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1.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结合课堂所学,绘制碳及其氧化物相互转化的概念图,以直观展示各物质之间的联系。
2.实践作业:
-设计并实施一个家庭小实验,如用醋和小苏打观察二氧化碳的生成,或用碳粉和氧化铜粉末进行一氧化碳的还原实验。
2.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的直观认识。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注重课堂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掌握碳及其氧化物知识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作业时,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还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差异;
-碳及其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2.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点。
2.学生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碳及其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碳的多样性》教案(2)(1)
碳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2、查阅资料,了解C60、碳纳米管的用途,大胆想像,对于C60这种结构独特的物质,化学家们可能进行哪些研究工作?3、设计活动探究方案(二)教师准备1、将学生每四人编为一组;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3、针对学生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配合实验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与药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民教育版9级化学》第6单元碳、碳氧化物课程设计全章课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泼性。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方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
(4)了解CO和CO 2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5)认识co2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了解co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元素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对O2和CO2制备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3)学习观察和描述有关CO2和Co性质的实验,并从实验事实中总结CO2和Co的一些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各种简单的碳物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学会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通过对实验室制气理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温室效应”和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所产生的一氧化碳的毒性,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科书分析本单元是继第二、第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
这里既是对前一阶段启蒙学习能力达成的检验――需要全面运用启蒙阶段学习所积累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是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基础、作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单元的知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药物,产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检查和全面测试方法,使用的试剂、装置和收集方法的原因,教材应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以呈现的方式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教材内容与社会和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插图而不是文本,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的单质形态,掌握金刚石、石墨、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2)掌握碳的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3)掌握碳化物的概念,了解碳化硅、碳化钨等碳的化合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3)运用分类法,对碳的化合物进行归纳和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碳的化合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碳的单质形态和同素异形体;2. 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3. 碳化物的概念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和性质;2. 碳的氧化物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3. 碳化物的分类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导管、澄清石灰水等;2. 教学课件:碳的单质、碳的氧化物、碳化物的图片和资料;3. 教学视频:碳的同素异形体、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单质形态;(2)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等,讲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2)讲解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如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3)介绍碳化物的概念,举例说明碳化硅、碳化钨等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3. 课堂练习:(1)根据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特点,完成相关习题;(2)根据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完成相关习题;(3)根据碳化物的概念,完成相关习题。
4. 实验环节:(1)进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如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3)总结实验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碳元素的转化教案
教案:初中碳元素的转化
教学目标:
1. 了解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和转化过程;
2. 掌握碳单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3.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现象。
教学内容:
1. 碳元素的基本性质;
2. 碳单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3. 碳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如碳的原子结构、化学符号等;
2. 提问:同学们知道碳元素有哪些转化形式吗?
二、新课讲解(20分钟)
1. 讲解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如碳的化学活性、碳的氧化性等;
2. 讲解碳单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碳的燃烧、碳的还原反应等;
3. 通过实例讲解碳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碳的冶炼、碳的化工产品等。
三、课堂互动(15分钟)
1. 提问:同学们能举例说明碳单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吗?;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例子;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5分钟)
