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人生三步骤的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2、理解课文所述观点的现实意义。
3、揣摩和品味关键语句,解释关键语句的含义。
难点: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形成对物质享受与人生价值、精神追求三者关系的明确认识。
理解课文所述观点的现实意义。
五、课时:一课时六、教法与学法(一)朗读体会法:认识与感知(二)揣摩与品味: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三)拓展与感悟:、引导探究法、讨论交流法七、教学过程:导入:(1)介绍比尔•盖茨,让我们一起了解比尔•盖茨的快乐认识?(出示课件资料)。
设计思路:引出世界首富(物质财富的充盈者)会有怎么样追求,为此后环节作铺垫。
人生三步骤
有专著八十种以上。 他强调中国历史的独特而长久的传统,被公认 为现代中国三大史学派别之一传统史学的代表,影 响颇大,尤以研究学术思想和文化史驰名中外。 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名 誉人文学博士称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难解词或句
• 颜渊:颜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七十二贤人
在周恩来去世后第二天,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 “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 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 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 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 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 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 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 没有一个孩子!”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 更是彻底的“无产者”,他是 后人永远学习的崇高榜样。
辩
题
• 正方: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
• 反方: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精神的完善。
作业
现在,你所追求的生命发展 过程有几个层次?或者说几 个阶段?请具体说明。
之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论语· 雍也》说他“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食前方丈:吃的阔气。《孟子·尽心下》孟子要求学
生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要被对方显赫所吓倒, 要想到自己一旦得志,绝不像他们这样,如此自己就不 会心怯。
•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动物之间没有很大的
难解词或句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选自《论语》
难解词或句
• 一个人只要肯有所不为——不讲我不想讲 的话、不做我不想做的事,不论他是大总 统、大统帅、大企业家,还是农民、工人 ,从行为上讲是平等的。他们的区别只是 生活质量,但做人的精神是平等的。 • 人生无常。
第三阶段:人生的归宿
圆满的德性——喜怒哀乐顺乎天地,
国学大师钱穆谈人生
国学大师钱穆谈人生“一切由物来决定心的那一种唯物史观,以及其仅懂得生产与财富价值的人生理论与历史观,实在是太偏狭,太卑陋浅薄得可怜了。
”“人生的失败,常在得意时。
”“第一该懂得谦虚,第二该懂得忧患,第三该懂得谨慎”。
——钱穆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
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而且大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
我曾经为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那深刻的幽默而倾倒,心灵因此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而当我读到另一国学大师钱穆的《人生十论》时,我又体验了温故而知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所收入的篇章是钱穆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
全书共分三辑,即“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结合现实生活,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严谨的逻辑进行通俗的表达,而不是流云似的“小语”或“断想”。
与钱钟书式的揶揄与嘲讽不同,钱穆先生的风格是和风细雨、娓娓而谈。
该书第一辑《人生十论》包括“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如何完成一个我”、“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道与命”。
让我们先看看作者在这“十论”中有哪些主要观点吧。
“人生三路向”,即人生追求的三种方向,向外追求物质与权力、向内追求灵魂的安宁、向现实追求当下的幸福。
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适与神”的“适”意指人类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而对自然物质所施加的种种工业技术,与此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注重现实利益;而“神”就是宗教精神。
大的人生观以大的宇宙观为前提,宇宙与人生密不可分。
