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我心中的哈姆雷特
我心中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又称“王子复仇记”,它主要讲诉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读此书,能够明显感觉到哈姆雷特的转变。
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之骄子,他生活幸福,对一切都充满了热情。
奥菲利娅在刷中曾在剧中这样评价哈姆雷特,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稚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的确如此,哈姆雷特,身为丹麦王子,他有着高贵的出身,被父母宠爱,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养尊处优,无忧无虑的生活使他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一直以来,他都将世界看的那样的美好,世界各处都是花香鸟语,人人都是友好而又善良。
如果没有意外,他依旧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继续做他快乐的王子,有着美好的爱情,然后继承王位、成为下一任的国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然而,生活总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父亲意外死去,当他回国奔丧时,发现叔父篡位、母亲改嫁,一切的一切,对于哈姆雷特而言,无疑使致命的打击。
从此,世界自然不再美好,天崩地裂……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然,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感想。
那么,我就来说下我心中王子——哈姆雷特,我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
首先他是极为聪明的,在叔父专权的情况下,他选择“装疯卖傻”,从而保护自己,找机会为父亲报仇。
此外,他还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最终确认杀父仇人,可见他的智慧。
其次,他不向命运屈服,当命运让他经受磨难时,他勇于抗争,其实他完全可以像他母亲那样,顺势而安。
那么他可以继续做那个天真的王子,等他叔父去世后,他仍会继承王位,看似很美好。
但哈姆雷特却无法接受,期间他有过犹豫,不知该如何选择,剧中他有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最终他选择抗争,这个选择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每个人眼中哈姆雷特
每个人眼中哈姆雷特我眼中的哈姆雷特300字作文《哈姆雷特》是莎翁的一部经典悲剧,对于主人公汉姆雷特的性格形象,人们总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哈姆雷特,我想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看法,我觉得他是一个优柔寡断,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人。
他的悲剧可以说是一个性格的悲剧。
正因为他的多次彷徨犹豫,致使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报仇的好时机,最后把身边的亲人、爱人甚至他自己的性命也赔进去了。
哈姆雷特本是个有志向、有理想、有能力的王子,受到百姓的爱戴。
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前途满怀希望。
他特别善于思考而且有智有谋,他听了鬼魂的话后,就开始谋划复仇大计,为了避免被叔叔怀疑与杀害,他特意装疯卖傻。
同时他不是完全听信鬼魂的话,在证实事实之前,他一直是抱有怀疑的心态,所以他特别安排了一场戏剧,邀请叔父来观看,进一步证实鬼魂说的话是真的。
在送往英国的船只上,他偷偷地把叔父想要谋害他的信函改了,还有遇到海盗时他的机智与勇敢,都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并非如歌德说的那样把一件伟大的行动放在一个无能为力的灵魂身上。
可是当他面对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这三个重大打击后,他的理想世界开始颠覆,一切来得那么突然,让他无法接受,他最不能接受的是母亲的改嫁,弗洛伊德说这是恋母情结所致,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这三个打击,父王的猝死让他失去了依靠,王位的丢失是被卑劣的叔叔篡夺,然而原本与父王相亲相爱的母亲在父王死后不到两个月就改嫁轼兄夺位的叔叔,是他心目中的圣洁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彻底颠覆了,正如他的理想世界破灭一样,这才是对他心灵最大的打击。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白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300字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300字我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什么样子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面就来分享机票我眼中的哈姆雷特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哈姆雷特读后感300字1《哈姆雷特》这本书,叙述的是一个“王子复仇记”,是莎翁的著名悲剧之一,爱与恨的纠缠时刻让人揪紧了心,从哈姆雷特在痛苦中的经典独白中我看出哈姆雷特对人生的思考,从他的行动中我看出哈姆雷特对人生的追求。
总之,这本书让我受益颇多。
初读《哈姆雷特》,我印象中最深的除了哈姆雷特外就数普隆涅斯——莪菲利霞的父亲,他的性格很自以为是,还很爱拍马屁,正如哈姆雷特所说:一个讨厌的老傻瓜,但他在儿子勒替斯走时的一段叮嘱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说:“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后行,对人要和气,但是不要过分狎昵。
相知有素的朋友,应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但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留心避免和他人争吵,但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
倾听每一个人意见,但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但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断。
尽你的财力购置贵重的衣服,但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法国的名流要人,在这一点上是特别注重的,不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施钱给人,因为债和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也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贷的结果,容易养成因循懒惰的习惯。