1.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碳元素的其他转化形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掌握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和转化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现象;
3. 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碳元素的其他转化形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互动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了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和转化关系,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现象。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可以更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另外,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PPT课件
4.碳在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转化。 维勒 用无机化合物氰酸铵(NH4CNO)合成出有机化 1828年,德国化学家_____ 尿素 合物_____[CO(NH 2)2],突破了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界限。
【自我小测】 1.思考辨析: (1)大气中的CO2有很大一部分能被海洋溶解。 ( )
2.CO2与NaOH反应时的守恒关系: (1)质量守恒。
2 n(CO2)=n(HC O3 )+n(C O3 )
(碳原子守恒)
n(NaOH)=n(NaHCO3)+2n(Na2CO3) (钠原子守恒) (2)电荷守恒。
n CO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反应情况
生成物
=1∶1
>1∶1
恰好发生反应②
只发生反应②,CO2剩余
NaHCO3
NaHCO3
2.其上述转化关系可用数轴表示为
3.根据产物的量确定产物成分。
若已知溶液蒸干后所得固体的质量,可采用极值法,假设固体全部是
Na2CO3或NaHCO3,即CO2与NaOH全部转化为Na2CO3或NaHCO3,将已知条件
高温 点燃
高温
2.木炭的燃烧:
(1)燃烧过程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2)转化过程中的反应方程式: 2C+O2(不足) ==== 2CO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燃 2CO+O 2 ==== 2CO2 ②________________; 高温 点燃
CO2+C ==== 2CO ③______________;
与计算所得结果比较,即可确定其成分。根据固体质量和碳原子(或钠
原子)守恒建立方程。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的单质形态,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2)掌握碳的化合物的概念,了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酸盐的性质;(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及其化合物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碳的单质的性质;(2)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认识碳的化合物的性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2. 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3. 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单质的性质,碳的化合物的性质,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现象;3. 采用对比法,帮助学生区分碳的化合物性质;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碳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模型和实验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熟悉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操作;2. 学生准备:了解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准备实验仪器;3. 实验准备:准备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药品和仪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作用;2. 探究碳的单质:分组讨论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实验观察;3. 认识碳的化合物:介绍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概念和性质;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5. 总结与拓展: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提出拓展问题。
鲁科版化学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2.CO2与NaOH溶液反应用量和产物分析
nCO2 nNaOH <1∶2 =1∶2 1 nCO2 < <1 2 nNaOH =1∶1 >1∶1 反应情况 NaOH 过量,只发生反应 (1)(余 NaOH) CO2 与 NaOH 恰好按(1)反应 (1)(2)两个反应均有 恰好发生反应(2) 只发生反应(2),CO2 剩余 生成物
答案:还原剂
还原
还原
1.12
6.72×105
3.高炉炼铁过程中焦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①燃烧提供能量
②与O2反应生成还原剂CO。
1.CO2与碱反应的原理
CO2为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与碱反应时产物与二者的相对量有关,当碱足量
时生成碳酸盐,当CO2足量时,生成碳酸氢盐。如与
NaOH溶液反应:
根据钠元素守恒得:2x+y=0.04 mol;
根据碳元素守恒得:x+y=0.03 mol;
解得:x=0.01 mol,y=0.02 mol,
所以n(Na2CO3)∶n(NaHCO3)=1∶2。
[答案] B
元素守恒(或原子守恒)、质量守恒、电荷(或电子) 守恒,是中学化学常用的解题方法,它可使较复杂的 计算简单化。
同,产物会有所不同,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依据两个守恒: 钠守恒和碳守恒。 1.6 g n(NaOH) = = 0.04 mol , n(CO2) = 40 g· mol-1 0.672 L 假设混合物中 Na2CO3 和 NaHCO3 -1=0.03 mol, 22.4 L· mol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x 和 y,
碳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碳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碳单质是指由纯碳组成的物质,最常见的形式是石墨、金刚石和富勒烯。
碳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下面我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1. 石墨和金刚石之间的相互转化,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主要发生在高温高压下。
实验表明,当石墨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时,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这是因为高温高压条件下,石墨分子结构会重新排列,形成金刚石的结构。
相反地,金刚石在高温高压下也可以转化为石墨。
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在地球深部的地壳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的相互转化,富勒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球状分子结构,而碳纳米管则是由富勒烯经过卷曲形成的管状结构。
这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实现。
例如,通过加热处理富勒烯,可以使其转化为碳纳米管;而碳纳米管经过适当的处理也可以转化为富勒烯。
这种相互转化在纳米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3. 碳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碳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如二
氧化碳、甲烷、乙烯等。
