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笔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
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
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
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
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
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
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二、写作背景法国:这封信写于1861年,当时正是路易波拿巴在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
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
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
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证思路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证思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论证思路可以如下:
1. 引言部分:介绍这封信的背景和重要性。
解释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以及巴特勒上尉在此事件中的角色。
2. 阐述英法联军对中国的态度:描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状态。
指出英法联军认为中国对外国贸易存在不公正和限制,已经履行条约的义务。
3. 说明联军远征中国的目的:解释英法联军为什么决定向中国发起军事行动。
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维护英法两国的贸易利益并开放中国市场。
另外一个原因是对中国政府的一系列侵权行为进行惩罚,旨在促使中国履行当时的条约。
4. 论证联军远征中国的合法性:列举当时中国政府虐待外国人和对待英法两国商人的情况和违反条约的行为。
通过这些例子,强调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出于正当的自卫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是对中国违反国际准则的回应。
5. 解释巴特勒上尉的角色:详细描述巴特勒上尉在联军远征中国期间的作为和责任。
阐述他的指挥能力、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以及推动英法联军取得胜利的重要作用。
6. 总结:回顾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所要传达的主要论点。
强
调联军行动的合法性并对中国政府的侵权行为进行谴责。
同时,肯定巴特勒上尉在联军远征中的重要贡献。
7. 反驳对方观点:可以在信中也反驳可能出现的反对意见,例如,联军行动是否违背了国际准则,是否存在其他解决争端的方法等。
8. 结束语:强调巴特勒上尉的勇气、决心和领导能力,并表达对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期望和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笔记
中文版课堂笔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笔记一、课文背景•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写作背景:英法联军侵华并焚毁圆明园后,雨果对此事件表达了强烈的谴责。
二、主要内容•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称其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对英法联军侵略行为的谴责:称其为强盗行为,是文明对野蛮的暴行。
•表达自己的人道主义立场:认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对全人类文明的破坏。
三、语言特点•强烈的对比手法:用圆明园的辉煌与侵略者的暴行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丰富: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四、思想意义•揭露了侵略者的野蛮与残暴。
•弘扬了文明、和平与尊重的价值观。
英文版课堂笔记Notes on "Letter to Captain Butler on the Expedition of the Anglo-French Allied Forces to China"I. Background of the Text•Author: Victor Hugo,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French Romantic literature.•Writing Background: After the Anglo-French Allied Forces invaded China and burned down the Old Summer Palace, Hugo strongly condemned this event.II. Main Content•Hugo's praise for the Old Summer Palace: describing it as a treasure of oriental art and a symbol of Asian civilization.•Condemnation of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the Anglo-French Allied Forces: calling it banditry and a barbaric atrocity committed by civilization.•Expression of his humanitarian stance: believing that the behavior of the Anglo-French Allied Forces is a destruc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III.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Strong contrast: The brilliance of the Old Summer Palace is contrasted sharply with the atrocities of the invaders.•Rich rhetoric: The use of rhetorical devices such as parallelism and rhetorical questions to enhance the expressive effect.IV.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Exposes the barbarism and brutality of the invaders.•Promotes the values of civilization, peace, and respec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分段
参考一下:1. 前言在19世纪的英法联军远征我国期间,巴特勒上尉收到了一封致他的信件,这封信件极具历史意义,不仅揭示了当时中西交流的一面,也反映了中英法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封信件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联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其中的深层含义。
2. 信中的政治背景分析我们需要了解当时英法联军远征我国的政治背景。
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对我国展开了一轮殖民扩张,使得我国陷入危机之中。
英法联军曾多次进攻我国,试图以武力打开我国市场。
这种政治军事冲突的背景下,巴特勒上尉收到的信件必定承载着更多的政治含义。
3. 信件内容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信件的内容。
这封信件可能涉及了英法联军远征我国的进程、目的以及态度。
它还可能涉及到了对我国及当地人民的态度和看法。
以及中方对于这一局势的回应和处理方式。
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信件的内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各方的立场。
4. 信件的历史意义我们还需要思考这封信件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一封涉及个人的私人信件,更是一份见证历史的文献。
这封信件保存至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重新审视19世纪的中西交流和政治争端。
通过重新审视这封信件,我们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冲突的复杂性。
5. 个人观点和总结我想共享一下关于这封信件的个人观点。
在我看来,这封信件不仅代表了当时政治冲突的一面,更体现出了人类历史的深刻教训。
通过对这封信件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历史、珍惜和平,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总体来说,这封信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一份珍贵的文献。