真、善、美、适、神,既是宇宙的五大范畴,又是人生向往的五大目标。
《人生三步骤》PPT课件精选教学PPT
漫步在繁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 西饼屋 、蛋糕 店比比 皆是, 与那些 高脂肪 、高卡 路里、 高胆固 醇的面 点比起 来,锅 盔更象 个深居 田园的 归隐老 者,这 么多年 了,从 原料、 加工到 口味基 本没有 什么改 变,它 远离世 俗的浮 躁,也 拒绝物 欲的喧 器,我 似乎明 白了, 它不只 是一种 居家外 出的普 通干粮 ,而是 一种情 感交融 的纽带 和精神 寄托的 家园。
第三阶段:归宿
圆满的德性 ——喜怒哀乐顺乎天地,合乎自然,
身、性、情统一而协调,平和、安宁。
难句理解
安了才会乐。看看社会上大富大贵的人,或许他不安 不乐,而极其贫贱的,或许反而安乐。
作者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富贵、贫贱与安乐之间的关 系。如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取不利之财、谋非法之贵。 即使大富大贵又岂能心安理得?而那些极其贫贱的人面对 生活有自信心,不与人攀比、不怨天忧人、不自暴自弃人 与家庭和睦相处,那才是真正的安于乐。
一直想写一篇有关锅盔的文章,一次 刚开了 头儿, 就被几 位同事 发现, 嘻笑不 迭:“ 那大似 井盖、 厚如磨 盘的干 硬烧饼 有什么 情愫可 言?” 我只好 抱以微 笑。
不知哪位文人墨客曾对陕西关中地区 的风物 民俗概 括了“ 八大怪 ”,其 中有一 条“烙 馍似锅 盖”就 是指这 种面食 。对锅 盔的最 终印象 是在上 小学, 那时家 中总会 有些操 着浓重 陕西方 言、“ 八杆子 打不着 ”的亲 戚登门 造访, 来人要 么带一 塑料袋 辣椒面 、玉米 碴子, 再有就 是这体 积大、 口味差 的锅盔 。时间 稍一长 ,这锅 盔比水 泥板还 硬,偶 然还会 生出些 绿霉, 即使你 振臂挥 舞削铁 如泥的 “王麻 子”菜 刀也只 能在它 表面留 下几条 浅浅的 印迹, 每当看 着老爸 和老妈 十分默 契地享 受美味 ,我就 咬牙切 齿:那 些亲戚 带这种 东西来 是让人 吃呢? 还是让 人锻炼 身体。
2018-2019-钱穆先生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2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钱穆先生阅读答案篇一:201X年云南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201X年云南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201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
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人生三步骤》ppt课件
2、安是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的字。安了才会乐。看看社会 上大富大贵的人,或许他们不安不乐,而极其贫贱的,或 许反而安乐。富贵贫贱只是人生的一种境遇,而我们要的 是安与乐。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完全可以不 问境遇自得其乐。
阅 归纳总结:作者在这里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富贵贫贱与安乐 读 之间的关系。说“安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字”,是因为, : 这个“安”是自我天性得到满足之后的“安”,而这个“自 《 我天性”不是恶,不是无原则的为所欲为,而是至善的德性。 不 只有这样的“安”才能生发出“乐”。如果损人利己,取不 抱 义之财,谋非法之利,即使大富大贵,又岂能心安理得?心 怨 不安者,整天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又岂能有心情享受富贵 的 之乐?而那些极其贫贱的人,只要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 世 凭自己的诚实劳动谋生活,那种出自内心的安与乐,又岂是 界 别人能体味得了的?所以说,不是决定我们内心是否安乐的 》 尺度,只有行为符合我们至善的天性,方能获得内心的快乐
4、富贵贫贱与安乐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5、理解“足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的内 涵,并谈谈如何完善自己的“德行”。
学生反复品读、自由交流感受
1、我们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命才有生活,并不是 我们的生命就是为了生活。生活应该在外层,生 命在内部。生命是主,生活是从。
归纳总结:作者在这里阐释了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他认为生命 是目的,生活是条件和手段,是为了维持生命而存在的。“生 活应该在外层,生命则在内部”,外侧即外在的物质追求,内 部即内在的心灵精神生活。心灵生活是目标,是主要的;物质 生活是手段,是辅助的。精神人生的意义胜过物质人生,因此, 物质生活上只求最低限度的满足即可,我们应该去追求精神和 生命的高质量。倘使在生活上有无限的要求,那么我们人生就 变成专为生活的人生了,手段变成了目的,本末倒置了。
人生三步骤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 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 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 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 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 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 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 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 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作个思考者吧 周恩来的人生以什么 为快乐? 他毕生追求的是什么 呢?