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正想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我虽然对这不全赞同,但他的这番话给了我不小的启示,我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应该谨记这些有益的教诲,不断完善自己。
接着,在介绍一下美丽的莪菲利霞,她美丽而且圣洁,却沦为恶人的工具,但我想她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她爱哈姆雷特,可有被哈姆雷特的地位所困扰,她认为地位变了,爱情就靠不住,她被封建思想所束缚,她和充满自由思想的哈姆雷特并不相配。
倘若他们在一起的话,必然会有很多的冲突。
而且,莪菲利霞也不是一个特别有自制力的人,她真疯时的表现,让我对她先前的一切美好表示怀疑,她先前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掩饰她的灵魂……现在我想大致介绍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特别机智而且正直的人。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200字作文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200字作文示例回答如下1:In my eyes, Hamlet is a complex character with a fascinating inner world. He is a young prince who is deeply affected by the sudden death of his father and the hasty marriage of his mother to his uncle. This traumatic event sets off a chain of events that lead to Hamlet's descent into madness and obsession with seeking revenge.Hamlet's internal struggle is what makes him such a compelling character. He grapples with questions of morality, justice, and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His famous soliloquy, "To be or not to be," reflects his existential crisis and his contemplation of suicide as a way to escape his suffering.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aspects of Hamlet is his indecisiveness. He constantly vacillates between action and inaction, torn between his desire for revenge and his fear of the consequences. This inner conflict drives much of the plot and adds depth to his character.Hamlet's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characters also revealdifferent facets of his personality. His interactions with Ophelia, his love interest, show his capacity for tenderness and vulner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his confrontations with Claudius, his uncle and the murderer of his father, highlight his cunning and manipulative nature.Overall, Hamlet is a character who embodies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nature. He is a tragic hero whose inner turmoil and moral dilemmas resonate with audiences across time and cultures. His story continues to captivate readers and viewers alike, making him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and iconic figures in literature.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的角色,拥有一个迷人的内心世界。
对哈姆雷特形象的浅析
对哈姆雷特形象的浅析莎士比亚的传世之作《哈姆雷特》到今天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研究过了。
剧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这个经典形象也不知道被多少人解剖过了。
对于本人来说,对于莎士比亚的几部作品涉足一二,通过对主人公哈姆雷特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也让本人对莎士比亚这个文学巨匠更加顶礼膜拜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哈姆雷特这个复杂的形象肯定有不一样的看法,以下就是本人对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一些分析和感受:第一,哈姆雷特是一个心地善良,特别孝顺的好孩子。
他有高贵的出生,生来就是一个王子,他在威登堡求学,有学识又优雅。
文中在他刚开始的独白这样写道:“这样好的一个王国,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
”在这些话中可以看到哈姆雷特从小就是在父爱母爱的包围下长大的,肯定是一个阳光快乐的青年,而他的善良也体现在他对人类的评价:“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多高的赞扬啊!只有没有被这个世界伤害过的人才能做出如此评价,可见哈姆雷特在父亲在世时生活的多么无忧无虑,而他本人又是多么纯洁善良美好。
哈姆雷特的孝顺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哪个不孝的孩子会这么激烈地要为父亲报仇,没有哪个明知道自己只不过是敌人势力的毫毛还要继续复仇,也没有哪个不孝的孩子会放着奢侈的生活不享受只为了为父亲报仇。
从中国的传统观念“百善孝为先”来看,哈姆雷特的孝心也是促使他复仇成功的原因之一。
第二,哈姆雷特待人重视友情,尊重忠贞于爱情,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者。
不管是朋友霍腊旭还是军官博纳多,当他们表示是卑微的仆人时,哈姆雷特会立刻纠正他们是他的好朋友,没有一点主人架子。
当被看做是下等人的优伶来到他身边时,他是真心实意地在欢迎他们:“欢迎,各位朋友,欢迎欢迎!——啊,我的老朋友!......啊!我年轻的姑娘!”哈姆雷特甚至赞扬他们“是这一个时代的缩影,宁可在死后得到一首恶劣的墓铭,也不要在生前受他们一场刻毒的讽刺”在哈姆雷特眼中,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是平等的,这也就是他朋友很多,很受人们欢迎的原因吧。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敢看的时候,我故意不去考虑别人可能存在的一些想法,完全是照着自己的心境来观看的。
而在我的眼里,哈姆雷特像是一个胡闹的“孩子”,他依着心里对亲情的执着,将整个复仇计划弄成了个闹剧。