这些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化工生产和环境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甲烷可以通过氧化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这是一种重要的燃烧反应;而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二氧化碳也可以还原为甲烷,这是一种重要的人工合成燃料的途径。
总的来说,碳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涉及到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这些相互转化的过程不仅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应用和挑战。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专题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中阶段第四章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体系课程,通过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掌握C→CO→CO2→H2CO3→CaCO3→Ca(HCO3)2之间的转换关系,这里潜藏着一种重要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它对今后的“酸、碱、盐”的复习,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复习该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对今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①熟练准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②掌握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③学会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④掌握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难点: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
二、学情分析1、储有知识在复习本章之前,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而且很多学生对已学过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是很熟练。
2、具备能力学生已具有书写化学方程式,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拓展方向帮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帮助他们构建整体有序的认知结构;同时,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②学会鉴别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用图示法表示出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转化的途径;②通过探讨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提高思维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系统美。
四、教学方法1、教法本节课是以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为学习线索,设置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帮助他们穿针引线,将零碎的知识有效整合。
为了在复习课上构建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教师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设置层层递进的学习情境,最终让学生掌握一种化学知识链的学习模式。
2、学法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学习用图示法建立化学知识间的联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
五、教学用品药品:二氧化碳气体蒸馏水干燥石蕊试纸仪器:集气瓶滴瓶教具和媒体: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1、化学方程式:C的化学性质:点燃点燃高温C + O2 → CO2 (2C + O2 → 2CO) C + 2CuO → 2Cu +CO2↑高温C+ CO2 → 2COCO的化学性质:点燃△2CO + O2 → 2CO2CO + CuO → Cu +CO2CO2的化学性质:高温CO2 + C → 2CO CO2 + H2O → H2CO3CO2 + Ca(OH)2→ CaCO3↓+ H2O CO2+ CaCO3+ H2O→ Ca(HCO3)2H2CO3 、CaCO3、Ca(HCO3)2的化学性质:△H2CO3 → CO2 ↑+H2O CaCO3 + 2HCl→CaCl2 + H20 +CO2↑高温△CaCO3→ CaO + CO2↑ Ca(HCO3)2→ CO2+ CaCO3↓+ H2OCaCO3 + CO2 + H2O →Ca(HCO3)22、关系图:CO2点燃O2点燃或C uO高温C高温O2点燃或F e2O3高温Ca(OH)2HCl或高温H2OCOCO2H2CO3CaCO3△Ca(HCO3)2C aC O3和H2O△CO2和H2O△M g点燃附、课堂练习1、从气体A开始,发生了如下四个变化:A通过灼热的炭B通过灼热的炭C通过灼热的氧化铜B通过烧碱溶液 D根据以上一系列变化推理:A 、B 、C 、D 。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第二课时)主备人:何友洁【学习目标】了解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和性质,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
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含碳化合物可分为和。
含碳无机物中有两种重要的氧化物CO和CO2。
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吸收CO2,通过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由于人类活动经由多途径增加大气中的CO2,使CO2的含量猛增,从而导致效应。
2.模拟溶洞的形成。
(1)实验目的:探究溶洞的形成原理。
(2)实验方案与记录: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创造了许多奇迹,自然界中美妙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的形成,都与这种转化密切相关。
3.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高炉炼铁原料:焦炭、铁矿石、空气。
还原剂CO生成的方程式为:。
CO还原铁的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2)木炭燃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过程:。
(3)水垢的形成我们使用的自来水中往往含有碳酸氢钙,因此水壶内壁常含有水垢。
写出形成水垢的主要化学方程式,用食醋浸泡,再用水清洗可除之,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828年,德国化学家用无机物NH4CNO合成出有机物(填化学式)。
针对性练习:1.自然界中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A.O B.N C.C D.H2.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物NH4CNO合成出的有机物是A.甲烷B.酒精C.醋酸D.尿素3.在①植物的光合作用②植物的呼吸作用③岩石的风化④海水的吸收⑤工业上制干冰⑥使熟石灰变石灰石等这些过程中,属于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过程是A.仅①B.仅①⑥C.①②③D.①③④4.碳的多样性体现在①碳单质的多样性②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③碳转化的多样性④碳及其化合物应用的多样性等方面。
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所体现的是上述:A.①B.②C.③D.④5.大理石可以用作墙面、地面和厨房桌面,其主要成份是碳酸钙。
3.1.2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变浑浊:CO2+Ca(OH)2 ==== CaCO3↓+H2O
①
浑浊消失:CaCO3+H2O+CO2 ==== Ca(HCO3)2 ②
①、②两式合并:Ca(OH)2+2CO2 ==== Ca(HCO3)2
2.CaCO3和Ca(HCO3)2的性质比较 (1)CaCO3的溶解性比Ca(HCO3)2小 CaCO3的稳定性比Ca(HCO3)2强 (2)等物质的量的CaCO3和Ca(HCO3)2与足量盐酸反应, CaCO3和Ca(HCO3)2消耗盐酸一样多,但Ca(HCO3)2和盐酸反 应放出CO2多。CaCO3+2HCl ==== CaCl2+CO2↑+H2O Ca(HCO3)2+2HCl ==== CaCl2+2CO2↑+2H2O
探究诱思
1.长期存放石灰水的瓶子,内壁会出现一层白色固体,请 思考如何除去瓶壁上的白色固体? 提式为:CaCO3+2HCl ==== CaCl2+CO2↑+H2O
2.当CO2气体中混有少量HCl和水蒸气时,请讨论如何才能 把HCl和水蒸气除掉?