通过对这封信件的深入探讨,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的教训,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至此,关于英法联军远征我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我已经撰写完成。
整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信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共享了个人观点和总结。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更深入的历史认识,以及对当今世界的深刻思考。
在19世纪的英法联军远征我国期间,巴特勒上尉收到了一封致他的信件,这封信件极具历史意义,不仅揭示了当时中西交流的一面,也反映了中英法之间的复杂关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是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代表作有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
2.修辞方法。
反语,就是说反话,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运用实际上的意义跟字面意思正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
反语一般是用来批判、揭露坏人坏事,在文章中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二、背景资料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是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誉为“万园之园”。
原为清代皇家御苑。
汇集了天下胜景及江南名园的精华,园内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东方文化的艺术宝库。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由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大举进犯北京,无能的咸丰皇帝匆匆忙忙逃出了北京,逃到了热河避难,而英法联军跑到位于海淀的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抢劫和焚烧。
三、基础字词归纳晨曦(chénxī)惊骇(jīnghài)瞥见(piējiàn)弊端(bìduān)憋闷(biēmen)给予(jǐyǔ)送给(sònggěi)琉璃(liúlí) 箱箧(xiāngqiè)赃物(zāngwù)肮脏(āngzāng)树桩(shùzhuāng)珐琅(fàláng) 砝码(fǎmǎ)法律(fǎlǜ)劫掠(jiéluè) 却步(quèbù) 朱鹭(zhūlù)角落(jiǎoluò)角色(juésè) 缭乱(liáoluàn) 嘹亮(liáoliàng) 绸缎(chóuduàn) 野蛮(yěmán)缀满(zhuìmǎn)啜泣(chuòqì) 撺掇(cuānduō)辍学(chuòxué) 制裁(zhìcái) 运载(yùnzài)栽树(zāishù)四、词语解释1.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重要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重要知识点整理一、生字生词赃物制裁给予恍假设眼花缭乱惊恐晨光看见劫掠解词: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制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二、走进作者维克多·雨果,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凄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背景知识英法联军远征之役,我国历史教科书上通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6~1860年英法联军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进犯广州。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下广州。
188年月,英法舰队在俄国等国的支持下攻下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1860年英法再组织联军,扩大战争。
8月英法联军2万人由北塘登岸,攻下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
10月英法联军操纵北京城,焚掠圆明园。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周围,清朝名园之一。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
为围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
周约十余千米。
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处。
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
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三、主题作者借巴特勒上尉让他“捧场”之机,从焚掠圆明园事切入,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进行了愤怒的谴责和抗议;同时也表现他对中国所蒙受空前劫难的深切同情。
、作为法国人的雨果对英法联军进行了辛辣的挖苦,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你对雨果产生什么情感?对他的观点如何评判?人类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久也可不能是强盗。
”咱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贵的品格。
二、雨果如何评判圆明园?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之久。
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给法国文坛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二、故事背景1856年~1860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大门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
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一万多名英法官兵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
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人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
”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
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而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于1861年11月25日写了这封回信,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同时对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寄予了深切同情。
三、理解词义1.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晨曦:晨光。
3.瞥见:一眼看见。
4.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5.箱箧:箱子。
6.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8.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9.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10.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11.箱箧:箱子。
12.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四、课文分段第一段:(1)交代写作缘由。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摘要:
I.背景介绍
-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 巴特勒上尉
II.雨果的信
- 信件的背景和目的
- 雨果的态度和立场
-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谴责
- 雨果对圆明园的描述和评价
III.主要内容
- 雨果对英法联军行为的谴责
- 雨果对圆明园的惋惜和痛心
- 雨果对文明的尊重和保护
IV.结论
- 雨果的信对后世的影响
- 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1861年写的一封信。
当时,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巴特勒上尉想要请雨果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
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雨果在信中明确表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犯罪,而不是战争。
他指出,战争应该是为了保护文明,而不是摧毁文明。
雨果将英法联军的行为称为“强盗政府”,并质问:“如果文明意味着的是毁灭,那么这种文明有什么用?”