虽然整个想法和莎士比亚这个大戏剧家的初衷南辕北辙,没有触碰到这个悲剧的现实意义,把它给简单化了,但是我在影片中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孩子般愚笨和智慧的人。
首先,在老国王还没有死的时候,他生活在被大家保护的温室里,过着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的丹麦王子的身份让他在物质上是无忧无虑的;而在精神方面,他当时还在威登堡大学,接受的思想是人文主义等,以至于他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所谓的理想,他对世界是那么的热情,他高呼着“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智能何等的广大……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他相信自己会是一个好人,也同样相信着自己的身边都是好人,这是一个多么天真的孩子呀!与此相同的憧憬,他对于爱情方面的美好向往在他给奥菲利亚的信件中可以很明白的看见,他说:“你可怀疑星是火,你可怀疑太阳会动,怀疑真理变成谎言,但永莫怀疑我的情。
”可以说此时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为幸福而单纯。
如果没有发生父亲被谋杀的事情,我想社会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没有机会出现的。
老国王死后,他的叔叔即位,他的母亲又嫁给了他的叔叔,这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
一向单纯的哈姆雷特在得知这个噩耗的时候他慌了,他看到了世界的一些黑暗,之前的完美世界在一步一步的崩溃。
老国王的灵魂出现了,把他死去的真相告诉了哈姆雷特。
这是王子从一个孩子向一个战士进化的重要契机。
但是这个穿着战衣的哈姆雷特的灵魂还是一个孩子。
知道自己父亲的惨死,母亲的失贞,叔叔的残暴,他就开始对于一切都保持着怀疑。
当他的朋友想要帮忙时,他的回答“你们可以去照你们自己的意思干你们自己的事情,各人都有各人的意思和各人的事情。
我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作文
我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作文
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抛开读者的主观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哈姆莱特所具有的品质太多了,我们无法去评判他是聪明的、勇敢的、善良的......但无疑他是一位英雄。
他凭借着与生俱来的智慧,灵活的周旋于狡猾的奸臣之间,一次又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巧妙讽刺波洛涅斯的心计,批判奥斯科里的阿谀奉承,他能凭借机智和勇气,成功逃出叔父劳狄斯为他在英国之行中设下的圈套;他能对最爱的奥菲利亚写出浪漫炽烈、热爱洋溢的告白信;他能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即使世界背叛了他,他也没有被黑暗蒙蔽双眼,依然能分得清霍拉旭的忠诚正直、吉尔登斯的虚伪狡猾;他敢作敢当,勇于向雷欧提斯道歉......
但之所以称他为英雄,而不是神,就是因为他也有自己的缺点,在得知父亲去世的真相时,他毫不留情,甚至是尖酸刻薄的批判和嘲讽自己的母亲;他被现实折磨的痛苦不堪,以至于产生了消极厌世的情绪;偶遇叔父的忏悔,竟让他一时心软,错失了报仇的绝佳机会,在复仇计划中,他一度又犹豫不决,迟迟不忍下手,体现出性格中的软弱和迟疑......
尽管哈姆莱特有许多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依旧是我眼中的英雄,英雄之所以不同于神,就是因为它的不完美,神是圣洁的,同时也是高不可攀的,是我们终极一生都只能仰视的,而英雄不同,他们是真
实的,是有血有肉的,他们的缺陷是用来警示你的,但如果在你的人生中有了与之相似的困境,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这座鸿沟是可以被跨越的!
虽然最终哈姆莱特牺牲了,但我依旧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与其和那些魑魅魍魉为伴,倒不如同归于尽,清扫这世间的污浊,那是黑暗的终结与黎明的开始。
相信在遥远的天堂,哈姆莱特一定会和奥菲利亚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心目中哈姆雷特作文
我心目中哈姆雷特作文篇一:一些人为了权力和欲望背叛亲情和爱情,在权欲的深潭里苦苦挣扎;一些人为了维护亲情,解开心中郁积的“结”,不惜装疯卖傻,将自己一颗“高贵的心”陨落。
《王子复仇记》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展开,以其充满着睿智的经典语言和生动的情节扣紧观众的心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人文主义思潮熏陶的丹麦王子的形象被莎翁刻画的有血有肉,塑造的异常丰满,使人在敬佩之余不禁惋惜,同情之余也略生遗憾,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他的行为总是在使我油然而生的敬意之后浮起一丝扼腕痛惜之情。
痛恨自己的叔叔,讨厌自己的母亲,在重重迷雾之中摸索、寻找真相,他不再相信亲情和爱情,一心复仇,不惜装疯卖傻的他竭力的想着如何为父亲报仇,致叔叔于死地。
他珍视感情,可他却不得不用尖刻的语言去伤害他的母亲、他喜欢奥菲莉娅,即使在装疯卖傻躲避过往的迫害时,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莉娅的思念,可是母亲短时间内迅速对父亲的背叛的事实却又使他对奥菲莉娅,或者说对爱情不再有信心。
或许他可以选择屈服于命运,可以不探求真相,得过且过,但他的性格却允许任何疑问生存,他执拗的追寻真相,而最后他的选择酿就了自己的悲剧,也改变的几乎剧中所有人的命运,更成就了这部悲剧名著。
但是没有人指责他的选择,尽管不是都十分的赞同和支持。
或许,只有这样的选择才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吻合相一致。
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哈姆雷特,但是在那样黑暗颠倒混乱的历史背景或许会让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都走上这条“不归路”。
美丽的麻花辫,纯洁的脸,灿烂善良的笑容,童稚悦耳的声音,奥菲莉娅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也许才是整部剧中最不幸的,她的生活中充满了哥哥和父亲的摆布,他和哈姆雷特的爱情也被利用。
她的经历也更加深刻的揭示了人们在熏心的利和欲的促使下无视亲情、爱情,一切为权、欲开道的现实。
哈姆雷特主宰着选择权,但为了复仇他摒弃一切;奥菲莉娅则仿佛使生活在令自己摇摆不定的漩涡之中,她只能接受一切:来自于他哥哥、父亲以及哈姆雷特和生活赋予她的一切。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个丹麦王子,自然我也有着自己的认识。
弗洛伊德式的哈姆雷特——因为对心理学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弗洛伊德的书也涉及了不少,印象最深的就是“恋母情结”也就是“俄狄浦斯情节”,仿佛贯穿他所有的理论和著作,其中有关潜意识的理论更是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本质的怀疑。
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让这个还处在不成熟年龄阶段的丹麦王子一下子好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的报复,与其说是为了杀父之仇,还不如说他是为了给自己的欲望找一个发泄的窗口。