【例2】 A、B、C、D、E五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已 知A为二元碱,微溶于水且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B_____;C_____;D_____;E_____。 (2)写出下列两个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B→D_________。B→E__________。
OA________;AB________。 (2)A点处已参加反应的CO2与Ca(O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____________。
【解答】(1)向饱和Ca(OH)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一开始 会产生白色沉淀,直到Ca(OH)2被完全反应后,白色沉淀 量达到最大值,因此OA段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 2+CO2 ==== CaCO3↓+H2O;在Ca(OH)2完全转化为 CaCO3后,继续通入CO2 气体会使白色沉淀CaCO3转化为 易溶于水的Ca(HCO3)2,白色沉淀消失,因此AB段的化学 方程式为CaCO3+CO2+H2O ==== Ca(HCO3)2。(2)A点 处已参加反应的CO2与Ca(OH)2的物质的量之比可以根据 OA段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 ==== CaCO3↓+H2O看出,为1∶1。
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第三章第一节碳单质及其化合物学习目的:1、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及碳的各种同素异形体的特点;2、掌握C、CO 、CO2、碳酸盐、碳酸氢盐的性质和互相转化;3、通过碳酸盐性质的掌握,模拟溶洞的形成;4、通过联络实际生活以及对大自然中碳转化的认识,激发学生认识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及互相转化学法指导:1、用15分钟完成预习案;2、阅读分类比较。
第一部分预习案教材助读1、什么叫同素异形体?举例。
2、碳的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记忆碳的同素异形体构造特点〔不必书写〕。
3、写出以下物质之间的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条件。
COCCO2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预习自测1、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种物质 B 、C60和二氧化碳均是含碳素的化合物C、金刚石和C60是含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D 、O3和C60是同素异形体2、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的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A、有剧毒B、易燃易爆C、能导电D、有放射性我的疑惑:。
第二部分探究案探究1:通过分类法推测Na2CO3和NaHCO3的性质,通过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和NaHCO3?怎样除掉Na2CO3固体中混有的NaHCO3杂质?探究2:通过阅读课本P66页,解释溶洞的“形成〞过程并类推。
提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当堂检测1、以下反响不属于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过程的是〔〕A.动植物的呼吸B.动物遗体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最终变为CO2等物质2被海水吸收,通过水生生物的贝壳和骨骼转移到陆地2、以下属于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转化过程的是〔〕①②煤的形成③植物光合作用④煅烧黄铁矿〔FeS2〕⑤化石燃料的燃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②③⑤3、向以下物质①大理石;②钟乳石;③锅垢;④贝壳;⑤蛋壳中分别滴加醋酸,会产生一样气体的是〔〕A.只有①②④⑤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我的收获:。
初中化学中的碳循环教案
初中化学中的碳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碳的生物循环过程。
2. 掌握地球上碳的流向和消耗过程。
3. 知道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和环境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碳的循环过程和碳循环图。
难点: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碳循环过程图。
3. 碳的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碳循环过程图引起学生兴趣,提问“What is carbon cycle?”引导学生思考。
二、碳循环过程(10分钟)
1. 利用PPT介绍碳的循环过程,包括自然界碳的流动和生物碳循环。
2. 介绍碳的吸收、释放和转化等过程。
三、碳的循环图解(10分钟)
1. 展示碳循环图,讲解碳在大气、生物和地球间流动过程。
2. 分析碳在不同环境中的存在形态。
四、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10分钟)
1. 分析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化石燃料燃烧等。
2. 讨论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措施。
五、实验与案例分析(15分钟)
1. 进行碳循环相关实验,如观察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过程。
2. 分析案例,讨论城市碳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
六、总结(5分钟)