人 生 三 步 骤
作者:钱穆
钱穆 (1895-1990) 字宾四, 中国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钱 穆有专著八十种以上。他强调中 国历史的独特而长久的传统,被 公认为现代中国三大史学派别之 一传统史学的代表,影响颇大, 尤以研究学术思想和文化史驰名 中外,被誉为儒学大师。曾获香 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美国耶鲁 大学名誉人文学博士称号。
(任贤齐)
天还没亮路灯还是明亮 老张推着车子出现在路旁 寒风中他缩着肩膀 孤独把他的身影越拉越长 老张说他要回去故乡 娶他那个还没过门的新娘 泛黄的照片朦胧的眼光 老张已想不起她的模样 少小离家说要出去闯闯 不到成功那天绝不回故乡 现在的老张视茫茫发苍苍 这里的一切都不如我的想象 这里碰不是我追寻的天堂 我真的累我什么都不想 带我回去吧带我回去吧 我闻到故乡泥土的芬芬 带我回去吧带我回去吧 我听见母亲呼唤儿回故乡 天渐渐亮街上人来人往 独不见老张出现在路旁 没有谁会停下脚步来想一想 老张是不是已回故乡 老张他真的已回故乡
难解词或句
句子: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
钱穆论人生(外一篇)
不偏 向 内 ,不 偏 向心 上求 。他们 亦 说食 色性 也 。 饮食 男 女 ,人 之大 欲存 焉 。他 们 不反 对 人 追求 爱 ,追求 富。但他们也不想把人生的支撑点 ,偏 向到外 面去 ”。此 种 人生 是要 内外 调 和 、心物 交 融 、尽 己之 性 。如此 人生 便是 有福 的 ,有 福 的人
22 SANW ENBAUIA 201 8/05
◆随 笔长 廊 ◆s N ENBAIIJIA
世 界 上 ,不 是 专 为 吃 饭 ,专 为 穿 衣 ,专 为 住 房 子 ,专为行路的。我们应该除 了衣食住行以外 , 另 有 我 们 人 生 的 行 为 ,兼 及 事 业 ,此 始 是 人 生 之主体所在 。所以我们要求生活 ,要求衣食住 行 的 满 足 ,只需 是 最低 限度 的 ,能 够 维 持 我 们 的生命就够 了。下面是我们的行为 了,人生 的 第二步。此一部分却不能仅求其最低限度之满 足 ,而应 有 其 无 限发 展 之期 望 ”。生 命 的发 展 , 不仅要有其职业 ,尤其表现在事业上。对古人 来说 ,就是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的一番作为。 第三步是人生要有个归宿 。“中国人讲人生的 归宿在人性。天命之谓性”。合而言之 ,就是天 性 。人 生 ,就要 尽 其天 性 。“所 以我们 做人 第 一 要讲生活 ,这是物质文 明。第二要讲行为与事 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人文精神。第三最 高的人生哲学要讲德性性命 。德性性命是个人 的 ,而 同 时亦 是古 今 人类 大 群共 同 的 。人 生 一 切应 归宿 在此 ”。
钱穆在《人生的 目的和 自由》中说 ,人在求 生存 的 目的之外 ,还有其他 目的 ,且因这许多 目的而 有 其意 义 。“有 目的有 意义 的人 生 ,我 们 将 称 之 为 人 文 的 人 生 ,或 文 化 的人 生 ,以示 别 于 自然 的人 生 ,即 只 以求 生 为 唯 一 目的之 人 生 ”。自然 的人 生 ,以求 生为 目的 ,生老 病死 等 , 都是 自然的安排。与 自然的人生相对 ,还有人 文 的或 文化 的人 生 。“文化 的人 生 ,应 便是 人类 从 自然人 生 中解 放 出来 的一个 自由 。人 类 的生 活 ,许人于求生 目的之外 ,尚可有其他之 目的, 并可有选择此等 目的之 自由,此为人类生活之 两大 特征 ,亦 可说 是人 类 生活 之两 大本 质 ”。文 化的人生 ,便是人类从 自然的人生 中解放 出来 的一个 自由。而 文艺 之 类 ,大都 是 表 现此 种 人 生及 自由的。钱穆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文学》 中说 :“中国古 人 ,使 语 言 文学 化 ,文 学人 情 化 。 一 切 皆 以人 生之 真情 感 为 主 ,此 即是 中 国文 化 精神 。”历史 重 在人 ,文 学 也重 在人 。“中国人 的 人 生 ,在 文学 中只如 一 首诗 ,唱 了再 唱 ,低 徊 反 复 ,其实只是这几 句话 ,只是这一颗心”。这颗 心 ,便是文化的人生的综合。钱穆在《如何安放 我们 的心》中说 ,人心可以扩大 ,由己心走向他
人生三步骤
生字、生词