他爱他的母亲,母亲在他心里是贞洁的化身,他无法接受父亲猝死还不到两个月,母亲就立即下嫁给自己叔叔的这个事实。
其实叔叔只是做了他潜意识里渴求的事情,也许,不,应该是肯定吧,连哈姆雷特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对于母亲的依赖或者说是依恋,母亲改嫁让他再也无法相信女人,包括他的恋人奥菲利亚,他对奥菲利亚近乎苛刻的话语以及那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展现的是一个对爱情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的绝望之人。
矛盾悲剧式的哈姆雷特——在我看来,哈姆雷特之所以被称作是一个悲剧,是因为看过这出戏剧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一个体会:他的内心深藏着十分矛盾的一些东西,一直在互相厮打,他就像是自己灵魂的傀儡,完全地被摆布着。
现实的打击,让他想到的唯有一个字:死。
可是对于他来讲,连死都是那么困难,在中世纪的欧洲,自杀是与基督教的信仰相背的,死亡那么遥遥不可及,那复仇呢?优柔寡断的性格和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以及虚幻的浪漫主义思想却一次又一次阻碍着他的复仇计划,他不像雷欧提斯那么果敢,那么迅速,他考虑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想的多了,做的就少了,于是,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生和死,本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可是到了哈姆雷特这里,却是“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a question”,不要说他自己了,就连读者一不小心也会被他带到他的矛盾里去。
混合多面立体式哈姆雷特——一个人,总是不可能只有一种或者说是一方面的性格,哈姆雷特也是。
哈莫雷特读后感
哈莫雷特读后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描写,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悲剧和矛盾的世界。
读完《哈姆雷特》后,我深受感动,对其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我被哈姆雷特这一角色深深吸引。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既是一个聪明、敏感的青年,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
他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困惑和不满,对父亲的死感到悲痛和愤怒,对母亲的再婚感到愤慨和失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陷入了内心的煎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他的矛盾心理和痛苦情感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人性和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此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克劳狄斯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他的两面人和阴谋诡计让人不寒而栗。
奥菲利亚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她的悲剧命运让人心痛不已。
波洛尼厄斯是一个善良老实的父亲,他对女儿的关爱让人感动。
这些角色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此外,《哈姆雷特》所涉及的主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戏剧中涉及的复仇、爱情、背叛、欺诈等主题,都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哈姆雷特的故事,莎士比亚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让人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主题的深刻探讨和思想启迪,让我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哈姆雷特》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杰作,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让人深受触动。
通过对哈姆雷特的故事和人物的深入思考,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部戏剧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蒙和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莎士比亚的才华和智慧深表敬佩。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暑期闲来无事,一本英国文学,读来获益匪浅。
英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高雅、精致、矜持,且或多或少沾些古旧色彩。
这种气质也是英国人的特征,与英国文化的“贵族化”倾向深深契合。
记得有人曾说过,读多了法国文学,总觉得不踏实,而英国文学“让我即使在沉闷之中,也可以沿着思绪摸到路”,这“可能是长大了的缘故”。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一生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博采众长而又有所创造。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戏剧,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以及在复仇过程中交织的爱恨情仇。
整体来看,这部戏剧冲突激烈,语言华美,对于世相人心的洞察无与伦比。
整部剧围绕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故事展开叙述: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时,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给克劳斯迪。
哈姆雷特回国奔丧,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告诉了他自己死亡的真相,并要求儿子为他报仇。
于是,哈姆雷特深陷复仇之中,装疯卖傻,最后他的母亲误喝毒酒死去,他喜欢的奥菲利娅也发疯落水死亡。
在国王策划的比剑中,他不幸中了对手的毒剑,在刺中对手后,哈姆雷特也毒发身亡。
在哈姆雷特的身上,人的脆弱性和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相成。
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理过程,都表明他是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
我想,也许他的死是必然的吧。
哈姆雷特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真实,但又比我们伟大。
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平凡的人。