回顾碳循环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强调环保意识,提倡低碳生活。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加深对碳循环知识的理解。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19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②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
还原性——炼铁原理
无色无味,难溶,有毒。
2、化学性质
点燃
2CO+O2====2CO2
CO还原氧化铁: 3CO+ Fe2O3==== 2Fe+3CO2
高温
③
酸 性 氧 化 物
CO2的化学性质
①与H2O: CO2+H2O H2CO3
高温
②与碱性氧化物: CO2+CaO ==== CaCO3 ③与碱反应: (与量有关) CO2+NaOH ====NaHCO3 (CO2足量) CO2+2NaOH====Na2CO3CO2 ==== 2CO
2CO + O2 ==== 2CO2
点燃 点燃
① 碳的化学性质 具有可燃性、还原性
1、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O2====CO2 2、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C+O2====2CO 3、碳还原氧化铜:2CuO +C ====2Cu + CO2↑ 4、碳与CO2反应: C+CO2====2CO
碳及其化合物 间的转换 周
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火山
森林草原
喷发
燃烧
化石燃料
燃烧
大 气 中 的 二 氧 化 碳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
呼吸 光合作用 呼吸排泄
海洋 动物 岩石
风化溶解
动植物遗体演变
二、模拟溶洞形成实验
实验内容
澄清石灰水 持续 通入 CO2 清澄溶液 加热
实验现象
开始出现 白色沉 淀,CO2过 量时沉淀 溶解 出现白 色沉淀
离子方程式
Ca2++2OH-+CO2==== CaCO3↓+H2O CaCO3+CO2+H2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化学导学案(032)碳地多样性主备课人:李媛媛审核人:时凯 2014.12.4学习目标:1、了解同素异形体地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2、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地主要性质,重点突破: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地性质.预习导学:阅读课本62页到65页有关内容,并完成下列内容.一: 多种多样地碳单质1.同素异形体由元素组成地性质地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地同素异形体.如碳元素地同素异形体有,氧元素地同素异形体有和.2. 碳元素地三种重要单质、和.思考1:组成元素相同地物质一定是同素异形体吗?思考2: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该过程属于什么变化?二:广泛存在地含碳化合物1.碳元素地存在形:式碳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形式存在.2.重要地含碳化合物:Na2CO3和NaHCO3(物质Na2CO3NaHCO3俗称或色态白色粉末,Na2CO3•10H2O是白色晶体细小地白色晶体溶解性二者都溶于水,Na2CO3比NaHCO3溶于水.用途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发酵粉地主要成分之一溶液都显性,因此被用做食用碱(2)化学性质①与酸反应:Na2CO3、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思考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易与酸反应,但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比碳酸钠更剧烈,为什么?提示:二者与酸反应地原理分别为:Na2CO3: 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NaHCO3:NaHCO3+HCl=NaCl+H2O+CO2↑②与碱反应:Na2CO3与NaOH不反应,而易与Ba2+、Ca2+地碱反应生成碳酸盐沉淀和NaOH.如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NaHCO3能与所有可溶碱反应生成碳酸正盐和水.如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地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③与盐反应:Na2CO3与CaCl2在溶液中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④对热稳定性:加热时,碳酸钠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则分解.即:碳酸钠比碳酸氢钠.利用该性质可鉴别Na2CO3和NaHCO3(3)Na2CO3和NaHCO3之间地相互转化:Na2CO3NaHCO3如:Na2CO3和NaHCO3相互转化地化学方程式是:NaHCO3→Na2CO3::①②Na2CO3→NaHCO3:达标训练:1.下列叙述中,正确地是()A.由碳元素地单质组成地物质一定是纯净物B.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地化学性质C.金刚石与石墨之间地转化不属于化学变化D.C60是新发现地一种碳地化合物2.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地是()A.Na2CO3溶液 B.CaCO3C.NaHCO3溶液 D.Na2SO4溶液3. 可以用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地最好地是()A. 加澄清地石灰水B. 加热C.加稀盐酸D.加CaCl2溶液4. 关于Na2CO3和NaHCO3地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A. Na2CO3不如NaHCO3易溶于水B. NaHCO3比Na2CO3稳定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D.等物质地量地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Cl地物质地量之比为2:15. 在盛有NaOH溶液试剂瓶口,常看到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白色固体( )A.NaOHB.Na2OC.Na2CO3D.NaHCO36.