在信中,雨果对圆明园的描述和评价充满惋惜和痛心。
他将圆明园比喻为“恍如月宫的神殿”,是“一个世界性奇迹”。
雨果写道:“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在我们眼里,中国是野蛮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因为他们是野蛮人,就可以剥夺他们的财产,摧毁他们的家园,侮辱他们的祖先。
”
雨果的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表达了对文明的尊重和保护,也展示了对人类良知的坚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背景知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雨果,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剧本《克伦威尔》,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2、背景知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1850~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5月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6月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
8月,攻陷大沽,进占天津,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
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
后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3、写作背景:雨果致法帝拿破仑远征军团长巴特勒上尉的这封信是在1861年11月25日写的,当时巴特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凯旋归国,红极一时,希望大文豪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毫不客气复函,怒斥无知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的功夫,巧夺天工建造而成的世间罕见的伟大建筑。
当然,雨果没有见过圆明园,但从伏尔泰的作品中得悉当时在欧洲称之为“夏宫”的圆明园之于东方,等于金字塔之于埃及,竞技场之于罗马,巴特农之于希腊,圣母院之于巴黎。
雨果指圆明园与巴特农均为世间玄邈丰美灵思巧构之大成,且圆明园犹更胜一筹,因为它是中国玄学艺术的典范,是如嫦娥月宫之类的至高无上化境的体现,是欧洲文明天际外寰宇旷世伟构。
雨果在信中指出,就是英法两盗入侵,荷戟操戈,劫财焚园,荼毒中土,摧残倾法兰西庙堂文物均不足与比肩的稀世瑰宝,尽化尘土,林园妙境历万劫不复,呜呼痛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必背知识点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文豪雨果的一篇重要作品,被选入教材以供学生学习。
以下是该课文的一些必背知识点:一、作者与背景作者: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称为 “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这封信写于1861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侵华并火烧圆明园。
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 “胜利”捧场,但雨果却以正直和博大的胸怀,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
二、主要内容信件目的:雨果在信中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愤怒和谴责,同时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和文明的同情与尊重。
结构梳理:1. 开头:转述巴特勒来信的观点和目的,点明写信的原因。
2. 主体:赞美圆明园的辉煌与美丽,将其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等世界奇迹相提并论,突出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
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称之为 “强盗行径”,并用反语和对比手法揭示其卑劣与荒谬。
3. 结尾:呼吁人类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三、重点字词与成语字词:赃物、晨曦、箱箧、制裁、劫掠、给予、珐琅、恍若、眼花缭乱、惊骇、瞥见等。
成语:荡然无存 (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等。
四、写作手法与特色讽刺与反语:雨果在信中大量使用讽刺和反语,如将侵略者的暴行称为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和讽刺。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战后的残破,以及英法联军所谓的 “文明”与实际的 “野蛮”,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排比句式:如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分别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至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
在19世纪的历史上,英法联军曾经进行了一场远征我国的战争,这场战争对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事件。
一、历史背景英法联军远征我国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我国封闭自守,拒绝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而西方国家则希望打开我国的大门,寻找更多的贸易机会。
英国在印度占领了大片土地,需要我国提供更多的茶叶和丝绸等商品。
于是,英国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二、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因为英国向我国输入鸦片,而我国政府禁止鸦片贸易。
英国对此感到不满,加之我国政府的一系列对外贸易限制,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的起因,反映了当时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和民族尊严问题。
三、战争的过程和结果鸦片战争持续了数年时间,英法联军通过海陆并进的方式,不断进攻我国的沿海城市,最终促使我国政府在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口通商等举措。
这场战争的结果,深刻改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命运,也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道路。
四、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鸦片战争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严重损害。
与此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做法,也引起了我国民众的爱国情绪,反抗运动不断涌现。
而在世界范围内,鸦片战争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场战争反映出了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民族尊严问题以及国际力量对比的问题。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我认为我国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需要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同时要学习和吸收外部文明,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回顾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全面探讨,我们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段历史事件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点【就英法联军远征我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点1. 介绍信件背景1856年,英法联军远征我国,对我国的国土和主权进行侵略,导致我国发生了抵抗侵略的历史事件。