他以自己的“毁灭”去“毁灭”伤害过他的人,是一个与恶劣世俗同归于尽的悲剧英雄,但他悲壮却不悲观~曾有人这样说过:其实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对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思想的战士,行动的烈士莎翁的《哈姆雷特》,创作时代正处于伊莉莎白一世统治由盛至衰的时期。
政局动荡反映在作品中,就化为了作家渗透到笔尖的悲观情绪。
据有关资料显示,此剧上演时,露天舞台上面挂着黑幕,再加上剧中人物无一不是风华正茂时死去,可见全剧都笼罩着悲剧的死亡色彩。
而剧中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其本身就预示着悲剧的结局。
莎士比亚笔下的王子,除哈尔外,生来就是为了死去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中,“王子”意味着首位,也可指君主,无论性别。
1并且当时人们称伊丽莎白为君主,由此看来,哈姆雷特的悲剧性也是现实社会悲剧性的显示。
而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悲剧从来都是来自世俗生活。
剧中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命题,可是莎翁对全人类提出的质问,是继续在世俗的牢笼里苟延残喘,还是以生命的代价予命运以反击?作品中没有给我们答案,就像哈姆雷特的复仇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一样,作者不置可否。
因为,这个问题也是莎翁那个年代,人类解放条件尚未成熟之时,全人类尚难自知的生存命题,也是生活与中世纪的王子无法承受,生活于十七世纪的作者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个问题困扰着作者,也折磨着哈姆雷特,同时也铸就了主人公的个人魅力,铸就了这部作品的美学价值。
十八世纪以来,针对王子复仇的延宕问题众家议论纷纷。
歌德和英国诗人柯尔律治都认为哈姆雷特行动延宕是因为生性软弱优柔寡断。
而在我高中,未谙世事时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无能、迟豫的。
但如今,重读经典,又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我开始清醒的认识到,莎翁并不是在给他的读者(观众)一幕俗套的爱恨情仇,而是向全人类展现人类及人本身——“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复仇只是一条线索,将主人公不同时间的思考串联,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是本剧的重点,意味深长。
因此阿尼克斯特才说:“所谓的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在美学上并不存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别林斯基也曾说,哈姆雷特,这就是人生,是我们每个人,但总是在可悯和悲伤的意义上。
《哈姆雷特》读后感(精选9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精选9篇)哈姆雷特读后感篇一《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杯具。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曾借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戏剧主张:"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演变发展的模型。
"杯具《哈姆雷特》正是剧作家这种现实主义戏剧观的生动体现。
这个剧本的又一个一名叫做《王子复仇记》。
实际上这个王子并没有给老国王复仇,尽管他最后刺死了新国王,但这更大的好处上是为了行将死去的自己。
他的复仇很失败,正因他一向在彷徨,他憎恨这个世界,也憎恨自己。
他对别人冷嘲热讽,对自己则是不断地责备。
他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时候他一动不动。
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
他更多的进行精神上的抗争。
哈姆雷特是杯具的中心人物。
他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核心,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教会进行斗争的武器。
人文主义着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
哈姆雷特对世界和人类抱有巨大的热情和完美的期望。
他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渴望纯洁的友情和真挚的感情。
他聪明热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
他的恋人峨菲利亚说:"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是这样陨落了!"这样的王子自然得到民众的拥护,连他的敌人克劳迪斯也承认:"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
但是他一接触社会的现实,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自己所爱的母亲连为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没有穿旧,就匆忙嫁给了从前受人耻笑的克劳迪斯。
他感到忧郁:"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经过一番深沉的思考,把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发现"时代一切都脱节了","丹麦是一座监狱","我决心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职责"。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摘要:透过《哈姆雷特》,映射出我们自身。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的新的思想潮流不断涌现,更新取代旧的思潮。
但是《哈姆雷特》作为永远一种艺术和理性的思想,不会被取代,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永远无法避开人性这个问题,它就永远不可能拉下帷幕,因为它是一个收藏在文本里的我们。
关键词:莎士比亚复仇爱情悲剧一、莎士比亚你是坟墓以外的一座纪念碑,你仍然活着,只要你的书还在,只要我会读书,会说出赞词。
你诗人之星,照耀吧!用你的激情申斥,或灵感之流鼓舞,衰落的剧坛;自从你高飞而去,它就像黑夜般哀伤,盼不到白昼,要不是有你这卷著作的光芒。
——本·琼生吟赞莎翁二、复仇一个看似简单的为父报仇故事,背后肩负了历史和时代的责任。
我们都知道,当哈姆雷特从国外回到丹麦王国,王国内外一片混乱。
父亲被叔叔杀害了,霸占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还颠倒人伦道德,娶了自己的母亲,同时,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在边境之地虎视眈眈试图侵略。
他那时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绝望望。
但无论是从家庭还是皇庭的角度来看,他都不能撒手不管。
他是老国王的儿子,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他必须要承担起为父报仇并夺回王位。
他的复仇任务,是不容退缩。
他只好去实施。
于是他装疯,他卖傻。
他寻找各种机会下手。
然而,这个复仇计划本身所承担的使命,并非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