1.食前方丈shí qián fāng zhàng :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 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2.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竹器。 3.帛bï:丝织品的总称。 4.跋涉bá shâ:形容路程异常艰苦,也可以比喻事业方面的艰辛。 5.日新月异rì xīn yuâ yì: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 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6.通达tōng dá:通情达理;通行无阻。 7.透彻tîu châ:通明灵活;深入,完全了解。 8.舍生取义shě shēng qǔ yì: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生命。 9.归宿guī sù :返回,回到本处。
人 生 三 步 骤作者:钱穆 Nhomakorabea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钱穆(1895年—1990年8月),男,中国现代 历史学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他既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 派,更没有留过洋,非西洋派。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 肃王钱缪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 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钱穆九岁入 私塾,熟悉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13岁入常州府中需学堂学 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 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 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他强调中国历史独特而长久的传 统,被公认为现代中国三大史学派别之一传统史学代表,影 响颇大,尤其以研究学术思想和文化史驰名中外,被誉为儒 学大师。人生三步骤是钱穆先生1980年11月在香港中文大学 的演讲之辞。
句子:修身齐家是一种行为道德,是公私兼顾的。尽自己的 能力来修身齐家,这是你应该做的。我应该修身齐家,你也 应该修身齐家,大家是平等的。 修身齐家是一种个人行为,仅仅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它 是自私的。但是,个人、家庭、国家又是融为一体的,如果 每个人都自觉修身养性,每个家庭都和睦稳定,那么,社会 就会安定,人们就会团结,国家就会太平,从这个意义上讲 修身齐家与社会、与国家有益,又是为公的。如果每个人都 做到修身齐家,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是平等的。
关于人生三步骤阅读答案
关于人生三步骤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阅历与读书赵迎辉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阅历与读书赵迎辉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
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都会参与进来。
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那么留心看纸的反面。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历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
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辛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
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
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
而阅历那么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根底上对经历进展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钱穆____人生三讲
钱穆____人生三讲钱穆____人生三讲谈人生(一)天地间最尊严者是人。