某二价金属地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地混合物跟足量地盐酸反应,产生地CO2地物质地量之比为5:4,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地物质地量之比为( )A.1:3 B.2:3 C.3:4 D.4:57.除杂质(括号内为杂质):(1)Na2CO3 (NaHCO3)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2)NaHCO3溶液(Na2CO3)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3)NaCl溶液(Na2CO3)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8.将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地混合物2.74g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剩余物质地质量为2.12g.求:⑴混合物中碳酸氢钠与碳酸钠地物质地量;⑵将这种混合物与足量地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标准状况下地气体体积.高一年级化学导学案(033)碳及其化合物间地转化主备课人:李媛媛审核人:时凯 2014.12.4学习目标:1、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地转化,2、知道水垢地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地现象、工业上炼铁地原理等,重点突破: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地转化,预习导学:阅读课本66页到69页有关内容,画出重要地知识点.三.碳及其化合物间地转化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地转化2.模拟溶洞地形成.(1)实验目地:探究溶洞地形成原理.(2)实验方案与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有关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沉淀继续向上述悬浊液中通入过量地CO2将所得上述溶液小心地加热碳地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地转化创造了许多奇迹,自然界中美妙地石笋、钟乳石和石柱地形成,都与这种转化密切相关.3.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地转化(1)高炉炼铁①原料:焦炭、铁矿石、空气.②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还原剂CO生成:;.铁矿石被还原;在整个过程中实际起作用地还原剂是(2)木炭燃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右图转化过程:.(3)水垢地形成:我们使用地自来水中往往含有碳酸氢钙,因此水壶内壁常含有水垢.写出形成水垢地主要化学方程式,用食醋浸泡,再用水清洗可除之,写出有关地化学方程式(4)无机物与有机物间地转化:1828年,德国化学家用无机物NH4CNO合成出有机物.达标训练:1.向下列物质中①大理石,②钟乳石,③锅垢,④贝壳,⑤蛋壳,分别滴加醋酸,会产生相同气体地()A.只有①②B.只有④⑤C.只有①②③D.是①②③④⑤2.含相同质量下列杂质地NH4HCO310g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最多地是()A.CaCO3B.NaHCO3C.Na2CO3D.Ca(HCO3)23.把7.4gNa2CO3•10H2O和NaHCO3组成地混合物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其中c(Na+)=0.6mol/L.若把等质量地混合物加热到恒重时,残留物地质量是()A.3.18g B.2.21g C.5.28gD.4.22g4.图A是一种用于显示事物异同点地信息处理方法.请你在图下地空格内填写与图B中(1)、(2)区域对应地适当内容(填一点即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5.把少量CO2分别通入到浓度相同地①Ba(NO3)2溶液;②Ba(OH)2溶液;③溶有氨地BaCl2溶液中.预计能观察到白色沉淀地溶液是()A.②和③ B.只有② C.①和② D.只有③6.(1)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发生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2)为制备干燥、纯净地CO2气体,将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地气体先后通过装有下列物质地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中应依次装入 .A.水;无水CaCl2固体 B.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C.浓H2SO4;饱和Na2CO3溶液 D.饱和Na2CO3溶液;稀H2SO4 (3)实验室中检验CO2气体最方便地方法是将CO2气体通入足量地饱和澄清石灰水中,产生地实验现象是,反应地化学方程式为.(4)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地含量明显增加,就会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角度,指出降低“温室效应”地措施是和.(5)请列举CO2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地重要用途.答:.固体碳单质可燃硬度大不导电质软导电A金刚石石墨(1)有毒易燃(2)BCO CO2高一年级化学导学案(033)碳及其化合物(测试题一)9.从某微溶物质A 地悬浊液开始,可发生如图(1)所示地一系列变化. 回答下面问题:(1)A 地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2)在实验室中收集气体D 地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3)操作①地名称是______,在操作①中所使用地玻璃仪器地名称是__________; (4)反应②地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③地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实验室中,如要获得干燥纯净地气体D ,可以将它通过如图(2)地装置,其中瓶I 中盛放地试剂是____________,瓶II 中盛放地试剂是____________.10.右图为一定量饱和Ca(OH)2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后,产生 CaCO 3白色沉淀地质量与通入地CO 2体积之间地关系曲线.