他作为人文主义的化身,他的复仇体现了为捍卫时代理想,超越个体,超越实利的精神追求,冲击着现实社会的既有的现实。
于是就注定了任务的艰巨性和危险性。
这也注定了这个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
随着王子复仇计划的开展,哈姆雷特不断地思考这个复仇计划背后的意义,于是他不断地徘徊在行动和思考中,不断地剖析各种人性的弱点。
于此来看主人公既是戏剧里的人物,也是现实中的我们,透过这个镜子,看到了我们自身。
三、爱情复仇的同时,也葬送了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原本一帆风顺的爱情。
一个王子,一个御前大臣的女儿,这样难得的门当户对,情投意合,却被哈姆雷特的仇恨给拆散了,尤其当他在无意间杀死了奥菲利娅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这场爱情注定是以悲剧收场的。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英文作文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英文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Hamlet is a really interesting character. He's got all these complex thoughts and emotions. You can really feel for him.Sometimes I think Hamlet is just so confused. He doesn't know what to do in so many situations. It's like he's stuck.But then there are times when he's really brave and does things that are so risky. He's not afraid to take a stand.He's also very smart. He can see through people and their motives. That makes him kind of unique.And the way he talks! It's like he's always thinking deep thoughts and trying to figure things out. It's really fascinating.。
哈姆雷特200字心得体会(优秀8篇)
哈姆雷特200字心得体会(优秀8篇)哈姆雷特200字心得体会篇1莎士比亚曾经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在我的眼里,哈姆雷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位王子,他勇敢、善良,受到别人的爱戴,但他性格里又有着心软,在复仇时,他没有盲目的,不择手段地复仇,而是还保持着那份良善,最终他跟那诡计多端的叔叔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主要讲了他的父亲被叔叔毒害,叔叔趁机登上王位,而他的母亲也迅速改嫁,此时国家中内忧外患,国外敌军压境,国内人民愤怒,而宫中却仍过着安乐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出现,揭露了叔叔面具后那丑恶的嘴脸,使得哈姆雷特胸中燃起了复仇的火焰。
为了报仇,他放弃了爱情和物质享受,在复仇过程中,他的感情过程是很丰富的。
对爱人的死,他悲痛欲绝;对母亲的改嫁,他冷言以对;在面对叔叔时,又迟迟下不了手,在这段感情挣扎中,我看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他一方面不愿意面对父亲死亡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他又设了一部戏来验证鬼魂的话,在不断的内心交战中,最终刺出了那复仇一剑,但也死在了对方的手下。
哈姆雷特作为王子,他具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但是在面对情感的选择时,他又很犹疑不决,他是个巨人型的悲剧者,这可能也是莎士比亚想要让我们了解的是性格造成的悲剧。
在书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他认为人间只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在这一场复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这样的一个经历,给这位年轻的王子心灵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和启示是无限的,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
哈姆雷特200字心得体会篇2《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其最知名的悲剧作品,被许多莎评家视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如果说《奥赛罗》是关于爱情的悲剧,《李尔王》是关于亲情的悲剧,《麦克白》是关于野心的悲剧,那么《哈姆雷特》则是这三者的综合,并且在这爱情、亲情与野心的悲剧中最终体现人的性格悲剧。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例(二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例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寒假中,我读了这本书,对这本书的主人公,我也有自己的一点看法。
主人哈姆雷特是一个皇室成员,然而,他叔叔的阴险,他母亲的不忠,使他成为了一个被仇恨掩埋的人,使他成为了一个复仇的工具。
直到最后,他的仇恨,杀死了他的仇人叔叔,杀死了不忠于父亲却很爱自己儿子的母亲,也杀死了他——一个受人们爱戴的皇子。
可见,仇恨是多么可怕。
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仇恨所带来的灾难。
世界本来是美好的,因为人们有了贪念等等,给世界带来了仇恨。
对于仇恨,我们要靠感化,而不是打击。
世人读这本书,大多都关注主人公哈姆雷特,而忽略了其他角色。
哈姆雷特那贪心的叔叔,可以说是哈姆雷特仇恨之火燃烧的干柴。
如果没有贪心的叔叔,哈姆雷特有着和平的国度,有着安定的生活,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可见,人的贪婪,是多么可怕,他能改变人的命运。
在现代社会,犯罪率逐渐上升,我认为,这也是人贪婪的表现。
由于人们的贪婪,人们破坏生态,破坏地球,只为满足他们的欲望,而欲望,水涨船高,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们发现地球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时,他们便想方设法的到外太空去寻找“宝贝”,来满足他们的欲望。
这些,在现代人看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不可否认,人们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运用高科技,带动社会的发展,使我们不用像原始人一样生活,使我们过的很舒服,但是,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的。
欲望有他的两面性,他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单纯的好事或者坏事。
哈姆雷特的叔叔,教给我们有欲望不是坏事,但是不可以太过分。
而哈姆雷特的母亲,却让我们看到了所有母亲的天性——爱子。
的确,她背叛了所有,却惟独没有背叛她的儿子。