最值宝贵者是人之生命与生活,即人生。
但人沉浸在此人生大海中,却不识此人生大海之深广,甚至不识此人生大海之实相。
聊举两例为譬:两人出门奔驰,一是逃人,一是追者。
两人同饮酒肆,一为欢乐,一为愁苦。
此两人之生活,外形相似而内心迥异。
今试问人生究应重外,抑重内?究应以形为主,抑以心为主?中国古书列子中有一寓言:一王者夜夜梦作苦工,劳倦不堪。
一工人夜夜梦为王者,其乐津津。
此王者愿与此工人互换生活,但此工人拒不接受。
当知日间此王者所享受,只是肉体的、物质的,在生活之外面。
其夜间梦境虽虚,却是内心的或说是心灵的。
此属生活之内里。
感受深切,像是虚假,却更真实。
肉体只是人的生命的一套机械或一副工具,因此肉体生活,其实只是人生一凭借。
或说是一层外皮。
心始是人生之主,心始是我之真吾。
心生活才始是我们的真生活。
(二)今问心究何在?前人指人身内之心脏为心,今人指人身内之脑细胞为心。
其实心脏之与脑细胞,同属人身肉体之一部分,并不是我上说为人生之主为我之真吾的心之所在。
心究竟何在,到今仍为人生一大谜,许多人并不能解答此一谜。
若我们真要觅心所在,应该从实际人生中去寻觅。
所幸求觅此心者即是此心,当下现在,人人可以不言而喻。
孟子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此一说,至今仍见其真实。
但只要你知求,此心即在。
因此,孟子所说的求放心,实是人生一件大事,但却非人生一件难事。
只须一提醒,大可不烦多说。
(三)在宋人小说中有一故事说:一人出门远行,以其家托一友,以三年为期,许其友就此家宅自由作主。
一切经济收入,尽交此友自由使用。
此友量度此家宅,觉有两缺点:一是缺少一花园。
一是毛厕太不讲究。
遂刻意修建改造。
三年后,其人返,其友为其家宅兴造了一所花园,改建了一间毛厕,恰抵完成,而心力俱瘁。
在此三年中,却未过到一天安逸与享受,爽然自失地离开此家宅。
此故事言浅意深,可知人生不外有三态:一,如此友人,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一场空。
国学大师钱穆阅读答案
2009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秀雅,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离开大陆由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人文世界”体现出人类对人生价值的体验与反思,因此人文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都应占有重要地位。
钱穆谈人生三境界
钱穆谈人生三境界文/钱穆把人生全体分为三大类。
第一是“物质的”,亦可说是“自然的”人生,或“经济的”人生。
一切衣、食、住、行,较多隶属于物质方面者,均归此类。
人生本身即是一自然,人生不能脱离自然的大圈子大规范,人生不能不依赖物质支持,此是人类生活最先必经的一个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文化第一阶层。
没有此最先一阶层,将不可能有此下各阶层。
然而人生是多方面互相融摄的一个整一全体,所以物质人生中,早已须有很大的精神成分。
若使人类没有欲望,没有智慧,没有趣味爱好,没有内心精神方面种种的工作活动参加,也将不会有衣、食、住、行之一切物质创造与活动。
因此换言之,衣、食、住、行只可说是较多依赖于物质部分,而实非纯物质的。
只可说是较更接近于自然生活,而并非一种纯自然的生活。
只要我们称之为“人生”的,便已归属到“自然人生”与“精神人生”之两方面,决不再是纯自然、纯物质的。
即就环绕我们的自然界而言,如山川、田野、草木、禽兽、风景气象,试问洪荒时代的自然界,何尝便如此?这里面已经有几十万年代的人类精神之不断贯注、不断经营、不断改造、不断要求而始形成。
此刻环绕我们之所谓自然,早已是人文化了的自然,而非未经人文洗炼以前之原始自然。
一切的“物世界”里,早已有人类的“心世界”之融入。
故所谓物质人生,只就全部人生中之比较更偏近于物质方面者而言,而实无所谓纯物质的人生。
其次是“社会的”人生,或称“政治的”人生、“集团的”人生。
这是第二阶段的人生,我们称之为文化的第二阶层。
在第一阶层里,人只面对着物世界,一切人生全都从“人对物”的关系而发生、而存在。
在第二阶层里,人面对着人,即人生大群。
这时的人生,主要在添进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生活,不先经第一阶层,将无法有第二阶层。
但人类生活经历了某一段时期之相当演进,必然会从第一阶层进入第二阶层,乃始得为正式的人生。
第一阶层只是人在物世界里过生活,亦可谓之一预备阶层。
待其进入第二阶层,才开始在人世界里过生活。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4课《人生三步骤》课件2
他会以什么为快乐呢?