在这个时期,巴特勒上尉收到了一封重要的信件,这封信件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这封信件中传达的主要观点和理念。
2. 信件的主要内容这封信件中,首先对我国人民进行了高度的赞扬,指出了我国人民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信件提到了英法联军对我国的侵略行为,强调了这种侵略行为的不道德性和违反国际法的性质。
信件表达了对我国的深切关注和对我国人民的真诚祝福,展现了爱与和平的理念。
3. 信件所传达的价值观从这封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念,即对侵略行为的谴责和对受害人民的支持。
这种价值观念体现了人类对于和平、公正和良知的追求,是对人类文明的崇高表达。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现代人,我们应当从这封信件中汲取深刻的启示。
我们要坚守正义和道义,不容忍任何形式的侵略和压迫。
我们也要珍惜和平,努力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肩负起的责任和使命。
5. 总结和回顾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就英法联军远征我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述。
通过对信件内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其中蕴含的重要观点和价值观念。
这使我们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世界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以上就是对《就英法联军远征我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点的评述和探讨。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信件的主要内容中提到了对我国人民的高度赞扬,指出了我国人民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一点在历史背景下尤为重要。
在当时,我国面临着外敌的侵略和侮辱,但人民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抵抗意志和民族自豪感。
他们坚定地捍卫着自己的土地、文化和尊严,展现出了不畏强暴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于当时我国人民的赞扬,更是对于全世界正义、勇气和自尊的崇高赞扬。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至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
第一部分:介绍与背景1.1 英法联军远征我国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的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中外关系相当紧张。
1856年至1860年间,英法联军联合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和远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领导英法联军进攻我国的巴特勒上尉。
1.2 巴特勒上尉在英法联军远征我国中的角色作为英法联军的一位重要领导人物,巴特勒上尉扮演了关键角色。
他不仅是作战的领导者,还在远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外交作用。
第二部分:对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的解读2.1 信笔记的背景和重要性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是他在远征我国期间写给上级领导的一份重要文件。
这份信笔记不仅记录了当时战争的情况,更深入地揭示了当时的战争策略和外交思想。
2.2 信笔记中的关键内容在信笔记中,巴特勒上尉详细描述了英法联军在远征我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对我国文化和军事战术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3.1 对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的深入解读通过对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战争形势和国际关系。
也可以对我国文化和军事战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3.2 信笔记对于今天的启示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虽然是在19世纪的远征我国过程中写就的,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和观察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特别是在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部分:总结与回顾4.1 对于巴特勒上尉信笔记的总结在整个文章的阐述中,我们对于巴特勒上尉信笔记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份信笔记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战争史实,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见19世纪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的珍贵资料。
4.2 对于英法联军远征我国的回顾在今天,对于19世纪我国与外国关系的探讨于理解有助于我们对外交和国际关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对于我们了解和理解这段历史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对于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摘要:
1.信件背景及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
2.信件的主要内容
3.对信件的评价和反思
正文:
尊敬的巴特勒上尉:
我写这封信,希望能向您表达我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和理解。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您对这次远征的看法。
您是否认为这次行动是必要的,是否符合国际法和道义准则?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主要可以追溯到1856 年的“亚罗号事件”。
当时,广州的清朝官员搜查了一艘名为“亚罗号”的英国商船,逮捕了船上的中国海盗和英国水手。
这一事件引发了英国和法国的不满,最终导致了英法联军的入侵。
然而,我认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战争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英法联军在进攻中国时,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的死亡和财产损失。
这种行为,不符合人道主义和国际法的原则。
在我看来,战争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加剧矛盾。
希望您能理解我的观点,并反思这次行动带来的影响。
期待您的回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文豪雨果针对英法联军侵华战争所写的一篇论述性的文章。
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雨果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境界,还展现了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广博的知识储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文章结构本文开篇即点明主题,开门见山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作者以一种嘲讽的语气谴责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并指出这场战争的本质是强盗行径。