我们不能否认背叛的可恶,但是,她的爱子确实让人敬佩。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人的许多东西,人性的善恶,世事的无常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要看清楚,这个社会已不是单纯的世界,需要我们学会立足于这个社会。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例(二)《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哈姆雷特读书心得(精选篇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别具一格的。
我认为,我们不能静态地去看待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
当然在这个净化过程中有许多的徘徊与后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他一有为父报仇的想法,就开始为此坚定不移,进行一系列报仇行为,那么我们这个文学上的经典形象将会大打折扣,变得与那些三流小说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的经典就是因为他面对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个问题”,他在积极报仇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些懦弱与退怯,才让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更加贴近我们读者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某些地方让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与读者产生共鸣。
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学研究都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首先,在老国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温室的花朵。
他的社会地位是丹麦的王子,在物质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质生活上的担忧;在精神方面,他就读的是英国威登堡大学,接受的是人文主义等先进思想的熏陶。
他对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他高声称赞:“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智能何等的广大……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在爱情领域也是有着无尽的憧憬。
在给哦菲利亚的信中,他说:“你可怀疑星是火,你可怀疑太阳会动,怀疑真理变成谎言,但永莫怀疑我的情。
”可以说此时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为幸福而单纯。
社会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没有出现的机会。
如果按照他这样的生活轨迹,他应该可以保持这份孩童的赤子之心,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他之后的人生。
可是磨难还在等待着我们的王子。
两个月不到的时光里,老国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继承了王位,他的母亲成了新王的妻子。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哈姆雷特读后感1以前,常听人说《哈姆雷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我没有亲见,自然也无从说起。
如今,我读了一遍,心中颇有一番感慨。
伴随着淡淡的悲伤,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坚、复仇的愿望之切等特点,无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我觉得,哈姆雷特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灵魂也因他的英雄举动走得远于他人。
最初,哈姆雷特是天真的、单纯的,也是幸福的,他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
后来,父亲的暴死、母亲的改嫁,让他觉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于是,他失望、孤寂,又开始忧郁了,他无目的地活着。
恰在此时,鬼魂告诉了他真相,于是,哈姆雷特愤怒了,他也开始觉悟了,他要报仇。
哈姆雷特凭着自己的智慧,验证了事情的真实性之后,他开始平静下来,他沉思着,自己是否应该担起重任。
那时,他的灵魂却没有停下来等待,仍在前进。
最终,哈姆雷特做出了决断,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
只是他却没有料到克劳狄斯的阴谋,不过,他毕竟在临死前也给了敌人致命的一击。
他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铺平了道路。
此时,哈姆雷特的灵魂走得更远了,直到消失在那条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好一个走远的灵魂!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爱。
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面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
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
什么才是英雄?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莎翁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摆脱了古人将英雄神化的写法,他写活了哈姆雷特。
这个人物感动了读者,让人觉得,仿佛真有这样的一个人站在我们的面前。
读罢此剧,我的心里再也不能平静了,胸中掀起的激情使我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感叹:哈姆雷特,我为你喝彩。
哈姆雷特读后感2众所周知,“以恶报仇”是一个真理,读完《哈姆雷特》后,我知道这句话更好了。
《哈姆雷特》的作者是威廉·莎士比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你身上背负着深仇大恨,你将怎么做?如果你的仇人是你的亲人,是你不易复仇的对象,你将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离我们很遥远,可是,并非不存在。
父亲去世,母亲再嫁给自己的叔叔,哈姆雷特无法接受这所谓为了减少悲伤而办的喜事。
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死亡的真相时,他心里应该是很痛苦的吧,自己的母亲竟然是那样不堪的人,而叔父成了他杀父夺母的大仇人。
因此他决定复仇,他所选的办法是很通俗的装疯。
为了复仇,他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失去了深爱人;为了复仇,他冷酷的对待性格柔弱的母亲.他内心的那些善良呢?他内心的那些柔情呢?他内心的那些正义呢?在仇恨中,他丧失了这一切。
他在真理和仇恨中挣扎,在仇恨中燃烧,在仇恨中呐喊:“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 深深的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他喊出了我们每个人都不敢出口的,但在内心深处都曾思考过的对生命的怀疑.