据报道,比尔·盖茨现在依然每 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
迄今为止,盖茨和妻子已经为国 际健康事业捐赠了超过580亿美元。 比尔·盖茨向外界公开了遗嘱,其 中宣布将把全部财产的98%留给自己 创办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周恩来
在周恩来去世后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 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原因有二:一 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 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 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 个孩子!”
课文赏析
快速阅读课文,并在文章中找出人 生三步骤的内容及基本观点的句子。
人生三步骤
归宿
行为与事业
生
难解词句
颜渊:颜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七十二
贤人之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论语·雍也》
说他“贤哉吃回饭时也面,前一一丈箪见食方、的地一方瓢摆饮满了,食在物陋,吃巷的,阔人气。
这是对人生三步骤内容的归纳总结,也是全文 的主旨所在。它告诉我们,在生命发展过程中, 物质文明不可缺,精神文明更重要,而圆满发展 德性则是人生最高境界和阶段,是人生的终极追 求和价值之所在。
“德性是个人的,同时也是古今人类共同的”,
总结本文
第一阶段: 生活——生存(物质文明) ◆生活的安乐
第二阶段: 行为与事业(人生的主体)——修身齐家治国平
不堪其忧,回也不人改和其动物乐之。间”没有很大的区别,微弱的
食前方丈:
差别只不过人生性善良。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难解词句
我们是为了维持我们生命才有生活,并不是 我们的生命就是为了生活。生活应该在外层,生 命在内部。生命是主,生活是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穆《人生三步骤》课文阅读
一
每个人的发展过程中都应该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生活。
衣食住行与价值是维持生命的存在。
先讲讲食和衣。
所为食前方丈,一丈见方的很多食品同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
大布之衣,大帛之袍,同锦衣狐的作用也差不多。
饮食为御饥渴,衣着为御寒冷。
同样,颜渊居陋巷,在贫民窟里;诸葛亮卧草庐,在一间茅草房里,从表面上看双方好像不一样,其实在生命和意义与价值上还是差不多的。
再讲到行,孔子出游一车两马,老子函谷关只骑一头牛,普通人只好徒步跋涉了。
今天科学发达,物质文明日新月异,我们的衣食住行同古代的人绝不相同,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角度看,衣还是衣,食还是食,住还是住,行还是行,生活还只处于第一阶段。
动植物亦有它们的生活,有它们维持生命的手段,所以生命第一层次即生活方面比较接近自然。
可以说人同其他动植物的生活相差得不太远。
孟子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即是此意。
进一步说,我们是为维持我们的生命才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的生命就是为了生活。
生活应该在外层,生命则在内部。
生命是主,生活是从。
生命是主人,生活是跟班,来帮主人的忙。
生命不是表现在生活上,应该另有作用。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生命发展这程中的第二个层次,即人的行为。
换句话讲,人的生命价值应该体现在事业上。
二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为吃饭、穿衣、住房子、行路的。
除了衣食住行以外,我们应该还有人生的知为和事业,这才是人生的主体。
今天不少人工作都是为了谋生。
为了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才谋一个职业,那工作来满足自我生活需要。
工作当然也可以说上一种行为,实际上应该有另一种高尚的行为,按照古人所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只要有所不为——不讲我不想讲的话、不做我不想做的事,不论他是大总统、大统帅、大企业家,还是农民、工人,从行为上讲都是平等的。
他们的区别只是生活质量,但做人的精神是平等的。
讲平等要从这种地方讲。
如只从生活质量上看,人与人怎能平等呢?整个世界的人都不平等!