接着,作者通过对比圆明园的美景与战争的惨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最后,作者以一种庄严的语气呼吁人类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二、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辛辣而讽刺的语气:雨果在文章中运用辛辣而讽刺的语气来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
这种语气贯穿全文,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愤怒和不满。
2.对比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圆明园的美景与战争的惨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这种对比手法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3.庄严而崇高的语气: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雨果以一种庄严而崇高的语气呼吁人类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这种语气体现了作者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境界。
三、修辞手法本文的修辞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排比句式: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如“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分别是法兰西和英吉利”。
这些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2.反问句式: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式,如“最后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这些反问句式的运用突出了作者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3.比喻手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喻手法来形容圆明园的美景和战争的惨状。
例如,“请你想象一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吧”,“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总结导读: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我们搜集了这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珐琅(flng)脂粉(zhī)惊骇(hi)晨曦(xī)瞥见(piē)劫掠(jilu)箱箧(qi)二辨析形似字三词语积累赞誉:称赞。
恍若:仿佛。
洞府:本义是神话传说深山中神仙所住的地方,这里是指里面藏满宝藏的地方。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晨曦:晨光。
剪影:比喻对事物轮廓的描写。
洗劫:把一个地方的财物抢光。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毁坏净尽或完全失去。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珐琅: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质。
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
惊骇:惊慌害怕。
骇,惊吓,震惊。
四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他生于军官家庭。
其母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保皇主义者,对少年雨果影响颇深。
雨果学生时代就爱好文学,13岁开始写作,15岁以《读书之益》的长诗获法兰西学院奖而初露头角。
后在进步思想启发下,在文学上反对为专制制度辩护的古典主义,毅然转向积极浪漫主义。
1827年,25岁的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的浪漫主义宣言《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3年后,创作并演出悲剧《欧那尼》,以其反封建的主题和打破古典主义创作法则的艺术手法,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胜利。
1831年,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1848年的二月革命,使雨果坚定了共和立场,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
他在这19年里仍坚持文学创作,以文学为武器坚持斗争。
作品多以精细的手法描绘广阔的生活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对专制制度和反动教会的罪恶,进行愤怒的揭发和有力的控诉,对下层贫民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被作者自称为社会的史诗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及《海上劳工》《笑面人》等均在这一时期写成。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拿破仑第三帝国覆灭。
雨果结束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在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时,雨果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斗争,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发表演说,写作诗篇,激励爱国热情。
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雨果开放其在布鲁塞尔的住宅,为流亡的公社社员提供避难所,并呼吁全部赦免公社社员。
1874年,出版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
1885年5月22日,雨果病逝于巴黎。
法兰西举国致哀,参加葬礼的人达几十万。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本文是雨果给友人布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雨果在信中热情称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洗劫焚烧圆明园的野蛮罪行,表现了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因而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崇敬。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分别为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间所有段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缘由。
文章开始,雨果以恰当的口气友好的态度告诉布特勒,准备回答他想要急切了解的问题,即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显然,这里用赞誉表现出雨果对布特勒的看法的憎恶,但又恰到好处地借用它来表述自己对圆明园,对东方艺术的景仰之情,表达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对英法联军的愤恨之情。
赞誉一词,褒义贬用,贯穿全文。
第二部分: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作者通过对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的尽情渲染赞扬,激发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好遐思和幻想。
然后,强烈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把他们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到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第二层从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到第二部分结尾。