哈姆雷特既内向、深沉,又坚强、软弱,以及他的怀疑与犹豫,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富于理想而弱于行动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代表。
莎士比亚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内涵,哲学深度和艺术魅力使《哈姆雷特》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富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的杰作之一。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整个人都笼罩着悲观主义色彩。
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后的眼中,人类本体是丑恶的,他对人的这种认识带有偏激。
所以,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还值得斗争吗?人活着还有意义吗?这种种的考虑,无不造成他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延宕。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犹豫不前。
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就这样白白地放弃了。
或者有些时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劳狄斯所说,“因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生枝,这些都会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情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
”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该做!
对于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形象,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恋母情结”,也就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节”:哈姆雷特对母亲有强烈的情爱,而克劳迪斯是他不义的敌人,又是他对母亲的爱欲的直接竞争者和情敌。
这样分析: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让这个还处在不成熟年龄阶段的丹麦王子一下子好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的报复,与其说是为了杀父之仇,还不如说他是为了给自己的欲望找一个发泄的窗口。
他爱他的母亲,母亲在他心里是贞洁的化身,他无法接受父亲猝死还不到两个月,母亲就立即下嫁给自己叔叔的这个事实。
其实叔叔只是做了他潜意识里渴求的事情,也许,不,应该是肯定吧,连哈姆雷特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对于母亲的依赖或者说是依恋,母亲改嫁让他再也无法相信女人,包括他的恋人奥菲利亚,他对奥菲利亚近乎苛刻的话语以及那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展现的是一个对爱情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的绝望之人。
所以哈姆雷特的复仇具有双重的动机,而对于具有恋母情结的哈姆雷特来说,对情爱竞争者的恨更胜于对王位的纂夺者的复仇,以至于使这种恋母情结发展为一种变态的心理问题,甚至具有乱伦的倾向,受到道德法律观念和社会常规意识的压抑。
因此,这使得他内心的苦闷忧郁也愈深,他的行动也就愈软弱,于是造成
他的犹豫、软弱、甚至变态……
说哈姆雷特是悲剧人物不是因为他的结局而是单指他的心理。
哈姆雷特有着众所周知的恋母情结,这个原因分析起来有几方面:
一是做为王后的母亲有着十分美丽的吸引男人的性感外表,不然他的小叔子在篡取王位之后完全可以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北欧姑娘做新娘的,所以应该认为小叔子也有同样的心理问题。
二是王宫的环境、气氛造就了丹麦王子扭曲的性情,在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心,王室成员不会为吃喝穿戴总之日常生活、起居的问题发愁,他们营养充足,身体健康,所以身体的发育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正是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思想活动有了时间和体力上的保证,正如中国人讲的:温饱思淫欲,说的就是这回事。
艰苦的劳动人民为着生活所迫,日夜劳顿,心身疲惫,思考条件贫乏,谈不上那么复杂的深度。
他们对感情上的要求很有限,毕竟生存是第一需要。
三是北欧人开放的性观念也使得人们对性的要求更强烈一些,所以这方面的想象力更丰富,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实际上这也和环境、物种等自然条件有关。
四是做为证据:哈姆雷特本来有一个如花似玉的青春少女迷恋着自己,大臣的女儿,但是后来她疯了,除了证明王宫成员不愁吃喝的物质生活导致他们腐败、堕落以外,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是最重要的,然而剧情利用哈姆雷特强烈的复仇心理掩盖了这种不伦不类的思想动机。
抛开编剧的心理因素,即使没有皇叔的罪恶行经,那种环境中哈姆雷特也难免其弑父娶母的俄狄蒲斯结局,他的仇恨由于叔叔取代了父亲,排除了心理的障碍而更加地理直气壮、
冠冕堂皇。
如果历史能重来,如果错误能改写,那么就不会有哈姆雷特式悲剧。
这位丹麦王子将平庸而毫无意义。
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在我们心中也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的抉择将唯一而不可替代。
没有标准可以衡量我们的抉择正确与否,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们影响我们的外来。
或许我们不必烦恼“生存还是毁灭”,但是我们也同样需要去抉择。
要想在这混沌的充满风险的世界去做好或者是所谓的做对,就要在这个没有尺度可以衡量善恶的世界去勇敢抉择。
然后坦然接受命运。
命运,性格,抉择….这些该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