有的事富贵的人可以做,贫贱的人却不能做;有的事贫贱的人能做,富贵的人却不能做。
只有我们讲的修身,这种精神行为,才是平等的、自由的。
可见古人所谓的修身,到今天仍旧有意义有价值。
再过上300年、3000年,这种意义与价值还会继续存在。
第二步是齐家。
每个人都一个家。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好合,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天下哪有完全大公无私的事呢?吃饭,一口一口吃,这就是私的。
穿衣,穿在我身上,也是私的。
房子自己住,还是私的。
哪有不私的事呢?
修身齐家不是个人主义,不能只讲自己。
没有父母,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修身齐家亦不是社会主义?身与家都是私有。
修身齐家是一种行为道德,是公私兼顾的。
尽自己的能力来修身齐家,这是你应该做的。
我
应该修身齐家阋灿Ω眯奚砥爰遥蠹疑掀降鹊摹?br>第三个层次就是治国平天下
个人、家庭、国家是一体相通的。
古人对人生看得很通达很透、才会有此想法。
一个人最多不过有100年的寿命,能活到八十九十的就很少了。
过了一百年,一个家里的人就完全换了,正所谓人生无常。
世界上各大宗教,无论耶苏教、回教,还是佛教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惟有中国人不喜欢讨论此问题,中国人习惯在人生无常的现实下安下心来。
三
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在齐家?为什么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现在讲到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了,这就是人生归宿。
人生有开始,自然也应有个归宿。
只为在此听演讲,听完了,各人各的归宿,或者回宿舍,或者回家。
我们的人生也应有个归宿。
中国人讲归宿同宗教的讲法不同。
宗教说人死了灵魂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中国人不说对,把此问题搁置不论。
中国人讲人生的归宿在人性。
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性。
老鼠有老鼠的天性,小白兔有小白兔的天性,那么我们人呢?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的天性高过相其他动物,不容易以现。
不仅别人不知道,自己或许也不知道。
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合乎自己的天性。
正所谓各有所好。
如我摆两个菜;一个鸡,一个鱼。
你喜欢吃鸡还是喜欢吃鱼?一下子就可知道,这很简单。
若你是学文学的,究竟喜欢诗歌还是散文,就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知道的了。
散文中,你喜欢韩文还是柳文,更不容易知道。
这些都该用些力气才知晓。
人的其他行为也是如此。
总知,人的行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
能令自我天性得到满足,自会将安乐两个字放在人生最后的归宿上。
我天性就是这样,只有这样做,我才安心,才感到安乐。
那么我请问诸位,我们的人生除了安与乐之外还有第三个要求吗?吃要吃得安,穿要穿得安,安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字。
安了才会乐。
看看社会上大富大贵的人,或许他不安不乐而极其贫贱的,或许反而安乐。
诸位应该争取还是安乐于贫贱呢?宝贵与贫贱只是人生的一种境遇,而我们要的是安与乐。
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完全可以不问境遇自得其乐。
我们中国人常言德性。
什么叫德性?韩愈说:“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可见德就是性。
自己的内部本来就充足,不必讲外部条件。
臂如说喜欢,喜欢是人的天性,不而要外部条件。
快乐亦是天性,不而要外部条件。
哀伤也是。
人遇到哀伤时若不哀伤,便无法安乐,如父母死了,不哭你的心便不安,那还怎么安乐!怒也是人生的天性。
发怒得得当,也会感觉内心安乐。
我不识一个字,但我也有喜怒哀乐。
诸位看街上不识字的人很多,或许他们的喜怒哀乐比我们天真、更自然,发泄得更恰当、更圆满。
人生的最后归宿就要归在德性上。
性就是德,德就是性,古人亦谓之性命,我们要圆满在发展它。
表现出恰当而圆满的喜怒哀乐,可做别人的榜样与标准,我们称其为圣人或天人。
与天与上帝,与大自然合一。
人生若能达到这个阶段,就可以死而无憾了。
做人第一要讲生活,这是物质文明。
第二要讲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文精神。
德性是个人的,同时也是古今人类共同的。
人生的归宿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