第一层次,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像,恰当妥帖的对比,华丽优美的辞藻来赞美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的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并告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首先,作者十分中肯地赞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接着,将这一世界奇迹和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比较,突出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然后又指出它和巴特农神庙的不同,巴特农神庙仅仅是一件艺术品,而圆明园则不同,它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既然西方艺术的典范巴特农神庙都无法与圆明园相比,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圆明园这一东方艺术的奇迹,是任何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了。
这之后,作者想像的翅膀任意驰骋,思绪的闸门启开,犹如一泻千里的波涛无休无止,圆明园的恢弘气势富丽堂皇顷刻跃然纸上。
他连续运用了几个请的祈使句,以和同辈人友善礼貌通信的口吻,把读者带入规模巨大神奇美妙的圆明园。
作者没有对圆明园中的任何一座建筑物加以具体的描绘,而是用墨如泼地渲染圆明园的规模巨大,展现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这样描写,更能表达作者自己对圆明园这一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建筑的由衷的赞誉仰慕之情,也更能唤起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妙无比的遐想。
当描述圆明园的美丽豪华之后,作者直接议论,指出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圆明园是中国人民两代人的长期劳动的结晶,它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圆明园是同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等辉煌艺术珍品齐名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文章至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圆明园竭尽赞誉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
作者巧借布特勒的赞誉一词,改变赞誉的对象,对圆明园忘情赞誉,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爱慕,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友好。
巧用赞誉,也是对布特勒先生们的看法的反对,也为下文直言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作好铺垫。
文中用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一句引入第二层次。
这一句另起一段,在内容和语言上与前一段形成强烈对比,造成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极端愤慨之情。
作者站在捍卫人类文明捍卫卓越艺术的高度,以犀利的言辞,调侃的语气,辛辣的讥讽,愤怒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作者首先叙述了两个强盗劫掠焚毁圆明园的故事,以强盗喻英法帝国,真是一针见血,人木三分。
接着,作者直抒其言,慷慨议论: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此处,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语这一修辞方法,达到了揭露更深刻鞭挞更有力的艺术效果,也使主题表达得更鲜明更突出。
行文至此,作者愤怒的心情再也无法控制,他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地指出: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布特勒急于要知道的作者的观点书信的主旨,全部生动形象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文章的这一层次,也由赞誉一词统领,可见赞誉的实质就是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揭露和控诉。
第三部分: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控诉之情。
在第二部分,作者先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宏观地梦幻般地渲染圆明园的巨大神奇及富丽堂皇,然后由一句饱含愤恨的语句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转入对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滔天罪行的谴责和控诉。
然而,这整个部分却是由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一句统领,把握好赞誉一词的不同内涵,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及表达效果都易于理解了。
六写作特色1.铺陈手法的运用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露了布特勒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之后,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般地显现于世人眼前。
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
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文后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
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七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末年,前后历经六代帝王,费时150年之久才建成。
它占地5200余亩,绵延20多华里,是人世间仅有过的最大的花园。
它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建造了一大批像曲院风荷方壶胜境等具有我国园林建筑特点的优美景色;也大胆吸收了外国的建筑形式与内容,建造出海晏堂远瀛观等一组中西合璧的西洋楼。
这是中国建园艺术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园林建筑的奇迹,一度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不但以景色瑰丽优美著称,而且藏有大量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图书和绘画,汇集了我国封建文化艺术的精华。
实际上,它也是一座国家大博物馆。
1860年,英法联军大举进犯北京,以咸丰皇帝为首的无能的清政府匆匆忙忙逃出了圆明园,逃到热河避难。
英法强盗兵临京城,却没有直接入城,而是跑到京郊的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抢劫和焚烧,时间从1860年10月6日晚开始。
八重点语句分析1.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作者这句话之前已经指出圆明园是中国人民两代人的长期劳动的结晶,它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圆明园是同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等辉煌艺术珍品齐名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因此,这句话从对东西方文明的高度评价中赞颂了圆明园的辉煌。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对圆明园进行劫掠焚毁,是英法政府犯下的强盗罪行,而不是英法人民,表达了作者对英法政府的强烈不满。
九课后习题解答(一)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