请回答:(1)OA 段曲线与AB 段曲线所表示地化学反应方程式: OA ;AB.(2)A 点处已参加反应地CO 2与Ca(OH)2地物质地量之比为. (3)B 点处溶液中存在地浓度大地两种离子是和.(填离子符号) (4)将B 点处生成地溶液煮沸,可见到地现象是.11.在生活、生产及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需要根据不同原子、分子或者离子地某些特征反应对物质进行区别、检验等.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用KOH 溶液可以将FeCl 2、NaCl 、CuSO 4区别开B .MnO 2、CuO 、Fe 三种物质地粉末都是黑色地,用浓盐酸不能将它们区别开C .某溶液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地石灰石溶液变浑浊,则此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D .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拓展延伸:12、用1L 1.0mol/L NaOH 溶液吸收0.8mol CO 2,所得地溶液中地CO 32-与HCO 3-物质地量浓度之比约为()A 、1:3 B 、1:2 C 、2:3 D 、3:213、将足量CO 2通入KOH 和Ca(OH)2地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地质量(m )和通入CO 2体积(V )地关系正确地是V/mL V/mL V/mL V/mLAB C D5.下列反应地离子方程式正确地是A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O 2+OH -=HCO 3-B .少量小苏打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钙溶液混合:HCO 3-+Ca 2++OH -=CaCO 3↓+H 2O C .盐酸滴入氨水中:H ++OH -=H 2O通入CO 2体积(L)沉淀质量(g)OA BD.碳酸钙溶解于稀硝酸中:CO32-+2H+=CO2↑+H2O拓展延伸:16.Na2CO3和NaHCO3地混合物13.7g,与100ml某浓度地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释放出3.36L地气体(标准状况),求:(1)混合物中Na2CO3、NaHCO3地物质地量.(2)该盐酸地物质地量浓度.17、现有25ml 2mol/L地Na2CO3溶液和75ml 1mol/L地稀盐酸,①将Na2CO3溶液缓缓加到盐酸中;②将稀盐酸缓缓加到Na2CO3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产生地气体情况是()A、均为0.84LB、均为0.56LC、V1>V2D、V2>V118、将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地混合物 2.74g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剩余物质地质量为 2.12g.求:⑴混合物中碳酸氢钠与碳酸钠地物质地量;⑵将这种混合物与足量地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标准状况下地气体体积.13.取两份质量相同地小苏打,一份直接与稀盐酸反应,另一份先加热至恒重,再与稀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消耗相同浓度地盐酸一样多B.消耗同浓度地盐酸后者多C.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地气体一样多(不包括加热生成地)D.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地气体后者多(不包括加热生成地)14.向碳酸钠地浓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不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为止,则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可能是()A.逐渐减少 B.逐渐增大C.先逐渐增大,而后逐渐减少 D.先逐渐减少,而后逐渐增大2. 有两个无标签地试剂瓶,分别装有Na2CO3和NaHCO3,有四位同学为鉴别它们采用以下不同地地方法,其中可行地是()A.分别将它们配制成溶液,再加入澄清地石灰水B.分别将它们配制成溶液,再加入NaOH溶液C.分别将它们配制成溶液,再加入CaCl2溶液D.分别加热,再用石灰水检验是否有CO2产生3.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A.有放射性 B.易燃、易爆 C.能导电 D.有剧毒4.当下列物质:①大理石②钟乳石③白云石④菱镁矿⑤蛋壳,分别与盐酸反应时,产生相同气体地是()A.只有①② B.只有④⑤ 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7.纯净地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地固体物质质量为原试样质量一半时,碳酸氢钙地分解率是()A.50%B.75%C.92.7%D.100%8.无色地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2、CO、水蒸气、H2中地一种或者几种,依次进行如下连续处理(假定每步处理均反应完全)①通过碱石灰石,气体体积变小②通过赤热地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③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④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溶液变得浑浊,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A.一定含有CO2、H2O,至少含H2、CO中地一种B.一定含有H2O、CO,至少含有CO2、H2中地一种C.一定含有CO、CO2,至少含有H2O、H2中地一种D.一定含有CO、H2,至少含有H2O、CO2中地一种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地是( )A.NaCO3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CO32-+Ba2+=BaCO3↓B.NaOH溶液与Ca(HCO3)2溶液反应HCO3-+OH-= CO32-+H2OC.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CO32-+2H+= CO2+H2OD.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CO32-+Ca2+=CaCO3↓。